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十八

  日期:2011/8/15 15:58:08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3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主地神:

  前面已经介绍过第一尊普德净华主地神,第二尊坚福庄严主地神。我们在经文里面所看到的这些护法神众,他们的身分不同,职责就有区别,可是细细的去观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处所,就是智慧与福报。这两者如果不能够兼具,护法的工作就没有办法做得圆满,所以智慧跟福德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二尊名号里面显示出坚福庄严,前面已经跟诸位同修介绍过。现在在此地特别要强调,世出世间法无论是大事或者是小事,如果没有福德就很难成就。福从哪里修?菩萨行的六条纲领,就圆圆满满的包括了福慧双修。第一条教我们修布施,前面跟诸位说过,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是世间人所祈求的三种福报。如果不知道修因,果报从什么地方生起?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佛又告诉我们,世出世间的大福报,必须要兼修后面的五个科目,才能成就大福报,才能够使你的福德相续,绵延不断。我们今天看看世间确实有不少有福报的人,可是他的福报总不免有缺陷,也就是说他的福报不圆满,他的福报很容易就享尽。虽有福,没有福德相,这是稍微细密的去观察就能够发现。一个人看自己不容易,看别人比较容易。会修行的人,看别人然后再回光返照,再能够认真省察自己,这对我们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能够省察,你才能够见到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善莫大焉。哪些是有福德而没有福德相?世间人有福,但是他没有福相。第一个,他一切都随顺自己的知见,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因此所作所为与情理法不相应,这就是没有福相,所以相应就是持戒波罗蜜。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持戒的广义就是守法,也就是说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持戒。

  第三种,福相,大福德相,这是佛在经上常常赞叹,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忍辱波罗蜜。我们《华严经》到后面还有很多次会读到,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不止说一次,常说,这是大福德相,到后面经文我们再详细跟诸位报告。正是世间贤圣所说,「无故加之而不怒」,心平气和,这是福德相。心不平、气不和,纵有福,福也不厚,厚福才能够载道。佛称为二足尊,就是智慧、福德两种都达到究竟圆满,由此可知,福跟慧是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很可惜凡夫迷失了自性,自性的性德也不能够现前,学佛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所以忍辱非常重要。能忍之后才能真精进,福与精进相应,他的福报天天在增长,愈积愈厚,积功累德。不但是自己受用,而且能令一切众生享他的福报,跟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没有两样。第五,与禅定相应。禅定,浅而言之,心里面有主宰、有方向,不轻易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是禅定。《金刚般若》里面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福大,这个福是真正此地所说的坚福,坚固。末后与般若相应,就是前面第一位主地神德号当中所表的「普德净华」,与般若相应,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应当要努力来学习。谚语常说「福至心灵」,一个人福报现前,就显得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平常看这个人笨笨的,好像没什么智慧,他福报现前,他忽然智慧就开,福至心灵,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们看第三尊主地神:

  【妙华严树主地神。】

  『妙华庄严』,大家好懂,前面也讲过很多了。这个地方我们着重『树』。树是什么意思?树是建立的意思,我们常讲建树。道场在此地建立了,这是建树,树就是树立的意思。世间无论什么样的事业,或大或小,或是利益你一个家族,或是利益一方,今天有许多全球性连锁的大事业,服务于整个世界一切众生,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这是最大的建树。佛法也讲建立,佛法的建立比世间法的建立要大得太多,所以用一个妙字。有花有严,这个建树可以说是非常圆满,因果具足。花表因行,严表果德,因果具足。世法里面决定没有妙字,佛法里头才有妙。妙的意思是什么?与宇宙人生的真相相应就妙了。《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大乘经里面常说「真如本性」,或者说自性,与这些相应才叫妙;世法做不到,佛法当中才相应。尤其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就连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与实相相应,这是微妙至极。佛法的建树是无限的广大,因为它跟世法完全融合成一体,在世间法里面,世间一切法,念念觉而不迷,那就是佛法,世法就是佛法,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

