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五十二

  日期:2011/9/9 19:27:5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五二卷)  2000/9/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52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偈颂:

  【尔时大速疾力迦楼罗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迦楼罗众而说颂言。】

  这一段经文是集结经的人,记录下来说偈的仪式。每一段偈颂前面都有这一段话,所以这一段文我们非常熟悉,念的遍数太多了。它的用意是不断的提醒我们、不断的启示我们,学佛一定要谦虚、要恭敬,即使自己修行证果,证得法身大士的地位,依旧不失恭敬,依旧是这样的谦虚,不仅菩萨如是,诸佛如来都不例外,所以不断的在提醒。请看偈颂第一首:

  【佛眼广大无边际,普见十方诸国土,其中众生不可量,现大神通悉调伏。】

  这是大速疾力迦楼罗王的赞颂,也是他修学心得报告。他所修的法门是「无着无碍眼普观察众生界」,这个偈颂里面所说的与他修行完全相应。从偈颂里面我们明显的看到,这一些迦楼罗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的。所以偈颂一开头,『佛眼广大无边际』,前面读的是迦楼罗王,这个地方看到是佛眼。『普见十方诸国土』,这是见依报;第三句『其中众生不可量』,这是见正报。依报、正报都是同出于一个根源,这在唯识经论里面,尤其是《唯识论》里面说得非常透彻。《华严经》也是唯识六经之一,唯识家他们主修的课程是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其中的一部。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感应道交,不但我们诚心诚意的,与诸佛如来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人与一切众生也都能起感应道交作用。古人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是属于依报。这说明人真诚到极处,植物、矿物,石头,都能跟它们起感应道交。这些事在历史记载里面有许多的例子,真实不虚。现前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生活周边的环境,只要细心观察也能够体会得到。如果要问其中的道理,这个道理的根源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佛经里面说在有情的分上称为佛性,在无情的分上,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称之为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两个性,所以性地里一切障碍都没有。于是我们明白了,只要明心见性,情与无情就全都贯通了。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讲这桩事情。没有见性,这里面就有障碍。这个障碍很多,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执着,所知障就是分别,只要我们能够离开分别执着,这两种障就消除了。二障除了,你就入华严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都是你眼前现量境界,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目的就在此。

  偈颂这当中两句说明,虚空法界依正庄严确确实实是不可称量,没有边际。这不是一尊佛的国土,一尊佛的国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像释迦牟尼佛的报土娑婆世界,十方诸佛国,无量无边诸佛剎土,「其中众生不可量」,无论是依报、是正报,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可是佛与这些法身大士们,与一切众生时时刻刻保持着感应道交,从来没有间断过,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佛在经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个是显感显应,我们对佛菩萨有明显的要求,我们很清楚,求佛菩萨加持,而佛菩萨对我们加持很明显,我们自己也真正能够觉察到。特别是发心学讲经的人,登上讲台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祈求佛菩萨加持,果然这个经讲出来之后,许多的言语都不是自己想象得到的,怎么说出来,事后想想都觉得不可能,于是体会到这是诸佛菩萨明显的加持,像这个例子很多很多。

  第二种,我们是显感,佛是冥应。冥应是佛暗暗当中加持我们、保佑我们,我们自己发现不到。这一模拟前面一类还要多、还要广泛。第三类是冥感显应,冥感,我们自己的感自己不晓得,不晓得怎么有感?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诸佛菩萨发现了。这是什么?是善根微动,我们阿赖耶里面含藏着这善根,轻微的动了。自己确实不知道,「我还会有这个善根」,不知道,可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很明显,我们就会受宠若惊,好像我们没有求,佛菩萨就来保佑我们、来帮助我们。其实不是的,我们有感,他才来应;我们是冥感,他是显应。第四类是冥感冥应。

  这四种感应可以说,我们上对诸佛,下对一切众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只要念头微微一动,就跟法界诸佛菩萨、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如果不是这样的,那诸位就想想佛在经上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两句话就不能落实了。这两句话之所以能落实,就是一切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与正报、与依报都有密切的关联。所以现在众生,恶念多过善念,植物、矿物的感应变成无比秽恶的居住生活环境。我们看看华藏世界、看看极乐世界,为什么人家的依报那么庄严?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恶念没有了,恶的行为没有了,再微细的念头都是善念,都是善心、善行,所以感得的依报、正报无比庄严。最明显的感应,心清净,土清净,极乐世界的大地,佛在经上跟我们介绍,琉璃,透明的,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泥沙、瓦砾、砖石,不善的念头。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

