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三十四

  日期:2011/9/1 16:53:50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三四卷)  2000/7/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34

  请掀开经本,紧那罗王长行第九句看起:

  【动地力紧那罗王,得恒起一切利益众生事解脱门。】

  在大乘佛法里面,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位菩萨所修的法门,必定包括所有菩萨的法门,绝对不是说他只学一种,这是我们必须要体会得的。在一种里面见一切,一切里面见一,我们智慧才能够开。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恒起』,「恒」是恒常,永远没有间断;「起」就是生心,起念头,他生什么心、起什么念头?『一切利益众生事』。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去体会,没有说利益自己,而实际上众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只顾到自己这一身,没有想到别人,这真正是害了自己、误了自己,自己感受的是三途六道的苦报,你永远不能得乐。哪些人得乐?佛菩萨得乐。佛菩萨何以得乐?佛菩萨起心动念利益一切众生,佛菩萨知道自他不二,所以万法一如,万法一体,佛菩萨知道。我们迷了,迷的什么?就是迷这桩事情,不知道万法一如,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整个大乘佛法里面,世尊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无非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深深去体会。

  「一切利益众生事」里面,这个范围就包括太多了,真的是无量无边,我们要怎样学习?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事,就是四弘誓愿第三句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今天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我们学哪个法门?这个地方一定要懂得,世尊为我们指示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契理契机。什么叫契机?看眼前社会大众迫切的需要是什么,你就从这里下手,就对了。如果你所修学的,是现在社会大众不需要的,那你叫白修;纵然契理,不契机。佛菩萨说法,决定是理机双契。我们看看现在社会有许多大众,无论是搞科技、搞军事、搞经济,种种利益社会大众,契机不契理。契机,大众很欢迎、欢喜;不契理,苦难不能解决。所以一定要懂得理跟机要双契,这就是真实智慧,这才是高度艺术。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圣贤的教诲。今天科技发达、经济发达,在物质生活确确实实是进步了很多,道德沦丧,社会动乱不安。怎样来挽救?圣贤人的教育。圣教违不违背现代科学?决定不违背。怎么知道不违背?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勇猛精进」,那就不违背,它天天在求进步,天天在向上提升,它不落伍。古圣先贤教学的内容无所不包,民国初年欧阳竟无所说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里头有宗教,也有哲学,像一所完整的大学一样,什么科系都有,这里头有哲学系、有宗教系;但是你不能说它是宗教,你说它是宗教,把一个大学说成一个科系,这是错误的;你也不能说它是哲学,不能把一个大学变成一个学系;它是一个究竟圆满智慧的教学。佛如是,儒也如是,综观世界其它各个宗教无不如是。圣贤教育内容非常非常丰富,我们迫切需要的应当选哪一个科目、选哪一个学系?这要智慧去选择。

  隋唐时代,大家都知道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都在那个时候建立,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他们立宗分派,就像一个大学里面分成许多院系、开许多科目,同时教化一切众生。今天我们跟那个时候做一个比较,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承平的社会,真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历史上所谓是「大治之世」;我们今天社会是一个大乱之世,人心没有归依,无论富贵贫贱彼此都深深感到身心不安,人心惶惶,我们处在这个时代。在佛法科系里头我们究竟要选择哪一门?实在讲这是大智慧,我们没有能力。世尊为我们指示,世尊确实是了不起,他有神通,他在三千年前知道三千年后现代的社会现象,所以他给我们指示了一个原则:正法时期,就是他老人家灭度之后第一个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禅定成就;从第三个一千年以后,一直到法灭,这是有一万年,末法时期,他为我们指示净土成就;佛这个话是在《大集经》里面讲的。所以我们末法时期,自己修学选择净土,这是禀承世尊的遗教,这个没错。