  我们读《华严经》,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这在经题上给诸位略略的介绍过。「大」表自性的本体,「方」表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广」表作用,这三个字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也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都能够融通,没有障碍,《无量寿经》经题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戒定慧三学,就是佛法僧三宝,真正修学大乘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相应,这就妙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无有一法不相应,你这才算是真正修学大乘的人;在我们念佛法门,你才真正会念佛,你念得跟佛相应。古人常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与觉正净相应,与清平等觉相应,这才叫最圆满的妙华严树。树立正法,正法久住,这位地神教我们这个法门。再看第四尊:

  【普散众宝主地神。】

  这个德号很容易明了。『普散』,普是普遍,也表无所不散。这些众宝里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心宝。心宝怎么散?譬如经上讲,大慈大悲怜悯一切众生,这是普散。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关怀、爱护、照顾,有这些意思。我们的心念念都能够爱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包括在其中,常常关怀,这是慈悲心普散,慈悲是宝。明白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教学,采取佛法里面的纲要、总持法门,我们对于心宝取了五条十个字。真诚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唯一真诚,就是这真诚心,这是你的真诚心心宝普散。接着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无不落实,这是普散众宝的一个意思。既然心里真心的关怀爱护,在事务上哪有不协助的道理?看到众生有难,看到众生有困难,你一定是援手去救拔,你自然会去帮助。除了这里面别有因缘,这因缘是什么?我们常讲障缘,他有障缘,那没有办法,我们帮不上忙,有障碍。若无障缘,哪有不援手之理?

  我们今天看到全球各个地方都有灾难,有极其严重的灾难;我们关怀,也是有障缘。障缘,第一个是自己,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救难要钱,没钱,心有余力不足;第二个纵然有钱,没有法子送去,这些都是障缘。所以我们在讲堂立一个牌位,在念佛堂立一个牌位,在功德堂立一个牌位,以我们每天修学念佛功德,虔诚为他们回向,求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冥显加持,保佑这些罪苦众生,我们今天只能尽到这一点。今天李会长告诉我,大陆的灾难非常严重。这些灾难的业因,我们不要去管它,不要去想,灾难已经形成了,救难要紧,应当尽我们一点绵薄之力。没管道。他今天找到一个管道,我们可以捐助一点物资,请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转到灾区,这很好。我们只要有管道,就应当要做,不论多少。一块钱也是圆满功德,我身上只有一块钱,一块钱捐出来,我全部都拿出来了,那个功德怎么会不圆满?我们总是全心全力去支持。这是举一个例子,在物质上普散众宝。

  诸位要知道,散财是大福,反过来敛财是最没有福报的人。只知道积聚财宝,积了一辈子,到临命终时一样也带不去,不知道给谁去享福。自己每天节省刻苦,积下来财宝不知道给谁去享受去了;当然享受的人也有因缘。要知道散财是大福,散财给多少众生结了善缘。特别是学佛,学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讲经要法缘,建立道场也要有法缘,领众念佛还是要有法缘。缘从哪里来?缘从普散众宝结来的。我们要不与众生广结法缘,你的缘怎么可能殊胜?我自己这一生,前世虽然不清楚,学了佛之后懂得用比量,从比量当中也能够略微知道过去生中所干的。过去生中我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所以对于经教我感到没有困难,接触了听听就能够明了,就能够体会里面的意思。可是一生没福报,一生当中一个道场也没有,这是没福。

  可是诸位现在看到我,好像也满有福报的样子,这个福是从哪里来?这一生修的,现修,学佛以后才懂得修福,没学佛之前也很吝啬。自己的东西看得很牢,别说不肯布施,人家碰一下、摸一下心里都难过,吝啬到这个程度。我是章嘉大师教导我,把我这个毛病习气改过来,所以这么多年来,好像有一点福报了,在物质生活没有欠缺。虽然自己没有道场,住别人的道场,住得很自在。别人喜欢处处作主,我喜欢处处作客,作客比作主好,客人受到主人的礼遇、受到主人的优待;主人家的家业,他操心,我不操心,反而得自在。因此福报小,也小有供养,我把所有的供养,在过去只做一桩事情,印经布施,修法布施。有多少供养就印多少经书,印经书、印佛像,与大家广结法缘,这就是普散众宝。所以我的法缘比一般法师要来得殊胜,殊胜道理在哪里?我是肯散财,我这个来了马上就散,散是愈散愈多,法缘就愈来愈殊胜,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要不肯散财,你的缘就不广,将来作佛讲经说法度众生,看看底下没几个人。为什么?没有缘分。看别的人成佛讲经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缘结得深。

