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五

  日期:2011/8/15 16:04:32   阅读:    繁體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17-0045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四面,倒數第二行,第十「主稼神」。從這一段開始,到第十九主晝神,一共也是十位,這十類是表十行位。前面講過十住,十住是住佛之所住,十行是行佛之所行,都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去學習的。我們從這十段經文裡面,細細的去體會行位菩薩的因果。請看經文:

  【復有無量主稼神。所謂柔軟勝味主稼神。時華淨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長精氣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嚴環髻主稼神。潤澤淨華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見者愛樂主稼神。離垢淨光主稼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表法的意思很深。十行位的菩薩,初行用主稼神來表法。「稼」,我們中國人稱為五穀雜糧,稱之為稼,可以說一切動物維持他的生命決定不能夠缺少的。用現代的話說,以我們人做一個例子,人要活在這個世間,所謂活動,他每天運動一定要有能量來支持他,我們今天講的能源,能源就是能量,推動這個機器。人的身體實在講就是一部機器,這部機器要靠能量來維持他的運作。能量的來源就是飲食,飲食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米麥,這個人生命才能夠維持得下去。所以行門裡面,初行位的菩薩用這個來表法。他表的是萬行的法味,能夠滋養自他的法身慧命,取這個意思。與會的這些神眾,數量也跟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前面一開端給我們講佛剎微塵數,在此地我們看到「無量」,無量跟前面佛剎微塵數意思是相同的。顯示法會確確實實是突破了時空的界限,顯示出一真法界,沒有彼此、沒有自他,盡虛空遍法界無非佛菩薩示現,為我們初學人作榜樣,所以這個意義很深很廣。

  行門裡面最重要的,我們常講得法喜。如果你修行,無論修哪一個行門,實在說行門是沒有障礙的,任何一個行門都能通一切行門,正是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一位中,遍含一切位」,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說明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任何一位都能包含其他的五十個位次。初位菩薩包括後面,後位的菩薩也包括前面,這樣的行門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由此可知,我們對於整個《華嚴經》的看法,一定要懂得它是一個整體,決定不是某一個部分,任何一個部分都代表整體。行門當中最重要的是得法喜,這個位放在第一。法喜也通常稱之為歡喜心,常生歡喜心。從什麼地方生歡喜心?從你生活裡面生歡喜心,從你工作裡面生歡喜心,從你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生歡喜心;換句話說,無時無處不歡喜,一切境緣當中都生歡喜心,你才入門,我們常講修學的功夫才得力。如果歡喜心生不起來,說明你功夫不得力,你學佛沒有入門;學佛入門的話,一定生歡喜心。

  前面這一大段,從海月菩薩一直到主藥神,他表的是住佛之所住,我們講生如來家,住佛之住。既生如來家,住佛之住了,住佛住是心安住在如來之住,就是海月菩薩所表,發菩提心,前面給諸位報告過了。心發了之後,一定要行佛之行,能行佛之行,哪有不快樂的道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諸位要曉得,憂悲苦惱,六道凡夫有,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真正得到法味,此地這十尊菩薩都是代表修行契入之後得到法味,法喜充滿。我們知道這表法的原則,下面這十尊菩薩的德號,大概都能夠想像得到。但是要怎樣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這才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菩薩給我們示現一個標準,我們必須要達到這個標準才是行佛之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那不是佛行,應當自己勉勵自己、警策自己,認真努力修學。

  第一尊,『柔軟勝味主稼神』。心地慈悲,言行上才柔軟,佛在這經裡面一再勸我們柔和忍辱。世間的善人都懂得忍讓,孔夫子教學要求學生要建立德行,他自己作師作範、作模範,也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表演給大家看;學生們都能夠體會、讚歎夫子之德有五種︰溫良恭儉讓。柔軟就是這五德裡面的兩項︰溫和、忍讓。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對什麼人,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真正學佛的人,一定要把一切眾生要看作真佛。凡夫、學生只有自己一個,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是凡夫、善財是學生,只有一個人,沒有同學。為什麼善財不找一個同伴,結伴一起去參學?在我們想像當中,那不是很好嗎?如果有個伴,他這一生就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菩薩也成不了。這個意思很深,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我一個人以外,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

