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四十五

  日期:2011/8/20 12:27:31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卷)  1999/06/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5

  请看经本,化乐天长行第五句:

  【念光天王,得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

  这是念光天王所修学的法门,这个法门『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清凉大师在这一段,给我们说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讲福德之相,第二是讲清净慈门,第三是讲大慈悲行,说得非常之好,我们应当要学习。「了」是明了,「知」是认知、认识,这两个字是关键,我们学佛对这两个字不能不慎重。真正了知,佛法里面所说的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够修得。今天我们修学功夫不得力,依旧被烦恼缠缚,原因就是我们对佛法,不但是佛法,说实在的话,连世法都不能了知。书念得虽然不少,经也念得多,但是对经中的义理没有了知,吉凶祸福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善恶业因更不必讲了,我们从哪里修起?所以「了知」两个字就要紧。我们为什么不能了知?烦恼覆心,把自己的心盖覆住了。烦恼里面,尤其是严重的私欲,自私自利,爱欲、嗜欲,嗜欲是嗜好,这个东西要不能够把它舍弃,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你决定不会了知;诸佛如来给你讲,你还是不会了知。为什么?你自己有障碍,你没有办法体会,你所了知的是学人家言语,皮毛而已。古书《礼记》里面所讲的「鹦鹉能言,不离飞鸟」,鸟也会说话,学人说话,牠还是属于禽兽。什么原因?牠会说,牠不了知其中的意义。人家为什么修行证果?就在了知,了知是佛法里面讲的觉悟,大彻大悟,明了认识了。

  认识福德之相,他才能成就福德之相。诸佛如来,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要不了知,他怎么能成就?这是经上就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相好,世间人了知有限,佛为了教化世人,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随顺世间所说的,俗谛讲的。而实际上,相好没有边际,大乘法里常说「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真的,岂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从哪里来的?世间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这是真的,跟佛经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佛在《华严经》上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八个字就是相随心转。佛菩萨的相好,是佛菩萨的心好;恶道众生相不好,是恶道众生的心不好。心有贪瞋痴,所以现的相就不好,恶道的相。心舍离贪瞋痴,所以就成就佛菩萨的相好光明。

  清凉给我们讲的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福德之相,是说相好光明是无有穷尽的,他讲「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故无有尽」,这就是平常我们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果地才到究竟圆满,所以是无尽的福德相。可是诸位要晓得,你能够见到佛无尽福德相,你是什么地位?你成佛了。你不成佛,你怎么能见得到?我们每个人心理不一样,纵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见的相也不一样。八二年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里面见到观音菩萨。他们同去的是三个出家人,还有当地官员陪同。在梵音洞,这三个出家人在洞口拜观音菩萨,他说他们大概拜了半个多小时,见到观音菩萨,非常欢喜。回来的时候,三个人说说见菩萨的形像,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见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身金色,戴毘卢帽,见到这样的身相;另外一位出家人所见到,就是我们一般所看画像里面白衣观音,见到是这个相;还有一位出家人,见到是比丘相,是个出家人比丘。三个人都在那里拜了半个小时,见的相不一样。于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相随心转。诚敬之心、至善之心,诚敬之心三个人不相同,三个人都有善心,善心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见观音菩萨的相不一样,这种见相非常显著,非常明显。

  而我们现前这些境界相,我们见一切人,见一切事,见一切物,好像我见跟你见差不多,其实不一样,这些微细的地方我们一般人疏忽了。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所看到一切众生形形色色,是一真法界至善圆满的福德相;可是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看到芸芸众生,示现的是世界乱相、浊恶之相。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用境缘把所有一切境界相全都包括在其中,这里头没有善恶,是平等相,一味平等。这些相为什么生起变化?我看到是善,你看到是恶,我看到欢喜,你看到讨厌,这都生在我们自己的心,这就是唯识所变,识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见到真相,一真法界。真相是圆满的相,真相里面,佛万德庄严,相好无尽。我们再问,佛如是,一切众生呢?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诸位要记住,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华藏世界又何尝不是平等法界?再说咱们娑婆现前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平等法界?决定不能说,只有极乐世界平等,他方世界不平等,这在理上讲不通。理是称性,无量无边诸佛法界都是一念自性变现的,为什么它殊胜,它有差别,又不平等,没这个道理。既是一念心性所生,决定平等。但是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极不平等,不平等是因为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把平等的境缘变成不平等的境缘,不是境缘上有不平等,是我们心里不平等。

