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八十八

  日期:2011/8/23 14:39:14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8

  请掀开经本,时分天偈颂第一首:

  【尔时时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时分天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规,前面说得很多,所以不再多说。最重要的是提示我们要谦虚、要恭敬,我们在这个经上在在处处都看到。『承佛威力』是谦虚,说明自己能够说的一些法,都是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有这个智慧能力。『普观一切大众』,这也是谦虚卑下的礼节,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表示我能够说,每一个人都能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学习。请看第一首颂:

  【佛于无量久远劫。已竭世间忧恼海。广辟离尘清净道。永耀众生智慧灯。】

  这是时分天王他的修学报告,他所得的,也就是他所学的,是「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前面长行都跟诸位详细报告过,处处都值得我们学习。偈颂里面说的是如来果地,我们读了就应当要想到,诸佛如来在久远劫之前,跟我们同是凡夫,同样具足一切烦恼,何以人家现在成就圆满的佛道,我们依旧还沦落在六道?能够如是的思惟,才具足惭愧,惭愧是善心所。印光大师一生自称「常惭愧僧」,我们在他老人家许多题词当中、文字里面,看他的落款都是这样写的,「常惭愧」。我们看现前许多出家人,仔细观察发现到确实有不少贡高我慢,没有惭愧心。学佛首先就应当发这个心,这个心就是《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耻心」,羞耻,不如人。我们不能够跟世间一般人比,往上比,跟佛比。佛在『无量久远劫』之前,已经把世间这些『忧恼』,『海』是比喻,「忧恼」是烦恼,烦恼断尽了,『竭』是断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了。我们今天依然还堕落在烦恼之中,烦恼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我们怎么能成就?即使我们常说,我们这一生当中很幸运,遇到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这是无比的幸运。可是带业往生,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得很透彻,只带旧业,不带现行,这个我们要清楚。换句话说,旧习断不了不要紧,能够把现行伏住就行,这真正是大开方便之门。

  第三句『广辟离尘清净道』,「广辟」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离尘;「离尘」,就是脱离六道轮回;「清净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这是清净道。佛给我们开辟这个大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要断烦恼,才能成就。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断烦恼,心里很想断,敌不过习气。内敌不过习气,外禁不起诱惑;内有习气,外有诱惑,怎么能成就?印祖常说,如果不依净土法门,我们自己想想有没有能力,不要说超越三界,有没有能力证须陀洹果?这小乘初果。就好像念书,这是小学一年级,有没有能力去读一年级?须陀洹的条件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不能断,学佛学得再好,都变成六道里面有漏的善业,决定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的根性,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倓虚大师在《念佛论》里面告诉大家,他在一生当中看到修禅定的人,修禅定而得禅定的人他见过,也听过;修禅定开悟的人他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修禅定要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出不了六道。得禅定,将来他的果报在欲界上面四层天,这是说你已经得禅定的。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讲我们修禅定有成就的,往生在那个地方。真正得禅定的人,也只能够生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出不了六道轮回。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修密的人,他说中国解放之后这五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诸位就想想,这个事情多难!所以禅宗的大德虚云老和尚,密宗的大德们都劝人兼修净土,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唯有兼修净土,希望在净土这个地方取得成就。净土是带业往生,你有禅的功夫、有密的功夫,决定能够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能伏。有伏烦恼这个能力,再发愿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那就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已竭世间忧恼海」,可以这么说了。为什么?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退转,决定得无量寿,虽然现前还没有能断尽烦恼,断尽烦恼指日可待,这是净宗这个法门的殊胜,是「离尘清净道」,没有比这一个道路更殊胜的。所以《华严》到末后也是指归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为我们示现发愿求生净土。