  像《華嚴經》,我們一展開總共一百七十多個團體,一百七十多類都是諸佛如來化身化現的。我們面對這些大眾,他是不是諸佛如來化現的?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說是那就是,你說不是那就不是。我這個答覆你們滿意嗎?我說真話,你不懂,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曉得我說這話沒錯。為什麼?境隨心轉,境不是真的,是個幻相而已,確確實實隨心轉。你要是以佛心觀照一切眾生,他怎麼不是佛境界?他當然是佛,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就跟我們讀《華嚴經》一樣,這一百七十多眾都是諸佛如來化身,雖然示現的種種不同,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如果你要以輪迴心來看,那就沒有一個是佛。這話要是說得淺顯一點,我們把水平往下降,降到最低,大家比較容易體會,著相不見性,那沒有一個是佛。凡夫著相,分別執著,絕不肯承認這是佛菩薩化現的,所以凡夫看外面境界有六道、有十法界。為什麼一真法界的這些菩薩,我們通常稱法身大士,他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離開的,不是兩個境界,一個境界,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看法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如果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界限沒有了。再說得深一點,時空的界限沒有了;由此可知,時空、十法界從哪裡來?從妄想執著裡面生的,離開妄想執著就沒有了。離開妄想執著,十法界的現象有沒有?有。相有,相是妄相,相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怎麼知道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相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諸佛如來,這不是假的。哪一個相離開性?離開性沒有相可得。《華嚴》說得好,所有一切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心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是如來。我們要問,哪個相不是如來示現的?我要把他看作是諸佛如來,你錯了。你說「看作」,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他真的是諸佛如來示現的。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華嚴經》上佛說的這兩句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就覺悟了。經上又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講一切萬物的體性,我們今天講性質;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真心、是本性。前面那個性可以看作習性、習氣,應觀法界性,那個「性」是習性;一切唯心造,那個「心」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一切萬法,動物、植物、礦物,哪一法不是如來顯現的?你從這上面去體會,法味就生起來,這個味才濃。我對一切眾生跟對釋迦牟尼佛、跟對阿彌陀佛沒有兩個心,平等恭敬,這種恭敬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是柔軟的,可見得柔和忍辱沒有絲毫的勉強,自自然然的流露。

  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就一個人,這一點要懂得。那個人很剛強,脾氣不好,他對我來說那是菩薩示現的,示現這個形象讓我看了覺悟。這也正是儒家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必」是肯定的、必定的。三個人是個比喻,當然有自己,另外還有兩個人。兩個人什麼人?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個都是我們老師。善人是善心所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要學習、要模仿,要把善行發揚光大。惡人也是對我們示現的,惡心所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有所警惕,要斷一切惡。他那個惡行,我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沒有外面境界的示現,自己實實在在很難知道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善惡自己很不容易發現。正如同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面孔是一樣的,一個道理,必須要借外面鏡子照一照。所以一切眾生、一切人事物是一面鏡子,天天來對照,才能夠認清自己。哪是善,應當保持,應當增長;哪是惡,應當改過,應當自新;你這個修行的功夫永遠不會間斷。菩薩是怎麼成佛的?就是這麼個道理。他肯幹、他懂得,所以他成佛了。我們不懂,我們不肯做,一意孤行,講修行都講的是個假樣子。

  古時候寒山、拾得,裝得瘋瘋癲癲、瘋瘋傻傻的在國清寺,國清寺他看到大眾做早晚課,看到大眾半月誦戒,他在門口竊竊譏笑,為什麼?樣子,沒有實質。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個樣子做得再好,還是要生死輪迴。古人所說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管用。但是現在人能夠裝一個樣子,好像也就不錯,也就很難得了。幾個人知道實質的修行?這真是太難了。我們要是不展開《華嚴》來研究討論,說老實話,這些事情平常我們很難說到,要不有人問,我們怎麼會講這些事情?我們說出來,誰懂?你說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誰肯承認?那個人壞得不得了,就要墮地獄了,還說佛示現的?墮地獄也是佛示現,都是做給我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看的,與別人不相干。你要從這個地方著眼,你的修行功夫才會得力,你才知道怎麼修行。所以菩提心發了之後就要真幹,這一大段經文就是教我們要真幹。

