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三

  日期:2011/8/27 20:25: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三卷)  2000/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五首:

  【佛于往昔无量劫,修习大慈方便行,一切世间咸慰安,此道普音能悟入。】

  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喜步普音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如云广布普荫泽一切众生」,所以在赞颂里面,叙说他自己修行证果的方便门。我们在这里面怎样来学习,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

  『佛于往昔无量劫』,这一句是叙说时间之长远,显示出佛利生行愿的广大。利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无有间断的,不是一时一处。众生有缘佛菩萨要做,众生没有缘佛菩萨也做,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度是不是佛度?不是的。佛帮助众生不分有缘无缘,众生的成就确实在跟佛有缘无缘,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懂得。众生跟佛有缘,众生这一生得度,众生跟佛没有缘,这一生就不能得度;而佛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分有缘无缘,平等的示现,平等的教化。什么叫众生跟佛有缘?众生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众生与佛有缘,他这一生必定得度;众生看佛的示现、听佛的教诲不相信,不能理解,不知道奉行,这个人与佛无缘。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跟他没有缘,是他跟佛没有缘,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这样才能体会到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心真诚。千万不要误会,佛说这个人与我无缘,我就不度他了,那佛的心还是不平等,佛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这些微妙之处,我们必须要细心体会,才不至于把经的意思想错了,解错了。这第一句我们要学。

  『修习大慈方便行』,「修」是修改、是修正,无量劫里头修习。我们今天学佛才学了几天、才学了几年,都感觉得厌烦,不想再修,那怎么能成就?这是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的,他们永远不疲不厌,永不退转,精进不懈的在修学。学两个科目:一个是慈,一个是方便,这就是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方便」这四个字,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心行包括尽了,佛的心是慈悲,佛的行是方便,一法不漏全都包括在其中。八万四千法门是方便门,无量法门是方便门,方便门所显现的就是无尽的慈悲,无尽的慈悲就落实在无量的方便,这个我们要懂得。

  无量的方便表现在哪里?《华严》上明显的教导我们,表现在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从这个经开始研究到今天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们看到华严会上,我们今天才看到初会的一部分,四十多个不同的族类,有同生众、有异生众,同生众是法身菩萨,异生众里面权教菩萨以下,声闻、缘觉、六道众生,从色界天、欲界天,八部鬼神,后面杂神众,这是我们讲族类。我们从这些族类上就体会到大慈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诸佛菩萨有没有身?没有身,没有身才能现一切身。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随意现身?我们执着这个身是自己,所以就不可能现第二个身。诸佛菩萨乃至声闻、缘觉,他们为什么能现种种身?他们不执着这个身是我。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他无论现什么样的形相都自在,这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神通,孙悟空七十二变。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你就有这种神通能力?经上讲得很明白,得定你就有能力,通就现前了。但是定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你神通的能力大小就不一样。你的定功愈深;换句话说,浅深差别在哪里?在你对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放下程度多少;你放下几分,你得的小通;你放下多分,你就得大神通;你彻底放下,你就得圆满的神通。我们要是完全不能放下,不能放下你的智慧神通就不能现前。说实在话,智慧神通是每个人自己心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也不是别人加持的,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出现品」里头一句话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世出世间、过去未来无所不知,那是智慧;什么是德相?德相就是无所不能。佛没有说,只有我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不是这个说法,大家统统都一样,平等平等。为什么你现在无所不知变成是一无所知,无所不能变成是一无所能,为什么会搞成这种地步?佛底下一句话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道破了!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所以你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相不能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相好。

  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四十多种不同的族群,相不一样,都是诸佛如来称性变现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恍然大悟,我们今天所有这些色相,也是诸佛如来称性变现的,所以这才肯定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佛眼睛看众生是诸佛如来,众生看佛菩萨也是众生,外面的现相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众生见的是这个色相,诸佛如来见的也是这个色相,色相没有改变。但是我们的所见、所感、所受,确实有差别不同;凡夫着在相,着相不见性;诸佛如来见这个相,见相同时就见性,性相是一不是二。凡夫、权教菩萨性相是二,总合不拢来,这个问题出在这些地方。我们既然晓得问题之所以发生,现在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令一切众生恢复佛知佛见。