  末法一万年,今天我们遇到大乱之世,这怎么办?实在讲,这是感得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在我们中国示现,诸位同修都知道,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为我们这个时代选择一个法门,什么法门?因果的教育。大师在世一生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们细细去想想,他这个选择非常有道理,除了这个方法之外,你们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能挽救世道人心?实在想不出。清朝末年,定海知县,满清时代不称县长,称知县,那个时候印光大师住在普陀山,距离定海很近,定海知县仰慕大师的道德学问,请他老人家到定海去弘法。他一生有语言的障碍,这种种都是示现,他是陕西人,陕西的乡音很重,南方一般人听不懂,他派他的学生到定海去讲《感应篇》、去讲《了凡四训》、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他指导的。他知道这个教学是「一切利益众生事」,真实的利益。

  佛经的利益,无比的殊胜,第一殊胜,但是现前众生不能接受,现前的众生决定不可能把自私自利放下,于是大师讲因果报应,满足你的自私自利,你所希求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有求必应,求财富得财富,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求什么没有一样求不到的,问题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因果教育里头就讲这些东西,这是现在人讲的「很现实」,每一个人都重视现实的利益,这种教学可以满足你现实的利益。满足现实利益里面,又帮助你开智慧,也是在诱导,把你的胃口往上提升。人间利益得到了,告诉你天上利益比这个更大,「还有天上的利益」;天上的利益大,佛的利益第一大,天根本不能比,一层一层把你的胃口向上吊,这是教学的艺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要搜集这一些数据,哪些数据?因果报应这些记录,特别珍贵是现代的。古书里面记载的,一般人还不太能相信,古书里头是传说,未必是真的。现在现前电视、广播、新闻、杂志里面刊登出来的,现前所发生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你不能不相信,它摆在面前,大科学家也承认、也肯定。现在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人在这里研究,研究轮回、研究前生,来世他们是没有办法,研究人的前生,在西方国家不少人在做这个工作,用许许多多科学的方法,证明人确确实实有前生。有前生,我们就当然能推想到决定有来世。

  我过去在美国,这些杂志报章里头搜集了有十几篇,翻译成中文,我们想把它印成一个小册子,有同修发心,印的量超乎我意料之外,我本来想印一万本就可以了,他要印十万本,我说太好了,太难得了,这是西方他们所搜集的这一些轮回的证据。现在西方书店里面,这一类的书籍也不少,我们要多搜集,把这一些事实多跟别人说说。然后我们再细心观察,我们自己周边的一切人事也能发现,六道轮回、因缘果报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有恶报,我们能够接受这个教育,这是圣贤真实教诲里面的一个科目,我们能接受对于自己受用就太大了,起心动念不敢起一个恶念。念念都是善念,那成就我们这一生的善行、善心,善人的果报决定是往上提升,这一生当中你会过得很幸福、很美满。

  幸福美满不一定说是,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你有好多财富,不见得,那个不是幸福的内涵。真正的幸福,与物质生活不相关,你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快乐;纵然贫贱,他自己觉得活得非常有意义。功夫要是真正得力,可以知道过去,可以知道未来,这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神通。这个能力大小与你的功夫浅深恰好成正比例,功夫愈深你知道的范围愈广,为什么?因果教育你真的参透、明白了,你就知止,儒家讲的,知道自己这一生,我应该止于什么处所。这个「知止」,儒家讲的「知止」,也就是立志,佛法讲的「发愿」跟知止的意义非常接近,知止而后有定,心不会再散乱。

  像我们修净土的人,你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你为什么不能成就?你不知止,这儒家说的,佛法说你没有发愿。你说「我已经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了」,看到一个赚钱的机会还拼命去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止于西方世界,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你统统都不会沾染,你还会动心,可见得你不是真的发愿。世出世间法真正做学问、做功夫,从这一个字做起。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一生的表现就是知止、知足,知足常乐,这个「常乐」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他一生生活过得幸福美满,他的心里头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你说多自在!心清净则身清净,身体健康,远离病苦。身心健康,每天吃饱了饭,以教化众生为乐事,一生乐此不疲,他快乐,他的乐世间哪一个人都比不上他。我们看他的生活贫苦,我们眼睛看错了,我们连个苦乐都不懂,我们是把苦当作乐,人家是真正在那里享乐,这就是境界不相同,功夫不一样。