  你要讀了明瞭之後,你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們天天修行還生煩惱,天天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你沒有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一再提示我們要「真幹」,他提出這兩個字,說了很多遍。這個意思跟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所說,「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是一個意思,要從真實心中作。什麼叫真實心?沒人知道。真實心說不出來,不可思議。不可思,佛也思,不可議,佛也議,這是佛的善巧方便,這是佛說法的高明處。不可說的他也能說得出來,不可議的他也可以議論出來,難得!這是大乘經典,我們要在這個地方體會。一定要肯定,完全肯定,凡夫就是我一個。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就是度我這個凡夫,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哪些是諸佛如來?六根所接觸的全都是諸佛如來。這個是修行,現在正是講修行,修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

  所以行門裡面還有同參道友,完了;有一個同參道友,我們兩個是同學,你跟我差不多,分別執著永遠斷不了,恭敬心永遠生不起來。印光大師講修行的總原則,他老人家講得好,「誠敬」兩個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什麼叫誠?什麼叫敬?老法師講得沒錯,誠敬的意思有淺有深,淺的大家懂,深的就不知道;其深沒有底,沒有底線的。在此地誠敬的標準,什麼是誠?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你這個心才誠;以對諸佛如來這種心態,這才是敬。儒家《禮記》第一句話「毋不敬」,這句話跟《華嚴》旨趣非常接近。可見得世出世間聖人講到真正修行,從哪裡修起?敬,毋不敬,對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敬,你就完了。

  你們也曾經聽說過,佛家常講「火燒功德林」,不是說一定要發脾氣,那才叫火燒功德林,一絲毫不敬的心,你的功德已經沒有了。用不著吹鬍子、瞪眼睛、拍桌子罵人,用不著,不需要。你要不相信,倓虛法師跟我們講,諦閑老和尚早年參禪的徒弟,他在鎮江,在當時是中國最殊勝的一個禪堂,規矩很嚴,江天寺。最初初學進禪堂,心很虔誠、很恭敬,有護法神保護他。禪堂住個十來年,資格老了,地位逐漸往上升,做到首座和尚,這地位很高,僅次於住持,有人皈依他,又有人供養,於是貢高我慢的念頭起來了。他並沒有發脾氣,也就是說恭敬心、誠敬心衰了,沒有以前那麼誠敬,誠敬心衰退了,這一衰退護法神走了,他的冤家債主找來了。

  夏老講的真幹,善導講的真實心中作,印光大師講的誠敬,我們合起來參才能體會到,誠敬之心絕對不能夠退轉。對於任何一個人真誠恭敬,不論他怎麼對我,你不要去想這些,不要分別這些,不要執著這些,只有一味誠敬對一切眾生,這叫修菩薩行,菩薩行最基本的一個概念。換句話說,菩薩行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你沒有這個基礎修什麼菩薩行?果然這個念頭轉過來之後,念頭一轉,你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就變了,自自然然就柔軟。「柔軟」是講你對人、對事、對外面的心態;「勝味」是你自己得到的享受,你自己得到勝味,勝是殊勝,味是法味,我們常講法味濃,法喜充滿。用主稼神來表法很有味道,表示你吃到你最喜歡吃的東西,上上之味。所以每一尊菩薩,此地講的是神眾,外表示現的是神眾,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裡面包含的意思無盡的深廣。

