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六十三

  日期:2011/8/17 11:00:53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三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3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五页,倒数第四行,从第六尊紧那罗王看起:

  【见者欣乐紧那罗王。】

  这十尊德号里面,我们要特别留意表法的意思。这一大段是代表回向法门,十回向。回向法门偏重化他,前面曾经介绍十住、十行偏重自利,自利利他,到十回向偏重利他。可是一定要记住,利他行跟自利行是一不是二,自利当中一定有利他,利他当中还是成就自利,这个理事都要很清楚、很明了。第三回向用紧那罗来表法,意思很深很广,这是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以高度的艺术来弘法利生。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是十住位,读诵是十行位,为人演说就是回向位。诸位把佛教导我们点点滴滴连起来看,你就能体会到世尊教学的智慧,教学的善巧方便。回向里面,回向的教学一定是高等的智慧、高等的艺术。『见者欣乐』,凡是接触到佛法,接触到菩萨,修回向心的菩萨,没有不欢喜的。「欣」是欣喜,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喜悦;「乐」是爱好、乐好,对人爱好,对法爱好,对周边的环境爱好。前面我们讲过「悦意吼声」,悦意是心里面无比的欢乐,我们一般世间人最好的感受是微妙至极,他真正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接触,「见者」就是接触,要不生喜乐之心,那就谈不到享受,何况是最高的享受。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学佛要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的修学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错误。为什么?依照常理来讲,依教奉行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满,他得到法味。法味里面一定带给你是法喜,你没有能够得到,你的修学就有错误;不是佛法里头有错误,是你自己修学有错误。错误到底在哪里?虽然每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大致上我们也能够理出一个头绪,找到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实在讲是对于佛的教诲或者佛的教训没有真正理解,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的功夫不得力。修行,诸位一定要记住,修行就是生活;换句话说,你的生活没有幸福、没有快乐,这就是你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功夫得力,一定在生活里面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一天到晚欢欢喜喜,修行功夫得力了。

  行门从哪里生的?从解门生的。《华严经》的顺序:信、解、行、证,可见得行门功夫不得力,是解门不透彻,也就是你的认识还不够,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无量劫来你累积许多错误的经验、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看法做法,你不能舍弃。所以学佛缘就太重要,正如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所说,他老人家虽然讲的是念佛往生,讲的是九品,但是他讲的这个道理可以通一切法门,他说「九品往生,地位高下不同,总在于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我们遇到的缘殊胜,我们就可以上上品往生,遇到的缘不殊胜,我们往生品位就下降,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同样这么一个原则,我们修学功夫得力不得力、有没有成就,也都在遇缘不同。这个缘一般来说有三种,第一个是遇到好老师,《华严经》里面讲善友,你遇到好老师;你遇到好的同学,同参道友;第三你遇到好的修学环境。如果这三种缘具足,不但功夫得力,决定会有成就;三种缘不具足,纵然有善根、有福德,缺少因缘,还是不能成就。《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想有成就,一定三种缘都具足。有力量,还要有机会,没有机会不行。机是缘,要抓住机缘,现在人讲创造条件。创造条件也是各种缘具足,条件你才能创造得出来;如果条件不具足,怎么想创造也创造不出来。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人不想在我们自己居住的环境建一个道场?如理如法的修行道场,哪一个人不愿意?想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不能建立?缘不足;缘是讲外缘,外面的条件不足。我们再要问,外面条件从哪里来的?从内缘来的。这就很少人懂得,外面条件是从内缘来的。外面是应,内里面是感。你没有感,哪来的应?感应道交,那就成功了,你的内外缘都具足了。果然内外缘具足,那个好!我们世间人常讲「心想事成」,真的就心想事成。

