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三十六

2018/12/17 20:51: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可分为三:一、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时段;二、生起所依之补特伽罗;三、彼等补特伽罗之观修次第。

  壬二、(生起不退转相所依之补特伽罗)可分为二:一、略说不退转相所依补特伽罗;二、广说不退转相之分类。

  癸二、(广说不退转相之分类)可分为三:一、加行道不退转相;二、见道不退转相;三、修道不退转相。

  子一、(加行道不退转相)可分为二:一、略说;二、广述。

  丑二、(广说):

  证悟菩萨入定的时候,现见了四谛的真相,有十六种刹那智慧,每一谛都有四种智慧,即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十六种刹那智慧所引发的十六种不退转相,证悟苦谛和集谛的八种智慧所引发的八种不退转相前面已经讲过,今天讲解的是证悟灭谛的四个刹那智慧所引发的四种不退转相。不退转相是安立在后得位被智慧引发的特性。

  蕴等诸留难 资粮及根等

  战事

  (九)因破除了耽执蕴界处缘起等等的加行,以及安住于持续耽执彼等的随加行处,从而住于空性之中,无论对任何法都无有高低胜劣之见的灭法忍。

  此处以及下文的加行和随加行指内心的耽着。对某种法第一次的分别和执着叫加行,过后还持续分别执着,乃至由分别执着而引起的言行都是随加行。菩萨始终安住于空性之中,对蕴界处所摄的一切法没有任何分别执着。

  (十)如同前者一般,以不乐论说盗贼语言,而破除了对证悟见道作留难之法——掠夺善财诸加行,以及耽执善法是否被掠夺等等的随加行处之灭法智。

  “盗贼”是隐喻,实际是指菩萨所断的道之违品或对治法,障碍菩萨见道的法。盗贼会偷走我们的东西,同样,这些违品也会夺走我们的善根。“留难”是对见道的损害或障碍,掠夺善财,也就是障碍见道。对此分别执着乃至持续分别执着,这是随加行之灭法智。

  证悟灭谛之法,是法智所引发的不退转相。菩萨对于所断违品的分别执着以及持续的分别执着都没有什么耽着,所以对这些障碍不乐于观察、评论、言说。一般而言,修行人需要对这些违品进行分析、观察、了知,否则会障碍见道。但对于菩萨,尤其是住于见道的菩萨,一直住于空性的境界中,所以不会有任何分别念,不会有任何执着。

  (十一)如同前者一般,以不乐论说军队语言来破除耽执布施等作为菩提之因的资粮队伍之多寡等等的加行与随加行处之灭类忍。

  军队在此处也是隐喻。布施等资粮是成佛之因,如果持续耽着这些资粮的多寡,会成为菩提的障碍或违品,如同军队可以摧毁敌军一样,所以要破除这些耽执。一般的修行人如果耽着积累资粮的多寡,会摧毁资粮。但是菩萨安住在定中,无有任何分别执着,所以无需畏惧这些障碍,不必观察论说。

  刚才是从所断的角度讲,现在是从能断的角度;刚才是从违品的角度讲,现在是从成佛之资粮的角度。

  (十二)此处用五个隐喻来说明五种耽着:

  1、依靠不乐论说村落语言来针对根。“村落”指的是根,直接说的名称是村落,实际讲的是根。人民依靠村落具足,六识依靠六根显现。

  2、以不乐论说城市语言来针对根之所依,“城市”也是隐喻,实际指的是根之所依。根之所依指浮尘根。村落依靠城市存在,根依靠浮尘根存在。

  3、以不乐论说市镇语言来针对根境,“市镇”的语言名称,指的是根的对境。人们可以趋入市镇,根可以趋入根的对境。

  针对根,根的所依,根的对境,三者兼备的耽着也是一样,第一次耽着、分别、执着是加行,持续分别执着是随加行。

  4、以不乐论说君臣语言来对应我与我所。君臣也是隐喻,实际表示的是我和我所,臣依附君而存在,我所依靠我而存在。有我就有我所,没有我就没有我所。

  5、以“不乐论说战事语言”来对应所断与对治的交锋。用战事的比喻来代指所断和能断的交锋。我和我所发生能断和所断的交锋,根和境的聚合发生能断和所断的交锋。首先从所断的角度讲,其次从能断的角度讲,最后讲能断所断的交锋。菩萨安住在空性中,对这些没有分别执着,也不持续分别执着。

