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百二十三

  日期:2011/8/19 15:03:5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卷)  1999/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23

  请掀开经本,初禅天第十位梵王:

  【悦意海音梵王。得常思惟观察无尽法解脱门。】

  这位菩萨,他所修的法门是『常思惟观察无尽法』。思惟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如果不善用心就落到意识里面,落在意识里面就不是正思惟,大家都读过八正道。因此我们往往读到佛经,看到思惟就会去思想,这就错了。闻思修三慧不是意识边的事,这个我们要晓得。阿罗汉修成戒定慧三学,而三慧就是戒定慧那个慧,闻思修三慧。所以闻,并不止耳闻,六根接触都叫闻,用这个字来代表,闻是表接触,一接触就明了。思是代表明了,并不是真的去想一想,一想就错了,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一想就落到第二义,就落到意识里面去。大乘经论上佛常讲,一念是了义,二念就不是了义。一念自然就明了,明了叫思;没有错误叫修,修是修正,决定没有错误,叫修。所以闻思修三慧是同时的,决定没有三个阶段;听了以后再回去想,想了以后再去修,这是凡夫,哪里是菩萨?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哪里还会去想?思惟观察就是三慧的灵活运用,实在讲是三慧法尔如是,这就闻思修三慧。这个地方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如果我们有心去观察,有意去思惟,那你是完全不解如来真实义。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提示得非常好,「观性无相,犹如虚空,何有可尽」,这句是解释「无尽法」。法,给诸位说,任何一法都是无尽的,无尽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众多;许许多多无量无边,那你是着了相。当然这个解释也没错,也说得通,意思不圆满。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无尽的,所以经上任何一个字的意思都是讲不完的。我们在经上见到,诸佛如来一切说,「尘说剎说,无间断说」,一个字的意思都说不尽,何况一句,何况一部经?因为这一个字是一法,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不仅是佛经,佛经一个字意思说不尽,幼儿园小朋友念的课本,那一个字意思能不能说得尽?也说不尽。为什么说不尽?称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是自性的相分,自性是无有穷尽的,所以自性所现的一切相分都是无有穷尽的,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展开经本,没话好说、说不出来是没见性,如果你要见性,字字句句是无量义,这是无尽的意思。

  清凉大师讲得好,「观性无相,犹如虚空」,这就是从相上见性。相有没有?相有。这个「有」是幻有,不是真有,你把它看作真有,就错了,那个意思就有尽;说幻有,那个意思就无尽。《金刚经》上跟我们说现相的真相,「梦幻泡影」,用比喻来说。梦幻泡影都有,不是没有,都有这个现相,我们知道那个相是假的。所以梦幻泡影形容相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假有,也称为妙有,有而非有才称为妙。如果真的有那不妙,真的没有也不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一个真正修行人,修行,大乘经上常讲「修观」,那个观就是此地讲的观察,修观。要用现在哲学名词来说,诸位体会得更清楚、更明白,宇宙观,人生观。修观就是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观察,就这个意思,修观就这个意思。

  佛在一切经教里面跟我们所说的,这个观念是正确的。虽然说正确的,也有少分、也有多分、也有满分,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样,一开头就给你讲满分,你不能接受,所以逐步帮助你调整。你原先是百分之百的错误,现在给你调整百分之十的正确,你还有百分之九十的错误,已经很难得,很不容易了。从百分之十再调整到百分之二十,逐渐逐渐达到圆满,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贯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家称之为善巧方便。什么样的人,可以一下就到圆满法?这是经上常讲圆顿根性的、上上根的人,行!他不要走这些冤枉路,他的速度就快了。所以教有顿渐,渐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慢慢来调整,慢慢来提升;圆顿根性的人,那就不一样了。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圆顿根性,可是这个事情又不能勉强,圆不过来,顿不了。可是佛确实慈悲,佛有方便,这个慈悲、方便就让我们能够有机缘,还是缘分,接触圆顿的大教,天天受圆顿大教的熏习,不圆也圆了,不顿也顿了。这个缘分不是每个人都有,善导所谓的每个人遇缘不同,他老人家是讲九品往生,其实修学世出世法都是遇缘不同。由此可知,缘我们要珍惜,缘错过之后很难再遇到,这是事实。怎么样珍惜?真做就是珍惜,不肯真干是不懂得惜缘,惜缘的人是懂得真干。你们同学最近讲经我都在听,我没有到五楼,我就在二楼,二楼办公室在电视里面来看。不错,普遍都有进步,这是令人安慰的一桩事情。所以今天早晨,我特别提醒同学「德行」,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有好的成绩,这一生当中就不会白过了,真正能做自利利他的事业,所以要真干!章嘉大师所讲的话:要真看破,真放下。