  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为什么?一切诸佛里面,跟众生结缘,阿弥陀佛是第一。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发心度众,可以说都有限量。我们发个心,要度这个地区的众生;或者发心更大,我要度全国的众生;心发得更大,我要度这个世界的众生,如此而已。学了菩萨道,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大,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范围,六道里的人道,除了人道之外,还有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于是心放得更大,我要度六道众生。六道外面还有四法界,还有声闻、缘觉、菩萨,我要发心度九界众生,这心大不大?还是不大。为什么?每一尊佛国土都有九法界。经上告诉我们,诸佛剎土无量无边,每一尊佛都有九法界,所以九法界无量无边。你只发心度一个九法界,你不超越这一个大千世界。诸佛如来因地上发心,多半都是这一个大千世界,他所关怀的、所护念的。唯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个都没有漏。所以他的缘就无比殊胜,缘就太殊胜,也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阿弥陀佛都有缘,阿弥陀佛是普散众宝。阿弥陀佛的宝是什么?名号。名号是阿弥陀佛第一宝,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使一切众生都能够见阿弥陀佛的形像,闻阿弥陀佛的洪名,跟阿弥陀佛结了缘。只要有缘,缘成熟一定接受阿弥陀佛教诲,将来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宝起了最大的效用。这是第四尊普散众宝主地神教导我们的。第五尊:

  【净目观时主地神。】

  『时』是讲时节因缘,我们一般讲观机。机,我们把它归纳有三大类︰第一个是人,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人道,广大的人群,你要知人,第二知时,时节因缘,第三要知处,处所,然后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才能够契机,契机契理,众生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位主地神教我们观机,观机要遵守的原则是『净目』,这个意思是清净眼观察时节因缘。说一个「时」,诸位要记住,把人跟处所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净,清净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好恶,用清净心、清净目来观机。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不清净就是有好恶,有喜欢的、有讨厌的,这个心是染污的心、不清净的心,你观机这个能力就差很多,往往把众生的根机看错了。你所选择的法门多半不适合大众修学,这样反而给大众带来困惑、带来迷惘,不但信心不能够生起,反而令大众在佛法里面退失信心,这都是由于观机的过失,观机错误。第六尊:

  【妙色胜眼主地神。】

  这个名号跟前面的名号很接近,前面着重在心,清净心你才有清净眼;这一尊着重在外面的境,外面的境界。『色』是物质,是色法,包含的境界非常的广大,凡是我们眼根所接触到的都是色法。这个地方用的文字很简单,意思很深。这一个「色」字就圆满含摄六尘,也就是说色声香味触法,用这一个字做代表。换句话说,色法在法相里面讲,总共归纳为十一法,五根六尘。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不算,意是心法。在我们这个身体上,眼耳鼻舌身是色法,外面六尘境界也是色法,就包含这十一法在其中。这十一法都叫妙色,为什么叫妙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谓是缘起性空,这十一法都是因缘生法。佛在经上说得很好,凡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是明白事实真相,你当然不会执着,不但不执着,分别的念头都不会起,这叫妙色。底下就是胜眼,由此可知,『胜眼』什么意思?学经教的同修能不能会得过来?经上讲的五眼圆明,你说殊胜不殊胜?胜眼就是五眼圆明,或者也可以把它说之为佛眼,佛眼这五眼全包括在其中了。五眼圆明对妙色,哪里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完全是诸法实相,全是实相的境界。

  也许同修要问,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这样的人与白痴有什么两样?难道学佛都教给我们学白痴吗?当然不是。你看看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是不是白痴?他在这个社会,为一切大众作师作范,种种说教有条有理,丝毫都不乱,他不是白痴。种种示现、种种言说,这里头有没有分别执着?给诸位说,没有。永嘉答复六祖惠能大师的话,六祖问他:你还有没有分别?这是永嘉明心见性,六祖惠能大师给他印证,证明他确确实实明心见性。证明之后,六祖又问他,又问一句:你还有没有分别?他答说「分别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诉他:你如是,我也如是。一切众生的分别是意识,第六意识;一切众生的执着是第七末那识。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有,但是不是第六识、不是第七识。是什么?他们已经转八识成四智,他不是意。意有障碍,意有碍,智没有障碍,智就是《华严》里面讲的无障碍法界。你分别没有障碍,执着也没有障碍,这奇怪了,所以叫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凡夫分别、执着统统有障碍,造作一些罪业;他们分别、执着没有障碍,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为什么分别没有障碍?他分别即是不分别,他真的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为什么分别?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不是自己分别。执着呢?随着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实没有执着。