  他的心是定的,我们的心是乱的。我们不知止,心是乱的;他知止,心是定的,他一生当中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你说多快乐!我们今天是什么状况?像在大海里头,我们不知道方向,没有目标,在海里头流浪,到处漂流,到底到哪里不晓得。他清楚,他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所以「知止而后有定」。儒家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是什么?是你的愿望实现了。这是一定的过程、一定的顺序,不能颠倒的,所谓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佛的道是通的,这个纲领讲得非常好。

  如何帮助现前众生?关心他们、教导他们、成就他们一切利益的事业。今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都在做,做得也相当有成绩,但不能够叫社会安定,不能够叫自他得真实的利乐,是刚才讲的只契机不契理。理是什么?大公无私是理。今天所有一切利生事业,他自己紧紧的执着他的权利不肯放,苦从这儿来的。你写一本书,后面还要「版权所有」,他那个苦就是「版权所有」带来的,他不知道。发明一样东西,也紧紧执着他的产权不肯放弃,苦难从这里来的。真正觉悟,明理了,我们所有一切的贡献都是供养一切众生,不附带任何条件。所以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经书刻本,木刻的本子,后面都写「欢迎翻印,功德无量」,现在到书店找不到这个字样,你们去看看哪一本书后头写「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没有了,都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所以今天发明的人虽然很多,不肯放弃他的权利,这是一切苦难,不但是自己的苦难,社会的苦难、众生的苦难,根本原因在这个地方。道理在哪里?不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如果懂得,佛讲得好,愈施愈多,不可以据为己有。

  财富,愈布施愈多。中国古时候,现在我不知道,很多年没有回去看看,古时候中国人供财神供范蠡,这很有道理。范蠡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越王勾践的大夫,勾践不容易,国家被人灭了,还能够复兴起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范蠡跟文种有极大的贡献。国家复兴了,灭了吴之后,他离开了政坛,隐名埋姓,去经商,做生意去了。这个人明理,在佛法里面讲「理机双契」,所以一生得大自在。从小生意做起,没有几年发大财了;发了大财,他并没有扩充他的事业,他把他的财富完全拿去布施,救济一些穷苦的人,自己再从小生意做起,做个两、三年又发了。三聚三散,他懂得用财。中国人称财叫「通货」,通是要流通,像水一样要让它流,你把它储存下来,把流截断,它就不流了,不流变成死水;换句话说,你所得到是有限的,你要让它流通,你所得到的是无限的,现在几个人懂这个道理?

  佛菩萨懂得,所以佛菩萨终身,生生世世对社会、对众生,只有奉献,没有享受。这个「没有享受」,我们讲是没有物质上的享受。他的享受,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我们是凡夫,他的享受是涅盘的大乐。古德教导我们有一句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只有真正帮助过人的人,你才能体会到这一句话的意思;你从来没有帮助过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你怎么样也体会不到。诸佛菩萨是助一切众生,他那个快乐是大快乐,他帮助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像经上所讲的不分国土、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真诚、慈悲的去帮助,没有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在总结诸佛菩萨「一切利益众生事」里面,最重要的一桩是教学。所以诸佛菩萨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现身太多太多了,《普门品》里面我们只念一个原则,「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类现身,应机说法。所以法没有定法,身也没有一定的身,《华严》上我们看到了。但是《华严》怎么说还都是举例,我们从举例当中细心去体会,境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我们在这个经上,每一段这是每一个族类,佛通常只举十个做代表,十是代表无尽,十个人所修的法门不相同。由此可知,如果佛再详细举例,再举一百个人、举一千个人、举一万个人,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也不相同,法门无量。