  我们再用个比喻说,佛的心像一面很好的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照得很清楚,一点都没有改变,佛菩萨的心;凡夫的心也是一面镜子,这镜子凹凸不平,也照外面的境界,照在里面的相是凌凌乱乱,你怎么能怪外头境界?怪里面自己有问题,不是外面有问题。然后这才晓得,我们要怎样把自己本身这个错误改正过来,我们的心境跟诸佛菩萨的心境没有两样,然后你见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跟如来果地上圆满的福德相一样。所以此地讲的福德之相,意味无穷。清凉只说相好光明无量,只说了这一句,也就是常讲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没有说出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他的真相,他原本之相,皆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要问为什么?称性所现的。性德无量,性德没有边际,既是一念心性所现,哪有差别之理?现在我们眼前所生的差别,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一样,我们自己现在用的镜子,这个镜子凹凸不平,所以照外面的境界产生了扭曲。

  怎么修法?清凉大师底下两句,给我们提示出来。一个是「清净慈门」,这个文上说「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一一因果,皆称真故。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末后总结,一一即无有尽,皆同虚空,就是称性,与自性相应。无限因所生,这是事实。世法、佛法,世法我们通常讲十法界,佛法通常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是无量因缘所生,绝不是单纯的,太复杂了。可是诸佛如来他们觉悟了,彻底觉悟了,所以一一因果皆称真,就是一一因果都与自性相应,这就是诸佛菩萨。而我们一一因果与自性不相应,与自性相违背,所以我们的因果不称性,这样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可是诸位要晓得,无论称性不称性,深广都是无尽的。绝对不是说,我这一部分是一真法界,那一部分变成十法界,没这个道理。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的正理,绝对不是讲半迷半悟,没这个道理。你在这一个房间里面,你能够把它照成半明半暗吗?不可能的事情。明就不是暗,暗就不是明,我们在这个房间里,灯开开就明了,灯关掉就暗了。不能说我灯开开,我叫它半明半暗,没这个道理;灯灭掉,也叫它半明半暗,做不到!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能体会诸佛菩萨教学的旨趣,我们也才能够从接受教诲当中学到东西。清净慈门,跟《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相应。所以我们修学,实在讲修学就是生活、就是过日子。你要抓住这个纲领:清净心,只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保住清净心,不失清净心,这就是福德之相的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因素。这几天我们念《感应篇》,念到「积德累功」,这个清净慈门是积德。由此可知,清净平等觉的心就是积德,这个心跟诸佛菩萨的心相同,这个心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圆满具足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变成了行为,就是第三句讲的「大慈悲行」,大慈悲行就是福德相。清凉在底下说的这句话说得好,「使盲聋视听等,皆慈善根力」。由此可知,福德相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讲的一些残障的人士,残障人士碍不碍福德相?不碍。只要他有清净心,他有慈悲行,这个身体缺陷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到,真正说明境随心转。所以佛陀的教化真正是究竟圆满,我们深深相信能度一切苦难众生。大慈悲行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生的。什么叫大慈悲行?清净心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大慈悲行。《无量寿经》解释得详细,清净平等觉的心,只要有这个心,你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大慈悲行。心地不清净,心地不平等,心地没有彻底觉悟,修什么样的善行都不是真正的慈悲行。所以心跟行有分不开的关系,表面上做没有用。

