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

  日期:2011/8/17 11:15:58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0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九页,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有无量干闼婆王。所谓持国干闼婆王。树光干闼婆王。净目干闼婆王。华冠干闼婆王。】

  前面讲到此地,这段是持国天王,这是四大天王的东方天王,他所统领这些鬼王,当然也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绝不是真正的鬼王有能力参与华严海会。用这种身分来代表第八回向,第八是「真如回向」,所以持国干闼婆王表中道,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第二位表树立光明,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种类的建树,都是高度的智慧,依高度智慧,表高度智慧。第三尊「净目干闼婆王」,是以净眼来观察,因为回向这一章里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众生,要把服务的工作做好,观察就非常重要,这是用智慧来观察。

  第四尊『华冠干闼婆王』,「华冠」表庄严,「华」如本经经题所说「杂华庄严」,「冠」通常都表第一,我们常讲最庄严,最庄严并不是色彩缤纷的花朵,而是以德行。佛常常以花代表因行,果前不离因行,也就是说等觉以前都要认真的学习,认真的修学。成了佛之后,依旧不舍因行,不是说成佛之后就什么都不要做,不是的。成佛之后,《华严经》我们从头读到现在,后面还有很长,我们看到这些神众、天众,都是代表六道众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在做,从来没有停止过。那就是说成佛之后,也没有舍离因行、因地上所修学的,乃至初信位菩萨所修的都没有舍弃。这是《华严经》所说「一即一切」,任何一位,我们说任何一位,诸位还很难懂,位是菩萨的位次,我们落实来说,任何一个众生,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圆满的华严行。在《华严经》上讲,普贤行,普贤行就是华严行,华严菩萨。谁是?你读了这个经,明白这个道理,依照这些方法去生活,依照这些方法去工作,你就是华严菩萨,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在峨嵋山,峨嵋山那是教学的象征,人人皆是。很可惜,我们没见到,什么时候你会见到?什么时候你真正修普贤行,契入普贤境界,你就见到了。然后才恍然大觉,原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在修普贤行,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我们现在见不到,正是因为自己迷而不觉,过失是在自己的迷情没有能够舍掉,我们讲台上常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能舍掉,舍掉你就见到。然后你才能体会到「华冠庄严」的义趣。这种庄严就是经题上讲的「杂华严饰」,译经的大师把这四个字省略翻成「华严」,所以华冠就是华严,华冠庄严。这个名号里面充满真善美慧,自自然然圆满了法喜充满,慈悲、方便遍及虚空法界,希望我们细心体会名号的表法。再看下面第五尊:

  【普音干闼婆王。】

  『普音』化众。「普」这个字里面,就具足四种无碍辩才,当然这里面最重要是慈悲普,清净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面对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不仅仅是有情,无情也包括在其中,显示出究竟圆满的爱心。对人,对善人、对恶人,对圣人、对凡人,对顺境、对逆境,平等的爱心,决定没有差别,这才叫大慈大悲。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普音就是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说法一定要契机,菩萨有能力遍契九界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个意思都在「普」中,所以「普」这个意思含义深广无尽。「音」这个字亦复如是,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更应当以慈悲法音觉醒一切众生。

  这个世间,我常常听人说,有一些人,不尽是学佛的人,他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身分、有相当的地位,而最近感叹到似乎有一些不对劲,好像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我听好几个人有这个说法,有这种感触,这不是一个好预兆。可是有这种想法,这种人愈来愈多。而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世界本来没有灾难,大家天天都在想灾难,灾难就想来了,这个事情很麻烦。正如同一个人身体本来是健康,天天想老、天天想病,他当然老病就很快现前,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告诉我们,我们应当把佛的真实语,大量的尽心尽力的宣扬,大力宣扬,唤醒社会大众舍弃不正常的想法,舍弃不正常的看法,先求得心理的健康,然后我们生理才会健康,社会、世界也就健康。怎样来推荐、来介绍?无过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教导我们真正健康的思惟、健康的想象,对我们每个人,对于整体的社会,遍法界众生来说,有真实的利益。我们看到「普音干闼婆王」德号当中,就警觉到我们在今天,不但要自己认真努力的修学,还有义务将殊胜的佛法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只要有人喜欢听,只要有人欢喜学习,绝不可以吝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吝法的果报是愚痴。第六尊:

  【乐摇动妙目干闼婆王。】

  前面第三位有「净目」,第六位是『乐摇动妙目』,诸位想想,他这是表什么意思?他的眼妙,妙在哪里?眼能传神,不要说话;他眼睛会说话,那才妙,眼能传神。「摇动」是动众,他上面有个「乐」字,乐是欢喜,正显示出四无碍辩才里面「乐说无碍辩」。这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意思,欢喜帮助人,欢喜教化众生,而且教化有很好的效果,效果就是摇动,确实能动人心弦,这是说教化的效果。他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总不外乎佛家讲的原则:慈悲、方便,这是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慈悲、方便诸位都知道,你有没有做到?知道,没做到,为什么没做到?说实在的话,你那个知是含糊笼统的知,并不是真的知道。真知道你一定会做到,为什么?这位干闼婆王他做到了。做到就是他真的知道,所以他才能做到。

  慈悲是爱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关怀别人、爱护别人、欢喜帮助别人,这个心就叫做慈悲心;别人,除自己之外都是别人。而且关怀、爱护、帮助是平等的,没有亲疏、没有好恶。这个人跟我是亲戚,我帮助他,他跟我没有亲属关系,我对他就薄一点,这不是慈悲,所以没有怨亲的念头你才平等。一切众生赞叹你、尊敬你,你爱护他、照顾他、帮助他;另外一个众生毁谤你、嫉妒你、陷害你,你还是同样的关怀他、爱护他、照顾他,这叫平等。虽然爱护一切众生,心地清净,绝不染着。凡夫心不清净,染着,《金刚经》上讲着了相,着相不清净。不清净当然不平等,清净跟平等是一桩事情,心地清净一定平等,心平等一定清净。换句话说,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爱心,这叫慈悲。

  以这个心为本,干什么?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我们可以说是第一方便无过于见闻,见是眼,闻是耳,我们今天帮助人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赠送经书、佛像是叫他看,讲经说法是叫他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原则。前面「普音」是说法让他听,此地「摇动妙目」是请他看。一切众生当中根性各个不相同,在我们这个世间,大多数人耳根最利,但是有也少数人眼根很利,我见过,他看东西比听东西清楚,喜欢看,不喜欢听。对这一类众生,第六尊天王就对他产生很大的效果,摇动妙目,在见色当中他领悟了,契入境界。这个例子,在中国古代宗门教下都有,见色而开悟都是属于这一类。佛菩萨摇动妙目,这意思很广,不一定真的是用他的眼,他借我们的眼也行,而且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在境界里面观察境界,豁然有了悟处,你眼根对外面色境,色就是眼根所对的这些现象,都叫做色尘。色尘是摇动的,能在这地方领悟就见性,从色尘里面见色性,这叫妙目。所以名号里面的含义很广,决定不能从一面去看,你要从面面去观察、去体会。第七尊:

  【妙音师子幢干闼婆王。】

  前面有「普音」,着重在普遍,着重在平等说法。此地加上个『妙』,前面用的是「妙目」,这地方是「妙音」,跟前面意思就不一样。这里面具足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够劝导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佛说法的法音,这里面包括他说法的理论、方法、义趣、境界,都在「音」字里面。「妙」是巧妙到极处,甚深难明之理,他的言词很巧妙,能够用很简单的几句话,让人体会甚深的道理,这个说法就巧。虽然具足巧妙,同时又不违背真理,这叫善。所以他的说法才能够动人心弦,才能够令大众欢喜接受,句句话都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这是善。『师子幢』是比喻,师子比喻威猛有力,他的说法无论在理论、在方法、在技巧、在境界上非常有力。「幢」表高显,他的说法很高明、很显著,让人听了之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误解,不会被人听错,他有这样的能力。回向是度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帮助大众,这种能力必须要有。可是这个话说得容易,真正要想得到这个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在佛法上说,至少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才有这个能力。凡夫之人,包括十法界里面这些三乘圣者,都达不到。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以真诚心求感应,不仅仅是登台说法要求三宝加持,在平常生活当中与人交谈,劝人学佛,也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的心,求佛加持的愿,绝没有中断的时候。然后你自己才真正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佛法之中,生活在诸佛如来大慈悲之中,也就是说你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得到诸佛如来的爱护帮助。刚才说过,诸佛如来的心是清净、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得的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求?