  佛经上说,人的心行善,大地出现许许多多的宝藏,经上常讲的七宝;心行不善的时候,这些七宝都隐没了。实在讲不是隐没,变化成石头、泥土,变成这些东西了。它怎么变的?有情众生念头变了。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跟我们的身体、相貌、体质有关系;身心清净,你身体健康,你相貌圆满;心行险恶,你多灾多难,你多病,你的相貌不圆满,这个转变特别明显。至于山河大地,也随众生念头转变。这个要不是佛跟我们说,我们很不容易发现,佛跟我们说了,如果细心去观察,能略知一二。

  诸佛菩萨运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帮助这一些苦难众生,所以『现大神通』。这个「神通」是怎么现的?如果没有佛菩萨现大神通,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早就坏掉了,也许在空中爆炸了、瓦解了。佛以他的善心、善行,化解我们的恶念、恶行。这就好像大海里面的波涛一样,众生心念形成的波涛非常险恶,大风大浪,佛菩萨清净慈悲,他也形成一个波涛,非常平和,这两个波涛冲击了,能把众生险恶的波涛化解,虽然不能完全化解,使这个波涛缓慢了,险象减低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佛菩萨说哪一个世间众生造的业重,受的苦难多,佛菩萨特别照顾这个地方,这才显示真正的慈悲。

  即使众生不能够接受佛法,佛也帮助他,帮助他种善根,帮助他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佛法的种子。现在不信,没有关系,这个种子,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要是看到也是一样,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纵然经过多劫、经过无量劫,以后缘成熟了,这个种子必定起现行。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佛法,就知道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佛种子,多生多劫之前佛菩萨帮我们种下的。佛菩萨生生世世都在照顾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生能成就很好,不能成就,我们知道这一生当中阿赖耶识里面佛种子加强了。虽然加强,但是敌不过烦恼习气,这就是说这一生不能成就,还要搞轮回,还要受苦。到什么时候算成就?到哪一生、哪一世你闻佛法,佛法熏修的力量可以伏你的烦恼习气,这叫根熟,你这一生决定得度。这是佛经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这讲根熟得度,你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虽然根不熟,必定加强。

  佛也是生生世世帮助根熟的人去作佛。作佛,当然所有法门里面,第一殊胜的是净宗法门。这个法门在此地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的往生。陈老居士虽然信佛,在居士林工作将近半个世纪,不能说不长,但是对于佛法真正的义理没有去研究过。他是工商界的领导人,所以对于信佛也只有平常一般拜拜而已,对于佛理没有深入,并不了解。人心地善良,这是过去善根福德因缘深厚,护持佛法、护持这个道场,晚年生病的时候,不能工作了,在家里面养病,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我到他家里去参观,他躺在床上,电视机就放在他床角头,他躺在那里,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电视机。李木源居士把我们这边讲经的录像带统统送给他,他在家里听,每天听八个小时,四年没有间断,他明白了,彻底放下,一心皈依净土。这四年当中,不是听经,就是念阿弥陀佛,他成就了。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过去这一些修净土的人,在家、出家四众之中,往往有三年、五年他就成就了,就是这一类。

  三年、五年成就了,他就想走了,这个世界太苦了,决定不愿意留在这个世间;留在世间,不但自己要受辛苦,而且还要造业。所以有人问我,是不是念佛念个三年、五年就往生,他的寿命就到了?哪有那么巧的事情?他不是寿命到了,他还有寿命他不要了。《往生传》里面,宋朝莹珂法师就是最好的例子。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告诉他:你还有十年的寿命;佛跟他约定,「十年之后,我再来接引你」。他跟阿弥陀佛说,他说: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去。佛就答应了,佛跟他约定,「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果然三天之后往生。

  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弥陀经》上跟我们说,「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上上根的人,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了;中下根性的人,果然能够锲而不舍,三年、五年决定成就。不能成就的是放不下烦恼习气,不能依教奉行,不是他不能成就,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仔细观察过去念佛往生的人,现前我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这一些往生的人,观察他们的心行,观察他们的成就,增长我们自己的信心。无量劫来,只有这桩事情是真正的大事,世间所有一切的名闻利养全是假的,万万不能在这个假相上去做活计,那就全盘都错了。我们看到这些往生的人,这些样子是不是诸佛如来为我们做示现的?是不是用来劝导我们的、勉励我们的?我们能这样去想,给诸位说,一点都没有想错,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在点化我们,我们要反省,我们要觉悟,不再搞世间事。

