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

  日期:2011/8/20 12:30:38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卷)  1999/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0

  请看经本,化乐天偈颂的第四首:

  【世间所有妙音声。无有能比如来音。佛以一音遍十方。入此解脱庄严主。】

  这是庄严主天王他的赞颂,他所得的法门是「示现无边悦意声」。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妙音,这四句好懂。『世间所有妙音声』,这是讲六道,人道跟天道。天乐我们没有听过,只是在经论里面看到佛菩萨赞叹形容过;而世间这些音乐歌舞,我们也能够接触到一些。学佛之后,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初学,佛禁止我们参与这些场合,原因是怕扰乱我们自己的清净心,而对于五欲六尘生起贪着,所以佛在戒律里面才禁止。对于大乘菩萨,定慧已经成就的人,佛就不禁止。所以我们在许多古迹里面,像是敦煌、云岗这些石窟里面,看到佛菩萨种种变相图,世尊说法,诸天都是以音乐歌舞来供养,我们常常看到的。这些境界,都是定慧已经成就的人,心地清净,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人家真正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所以示现出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展现这种境界给我们看。可是初学佛的人,不可以接触这些境界,接触之后,没有不堕落的,所以学佛确实是有阶段的,不是上根利智、不是再来人,这些场合接触不得,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可是在弘法利生,这许多境界又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讲经说法就不契机,所以我们接触,总是要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在这个境界里面,念念还是要提起佛号,不为境缘所转,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真正修行功夫,这个场所非常明显,你会不会用功,你能不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

  这个地方,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妙音」,这音声含义很广,总不外一个是音质、音色,第二个是音声里面所显示的内容。论到音色、音质,确实世间所有妙音声都比不上如来。为什么?如来的音声是最极清净自然,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凡夫的音声,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这个偈子一看,你就明了,当然不能为比。不但音声不能比,色相也不能比,诸佛菩萨是清净色相,我们是污染的色相,污染到了极处。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你修学的功夫完全显露在你色相、音声之中,古德讲「诚于中,则形于外」。我们内里面的功夫完全表现在色相里面,所以哪里能够瞒得过人?瞒人只是瞒愚痴之人。世间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你瞒不过他;在佛法里面,有修行的人,你瞒不过他;人家心地厚道,不说而已。为什么不说?说了没用处,世出世间圣人言说都是讲究契机的。你肯学、好学,喜欢听,听了能够改过自新,你就会时时刻刻遇到善知识。为什么?都愿意帮助你,正是佛家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就是乐意帮助你。你不肯听、不喜欢听,听了之后不能去照做,善知识对你就一句话都不说。所以你就感觉得一生当中遇不到善友,纵然遇到善友也不得其利益。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

  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住世的时候,无不热衷的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听众很多,得度的人不多,得利益的人不多,得度、得利益又各有浅深不同。这些情况我们总得要知道,知道之后自行化他都能够离相,不着相了,才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才能让自己定慧功夫增进。我们苦心教导,他不听,我们不会失望。为什么?当然是这样情形。十个听众当中也许有一个会听进去,一百个听众、一千个听众,有两、三个人得利益,这一会就没有空过。不可能叫人人都得殊胜利益,那是做不到的,佛菩萨也做不到。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听众有多少?佛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常随众,少数。这些常随众不是普通人,这是佛菩萨化现的。由此可知,这什么原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厚薄不一样,浅深不一样,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每个人解的深广也各个不相同。所以有人听佛说法,证无上菩提,得究竟的佛果;有人得菩萨,有人得声闻,有人得缘觉,有人得人天福报,还有人听了堕三途,比比皆是。如来说法尚且如此,我们算什么?但是希望众生得佛法殊胜利益,这个愿望不能没有,众生闻法能得多少利益,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讲席当中说得很多,有没有办法把我们自己修学的能力向上提升?使我们没有成熟的善根,能在这一生当中成熟,有没有方法?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方法。方法都在经论当中,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深解义趣,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对于增长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快的。可是这里头最难的、最大的障碍,不在佛菩萨,不在善友,是在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习气,如果你不能够把它断除,以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把它断除,我们就办不到,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很重,这是自己的病。严重的,外面外缘不好,外缘是什么?助长我们的恶习气。尤其是个出家人,信徒一看到出家人高高在上,一切都奉承,于是出家人的习气最难断。在家人成就比出家人高,这是诸位都看到的。我们常常见到、常常听到,在家人念佛往生瑞相稀有,出家人死的时候迷惑颠倒,什么原因?出家人有过失自己不知道,信徒也不说,尊重你,不敢讲你,你做错事也成就你,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要晓得,信徒害死了我们!我常常讲,可是这里头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在家人修福,出家人折福;在家人赚钱很不容易,所以他很勤俭;出家人是想什么信徒都送来,以为什么都没有困难,折自己的福报,决定堕阿鼻地狱。佛教我们惜福,我们忘掉了,我们哪里懂得惜福?我看到在家人,我那个李老师就是在家人,用公家一张信纸、一个信封,都要向主管长官那里去呈白。为什么原因?我要不向主管长官去报告,他要不同意,我犯盗戒。在家居士懂得,出家人哪里会懂得?所以《地藏经》上讲的「侵损常住」,谁干的?出家人干的。拿起电话,废话一大堆,一通电话打半个小时,这是常住的钱,众生在里面修福,你这是给众生种福吗?所以佛当年在世,做成榜样给我们看,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供养,仅限于四事:饮食,中午你去托钵,一天吃一餐饭托钵,这个应当接受人供养;衣服,卧具,生病的时候医药,就这四桩事情。太过分了就是作孽,我们出家同修懂不懂这个道理?晓不晓得这个果报的可怕?有没有警觉心?

