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四十三

  日期:2011/9/2 12:22:54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四三卷)  2000/8/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4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长行,第一句:

  【复次大速疾力迦楼罗王,得无着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解脱门。】

  梵语『迦楼罗』,翻成中文意思是金翅鸟。那我们想象佛究竟表哪一个法门?在我们现前社会里面他代表哪个行业?然后我们才知道怎么学习。这一类代表现前社会叫航天的行业,凡是做航空的、做太空的,都是属于这种行业。最普遍的,现在每一个航空公司,飞机的这些研究部门、发展部门、制造部门、经营部门,都是属于「迦楼罗王」,迦楼罗王是这里面的领导人,各个阶层的领导人。

  我们看他名号当中都有「速疾」这两个字,快速,他速度快。『大速疾力』,我们现在讲超音速,这是个很大的速度,迦楼罗王。他得的是『无着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他从这个法门里面修行证果的。『解脱门』,就是证入无上佛果的门径。所以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能成佛?飞机驾驶员也能成佛,他就从那个行业上修行,他就能修行证果。关键就在迷悟,他一念觉了,他证果;他一念迷了,迷了是贪图享受五欲六尘。航空是高科技、高收入,这个收入拿来自己享受,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你就堕落了,凡夫。他要懂得「无着无碍眼」,他就成佛。「无着无碍眼」非常重要!

  我在早年还没有学佛的时候,亲近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他告诉我,一个哲学家在一生当中,不能不坐一次飞机。我们那时候很年轻,才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为什么叫你坐一次飞机?飞到高空去体验一下,高空看到底下才知道人身的渺小。现在飞机飞到高空在上面看不到人,看到下面的房屋,一栋房屋比一粒芝麻还小;天气非常晴朗的时候飞越都市,看到下面的房屋,街道上走的车辆看不见,才知道人是多么渺小,人身是多么脆弱。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人命无常,国土危脆」,在高空上面你才能体会得到。

  在空中飞行没有障碍,「无着无碍」,不像在地面上,地面上开车一定受地形道路的约束,在空中没有约束。用这个「眼」来「普观众生界」,众生是什么?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相。界就是类别,现在科学大分为动物、植物、矿物,在佛法里面还包括着自然现象,都叫做众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清凉大师在这里批注注得好,「智无着故见无碍」。我们今天六根起作用,为什么会有障碍?有执着。我们有妄想,妄想是障碍;有分别,分别是障碍;有执着,执着是最严重的障碍,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不能现前,德能、相好都不能现前。

  每一个凡夫,有情众生都希求相好。相好的范围包括很大,不仅是我们自己相貌端庄,身体康健,包括我们居住的环境一切美好,像往生经里面给我们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那叫做相好。所以我们看到佛经上讲相好,不要单单想到佛的身相,这个范围太小,不是佛说的本意。佛说的相好是依正庄严,这是相好。相好是自性里面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华严》讲华藏世界,净土里面讲极乐世界,极乐跟华藏是一个世界,不是两个世界。佛为什么又说极乐、又说华藏?佛教我们不要执着这些名词,你要会通他的意思,华藏就是极乐,极乐就是华藏。不但佛所讲的我们要懂得会通,别的宗教里面讲的我们也要会通,宗教与宗教之间就不会产生误会。

  上一次我们参加伊斯兰教的一个座谈会,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伊斯兰教讲的是天园,天上的花园,基督教、天主教是讲天堂,天堂跟天园是一不是二,跟我们讲的极乐世界也是一不是二。我们修净土的讲极乐世界,学华严的讲华藏世界,学基督教、天主教的讲天堂,伊斯兰教讲天园,其实是一个地方,还有什么好打架的?在这里打得头破血流,到那个地方,「原来你也在此地」,这不叫冤枉吗?所以要懂得,特别是《华严》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方便说,一是真实说,一多不二。这些道理、事实,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才真正能放得下。否则的话,一看,我佛教,他是基督教,这个分别执着永远不能破,你的智慧就不能开,你就不能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什么?叫不二法门,记住!基督教不是佛教,佛教不是基督教,这是二,你就入不了门。什么时候基督教跟佛教不二,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入了不二法门。他们观念当中有二,我们不二,我们入进去,他在门外。