  这个说法诸位如果听了还听不明白,还不能够体会,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我们一般人说话分别执着,自己的意思,顺着自己的意思就欢喜,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烦恼,所以你分别执着是造业。佛菩萨分别执着为什么不造业?佛菩萨像舞台表演的演员,像个唱戏的。他要表情、要说话,是不是自己说的?不是。谁说的?剧本上写的,叫你这个时候手动一下你就动一下,叫你说哪个你就说哪个,叫你哭你就哭一下,叫你笑你就笑一下,都不是自己的,与自己毫不相干,这就是分别亦非意,他是表演的。所以你看到他也有分别、也有执着,没有出自自己的心,他的心清净,从来没有动过。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有一切分别执着顺着众生,决不是自己的意思,所以说「分别亦非意」。这个本事我们要是学到,那就好了!那个受用就真的快乐,真的会离苦得乐,你就跟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没有两样,游戏神通。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来唱戏的、来表演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看到社会广大的这些众生,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自自然然的反应,决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里面。这是妙色胜眼里面所含的深广之义。请看经文,第七尊︰

  【香毛发光主地神。】

  这位主地神的德号是从行德上建立的,这名号的建立。『毛』就是我们讲的汗毛,正报里面最小的,佛在经上常常用毛端或者用毛孔。毛端跟毛孔都能放光,都能放出香气。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香光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从毛端跟毛孔里面放出来的。香光是怎么来的?香跟光都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经里面常讲的本具般若智慧放光。自性本具的功德,功德就放香。由此可知,见性的菩萨,《华严经》上全是法身大士。我们不要看到这些神,好像是鬼神道的众生,看到地神、山神,下面看到主林神,他们的地位并不高,是属于鬼神道里面的神众,要比天神那差远了,天神比他们高。可是他有资格参加世尊华严法会,这个不简单。华严法会是世尊初成佛道,二七日中在定中开的会。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开这么大的法会,讲这么深的经,这个大经。所以能够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参加这个法会,都是法身大士,这是讲最低的资格,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有资格参加这个法会。

  这些神众,我们就想到,他们都是法身大士示现在六道里面,应以鬼神身而得度者,即现鬼神身而为说法。他不是真的神众,他是法身大士。不仅是法身大士,我们在叹德里面所看到,我们能体会到,全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而示现。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法身菩萨,我们都看错了。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应化在六道,所以在这个大会上,他还是以应化的身分。为什么他不以佛菩萨的身分来出现?还要以应化呢?这里面用意非常之深。第一个意思,让我们非常明显的观察到,如来的教化原来是整个世间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这样看到了。如果统统以菩萨身、佛身,我们就看不到。我们想佛法大概是佛菩萨修的,我们凡夫没分。这么一示现,我们明了了,鬼神都有分,所以他们的示现是九法界一切众生。《地藏经》里面所示现的阎罗天子,阎罗天子是地狱道的众生,他参加忉利天宫一会,率领许许多多的鬼王,这些鬼王都是地狱里面的小鬼王。说明一个事实,诸佛菩萨在地狱里示现地狱鬼王身、阎罗身,也是教化救度地狱界的众生,那个众生很难教化,恶习气很重,显示出大慈大悲。

  第二个意思,我们从这里明显体会到,无论我们今天是生在哪一道,无论我们现前是什么样的身分,过什么样的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学佛,都能作菩萨、都能作佛,所以他这种示现意义就很深很广。更深入的一个境界,这不是一般人容易体会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佛法的整体,使我们联想到古大德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氏门中不舍一法」,这是极深广的义趣。他们在此地表演给我们看,不仅仅是后面五十三参表演,这个经自始至终诸佛菩萨都在表演。