  『永耀众生智慧灯』,「永」是永远,「耀」是照耀。这一句说明,佛法是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智慧灯塔。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就像在苦海里面挣扎,这一盏智慧灯指出他脱离苦海的方向,脱离苦海的一条道路。合前面长行文来看,前面两句是离障,后面两句是善根,开发能离的善根,这个意思就很深了。我们要想断烦恼,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形成的?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造成的现象。唯有以佛法清净道,佛法就是离尘清净道,才能够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学,我们决定没有能力脱离烦恼习气。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修学佛法,而且修学的时间也不算短,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有能够减少?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天天还在增长,这是我们要警觉,这样下去不是好事情,决定堕落。尤其是我们出家的同学,我们要是堕落,比在家同学堕落得更苦,堕落得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穿上这个服装,这一身的打扮,这个样子像佛,心行不像佛,我们的罪过就重了。这个罪过,用现代人的话,现在法律上来讲,你是冒牌的佛,你是冒充佛。现在仿冒,每一个国家都定有法律惩罚,我们居然在十法界里面仿冒最高的形相,这还得了吗?这个罪过世间法律上没有,佛法里头有,给诸位说,鬼神法里头有,天神法里头也有,我们逃不过。所以既然具足这个形相,就要认真努力修学。

  我们今天烦恼伏不住,是因为我们对于佛法深入得不够,我们所修学的佛法还不能够把我们的烦恼控制住、降伏住。怎么办?继续不断努力,学经教要用经教来伏烦恼,学念佛要用念佛来伏烦恼。念佛堂的人烦恼伏不住,是念佛的功夫不够、念佛不如法,怎样叫如法?「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如法了。可是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又不懂,有同学来问我,怎样「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又问,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我告诉他「都摄六根」,他还是听不懂。我们把这两句话换成普通话来讲,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不受外面六尘的诱惑,就叫都摄六根。眼不为色所动摇,耳不为音声所动摇,不被外面诱惑,那叫都摄六根,你的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是念清净,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可是我们今天六根禁不起外面的诱惑,怎么办?一心专注念佛,把心收回来,专注念佛。儒家教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那就是收摄六根的方法。所以为什么修行人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古时候修学的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与外界隔绝,就是避免诱惑。现在我们修学的环境远远比不上古人,实在说今天有一个这样子好的环境给你,你还住不住,嫌太寂寞,那有什么法子?从这些地方看,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远远比不上古人。古人成就的人多,学佛的人不多,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现在环境有没有能力改变?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只有不得已,闹中取静,就用这个方法。闹中取静,难!所以自己要逼迫自己。我这一生所用的方法就是用讲经,用这个方法来逼自己。为别人讲解,解答别人的疑惑,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应付不了,所以要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经教上。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深入经藏」。到深入,你自己有法喜的时候,有法喜就是你有悟处;你没有悟处,你欢喜心、喜悦的心生不起来;到你有悟处,你的喜悦心就生起来了。悟很难,我们要借助古人的注疏,先靠他们,然后自己就有悟处,这个时候才法喜充满。

  对于世出世间法愈看愈清楚了,这个看清楚就是看破。能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自己在生活当中得自在,与大众相处你就能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成就功德,这是真的随喜;随喜里头还有烦恼,那就错了,那不是随喜。诸位要晓得,随喜接着成就的是功德,什么功德?戒定慧三学,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与十大愿王相应,那个随喜是功德。随喜里头要有烦恼,那就完了,那就是佛门里有两句话,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那个随喜的结果是祸害、是下流。祖师大德常说,我们不能不提防。恒顺众生、随喜里头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也就是说与定慧相应,与净念相继相应,与都摄六根相应。色见不见?见;声闻不闻?闻,见色闻声不为所动,不是不见,不是不听,你一见一听,叫随喜、叫恒顺。见色闻声与定慧相应,那就是功德,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被它所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不能被境所转,这是功夫,这不是初学人的功夫。初学人,决定要发心求三宝加持,我们真发心,佛菩萨就有感应。我在初学佛,可以说正式学佛的第一天就遇到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是我一生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告诉我真正发心学佛,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佛菩萨照顾你,你自己什么都不要操心。我相信他的话,他不欺骗我,一生就靠佛菩萨,靠定了!什么都是佛菩萨安排,安排顺境我们也不要欢喜,安排逆境也不要烦恼,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成就自己道业的。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生活在法喜之中,这样才能够深入经藏,才能把自己的烦恼从伏住慢慢到融化。融化是什么意思?经上讲「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做一个转变。