  佛家常讲有求必应,「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肯求就有感应,你不求就没有感应。一念求一念感应,念念求念念感应,这个道理太清楚、太明白。我们求为什么不能感应?我们求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就没有法子感应。那要怎样才叫如理如法?你用真诚心求、清净心求、平等心求,就如法。我们现在最困难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面对一切芸芸众生心里有高下,我比别人高,别人比我总要差一点,这个心就不行,就没有感应。念念还有自私、还有自利,你的感应就没有了。我们要求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把障碍去掉,不平等的念头去掉,不清净的污染去掉,然后才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要紧,这是真实利益。我们在讲台上天天劝,常常劝,为什么这样做?天天劝、常常劝,你还是不肯舍分别执着,你还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那有什么法子?只好天天说,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不多。你没放下,念佛也不相应。

  有些同修们到我们念佛堂来念佛,念了几天告诉我,他们说这个念佛堂磁场确实不一样,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个念佛堂里头真正有万缘放下之人,真正有念念相应之人,所以它磁场不一样。我跟大家讲,这个念佛堂有真佛在里头念佛,一念相应的人就是真佛,他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念佛堂里面有三个、五个,磁场就不一样,再有几十个,那还得了吗?它当然不同。所以真正关键就在放得下,念佛如是,参禅也如是,学讲经还是如是。你放不下,经里头的意思你看不出来,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都无量义,没什么本事,你放下你就行了,这里头没有人专利。不是说菩萨、罗汉看的意思就多,我们凡夫看的意思就少,没那回事情。菩萨、罗汉是放下得多,他看的意思多,我们放下得少,看的意思少,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如果多放下一些,那跟他们看的意思有什么两样?问题在放得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身心世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人民、为一切众生,这个经本展开是无量义。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然后你的色相就是「摇动妙目」,你的音声就是「妙音师子幢」。

  由此可知,真正关键自己不认真修行怎么行?我们每个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念念都求着消业障。你的业障为什么消不了?你要把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原因消除,你的业障就消掉。如果你不肯找你的毛病,不愿意改正你的毛病,你的业障永远消不了,不但消不了,还要增加。有一些人坚固执着,这种人非常可怜,做错事情不承认,还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这种人在佛经里面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叫断善根的人,这个人善根断了,没有善根;佛来了都救不了他,没有善根。什么人有善根?知道自己有过失,肯改过的人,这个人有善根。过去曾经有人问我,开悟是什么意思?佛门里面讲开悟,这个术语好像很玄。我说「开悟」这两个字很简单,什么叫开悟?你自己知道你有过失就开悟了。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知道自己过失是悟。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每天知道自己过失,你就天天在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你不知道自己过失怎么行?知道过失立刻就能改,这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过失,人哪能没过失?给诸位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的过失。等觉菩萨还知过改过,何况我们?

  佛法、菩萨道没有别的,浅而言之,就是知过改过而已。真正改到自己无过可改,确实没有过失,你就成佛。佛的果位上就是没有过失,菩萨有过失,阿罗汉有过失,辟支佛有过失,只有圆教的佛果没有过失。诸位想想对不对?从初发心到成佛没有别的,天天反省、天天知过、天天改过,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过失无量无边,不仅是起心动念,我们在生活上从早到晚犯些什么过失?工作上犯些什么过失?处事待人接物犯了些什么过失?佛法修学上犯了些什么过失?过失真的无量无边。可贵的是自己能够发现,自己能够觉察到,平时很不容易觉察,到念佛堂念几声佛号,坐下来止静就发现。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觉悟?你在那里一止静,妄念纷飞,那就是你的过失,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妄想?还有一类,一坐下去打瞌睡,睡着了,这是过失,昏沈,昏沈是无明。你想想看你的生活,不是生活在无明里面,就是生活在妄想里面,这个过失多严重!

