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太上感应篇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八

  日期:2011/8/7 15:56:55   阅读:    繁體   

 

太上感应篇  (第二二八集)  2000/3/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228

  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一百零六节,有两句话: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这两句是讲的夫妇。夫妇是人伦的根本,中国几千年来古圣先贤的教育,把这个问题做为核心。儒佛的教诲,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他教导我们的实际上只有三桩事情,第一桩是让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伦理的教育;第二桩是教我们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面对着的现实生活的社会;第三桩是教导我们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与整个宇宙的关系。这些都明白了,这是真实智慧,在佛家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些关系里面,真实的核心是在夫妇,所以伦理这个伦常教育,夫妇是同住在一个房间,这是圈子最小的。房间之外这是家,家里面上面有父母,下有儿女,平辈有兄弟姊妹,这是个家。家的外面是社会、是国,国里面在上面是有领导人,有领导与被领导,平辈有朋友、有同学,这是五伦的社会。用现代话来讲,这自自然然是一个多元文化,绝对不是一个单一文化的,它是多元的。如果核心都做不好,夫妇不和,这个家还能和吗?社会还能安定吗?国家还能太平吗?统统都谈不上了。所以吉凶祸福的根在哪里?在家室,在室。

  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中国古时候男女结婚婚礼为什么那么隆重,为什么那么样的繁琐,无非是表示这是人生一桩大事。这个人生不是指你们结婚的两个人,是整个人类的大事。你们想想看,家的兴衰,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兴亡,世界的和平与动乱,根在这个地方,这叫大事。我们再看看现代社会,中国、外国这个根没有了,连根拔除了,要想社会不动乱,这是不可能的。古人所谓「家不家,则国不国」,家不像家,国就不像国了。家怎么样才像家?夫妻要和睦。所以从前纵然夫妻有争论,或者有不愉快的事情,他会想到这个影响太大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危,影响到一切众生的祸福,想到这一点心平气和了,也就什么都能够忍,什么都能让了。彼此都能忍,彼此都能让一步,这个家就和睦了。

  现在这个道理没有人讲了,也听不到了。古时候的社会,一个世纪之前,父母还用这些道理来教子女,老师也会以这个道理来讲给学生听,我们从小还听到这一点。可是比我小五岁的,大概都没有听到了,都听不到了;比我大五岁的,听得比我多,印象比我深刻。我们韩馆长比我大五岁,她对于这些道理听得比我多,知道做人的根本,这是伦常大道。中国古代的教学,可以说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国才把这个事情疏忽了。近代半个世纪,没有人再提起这个问题了,目光所着重的是科技、工商业、如何致富,上下争利,这还得了吗?居上位的争名夺利,在下的小民看到上位,他就学习、去模仿。所以今天举世之人都在争逐名利,这怎么得了!这个世界还能住吗?

  我们说不幸生在这个时代,要受尽折磨;也可以说我们有幸生在这个时代,尽心尽力为正法做一点事情。究竟能做多少,不必去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甚至于像古圣先贤所谓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菩萨,这是大慈大悲,这真正是救世的事业。纵然我们在这一生现前看不到果报,我们的果报在来生,在来世。这一分耕耘,如佛所说给众生种下菩提种子,这个种子在他阿赖耶识里面不会消失的,当他受尽苦难之后,业障消除了,这个善根种子会发现。谚语常说:「风水轮流转」,这是一个大的风水,大的转变,一般人常讲一千年一个转变;中国人所谓三十年一变,那是小的转变。这个世纪是大世纪,这是个大的转变。我们有幸得人身、闻佛法,还能听到这一点道理,这很难得,很不容易!

  批注里面一开端,「夫妇和而后家道昌」,这一句话是真理,永恒不变,这个道理用在任何地方都是正确的、准确的。这一个小团体,小团体里面上下都能和睦,这个团体兴旺。许许多多我们同参道友,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看到居士林,你看人这么多,但上上下下一团和睦,没有争论,没有吵架、没有打架的,非常羡慕,都向李会长请教,「你们怎么能做到这么好?」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能够做到这一点成绩,有两个因素:领导的人大公无私,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二个因素,这个道场天天讲经,大家对于这些深的道理不能明了,粗浅的道理都懂,这两个因素是非常非常重要。人有私心,弊病丛生,什么毛病都生出来了。人不好学,决定一天到晚打妄想,每个人打的妄想不一样,于是就有争论,就有矛盾,就有冲突,怎么能够和睦相处?

  我们是凡夫,凡夫每天读经、研究讨论,最浅近的目的就是建立共识,消除我们的妄想杂念,逐渐深入之后,自自然然就能够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这样建立共识,这个团体才能和睦相处。我们做得够不够?做得还是不够,比起其它地方是要好些,可是我们要跟古大德相比,我们差得太远太远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彻底放下,我们四众同修都要记住,放下之后前途是一片光明,心地自然清净自在,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有一毫自私自利,你就没有办法不堕落。堕落在哪里?堕落在烦恼忧虑之中,这个东西障了你的智慧,障碍你的福德因缘,佛在经上常说善根福德因缘都没有了。所以这一句,它的道理、大道理,它的利害,我们要深思,要细心去领会。

  古人夫妇一生相敬如宾,家庭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儿童从出生到六、七岁,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这个教育是根。六、七岁之后再亲近老师,老师是从这个根上帮助他茁壮,开花结果。今天再好的老师都没有办法教学生,为什么?根没有了。佛家的教育还是从这个根本上发展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家教,你出家,佛也教不了你。所以说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诸位要是念古书,读中国的小学,但不是现在的小学校,中国的小学就是所谓怎样教育童子、儿童。童蒙的教学,这属于小学,特别着重在伦理德行、言语,知道怎样说话。父母、尊长,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给家里面的儿童做好榜样,他都有责任的。所以小孩每天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这里扎根的,一生都不会改变,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熏修的。

  我们到现在这种年龄才听到这些话,听了之后能够接受,能够相信,能够思惟,能够去奉行,这是佛法里面讲的,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我们这一生没有人教我们,我们过去生中还是有这个根,所以接触佛法之后,听到佛的教诲,我们这个善根发现,这个善根不是今生的,过去生中培的,还是有用,能起得了作用的。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善根是听了明白这些道理,这是善根;福德是懂得之后向往,一心一意要去做,把它落实,这是福德。我们能够闻到佛法,能够读古人的书籍,这是缘分,这个古籍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人要读书,要发愤去读书,要明理。如何在这个时代拯救自己,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事业。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最基本的伦理落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七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二百二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