  这个地方经文,「离尘清净道」这一句,也就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但包括佛法,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之法,也包括世间圣贤的教诲。世间圣贤教诲,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不分别、不执着,他就变成离尘。如果有分别、执着,这个清净道是三善道,六道里面的三善道;离分别、执着,就是出世的清净道。底下一句是比喻,确确实实是永恒的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灯。我们要怎样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够契入,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我们现前唯一追求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你要真想得到,那就是现在社会人常讲的分秒必争,决定不能够松懈。我们今天分秒必争的就是经教,全部的时间精力我们要投注,决定不放松,这里头有法喜充满。什么时候到法喜现前,你自然就锲而不舍,你自然就禁得起诱惑。为什么?世间什么样五欲六尘之乐,没有佛法之乐,你就有个比较了,那个不如这个,差远了!自然就不会受动摇。你的定功天天增长,你的智能天天增长。戒律有定共戒、道共戒,那个戒律自然就清净。有定的人决不会犯戒,有道就是智慧开的人,他怎么会破戒?不可能的事情。学教,我常常劝同修们要欢喜讲经,四无碍辩才第四个是「乐说无碍辩」,欢喜跟人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爱听不爱听,都跟他讲。一面学,一面讲,讲完的时候还要问:你有没有听懂?你听了有没有疑问?他不问我,我要去问他,这个样子自己才能够增长,才真正学到东西。我们再看第二首:

  【如来法身甚广大。十方边际不可得。一切方便无限量。妙光明天智能入。】

  这一首偈对我们修学基本概念关系很大,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心量太小,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读经,我们会思惟,我们会想象,但是你的思惟想象,总不能超越你的圈圈、你的界限,这个界限是心量的界限。所以说个老实话,多少人一生学教、一生讲经,都出不了他自己那个圈圈,他所修所学都有限。不是别人限制他,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心量,这一首偈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如来法身甚广大』,广大到什么程度?『十方边际不可得』,这两句是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念念如是,时时如是,处处如是,就是这个大心量。我们第一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心量就是法身,这是如来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佛有法身、有报身、有应身,我们人人都有。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自性的本体。体决定会现相、决定有作用,体相用是分不开的,一而三、三而一,哪有把这三样东西分做三桩事情?没有这个道理。真如本性现的相就叫法身,不现相的时候这是法。实在讲,连法也不可得,现相这才有法。现的是什么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心所现,不是心家所有是什么?诸佛如来他以什么是自己的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身、是自己,这叫法身。这个认知是决定正确,一点没有错误。六道凡夫完全迷失了自己法身,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跟自己作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还怪谁?

  宗门里面常说,你修行,你参禅,目的是什么?找回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法身。法身不是父母所生的;你要是说前世,前世还有父母,再前世还有父母,无量劫来都是父母所生身;本来面目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那是法身,法身没有边际。在空间上讲没有边际,在时间上讲没有去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尽虚空遍法界一个身,叫法身。禅宗大德开悟之后他说得好,「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你们想想看这个话什么味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他找到了,他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法身。《华严》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法身菩萨;天台家称为分证即佛,因为他证得不圆满,他才证得一分、二分,但是这个一分、二分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相似位,不是真的,为什么?他无明没破,他没有证得法身。他理解法身,他懂得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有亲证,要亲证才算数。什么叫亲证?虚空法界跟自己确实是一体,平等的尊敬,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受用,那契入了。还有人我之分,还有差别,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你没证得。我们今天在经典上懂得了,对于这个讯息非常清楚,我们还没办法投入。见到别人有苦难,我们还不能够全心全力去帮助,还没有把受难的人看成跟自己一样。诸佛菩萨做到了,我们还差一等,还差这么一大段距离。我们今天是知道这个讯息,说老实话,跟相似即的菩萨相比,我们都比不上。相似即的,人家是真做,心境没有能够交融;心境融在一体,那是分证位,那是证得了。