  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华严经》上说的。真正把这一些意思、这个经义参透,你得大欢喜心,真的是心开意解。这是「无着」,破执着了。《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得到了。得到之后,这是智慧现前,你的见,就是你的观察没有障碍,你观察一切众生界,就是你观察十法界依正庄严;迷而不悟的众生,永无休止的在搞六道轮回,决定不会停下来,造业不停,受报也不停,你就会看清楚、看明白;再往上看看诸佛菩萨,在十法界示现不停、教化不停,也没有停止过,这才看到事实真相。

  清凉末后这个批注好,「悲普观故通悉调」。智看没有障碍,佛还有大慈悲心,看到一切众生,像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眼到手到。就是我刚才说的,看到十法界众生相永无止境的造业受报,一真法界里面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也是永无止境的大慈大悲,在十法界里面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也是永远没有停过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能去休息吗?不能!虽然说不能,我们在世间法里面看,确实历代都有高人,有道德、有学问,他们隐居山林,每天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出家人当中也有一些一生住山,不下山的。这些人我们现在人观念当中,他是不是逃避现实?是不是自己贪图享受?不能说没有,但是极少数。我们从这个地方要细心去体会,佛菩萨教导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过这种清净的日子?我们自己的道业成就了,这个成就就是开悟、证果,开悟就证果。这个开悟是指明心见性,这个证果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证得初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可以住山,你可以自己静修。但是在什么状况之下?没有法缘。

  因为佛法是师道,这个一定要懂得。师道一定要有人来礼请,如果没有人来礼请,你自动下去教人,别人轻视你、瞧不起你,说你不值钱,「我没有要你来,你就来」,他不尊重。不尊重你,教导他,没有用处,你白费精神。必须他要以隆重礼节来礼请,你应该下山,为什么?他尊重。印光大师常说,「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众生十分恭敬,你下山去讲,他得圆满利益;如果他毫无恭敬心,决定不得利益。所以一个人修行证果之后他住山,在山上等待机缘,等人家来请他。这个不是摆架子,不是好名、好利,是看众生可教不可教,这是义,这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求学,我们要到老师那里,亲近老师,跟他学。像现在有所谓家庭教师,在古时候没有的,家庭教师你家里面的儿女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很难教。那个老师是什么?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一文不值。养成这个子弟一个很不好的理念,「轻视老师,不懂得尊师重道」,这哪能有成就?

  我们懂得尊敬老师,怎么来的?父母教的。我在六、七岁的时候,好像念了四个月的私塾,以后就没有了,以后私塾也渐渐的被小学代替。我们住在农村,私塾一个老师,课程都是古籍,那个时候一般课程,大概是《千字文》、《百家姓》、《唐诗》、《古文》、《四书》这一类的。一个老师教二十几个学生,年龄不一样,从六、七岁到十五、六岁都有,每一个人念的书本也不一样,各人念各人的。年岁比较大的,我们那个时候还记得,老师给他们上《古文观止》、上《四书》;我们年岁很小的,念《百家姓》、念《千字文》、念《唐诗》,念这些东西。上学的头一天,这个学校在祠堂里面,祠堂的大殿就做为礼堂,当中供奉孔老夫子的牌位,是个很大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我们上学先要在孔老夫子牌位面前行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就跟从前见皇帝一样;拜完了至圣先师之后,请老师上座,也一样的,我父亲在前面,学生在后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礼,再送礼物供养老师,我们从这里学会了尊师重道。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对老师,老师要不好好管教学生,对不起家长,这叫师道。现在没有了,现在老师要管学生,学生回家告诉父母,父母立刻就告状,老师还能教吗?所以我还接触到古老教学的边缘。