  通过以上五种比喻,便将对根、根之所依、根境、我与我所以及所断与对治之交战的此等五种耽执等等,都如同前者一般地予以破除了其加行与随加行处的灭类智。破除五种耽执。这是属于灭谛的四个刹那所引发的不退转相。

  以上四相,为属于灭谛的四个刹那。在灭除这些所断之际,由于已经断除了作为因法的耽执,所以不需要断除异熟果,就能自然而然地将其消灭。

  佛经当中也以“不住战事语言之加行与随加行” 等等,而论述了上述灭谛诸相。

  悭吝等 加行及随行

  不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

  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

  以下是道谛的四种不退转相。

  (十三)因证达布施等三轮不可得,从而分别破除了耽执悭吝、恶戒、嗔怒等等的加行,以及持续耽执彼等的随加行处,并安住无缘之相——不会利用猛咒等等来侵害他众的道法忍。六度各有自己的违品,菩萨行持六度而住于三轮不可得的境界。有的人会通过念咒法力对他人进行伤害的情况,但住于见道的菩萨不会有这种行为。

  (十四)因通达一切万法为三解脱门之自他皆不可成立之相,从而于幽雅清静的寂地,以法、道以及菩提妙果尘许不可得的见解,长期精进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道法智。处于见道的菩萨,不会有任何分别执着,了知基道果丝毫不可得。

  (十五)因为于自地或者三智决定获得了不退转之信心,从而安住于恶魔等不可分裂之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三地当中的道类忍。不会被魔业、违缘影响。

  (十六)以坚定不移的发心全神贯注地趋入遍智。并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能够为了演说遍智等正法的讲解听闻等等,纵然是身命也情愿舍弃的道类智。发的利他菩提心非常坚定。

  为了听般若法,为了讲般若法,纵然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即使要经历再大的磨难,哪怕身上要点燃一千盏酥油灯,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能忍受。因为发的菩提心特别坚定,一心想成佛。我们总是动摇,信念不够坚定,发了菩提心也不真实,口是心非,稍微有一点点违缘障碍就动心。为了听闻佛法、宣讲佛法,哪怕失去生命也可以。生命算什么?我们在六道轮回过程中失去过无数生命,都是无有价值、无有意义的。今生今世如果为了弘法利生、传讲般若,纵然失去生命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道谛的四个刹那。

  此十六刹那 是住见道位

  智者不退相

  前面所讲的十六种刹那智慧,所引发的十六种不退转相,也即不耽执能所二取的入定自身,以及顺同所缘诸相之果——由入定所引发的后得之心所摄的。入定的状态是远离能取所取,如同虚空,无法做任何分类,也不会有任何不退转相,但在后得位的时候会有这些。

  菩萨在后得位的时候产生的功德都与入定是有关联的。如果入定的时候,没有这些能力、功德,没有引发功德的力量,那么在后得位的时候不会突然生起这些功德。与入定有关联,入定的功德属于入定的不退转相,但是在入定的状态中不能安立,都是在后得位安立的。

  成为其他补特伽罗分别对境的身语之十六种名言的世间部分,即是住于见道位之菩萨智者的不退转相。是其他补特伽罗分别的对境,言语的范畴。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

  虽然此处所述内容,与《大般若经》中所说的十六相稍为有所不同,但其内在含义却是完全一致的。

  子三、(修道不退转相)可分为二:一、差别事——修道;二、差别法——不退转相

  丑一、(差别事——修道)可分为三:一、修道本体;二、释名;三、修道分类。

  寅一、(修道本体):

  修道谓甚深 其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 及损减边际

  安住菩萨境界,并行持圆满一切佛陀之法的修道阶段是极其深奥的,故而以空性、无相等等来加以描述。

  因为远离言思,所以深奥。空性、无相都是远离言思的,有些人分析空性在不在。分别、执着空性是最大的障碍!《般若经》里有这样一句教言,宁可(执)着犹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抉择空性,再分别空性,这种人是无法救度的。空性、无相、无缘都是远离言思的,因法空性,体法无相,果法无愿。也有从诸法、诸法的因、诸法的果,从这三个角度宣讲的,其实他们抉择的都是一样的,含义都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远离言思。