  第二尊,『時華淨光主稼神』。後面通號我們就略掉,前面介紹過就行了。「時華」,鮮花;「淨光」,清淨光明。新鮮的花,剛剛開的花,確實清淨光明,光彩奪目。這個意思我們細心去體會,花表菩薩的因行。儒家讚歎孔老夫子,說夫子是「時之聖者也」,這個讚歎得好,意思就是說他能夠隨順潮流,不會被時潮所淘汰,他能夠順應潮流,任何潮流當中他都是聖人,諸佛菩薩亦復如是。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裡面跟諸位報告,我們佛法是現代化、本土化。現代化跟本土化,諸位想想看,怎麼會被淘汰?凡是被淘汰的,不適合現代、不適合本土的要求,它就會被淘汰掉,「時華」這兩個意思就含著這密義在其中。為什麼佛能夠做得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要記住,要深深的去體會。第一個,佛菩薩沒有相,隨類現相,《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就不會被淘汰。隨機說法,佛沒有定法;如果有定法,這個法一定要這樣講,就會被淘汰掉,過了這個時候這種說法沒用處了。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的法是從哪裡說出來的?是從現前大眾需要而說出來的,他說的,大家都感覺得非常需要。這是時華的意思。

  所以我教同修們,特別是你們學講經的同學,經典展開可以參考古人的說法,決定不能依他的說法;參考他,不可以依他,為什麼不可以依他?他那個說法,他是唐朝人的註解,他的對象是唐朝人,我們要依他就不是時華,過時了。為什麼參考他的?參考他,我們在這裡面得到啟示,也就是說我們讀他這個東西一定有所悟處,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你看看古人註子,漢朝人的註子他怎麼說法,唐朝人註解跟漢朝人哪些講法不一樣?宋朝人的說法、明朝人的說法、清朝人的說法,細細一觀察就知道這些人有智慧,這些人說法他是依據原理原則,在講法做法上千變萬化,花表這個意思。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說是依古人註解講法,豈不把佛法全講死了?你看《金剛經》,《金剛經》說老實話,《心印疏》算是相當不錯的註解,還有一些大德說他的解釋坐實,對他還有這樣的批評。由此可知,講經說法真的是不容易,要講得好一定要有悟處,要有悟處一定要真正修行。你不能真正修行,不能契入境界,你怎麼可能有悟處?你怎麼可能隨機應變?一般講這是功夫。

  此地「華」,經題上《大方廣佛華嚴經》跟這個「華」的義趣相應。這個地方特別重視「時」字,時就是跟大家講現代化,此時此處。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跟諸位同修講三番審機,弘經的七樁事,裡面有三番審機,這是時。說了一個時,諸位一定要記住,人、處一定都包括在其中,單單講一個時,其他兩個漏掉,那不行,怎麼樣也不會契機。你能把這三個都考慮到,與這三方面都相應,當然就契機,這是用主稼神來表現。「時華」,要是在飲食裡面就相當於時蔬,就是現在生長的蔬菜,現前的、最新鮮的。「淨光」不但是說花,花是代表我們的行門,代表我們修行,六度萬行,清淨光明,這是講的法。

  這兩個字也可以把它看成果,因為整個經文裡面是講十行利生因果。時華是因,淨光就是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什麼?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就是光,這是我們得的果。果從哪裡來的?果一定是從現代、現前行門裡面得來的。行門無量無邊,諸位一定要記住,講無量無邊的行門,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的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體會的意思愈來愈深。你在家庭裡面,你做一個家庭主婦,你每天為這個家庭服務,家庭裡面也許有父母、有兄弟、有兒女,你每天照顧大家。沒學佛之前,你是凡夫,頂多把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學到,你算是不錯了。如果對於儒家教育都沒有,時間做久了,埋怨怨聲載道,做得不甘心、不情願,煩惱牢騷一大堆,遇到人就訴苦。現在學了佛,不一樣,家裡所有的人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所以學佛之後,特別是學《華嚴》,學《華嚴》確實把你的人生改變了。這一改變,你在家裡面修菩薩行,家裡面老老少少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你修布施、修供養,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不就是在你生活點點滴滴裡面都做到了、都兌現了,這叫「時華」。兌現之後,你的心地清淨光明。可見得六度萬行、普賢十願,乃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都沒有離開我們穿衣吃飯,跟我們的生活圓圓滿滿的結合成一體,我們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在佛法裡真的學到東西,這是世間學不到的,學校教育裡頭沒有的。而後我們才真正肯定,佛陀教育是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說這句話並不誇張,實實在在的,所以你要真懂。