  清凉后一句是解释思惟观察,「察用随宜,如击水文,随击随生,复何可尽」,他这个比喻也好。像我们打水,池塘里面水很静没有波浪,我们用东西来打击,打击的时候水就生纹,有波浪起来,随打随起波浪,永远没有尽的;你去打,你打一天,一天不尽,打一年,一年不尽,用这个来比喻性德是永远无尽的。我们观察,从相上观性、见性,从性上明了这一切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佛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从相上说的;如果从性上讲,「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虚实不二,真妄不二,这个味道你才能够体会得到。因此,真与妄二边都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连分别都不可以有。

  什么时候我们也现分别执着这个幻相?教化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现相,为众生说法有分别、有执着,这种分别执着是随顺众生的,决定不是自己有分别、有执着;如果自己真有分别、真有执着,那是凡夫,那个就不是佛菩萨。诸佛菩萨一定像《坛经》上所讲的「分别亦非意」,不是意是什么?示现的。不是他自己有分别,不是他自己有执着;换句话说,决定不是他自己有意思。他们自己用的,我们用相宗的话来讲,决定是四智菩提,不是八识。但是我们凡夫看到,好像是八识,其实不是。四智菩提不染着,八识染着;也就是说染着就是八识,不染着就是四智菩提。我们要学佛菩萨的观念,也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我们要建立诸佛菩萨的宇宙人生观;能有佛菩萨的宇宙人生观,你就是佛菩萨,你的知见跟佛就相同,所谓入佛知见。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就在这一念之间。我们今天有缘,每天能够有时间在这里熏习,这种福报世出世间都很难遭遇。《华严经》翻译完成,当时是《八十华严》,武则天那个时候作皇帝。她在经的封面上,题了四句「开经偈」,开经偈是武则天题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话是真的。她做了这首开经偈之后,以后就没有人再做一首能比她好的,做不出来了。你们不妨试试看,你们也做一个开经偈,能不能比她更好,那就用你的,就不用她的。做不出来,做绝了。说实在话,那真的也是菩萨示现来做护法,不是菩萨示现决定做不出来。所以我们的缘分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一定要珍惜,那就是一定要真干!

  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提起正念,这个正念就是此地讲的思惟观察;「常」是不间断。再跟诸位说,「思惟观察」就是念佛,就是净念,常就是相继。念佛,不仅仅是口念阿弥陀佛叫念佛,我们这个经讲到末后,讲到善财童子参学,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跟他讲的念佛法门: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念佛法门,禅教密净,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我们今天念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念的是自性佛,「常思惟观察无尽法」是自性佛、法性佛,所以他怎么不是念佛?佛在哪里?佛是自性,所有一切现相是自性的相分,它怎么不是佛?《华严经》上讲,你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成佛道,这话怎么讲,你懂不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全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平等佛,决定没有高下。哪一天你也见到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法身,你是法身大士。最低限度,在《华严经》的位次上,你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地位,你见到了,肯定了。在这种境界当中,你们想想,你烦恼还会起来吗?你还会有贡高我慢吗?没有了,平等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来就是自己,性相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其目的无非是叫我们觉悟,提醒我们,这个才是事实真相。