  修道特法所缘之相深不可测、无法捉摸的高深,也即所谓的“甚深”。远离言思是超越的境界,不能说高深。这些相究竟有哪些呢?(一)空性;以及“等”字所概括的,缘于空性之智慧(二)无相;(三)无愿;(四)无行;依行之有境(五)无生;(六)无灭;(七)离贪;(八)本来涅槃;(九)寂灭;(十)真如;(十一)真实。

  同时,现证上述一切的修道智慧也是甚深的。为什么呢?因为,对(以上)空性等十一法,该智慧是以无有色等诸法而远离增益;远离增益和减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讲的是境界,特别的细致,其实般若经里讲的都是这些真理。

  又以除了空性等等之外,并不存在其他的色等诸法而脱离了损减之边际,一切皆为法界的缘故。一真法界,即不可分。“不可分”也就是远离言思的意思。

  寅二、(释名):

  于顺抉择分 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 及观察修道

  于顺抉择分加行道,现见法性的见道,以及串习修行的修道三个阶段当中,依次有数数思维,或者观修断除对真如法性之增益,亲自称量真如法性,以及通过再再串习所证境界,从而令境界辗转加深至最高定智的三种境界。

  顺抉择分是加行道,加行道之前有资粮道,先在大乘善知识面前听闻思般若之法义,再通过禅定修持。在加行道的时候,通过禅定对空性有一定的觉受和认知,也可以说以分别心比量见空性,分别识把自相和总相混为一体取境,有境是分别识,这叫比量见。

  通过不断的串习之后是见道,见道入定时远离能取所取。这时亲身体会,亲见诸法实相,叫现量见。这个时候,有境不是分别心,而是一种智慧。之前已经现量见道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把这种见解持续修行叫修道。

  其中最后一个阶段之所证,被安立为甚深,因为该阶段是现见法性之后又再三令其娴熟之修道阶段的缘故。诸法的究竟实相在见道的时候,已经全面现见,所以没有更新的所见。通过修道不断的串习,可以更加深入,境界会越来越明显,直到最后成佛。二地到九地末,全属于修道。

  正如佛经所云:“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而学,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教而修”等等。佛经里也有如是的宣讲。

  另外,称量等三阶段,也可以称为闻、思、修三阶段。此处的闻、思、修跟平时讲的不一样,闻,指加行道的阶段;思,指见道的阶段;修,指修道的阶段。真正的修行在见道以后才有,持续见道的智慧直到成佛。见道和修道都是圣者位,为什么要分开了呢?因为第一次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和修道不同,和加行道更不同,所以单独安立。

  或者禅定等持的前行、正行、结行三阶段所产生的智慧;或者对所缘之理以四种道理一再进行思维,以寂止九种住心(九种禅定的修持方法)反复进行称量。

  以四胜观屡屡进行观察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顺抉择分阶段,可以证悟总义之理;在见道阶段,能了知其自性;在修道阶段,则可通达令以前已经修习过见道时候的境界进一步加深的方法。

  寅三、(修道分类)可分为二:一、真实分类;二、消除于分类之争辩。

  卯一、(真实分类):

  此常相续故 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 许为九种相

  因为此修道阶段并不像见道一样是刹那的本性,而是以再再修持而成为常有相续的缘故。修道跟见道不一样,见道一个成事刹那,不能分。而修道是要持续修持,且有相续。

  所以,作为三界九地的上中下三种所断,各自又可以分别划分为三种,从而形成了九种所断。二地到九地修道之所断,可以分上中下三品,上中下再可以分上品之上品,上品之中品,上品之下品。中品、下品也是如是,共分成九品。所修之道本身不可分割,无法进行分类,但从所断的角度可以分类。所断可以分成九品,与之对应有九种智慧,以这种方式可以做分类。

  虽然在胜义中,作为能断对治的智慧是毫无差别的,但在名言当中,针对下中上品诸种所断,却是由下下等能断对治支分的类别,而从内部来予以化解的。在胜义中,能断的智慧无有差别,但在名言中,针对下中上品诸种烦恼,却是由下下等能断智慧来对治,九种烦恼,对应有九种智慧,比如所断烦恼是粗大的,能断智慧是细小,这样对应的,并非是烦恼粗大,智慧也高。