  世间圣人,「妙音声」是教我们做人,这是妙音;教我们堕落三途的,那是粗恶之音。可是现在人偏偏喜欢粗恶之音,对于妙音就起反感。佛说一切法,音声是帮助我们断烦恼,出三界,证无上菩提,我们对这个音也不乐,也不喜爱,这是真的。果然喜乐,必定是依教奉行。读经、听法,阳奉阴违,这就是没有喜乐之心,依旧还造三途业报,真正是不怕因果。谚语里面有所谓「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你们想想这谚语是什么意思?出家人高高在上,错了!释迦牟尼佛是低低在下,你在经论里面看到,世尊接触大众,从来没有贡高我慢的心。中国古圣先贤也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夫子处事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从来不敢轻慢一个人。没有读过书,无知无识的人,孔夫子见到不敢轻慢。在经典里面处处看到,世尊处事待人接物,都做了最佳的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此地的「妙音声」,要紧的还是着重在它的内容,真实教诲,纯善无邪,这是如来的妙音。

  『佛以一音遍十方』。什么是一音?纯一真诚,纯一善心,纯一爱心,纯一利益一切众生音。《华严》教导我们「一切即一」,一切是指教化众生的方式不相同,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是多;「多即是一」,佛无论现什么身相,无论说什么法门,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指出我们成佛之道。方向跟目标永远不变,这是一音。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今天结集成这么多经典,一音。佛法,大家都晓得,称为内学,心性之学。我们现在与许许多多宗教接触,于是有很多宗教徒问我们,你们佛经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经典是神说的,神降临的。我们佛经不是的,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口述的。佛当年在世,没有写过经典,没有著述,经典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就记忆当中写下来的。我们这个说法,他们听了之后就起了疑惑,那这个记忆会记错。以我们的心,去度佛当时弟子们的状况,我们会记错;那记错了,不就说错了?这怎么可信?尤其是佛经讲的四次结集,第一次结集距离佛过世的时间很近,也许人还相信;愈往后去,时间愈远,最后一次结集,距离佛灭度两、三百年。这种代代口传,哪有不发生错误的道理!那我们这个经典谁能相信?信不信由人!