  无量无边的法门,教学最重要。所以无论他现什么身,无论他示现从事哪个行业,里面都充实真实智慧、圆满教育在其中,这才叫理机双契,他教导你,他做出榜样来给你看。我们在今天读到佛的经典,听到讲解,也很赞叹,也很欢喜,但是不敢去学习。最明显的,不敢把自己的财物分给别人,我们不敢做。为什么不敢做?怕散掉之后,明天没有了。于是我们晓得,我们对于佛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怀疑不敢去尝试,因此对佛法的修学是永远没有进步,原地踏步,一步都迈不开。佛所讲的种种殊胜的果德,我们只是听说,没有见到,没有受用到,这是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果然依教奉行,你就得到了。

  财愈施愈多,我们去试验。我在过去初学佛的时候,头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第二个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我跟他十年,生活在一起,了解很深刻。他虽然是个居士身,一生讲学、教学,当年在台中我跟他的时候,「台中莲社」的莲友名册我曾经见过,概略估计有二十万人。那个时代,他在台中教了十年,有这样的成就。这一些同修当中对他的供养相当丰富,他把这些供养建一个台中莲社;以后供养多了,又建一个「慈光图书馆」,建了两个托儿所;以后又建了一个「菩提医院」,好像也建了一个老人退休村,他不叫老人退休村,叫什么名字我不太清楚,就是老人院。供养他吃的东西,他一接受了就打开,凡是在座的大家都有分,他不一个人吃。供养的衣服,看看我们哪一个生活比较清苦一点、困难一点,那衣服立刻转手就送人了。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没错,愈施愈多。

  每天讲经教学,法布施,增长聪明智慧。他老人家提倡素食、提倡放生、救济病苦,他本身中医医道非常高明,曾经跟我讲,他对于他的医道充满了信心。在没有学佛之前,他曾经做过法官,他说他做法官的时候,判案子有没有冤枉人,他自己都不敢保证,可能也有冤枉几个人;但是给人看病用药确确实实没有误一个人,他有这样的信心。这全都是义务的,给人诊断看病没有收人家一分钱,无畏布施。所以他老人家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走路从来没有拿过拐杖的。九十五岁以后,最后的两年才让学生照顾他的生活。他一生我们所看到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他真干,这叫真佛弟子,给我们做了个榜样。

  我看他的行持,再想想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些原理原则,我懂了,我相信,我也如法炮制,也做。李老居士一生做佛教慈善事业,没有向人家伸手化过缘,都是别人自动送来的。这是他教导我们,讲经的法师、大德,出家是法师,在家的我们称大德,决定不能向人化缘。为什么?向人化缘人家不敢来听经,到你这个地方来都要花钱,大家不敢来了。所以讲经的法师,决定不能够向信徒要钱。他自动送过来,也要看看他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送的钱太多了,要退还给他,不可以接受的。他相当富有,有这个能力,行,替他做好事。也不是自己受用,替他做好事,替他修福。

  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他只做一桩事情:印经布施。他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寺,苏州城里头有个报国寺,他在报国寺里面设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叫弘化社,那里头的资金就是一切信徒供养他的钱,全部都在那里,印经书,法布施。他自己在灵岩山寺长年闭关,他的关房我去看过,小小的两间屋,一个小佛堂,一个卧室。他那个佛堂大概只有我们现在讲堂一半大,里面的陈设非常简单,一张供桌,一尊佛像,阿弥陀佛一尊佛像,一个油灯,小磬、木鱼,其它就没有了。佛像前面供了一杯水,简单;佛像后面写一个大字,死,这是我们到他那里去参观看到的。

  我在他一本小册子,《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这个法会是他老人家去主持的。法会总共八天,前面七天每天都有开示,最后一天是给同学们传授三皈五戒,当时有学生把他老人家的讲话记录下来,印成一个小册子流通很广。这个开示头一天里面,我看到他老人家说了一桩事情,那个时候中国北方有灾难,大家发起赈灾,他在印经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大洋去赈灾。我这才明了,他四众同修的供养全部投资在弘化社,做法布施,这是真实的利益,真实功德,也就是我们现前社会迫切的需要,大家知道佛法道理太少了。