  第三尊,『色力勇健主稼神』。從這個名號上,我們就能體會到現在所謂是健康、端莊。「色」,容色,容貌色相;「力」是氣力,我們現在講有體力,有精神、有體力;「勇健」是非常健康。色力勇健都是要靠養分得來的,我們今天講營養,攝受養分,所以也用主稼神來表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就是我們身體的健康,身體健康固然需要攝受養分,需要飲食來維繫。飲食不必刻意去求,你要說某一種飲食,對於我們五臟六腑哪一部分有好處的,中國古人說得很多,特別是中醫,現在西洋的醫學也懂得。佛講不講這些?佛不講。佛為什麼不講?佛的理比世間人高出太多了。世法裡面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你執著這個東西對胃有好處,那個東西對肝有好處,你的執著。佛完全沒有分別執著,佛是個平等法,是個清淨法;換句話說,任何飲食對於整個身心都有圓圓滿滿的益處,這很不可思議。實在講,那個不可思議的道理並不難懂,所有一切飲食養分到佛的口裡面,佛就把它像化學一樣把它化解,它對每一個部位都產生最豐滿的營養、養分。不像眾生執著,這個蔬菜對這部分有好處,那個對那個有好處,眾生在那裡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吃了之後,真的,他沒有辦法像佛那樣圓滿的攝受養分。這個基本的道理,還不是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嗎?還不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你有那麼多妄想執著,那有什麼法子?

  佛陀在世,這些僧團,僧團人不少,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隨眾。他們的生活,每天出去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托缽有規矩,只能夠托七家。七家要是托不到,回來,別托了,再多跑幾家,人家嫌你。這個出家人沒有修行、沒有修養,貪心,跑這麼多家,別人要罵你的。所以七家托不到,趕緊回去。回去怎麼辦?有同學托的有多的分一點來吃。所以出去托缽是分頭出去,不是都是在一條街上。這一條街上幾個人,那一條幾個人,分開去托的。托回來之後,不是托了就吃,不是的。托回來之後,大家再一起吃,所以是平等的享受。我今天托的不錯,今天有大富長者供養得很好;那個到貧窮人家,那個飯菜很差。回去之後,要統統倒在一起,分開來吃,佛法利和同均。不是說托了一路走一路吃的,不可以的。

  諸位想想,僧團裡面談什麼營養?有什麼養分?各個色力勇健。才曉得心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能轉物,《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高度智慧的人,他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我們凡夫不能轉境界,被境界所轉,這個日子過得就很苦了。諸位要細細的去體會這些事,學佛跟凡夫確確實實不同見解,想法、看法完全不同。世間人有種種想法、有種種看法;佛菩薩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所以他叫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隨緣歡喜,這裡面就成就功德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要在此地講,這個功德就是色力勇健,要這樣才能夠成就。愈是想怎樣保養身體,愈糟糕,那個身體保不住。想什麼方法保,愈保愈出問題,愈保愈出麻煩。不如像諸佛菩薩,隨它去,不要去理會,那個身體才是最健康的身體。你要問什麼道理?心理最健康。心理最不健康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心搞壞了,那就不是真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心,最健康的心。最健康的心變出來的色相,當然是最健康的,就這麼個道理,這是基本的道理。

  所以種種妄想分別執著變現這個色相,決定不健康、決定有毛病,那個毛病醫都醫不好。你要說什麼時候醫好?什麼時候你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的病就醫好了。你的分別執著沒斷,再高明的醫生也醫不好你的病,只能夠說把你的病控制不讓它再發展,勉勉強強。至於是不是真能控得住?要靠你自己。你自己如果妄想雜念多,控制不住,醫生再高明,他控制不住。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跟醫生合作,這就是我們佛法講的緣分。病人跟醫生要有緣,他才能治得了你的病,沒有緣治不了,沒有緣就不合作。這個地方要用淺顯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健康長壽。要懂得健康長壽的原理原則,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你自然能夠得到色力勇健。

