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三十七

  日期:2011/8/25 14:49:2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七卷)  香港  档名:12-17-0237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七首看起:

  【佛为一切福所依。譬如大地持宫室。巧示离忧安稳道。不动能知此方便。】

  这是普游不动光天子,他修学的法门是「能持清净月普现十方解脱门」。我们看他的赞颂,这首报告对我们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很有帮助。清凉大师批注里面也注得很好,第一句『佛为一切福所依』,大师说「月为凉本」,这从比喻上说的,月亮是清凉之根本。用月来比喻佛,佛是佛性,佛性是一切福的根本依,而佛身,证得佛的这个人,他的教诲是一切福的增上依,如果没有诸佛如来的教诲,我们虽有自性,但是隐埋在烦恼之中,不能现前,福还是没有,把福就变成祸。「祸福」两个字形象非常接近,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造字就很有学问,就很有智慧,告诉我们祸福相差无几,实在讲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就变成福;一念迷,福就变成祸。祸跟福,体是一个,作用大大的不相同。

  佛是代表觉悟,觉悟就是一切福;不是佛就是迷,迷了就是一切祸。一切祸是依迷,一切福是依觉,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什么叫觉?不迷就是觉。什么叫迷?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就是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觉心不动,所以觉悟的人心是定的,觉悟的人心是静的,迷才妄动,一个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是迷。佛菩萨绝对不胡思乱想,不但胡思乱想没有,我们讲正当的想法、利益众生的想法佛也没有,那个才叫做正念分明。经典里面常常比喻,那个比喻都非常有意义、有智慧,觉悟的人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你看觉悟了,觉悟的心叫大圆镜智。我们想想,镜子它的作用是照见,它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有没有妄想?什么都没有,真的是一念不生,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见。照见是觉,才有一个念头起来就不觉,那就是无明。

  无明是个动相,觉心是个静相。我们要问自己,到底是迷是觉?你就看心,古人讲观心,你看你自己的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如果自己心在动就是不觉。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太清楚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相。相宗讲得好,「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出来了,「境界为缘长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样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的相,相是幻相,《金刚经》上面讲「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的事实真相,它不是实在的,它没有存在。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根本就不存在,剎那剎那在那里转变,转变的速度太快了。什么原因叫它转变?就是无明,就是妄想,叫它转变,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体会得之后你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心安是定,定能开智慧,理得是智慧开了。定帮助你开慧,慧帮助你更深一层的定功,我们讲理得心安、心安理得,就这个意思,定跟慧相辅相成。与定慧相应的是一切福,与定慧相反的是一切灾难。

  懂得这一句,我们想趋吉避凶、想离祸得福,到哪里求?要到佛门里面来求,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今天佛门在哪里?一般寺庙算不算佛门?难!世尊在楞严会上说得好,末法时期,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五浊恶世。佛法讲的是五五百年之后,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照西洋人的说法正好是这个时候,依照中国历史记载说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几年,斗诤坚固到极处。人与人不能够容忍,人与一切万物也不能够容忍,所以引起人的反抗,物的反抗,人的反抗是人祸,物的反抗是天灾,天灾人祸一起来了。怎么来的?我们自己惹出来的,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自己惹出来的,那就得自作自受。祸惹出来,纰漏捅出来,怎么办?后悔莫及!佛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求佛到哪里求?真的难!可是佛菩萨住不住世?肯定住世,这个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得很多,推理上也能想得到,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萨慈悲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愈是有灾难,那个爱心愈偏重,这是一定的道理。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多了,哪一个子女最辛苦的,他会特别多观照一点,这是正常的。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今天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遭遇到这样的大灾大难,佛菩萨哪有不来的道理?我们要如何辨别这个人是佛弟子、还是魔的弟子,我们从哪里辨别?佛家的经典就是标准。修行的人,传法的人,他的心行跟经典里面所说的相应,这是佛弟子,如果跟经典所说的相反是魔弟子,于是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辨别。