  佛知佛见是我们自性本能,我们凡夫把本能忘掉了、迷失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迷的时候暂时不起作用,这个暂时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暂时大概时间很短,几个小时、几天,这个暂时可能是无量劫。无量劫为什么也说是暂时?你觉悟就清醒过来了,你要不觉,这个暂时的时间很长。这一觉悟、一回头,心性本能就现前了,问题是你几时回头?在你没有回头这一段时间,我们说暂时。因为佛菩萨晓得,你一定会回头,所有一切众生,包括阿鼻地狱,你一定会回头。那什么时候回头?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头要问你自己,这个不是佛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要问你自己。你自己什么时候想通了,想清楚、想明白了,决心回头,就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肯不肯?

  为什么回头这么难?难在无量劫迷妄的习气太重了。现在也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不是好东西,应该要放下,可是事实上他就放不下。这是无量劫已经养成习惯,现在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难!虽然说难,不是不能改,真有人他就能改过来;由此可知,你有没有决心。决心从哪里来?决心是从真实的认知,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换句话说,你还没有放下,你还没有能彻底放下,你的认知浅,不够深;果然有相当深度的认知,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在佛法里头说,看你的智慧,看你理解的程度,从哪里看?从你放下多少上看,决不是从你的言论上看,从你实际行为上看,你究竟理解多少,你认识多少,这是一点都没有差误的。一分的认知就有一分的放下,这个认知我们叫看破,你真的有一分看破,你必定有一分放下,你有十分看破一定有十分放下。都属于「方便行」,佛在往昔无量劫修的什么?就修这个。

  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迷惑、颠倒、错误,无量劫的习惯,现在还要用无量劫这么长的时间,把这些习气除得干干净净。怎么样能有效?那就一定要依教奉行。我们常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放弃自己的成见,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自己一定要明了,这不是跟佛菩萨走,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佛菩萨的教诲是我们自性的功德,这是随顺自性。佛菩萨决定不同凡人,凡人没有放下四相,没离四相,他有我、人、众生、寿者,他的想法,那是我们跟他走,被他牵着鼻子走的,那一点都不错。可是诸佛菩萨破了四相,破了四相他的言行就是心性,就是我们自己心性的流露,所以随顺诸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我们自己的性德。你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欢欢喜喜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接受自己性德。

  随顺自己的性德,这叫真正修行,这真修。不是随顺自己性德是相似的修学,你得的果报是相似的,相似的果报是什么?人天福报,不出三界,相似的善果。所以我们肯定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经论,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不是从他个人。我们说是从某一个人,这个人一定有分别、有执着,执着这个身是我。不执着身是我,他这个人就没有了;没有了,现这个身相,这叫示现,这个意思深。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相是没有办法,不能不得,业报!诸佛菩萨业消尽了,不但恶业尽了,善业也尽了。善恶都叫染业,所以我们对它另外用一个名词,称为净业。这个净业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实际上他着不着净业的相?他净业相也没有。他们身心清净跟虚空相等,所以他们的境界,我们称作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华严》里头也叫一真法界,在净土叫极乐世界,名称不一样,事实是一样,一桩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遵从佛经的教诲?你要不把它真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能死心塌地去学习。佛家经论就是我们自己真心、真如本性的流露,所以佛经称内典。不是他的内,是我自己的内,内就是心性,佛学称内学。然后你能不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我心性里面的释迦,阿弥陀佛、毘卢遮那佛是我心性里面的毘卢遮那,我自性里面的阿弥陀佛,所以佛法里头才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释迦、弥陀、毘卢遮那不是外人,不是我心性之外有的,是我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那是自性的德相。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是跟自己学,不是跟外人学,跟阿弥陀佛学也是跟自己学,没有跟外人学,你不懂这个大道理,不能肯定这个事实,你在佛法修学,你的信心不坚固,你的信心不清净。人家说释迦牟尼佛是个人、印度人,你跟他学干什么?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也有圣人,孔子、老子都是圣人,你为什么不跟自己人学,去跟外国人学?我们听了这话有道理;什么道理?似是而非的道理,不是真道理。