  《华严》的学者,他们所修的是法界观。你要问:哪一种观法是法界观?《华严经》上所讲的,每一个人所修的都是法界观。这就刚才讲的,法界观有少分的、有局部的、有多分的、有圆满的,这上有不同,所以才开出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每一门都是法界观的一分,但是任何一分都是全体,因为它是无尽法,任何一分都是性德显现的,都是一念自性。几时我们能把一念自性、一心自性这个概念搞清楚,丝毫不模糊,对我们的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搞清楚,在佛家叫解悟,解悟能帮助你修证,解悟是看破,下一步的功夫是放下,放下是修证;理解搞清楚、搞明白,是信解。说到这个地方,我也简单的跟诸位提示一下,古德常讲的,教,有教理行果这四分;学,有信解行证四个意思。教理行果,如果分开来说,是别教义;教理行果是一,一而四、四而一,是一法,圆教义。教如是,学也如是;我们在修学,信解行证分成四个阶段,这是渐教义;如果你晓得信解行证是一而四、四而一,那就是圆顿义。不仅如是,四教跟四行还是一桩事情,你要把「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证」分开来,你不懂如来真实义,不能分开,是一,教跟行是一。所以这八个字当中,任何一个字都具足其余的七个字,决定不能分;分开来为你解说,让你理解,理解完了之后,告诉你这是一桩事情,你才能入得进去,所谓是入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什么事情?就是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从一微尘见大千世界,从一微尘见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想不通、想不透。一微尘我们很难体会,经上也常讲一毛端,毛端我们容易体会,我们看看手上的汗毛,毛端,我们有没有常常在这里观察?观察如果要用意识心去想,想不出来,愈想愈错了,意识达不到。相宗经论里说得很好,意识能缘外面五欲六尘,能缘三千大千世界,向内能缘阿赖耶识,能缘到八识,就是不能见性。所以如果你要真正了解诸法实相,不能不舍心意识,可是舍心意识,决定不是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能做得到的。我们真的是凡夫,我们的生活是意识当家、意识做主;这是六道凡夫,无量劫来就是它当家,现在要把当家换掉,不容易,根太深了。可是你不换,你就不能见性,那怎么办?我们现在对这个当家明白了,知道它的身分,对它淡一点,不要太浓,淡一点,渐渐远离它。可是这桩事情做起来也不是容易,怎么淡法,怎么远离法?那就是多亲近佛,也就是说多与一念自性相应,多一分自性的相应,就少一分意识的相应。你能做这个功夫,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就容易得力。

  实在不能,你看看老实念佛的人,他没有离开意识,他念念缘阿弥陀佛,结果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用意识修行第一殊胜的方法。古德跟我们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转识成智,就是《楞严》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根性当家了,把意识换过来。西方世界行,我们这个世界不行,西方世界的缘殊胜,无比殊胜修学的机缘,这是十方诸佛剎土里面都比不上的。如果说十方诸佛剎土,要讲福报、受用,比极乐世界超过的很多很多;论修学,凡夫修学环境来说,那是一切诸佛剎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好比它那里是个学校,学校办得好,生活富足享受那不见得,学校不如别人地方很多。所以为什么一切诸佛,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劝我们生其它诸佛剎土,道理在此地。其它诸佛报土,福报虽然大,我们没那个福报,想去不但去不了,那个福报也受不了,没福!所以得先学,学成之后,十方剎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到最后,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悦意海音梵王是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颂: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前面是它的礼节,在佛经里面讲,说偈仪就是现在所讲的礼节。这些人礼节都非常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即使一个不懂礼,没有学过礼的人,看到有礼的形象,他也会生欢喜心。由此可知,礼仪是性德的外表,处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没有礼貌?很可惜现在人不学礼,不懂礼,也没有人教,可是礼节在应酬里又这么样的重要。现在大概接受礼仪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作外交官要接受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礼节;可能除这个之外,我们想去看到有学礼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不像从前,从前这些基本的礼节,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这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可惜现在废弃了。

  在民国初年,我在很小的时候,但是我已经就没有念过了。我看到这些课本,小学的课本,民国初年小学课本,有「修身」这门课程,这个本子我见过。我念书的时候就改掉,「修身」没有了,改做「公民」。我念小学的时候,好像小学一、二年级有公民的课本,那个时候我记得初上小学,好像有六门功课,有公民这门课。可是我好像念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又改了,改做「社会」,愈改愈不象样子,真的连基本做人的这些礼貌都不讲求。现在我不知道小学课本里有哪些科目。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看到这个现象,他培养也是一个经学班,跟我们现在培训班差不多,培养一批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不能不懂礼,所以就编了一个《常礼举要》,这个小册子流通得很广,我们也印过很多次。现在有一些同修把它用图画画出来,而且是彩色的,那个小册子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基本的礼节,你要不懂,你德行再好,你的学问再好,你对社会、对众生再热心,你跟人家接触人家讨厌你,那你有什么法子?想帮别人忙帮不上,礼不能不懂。