  我们了解,佛菩萨灭度,灭度他会再来。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当中,史书里面记载的,就有佛菩萨再来。众所周知的永明延寿大师,阿弥陀佛再来;过去天台山国清寺丰干和尚,阿弥陀佛再来;寒山、拾得,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唐朝傅大士,示现在家居士身,弥勒菩萨再来的;近代印光大师,诸位晓得,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宝志公,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当中,许许多多佛菩萨化现的,我们肉眼凡夫哪里知道?佛菩萨在不在这个世间?在,多得很,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来帮助后学,帮助世人。何况佛法的教学,不是教我们跟着释迦牟尼佛学,跟着释迦牟尼佛学,那就变成宗教,错了。佛教我们自己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谁是佛?每一个人都是佛。明心见性的人就叫佛,他传授我们一套明心见性的理论,明心见性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就是因为有烦恼,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三障。只要把这些障碍除掉,你自己就是如如佛。你成佛了,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与过去那些佛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佛佛道同。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示现佛的相,应以佛身而得度,他老人家示现佛相;其它许许多多诸佛如来,有示现菩萨相,有示现比丘相,有示现居士相:优婆夷、优婆塞,有示现童男、童女相。结集经藏这些出席的菩萨、声闻,那里头很多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如果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对于结集丝毫不怀疑,我们就能相信。大乘经上说得很多,阿难尊者在过去生中跟释迦牟尼佛同学,无量劫来老同参,今天唱这一台戏,哪个唱主角、哪个唱配角,临时组合的。经典上佛告诉我们,观音菩萨早就成佛,文殊、普贤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的身分,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学佛的同修,常常听经、常常读经,对于这些理事都不会怀疑,说起来大家都点头、都能相信;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难免不产生疑惑。

  不仅是如此,再讲到翻译,翻译不就更困难了吗?现在佛经,从阿难尊者那个时候的结集到现在,依照外国人的说法,也有二千五百多年,原始的典籍已经都不存在了,照中国的记载是三千多年,所以现在遗留下来的典籍是辗转流通的,而且原始的经典几乎已经都不存在了。现在存在数量最多的是汉文、西藏文跟巴利文,这三种是最丰富的,而巴利文里面都是小乘经,没有大乘,大乘经论存在汉文跟藏文典籍里面。这三种都是通过翻译的,原文是梵文。这翻译的靠得住、靠不住?又叫人怀疑。我初学佛的时候也有这个疑问,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翻经的这些大德,最低的地位也证得小乘三果的圣人,这是讲断证功夫等同三果,他的智慧、德行远远超过他们。这个意思就说明,参与翻经最低的程度,在大乘菩萨位上来说,大概都是圆教五信位、六信位的地位,不是凡夫。见思烦恼将要断尽了,见惑是决定没有了,见惑断尽才能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哪里是凡人?主持翻译的,几乎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相信。你在佛法上修学,愈深入愈相信,知道这个的确是事实。就连会集的,也都不是凡人。众生愈有苦难,佛菩萨愈慈悲。佛法是教我们内证,信解行证,不是止于信,不同一般宗教。一般宗教是止于信,所以信就得救,你不信就不能得救。佛法不是如此,佛法要证,证才能得救;信不行,信解都不行,要行证。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往生就是证果。所以我们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具足往生的条件?佛法修学最基本的条件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我们具不具足?如果这十一句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你信解都不行,都不能往生。古人讲,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没有行证,佛法重在行。净土宗的表法,《华严经》的表法,佛代表理体,代表一念自性,所以只有一个;用就多了,所以「用」,用两个菩萨来做代表,从体起用。两个菩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行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摆在第一位,文殊摆在第二位,你想想什么意思?普贤代表行,文殊代表智,行摆在第一,行重要。你不肯干不行,光有智不能成就;有解无行,不能成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净宗法门里面,阿弥陀佛代表自性,观音、势至代表从体起用,净宗把观音摆在第一位,观音代表行门,势至代表解门。要跟《华严》相比,观音菩萨就好比普贤,势至菩萨就好比文殊,着重在行。只解不行,有什么用处?解行要相应。清凉在《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玄义里说过,「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不能成就,所以要解行并重。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劝勉同学们学佛。讲堂里面每天有两小时讲经,解门;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行门。怎样叫念佛功夫得力?一定对于这个法门透彻的理解。为什么?行门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分别是尘沙惑,执着是见思惑,这些东西放不下,就是你认识不清楚,也就是你解得不够深,解得不够彻底,解得不够圆满,你放不下。如果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放下功夫就得力了。千经万论,苦口婆心,无非是帮助大家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还要那么执着?一定要把是非人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堂功夫就得力了。这个法门是稀有的法门,五乘齐入报土,所有经论里都没有。成就之快,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你为什么不能成功?是因为你放不下。你要果然彻底放下,没有一个人不成就。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些道理不能不明白,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空过了。