  弘化社里面所印的经论、善书,像《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这一类是善书,它不是经论,数量超过经论。我当时看到它后面版权页印的数量,我非常惊讶,为什么佛经印的数量没有这三种多?以后想想,这是契机契理的教学。现代这个社会,最重要是因果教育,他老人家特别提倡,他要不提倡,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有想到。他是净土宗一代的祖师,对于净土五经、三经印的数量都不多,远远的比不上这三种善书。我给它概略的估计,那时候是一九七七年,我住在「香港佛教图书馆」,倓虚大师办的,我在那边讲经,那个时候在香港讲经四个月,我在图书馆看到弘化社这些书,看它的版权页,概略的估计这三种书,它印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在那个时代,确实令人惊讶,所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这又过了半个世纪多,看看现前的社会,想想印光大师的行谊,才真正觉悟到他老人家真实圆满智慧,指导我们在这个大时代弘法利生的方向,那就是怎样挽救这个劫难。现在家庭教育是破产了,再想将家庭教育恢复起来,哪有那么简单?学校教育已经放弃了人文教育,社会教育那就更不用谈了,诸位每天看看电视、看看网络就晓得,这还得了吗?所以印祖教导我们的,我们愈想愈有道理,愈想愈重要,怎样来推行?怎样来发扬光大?必须从自己做起,你自己做不到,要想劝别人做到,这不可能的。首先自己必须要参透,对于六道轮回的道理、六道轮回事实真相,要认真去研究、去理解,然后才会有坚定的信心,知道这个事情决定不是虚妄的。然后进一步,彻底了解业因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自自然然在起心动念之处约束自己。

  最近有一位出家人来跟我说,我很尊敬他,他很坦白,他说他在新加坡这个地区修学非常困难,困难在哪里?他情欲的烦恼很重,见到女孩子他会动心,所以他要离开此地,要找一个比较清净地方去修行。我说:好!避开这个环境,这是一个聪明智慧的选择,所以我很尊敬他。他很聪明,也有才干,弘法利生这是一块好材料,可是这个烦恼要不能克服,将来弘法利生恐怕度不了众生,被众生度跑掉了,这个事例很多。自古以来许多出家人讲经说法,最后跟信徒结婚,被她度跑掉了。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记载得很多,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也看到不少,不容易!他知道回避,到年岁大了再出来,这是很正确的想法,很正确的作法。

  我们在此地年轻的同学很多,这个花花世界不容易,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我们采取讲经、教学,每一个同学每一个星期要上台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他要写一万字的讲稿,这个给他压力。除此之外,我们每天讲《华严经》,他们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写讲记,把我讲的要写成文字;另外一个小组要编《华严经易解简注》。所以这个经将来讲完,这两部书就出来了,这是给他一个很重的压力。十月份如果培训班再开学,他们这些老同学都是老师。我教学的方法是小班制,一个班三个学生,所以我们招收三十个学生,三十个学生分成十班;十个班,每一个班一个老师带,一定要在六个月当中,把三个学生教到都会上台讲经,都讲得不错。而且每个学生来讲经的时候,每一个星期都要写一万字讲稿。有这么多的工作量,他的心就比较收了,想玩没有时间,他要到外面去玩玩,他这个功课就赶不上。十个班,十个班也有比赛的,他总不能落后太多。我用这个方法,我不督促他,对同学任何要求都没有。你们的课程赶不上,这里李木源居士就要请他回中国去,回到你自己地方去了。所以一定要很认真努力,把自己的功课做好,把自己教学的工作也要做好。