  尤其在修学过程当中,要掌握佛陀教诲的原理原则,我们自然就能得受用,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拿它来做修学的纲领。净宗学会成立,在佛陀教诲里面,我们采取《观经》的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愿,我们选这五个科目。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跟着佛学,一定得一切福;如果与这个科目相违背,我们就离开佛了,离开佛就跟魔走了,跟魔走,得的是一切灾祸。三福里面彻始彻终就是前面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父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切众生是我们的父母,一切众生都孝养了,哪有亲生的父母不孝养,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不是狭义。师长就是诸佛如来,哪些是我们的师长?一切众生是我们的师长。开始学习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佛陀来看待,以孝顺父母的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佛陀的心尊敬一切众生,从这里扎根。一切善人是父母、是佛菩萨,一切恶人也是父母、也是佛菩萨,孝敬的心永远不变,这是我们一生修行证果的根基。什么人能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他一生决定成就;像《华严经》的善财,《法华经》的龙女,一生决定圆满成佛。有这个理念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成佛的人不多。什么人有这个理念,什么人成就,为什么他能成就?因为这是事实真相,绝不是假设的,绝不是我们应该要这样看法,不是的,事实如是。

  讲到究竟处,父母、师长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不是别的。念佛人,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有这么两句话,「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总听过这两句话。我们对父母呢?自性的父母,唯心的家庭。再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国家,扩大到一切族类,扩大到十法界,何尝不是自性?芸芸众生是自性众生,十法界的依报是唯心法界。自性众生,唯心法界,它不是一个整体是什么?极乐世界即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们娑婆世界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唯心娑婆?一个道理!一通一切都贯通了,只是迷人不承认,迷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觉悟的人肯定,觉悟的人深信不疑。所以觉悟的人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五种心就是真心,这五种心就是性德,就是佛心,菩萨心。佛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菩萨怎么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十个字,这十个字要圆满的落实。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重,烦恼习气必须要把它消除,不消除那继续不断还搞六道轮回,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想消除烦恼,就要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如何把烦恼淘汰尽?这一句话,「不见世间过」,烦恼习气统统淘汰尽了。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正修行人,只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这样的人肯定一生成佛,他的成就之殊胜,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六祖坛经》里就是教我们这个,这是《坛经》里最重要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反过来,若见世间过,不是真修行人!世间没有过失。蕅益大师开示里也有说过,「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跟六祖两句话一个意思。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说我们面对一切人、一切物,这里头没有好丑,也就是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而好丑、是非、邪正、善恶,是从我们自己烦恼里生起来的;换句话说,从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那个境界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是佛的法界,佛华严的境界。

  所以真正会修行人,怎么修?念头才一动,马上就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我又在打妄想了,我又起分别、又生执着了」,你这一觉悟,妄想分别执着马上就下去了,正是禅家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何以一觉,外面境界是平等的,没有过失?外面境界你就真正见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见到了。十法界,所谓是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地狱法界跟诸佛法界完全平等,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古德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拿黄金,同样的分量、同样的成色,造十个像:佛像、菩萨像、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到饿鬼、畜生、地狱,摆在面前它平等的;全都是黄金,成色都一样,卖的价钱也完全相等,它平等的,完全相同,只是现的相不一样。为什么十法界会有苦乐?苦乐是从你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你本来不苦,你为什么要那么苦?你自找苦吃!不是别人给苦给你吃的,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实真相,还要怨天尤人,人对不起他,老天爷也对不起他,其实谁对不起他?自己对不起自己。觉悟的人知道自己对不起自己,与一切人事环境毫无交涉,这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了。所以诸佛菩萨了解事实真相,在一切境缘当中,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他永远不动心。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一念觉就恢复了,这是「佛为一切福所依」。处事待人接物,不管是看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真的,都是对父母那种孝敬心,对佛陀那种恭敬心来接待,决定没有丝毫差异,这个人所有一切灾难统统没有了。像白衣神咒里面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大水不能漂你,劫火也不能烧你,你已经证得金刚不坏身。这句经文的意思很深很深、很广很广,我们这样才认识什么是佛,理上的佛是真如自性,事上的佛是修行证果的人,理事是一,不二。我们认识不清楚,佛从哪里学起?要认识清楚,那就决定不能离开闻熏这个法门,读诵研究,听经闻法,长时间的熏习,慢慢我们就能够觉悟,就能够回头。