  这些音是真正的妙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给我们讲这些经论。《华严》,古德肯定把它看作净土往生经。前清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净宗了不起的一个人物,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华严》,这三部经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最后的结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多明显。我们修净土的法门,我们的心行跟十大愿王这十个纲领相不相应?十个纲领,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念念欺骗诸佛,你就完了,怎么能成就?果然存一个欺骗诸佛的心,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欺骗一切众生,你的赞叹也是属于毁谤,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要真干,要真正反省,要真正回头。这一生要回不了头,还是因循苟且,敷衍塞责,虽然种一点善根,那李老师说的,你还要「经长劫轮回」,你还要长劫去受苦报,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如来的妙音,要懂得如来妙音里面的深义,佛在经论里面劝导我们深解义趣。世间圣人的成就,宋朝司马光,我们在他传记上读到,他说他一生的成就,得力一桩事情:不欺骗人。一生他做到了,「事无不可对人言」,一生没有一桩事情隐瞒别人,不妄语。所以古德有教人,「功夫要从不妄语始」,从这里开始。还会打妄语,还会欺骗人,你就完了。这首偈看起来好像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意思非常深、非常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世间所有众福力。不与如来一相等。如来福德同虚空。此念光天所观见。】

  念光天王,他得的是「了知一切佛无尽福德相解脱门」,他从这个地方证入。偈颂前面两句是讲福德相。『世间所有众福力』,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的福报不是别人赐予的,如果别人能够赐予我们福报,那佛菩萨大慈大悲,他应当赐给我们福报,他要不赐给我们福报,那他就没有慈悲心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清楚,福报不是别人能够赐予我们的,别人赐予我们福报,还是我们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别人赐给我们,我们也得不到受用。佛家讲事实真相,就是世间人所谓的真理,事实真相是什么?是业因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这是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很多。财富是修财布施,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种怎么会得到?这个说法才合乎逻辑,我们中国人讲合情合理合法。佛的慈悲是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教我们怎样修因,然后就得到福报,这是真实的教诲,这才叫妙音。如果我们不修这个因,想得福报,哪有这个道理!佛经里很肯定的告诉我们,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

  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深信事实真相,世间法是因果转变的,佛法也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众缘和合而现的幻相,所以佛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虚妄的相,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它有相无性,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受用而不可以执着,佛菩萨为我们显示自在的受用,所以心地清净自在,受用决定不碍觉正净;不但不碍,而且还增长定慧,这个受用正用了。凡夫的受用,他起心动念,佛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这凡夫受用。佛菩萨的受用,苦乐忧喜舍都没有,所以清净自在,那个福德就大,所以「如来福德如虚空」。苦乐忧喜舍是有界限、有范围,不能够超越。

  经文里面,为什么说「世间所有众福力,不与如来一相等」?这是做个比较。「如来一相」,我们从最粗浅的地方来说,三十二相,任何一相都是个福相,是福的果报;每一个相好,都是很长时间修福才成就的。所以佛在经上说,菩萨成佛了,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诸位想想,一百劫的时间多长,修什么?修善因,才能具足三十二相。菩萨成佛,这是什么佛?藏教的佛,佛家也有称他作「藏头佛」。藏教的佛才是这种情形,通教的佛也是这种情形,为什么?没见性,所以才要百劫去修相好。圆教的佛就不需要,圆教的佛是见性,性德现前,那就不需要修了。讲百劫修相好,你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这是藏教佛。在圆教就不是三十二相,这部经里面我们常常念到,「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每一个相、每一好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世间所有众福怎么能跟他相比?

  我们现在明心见性做不到,只有靠修福,我们要懂得修福,修福才能改变我们这种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生活受种种的苦报,是自己过去生中、现在世中造作不善业所招感的。尤其是受苦受难,处在逆缘、逆境之中,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你要说别人加于你的,错了,别人为什么不加于其它的人,要加于我?佛给我们讲这是业感,你自己造什么样的业,感应现前。你要怪人,你又造罪业,那你的前途愈走愈黑暗、愈堕愈深,那真的就是没救了。佛能够帮助的人、能够救的人,是他能回头、他能够反省、他能够检点,这个人就有救。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一味把这些过失都推给别人,这个人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善根断掉的人。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检点,自己是不是经上讲的一阐提?如果常常能反省、常常能检点,这个人就是有善根,就不是一阐提。