  由此可知,要想外缘具足,先要具足内缘。内缘是什么?发心、发愿,你发的愿、发的心要真诚,决定没有为自己;如果为自己,你的心就不真、就不诚,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们的心是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一丝毫私心在里面,没有一丝毫自己的欲望在里面,这才能得感应。由此可知,外缘不成熟,决定是我们自己还有一念私的念头在里头,这个东西障碍。从前李炳老常常讲比喻,好像一碗醍醐,上好的饮料,这里面掺杂有一点点毒药,全都变坏了。醍醐就是你发的大心,你发的大心大愿那是醍醐,那一点点毒药是什么?自私的念头,没有能够放下。掺杂着一点私念头在里头,跟诸佛菩萨就没有感应,道理在此地。勉强你也能够建树,但是以后不如法。那个建树是你的福报,你有福,你有这个力量,你还是没有善缘。由此可知,这个事情确实是难。不但现在难,古大德也常讲「师资道合」,这桩事情可遇不可求。但是诸位要晓得,那个「遇」也是缘成熟,绝没有偶然的遇,不可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缘成熟了你才会遇到。

  今天我们佛门在世界各个地区,普遍的缺乏讲经弘法的人才,这在佛法里头非常重要,第一桩大事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许多老法师,我过去亲近过,在一块谈话的时候,常常话题都谈到继起的人才,都注重要培养人才,要办佛学院。确实他们也曾经办过佛学院,办了几十年的佛学院,佛学院里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原因在哪里?归根结柢原因还是有放不下的处所。所以很想培养人才,又怕人才出头,害怕年轻人讲经说法比我讲得好,修学威仪比我讲得好,到我道场来讲几次经,我的信徒都被他拉跑了,这一大堆的供养都入他荷包去了,这还得了吗?所以尽量排斥,尽量打压。口里说要培养人才、要提拔人才,实际上他所做的,忌讳人才爬到自己头顶上来,这一念私心,所以人才就没有了。培养一个讲经的法师,要怎么培养?要天天叫他上讲台。他不上讲台,他什么地方去培养?佛学院念了四年毕业,上台不能讲经,原因是没有讲台经验,没有上过台,那怎么行?

  我年轻的时候也算是缘不错,机会好,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亲近他正好他办经学班,开班教讲经,我去拜见他的时候,他那个班才开始一个月,才开班一个月。他那个班一个星期上一堂课,换句话我只缺四堂课,第五堂课我就参加了;这是缘好,一般讲运气好,碰上了。他老人家培养人才就是要学生上讲台讲经,不上讲台决定不能参加他的经学班,他经学班就一个条件。学生不分男女老少,最老的林看治老居士那个时候六十岁,我们班上最老的一个同学六十岁。他也不管程度,林看治居士小学毕业,六十岁,她有勇气来学。李老师说,上台讲经,行!他愿意上台,那就收了。所以李老师经学班教学的条件,就是你肯上台讲经,他就收你。你不上台讲经,你当听众,你不可以参加这个班上课。

  他那个班上课是关门的,外面还派着有护法巡逻,不可以让人接近,不能让人来偷听。其实教学有没有秘密?没有。为什么不能让人来偷听?因为老师又打人又骂人,年岁都那么大了,挨打挨骂的时候,别人看到多难为情!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准人来看,不准人来听。关起门来有打有骂,你上台讲不好,严格的批评。打是打记性,这个地方你不熟被打了,记住这个地方挨过打的,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实在讲没有秘密,就是外面人看起来难为情。再就法师将来训练出去讲经,他挨过打的,这就不好听了是不是?所以这个事情不能让外面人看到。在这里面受训出来都很象样子,他教学非常严格,那真是丝毫不茍的。教学的方法,专,决定是专攻一部经。还不是说一部经学完成了,你再出去讲,不是的。今天学这一段就上台表演这一段,后面还没学过,真的所谓是现炒现卖。这样把大家一个个逼上讲台,我们在这个会里面学成了。

  真正发心培养弘法人才,绝对不怕学生超过自己,实在讲学生超过自己,好!学生要不能超过自己,完了,一代不如一代不就完了?学生能超过自己,底下一代胜过我们这一代,好!前途是无量的光明。这样成就学生的学问、德行、道心,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广大群众接触当然生欢喜心。由此可知,感应之事,先从自己内缘做起,里面的条件具足了,外缘就容易;最难的还是自己的发心、自己的内心。无私才能够办道,有私障道,就不能办道,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建道场、立法幢、弘法利生,晓得从哪里下手,让人见到才生欢喜心。第七尊:

  【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

  德号里头最要紧的就是『最胜光』,光是光明。光明是智慧、最殊胜的智慧,是什么智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从哪里来的?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庄严,真实的庄严。『庄严』,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善美好。世出世间一切法,实在讲它本来就具足真善美,很可惜我们看不出来。没有一法不圆满具足这三个字!一切法里头都具足有真、有善、有美,四圣法界具足,六凡法界也具足。我们要问,造作罪业众生具不具足?也具足。这个事情在四圣法界很明显,在六凡法界逐渐就比较隐晦,如果在三恶道,几乎他的真善美我们完全看不见了。他有没有?有,确实有,但是我们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我们有障碍障住了,说老实话不是他的障碍,是我们自己的障碍。何以见得?恶道众生的真善美,为什么佛菩萨见到?我们为什么没见到?可见得障不在他,在我自己。难道阿鼻地狱的众生也有真善美吗?当然有。真善美在哪里?自性具足。我们要问,地狱众生怎么来的?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岂不就具足真善美吗?所以诸位如果是见性不见相,真善美你就看出来了。

  譬如我们有黄金,造佛菩萨的形像,这是高度的艺术,我们造十个像,有菩萨、有佛、有声闻、有缘觉、有六道众生,如果你从它的质料上去看,全是黄金,你怎么不爱?「这佛菩萨像我爱它,那是地狱、饿鬼我不要它、讨厌它」,那你就愚痴。你知道那个金的成分跟佛像的成分没有两样,都是真金,都很高贵。你如果再看相,见性之后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原来地狱、饿鬼的相跟佛菩萨的相没有两样,你入了平等法界。我们今天看到佛菩萨喜欢,看到饿鬼、地狱、畜生讨厌,你不但没有见性,相的真相你也不清楚、你也不明了,还是落在妄想分别执着之中,你怎么能够契入境界?所以「最胜光明庄严」,无论在体性、无论在现相,你都能够发现真善美,发现真善美是高度的智慧。哪个法里头没有真善美?一切法里头统统具足,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有没有看出来?一切人具足,一切物也具足,一切法也具足,一切事相里头还是具足,这是我们在华严会上跟诸位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回向位的菩萨,这是圆教回向位的菩萨,法身大士,这是我们从相上看。如果从本迹上去看,应当都是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所以在紧那罗这一类以王的身分来出现。「王」在表法的意思里面就是得大自在,得真正的解脱自在。得真正解脱大自在,当然是诸佛如来,是地位极高的法身大士,我们常讲「等觉菩萨」。《弥陀经》上所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就是指等觉,没有比他更高的,所以称为上善;法云地还不能称上善,他上面还有等觉。所以诸位要晓得,上善是指等觉菩萨,不是指一般人。在西方世界,观音、势至,我们在经上读到文殊、普贤、弥勒这些大菩萨,全都是等觉菩萨,像他们同一个阶层的,在西方世界无量无边。十方世界这些等觉菩萨,常常都到极乐世界去聚会,在他们境界里面,无量无边的法界无一不具足真善美慧。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上面,去体会、去发现。不要老看人家的缺点,你想方法去看人家的优点,别去想他的坏处,多想他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有很大的利益。多看别人优点,多想一切法的好处,成就自己福德、功德,成就自己的清净慈悲。唯有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才能够逐渐摆脱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最初方便下手之处。常常看别人的缺点,看别人的过失,你心里常生烦恼,看什么都不如意,看什么心里都难过。这样一来你自己就往下堕落,在十法界往下堕落。你知道看人好处是往上提升,看人缺点是往下堕落。这是在我们现前境界当中,谈到修学应当从哪里下手,「最胜光庄严」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巧妙。再看第八尊:

  【微妙华幢紧那罗王。】

  『华幢』的意思,诸位我想都好懂。什么叫『微妙』?「华幢」在此地是表法,「华」表行门,表菩萨行,也就是说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世间人的榜样,都是世间人的模范,他做得非常突出、非常明显,一般人很容易觉察到,这就是「华幢」的意思。菩萨跟我们一般凡夫不相同的地方,我们凡夫的生活、工作、应酬,堕落在六蔽之中。第一个是悭贪,我们有这个心,我们用这个心来过日子,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舍不得放下,还一昧的在贪求;尤其是非分的贪求、过分的贪求,我们过这种日子。第二是恶业,起心动念都是想做损人利己,打压别人,厚利自己,干这个事情。与一切大众相处,小不如意瞋恚心就生起来,嫉妒瞋恚。自己对于道业、对于善法懈怠懒散,对于恶法拼命去造,积极的去造,以为这些恶业可以对自己有好处、有利益;心散乱、愚痴,我们凡夫过这个日子。菩萨的生活跟我们凡夫恰恰相反,菩萨的生活是布施,菩萨的心是慈悲喜舍,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是贪而无厌,人家是慈悲喜舍。

  我们要想学菩萨,就要把观念、心理赶紧改正过来,学布施,你要晓得布施愈施愈多。有一些同修以为,你们出家人布施,有很多人供养,愈施愈多,我看到了;我们在家人做生意,要是布施的话,谁供养我?钱很难赚,这是现实。其实他把现实看错了,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愈布施愈多,你做生意愈布施生意愈好,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你做生意目的是赚钱,钱从哪里来?钱从布施来的,所以愈施愈多。你不肯相信,不肯去试验,你试试看有没有效果?决定得效果。佛法讲财富,财富是从布施来的,聪明智慧是法布施来的,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来的,你能修三种布施必得三种果报,为什么不肯布施?

  大家到此地居士林来参学,我希望你们在此地多多留意,你去观察居士林的布施,这个地方的布施没有一点私心。三餐的供养,真正是佛家讲的「无遮大会」,无遮是无条件的供养,并不是说你是佛教徒才可以到这里吃饭,没有,任何人来吃饭都欢迎、都欢喜,喜欢你来吃饭。你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回教徒,甚至于毁谤佛法,不相信佛法,糟蹋佛法,只要你来吃饭,我们这里笑脸相迎,很热情的招待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律平等的供养,世界第一家。愈布施愈多,李木源告诉我,这些年来,我们楼下的大斋堂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菜都没买过,而这些东西愈施愈多,源源不断而来。来太多了,吃不了,所以米油盐常常送给养老院、孤儿院。常常送,每个星期一车一车往外送,吃不完。这不是一个好的证明吗?愈布施愈多,所以你不要害怕。

  最近在发起建弥陀村,弥陀村需要不少钱,居士林有没有钱?没有钱。没有钱为什么敢做?李木源居士说,我们没有福报、没有钱,阿弥陀佛有福报、有钱,后台老板硬,敢做。我们不是为自己做的,为佛做的,为一切众生做的,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是哪些人?到念佛堂念佛的这些人,到念佛堂念佛的,我们肯定他必定成佛。所以今天建弥陀村是干什么?是供养诸佛如来的,这个福报多大!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拥护,你还怕什么钱财不够?不怕!一点心都不操。刚才讲,主要问你,你内在的缘具不具足?此地的人内在的缘非常充沛,圆满具足,外缘的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原先看旁边这个大楼,没有想到从这个缘就发展到第二个洪先生送地的缘,缘愈来愈殊胜,从第一个缘辗转变成第二个缘,愈来愈殊胜。诸佛菩萨安排的,不是人力所为,这就是「微妙」的意思。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的心正、行正,这非常重要,这是关键。确确实实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所以法幢高树,显得无尽的微妙。微妙的意思深,但是经文前面也讲过,往后还有很多。请看第九尊菩萨:

  【动地力紧那罗王。】

  『动』是震动、动摇的意思,『地』是大地。能够震动大地,能够动摇大地,这个『力』就很大,所以它是形容大力,表这个意思,大力。可是它表法真正的意思是讲心地,是说这个,而不是指我们地表,不是指这个,是指心地;佛家特别是大乘法,常说的心地法门。什么力量才能够动地?我们以世间比喻来说,现代人自从发现地里面含藏许多宝贵的资源,用尽方法去挖掘、去开采,这就是动地。把这些资源开采出来,再加以提炼,就变成我们日常的日用品。贵重的金属像金矿、银矿,我们佛家讲的七宝。在日用品里面,特别是能源,我们常讲的石油,带动整个社会繁荣进步,所有一切机器几乎都是靠能源来推动的。大家把这个看得很重,拼命的在争夺,造成世界的纷争,造成许许多多的灾难。