  香光是性德。没有见性的人,我们这个身体能不能有香光?也能,不过这个香变质了。虽变质,也比世间种种香料还要殊胜,决不是世间一切香料能够相比的,这叫变了质的香。天人身上有香气,身上有光明,天人没见性,他的香光就是我刚才讲变了质,天人的香光不是我们人间任何香料能够跟它相比。人间修道人,修得有功夫,身上也有香光。上一次我举的例子,像虚云老和尚身上放香,有些同修告诉我,虚老和尚身上是一股清香。由此可知,修道人身上的香光跟天人的香光是修得的,不是性德。怎么样修得?他所修的与心性相应,就有这个现象发生;如果他所修的跟心性不相应,这个现象就没有了。可是在修学里面,与佛法相应,这个光柔和,香气也非常温和;如果与佛法不相应,与魔相应,诸位要知道,魔也放光。佛身金色,魔也是身金色;佛放光,魔也放光。佛光跟魔光不相同之处,佛光柔和,你接触感到很舒适、清凉、欢喜;魔的光就像太阳光一样,刺眼睛,你在那个光照的时候感觉得不舒服。魔的香你闻到之后也是刺鼻子,不一样,他也有香味,那个香味很烈,这是不相同的地方。一个是与性德相应,一个是与恶见、烦恼相应,这是不相同之处,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要认真去修学,这是修行功夫成就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可以证明我们修学功夫究竟有没有成就。第八尊︰

  【悦意音声主地神。】

  名号里面表法的意思是说法的音声。说法音声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说每天在讲台上讲经说法。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接触的是什么人,或者接触的是其它一些动物,都是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与他交谈,所有一切言语,不说话则已,说话意思都是帮助众生觉悟,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说,什么时候不说法呢?开口都是说法。到你善说的时候,不但开口是说法,闭口也是说法,那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尘说剎说、无间说」,没有间断过。能令一切众生闻法欢喜悦意,他听了欢喜,他能够理解,他能够深信,再进一步他能够发愿,他愿意修行。这方式,特别是在我们世间,就像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意思就是说娑婆世界,指我们地球,地球上的这些众生耳根最利。你给他看,他未必能看懂、未必能觉悟;你让他听,听容易觉悟。所以现在一些人喜欢看电视,喜欢影像,实实在在讲,你要是看电视,就是我们播映讲经的这种节目,你一面听、一面看,说真的,不如不看,专心听。因为你看的时候分心,不如听录音带好,听录音带什么都看不到,你可以专心。如果要不相信,可以试验试验看,哪一种容易摄心?哪一种得的利益更殊胜?我觉得没有画面比有画面要殊胜。可是现在人喜欢画面,喜欢画面用画面来接引他,对什么?对初机。对老修,我想老同修就不欢喜看画面,为什么?闭着眼睛在听,他不要看,闭目养神,在静听说法;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真的入境界了。可是接引初机,画面有它的作用,对于初学的人有一点作用。第九尊︰

  【妙华旋髻主地神。】

  这个名号关键的字眼在『旋』,旋是什么意思?它代表什么?学经教的同学,像这些字眼,你一看,你就明白了。旋是什么?你看那个相,转法轮,法轮常转,它表这个意思。让我们听到这位主地神,见到这位主地神,弘法利生的愿行油然而生,自然就会发弘法利生的愿,就要去干弘法利生的事,帮助佛转法轮度众生。法轮的内容是什么?『妙华』。妙华指什么?如果就经教上来讲,妙华是《华严经》,妙华是《妙法莲华经》。在一切经里面,这两部经古大德称之为一乘佛法,在佛法里面分三乘、二乘、大乘。什么叫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是讲成佛之道。这个经是讲成佛的,是教你成佛的,这个经就叫一乘法。如果这个经是教你修菩萨道,教你成菩萨,那是大乘;如果这个经典目的是教你证阿罗汉果、教你证辟支佛果,这个经就叫小乘。大小乘是这么分法,看这部经教你目标在哪里。《法华》教人成佛,《华严》教人成佛。妙华不做别的解释,因为它底下有旋的意思。转法轮,转什么法轮?一定要转一乘大法,圆满的法轮。『髻』的意思是高显,这很容易懂。我们建立道场,树立法幢,让一切大众都知道此地是正法道场,都知道此地是修学了义的法门,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妙华旋髻主地神所表的。末后这一尊︰