  我们要努力去做,特别像现在这种多元文化,我们先要学关怀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分信仰,不分宗教,以真正平等心去处事待人接物,真正平等。这就是修法身,久而久之就入相似位,从相似位再往上提升就入分证位。所以解跟行要合一,解跟行不能合一,不但不能够契入法界,解也不透彻,圆满是更谈不上。所以解在行中,行在解中。清凉大师分本经为四科:信、解、行、证,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四个字是一桩事情。信里面如果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这不是真信;解里面没有信、没有行、没有证,他不是真正的解,充其量也只是相似的信解,相似位的。我们是不是相似位?够不上,相似位是十法界四圣位的菩萨,我们是六道凡夫,我们连个相似都做不到。我们今天能做的是观行即,讯息得到了,清楚了,学着做,很认真、很努力去学习,这是观行位,我们常讲功夫渐渐得力了。自己在菩提道上就像旅行一样,我走了多少路,走到哪个地方,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继续不断往前走,千万不能产生误会,把中途当作目的地,那就错了。

  法身,也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身。我们说法对初学的人是方便说,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一般人听了这个话,人生是我自己;菩萨听到,人生是我的法身,不是这个我;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身跟境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心境一如,到心境一如你就证得法身。心境是二法,心不是境,境不是心,心是能变能现,境是所变所现,这是在功夫浅的观行位,功夫深的相似位,心境不能融。到真正融成一体,心境是一,能所是一,能现所现是一,能变所变也是一,不是二。所以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就从这一点来说明佛法不是哲学,哲学是二元的。哲学里也讲一元,一元跟二元是对立的,一元不是二元,二元不是一元。佛法不对立,佛法一元就是二元,二元就是一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哲学里面能所对立,能生跟所生决定是两桩,不是一桩;佛法里头没有二元。佛法里面虽然说得多,但是多是一,你才能入法界。多是从相上讲的,从用上讲的,一是从性上讲的,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相跟作用决定也是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前面两句是讲法身的体相,第三句是讲法身的作用,『一切方便无限量』。诸佛菩萨为我们显示的,智能没有限量,善巧方便没有限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当中领会到。我们在小乘经里面,看到世尊为一切众生随机说法。小乘经都不是很长的,多半说事,众生有了困难、有了痛苦,遇到佛,请佛指点,请佛教诲,佛是随缘随机说,为众生解除一些疑难、疑虑、苦难。大乘经里面多半说到性体,说到心性,说事实的真相,这是要有定、要有慧才能够领悟,才能够契入。领悟,我们常讲的开智慧,智慧开了能入境界。智跟境融成一体,就是证得清净法身。智能够了解境界,不能够融会境界,那是相似位的菩萨;智不但能够了解境界,而且能融会境界,境智是一不是二,那是分证位的菩萨,法身大士;分证位跟相似位的差别在此地。我们看到佛法「一切方便无限量」,这句话在本经,佛非常慈悲,用善财五十三参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就是「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所读的《华严经》是下本,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下本《华严》,说得很简略,善财童子只有五十三参。如果我们看上本《华严》,上本《华严》分量多少?龙树菩萨跟我们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时候印度人计算经典的分量,是用偈颂做单位,偈颂不是像现在整整齐齐的偈颂,它只要是四句就叫一偈,长行文只要是四句,它是用四句做一个单位。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是算字数,是以一个字为一个单位,所以说问你这个分量多少,这是多少万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就是五千字,是以这个为单位。印度人的单位比我们大,四句叫一个单位,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切方便无限量」你才真的看到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是最简略的本子,就好比我们讲《四库全书》,中国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我们现在所学的是什么东西?是《四库全书》的目录,内容没看到。目录还有介绍的,目录提要,那个目录提要就好比是中本《华严》。我们现在连目录提要也没有看到,仅仅看到目录,我们这个《华严经》是《华严》的目录,所以每一个字、每一句里面都含无量义。一句一偈,那在大经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分量。但是在这个目录里面,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能够体会到。