  一切会归到自性,那才叫真理。这个法门,世间只有佛法里头有,佛法以外没有,没有这个讲法。这种讲法、这种见地,我们冷静细心观察思惟,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的,是世间人所谓的真理。真理是自性的性德,真理不在自性之外,自性之外没有真理。我们的信心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的理解是从这个地方发生的,正信正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都循着这个信解,决定没有违背,这是菩萨行,正行!「信解行」圆满具足那就是果,不是说离开信解行之外别有一个果,那就错了,我们今天称它作佛果。

  所以能信、能解、能行,果德上说『一切世间咸慰安』;「慰」是我们今天讲安慰,一切世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安慰。下面这个「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平,中国人讲平安,和平安乐,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才能得安乐。由此可知,如果大家相处不和,是违背性德。不和是普遍的现象,诸位如果稍稍留意观察一下,无论大小团体都不和,社会上最小的团体是夫妇,两个人不和,那你这一生就够痛苦了。为什么不和?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各人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各人随顺自己的知见,这些知见全是错误的,全都是以自私自利为基础,这死路一条,愈迷愈深,愈陷愈苦,佛经里头称为可怜悯者。我们说得白一点,什么人最可怜?不能跟人和睦相处的人是最可怜的人;换句话说,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是最快乐的人。苦乐不在外头,你自己找的。

  古时候的社会比现在好,现在科学技术虽然发达,物质文明进步,人与人不能兼容。古时候物质文明虽然是比不上现在,人与人懂得相处,所以他们生活是快乐的,我们生活是悲哀的。我们看看古人的文字,看他们写的诗歌,看他们写的文章,描绘他们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无论人过的什么生活,什么样的身分,都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的是美!我们心目当中所向往的真善美慧,那个时候有。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们有,我们现在反而没有?这个答案在「教育」,古时候的人懂得,他重视教育。所以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叫胎教,小孩还没出生,古人懂得母亲的思想、母亲的情绪,母亲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胎儿。所以在怀孕的时候,自己特别小心谨慎,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为什么?严格的讲,希望胎儿受好的影响,不要有坏的影响,怀孕十个月当中保持心境欢喜,不生烦恼,不发脾气,爱护自己儿女。今天的人哪懂得这个道理?现代社会真的《无量寿经》上佛所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这有什么话说?

  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佛法,我们是受补习教育,中年才遇到,有很多人晚年才遇到,不幸中之大幸。纵然是晚年遇到,只要你能够真的抓住了,无量的功德利益还是得到。像我们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真正听经是最后的四年,八十四岁开始听经,八十六岁往生,每天听经八个小时,一天都没有空过,他成就了。我们看他往生瑞相那么好,往生三个月前知道时间,他家人告诉我们,三个月之前,天天写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八月初七那一天走的。所以纵然在晚年遇到,你能信、能解、能行,一样成就。而许多缘分好的,年轻时候就遇到了,遇到反而不能够相信,不能理解,不能奉行,反而不如老年人。老年接触到,实在讲有他的好处,他自己知道,在这个世间时间不长了,人生的际遇,这段路他走过,他明白,他了解,所以反而容易回头;时间虽然短,他真修。年轻人虽然时间长,还是迷惑颠倒,还是意气用事,随顺烦恼习气,很不容易回头,这一生遇到等于没有遇到,非常可惜!

  偈颂虽然文字很少,含义深广无尽,佛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发心一定要发长远心,永远为一切世间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仔细观察一切世间,尤其是现前的世界,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的病根在哪里?通病是自私自利。我们如何表现?放下自私自利。通病是追求名闻利养,我们表现放下名闻利养。我们看这个地区、这个时代众生,贪瞋痴慢天天增上,我们的示现息灭贪瞋痴慢,做样子给他看。这就是「修习大慈方便行」,众生看了心里面得安慰。安慰程度的浅深,在他自己对于这些现相、言论,感受的深浅广狭之不同,没有诸佛菩萨给他示现,那怎么行?

