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香港九龙 二百零四

  日期:2011/8/24 17:01: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204

  请掀开经本,三十三天偈颂第七首:

  【如来智身广大眼。世界微尘无不见。如是普遍于十方。此云音天之解脱。】

  这是高胜音天王他的赞颂。长行里面是「高胜音」,偈颂里面是「云音天」,是不是偈颂里面有错误,这就很难讲了,高胜用云来表,意思也很好。天王他得的法门,是「知一切世间成坏劫转变相解脱门」,他赞颂里面叙说他自己修学的心得。『如来智身广大眼,世界微尘无不见』,这句话里面含义既深又广。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是「知一切世间」,说的是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有情众生现象最明显的,他有生老病死;器世间有两种,我们现在讲植物、矿物,植物的现象有生住异灭,矿物,一直到星球,更大的是星系、银河,都有成住坏空。所以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都是说明事实真相。这些事实真相,如来看得清楚。「如来智身广大眼」,「智身」是智慧之身,通常在大乘经里面讲是报身。佛有三身,一切众生皆有三身;只是佛菩萨的三身,他自己很清楚、很明了;众生虽有三身,迷惑了,自己确确实实不知道自己有三身。虽然如此,众生的三身并没有失掉。法身是真身,为什么称为法身?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身,这叫法身。

  佛法里面,我们的礼服,佛家的大礼服是二十五条衣,常礼服是七条衣,工作服是五条衣。从前我们看到这个图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知道二十五条衣四长一短,七条衣三长一短,五条衣两长一短,总是前人给我们的传说,佛家里叫粪扫衣。在古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是托钵,三衣一钵,托一钵饭容易,但是要得一件衣就不容易了。那个时候物质条件非常缺乏,出家人的衣从哪里来?都是拾取一般人破旧不要的衣服,丢在垃圾堆里面,出家人把它捡起来,看这个破烂的衣服里面还有可以用的,把它裁剪下来,然后拼凑起来做为一件衣,衣是这么来的。剪下来的,当然这一块一块有大有小,如何给它缝得很整齐,面积大的就做五条衣、七条衣,面积小的就做二十五条衣。所以衣的来源不是一块整匹的布,是许许多多人家穿过的旧衣服,把它剪裁缝制成一件衣服,是这么来的,也称之为「福田衣」。可是表法的深义我们不懂,我这一次有机会到北京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山东龙兴寺出土的一批古物,石雕的佛像,看到他们袈裟上面的彩绘,我明白了。袈裟深义就是表法身,它的一格一格就是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一块代表一个族群,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一个身,衣服穿着是一个身,所以袈裟象征着法身,这是它的真义。为什么有长有短?佛法是平等法,这是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佛法里面一切众生各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人人第一,法法第一,从来没第二,佛法决定是平等的。长,二十五条衣四长,平等;为什么有的地方是一半?我们明白了,一半,它还有一半没有在这个格子里头,代表的是无尽,无量无边,它会延伸出去,这个延伸就是无量无边。我们在石雕佛像里头得到这个启示,非常有味道。工作,这五条衣范围小,像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我们为整个地球上众生服务,这是五条衣,范围小,你的一件衣上没有多少格,地球上的族类不多。二十五条衣是表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格子就多,无量无边。都有长短,都是表无尽。无尽方面,我们今天在这个地区服务,这个地区在无尽的里面它是一个小范围,所以五衣代表这个,七衣的范围广大。譬如五衣代表我们一个地区,今天我们在香港,我们为香港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来服务,这是五条衣;七条衣代表中国,一个国家;二十五条衣表法界、表世界,很有味道。衣搭在身上立刻就想到,我们要牺牲奉献,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一切众生服务。如来智身。

  「广大眼」,就像观音菩萨示现的千手千眼,没有一处他见不到。下面这一句是说他见的范围,「世界微尘无不见」,极其细微之处他都见到了。总归纳起来,他所见到的就是大方广,「大」是一切现象的本体,佛法讲的自性,哲学里面讲的体性,宇宙万有的本体,用一个「大」来代表。有体一定就有相,就现相,唯心所现;性体是真心,它现相,相用「方」字来代表。为什么用方?方里头讲有方法,也就是说它展现的相有层次、有条理,丝毫不紊,有次序,不乱。《无量寿经》上讲「自然严整」,庄严整齐,自自然然的。我们看佛在经中给我们描绘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真的是自然严整。有体有相,当然有作用,作用用「广」这个字来代表,作用无量无边,广大无际。所以用「大方广」表体相用,这个把虚空法界都说尽了。