  我们这一次将《礼记菁华录》印了一万本,你们同学们都人手一册,这个东西是儒家教学,四个科目里面第一个科目。孔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政事,第四是文学。我们以前跟李炳老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是采取清朝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是我们修学主要的课程。《五种遗规》,中华书局收在《四库备要》里面,因为这个书有版权,我们没有办法流通。我们曾经向中华书局买了不少,大概也买了有好几十部。往年在台湾,我们图书馆的同学每个人都有一部,有没有去读?有没有去照做?那就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我们翻印的《礼记菁华录》非常好,可以说是礼仪里面极重要的部分都在其中;那个虽然是古礼,精神存在。我们明白之后,在现实生活当中,自自然然就知道怎么样做法。事相上这些情节不外乎多问,特别是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们有不同的礼节,我们不懂要问。我们问清楚、问明白了,这个精神融合在事相里面,一定得到大众的爱戴,得到大众的欢迎,我们再将佛法介绍给别人就容易了。

  这些琐碎的礼节,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你看这一节,他在大会当中报告他修学的心得;这个偈颂一面是赞佛,一面是报告自己修学心得。在报告之前,『承佛威力』,谦敬,这谦虚、恭敬,不敢说自己有智慧,不敢说自己学习有功夫、有成就,佛力加持的。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能够理解,还能说一点,是不是自己能力?是不是自己智慧?不是的,佛力加持的,这真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这个经我们怎么会看得懂?我们怎么能说得出来?在我们现前博地凡夫的地位,不求三宝加持,我们哪里有能力?法身大士一开口说话,都要求佛加持。所以我们看古大德注经,一展开前面有求佛加持的偈颂。现代人这些注疏很少看到了,现代人了不起,不需要佛加持,自己就能讲经说法;古人不是的,你看看古德,一展开前面一定有四首、或者有八首,求佛加持的偈颂。

  我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们学讲经的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能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求佛加持。所以在讲经之前,我们礼佛三拜是求佛加持,跟别人拜佛不一样,心境都不相同。不但求佛要加持自己能说,说得不错,还要求佛加持听众,使听众能生欢喜心、能听得懂。我们没有这一番诚意、真诚,这一座经怎么会讲得好?你们上台讲经,拜三拜是不是这个拜法,我就不知道了。讲完之后,我们下台再拜三拜是感激,感激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一会圆满。这一会不管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这一会圆满。真诚的心、恭敬的心,这是真供养;依教修行这是供养诸佛如来,我们认真负责努力,一点都不敢含糊,供养听众、供养众生。

  在此地「承佛威力」,这一句是求佛加持。下面『普观一切梵身天』,在有些经典里面称为大梵天,后头都有。「一切梵身天」这一句是总说,后面是别说。一切梵身天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梵天,梵天有: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这是初禅三天。梵众天就好比是普通的国民,大梵天的国民;梵辅天是作官的,是些官员;大梵天王是国王。在华严会上,我们晓得每一个族群,它的人数都是无尽无数,它不是一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土,初禅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这里面有大梵天众,像国王,很多国王都来参加,不是一个,在这个族群里面是天王;辅助天王的是这些梵辅天,辅助天王就像现在的部长、省长、县市长之类;梵众就是人民。

  「普观」,普是用清净心、平等心观察他们。这个意思,观察就是代表,陈说自己修学心得报告,对于听众个个都顾及到,一个也不漏。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他怎么不得听众的欢心?在《内典讲座之研究》里面教我们,上了讲台之后,在没有说法之前,先要将目光看全场,每一个人都要看到,这表亲切之感。所以坐上讲台,不可以闭着眼睛,闭着眼睛人家听众说:这个法师很傲慢,根本就瞧不起我们,你看,看都不看一眼。现在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闭着眼睛行:这个法师有道行、有定功,如如不动,你看,眼睛看都不看。从前的社会,现在社会不行,现在这个社会你不看他一眼,他说你瞧不起他。所以这是大乘法,大乘就是现在讲的民主自由开放,这不是小乘。我们今天在任何场合,面对着的是现代的众生,所讲的是大乘佛法,这个礼节要懂。在这一段里面,这一行半是贯穿十位梵王,每一位前面都有,但是把它省略了,只在第一段说出,『尔时尸弃大梵王』。后面像第二首,慧光梵王也复如是;要加上这一句,「尔时慧光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也是这个,后面省掉了。每一个人起来报告都是这样的礼节,这是这一类,只是第一位叙说,后面统统省略掉,我们一定要晓得。批注就不必说,诸位看看就行了。我们看他的赞颂:

  【佛身清净常寂灭。光明照耀遍世间。无相无行无影像。譬如空云如是见。】

  清凉批注有疏。这里头有十首偈,这是第一首。法身,四句第一句是「法身普遍道场」,第二句「智光说法」,第三句「行净无染」,末后是比喻。长行得法里面,我们已经说得很详细,偈颂里头又重复温习一遍,加深我们的印象,也是劝导我们一定要如教修学。『佛身』,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法身,他没有用佛身,因为此地的佛是法身佛,『清净常寂灭』。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体,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一念。「一念」这两个字很不好懂,《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很不好懂。因为我们的观念都是落在数量上,有一念就会想到有二念,就会想到有三念。我一心念佛,什么都不想了,专想阿弥陀佛,这就是一心念佛,是不是?是不是一念的意思?这一念意思已经错会了,已经落在第二义里头,已经不清净,已经不是寂灭法。要晓得一念、一心决定是清净常寂灭的,那才是一念,才是一心,才是一切诸法的本体,一切诸法是依它而变现出来的。

  一念就是自性,世尊在《楞严经》上指示我们,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身叫觉性,用见闻觉知这四个字来显示自性,在意叫知。六根根性从来不染,从来也不迷,它是正觉,迷的是什么?妄识。所以性叫真性,识叫妄识,识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性才是真实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就是一念自性,我们再说得大家容易懂一点,六根的根性,本觉本有。不觉是什么?不觉就是意识;眼识、耳识、鼻识,变成识,识就是不觉,不觉本无。我们今天的苦处,就是不觉当家,本觉不能现前。本觉有没有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如果本觉不起作用,你眼睛为什么能见?你耳为什么能听?能见、能听、能觉察,统统是本觉在起作用。可是本觉的权被人家剥夺过去,虽起作用,不能当家,第六意识当家。第六意识是什么?分别、执着;我执、我爱、我贪、我慢它当家了,它当家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

  说老实话,六道轮回也没有,六道轮回是我执变现出来的,这正是世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自己妄想当中变现出虚妄的境界,我们就搞这个东西。搞得多苦!什么都得不到,身心世界一样都得不到。得到的是什么?佛法里面说的,「唯有业随身」。阿赖耶识要是不转,含藏的业习种子无量无边,这造业。所以迷了以后干什么?造业而已,业造不尽,报也受不尽,干这种事情。这是诸佛菩萨看在眼里,所以说是可怜悯者!因为能造的念头,所受的业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才叫可怜悯;如果是真的,那就不能称可怜悯,假的。就好比一个人睡觉做恶梦,在梦里大叫,苦不堪言,作梦不是真的,能造、所造全是假的,这真是可怜;把他打醒,打醒就没事,他就觉悟了。我们就在六道里头、十法界里作梦,都醒不过来,这个事情麻烦。诸佛菩萨的教诲,无非是把我们从这个恶梦当中唤醒而已,醒来了你就是佛菩萨,醒来了你就是一真法界。这从比喻当中说。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六根是清净的,六根是寂灭的,清净寂灭是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不能恢复?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还会起心动念,顺着自己「意」的,给诸位说,不是顺着自己「性」;顺着自己意起贪爱,不顺自己意,你们想想,不顺自己意还是意,顺自己不喜欢的意就起瞋恨,意当家,意做主;顺是意当家,不顺还是意当家。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在哪里?诸佛菩萨顺性,眼见色随顺见性,耳闻声随顺闻性,他那个心是清净常寂灭的;我们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讲,我们错用了心。