  最近洛杉矶有个居士寄一本书给我,是外国的预言故事书,用小说体裁写的,写得很生动,像看小说一样。里面讲九个觉悟,第十个还没找到,书就没有了。我把这个书浏览一遍,书里所讲最高的境界没出六道,大概是《楞严经》上所讲的仙道,不错!很难得,人能够成仙也很可贵。怎样才能成仙?他里面第一个也是叫你改过。他说一切人有一个基本的错误,这错误是什么?喜欢控制别人。话说得很有道理,喜欢控制别人,喜欢管别人。他说这个意识从小培养,分析得也相当有道理。他也承认人有过去世,里面也讲到现代科学的观念,讲到太空,讲到太空物理,讲到量子力学,牵涉的范围很广。这些过失,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结到总纲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它也出不了这个范围。

  所以我劝导同修,我们在佛法修学里头,要想在一生成就,一定要记住一个大原则、大前提,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自己顾自己都顾不了,还有什么时间去顾别人?这是给你讲真话。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时间非常短暂,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你要想成就,我也常常跟同修们讲,你一生当中一定要有一个方向、要有一个目标,你的一生才会有成就。如果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这一生决定空过。你确定方向、确定目标,其它的都不要管。我是在二十六岁,方先生指导我这个方向,把佛法介绍给我,我听了欢喜;而后亲近章嘉大师,决定目标,就发心专干,专修专弘。所以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十年只有一桩事情,跟他学讲经,除此之外不闻不问,为什么?与我不相干,我问它干什么?我只问这桩事情,只把这桩事情做好。我学成之后,到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她帮助我三十年,帮助我什么?帮助我不要离开讲台,我就求这么一桩事情,她做到了。我三十年没有离开讲台,每一个星期至少讲三次,有一段时期大概有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三十六个小时,上午、下午、晚上都讲,那时年轻有精神、有体力。我记得好像我是第二次到洛杉矶,第二次还是第三次,每天讲九个小时,洛杉矶还有老同修应该记得。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我站在讲台上讲,下面人坐在那里听,他坐累了,我站得不累,这种精神、体力就是一个摄受力。所以学讲经就是讲台,如果没有讲台、没有听众,那搞什么?其它的事情我就不管。我跟韩馆长相处三十年,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什么都不管,只要她常常照顾我,给我找讲经的场所,照顾听众,我就很满足,我就很圆满。也就是说,只要把自己方向目标抓住,其它统统放下,我们才能成就。谚语里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你能跟一个人相处三十年谈何容易?一般夫妻三个月都吵架,三年恐怕都要离婚,什么原因?彼此都想控制对方,他怎么不打架?他当然会打架。我跟馆长相处三十年,我不控制她,她也不控制我,只要你把讲台给我准备好就行,其余的全是妳的,绝不过问。所以我有时间读书,除了读书之外,念佛、拜佛,我的生活很简单,没有欲望、没有奢求。

  到这个地方来,李居士发心要建弥陀村,我很欢喜,他要办佛学院,我也很欢喜。我在这里面还是三不管,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还是三不管。我已经七十多岁,我总不能晚年连晚节都保不住,这不可以,这一定要原谅我。办佛学院,我绝不会去当院长,我不能去管事,我可以在里头教书。你要有什么问题,我可以给你出出主意,这个行。不能有任何身分职务给我,不可以,我不能够接受。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这个原则,你的一生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善人是好朋友,恶人也是好朋友,真正生活在清净平等、诸佛菩萨慈悲大爱之中,常生欢喜心。这是我贡献给同修们的。

  放弃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就回归到大自然。今天大家说地球上生态不平衡,为什么?因为你控制它,所以它就不平衡。树自由自在的长多好,一定要把它剪掉,这就是控制大自然的意念很强。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朱夫子四时读书乐,诗里头写得很好,「绿满窗前草不除」,随它生长,看到多欢喜,活活泼泼,何必看到草长起来要把它剪掉?外国人剪草,中国人不剪草。这就说明外国人控制人、控制自然环境这个意识很强,中国人这一点比较弱,大自然让它自自然然的生长这个多好,何必要去控制它。所以我们能把这意念舍掉,回归到大自然,回归到大自然过佛菩萨的生活,真正快乐、真正幸福。你必须先要有这个认知,然后你才能欢喜去做,你的清净心一天一天增长,烦恼污染天天减少,这才是真正幸福。然后帮助众生也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无论你是讲经说法、是领众修行,领众修行就是「乐摇动妙目」,讲经说法是「妙音师子幢」,这个表法的义趣才落实。下面第八尊:

  【普放宝光明干闼婆王。】

  这尊名号里面的义趣是智慧高明。光明是智慧,『宝光』是极高明的智慧。不但自己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而且这个智慧笼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利益。也许有同修会说:我没有感到。我们晓得在法界里面,诸佛菩萨的数量说不尽,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是普放宝光明,我们身在光明之中,而不能够觉察到佛光注照,这什么道理?是我们自己本身有很厚、很坚固的障碍,保护自己不让佛光注照,那有什么办法?坚固的裹住我们这一层的东西是什么?见思烦恼,烦恼障,再加上一个所知障,两重障碍无比的坚固,所以诸佛的磁场,慈悲的大爱,我们没法子感觉。是我们自己,好比是自己把自己装甲,搞得这么坚固,跟外面完全隔阂。

  「普放宝光明」这句名号,实在讲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的「放大光明云」,跟那个意思一样。大光明云里面包括什么?无所不包,没有一样不大,没有一样不遍,遍就是遍虚空法界。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十个例子,十跟《华严经》的表法完全相同,十代表无尽,十不是数字,无尽大光明之中举出十个例子而已。这十个例子里面,第一个「大圆满光明云」,圆满是什么意思?一样都不缺。实智圆满,权智也圆满,善巧方便、德能才艺样样圆满,现在社会人都希望升官发财,发财也圆满。这是佛光的加持,很可惜你没有看到圆满,就是你自己两种障碍障住了。所以《地藏经》上圆满光明云,我们可以把它说作受用,现在讲享受,诸佛如来是圆满的享受,一点没有欠缺。佛光加持我们,我们也得圆满的享受,如果我们得不到圆满的享受,诸位想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能得圆满?为什么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就得到圆满的享受?他那两种障有没有除掉?没除掉。虽然没除掉,他两种障不起作用,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他,使他两种障不起作用。所以他得弥陀光明普照,同时又得一切诸佛光明的注照,就这么个道理。

  下面给我们说了九种,九种合起来就是圆满,一种都不缺。「智慧」,大智慧光明云,我们简称智慧。智慧是什么?我们生活所依的,凡夫生活是依烦恼,生活在烦恼之中,苦不堪言;佛菩萨生活在智慧之中,生活所依的不是烦恼,是智慧,高等的智慧,圆满的智慧。上头有个圆满,圆满一下就贯下去,下面九个都是圆满的。再其次是般若,般若是什么?断惑,断尽一切迷惑所依的。接着后面一个「慈悲」,慈悲这个时候才能现得起来。你想想看,你自己不圆满,没有智慧,还有迷惑颠倒,没断惑,你的慈悲心怎么能生得出来?这慈悲是圆满的慈悲,大慈大悲。慈悲的光明云,大光明云里面的慈悲,慈悲是圆满的,样样圆满。不是说大光明云里头有一分慈悲、一分般若、一分智慧,不是的,统统圆满,不是哪个一分,样样都圆满。

  有慈悲之后才有「吉祥」,吉祥是义利所依的,我们今天讲道义、利益。道义跟利益所依的吉祥,我们用最简单言词来说,是你应当得到的,这个利益是你应当得到的,这是吉祥;不应当得到你要是得到,你就有灾难,那就不吉祥。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饮一啄,我们都要想想我应不应该得到。如果说不应该,是别人的,我夺取他的,这个后头有祸害,这个不吉祥。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用什么手段,不是人家真正情愿布施供养你,你要把它取来,在佛法都叫盗戒。盗戒里面,特别是三宝物,盗三宝物,《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佛不能救。破戒,佛能救;盗三宝物,佛不能救,这个诸位要知道。最重的罪,盗三宝物,破和合僧,决定堕阿鼻地狱。一个正法道场,你把它毁灭掉,那个罪极重,它不是正法道场那另当别论。正法就是真正佛家教学的场所,真正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么样一个道场,你障碍它、你破坏它。过去我们在此地讲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要知道怎样才吉祥。吉祥是中国人常常用来祝福别人,这里头意思很深,我们看到这两个字自己要有警惕。