  第四尊,『增長精氣主稼神』。這個對於我們生活或者生命來說,關係非常之大。人身體健康,一定是精氣暢通。中國人很喜歡要補氣,哪些藥物是補氣的,說是你的氣血不足,氣血也分五臟六腑,哪個地方氣血不足,要用什麼藥物,要用什麼樣的飲食來補充,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特別是我們在凡夫位,道理雖然懂得幾分,可是做不到。每天還是打妄想,還是搞分別執著,甚至還是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時時刻刻起現行,這是嚴重的煩惱,對自己身心嚴重的傷害。要想自己真正血氣暢通,固然這些藥物能有一些幫助,最重要還是情緒;心情不好,藥物很難得力,最重要的心情好。你要想心情好,你要能看得破、要能放得下,你的心情才能好。如果你放不下、看不破,你的心情從哪裡好起?做不到。所以此地從我們的色身,一定要回歸到法身慧命。法身是真身,慧命是真命,那是不生不滅。肉身是有生滅的,肉身決定是無常的,肉身在這個世間是隨緣的。不管你懂得與不懂得,你的一生決定是隨緣。凡夫隨的是業力之緣,你過去造作的業力,隨著業力的緣分,剎那生滅。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那是隨願力,也是個緣分。佛菩薩住世時間長短,說法淺深,度眾多少,也都是緣分。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是隨緣,懂得隨緣就能夠增長精氣,普賢十願裡面教給我們的綱領,恆順眾生。

  現代人疏忽了學問,學問兩個字怎麼講法?要學,要問。古人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你要學,你就要問。什麼叫學?學是模仿、仿效的意思。諸位查查字典,學字怎麼講法?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仿效佛陀、要仿效菩薩,向他學習。你要是真正想學,當然你要常常問。到哪裡去問?先讀經典,先研究這些教理。研究教理、讀誦經典就是親近佛菩薩,佛菩薩今天不在了,同參道友可以互相請教。多問問別人,細細思惟人家所說的、人家所做的,跟佛所說的宗旨義趣相應不相應?不相應的,我們不學;相應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這是增長我們法身慧命的精氣,我們要懂得。特別是有懷疑,有疑一定要問,否則的話,這個疑決定對你修學會產生障礙。特別是念佛法門,如果對念佛法門懷疑,就是經上所講的這是菩薩最大的障礙。因為他要不懷疑,他這一生決定圓滿作佛了。因為懷疑,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說這個損失多大!

  在四天王裡面,南方有增長天王。增長這兩個字的意思也含著有進步、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有這個意思。這裡面含義很廣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才真正能夠資益我們的身心。佛法資益我們的境界,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真正會學的人,我們講十住,你自己入了十住位;講十行,你就做了行位的菩薩。隨著經的境界就把自己提升起來,這部經讀完,你就成佛了。能不能做到?給諸位說,答案是肯定的,能,決定能。為什麼你做不到?因為你沒有做。你要肯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你不肯做,那就沒法子,你要真做。

  第五尊,『普生根果主稼神』。德號裡面,「普生根」是因,「果」是果報,名號裡面都有因果。「普」是平等,不是偏在某一邊。「根」,落實在我們身上,根就是六根;如果在佛法裡面,根就是講善根。善根,世法裡面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出世間的善根唯一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這裡面著重「普生」,我們在這裡面體會經文的意思。「普」,一定要以平等心、清淨心,才能普,如果有分別就不普,有執著那就更壞了。無貪、無瞋、無痴,能生世間一切善法,世間是指六道跟十法界;精進,能生出世間一切善法,那是一真法界。我們現在這兩種都要著重,那就是普的意思。如果我們偏重在世間的三善根,把菩薩精進善根疏忽,那就不是普。學了佛,把精進善根提起,無貪、無瞋、無痴疏忽掉,那也出毛病,問題就多多了。出哪些問題?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的。現在我們佛門的衰象,什麼原因?你把這個經文多念幾遍,就知道了。所以普是關鍵的字眼,很重要。普的意思很廣也很深,不但要生自己的善根,還要幫助一切眾生生善根。諸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幫助我生善根。我也要像諸佛菩薩一樣,作斯示現,幫助一切眾生生善根,自行化他。