  随顺自性,这一念自性,「无相无行无影像」。是不是真的无相?相而无相,不是真的无相,相有,相是幻相。有没有行?有行,行是幻行,梦幻泡影。所以现相不着相,现行不着行,他在行相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与清净常寂灭相应,这就是清凉大师在这经上给我们讲的事事无碍。无碍什么?无碍清净常寂灭,清净常寂灭不碍万象发挥,不妨碍森罗万象,不妨碍十法界,也不妨碍六道三途,六道三途是幻相。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碍是从什么地方发生?从意识里头发生的,也就是说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发生的,这才产生障碍;与自性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障碍。如果相应,所有一切现象,就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一不是清净寂灭相,阿鼻地狱里油鼎火坑都是清凉自在,谁能懂得?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知道。

  由此可知,地狱一片火海,种种那些苦具,那些刑具,无量无边的苦楚,从哪里来的?从妄识里头变现出来的。变现这个现象,你要跟妄识相应,你就得要受;你如果与性德相应,在这个现象里面,你所感受的是清凉自在。所以受不相同,清凉自在是正受,苦乐忧喜舍是不正常的受,不是正受,正受里头没有苦乐忧喜舍。特别是「舍」字,苦乐忧喜好懂,舍不好懂。舍是什么?受而无受才是舍。然后你才会体会到,造作地狱业,受地狱种种苦报,我们听说、我们看到了,佛菩萨示现给我们看,用这种方法教导我们。菩萨堕地狱,是不是真的受那么多苦?不是的,他是离舍受了,我们才能够稍稍体会他们那种生活的境界。

  第二句是『光明照耀遍世间』。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都是光明照耀。遍满一切世间,也是我们今天讲的一切时、一切处;间是处所,世是时间。一切时、一切处,无不遍满,在哪里?我们现在在生活当中,六根所接触的一切有情众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讲人事环境;一切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生活的物质环境;这所有的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都是诸佛如来光明照耀。如果你想到:这是凡夫,造作罪业;你永远不能够入佛的法界,一定要把我们错误观念转变过来。事实是什么?除我一个人是凡夫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所有一切物也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我跟大家讲这个话是真话,这个话是佛说的。我初学佛的时候不懂,现在懂得了,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怎么知道?一念自性,所有一切境界是一念自性的相分。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它怎么不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示现种种境界,有从正面教我,有从反面教我,恩威并济。修学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会开智慧;你会对一切众生,无论是善人、无论是恶人,你会用清净心、平等心、真诚恭敬心去看待。

  凡夫、学生、修行人,就是自己一个。在本经上,善财童子做此示现,是做一个修行人的榜样给我们看;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除我一个人之外,全是诸佛菩萨示现来教导我的,我们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没有到第二生。他怎么成佛的?就是这个观念,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佛知佛见。我们观念错误了,我们凡夫观念,在这里分佛、分菩萨、分众生,分善、分恶,天天在这个地方起妄想分别执着,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哪一天才能够入门?你才能见到事实真相?五十三参太好了,是我们这一生修行证果最佳的模式,在一切境缘当中,一丝毫都不染着。你看他参访,参访完之后,最后一科「恋德礼辞」,礼辞,辞就是不沾染、不染。逆境不染,顺境也不染,不染叫辞;礼是恭敬,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平等恭敬,绝不染着。那个表法的意思非常之深,我们要是能学到,这一生当中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何况我们还修净土,念佛求往生,你往生的品位决定增高。所以这一句要晓得,「光明照耀遍世间」,着重在遍字。

  『无相无行无影像』,相而无相,行而无行,即影像而离影像;这个离就是不分别、不执着。怎么样能离?因为这些相是虚妄的,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上一次跟诸位用光的速度来说明,它所存在的时间比亿万分之一秒还要小,它不是真的。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相分是什么?是相续相,剎那相续,没有看到真实。真实相,给诸位说,不生不灭,生灭同时,根本就不存在。今天世间人生活,牵肠挂肚的事情那么多,你能挂的心不可得,所挂的事相也不可得,不叫冤枉吗?诸佛菩萨的心永远是清净寂灭的,他对于事实真相通达明了。

  末后这一句『譬如空云』,空是虚空,云是云彩,这两个字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如是见』,就是应作如是观;你就真正见到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看到了。见到事实真相了,诸位想想,你还会有分别执着吗?你还会打妄想吗?还有分别执着、还有妄想,没见到;见到就没有了,这是佛知佛见,这叫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成佛了,虽不是圆满佛,也是分证佛,分证佛就是我们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百二十二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二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