  吉祥之后才有「福德」,福德是助道所依靠的。我们今天在此地修道,这个道场是助道的因缘,没有这个地方我们怎么能在一起学习?没有念佛堂我们怎样才能够共修?所以此地更进一步,还要建弥陀村,还要办佛学院,大福德,这是我们助道依靠的。助道的缘具足,能不能成就在功德。功是什么?修行功夫。诸位要记住,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决定不是说到道场里面捐一点钱就是功德,错了,那不是功德;在这个地方做义工也不是功德,福德,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念佛、修行,刚才讲把自己的毛病过失找出来,把它改掉,这是功德。知过是功,功夫,改过那你就德;改过是功,自己清凉自在,智慧现前,那是德。换句话说,我们所标榜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都是德,你有没有得到?你不修功,你怎么会得到?离开一切虚伪、虚假,那是功;真诚心现前,那是德。远离一切染污是功,清净心是德。舍弃一切分别妄想,因为你有分别妄想,你的心就不平等,舍弃一切分别那是功,平等是德。这是要真干才行,功德两个字就代表真修,你不会失掉,永远保持。佛在金刚般若会上告诉我们,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就保不住,所谓是「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保不住会失掉。只有能忍的人,那才是大福德相,能忍的人他的功德不会失去,不能忍的人功德很容易失掉。

  福德圆满,功德圆满,下面「皈依」就圆满了。皈依,平常我们是讲原则、讲纲领,给你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切实际,你要懂得皈依如何落实。惠能大师所说的也是纲领,从意思上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如何落实?我心里妄念才起来,我们知道错了,赶紧回头。不管是顺境、是逆境,顺境生欢喜心,逆境心里不高兴,你要晓得你迷了,你邪了、染了,赶紧回头。怎么回头法?阿弥陀佛,把你念头全都压下去,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正净,你真皈依。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交际应酬当中,念头才起,「阿弥陀佛」,就回归到觉正净,决定没有一个邪念,决定没有污染,以一句佛号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要知道妄想是迷,分别是邪,执着是染,迷邪染,这个功夫,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去做功夫,这是功德,这不是福德,功德。功德里面当然包含着福德,福德里面不含功德。有功德的人一定有福,有福德的人不一定有功德。所以你要晓得,皈依之后如何落实皈依,你真的皈依了,你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宣誓,有名无实,那有罪过,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清楚。

  十种大光明云,九种都是属于自利,成就自己,只有末后一句「大赞叹光明云」,利他。赞叹是什么?现身说法,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讲经说法是赞叹,念阿弥陀佛也是赞叹。只有自己真正得利益,他才懂得赞叹,他才欢喜赞叹,他把赞叹当作一生唯一的事业,一切时、一切处他都懂得,如何以善巧方便来赞叹。这是世尊在《地藏经》上给我们说的一段话,这段话那个意思包括全部圆满的《华严经》,你想想看《华严经》里头,哪一段、哪一个字能出得了大光明云范围之外?出不了,所以那一段是教理,不是教义,那一段是通一切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有离开这十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宣无量无边妙法也出不了这十句。所以要是有一个人常常能够观想,自己确确实实生活在诸佛如来大光明云之中,就是此地「普放宝光明」之中,他生活怎么会不自在,怎么会不快乐?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都被佛光注照消失掉。为什么我们不肯接受?《地藏经》上这段念了,念了就忘了,再也想不起来。跟你讲的时候,当时好像明白,出了讲堂忘得干干净净,还是搞迷邪染,还是妄想分别执着,那有什么办法?这不能怪佛不慈悲,怪我们自己,《地藏经》上讲得没错,「刚强难化」,确实是刚强难化,不肯接受,这就没法子。名号里头含义的确非常的深广。第九尊:

  【金刚树华幢干闼婆王。】

  大乘法里面凡是看到『金刚』,都是表般若智慧,唯有般若智慧能破无明,能转烦恼。诸位要晓得,通常我们都讲要断烦恼,其实烦恼断不了,烦恼要断掉那还得了!烦恼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烦恼要断了,我们自性不就断掉了吗?没这个道理。转,转烦恼为菩提,这是金刚智慧,金刚般若,能破无明;无明是迷惑。能破迷惑,能转烦恼,转见思、转尘沙为无量智慧,你的生活是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不生烦恼。这个说法我们能相信吗?谁曾经过过这个生活?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坛经》六祖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所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可见得他不生烦恼。我们要是遇到五祖,一见他:弟子心中常生烦恼。这就说明惠能已经有能力把烦恼转变成智慧,他不生烦恼,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面他都欢喜,常生欢喜心,他不生烦恼。为什么不生烦恼?所有烦恼他都转变成菩提。

  你要转烦恼成菩提,你需要金刚般若。而金刚般若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转四相,把这观念转过来。佛教给我们,凡夫他执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菩萨不执着,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般若。你果然无四相,见思、尘沙烦恼就转了,无明也破了,这是功夫。如何落实?我们在生活里面,面对一切人事物,心里起烦恼,什么烦恼?喜怒哀乐,动了这个念头,你马上把《金刚经》这四句念一念,「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喜欢个什么?你忧愁个什么?没有,什么都空,一场空,这是修金刚般若的方法。金刚般若方法里面,修的纲领有好几条,这是一个方法。

  更简单的方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关键的时刻你能够提得起来,你就不迷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看破了。经上又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万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用得上,你的心多清净,你多自在、多快乐!你才真正能做到自在随缘,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里头有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就是一切人事物都能够随顺,都能够随喜,随喜里面成就真正的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看破、放下。看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随喜成就这个功德。这是《无量寿经》上讲「住真实慧」,这才叫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此地讲「金刚树华幢」。从金刚般若里面树立菩萨六度万行,就是这个意思,「树」是树立,「华幢」就是六度万行。名号的意思多美满。末后一句:

  【乐普现庄严干闼婆王。】

  『乐』是欢喜,喜欢。喜欢『普现庄严』,「庄严」两个字,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美妙,或者是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我们佛法称之为庄严。真善美这三个字,实在讲并不好懂,用美妙比较好懂一点。「普现」是平等的现,平等的示现。身示现,形示现,我们讲座总标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示现,为社会广大群众示现做表率、示现做模范,一定要真正做到才行。今天中国大陆,这是我们的同胞,遭受严重的水患,现在水虽然退了,房屋破坏了;尤其是北方现在已经是冬天,夜晚已经是零下几度,没有房子住、没有棉被、没有寒衣,你晓得那是多么痛苦。我们听到应当怎么做?应当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这是应该要做,不能居功;你做这么多好事,你心已经被污染。应当要做的,本分的事情,绝不居功,绝不受人家赞叹。去标榜我们做了多少好事,那绝不是学佛的同学,学佛的同学绝对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如果有这个念头,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被污染,你的心不平等,你修的是福报,不是功德。

  怎样把福报变成功德、变成称性,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才能够脱离三界,超越轮回,才能这一生当中成就圆满的智慧,才能成就大圆满,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做了,全心全力在做,做了之后痕迹都不染,心地清净无为,你说这多自在、多快乐!我们无需要人家赞叹,无需要人家褒奖,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没有两样,这个才叫「普现庄严」。这不过举一个例子,对待一切众生都应该是这样的心态,用这样的行为。末后这一句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于大法深生信解。欢喜爱重。勤修不倦。】

  这一句是叹德,他们的德行。『大法』是佛法,如果狭义的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代表圆满的佛法,就是一切法;这部经里面所说,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无所不包,这是大法。『深生信解』,他的信解不是浅的,深的,深信深解,所以才能够『欢喜爱重』。生活在「佛华严」当中,生活在大圆满之中,生活在光明遍照之中,自己『勤修不倦』。特别是证得无上佛果,还带果行因,才是真正的勤修不倦。不是说到成佛了,毕业了,这下可以休息,没有,世间人有退休,佛门里头没有听说退休。

  「八部四王众」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下面是「月天子」,底下一共有十二段,是讲欲界天、色界天,他们在大会当中也表法。表十回向还没有圆满,还有两段,「月天子」表第九回向,「日天子」表第十回向,所以我们这段还有两段在下面。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六十九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