  这个地方讲动地力,如何开发我们心地里面的宝藏?佛告诉我们,我们心地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再告诉诸位同修,心地含藏无量的宝藏、无量的财富,你永远受用不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古人曾经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人间帝王没有法子相比,小巫见大巫;大梵天王要跟佛来相比,大概就是经上的比喻,乞丐跟帝王相比一样。诸位在《无量寿经》上读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富贵,跟毘卢遮那佛没有两样。他们这些富贵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做生意赚来的,没有。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他有动地力开发出心地的宝藏,让他在物质生活里面,达到究竟圆满无比的美妙,不是世间人能想象得出来的,无法想象。佛虽然是很会说话,佛的言语具足无碍的辩才,佛给我们介绍,我们还是体会不到。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逛一趟,亲自看看你才明了,说不出的。我们要懂得怎样效法诸佛菩萨,开发我们自性的宝藏。大乘经里面,说实在话就是教我们这桩事情。

  我们归结大乘的总纲领,就是三无漏学:戒定慧。戒是什么?方法。世尊提供我们许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你要能认识,你要能体会,要会用。所以我们看到「戒」,不要想到五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你把那个戒看得太窄小了。三学里面讲的戒,就是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教诫,他教导我们的。这里面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理论我们要明白、要觉悟,方法我们要遵守,境界我们要懂得,这都是属于戒学里头。依教奉行你就能得定,定是什么?定是万缘放下,就是《无量寿经》经题里面讲的清净、平等。你的戒学功夫得力了,心清净,清净一定得平等,平等是定,清净、平等心里面决定生智慧。所以,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智慧才是目的、才是宝藏,是我们希求的。换句话说,戒定都是手段,都是此地讲的动地力,手段,用这个手段开发自性宝藏,头一个是般若智慧,智慧现前,无事不办,自性里面无量的德能都现前。这是佛家的教学,佛家教学终极的目标,这是一般的讲法。

  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最好莫过于《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落实在我们生活上,一定要去做,认真去做。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做起,这是戒学的落实,你要真做。父母不在了,父母不在身边,你要是真想这一生当中作佛,孝养父母就不是指你家里面的父母。哪里的父母?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换句话说,孝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父母,孝养父母;一切众生就是未来的诸佛,奉事师长,我们的师长是诸佛如来。你这个观念有没有转过来?你有没有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是未来的诸佛?我对他要孝养、要奉事,这是动地力,这个力量开发你心地的宝藏。你这个念头生不起来,你自性里头虽然含藏无尽的般若智慧、无尽的宝藏,没得用处,你现在一样都得不到,还要过苦日子。这一点非常要紧,绝对不是儿戏,希望我们同修要认真看待这个问题,要真正把我们的念头转过来。别人转不转,不关我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自己要成无上道,我自己要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非从这里做起不可,这是第一步,然后讲六度、十愿那是其次的,这是第一步。佛给我们讲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不是很勉强的我一定要这样子看法,要把众生当作是我的父母、当作是诸佛如来。当作不行,差远了,你还是隔一层;换句话说,你的功夫还是不得力。就是!绝对不是当是,就是!是真的。我们学佛的人都能肯定,都有这个认知,我们承认有六道轮回,一个人决定有过去世,过去还有过去世,过去无始,我们跟这一切众生哪能说没有关系?没有缘你不会相识,没有缘就不可能聚集在一起。既然相识,既然相聚在一起,这就有缘。什么缘?必定是过去亲属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这种关系。现在一轮回,一转世,一投胎,不认识了。如果你有天眼,你有宿命通,你就都知道了。佛的六通、三明到究竟圆满的地步,所以佛看得清清楚楚,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真相如是;确确实实是父母、是诸佛。你怎么敢怠慢?怎么敢不恭敬?怎么敢不关怀、不爱护?