  现在没有教育,现在人不懂礼,什么都不懂,不会做人,不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无所知,完全凭着自己意气用事,广结冤仇,前途一片黑暗。我们过去看到这个事情也非常难过,读到《无量寿经》这个心情才轻松一点,放下一些了。为什么?佛在《无量寿经》里说了,都说现前的社会,大众无知,胡作妄为,把这个社会搞成这个样子。其根本原因经上所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今天对于这些造作罪业的众生不能怪他,他的父母、他的长辈没有教好他。没有教就不造罪业,这是圣人,这不是凡人,那是佛菩萨再来的才行。凡人要教,这不教怎么行?

  今天的教学比过去要困难太多了,过去有基础,从小教好教,这儒家常常说的「教子婴儿」。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从胎教开始。一般没有这种大德大能的,都知道小孩生下来之后,两、三岁的时候就要管教。现代人疏忽了,忙着赚钱,钱赚到了,下一代完了,把小孩交给佣人去照顾。我听说有很多自己非常忙碌,一个月去看小孩一次,把钱送给佣人,才去看看他。一、两年之后,这个小孩认佣人是妈妈,自己父母不认识,丝毫感情都没有。钱是赚到了,家后代毁掉了,得不偿失。这一种情况在现在社会,国内、国外都相当普遍,我们都能看到,这是社会的隐忧,我们这个社会能安定吗?世界能和平吗?看看现前的人,他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在造什么?这个世界的前途,大致上我们可以预知。

  现在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也有了严重问题。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老师能不能把学生教好,专看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做父母的人不尊重学校老师,学生怎么会看得起老师?「我爸爸都瞧不起你,你算什么?」他怎么会听老师的话?纵然有好老师想教,也困难重重;看到许多障碍,老师也知难而退。我也在学校教过几年书,老师在一块聊天聊什么?我们作老师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拿薪水、拿钟点费,拿回家过日子;学生来干什么?学生要文凭。文凭送给他就好了,他是不是真学到东西不管,反正我满足你的欲望。老师月月薪水拿到,可以过日子。

  方东美先生讲现在的学校,叫误人子弟的行业。他老人家一生教书,谈到摇头,「误人子弟的行业」。难!必须要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一定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智慧才能现前。只要有丝毫妄想分别执着夹杂在你的观念里面,你的智慧就不开,智慧被堵塞。你所用的是什么?用的是妄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用的是这些。用这些东西对社会真相永远看不清楚,你的慈悲心生不起来,遇到挫折你就退转,这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才有真慈悲,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不会退转,总是想方法来帮助众生、来救度众生,一定要靠智慧。

  我们看看今天这个教育,今天社会动乱,要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只有教育。可是许许多多的国家地区,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也没有了,我们讲教育是圣贤教育。社会教育,你们天天接触到的,这个社会的现象教我们什么?你每天在报纸上看到的,报纸是社会教育的教科书;电视,现在还加上因特网,都是广大社会教育的工具,里面的内容教人杀、盗、YIN、妄。小孩一出生,眼睛一张开就看到电视,就看到电视上种种画面,先入为主,他认为那是正确的。稍稍长大一些,现在小学生都已经用计算机,计算机可以收世界上所有的网络,这个太可怕了。最后再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现在一般只重视宗教的形式,教学疏忽了。佛门弟子不懂得学佛,不懂得学菩萨,只晓得烧香拜拜,祈求佛菩萨降福,保佑他、加持他。其它宗教也不例外,都着重形式,不懂得教育。