  我们今天居住的环境,大家都知道相当恶劣,环境不好,中国人常讲「风水不佳」。如何不佳?被破坏了。怎么破坏?妄想破坏了,被自私自利破坏了,被贪瞋痴慢破坏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是属于识,这是妄想。本来是严整的,自然严整,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将自然严整破坏了,这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太阳系、银河系。在佛法里面说,虚空法界、世界微尘与我们的心念都息息相关,我们的念善我们的环境就善,我们的念恶我们环境就变恶,「一切法从心想生」,决定是正确的,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谁知道?诸佛如来知道。凡夫如果不通过诸佛如来的教导,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所以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无比的恩德就是他的慈悲教化,让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够通达明了。明了之后,自己就能做得了主宰。什么主宰?《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可以转变境界。转变境界从哪里转起?从自己本身转起,容貌转起,体质转起,然后生活环境自然就转变了。这个道理虽然很深,世间人也懂,中国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他懂这个道理。相可以随心转,我们体质当然可以随心转,命运随心转。心转了,相转,体质转,也就是你的健康状况转了,生活环境转了,寿命也转了。诸位从《了凡四训》里面不就看得很清楚吗?很有效果。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古圣先贤才教我们修行,修行就是做一个转变而已。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一切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说法做法修正过来,就叫修行。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念头是根本,将不善的念头修正为善念,将虚妄的念头修正为真实,将染污的念头修正为清净,这叫从根本修。根本是修心,心善行就善,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从枝叶上下功夫;身体不健康,多灾多病,他要求药物来治疗,这是从枝叶上下手。枝叶上下手效果不大,治病他不是根治,他是治标,不是治本,药物不能控制,又发作了。诸佛菩萨懂得治本,治本是从心地上下功夫。

  所谓是修行证果,果是什么?果是根本,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明了真相,你的思想、见解、行持与事实真相相应,决定健康,一丝毫的毛病都没有。出了毛病,出了问题,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譬如我们说个最简单的原理,也是事实,佛告诉我们心是空寂的,心是空、是寂,灵明;空寂是它的相状,灵明是它的作用。那我们想想,我们现在的心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心不净、不空,不是寂,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心里面妄念纷飞,你的心跟真心、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就是所有一切疾病、业障、灾难的根源。谁知道?佛菩萨知道,古圣先贤大德们也知道,他们用的功夫就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养清净心。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就能够想象得到他的心是多么寂静,他的心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对五祖才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因为真心空寂、灵明,灵明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跟他恰恰相反,我们见到五祖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为什么生烦恼?你的心不空、不寂,所以把灵明转变成烦恼。佛家讲「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心要是清净了,空了,烦恼就变成菩提;心里有牵挂、有忧虑、有妄想,菩提就变成烦恼,菩提跟烦恼是一个东西。所以菩提跟烦恼不二,生死跟涅盘不二,就在迷悟。悟了,心是空的,心里决定没有牵挂,决定没有忧虑、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他充满智慧。迷的人心里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他那个心就不空;妄想一个接着一个,寂没有了,寂是寂静,寂没有了。有妄想,寂没有了;有分别执着,空没有了。我们想想佛菩萨是什么心,我们是什么心?为什么他有智慧,我们有烦恼?他说的话我们不懂,留下来的经书我们看也看不出意思,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学佛出家,搞了几十年,连天天披的袈裟什么意思都不懂,我要不看龙兴寺出土石雕的佛像,这一生一世都不明了,没人跟我讲。一看到这个样子才恍然大悟,我这一趟北京没白去。过去我在讲经常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这个我讲得很多。我看到这个石雕的佛像给我做证明,肯定了,原来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就是这一件袈裟表现出来了。所以一切人事物都是诸佛如来化现度我们自己的,我们自己六根接触要觉悟。能不能觉悟就在你的心之觉迷,心如果觉而不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不是悟处,悟处就叫道场;换句话说,无一不是道场,正是维摩居士在《维摩诘所说经》里头讲的。我们世俗人只看到寺院庵堂叫道场,不知道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无一不是道场。