  下一句是比喻,『譬如大地持宫室』。清凉大师的解释我们念一念,「应言大风持宫」,清凉大师说经文上是大地,应该说大风持宫,「而今云尔,即是转喻,大地如佛,宫室如福」。这个比喻是转喻,把大地比作佛,宫殿比作福,宫殿建立在地上,宫殿是比喻福。福要依靠佛,你才有福,你要不依靠佛,这个福不是真正的福,这话说得有理。也就是依靠真正的觉性,这个福报是真的,不是依靠真正的觉性,那福报是假的,佛家里面讲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不是真的。三界有漏福报,世间人修福都是修这种福;换句话说,他不是依真心修的福,他是依妄心修的福,也就是妄想执着没有放下,这种人修福,不是大地,是大风,不能够恒久。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我们现在不讲菩提心,讲菩提心大家不懂,我们现在讲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家好懂,其实我说的这五个就是菩提心。世尊跟古来祖师大德,讲菩提心讲三个,佛说至诚心,菩萨说直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我说真诚,真诚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清净、平等就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处事待人接物,他受用,我们说正觉、慈悲,正觉、慈悲是他受用。为了契现代人的根机,我们把菩提心说成五句十个字,常存此心,我们这个福就建在大地上,这个宫室就建在大地上,这是依佛,不能不知道。

  菩提心表现在外面一定是菩萨行,过菩萨的生活行为了。菩萨行的纲领是看破、放下,看破的意思是对于一切法通达明了,不迷惑;放下,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也就是不再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放下。表现给人看的是得大自在,与一切众生相处随缘而不攀缘,那是菩萨生活,那是佛华严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在《华严经》末后用很大的篇幅,四十卷,《华严经》八十卷,用一半的分量,以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表演给我们看。这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整个社会,无论你过的是什么生活,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不是自在随缘,每一个人都过佛菩萨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是圆成佛道,善人是佛菩萨,恶人也是佛菩萨。甘露火王,那是我们凡夫心目当中的暴君、恶王,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杀人,是菩萨;伐苏蜜多女,我们世间人讲妓女,是菩萨,是佛;胜热婆罗门表现的愚痴,我们今天讲无知,是佛,是菩萨。证明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一个不是诸佛,没有一个不是菩萨。那种恭敬心、孝顺心、供养心油然而生,你才真正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这个人是用菩提心,这个人是行菩萨道。

  是不是世间善恶都不分别?不是的,清楚得很。就是他没有是非善恶的念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因为他知道无论什么境界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为什么变现这么复杂?无量劫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复杂,所以变现这种复杂的现象;但是要晓得,都是纯金,同一个心性,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它的分量价值是相等的,没有丝毫差别。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然后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心生起来,孝顺心生起来,供养的心才生得起来。生这个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我们才能够全心全力真的去关心别人,关心事物,照顾别人,照顾事物,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心自然就流露了。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是自私自利,自己样样都好,看别人总是不是,总看不顺眼。遇到诸佛菩萨得不到利益,自己业障太重了,不是佛菩萨不帮助你。佛菩萨礼物送给你,你不肯接受,有什么法子?你在这个地方挨饿受冻,别人供养你的衣服食物你不肯接受,这个情形就像这样的。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够欢欢喜喜接受,接受诸佛菩萨真实教诲。接受不是凭口头一句话,不是凭一个妄想,妄想、嘴皮上的接受没有用,几分钟又变了。这是我们自己学佛,生生世世,多少年来不成就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把这个因素消除。