  善财五十三参里面,善友总共有五十五个人,有两个人同一会的,像德生、有德这是同一会的,所以总共五十五个人。五十五个人,你去看看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世出世法都有。出家人里面有六个,有学佛的,佛门里面出家的一开端三位,我们用《四十华严》来说,吉祥云比丘、海云比丘、妙住比丘,这出家身分;八十经里面称德云比丘,是一个人。外道出家的,有胜热婆罗门,我们现在讲其它宗教;遍行外道,是其它宗教出家的。出家的少,在家的多。文殊、普贤他们示现在家的,我们今天看中国四大名山菩萨的造像,只有地藏菩萨相是出家相,观音菩萨、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相。从这个地方诸位仔细一观察,不就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吗?不分族类,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体。所以佛菩萨随类现身,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天王身得度就现天王身,应以鬼王身得度就现鬼王身,应以鬼族身得度就现鬼族身,牛头阿傍是鬼族,应以树木花草而得度他就现树木花草身,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凡夫最严重的执着,就是执着有一定的身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个机是机缘,你现在的程度,你现在理解的能力。所以佛菩萨现身平等,说法平等,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着,现身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定要现什么身,不是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如果有意思在里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不是佛菩萨。

  凡夫跟佛菩萨差别,一个是有意,一个是无意,凡夫有意感,佛菩萨无意应。所以佛家常说,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是什么?说是应;无说是什么?佛菩萨决定没有意。我要跟你说些什么,我们都有意了。我们在经上看到,确实佛菩萨是因为众生有启请,佛才说法。无问自说,那又怎么讲法?《弥陀经》没有人启请,无问自说的。无问自说是众生有冥感,佛显应,还是感应的,还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众生心里念头有很强的、有很微弱的,强的念头我们很容易觉察,微弱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佛清楚。佛何以清楚?佛的心是定的,寂灭定,所以一切众生再微弱的念头,他都能接收得到,他都很清楚。极其微弱的念头,念头是能接受佛法,佛也不舍弃他,也应现为他说法,《弥陀经》是这么说出来的。这正显示佛经里面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大慈大悲到极处了。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善巧方便无有限量。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心目当中全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应以基督身得度者,佛菩萨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犹太教身得度者,就现犹太教的长老为他说法;我看全是佛菩萨,这才是「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在五十三参可以看到证据。我们现在展开这个经文,我们读到这一段天王,这些天王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应以时分天王而得度者,即现时分天王而为说法。《华严经》上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族类、代表一个族群,今天一般社会讲的多元文化,你们想想是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所以我们在新加坡、澳洲,从事多元交流的这些活动,我跟你们想了一个题目:「大方广佛华严落实在新澳」,就这回事情。我们用这个标题,让大家晓得多元文化的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示现成佛,一开口第一部就讲这个经,多元文化的教育,释迦牟尼佛首创,第一人。不仅是世尊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示现讲经说法,第一部都讲《华严》;而且在《华严》末后决定指归净土,所以这是圆满的教学。我们现在不讲圆满法轮,因为法轮功把我们佛法的形象破坏了,我们讲圆满的教学,免得人家误会。我们也要学得观机说法,尽可能避免人家误会,希望正法能够永住世间。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明了佛法,修学佛法,得佛法殊胜的受用。

  我们能把佛华严落实到生活上,给诸位说,就是契入法界。你是不是真正能契入,就看看你对于甚深广大的法身、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的德能,你有没有体会,你有没有领悟,你有没有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用上?果然能用上,你就逐渐从观行位提升到相似位,由相似位再提升就入分证位。我们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在自己肯不肯做。自己肯努力、肯认真,可以在一生当中提升到分证位。提升到分证位,诸位同修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个品位就高了。要不要认真去努力?要。为什么?佛在经上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进展很慢,在这边很快,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西方世界保险是不退,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大起大落,为什么不大起?大落会落到地狱,大起能够起到实报庄严土,能够入分证位,《华严经》帮很大的忙。所以彭际清居士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是小本《无量寿经》,这三部经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他说得好!确实《华严》提升我们往生净土的地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八十七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八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