  我们为什么把晚课所读诵的经文,选《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为什么选这段经文?就是让我们每天反省。自己不会反省,自己找不到自己的过错,读读这段经文,对照对照,那一段经文里就是讲五戒十善。细心每天去对照一下,去照照镜子,佛教我们做的,我们有没有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有没有违犯?那就是持戒念佛,那是真正做忏悔的功夫。早课我们选「发大誓愿第六」,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跟阿弥陀佛、跟诸佛如来发同样的誓愿,心同佛、愿同佛,晚课是解同佛、行同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才是真正佛弟子。我们的心愿解行跟佛完全相违背,这不是佛弟子,纵然出家也是冒名的佛弟子,冒充的。这冒牌的,冒牌就犯罪,假冒的,不是真的。不要认为出家了,受了戒,戒牒都拿到了,戒牒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不承认。你是个在家学佛的人,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受过戒,你能够依教奉行,佛菩萨承认你是佛弟子,龙天善神承认,日夜保护你。

  今天世间人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苦口婆心劝告他不听,骗他很容易听。出家人骗在家人,在家人骗出家人,还以为自己修学得很如法,将来堕落,见了阎罗王,那个时候后悔莫及。我们在《感应篇》里面读到,《无量寿经》上也读到,这是前天才讲过。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西方世界的天人,人家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怎么能够瞒得过人?所以瞒人的人、欺人的人是最可怜的人,为什么?只是欺骗自己,怎么能欺骗到人?人家有神通、有道力。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就是指自欺欺人之人,这是可怜悯者,真正可怜悯者。觉悟的人,真正佛弟子,断恶修善,懂得修福,所以前途是一片光明。修福一定得福报,得的福决定不自己享,要把这个福报给一切众生共享,这才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诸位要晓得,用什么方法报恩?断恶修善。用什么方法救苦?把自己的福报给一切众生共享。所以报恩是修福,济苦是施福,把你的福报布施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有一法不圆融,无有一法不贯通。《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如是,佛法如是,世法也如是。

  「如来一相」,此地的如来不是藏、通佛,这是圆教的圆满佛,所以任何一相所具的福报等同虚空法界。为什么?称性,真心的流露,真心的起用。我们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在诸佛如来智慧福德圆圆满满的包含加持之中,所以净土宗的祖师常说,如来念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阿弥陀佛念我们是真念,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假念,诸佛如来护念我们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如来加持?我们自己有反抗的力量,抗拒不接受。我们自己做了一个保护圈保护自己,这个保护是什么?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做了一个圈圈,把自己装在里头,诸佛如来怎么加持都加持不上。什么时候自己把这个圈圈摆脱掉,把这个圈圈打破,你就见佛,你就见性。我们为什么这么愚痴?为什么作茧自缚?为什么不肯放下、不肯舍弃?

  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今天日子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为什么有这么许许多多的灾难。大灾难虽然是共业,共业里有不共业,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住在我们这个世间,化身跟我们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这些灾难他们不受。他们虽然示现在这个世间,常住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的菩萨到这个地方来示现,常住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地方,别有一真法界,别有极乐世界,你错了。经论上不是讲得很清楚?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得只要你心净,你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当下你就见到阿弥陀佛,你就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就见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哪些是诸上善人?人人皆是诸上善人。我们今天见不到,被无明习气所缚,被现行烦恼所障,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五浊恶世,而且浊恶到了极处。自己变的,不是别人变的,所以这种境界自己可以转,那你为什么不转?

  佛教导我们,诸位同修都知道,说起来你们都很清楚,佛教给我们转恶为善,你们知道,转迷为悟,转凡成圣,都知道,为什么不转?转变在自己,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做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三个可以同时转,不必一个一个,先转恶为善,再转迷为悟,最后再转凡成圣,这多麻烦!那个转法就是渐教,要费很长的时间;三个同时转就是顿教,就是圆教。我们今天所读的这个经典是圆顿大法,圆顿大法是三个一起转。我们的讲堂、念佛堂就是转变的枢纽,我们生活环境,我们学习的空间,是转变的场所。从哪里转?从心地里头转,心转了,行自然就转。所以古德,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讲求「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根本是观念,从观念上转、从心地上转,就转得快,转凡心成佛心,转六道的行为成佛菩萨的行为。我们今天讲这些话,绝不是讲空话,面对着经论,经论里面许许多多的教训,有理论、有方法,而且境界说得清清楚楚,只要能信能解,依教奉行,我们就转过来了,转过来是大福,转过来是大心。念光天王这赞颂我们就没有白念,我们在这里学到了。无尽的福报就在我们眼前,人人可以得到,就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获得;想获得,依教奉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四十九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五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