  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劝导我们「真干」,这两个字说得好!真干是真的转过念头来,就在这个关键上下手。「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我们从这两句上下手,真干!我们就有救了。如果还是犯这两句,不见自己过,只见世间过,你就回不了头,永远回不了头,眼前这些大灾大难你决定没有法子幸免,修积什么样的功德、什么样的福报也不能够避免。为什么?你所做的是有漏的福报,惠能大师说「此事福不能救」。可是死了以后,我们知道死了并不就是了了,死了之后你会去轮回,不管轮回到哪一道,你所修积的这些福德还是有,还是会享受的,可是灾难不能避免。灾难不是一世,生生世世,只要不能脱离轮回,你就脱离不了灾难。六道灾难重,四圣法界也有灾难,灾难比较轻。真正脱离灾难,那要到一真法界,不但要超越六道,要超越十法界,永远不再有灾难了。为什么?一真法界是圆满的性德显现,里面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它没有灾难。由此可知,只要夹杂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是真正修行人。可是要想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做不到,这不是凡夫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们现前怎么办?我在讲席里也说过很多次,我们要承认自己是凡夫,不是圣人,别搞错了。既然是凡夫,佛教给我们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遵守佛菩萨的教诲,这是凡夫成佛不二法门,成佛的秘诀。佛在经典上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违犯,依教奉行,做学生,不要去问理由。就如同大人教小孩,叫你怎么做,乖乖去做,不要问理由,理你不懂。也就是说,一定要放弃自己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个念头,念头尚且要放弃,何况行为?

  我们有没有真的去做?真的去做就叫做真的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里头最严重的,起心动念总是想控制别人,管别人,人都想管人、管事、管物,什么都要管,就是不知道管自己,你说糟糕不糟糕!自己管自己都没有管好,怎么会能把别人管好,哪有这种道理?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先把自己管好,然后再教导别人。佛菩萨不是管别人,佛菩萨是教别人,自己先把自己管好。经论上常讲众生造业造罪,《地藏经》上尤其说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为什么说他造罪造业?就是起心动念都是想管别人,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有控制的念头,有控制的行为,就造业造罪。你的控制去管,管得好,你不过得的是一点有漏的福报,管得不好就是一身的罪业。佛菩萨教给我们放弃,这个要放下,要学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面诱导他。我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从这里面得到启示,从这里面我们开智慧。佛菩萨怎么样帮助别人?怎么样成就别人?他从随喜、恒顺下手,他没有讲一下来的时候要求改变,没有!你造恶业,顺着你造恶业,不是魔。魔是什么?魔看到你造恶业欢喜,帮助你造恶,加重你造恶,那是魔。佛随顺你造恶,绝不加重你,而慢慢在这里面感化你,叫你觉悟,叫你回头,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是佛菩萨造的。佛菩萨劝人回头,魔不劝人回头。佛菩萨劝人舍己为人;魔教人虽然为别人,决定不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魔,为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成就自己殊胜的利益。魔也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他也做得很多,他也做得很好,做得很殊胜,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跟行为,那是魔。所以从事相上去看,你要不微细观察,佛跟魔很难辨别。