  《感应篇》举《了凡四训》里一些话,说得好,那个善不是真善。外表装的是善,其实是作恶,恶累积下来,报就不得了,报必定在三途。佛教我们忏罪,教我们从内心里真正的悔改,这种改过自新显露在外面,叫发露忏悔,这个真的能灭罪。不能够发露忏悔,还是自欺欺人,为什么?隐瞒自己的罪业。圣贤人教我们,恶的事情要宣扬让人知道,别人知道了,每个人责备你,责备就是报掉了,叫重罪轻报。好的事情要隐藏,不要让人知道,你这个善愈积愈厚。现在人不一样,造一点小小的善事,巴不得人家知道,到处宣扬;人家看到你,称赞几句,报掉了,善福立刻就报掉。罪恶深深的含藏着、隐藏着,没有人知道,所以恶愈积愈厚,善没有了。这个招来什么样的果报,我们想想就明白了。世间人,我们说世间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就不说了。学佛的人,天天读经,天天闻法,对于这些事情还是一点警觉心都没有。所以我说「了知」这两个字重要,他为什么没有警觉心?天天读,天天听,还是不了,还是不知。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恐怖畏惧的心生不起来,所以善事还是大肆宣扬,恶事深深的隐瞒,这是完全不了不知,他哪里有福德?造作种种恶业,现在还能过得不错,好像没有看到果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福多,造作罪业这个福已经折掉,还有余福,余福尽了恶报就现前。看你余福有多少,余的多你来生受苦报;要是余的少,几年之间福享完,你的晚年就受苦报。这个事情,真的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们接受圣贤的教诲,最可贵的是对于这些事实真相了知,了知自己就有警觉心,不敢作恶;不但不敢作恶,不敢有个恶念。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以佛菩萨做我们修学的榜样,真正的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的根就是心,先要修心。在佛法里,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强调从根本修。根本是从心地修,修什么?清净平等觉。诸位要晓得,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修什么?就修这个。怎么修法?不清净的染污要舍掉,不平等的高下要舍掉,不觉悟的迷惑要舍掉。菩萨行六个纲领,第一个叫布施。布施叫舍,舍什么?大菩萨就舍这三桩事情:舍污染,舍高下,舍污染恢复清净,舍高下恢复平等,舍迷惑恢复觉悟,这叫从根本修。能够真的把这三种障碍舍掉,恢复清净平等觉,你身体一切造作、你的言语全是福德相。这个时候就像中峰禅师所说的,打人、骂人都是福德相。何以故?打人、骂人是帮助人开悟,帮助人消灾,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是为别人好,现在讲为社会好、为众生好,这里头没有自己,自己确确实实像大乘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

  下面他引用,「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下面他说,「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这是指出有这么两个人,经中说赞佛是大福德相,那个人听了发脾气,释迦牟尼佛生下来七天,母亲就死了,他有什么福德?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下面赞者就说,说出福德相的事实,「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释迦牟尼佛大福德相表现在哪里?年志俱盛,盛年,三、四十岁,这是一个人生当中最好的阶段,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卒暴,不容易,不卒暴就是温厚善良。孔夫子的学生赞叹老师德行「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是大福德相,释迦牟尼佛也具足。下面举两个例子,这都是事实;你打他,他不恨你,你骂他,他笑笑,忍让。温厚、善良、忍让,这不是大福德相是什么?这个怒者听了这个话,心里服了。

  这些道理、这些教训,不但佛经论里面多,几乎每一部经论都劝导我们,世间贤圣著书里面这些教诲也多。前清陈弘谋居士搜集古圣先贤的教诲,编成一本书《五种遗规》,你们许多同学都看到。我早年在李老师的门下,李老师是将这部书做为我们修身课本必读之书,勉励我们要细读深思,依教奉行。这是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会集,不需要我们去读许许多多的经论,他都把它整理搜集起来,搜集在一起,我们读这部书就等于读了几百种书。在佛门里面,唐朝道世法师也是唯恐后人看到佛法经论太多、太繁琐,不晓得从哪里读起,他费了不少的时间,依据佛的经论编两个杂志,叫《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两种,编了两种。分门别类,经典里面的这些教诲节录下来,让我们看这一百五十卷,就等于把整个《大藏经》都看到。古人对后人的爱心照顾真正是无微不至,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查这些《大藏经》。《法苑珠林》里面分一百类,如果我们想看佛经里面讲因果,它在因果这一篇里面,把经论里所有因果统统都抄在里头。现代人用计算机,用计算机分类,计算机分类是好,真的是一句都不会漏掉,可是太繁琐、太多了。太多了,我们现在也觉得头痛,一条一条的去看,一桩一桩去选择,很麻烦!他是已经给我们挑选,最精要的抄出来,次要的、再次要的舍弃,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尤其是研究佛法,学习讲经,发心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两本参考数据决定不能够离手。在世法里面,古德也用这个模式编了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这里面所搜集的是二十四史里面因果报应的记载,可以说这是信史。如果不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绝对不会写在历史上,能够写在历史里面决定是真实的,绝对不是一般的传说。