  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這一點要知道。學生尊敬老師,老師也尊重學生,彼此互相尊重。我們中國古代,老師對學生那個禮貌,你看他們通信,寫信的時候,我們學生給老師寫信一定稱老師,後面是學生受業;老師回答學生,後面署名很多人寫友生。友生就是老師,友是朋友的友,學生的生,稱友生;這都是明白人,都是懂事的人。所以師生是平等的,老師教導學生,學生有沒有教導老師?有。師資道合,學生也幫助老師。學生有疑問提出來,學生要是不問,老師一生都想不到;他這一問,他突然想到。有的時候智慧的一問,智慧開了,他就能解答。他不解答,他慢慢再去問別人,他去問,他才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學生資助老師,這叫師資之道;老師利益學生,學生資益老師。這都是在「普生」這兩個字的裡面。所以要生自善根,要生他善根,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在事相上看,好像是錯綜複雜,從理性上去看,平等一如。我們要懂得如諸佛菩薩在複雜的事相當中,他掌握一個簡易的原則原理。中國古人教學,在複雜社會裡,它有一門學問叫易學,六經裡的《易經》,易怎麼講?容易簡單;你把原理原則掌握到,就容易、就簡單。最高的原理原則是什麼?印光大師講「誠敬」,最高的原理原則。真誠恭敬,沒有一樣不通,樣樣都通。不誠不敬,任憑你怎樣認真努力,求學勇猛精進,你還是不通,你就通不了,因為你有障礙。什麼障礙?不誠不敬就是大障礙。印光大師說得好,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誠敬當中得來的。如果誠敬到了極處,沒有老師也自己會通達,無師自通了;在佛法裡面講,叫「自然智,無師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誠到極處就通達、就貫通了。

  有善根當然就有善果,種善因就得善果。善根成就菩提果,果是什麼?果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我們要問,我們的果有沒有改變?相上可能沒有什麼變化,還是老樣子,質裡面起很大的變化,這是真的果。相上,我貧窮,我種的是善根,修的是善根,心善、行善,沒有一樣不善,但是過的生活是苦日子,沒改變。孔老夫子的學生,夫子最讚歎顏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一個學生。孔子讚歎他什麼?真的,他是心善行善,無有一樣不善。很像此地講的普生善根,普生善行。可是他的果報,顏回的生活過得多苦,簞食瓢飲,貧窮到那個程度。夫子又嘆,不幸又短命,三十出頭就死了。在我們世間人看起來,他種的善因沒有得到善果。其實他得到了,孔夫子曉得,孔夫子對他讚歎。一般人過這種苦日子一定是怨天尤人,顏回不怨天、不尤人,苦日子過得很快樂。夫子讚歎,像他那個生活,「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他真正得的果。所以在事相上沒有改變,質上面變了。他能夠在貧窮日子裡面,生活得很快樂,得法喜充滿,他就是此地講,他得法味,他得法喜。至於他的短命,世間人不了解,我們學佛的人懂得;因為他修的福太大,世間的福他沒有地方享,他到天上去享福,他提早去享天福。不要等到七老八十,受那麼多年的罪,那叫做真沒有福報。我們人間看他短命,他早早就享福去了,這是凡夫所看不到的。果實在講,現前得到。果決定不是五欲六塵,人間的富貴,不是說這個;如果把這個看作果報,你完全看錯了。果報要細心在佛法裡面去體究、去體會、去參究。