  【金刚严体主地神。】

  以『金刚严体』来做总结,这个意思深。诸位一定要记住,前面讲过很多,凡是说到金刚都表般若。你看,以福慧开端,最后还结归到金刚般若,也是结归到福慧;金刚是慧,严是福。开端是福慧,末后总归结还是福慧;前面所说的福慧是因,后面归到这里这是果。说明彻始彻终,细节无论怎么样的繁多,总不离开福慧这两个字。『体』是性体,真如本性,佛法中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金刚严体是要严自性的佛陀,这是真正之体。能严是要金刚智慧、金刚般若,能严;所严的是自性,以及自性变现出来无量无边的境界。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体严,相当然庄严。能严、所严不二,性相也不二,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一个自体。再看这段的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佛世界微尘数。】

  这一句,每一段都有这个字样,意思都相同,不必再解释。我们看末后叹德:

  【皆于往昔发深重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

  主地神毕竟是以福为主,可是福不能离开慧,离开慧那个福靠不住,不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福报一定与慧相应。这些主地神的菩萨们,他们确确实实是示现鬼神身分,确实是菩萨。这个菩萨也是示现的,他真正的身分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退在菩萨位置上,帮助毘卢遮那佛教化众生,所以菩萨现地神的身分。『皆于往昔发深重愿』,往昔是无量劫又无量劫,像我们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看到,地藏菩萨久远劫就发深重的誓愿。地藏菩萨如是,我们要问:哪一尊菩萨不如是?每尊菩萨都如是,这个要懂得。说一尊菩萨就说一切菩萨,说一尊佛就说一切诸佛如来,这是《华严》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才能入这个境界。

  发的是什么愿?『愿常亲近诸佛如来,同修福业』,着重在末后这四个字。佛修福,佛懂得。如果诸位再问,佛所证已经达到究竟圆满,佛还有什么修的?确确实实佛的确是无修无证。无修无证是不是真的就不修,也就不证?不是的。如果真的是有修有证,这不叫做妙,真的无修无证也不叫妙,妙在什么地方?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证而非证,非证而证,这个就妙了。修跟无修是一,证与不证也是一,不是二,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在凡夫位,没有入佛的境界,就要老老实实学佛之修、学佛之证,我们从这里才入得了门。如果你现在就开始学,学佛的无修,好了,你回家去睡大觉,什么也不干了,你怎么会成就?可是最后一定要入佛的境界,那才叫真的证果。所以究竟证、圆满证,这个要懂得。修福,如前面所说的。

  现在我们看下面第七段「主山神」。山是地表里面最高的,高出地面,高山。在地的表面这是表最殊胜,所以佛用它来表法,表德行高胜。这里面德高,高山仰止,我们用这个话来赞叹德行高的人。又表他的性情悠闲自在,如如不动,表这个意思。这是讲普通一般的表法。如果有特别的表法,像在本经完全是「表智德最高」,在一切德行当中智最高。在上首十尊德号里面,多半都有「光」的字样,光就是表智慧。主山神如果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是哪一类的众生?过去有,现在想必也有,我们很少遇到。山中高士,一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看到社会这么乱,不愿意出来做事,隐居在山中。这一类,他们的身分就是主山神。他有学问、有道德、有智慧,这些人于人无求、于世无争,过他非常悠闲清净的山林生活,在古时候所谓隐士就是这一类的人。在《华严经》上它也是有这么一个社团,他们这团体是高人隐士。