  第三句说得好,『如是普遍于十方』,小而微尘,大而十方世界,这就显示一个身、一个心、一个性。这里面有常住不变,有千变万化。哪些是常住不变?诸佛如来的法性土常住不变,像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常住不变。为什么会常住不变?他只有唯心所现,他没有唯识所变,相宗讲他转识成智,识变智不变,所以他容貌不变,没有童年、少年、壮年、老年的变化,没有,西方世界没有;身没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居住的物质环境没有生住异灭的变化,没有成住坏空的变化,那叫一真法界。「一真」两个字是关键,一心是真心,决定没有动一个念头,动个念头就二心。一心是真心,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邪念,二心就是妄心。这是说明有不变的。但是也有变的,哪些是变的?十法界是变的。十法界它是二心二意,要用相宗来讲三心二意。三心是心意识,心意识是讲阿赖耶,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这三心;二意是讲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意根跟意识叫二意。十法界的众生,都是用三心二意,那就有变化。这里面四圣法界,虽然用三心二意,他用得正,正就是说与佛陀的教诲相应,所以他变化的幅度小;六道凡夫用三心二意,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诲,变化就大,宇宙人生真相如此而已。所以这里面业因果报,世界的成住坏空,一切有情众生六道里面升沉流转,这些现象他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云音天王从这个地方觉悟,从这个地方解脱,他看到事实真相,于是放下万缘,回归到空寂,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修行证果。所以我们读了他的赞颂,要知道怎样学习。

  《华严》这部经,实在是太好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圆满教学,实在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最圆满的教化。我们这一生有幸能遇到这样的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了,而且不止一遍,无数次的重复,让我们有长时间熏修,所以比起其它的经论,我们修学受益要超过太多了,这是稀有难逢的大经。当年武则天题的「开经偈」就是为《华严》,《八十华严》翻译完成,送给她看的时候,她在封面上题上这四句开经偈,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四句话讲得太好了。请看第八首:

  【一切佛子菩提行。如来悉现毛孔中。如其无量皆具足。此念天王所明见。】

  这是成就念天王他的赞颂,他得的是「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我们在长行里面要注意「当来菩萨」,不是指过去,不是指现在,是说将来;他所讲的将来就是我们的现在,佛灭度之后,正法、像法、末法都是当来。赞颂里面第一句,『一切佛子菩提行』,这个「行」念去声,是动词,就是他们的生活行为,为众生做好榜样。正法时候他怎么表现的,像法时候又是如何表现,末法时期又怎么表现法,这是从时间上讲三个大阶段。这个大阶段是以一千年做一个阶段,第一个一千年,第二个一千年,第三个一千年,现在佛法是进入第三个一千年,末法时期,时节因缘不同,诸佛如来化现在世间表演的方式也就不一样。另外我们还要从空间上来观察,空间方所不相同,世尊当年出现在印度,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印度人的文化跟中国不一样,跟其它地区也不一样,差距很大,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早年出来讲经的时候,就向大家报告,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千变万化,佛要普度众生,必须要懂得本土化与现代化,才能令一切众生欢喜接受,这两句话的意思包得非常广,这是「一切佛子菩提行」。

  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完全随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顺中国的文化传统。古印度人崇尚苦行,尊重苦行,中国人对苦行也赞叹,但是并不尊重,并不爱好。高僧大德到了中国不再托钵,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居住跟帝王的宫殿一样,生活方式也跟帝王、大臣没有差别,因为他们到中国来,身分是帝王的老师。古代居住环境要随着身分,宫殿式的建筑,普通人民决定不许可,可是这些出家人行。为什么?皇帝的老师,皇帝的老师居住的房子可以建宫殿式的。这是帝王显示出尊师重道,提倡尊师重道,教化百姓。这些出家人接受帝王的供养,帝王都是做给人民看的,都是做给百姓看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他这两句话做到了。出家这些人,都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而没有坚持佛教给我们托钵,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没有,能随顺,随顺大家就欢喜,欢喜他才能接受佛法。如果这些出家人到中国,坚持要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中国人感觉得为难,你在印度可以,在我们中国这个地区行不通。这是说明佛菩萨教化众生,因时、因地、因人通权达变,显示出诸佛菩萨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在印度随顺印度人的风俗习尚,到中国随顺中国人的风俗习尚,活的。