  在佛门里面,我们最敬仰的印光大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菩萨示现,不是凡人。他们的示现针对社会大众的通病,社会大众哪一个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他们示现粗茶淡饭,粗布衣裳。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照片,没有看过一张照片,虚老和尚穿的衣服当中没有补钉的,我没发现过,我看到他许多照片衣服上都有补钉。补了的衣服一样穿,只要洗得干干净净就好,教导我们要节俭,节俭是美德。我们纵然有多余的财富,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好的给别人享受,别人不要的我们捡起来,自己受用。

  佛陀当年在世如斯示现,那个时候的僧团,我们在经上看到,佛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饮食都到外面托钵,衣服叫粪扫衣。什么叫粪扫衣?一般人衣服穿破了,丢弃不要了,把它捡来,捡来之后尽量去利用它,实在破的地方裁掉,还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累积起来,积的量多了,再把它一块一块缝起来。严重破坏的,那就剪小块缝起来,这二十五条衣,破损不太严重的剪大块,就做成七条衣、五条衣,粪扫衣!所以一件衣里头,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缝好之后染色。

  当年这些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愿不愿意、甘不甘心过这个日子?现在世间人不甘心、不愿意吃这个苦头。你不懂得这个苦吃的是一生,后来的福报,那众生就羡慕了,享受不尽的福报。众生不了解,尽可能的享受,把福报统统享光了,生生世世受苦。所以佛的示现慈悲方便行,「大慈方便行」,真实教诲,世间人不相信。所以这个世间是听骗不听劝,叫他尽情去享受,他相信,他马上就去了,那是骗他,魔骗他。佛劝导他,给你永恒的幸福,他不相信。魔骗他,眼前就有大福报,你可以尽情享受,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众生重视现实,什么现实?眼前叫现实,明天、明年的他就不顾了。

  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我们现在明了能体会到,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所以我们今天看一切族群、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我们看看每一个宗教里面的神圣、贤哲,几乎没有一个不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示现,在物质生活都过得非常清苦。基督教的耶稣基督大家知道,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诸位仔细去观察,这些宗教里面的创始人、这些领袖,没有一个不是在物质生活上非常节俭,示现给世人看,以这个来劝导世人。口劝,自己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他自己做到了。

  经典里面所有一切经,哪一句话最重要?我在将近五十年学习之中,我得到了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话最重要。「受」是完全接受,必须放弃自己的成见,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持」是保持,不是短时期的接受,要像此地讲的无量劫永恒接受,那叫持。我们以为物质生活清苦是个苦事情,实际上错了,完全错了!不知道简单的物质生活是大乐、大自在,世间人哪里懂?诸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苦得乐,怎么会教我们过苦日子?那是最乐、最幸福的生活,世间人不懂。世间人有病,天天打吗啡,天天吸毒,认为那个是乐。五欲六尘的享受就是打吗啡、就是吸毒,这种享受增长你的贪瞋痴慢,贪瞋痴是三毒。简单的物质生活与戒定慧相应,把你无量劫来这个病毒的根拔除,那怎么不乐?得大乐!

  世间人没有智慧,迷惑颠倒,见不到,最高的物质享受他不懂,这就叫颠倒,这叫错乱。不但佛法里面的圣贤明白这个道理,中国古代古圣先王,我们看古老历史里面记载,三皇五帝他们懂得这个道理,他们生活居住的都非常简单朴实。古老经书里面讲,他们居住的是宫殿。什么叫宫?什么叫殿?不要以为宫殿是很豪华的建筑,那是以后的事情。远古时代,私人居住的地方就叫宫,宫是私人居住的地方;在一起办事的地方叫殿,搭个茅篷大家在一块开会办事,那也叫殿。挖个山洞自己在里面居住叫宫,都非常简单朴实,并没有豪华的宅第,没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是真正至高无上的享受,你才乐意选择这个生活方式,这个生活里头得大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满在这里面,世间人找不到,佛菩萨晓得。

  我们能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迷惑?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这种种诱惑?随顺自性的性德,这才是佛家里面讲的转凡成圣。所以无量劫的烦恼习气染着,不放下,决定入不了门,不得其门而入。果然彻底放下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个话意思深!佛法的契入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大多数就是中等根性的人,在我们这个世间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闻。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这个世界众生选择法门,他说了两句名言:「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契入诸佛境界,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多听经。着重在多听,不一定在种类多。一部经、两部经就够了,多听!