  我们学佛的同修要学佛菩萨,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这才叫学佛。从前李炳南老居士批评佛门四众弟子,他们不是学佛,他们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自己生活无聊,消遣消遣,做个法会、打个水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这个无济于事。一般宗教徒不能够学上帝,上帝是我们人的好榜样,《圣经》里头讲得很好,上帝是照他自己这个样子来造人,人应当像上帝才对。造出人,人的样子像上帝,人的心、人的行为跟上帝完全相反,这上帝造错了。由此可知,教育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希望联合全世界各个宗教,我们推行教育,宗教教育,推行神圣的教育。宗教教育有一个共同点,「仁慈博爱」。许哲修女说得好,宗教是什么?「宗教就是爱,爱就是宗教」,这个话说得好,一点都不错。我们看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我们看回教,这个地区回教徒数量最多,你展开他们的经典,每一段经文头一句,「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们称上帝称阿拉,我们要学阿拉的仁慈;佛菩萨一片慈悲。所以「仁慈博爱」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根本。

  宗教的目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根本相同,目的相同,只是教学的方法手段不相同,这个没有关系,所以宗教可以合作,宗教可以携手来挽救社会,消除世间天灾人祸的劫难。不仅是弥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不足,还要全心全力去辅导恢复家庭教育,恢复学校跟社会的伦理道德圣贤的教育,这个世界就有救,不至于有世界末日。现在国际上我们常常听到有宗教的会议,这个好事情,希望这些会议最后都能够落实到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可是一定要把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从根本上下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家庭。社会就好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家庭是我们人身上的细胞,细胞要坏了,这个命活不长。每一个细胞都健全身体健康,社会健康、世界健康,所以家庭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中国自古以来,政治的领导人,没有一个不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这一个细胞主要的是夫妇,夫妇好和这个家庭健康,夫妻不和这个细胞就坏了。我们看中国的古礼,婚宴不仅是人生第一桩大事,它是社会的大事,是世界和平的大事,绝对不是男女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不好,危害社会,危害世界和平,这关系多大!现在没有人讲,也没有人知道,这什么原因?没有人教。我们现在不能不说,不能不多说,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觉。古时候男女结合是道义,他明白这个道理,从小有父母、有师长、有长辈教导他,知道他有责任,决非儿戏。对于自己家庭传宗接代,所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是根本,没有说是不能齐家而能治国平天下的,没这个道理。所以今天社会这么乱,世界不和平,根本原因是家没有齐。哪一个领导人都希求世界和平,都希求社会安定,为什么做不到?根本原因没找到。

  这个事情政治不能解决,军事武力也不能解决,现在讲的经济科技还是不能解决,唯一能解决的还要回归到教育。四种教育里面,家庭教育是开端、是基础,宗教教育是圆满。宗教教育把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向上提升,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它不是迷信,我们要细心深入去探讨。如果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迷信」的帽子加上去,谁迷信?我们自己迷信。「迷信」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清楚,我对于这个事情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我就相信它,这叫迷信;我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我不相信它,也是迷信。统统搞清楚、搞明白,我信它是正信,我不信它也是正信,我清楚明了了。

  由此可知,今天很多人对于宗教,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全是迷信,尤其是对于佛法。佛法契入进去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博大精深。他看得清楚,他看得明白,为什么?他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因为他烦恼轻。这个地方的标准,「无着无我」,着是执着;人要到无我,智慧一定现前。我执是自性般若智慧最严重的障碍;破我执,这个障碍突破,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的人,决定不再执着身是我。那我们这个身智慧开了,说实在的话,六道十法界没有了;智慧开了,六道十法界就没有了。但是这个身还在世间,这个时候大慈大悲心起来了,利用这个身帮助没有觉悟的人,这就是佛家里面讲的「乘愿再来」,他生死自在,随时可以走。随时可以走,为什么不走?这个地方的苦人太多了,全心全力照顾这些苦人、帮助这些苦人。