  世间事里面,我们明白了,我们掌握到一个原则,必定是利益众生的。什么叫「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认识佛法,帮助众生认识净土,帮助众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只有这一桩事情是真实功德,其它的都不是真实功德。我说的真实功德的标准,这一生决定能成就,这是真实的。来生成就,靠不住。来生到哪一道去,能不能再遇到佛法?都是问题,都不能肯定,我们不能不知道。谚语常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唯有得人身、遇佛法容易成就。在十法界里头,其它法界比人道都难,难在什么地方?外缘不好。六道里面,天道是乐多苦少,享乐去了,把修行这一桩事情疏忽了,这个一般讲是「富贵学道难」。我们在佛门里面看到,大多数富贵人学佛,到庙里面来烧头一炷香,来拜拜佛,真正叫他听经他没有时间,叫他持戒那就更难了,他没有办法改变他的烦恼习气、生活习惯,他不能改变,富贵学道难。三恶道学道难,太苦了,这相当于「贫穷学道难」。他三餐饭都吃不饱,你叫他来学佛,他摇头,他要想尽方法去讨生活,他哪有时间来学佛?所以大多数学佛的人、有成就的人是小康之家,在六道里头人道是算小康之家。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他不在余道,他在人道,这什么原因?我们要懂得,这是讲缘分不一样。人道修行的缘分好,人容易觉悟,人道是苦多乐少,有一点小安乐,能修行;吃过很多苦头,想出离,想离苦得乐。所以菩萨成佛选择在人道,这也是属于感应。

  菩萨现身说法,这是神通里头第一桩事情,然后应机施教,教化众生的功德才能够圆满。所以要晓得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机,根机不仅仅是这一生环境的孕育,牵涉到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习气,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婴儿,小孩初生应该都一样,应该都没有什么习气,可是你冷静观察,三、四个月的婴儿摆在一起,那个习气就不一样,你就能察觉出来了。如果没有前世习气的话,他怎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有的性情就是很善良,有的性情就是很残忍,有些看到小动物他爱护,有些看到小动物一定要把牠杀死,从这个地方就观察到过去生中的习气。有些小孩对父母很好,很乖、很顺从,有些小孩对父母态度就不好,这还没有教,没有人教,从这些地方你去观察,发现有过去生中带来的烦恼习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只要细心去观察,都在眼前,都在我们周边。实在是我们太粗心、太大意了,对于圣贤的教诲还怀疑、还不相信,其实圣贤人讲的都是事实,就是我们生活周边这些事情。我们不是上根利智,是中等根性的人,说实在话,要不是古圣先贤常常这么说,我们周边这些事情,我们也疏忽了,我们也没有仔细去观察。听了古圣先贤教诲,再仔细观察,证实了,佛讲的话是真的,没有错!

  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下面『悉调伏』,最重要是自己。「调」是调理、调顺,「伏」是降伏,这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绩效,成绩跟效果。佛菩萨用音声为教体,我们闻法明白这个道理了,调顺我们的思想见解,逐渐逐渐与事实真相相应。这个事实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与诸法实相相应,这样才能够伏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要断很难,我们能把它伏住,这就是功夫。息灭贪瞋痴,增长戒定慧,戒定慧是属于「调」,伏贪瞋痴,这是「伏」。戒定慧跟贪瞋痴是一桩事情,一个体,同一个体,两个作用,觉悟了就是戒定慧的作用,迷了就变成贪瞋痴的作用。所以贪瞋痴,诸位要晓得,断得了断不了?断不了,不能断,一断那戒定慧也没有了,同一个体。所以讲断贪瞋痴是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贪瞋痴没有了,戒定慧现前,转变;也就是说从迷转变成悟,是做一个转变,不是真的断掉了。所以佛经里头这些言语,我们要了解它的真实义。

  善的性跟恶的性是一个性,都是法性。觉悟了,这个性起用是善的;迷了自性,起用是恶的。所以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就对了。我们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我们对于佛的教诲很难体会。经上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个恶人讨厌,为什么不憎?理搞清楚了,则恍然大悟,善跟恶不二,憎跟爱不二。所以觉悟的人,他不念旧恶了。为什么?他知道世间没有恶人,也没有恶事。恶人、恶事是怎么回事情?他迷失自性。什么时候他恢复自性,他就正常了,他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也会像佛菩萨一样,不会去讨厌恶人,不但不讨厌,帮助他转恶为善,帮助他转迷为悟。

  他迷得太深了、迷得太久了,转不过来,转不过来也不讨厌他、也不怨恨他,还是欢欢喜喜对待他。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冤家对头,常常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你是个菩萨,你是个觉悟的人,你绝不讨厌他,你绝不嫌弃他,你也不会去报复他,而时时刻刻去感化他。日久天长,假以时日,过个十年、二十年,他年龄逐渐长大了,想想一生所遭遇的事情,「某人真不错,我对他那么不好,他一点嫌弃都没有」,他就觉悟了。这个一念善根他就生起来了,如果再遇到好缘,他必定能得度,他知道悔改,他知道错了。年轻血气方刚,纵然有错,也不肯承认,年岁大的人就不一样。年轻的人疏忽来世、忽略因果,年岁大的人看到晚景不多了,所以对于来世,不管是有还是没有,总是希望最好是有,所以思想观念有很大的转变。佛菩萨教化众生是长时间的,他不是只求近效,他不是的。他用长时期来培养众生的善根,长时期的实行感化的教育,这是大慈悲心。