  这些以不同的对治智慧之相所作的分类,便被承许为是修道的九种相。此处讲修道的不退转相。

  《大般若经》在宣说了针对作为所断的上上品分别念,是以下下品的对治之法来加以断除的观点之后,又将下下品的边际分别称为“有数”、“有量”与“有边”,并进一步阐释道:彼等的对治法,为无数、无量与无边的上上之法。另外,经中还分别从九种修道的角度,一一演说了无数、无量与无边的福德之果。

  卯二、(消除于分类之争辩)可分为二:一、消除于数量之争辩;二、消除于分类之争辩。

  辰一、消除于数量之争辩:

  前面是九种修道智慧引发的不退转相。这里有辩论,有人认为修道分九种智慧是不应理的。

  假设有人提出:如果说每一种修道都有无量的福德之果,这是佛在经中讲的,应该承许。那么作为其因法的修道数量也不应该确定为九种。因和果是对应的,因才有九种,果有无量无边。如果作为果法的福德无量无边,那么修道也应该无量无边,不应该确定为九种。

  倘若作为果法的无量功德,是从断除所断的因法当中产生的,则所断也必须是无量的。这样一来,作为所断的九种数量就无法确定。断除了所断,能断智慧就产生,作为果法的无量福德也产生,那所断必须是无量的。说所断是九种,是不应理的。

  一旦无法确定,那么作为能断对治的证悟智慧也不能定为九种。另外,假如能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之果,则其因法也应当是无量无边的。既然如此,那么有限的因法或确定的数量,也即九种对治的安立就不合理。这是争论之处。

  经说无数等 非胜义可尔

  针对上述争论,诸大论师们回答道:经中所说的每一种修道都有无数、无量与无边等福德之果,并不是认可或者明确,在胜义中,也可以“由一个成实的因法当中,产生无数的成实之果”,从而以数量的多少来划分其种类。在胜义当中,因果二者都无法成立,所以数量的多寡也就根本不存在。

  在胜义中,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讲没有因果,如果在胜义上有因果,就是成实的因果,大乘是不承许的。我们没有说成实的因产生成实之果。正如佛经所云:“彼等法性,若文若义,俱无差别。” 由此可见,倘若因果是成实之法,则不应该以有量因法而产生无量果法。胜义中不成立因果之法,如果都是成实,因和果数目上要对应,但是我们不是这样承许的。

  佛许是世俗 大悲等流果

  假设有人又提出:如果不在胜义当中承许,那么你们究竟是如何承许的呢?

  能仁佛陀所承许的,仅仅是在佛经当中所宣说的,在世俗名言当中,每一种修道都可以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之果,这些都可以确定为是大悲心的等流之果。佛在经中讲,智慧和方便,以不二的方式修行,方便指的大悲心,无量无边的福德之果就是大悲心的等流果。

  其内在含义是说,虽然这样认定并加以宣示,但却并不是真实的究竟密意。正如佛经所云:“如是不可诠说之义,皆为如来大悲等流演说。”大悲心的等流果——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说的。

  另外,从一个因法当中产生众多果法的情形,还可以通过一个种子能产生很多果实的循环增上之理等等来建立。一棵树可以长出很多树枝树叶,一颗种子可以结出很多果实。

  因而,在名言世俗当中,以十方三世之无边众生为缘,为了利益彼等,而回向于获得功德无边的佛果之因,并通过无有耽执的善巧方便来加以摄持,又以成为二谛平等一味之法界本体的方式来趋入的修持,便可成立在一刹那间成就无量福德之理。

  在名言中,为什么会获得无量福德?因为为众生成佛而做善根回向,对境众生无量,所以修持善法,或回向善法,所积累的福德是无量的。并且从三轮体空的角度加以摄持,或世俗谛和胜义谛为一体的境界当中修持善法,佛果也是无量无边的。但是这种无量无边不是言思的概念。一般在名言中,因和果在数目上应该是对应的,但也有一个因产生很多果不可思议的境界,从这个角度可以讲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福德。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9月16日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