  中国古人所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自己会开悟。什么道理我们懂得,那一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定能开慧。遍数少了,你的心不定,心不定不能开智慧。佛教给我们的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部经天天去念,老老实实去念,这是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依照方法。念经的时候要用恭敬心,就如同听佛菩萨讲经说法,听佛菩萨教诲,恭恭敬敬的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就是持戒。一心读诵、聆听,这就是修定。你听了之后有悟处,这是开智慧。一天不开智慧明天再念,一年不开智慧明年再念,锲而不舍,根利的三、五年智慧开了,根钝的十年、八年智慧也开了。这个方法古人传下来的,现代人不懂,反对背诵,不知道背诵的利益,背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但是在做学问、修学佛法,即使对养生也是大道,因为身心清净,疾病就不生。病痛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生的。所以清净心能治病,治病根!

  这些大道理古时候人容易懂,现在人不容易接受。现在是迷信科学,认为这个不合科学,迷信科学。古圣先贤的教诲被忽略了、被轻视了,现前遭到这么多的天灾人祸、这么多的灾难,还不晓得后悔,还不知道回头,为什么?找不出灾难的根源。灾难的根源是妄想分别执着,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他没找到这个根源。他们所寻求寻找的是物理,不晓得物理的根是心理。佛法法相唯识里面讲得最清楚,物是什么?物是相分;心是见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相分的根。能够找到这个深处,可以解决许许多多问题,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根,距离真正的根非常接近。真正的根是什么?是自性,性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物理跟心理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你把它分开就错误了;真正的因素,吉凶祸福的因素,你就找不到了。凭你自己的想象、猜测、判断,没有不错误的,这种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懂得,我们要明了,要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让世间这些迷惑的人慢慢省悟过来。这就是有耐心,无量劫修习大慈方便行。

  我们再将「大慈方便」说得更明显一点,就是落实。大慈是无条件的爱心,平等爱护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分国土,不分宗教,这叫大慈,平等的爱心。方便是什么?就是菩萨所行的六度,《华严经》文殊菩萨所讲的十波罗蜜,这是方便。第一是「布施」,文殊菩萨说布施,普贤菩萨说供养,我们以最极真诚恭敬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供养。以我们的财力、物力、体力,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这叫布施供养,这是方便行。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现在所说的,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就给与什么样的帮助。「持戒」是守法,我们对一切众生服务,一定要守礼、要守法,决定不会犯规,不会犯法。

  「忍辱」是有耐心,纵然困难迫切在眼前,也要有耐心去应付,不能急躁,欲速则不达。要懂得观机,人事之机,时节因缘之机,时代环境之机,都要观察清楚,我们才能像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契机契理,这个事情才能成就。「精进」,进是进步,特别着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纯是什么?纯善无恶,不夹杂丝毫的恶念、恶意、恶行。什么是恶?于众生不利的,于自己有利的,这是恶;于自己不利,于众生有利的是善;这个说法是方便说,教初学。真实说是自他两利,无比殊胜的利益;但是初学的人他不懂。刻苦耐劳的生活是无比的利益,自利,世间人不懂,这个层次高了。

  「禅定」用现在的话来说,浅而言之,是胸有主宰,有清净坚定的信心,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尤其是现代社会,《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管你怎么说、你怎么做,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立刻就能辨别是善是恶、是邪是正,不会被外境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做的是正法、是善法,你赞叹,我不受你的动摇,我还是全心全力做;你毁谤,我也不受动摇,我还是如理如法去做。不会说你赞叹我就欢喜,多做一点,你毁谤我就生气,少做一点,那你就被外面环境所转了。《楞严经》上说得多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不被环境转,我就能转环境。换句话说,我不被社会风气所染,我就有能力转变社会风气,这是禅定。「般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对于眼前事理清楚明了,过去、未来无有不清楚,无有不明了,我们的行是行六度,方便行。这一切世间无量无边的众生,六道十法界众生,他们看到了,他们听到了,都生欢喜心,都得到安慰,都得到平安,逐渐逐渐帮助他们和睦相处,平等的对待,佛陀教化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全在我们自己觉悟,全在我们自己修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二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五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