  许哲一百零一岁了,她为什么不走?她随时可以走,她有把握,我相信她的话是真的,决不是假的,随时可以走。她到哪里去,她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恐怖都没有。为什么不走?看到还有很多苦难的人需要她照顾。她照顾一些老人,那些老人都没有她年岁大,七、八十岁的,她一百零一岁,还照顾这些老人、照顾病人、照顾穷人。有很多人乐意她照顾,希望她照顾,那她就不能走。这个身体在世间,是为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活的。为众生活的就不能享乐,为什么?享乐就不能为众生服务,想到要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一切物质精神上的享受统统要放下。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她一天到晚辛辛苦苦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她有没有快乐?乐在其中,她的快乐我们一般凡夫没有法子理解。世间人也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一句话我们也听得耳熟,很难体会。你要真正体会得到,你自己就会去干,哪个人不喜欢求乐趣?这是最上的乐趣、最大的乐趣、最圆满的乐趣,世间什么乐趣都不能跟它相比,但是这种乐趣你体会不到,一定要亲身去做。

  大速疾力迦楼罗王菩萨,他的法门归纳起来两个字:一个是「智」,一个是「悲」,智是看破,悲是放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提起教化众生的责任,这是他应尽的义务。这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普度众生。不分别国土,不分别族类,更不分别宗教信仰,以真诚心、平等心,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所以清凉批注里头讲,「悲普观故通悉调」。通是平等,看到众生有苦难,就必须要帮助他。

  帮助里面,佛虽然讲的有纲领,也就是原则性的,落实在事相当中,这叫后得智、叫权智,事情才能做得圆满。佛教菩萨纲领只有十条,我们要记住、要去做,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去做,愈做愈灵活。你这十条在生活当中,应用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那就快乐。你要不肯去做,永远一辈子生涩。这十条就是「四摄」、「六度」,大家都知道。四摄是与众生接触的心态,现在讲理念、态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这个理念是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如何帮助他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头一个理念。我们现在没这个念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头一个念头「怎么样利益自己」,自私自利摆在第一。佛菩萨把利益众生摆在第一,自己忘掉了,没有自己。所以这个布施是布施的理念、布施的心永远不间断,然后才会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

  「爱语」,决定是没有妄语、没有两舌、没有恶口、没有绮语,所有一切言词都是利益对方的,诚诚恳恳帮助对方、教化对方。「利行」,所作所为对社会、对众生决定有利益。我们每天要吃饭,每天要穿衣,每天要把这个身体养好,为什么?为众生的。所以我们穿衣吃饭、保养身体是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东西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比这环境好太多,何必在这儿受苦?换句话说,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活在这个世间,这叫利行。「同事」,用今天的话来说,与一切众生共甘苦、同患难。以身作则做出一个样子来,什么样子?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超凡入圣,要做这个样子给大家看。念念如是,行行如是,这是你学佛真的回头,你真的在学习,诸佛菩萨就是这个样子。

  实际的生活,佛给我们指出六个纲领,菩萨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圆满,六波罗蜜就是六种圆满。「布施」,舍己为人,为人服务,服务的方方面面就太多太广了,都在这一条。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对自己来说基本法五戒十善,对社会、对国家来说,《梵网经》里面佛教给我们「不做国贼」,中国人常讲的不做汉奸;「不谤国主」,国家的领导人不可以毁谤,他做错事情,我们可以谏诤,但是不能毁谤。为什么?他是一个国家领导的核心,你毁谤他,让国人对他失去信仰,社会会动乱,国家伤害太大。他纵有错误,我们可以建议,可以直接告诉他,但是不能够公开说。

  规劝的道理要懂得,劝人、教训人不能有第三者在场。有第三者在场,不言人过;没有第三人在场,这规劝他。连一般人都要顾全面子,何况国主?大家在一起说过失的只有什么?父母教儿女,自己儿女那没有话说的,一个犯错了,几个儿女同时教训,行;老师教学生,行!学生犯过错,同学在一起可以说;决定不是外人,有外人在不行。像我们现在上课,你们有许多同学都参加,在过去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决定不许可。上课只有学生在教室,外面都有人巡回把守,远远的就把你赶走,这里讲话不可以听的。为什么?说话很难听,都要顾全大家面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国家领导人也欢喜,你看到我的过失跟我说,你还能顾全我的面子,还对我还能尊重,这是个好人,这是个懂礼的人。这《梵网经》上佛教给我们的。