  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历史,中国的历史每一个朝代都给这些人作传,它的篇名叫《隐逸传》,隐逸、隐居,逸是安逸,隐居一辈子过很安逸的生活。我在年轻的时候读这个传,心里就有疑惑。因为青史留名这是人生一桩大事,中国古代的标准是为国家为民族立功、立德、立言,有这样的标准历史上才留名。我的疑惑是什么?这些人成天没事情干,天天在山上高卧,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没有一点点贡献,为什么要给他立传?我想了好久都想不通,总是有个疑问放在那个地方。到以后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知道这些人很了不起。他们给我们世间人示现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世间人喜欢争,好争,贪求无厌;他是做出来给我们看,虽然一句话没说,做出来给我们看;他不是没有本事,不是没有能力跟人争,不是没有能力跟一般大众来追求;他有能力、有本事,他不争不求。所以隐逸的高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做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做出这个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这种隐逸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安逸的生活,我们对于贪求的念头自然就淡薄,对于世间种种争执也就能够放下了。人能够放下希求、放下争执,社会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以后我们才真正明了,古德替他们作传留传于青史是有道理、是应当的,他们所做的功德潜移默化。

  古今中外读书人知识开通,知识开通的人你要说他无求无争,太难太难了。今天的世界是什么世界?竞争。人人都来争,总统的职位只有一个,大家都来争,都打得头破血流。世间的财物也有限,每一个人都在争,世间哪有不乱的道理?你去争,你能够争得来吗?能够争得到吗?世间人都相信,我去争,我才争得到;不争,那就不能到手,一定要竞争。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了凡四训》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即使在现代社会,现代人这种错误观念,你去竞争,命里头没有,你怎么样争也争不到;命里头如果有,不争迟早你也会得到,你何必去争?何必去妄求?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有智慧、聪明,退而修其德。我不要争、不要求,我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时节因缘到了,你不求的你得到了,不争的你也得到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个理很深,事很广也很复杂。真正照这样做,也许有人说,他一生都过贫穷的生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一生都没有得到,也没有得到富贵,甚至也没有得到长寿。这是世间人的眼光,只看到一世,他没有看到三世。如果他开了天眼,他看到三世,这个人是真正有德行的一个善人,心善行善。他在这里死了,人家看到他到天上去当天王去了。然后才晓得他不求而得,不争而得,富贵统统得到,超越人间。

  所以我们一个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如果这一生就完了,还修个什么?不需要修了。就是我们有过去生,还有未来生,未来无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要为未来长时间去着想,来生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想看,我过去世造的是什么业,这一生所受的报就是。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知道我来生会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我们这一生所造作的,善心善行、善言善事,你来生的果报得大善。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身语意三业都不善,来生的果报当然就苦,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这些隐居的高人,不要看他这一生生活非常平淡,于世无争、于人无求。他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他一生当中读他喜欢读的书,做他喜欢做的事。这些高人多半都过,在从前多半过耕种的生活,所谓耕读传家。自己种几亩田,收一点粮食,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住一个小茅蓬,真正是悠闲自在,决定不是现代人所能够想象得到的。所以他们有的是闲情逸致,有的是时间游山玩水,哪里像现在人?现在人实在讲,我们仔细观察是机器,不是人。一天忙到晚,一点悠闲的时间都没有,物质生活虽然是富裕,实在讲苦不堪言,他的精神压力太重,负担太重,为什么?因为他生活所需都是借贷而来的。买房子是银行贷款,买车子也是银行贷款,甚至上街去买菜用信用卡,信用卡银行付钱,从生到死借贷过日子,你说他的生活压力多沉重。一生之所为,为什么生活在世间?为还债。他为什么?天天辛辛苦苦工作,还银行的债,还保险公司的债,还许许多多的债,他生活在世间干什么?还债而来的,你说这个日子过得多苦。所以我们不要羡慕住花园洋房的,出门坐高级轿车的,我们一眼看出来,还债过日子的,今天所谓是泡沫经济,哪里有山林里隐居的人他那个生活过得那么踏实,身心丝毫负担都没有,一身轻松,那个生活才叫人的生活,过的是人的生活,真正是幸福美满。现在这个幸福美满,世间找不到,有名无实。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对社会的状况、社会的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在这个市区,我们跟这个时代、这个市区人大众相处,我们在大众当中也能过隐居的生活,所谓是「隐于市缠」,这古人的话。隐居在繁华的都市里面,过自己自在的生活,也是于世无求、于人无争,过一种无争无求、自在安乐的生活。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生活才过得真正自在、真正幸福、真正美满。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主山神,也触动我们很深的感慨。这是把这一类,第七主山神表法的义趣跟诸位说出来了。今天时间到了,经文下一次再报告。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十七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