  我们除这个之外,还有一桩事情,这也是「一切利益众生事」,那就是联合世界不同的宗教,融合团结这个世间不同的族群,这两桩事情我们也在做,这两桩事情也是现实社会里面真实的利益,希望从这里消除宗教之间、族群之间许多隔阂误会。因为彼此要是不相往来,决定就互相猜疑,结果怎么样?愈猜愈错,错误大的时候会引起战争,所以融合团结就非常重要。我在这里也花了不少的时间,现在这些应酬愈来愈多,对我自己的修学当然有妨碍,所以我前天跟我们的总务也说明,以后这些场合,我们已经带动起来,如果需要请我讲话我还是要去,如果不请我讲话我就不要去,这样子我想应酬可以减少一半,对于自己修学是会有帮助的。

  念念不是为自己,不是为我们这一个道场,你要说是为新加坡净宗学会、居士林,帮助它兴旺起来,那就错了。我不是为一个道场,我是为世间所有道场,一个道场做起来之后,做一个榜样,大家到这边来看看,把这个模式带回去。仅仅将这个模式带回去还不够,那要怎么样?你要在此地细细观察,新加坡长处在哪里、缺点在哪里,这个地方不是完全没有过失,有缺点。你们带回去,优点你们学习,缺点你们改进,你们的道场就胜过新加坡的道场。改进,把新加坡居士林、净宗学会的缺点改正,你们就有提升。永远不断在改进、不断在提升,这个对佛法是真实的贡献,续佛慧命,利益众生,我们认真在做,这个做得有意义。世间什么都是假的,这一桩事情是真的,决定不假。世间任何事情你都带不走,这个功德可以带走,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决定得人天殊胜的果报。这是极善的因,真实的善因,哪有不得殊胜善果?

  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句,「动地力」这位菩萨他所修学的法门,不为自己,念念都为一切众生;纵然在自己私生活里头,穿衣吃饭,都是「一切利益众生事」。穿衣吃饭怎么是「利益众生事」?为众生做好样子,在不知不觉之间,潜移默化之中,转移社会的风俗。所以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知道都会影响社会,都会影响大众,一定要做好样子。这些年来我们讲经的总题目,用北京师大的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表率,范是模范。学佛四众同学都应当自己知道,我们在这个社会,特别是在动乱、苦难、灾变频繁的世间,众生过着极苦的生活,我们一切作为都要给大众做榜样,要做一个好样子。

  前天东北有位同修打电话给我,我问他什么事情?他说有要紧的事情跟我说。他自己本身是个律师,学法律的,他看见出家人的过失,他说:「该不该说?」我说:「你自己想想。」他说:「我要说出来之后,恐怕有很多信徒对于佛法丧失信心。」我说:「你能知道这一条就不错了。」不说?这个出家人确确实实是破戒、犯规,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在欺骗众生。他遇到这个两难之处:我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好?我跟他讲:你要用智慧去抉择,你去劝导这个法师,不要公开去说,希望法师能够改过自新,也让信徒们维持对佛教的信心。现在像这一些不守规矩、不守戒律,四众当中人数很多,哪个行业都有,所以这个世界才叫做乱世。

  没有智慧,好心而做了坏事。古德常常教导我们,「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要晓得一个人闻法、信佛,这个机缘太难遇到,遇到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建立信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破坏一个人学佛的信心,这叫断众生法身慧命,这罪很重,比杀身命的罪还重。你把他好不容易,这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闻法的机会断掉了,这还得了吗?你能懂得、知道,这就好,必须以你自己智慧去解决这个问题。劝导法师改过自新,他说:「我是个在家居士,好不好劝导法师?」我说:「可以,在家居士一样有这个义务,应当要劝导。」但是劝导不要有第三人在,有第三人在,这个法师面子下不了台;没有第三人在,你可以劝导他。这是正确的,这是真正爱护他,佛经里面讲的「爱语」,真正爱护,护教、护生。所以这都是「一切利益众生事」,在当前这些事很多,我们要懂得、要知道怎样去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三十三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三十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