  所以佛在大经上说,诸佛如来有没有身相?没有。正因为没有身相,所以才能够随类化身。佛菩萨有没有定法可说?无有定法可说,所以才随机说法,活活泼泼。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佛菩萨,有妄想分别执着是凡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看到佛菩萨的造像,最近我们看到山东龙兴寺出土的,历史博物馆馆长告诉我们,出土的佛像大概有四百多尊,我们看到一部分,每个相不一样。这是什么意思?这显示着随类化身,一切众生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他没有一定的相。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示现,像《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正因为如是,所以佛菩萨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才显示无量法门。这个法门你不喜欢,你喜欢那个法门,就教你那个法门。这个形相你不欢喜,你欢喜那个形相,就示现那个形相。佛法传到中国来,我们很清楚、很明白,隋唐极盛的时代,佛法分成十个宗派,分成十个宗,宗里面又分派。为什么分出这么多?是应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性,喜欢《华严经》的学华严宗,喜欢《法华经》的学天台宗,一点都不勉强。随着你的喜爱,随着你的根性,随着你现前生活的方式,你工作环境,你觉得哪个法门适合,对你有帮助而没有妨碍,任凭选择。众多弘法的法师都是善知识,你喜欢哪个法师也任凭你选择,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师大德皆是佛菩萨化现。

  你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成功不成功的关键就在这八个字。古人修学成功的例子多,现在人修学成功的少,这问题出在哪里?还是这八个字。古人遵守这八个字,所以成功的人多;现在人忽略这八个字,所以失败的人多。在中国古时候,世法、佛法都讲求师承,师承是跟一个老师学,听一个老师的教诲,我们的修学才能扎根。根是什么?根是戒定慧三学。所以在一个老师会下,要成就戒定慧;慧开了之后,这才可以离开老师,世俗人讲「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他学的东西毕业了。什么时候能毕业?戒定慧三学成就,你才能毕得了业。毕业之后,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毕业之后参学。换句话说,戒定慧三学必须在一个老师、一门里面才能得到,你要同时亲近许多老师、许多法门,戒定慧三学就不能成就,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是佛学的皮毛,你怎么能得受用?