  过去我们在讲台上,要列举这些公案因缘故事穿插在其中,李老师就指导我们,这三种书是我们举例最佳的依据。所以他一生讲经说法,所列举的公案因缘,大概都不出这三部书。我跟李老师比较晚,他在台中已经教学十年,我才亲近他,十年以前的我没听到,可是老师告诉我这个原则,我懂得。从前十年前那些讲稿,他的讲稿是表解,那些东西都在,他都给我。而引用的这些故事公案他都有个括号,标了一个题,但是并没有说明出处,我们就不好找了。他告诉我,十之七八是出在这三部书上,这三部书我们也都曾经翻印过。初学佛的人,特别要着重因果观念的建立,对因果坚定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信什么?信因果。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六种信。六种信里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个信,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如果我们说信自、信他,而不相信因果,自他都不信。这六个信里头,只要有一个信,其余五个决定都信;有一个不信,你的信心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自己检点自己,信心有没有具足,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

  「善恶因果」这四个字很难懂,不要看轻了它,自己以为信了,而实际上全是误会,自己以为很如法,没有想到全是罪业,这种事情往往有之,自古至今犯错误的人太多太多了。现代人犯错误就更多,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这不能怪他。为什么不能怪他?没有人教他,他哪里天生就能了知?了知要受良好的教育,他没有这个缘分,没有遇善知识教诲,他怎么会知道!但是不明这些事理,不明因果造作的罪业,照样受报。不是说不知者无罪,不知者没有报,那就太好了。不论你知不知,你造作的都有果报,善决定有善果,恶决定有恶报。世出世法都给我们讲「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哪里是三尺,三寸都不到!三尸神住在我们身体里面,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最清楚的是三尸神。三尸神每两个月到忉利天去会报一次,几个人知道这个事情?现在说,这是迷信,你还相信这个!现在人会造谣生事,会说谎话,会骗人,古时候人不会。不但佛菩萨不骗人,古时候读书君子都不会妄言,都不会欺骗人,绝对不是用神道设教来劝人行善,神道设教被人拆穿了,不就一文不值?所以圣贤人教化众生方法有的是,绝对不用欺骗。为什么?如果发现你有一次欺骗,人家对你永远不相信,信心丧失掉了,怎么能干这傻事情?

  在我们此地这些政府,我不太清楚,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美国的环境我比较了解。美国如果有一次欺诳的记录,你的信用就完全丧失掉,美国人对这个非常重视。你做错不怕,你要诚实,他对你有信心。发现你一次不诚实,你有记录,永远不相信你。外国人进入美国,海关对你就是怀疑,他对你就是不相信,你要拿出证据证明你是真实的。所以他的基本态度就是对你不相信,对你怀疑,你要怎么样证明你是诚实的。所以美国人生活最怕失信用,美国人用的是信用卡,信用失掉之后你的生活就困难,你在那个社会真的是无以立足,最怕丧失信用。我们东方人不用信用卡,无所谓。但是古时候人讲信、守信比现在人谨严,古时候所谓是一诺千金,话说出去之后决定负责任,决定没有后悔,错了也认错。所以那个社会能够安宁,人民生活能够过得幸福,心地都能够接近清净的水平,相貌都很庄严。我们没有见过古人,我们能想象得到,他们的德行水平比我们高,纵然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生活在这个世间,听别人说话,看别人行事,耳濡目染,他学到伦理道德的概念,他也能够遵守这个原则去生活、去行事。何况在古时候的旧社会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概念妇孺皆知,佛法的教学更是普及到全国。古时候学校不多,但是寺院庵堂多,而从前寺院庵堂都有法师、大德讲经说法化导众生,这个对于社会安定、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有很大的贡献。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别的方法,教导,儒跟佛都是至善的教导。