  《璎珞经》,《璎珞经》是在家菩萨戒,也有重要的两条开示。一个是「不漏国税」,我们常常讲怎么样逃税,这个不可以的,这是违背佛法的。国税是国家的税收,是社会建设的费用,我们有义务去支持,怎么可以逃税?如果这个税收还有贪官污吏他们拿去享受,那个罪是他的,我们不能说他做非法我们就不纳税,不可以。我们做的是正的,我们是善因善果,他是恶因有恶报,业因果报要搞得清清楚楚。第二条「不犯国制」,这个制就是法律,绝不犯国家法律,守法。我们人人能够守这四个戒条,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持戒是守法,对于个人来讲决定要遵守五戒十善,这是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夫妻之间为什么不和,原因在哪里?妄语,不老实。先生骗太太,太太骗先生,这怎么会和?彼此互相不信任,这个家庭坏了,不懂得夫妇是一体,不能有丝毫隐瞒。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给我们,菩萨怎么样成了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是不间断的,看人家的好处,不看人家的缺点。尤其是夫妇,大概在没有结婚的时候,专看对方的好处,所以很可爱;一结婚之后,专看对方的坏处,那完了!如果你一生永远都看对方的好处,不看对方的坏处,夫妻好和。佛的话讲得对,教你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的身才能够修,家才能齐。这是大根大本,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根大本,怎么能忽略?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内容跟五戒完全相同,那我们再看看其它宗教的经典都说。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五戒十善是所有宗教教人修行的根本,这个我们要懂得。

  真有智慧观察世间,观察之后还要帮助这个世间解决问题,诱导世人断恶向善。要把这六种圆满首先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守法、守规矩,每一条里面境界都无尽的深广。现在交通便捷,出国观光旅游的机会很多,要懂得入境随俗。每一个地区他们的法令规章不相同,到哪一个地方要遵守哪一个地方的法令规章,要随顺他们的风俗习惯,那一边人就欢迎我们。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绝不坚持自己的成见,到别人国家顺从他们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这才能行得通。

  要有耐心,「忍辱波罗蜜」就是耐心。「精进波罗蜜」就是求进步。进步从什么地方求得的?广学多闻。我们接触的人事愈广泛,智慧增长,就会有进步。看到错误的地方,我们反省我们自己有没有?改过自新;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想想有没有?如果没有,就应当学习。现在观光旅游的风气很盛,观光旅游不是讲一种休闲的娱乐,那就错了,是教育。观光旅游是最好的教育,到处去看看,看看人家的优点,看看人家的缺点,帮助自己改过自新,提升自己方方面面的进步。我们在五月应中国的邀请,到中国做了十二天的旅游,我们看到北京机场的建设,我们看了很欢喜。看到中国高速公路比美国建得还好,这什么原因?谚语常讲「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些工作人员都到外国去考察过,外国道路好的我们学来,缺点我改进,那就比它更好,这叫后来居上。进步快速,出乎人意料之外。外国很多不了解中国,我们看了之后,我们讲最好让外国人多多到中国来看看,他就了解;不亲自去看不行,听别人说靠不住,一定要亲自去看。

  「禅定」,是自己胸有主宰,不会受外面的诱惑,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不轻易动摇,不轻易受外面的引诱,这是禅定。「智慧」,是样样清楚、样样明白。佛教菩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六个条件,叫「六波罗蜜」,六种圆满,都是从无着无碍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佛教导我们,我们不能够落实,是因为我们有执着、我们有障碍,所以怎么学都学不像。什么时候能把「我、人、众生、寿者」真的放下,学菩萨不难,能学得像,会学得很像。这是我们向迦楼罗菩萨学习的第一段。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四十二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四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