  佛教给我们修行下手处,这个意思深,太深太深了。从这个地方打下坚固的基础,后面九句轻而易举你就做到了。后面几句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般人觉得很困难,困难在哪里?你前面这个基础没有,你觉得做起来很难,如果前面基础奠定,哪有难事?自自然然你就做到,轻而易举就成就。再往后,「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的善具足;再往后去,「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菩萨善也具足了。三福十一句是动地力,开发我们的心地,以这个心态来学佛,以这个心态来修学大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实实在在讲哪有什么难处?没有难处。你说我业障重,业障重也会消掉,念头一转业障就消掉。你生生世世有冤亲债主,今天你把你的冤亲债主当作父母看、当作佛看,冤亲债主也欢喜,算了!不麻烦了,所以冤亲债主一笔勾消。诸佛如来护念你,龙天善神帮助你,你的菩提道中一帆风顺。凡是遇到障碍,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就障碍重重,你障碍太多太多了。希望诸位多想想,认真去体会,想想有没有道理,我们应不应该从这里下手。再仔细去思惟观察,我们这样做会得什么样的效果,这一来你的信心就具足,你才能够断疑生信,我一定要这么做。末后这一尊:

  【摄伏恶众紧那罗王。】

  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常言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世尊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楞严》末后第九卷的下半部一直到第十卷,有一卷半的经文,相当长,《楞严》总共十卷,给我们说明五十种阴魔,这就此地讲的恶众。魔从哪里生的?从五阴生的。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每一种里面说十种,总共就五十种。为什么称它阴魔?五阴,从五阴生的。然后你才晓得妖魔鬼怪从哪里来的?从五阴生的。怎样把这些魔王消除?观音菩萨在《心经》里面讲得很好,「照见五蕴皆空」,这五十种阴魔就都没有了。你用什么照见?智慧,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教我们「住真实慧」,我们现在还没念到,住真实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魔不但不扰乱,魔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还会受妖魔鬼怪扰乱,原因在哪里?没有智慧,魔不怕你。不但没有智慧,连福德都没有,福也没有,你怎么能脱离妖魔鬼怪?你有智慧、有福德,妖魔鬼怪也尊敬你,也不敢为难你。没有智慧、没有福德,这些妖魔鬼怪都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我们跟多少众生结怨!你一生当中,我们没有学佛,没有学佛吃肉、杀生,你跟这些众生结多少冤仇。冤有头,债有主,你能逃得掉吗?今天这些冤亲债主还没找到身上来,什么原因?自己还有一点福报。你的福要是享完,冤亲债主就现前。这个现前,两种现象,一种是多病,多灾多病,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心、都不如意,妖魔鬼怪、无形的东西在你身边给你障碍;另外一种,在你临命终的时候,这些冤亲债主变现成你的家亲眷属来诱惑你,你很容易跟他去了,去了之后他就跟你算帐。这个事情《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说明临命终的时候,亡人见到的家亲眷属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晓得,事实真相要了解,然后你才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摄』是摄受,『伏』是降伏,不但能够降伏恶众,你能够摄受恶众。为什么能够摄受恶众?恶众也有好的一面。你能够舍弃他恶的那一面,去想他好的那一面,你就会提他一把了。你看到这些作恶的众生,他要堕三恶道,他要堕地狱,但是他一口气还没断,这个时候好救。虽然跟自己是冤家、是仇人,我们也不能看到冤仇堕三途。世间凡人看到冤家仇人堕地狱,鼓掌欢喜,堕得好!还要咒他几句。想想看,慈悲心到哪里去了?慈悲心没有了。真有慈悲心还是要拉他一把,还是要帮助他,只要他肯接受。所以这里头困难,困难是他不肯接受。你好意,因为你是他的仇人;他教我的,不怀好意,那就没法子,他不能接受。他真正肯接受的话,都能得度。就怕的是他提防你,你的好言好语,他都把你认为你不怀好意,因为你跟他有冤仇,他时时刻刻提防着你会报复他。所以对于这些人,接触的时候要和颜爱语,要懂得他的心理,用什么方式他能够接受,他能够回头,让他明了所造的恶业必堕恶报,劝他回头,这叫行菩萨道。这些人真的是要帮助他,而且还要赶快帮助他。特别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因为嫉妒、因为欲望、因为权利,往往做了很多恶事,破坏三宝的事情,障碍三宝的事情,往往有之,这些罪业统统堕落得很重。