  慈悲行是能从表面上学得来的吗?不是。是从清净平等觉心自然流露出来的,那才叫大慈悲行,那是真正的福德相,所以相随心转。有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转变的因、转变的根本,再有慈悲行,这是转变的缘,因缘具足,福德相就现前。批注末后说,「故慈为无尽福相,然与前义相成」,真正的慈悲。底下小字也是清凉的批注,批注的批注。怎么说「与前义相成」?第二个意思讲「慈为相因」,第二个讲清净慈门,「此义慈即是相果,果由因致,复能显因,故云相成」,因与果相辅相成。所以因就是存心,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行是缘,果是相,福德相是果。我们看许多人行善,做这些慈善救济的好事,可是福德相不显著,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原本的因,源头的那个因,根本的那个因,那个因有问题。因是心,我们提倡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个是原因。没有这个心,去做慈善救济的事业,你只有缘,你没有因,所以果就不殊胜。这个果要以佛法来讲,是世间有漏的福,不是功德,有漏的福德。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转不了业,所以福德相不能现前。

  佛家造像,古时候造像他懂得,都依据《造像量度经》里面所说的标准,来造佛像、造菩萨像、造罗汉像,甚至于造供养人像,供养人里面包括天神,它都有个标准。标准是什么?要把福德的因果从相上显露出来,让人看了这个相,就晓得哪一种相好是哪一种因缘所变现的果报,叫人见到相好就生起要修因,我们修因才能得到这个相好。现代造像的人把这桩事情疏忽了,我们见到现在许多佛菩萨的像,看是什么?艺术人像。看到佛菩萨像是美男子相,仔细看看他是世间的美男子,他不是福德相,看到观音菩萨像是世间的美女,所以见到这种相,清净心生不起来。像是造得好,这个相不能够令人生起功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造像,还是要依《造像量度经》的标准为妥当。

  这位天王,实在讲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念光天王他「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他从这个法门里面修行证果的。这个法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属于观像念佛。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是属于观像念佛。人家观像就能了知,无尽福德相的理事因果他能了知,所以他得利益。我们每天也拜佛、也瞻仰佛像、也礼拜,我们缺乏了知,缺乏这两个字,所以天天干的都是福德边事,世间有漏福德边事。无尽福德是无漏的,无漏的福德才是无尽。我们是有漏,有漏的报很小,时间很短暂;无漏的福德就大,时间无限的、无止境的。有漏跟无漏,界限在哪里?简单的讲是有心跟无心。有心,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修的是有漏;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修的是无漏。诸位要知道,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你有妄想,妄想是无明烦恼;你有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你有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你这三种东西不断,修一切善都是属于有漏的福德。你要把这三样东西断掉,你才成无漏的果报,无尽的果报。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就在此地。

  所以诸佛菩萨叫漏尽,阿罗汉,我们在经典上常看阿罗汉证漏尽通,其实他那个漏尽通,是三种烦恼里断一种,见思烦恼断了,断一种。断一种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苦难他没有了,他住四圣法界。如果再把分别断掉,那就是尘沙惑断掉,他就永远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他住一真法界,跟如来的知见相同了,用真心,不用妄心。

  真心在相宗叫四智菩提,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今天用妄心。所以相宗修行枢纽在「转识成智」,怎么样转八识成四智。它在原则上也讲得很清楚,八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转」,这是很重要的开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六七,转六七。六七怎么转法?六识分别,七识执着,如果在一切法里面,离开执着了,就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如果于一切法不分别了,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还是放下分别执着,性相两宗说法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桩事情。放下分别执着,就是因上两种妄识转过来了,只要六七转了,阿赖耶自自然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自然然转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此地讲的大慈悲行。六、七、八识转过来,大慈悲心、清净平等觉心就现前,这是真修行,真做功夫。所以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这叫真修行,真用功。

  净宗法门,我们都听说,诸佛菩萨都讲,这个法门殊胜,无比的殊胜,殊胜在哪里?殊胜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凡夫不可能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你就是圣人,不是凡夫。净宗的好处,念头才起立刻把它转成阿弥陀佛,不让这个念头继续发生。第一念是个妄念,不管是善是恶都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这正是宗门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怕,那是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个东西断不掉,想断断不了。但是念头才出来,第二念就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念是觉,无量觉;用这一念觉,破一念迷。所以念佛是转识成智,念佛是破迷开悟,你要了知才有这个功用。不了知,一面念佛一面还胡思乱想,还是迷而不觉,还是用识,没有转识成智。这个念佛,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那是李炳老常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话说得很重,还是要搞轮回,还是要搞堕落。所以了知这两个字是修行功夫的关键,了知功夫就得力,不了知功夫没有法子得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四十四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四十六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