  哪个是善知识?你心目当中最景仰、最佩服的这个人,就是你的善知识,你跟他学决定不退转,决定不改变,你就成功了。我亲近的善知识,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你亲近的善知识,同样也不是我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就是自己对于对方是不是有真诚的恭敬心,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决定在自己对于善友诚敬而论。我对于这个善友没有十分的诚敬心,他的学问再好、道德再高,对我不能产生影响的作用,我跟他一辈子也学不到东西。如果那个人,实在讲,没有道德也没有学问,但是我对他有十分的诚敬心,我跟他还是能得利益。为什么?他所说的我相信,我依教奉行,这就能得利益。诚敬落实,就是依教奉行,接受他的教诲。不能依教奉行,对善友没有诚敬心,跟一辈子也是白跟,得不到利益。古时候善知识教导人没有私心,绝不是要庄严自己的道场,他没有这个念头,他对得起人。学人到他这个地方参学,他一接触观察就知道,这个人对于修学有没有诚意。这个诚意表现在哪里?尊师重道。如果他对于另外一个法师,或者是一个大德居士,他的敬仰超过对我,我一定不能收留他,我要推荐、介绍他到那个地方去。为什么?他对我只有五分诚意,他在我这里只能学到一半;他到那个人身上,他有十分诚意,他能够修得圆满,我怎么可以耽误他?一定要推荐介绍,说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你的缘分在某个人,这是我们在《大藏经史传部》里面看到很多这个例子。我初学的时候怀疑,他能够知道一个人因缘在某一个地方,他不输给那个人,那你为什么不教他?到以后我们才懂,他确实有能力教,但是接受的人对他恭敬心不足,虽然热心教诲,他受益有限,就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于善友没有诚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即使这个善友是诸佛菩萨再来,你也不得利益,这是事实。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舍卫大城弘法,他在舍卫大城居住的时间相当长,讲了不少经。舍卫大城对释迦牟尼佛生敬仰心的,三分之一;还有闻名的,没有亲近释迦牟尼佛的,换句话说,没有跟释迦牟尼佛见过面,也没有听释迦牟尼佛讲过经的,占三分之一;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听都没听说过。这是同在一个城市里头,显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缘分不一样。所以善导大师说得好,我们成就有多少,利益有多少,「总在遇缘不同」。缘,说起来很复杂,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都不一样。你必须了解这些道理,通达事实真相,你才懂得一切时、一切处那些佛子他们修的菩萨行。我们处在此时此处,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菩萨行应当如何修?不是随随便便学哪个人,那不行!我们跟他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背景不相同,现前生活环境也不一样,你怎么学法?他在那个时候,那种修学法成功了,自度度他;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学他,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众生。这是智慧,没有智慧不行。智慧必须要断烦恼,把自己的业障障碍消除,然后才能够做到恰到好处。所以佛法的教学、修学,自始至终没有别的,破迷开悟而已。破迷开悟的基础是在断恶修善,你要不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就完全没有指望。何以故?谚语有所谓「福至心灵」,断恶修善是修福,福现前了,人豁然聪明、豁然伶俐,福到了心就灵;你没有福,你的心胡涂,迷惑颠倒,你不会觉悟,佛菩萨来给你说法,天天讲经说法,说了一百年,你还是迷惑颠倒。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你没修福。

  福要怎么修?先要断恶修善,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这都在第一步。你们想想「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头一条里面教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断恶修善。你连这一条都做不到,其它统统没有。这像盖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第一层盖不好,还想第二层?我们今天学佛,不明白这个道理,忽略了,以为这是鸡毛蒜皮小事。我要作佛,我要作菩萨,殊不知诸佛菩萨是从做人修起。人都做不好,诸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就没有指望,先要把人做好。换句话说,先要把这四句老老实实做到,然后再学出世法。出世法还是从断恶修善做起,那个断恶修善的范围广、意境深,所以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想想看还是断恶修善。再往上提升,才破迷开悟。「发菩提心」,这是破迷开悟,菩提是觉悟。「深信因果」,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你才会深信;你不通达、不明了,你的信心从什么地方建立?不可能!「读诵大乘」是上求佛道,「劝进行者」是下化众生,行菩提道。「净业三福」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展开来就是全部的佛法。

  我们今天自己有毛病、有习气、有烦恼,不能改过来,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敬师长。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听了不信,听不懂,没有办法做到,这个修学没有根;后面「慈心」、「十善」就不要谈了,根在「孝敬」。我们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所以一事无成。你们诸位也可以说亲眼看到,跟方东美先生学的人有多少?跟章嘉大师学的人有多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人有多少?几个人成就?为什么成就的人那么少,不成就的人那么多?就在「孝敬」两个字。这正是印祖讲得没错,一分孝敬他就得一分利益,就有一分成就,两分孝敬就有两分成就,十分孝敬就有十分成就,没有孝敬心就没有成就,跟老师的时间再久,都没有成就。这是你们诸位看得到的,不是听说。我这一点成就,没有别的,就是有一点孝敬心,古圣先贤的话没有讲错。你们同学大家,今天我们在一块学习,我不敢认为我是你的善知识、我是你的老师,我决定没这个念头;你们要以为我有这个念头,你想错了。我今天是什么身分?跟大家在一起同学,我学的时间比你们久一点,从中帮助大家。我们以佛为老师,以法为老师,《无量寿经》是我们的老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每一位你们得利益多少,都在你们孝亲尊师这个心有几分?你们有十分你决定得十分利益,你有五分你得五分利益,你有一分你得一分利益,你没有这个心,你完全不得利益,修学时间再久都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这首颂我讲了这么多,只讲了第一句,第一句是个重心。『如来悉现毛孔中』,这一句意味深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还讲这一首。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香港九龙 二百零三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香港九龙 二百零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