  过去我们在此地曾经讲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经文一开端,世尊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不是编出来的。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有两个人破坏法师讲经。有两个比丘常常讲经说法,当然他的听众很多,法缘很殊胜。惹起另外两个人嫉妒,所以在群众当中造谣生事,毁谤法师,破坏大众对法师的信心。造这样的罪业,经上佛给我们讲,他堕地狱。堕地狱时间多长?以我们人间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人间的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地狱里面的时间那就不得了,地狱是度日如年,地狱是论劫数算的。六道里面,诸位一定要懂得,现在讲话的时候大家比较容易领会到,时差。我们地球上有时差,我们跟饿鬼道也有时差,跟地狱道也有时差。这个时差很大,他在地狱里面确确实实经过无量劫,在我们人间也许只有几年,所以时不是真实法。《华严经》上讲,一剎那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剎那。所以他在地狱里面受罪无量劫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么长的时间,为了嫉妒变成瞋恚造的业,受这样的果报,你说多可怕。一切罪业当中,毁谤三宝的业最重。

  实在讲在那个时代没有这些科学工具,他造这个业堕地狱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想想看那还是短的。现在这个时代要造作罪业,果报那就不得了。如果今天毁谤三宝,是自己愚痴无知,谤佛、谤法、谤僧,你干这种事情,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动机,如果你今天写成文字;古时候你要是写成文字,你不能够出版,为什么?出版要经过国家审定,你没有办法流通。现在民主自由开放,你只要有钱可以大量印,你可以做成录音带、录像带,做成CD大量流通。那个麻烦可大了,你堕阿鼻地狱什么时候能出来?你那个罪要受满,而且这个世间你的影响力完全消失了,你才能出来。换句话说,你毁谤三宝如果是书、文字,还有一篇在这个世间,你就不能离地狱,你说这多可怕!你要是讲录音带、录像带,还有一片在这个世间,你也出不了地狱,麻烦大!还有好奇的人,他把你收藏起来,糟糕!这麻烦大了。收藏它不销毁,就让你永远在地狱受罪。所以从前说话,那时候影响人少,面不广,《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果报都那么样惨了。所以今天造同样的果报,如果有书、有文字、有这些音声传流在这个世间,麻烦可大了,永远不能脱离阿鼻地狱。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这个救,的确是很麻烦。有没有救?有,能救。必须是他自己,古时候有例子,以前我毁谤,现在我忏悔、我忏罪,忏罪之后我再赞叹,这样行。像过去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学小乘,为小乘法造五百部论,毁谤大乘。以后他哥哥救了他,哥哥是无着菩萨,帮助他慢慢的了解大乘、认识大乘。之后,他后悔了,他知道他自己错了,他向佛求忏悔,他是真的下定决心。原先讲经说法造的口业,他准备把舌头割掉求忏悔。他哥哥知道了,哥哥劝他:不必割舌头,你从前用你的舌根毁谤大乘,你现在为什么不用你的舌根赞叹大乘?那个念头一转就行了。所以他就回过头来赞叹大乘法,也给大乘造五百部论,历史上称他作「千部论师」,人聪明绝顶。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读到,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造极重的罪业还是有救,必须要自己忏悔,别人救不了他。但是别人可以提醒他、劝告他,让他觉悟,让他回头;真正肯觉悟、肯回头,行!都能得度。如果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那就完了,那就甘心堕阿鼻地狱去受罪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一堕落无量劫,要比《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所讲的,那不晓得要增长多少倍,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的。所以这一句里面意思非常好,「摄伏恶众」,我们对于作恶的众生,要怜悯他,要同情他,要帮助他,要诱导他回头,这才是个真正的菩萨。你说降伏他还不够,一定要摄受。在这里面看到菩萨真实慈悲,无尽的慈悲。请看末后的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总结一定跟前面第一句标数辨类相应,与会的这个团体大众其数无量。所以我们读到这一句就晓得,这个法会超越时空。它的广,尽虚空遍法界;它的深,圆彻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全都在这一会当中。这一会就是佛家常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一点都没错。这才是我们自己圆满的性德。末后这一句是赞德,赞叹他们的德行:

  【皆勤精进观一切法。心恒快乐自在游戏。】

  『勤』就是精进,『精进』就是勤的意思。『观一切法』,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我们今天犯的毛病是懈怠、懒散,难怪我们修行功夫不得力。人家勤奋、精进,一法都不放过。「一切法」里面,我们用现在大类来说,人、事、物就全包括,这是一切法。现在学术界里面分类:动物、植物、矿物,包括一切自然现象,这都是一切法。我们有没有认真仔细去观察一切法?怎么观法?我刚才提醒同修,观察一切法的正面,观察一切法的真善美。为什么?你才能得到下面的受用,『心恒快乐』,恒是永恒,佛常讲的常生欢喜心。可见得常生欢喜心,是观一切法的正面得来的。极恶的众生,对我们自己完全是敌意邪恶,来对我们自己,我们也要知道那个人的长处,也要晓得那个人的好处,这样才公平,你才没有敌意对他。他为什么以邪恶敌意对我?他迷惑、他愚痴,他被烦恼所盖。我们正要同情他都来不及了,怎么可以去恨他?所以应当要怜悯他,要原谅他,还要帮助他,我们心多快乐。

  你要一听冤家债主来找麻烦,马上就头痛,烦恼就起来了;那我们跟他一样,我们被他度了,不是我度他,是他把我度了。我们学佛跟他就不一样,他以邪恶对我们,我们以欢喜对他,以真诚对他,你学佛就没有白学。他执着,我放下;他夺取,我忍让,跟法界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冲突。这个道场你要,马上就给你,送给你。送给你,是不是没有了呢?不会,你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没有的守也守不住。我这里送给你,那个地方道场又成就,自自然然成就,不必要自己去经营,命中所有的,操这种心干什么?刚才讲,一定充实自己内在的缘,内在的缘具足,外界感应太容易了。我们深深相信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多开阔!佛法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们这些法师天天常常念,你的心有没有包太虚、有没有量周沙界?天天念就天天想,慢慢就真做到了。那是真心、那是佛心,佛心量之大,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华严经》是最好的拓开心量的一部教科书,《华严》读了,心量就大了。这里头句句经文都是与虚空法界相应,字字句句都是量周沙界,都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确确实实如此。所以你得到法喜,你得到真正的快乐。你在十法界,在无尽时空之中,你随类化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样的身,现身自在;应该给众生说什么法,你就给他说什么法,说法自在。你在十法界里所表现的是游戏,你就想想他这个人生多幸福、多美满。我们这是举一个例。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跟我们人一样,但是不一样是人家自在快乐,人家常生欢喜心,我们得不到这个福分,我们是样样都有烦恼、都有拘束,烦恼盖覆住我们,我们的生活得不到自在,得不到快乐,日子过得很辛苦,前途茫茫,迷惑颠倒过这一辈子。谚语常讲「醉生梦死」,我们过这种日子,过得多辛苦,过得多可怜。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

  学佛,找回自己真正的面目,把真我找回来,过佛菩萨的生活,也像佛菩萨一样,在这一生当中游戏自在。你要问行吗?决定行。佛家常讲「乘愿再来」,再来人,这些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再来人,法身大士示现的也是再来人。我们不是再来人,我们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没错,只要念头一转过来,你就变成再来人。大乘佛法妙就妙在此地,把我们轮回心转变成菩萨心、菩提心,把我们日常生活轮回业转变成菩萨业,我们就成功了,就得大圆满。从哪里转起?刚才说过,一定把一切人事物都认定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从这个地方转,换我们的思想,换我们的观念,确确实实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其它法门才好讲,这个观念不转,没有法子,你不得其门而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六十二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六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