  第六尊,『妙嚴環髻主稼神』,這是說色相的端正莊嚴。「妙」是講妙相,「嚴」是說莊嚴,「環」在此地表圓滿,「髻」在此地表高顯。他的微妙莊嚴,圓滿而明顯。這裡面的意思很深,一定要擺脫世俗你才能夠懂得,你才能夠體會得到。世俗裡面的富貴,不但妙字它沒有,嚴字也沒有,說老實話,環也沒有,頂多有個髻。他在人間富貴到了極處,報紙資訊裡面常常提到他,為社會大眾所知道,現在講知名度很高,那是髻的意思,他有,前面三個他沒有。只有真正修道的人,他有。什麼叫妙?與性德相應就妙。性德是什麼?非有非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與這個相應就妙。與這個相應,就是我們一般講永離分別執著,這才妙。大乘經上常講,「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是妙,真正得自在。

  既妙決定有嚴,嚴是莊嚴。他的色相永遠看不厭,這是嚴、這是圓滿。不但佛菩薩的相圓滿,永遠看不厭,阿羅漢的相都看不厭。阿羅漢的相,四樓念佛堂有五百羅漢,你們仔細看看,面貌都不一樣,也有的面貌很古怪,雖然希奇古怪,但是滿好看的,也看不厭。為什麼?他與性德相應。所以造像是高度藝術,現在有很多塑造佛像的,塑造佛像本身的這個人沒有佛法的修養,把佛菩薩像都造成藝術人像。你一看,人像,藝術人像,不是佛像。造像一定要依據《造像量度經》,那才如法,佛像不是隨意造的,隨意造的把佛像都變成人像了。其實佛沒有相,佛為什麼要塑一個造像的標準?像是表法,一定要把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表現出來。這裡頭它是教學,教學的工具,你要不把這些因果表現出來,人家看到這個像,他學什麼東西?所以見像是因,忽然明瞭就是果。你造個藝術人像,他看了,他怎麼能覺悟?佛沒有相,佛像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定要把這個突出,表現出來,這是造像的規矩。要是不懂,唯一的方法,模仿古代佛菩薩的造像。佛菩薩的形像決定不是人像,我們一定要懂得。佛像是教學的工具,不是藝術,現在人錯誤的觀念,把它當作美術,當作一種雕刻的藝術,這就錯了。這種眼光,他是用藝術來欣賞,佛法真實的利益,他是一無所知,非常可惜,這些我們不能不懂。這是講到妙相的莊嚴,環是代表圓滿。

  第七尊,『潤澤淨華主稼神』。在此地,我們一看也就能體會得到,「潤澤」是法水的潤澤,就是講經說法。《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讀佛經,不會明瞭佛經裡面的意思。為什麼?他只看到文字的意思,不曉得佛法跟一般的書籍不一樣,佛法的意思「意在言外」。所以經典它要是意思意在文外,如果你望文生義就錯了,佛家常講「望文生義,三世佛怨」,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意思解錯了。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幾句話,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佛沒有意思,佛經沒有意思,你要說佛經有意思,真的叫謗佛。我們看古人的註解,可以說是他的意思;清涼大師的註解是清涼的意思,李長者的註解是李長者的意思。佛經本身沒有意思,因為沒有意思,所以經才叫無量義;要有意思,怎麼能叫無量義?怎麼可以有兩個說法?沒有意思,所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講這部經的深度廣度,看他契入的境界。初住菩薩就講得淺,二住菩薩就講得比他深,三住菩薩一定比二住又要深,看你契入的程度。也就是經典一展開,你體會到什麼程度,完全是自性的流露,哪裡有盡?無有窮盡。佛法是教你要契入,教你去證得;不是教你在裡頭探討裡面的意思,這一句怎麼講法,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那就糟了,全都變成望文生義,不曉得經典是活活潑潑。

  所以經典展開,善說法的人觀機說法,什麼樣的根機就是什麼樣的說法,說得叫每個聽眾都得益,都生歡喜心,都有受用,就對了。程度淺的人得淺的利益,程度深的人得深的利益,哪有一定?這也是佛法的難處。難處也正是佛法的易處,這才給你說難易不二,難處正是易處,只要你把萬緣放下。實在講儒家也是這個說法,「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是孟子說的,佛法修學也是這個辦法。只要把妄想雜念放下就容易,意思一看就明白了。為什麼?是自己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釋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來的,跟自己自性流露出來的無二無別,味道就出來了,所以說法水滋潤。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四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四十六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