  诸位读《楞严经》,末后五十种阴魔你就了解,佛跟魔,往往是大魔、高级的魔,在事相上跟佛丝毫没有差别,用心不一样,意思不相同。凡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主动自动的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附带任何条件。可是魔决定有附带条件,没有附带条件,换句话说,自己要得不到利益的话,他绝对不做。或是为利,或是为名,他总有一个目的在。不像诸佛菩萨,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没有目的,他们只有施舍,绝不求一丝毫图报那个念头,这是觉悟的深广不相同。在经文里面所比喻的,「所依不同」,佛是依自性,自性是真诚、清净、平等的;魔所依的是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阿赖耶是妄想,末那识是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这个不一样。性德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性德,决定是一切福,福不会变成祸。如果依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福会变成祸,老子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句『巧示离忧安稳道』。清凉给我们提示,这就是「照现义」,也是「清凉义」。「巧」是善巧方便,「示」是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离忧」,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是忧,无量无边的烦恼,外面是种种灾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上的灾变永远脱离了,真正得到安稳。佛的善巧示现在哪里?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表演的。我们要多想想,多体会体会,祖师大德们、真正修行人所表演的。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给我们表演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有没有认清?必须自己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才知道学习,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再细心将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跟释迦牟尼佛一生去做个比较,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他们的用心用意相同,他们的方法手段在原理原则上相同,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原理上相同是契理,方式上不同是契机,都是没有私心,都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很大的启示。

  尤其印光大师在近代给我们示现,近代佛教衰微,大力护持的人不见了,在过去有国王大臣护持,佛法到清末民初的时候,有力的人护持没有了,一直到今天,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的力量薄弱,无论在人力、财力、物力任何一方面,我们都比不上其它宗教。我们自己心里明白,唯有佛法能够究竟圆满的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心里清楚,可是我们今天所遭遇的环境,社会上多数人不相信,不能接受,根本就不接触佛法。印祖给我们示现的,我们就要特别去用心体会,努力学习。印祖把一切都放下,只有在弘法利生上下功夫,用现代的方法。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方法是印经流通,用铅字排版,在那个时代是最进步的方法,大量的流通经典。可是要晓得,经典是给知识分子用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在中国很多。尤其是这些文字,虽然很浅显,还是文言文的体裁,在当时有效,现在困难了。印光大师印的那些书,现在人看不懂。现在大概六十岁以上的人行,给他看他欢喜,六十岁以下的人他拿到摇头。不但现代人看不懂文言文,现代人讨厌念书,看到那厚厚一本讨厌,哪有那么多时间看这个。现在人要什么?看电视,听录音带。于是我们要觉悟,我们要帮助现代人,要用这个方法。我们也是得三宝加持,新加坡政府很开明、很慈悲,批准我们设一个VCD生产的工厂,我们是小型的工厂。我就想到什么?我们以后不要印书了,我们做光盘,我们做有声书。书本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找一个音声很柔和,读音很正确的人去读,把他的音也录进去。打开电视,他看看电视上的字幕,听听声音,现在人喜欢这个,我们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这个成本还很低,像一本《无量寿经》,我前天问过他们,一本《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七十分钟,速度正好,不快不慢,一个光盘,一部《无量寿经》。文字打在屏幕上,声音又非常清晰,又非常好听,人见人爱,不听他也要听!一片的成本,我听说只要八毛钱,新加坡的钱八毛钱,我们印书这一本八毛印不到,印不出来,可是光盘有声书八毛钱就等于一册,一片就一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么修的,我从印光法师那里得来的启示,契机契理。用这种方法把最重要的东西,今天要救急,救急要讲《感应篇》,要讲《了凡四训》。讲《了凡四训》的目的是帮助人深信因果,讲《感应篇》的目的是帮助人改恶为善,讲佛经是帮助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就是「巧示离忧安稳道」。真实的功德在现前这个阶段就是光盘、网络、电视。所以有人找我去讲经,告诉我搞一个大的场所,能够召集一万人、两万人,请我去讲经;我摇头,不去。为什么?我们的精神体力很有限,那个效果不大。什么地方找我我去?电视台我去。电视台找我去讲,我一定会去,那个效果大,影响很深。而且讲下来的东西他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我们可以制造光盘流通。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到,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很薄弱,就要想到我们的影响面要广,要影响得深,时间要影响久,这个事情我们赶快去做。你看看佛陀所做的,印光大师所做的,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都能掌握到这个重点,所以财力、物力、精神体力不浪费。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不动月天子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他从这个地方证果,契入佛华严的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三十六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香港 二百三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