  佛教菩萨四摄六度,我们细细的思惟才知道,佛陀指导修学、教化众生的纲领,妙不可言。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还不休息,永无穷尽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都离不开四摄六度。四摄六度法是大乘自行化他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要学会了,能把四摄六度这十条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行为就是菩萨行;起心动念都与这十条相应,你就是菩萨心。存菩萨心,修菩萨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成就品位的高下,在乎你自己精进的努力;勇猛精进,你这一生成就的地位就高;稍有懈怠,你的品位就降低了。

  怎么个修行法?这是许许多多同修关心的。佛在净业三福里面教导我们「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方法、是秘诀。我们在哪里学菩萨?大乘经典上是菩萨行的典范,我们在经教里头学。熟读经教,古人所谓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什么道理?这个「读」是专心读诵,我们过去讲过不少次,读诵的时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恭恭敬敬的读经,这是戒学;读诵的时候,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定学;有戒、有定,慧在其中;所以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读的遍数多了,心清净了,心定了,定能开慧。

  我们现在劝初学的同修,一开端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了,跟从前没什么两样,依旧烦恼习气很重,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读诵不如法,一面读诵,一面打妄想。经虽然会背,妄念没有断,所以戒定慧三学的效果收不到,那就跟世间人读书一样。佛家读书跟世间人读书不相同,世间人读书目的在熟记,我念多我把它记住;佛法读经不是在熟记,是在修定,是在持戒修定,是在求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然后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这是佛家读经跟世间人读书不一样。所以读经是修行,在家你所读诵,你悟出这些道理,这道理不需要人讲解,悟出来的,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也就是说落实在四摄六度里面,变成行为,自利利他,自自然然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调伏了,人家看你,你变质了,变了样子,这种情形很多。

  我们最近听说,有一些同修从大陆回来,对我们培训班的同学们批评,说他们变了样子。第一届在东北长春大佛寺的成兴法师、吉林的明彻法师,没有到这边来的时候,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说是发心学讲经,没有这个念头。从这里学回去之后,现在听说天天讲经,听众还非常踊跃。昨天李会长告诉我,明彻有个邀请函来,他现在在吉林那边建了一个大讲堂,这几年讲经讲出个大讲堂来,大概开光要请李居士去参加,也请了我,好事情!当地的这些人看到这个法师变了,跟从前不一样,跟一般法师也不一样,从仪表风度上一看就不相同。这是很明显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此地讲的调伏,此地讲的神通。果然在这一生当中,随顺佛陀的教诲,远离烦恼习气,他就是菩萨化身,他就给一般学佛的人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应该要做的。

  所以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一定要把世缘断掉,全心全力做一桩事。我们发心学经教,宣扬经教,我一生当中就干这一桩事情,行政事务的工作决定远离。为什么?那是操心,你要分心,分心这一桩事情做不好,桩桩事情都做不好。那寺院行政事情重不重要?重要。可是我们要想想,弘法人太少了,管理寺院经验丰富的人很多,既然有那么多人做,我何必要参与?我们今天要做人家不做的事情,我们来做,讲经说法很多人不愿意做。我们是不是智慧能力比别人强?不见得;我们看到这桩事情没人做,发心去做。自己做不了,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加持。这李老师教导我的,至诚感通。专求感应,决定不舍弃,这一条路钝根的人也能走得通。

  在经典里面,周利盘陀伽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可以说他表演的是下下根人,这个路走通了,开悟之后也讲经说法,这是古时候的人。现代也有例子,诸位看看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当年晒蜡烛的法师,这是寺庙里的香灯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最大的长处是老实。寺庙里头一些年轻法师欺负他,常常拿他开玩笑,六月热天,人家晒经书、晒衣服、晒棉被,告诉香灯师:你的蜡烛都发霉了,拿出去晒晒。他老实就听话了,统统搬到外面晒,全晒化掉了。到晚上上殿的时候,他拿着蜡烛心来点,蜡都没有了,维那师问他:怎么搞的?他说:大家叫我去晒,晒成这个样子。维那师也不说话,告诉方丈,方丈听了之后,「算了,别当香灯了,成全他,叫他到育王寺去拜佛」。每天拜三千拜,他真老实,他天天一拜也不缺,每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多,他开悟了,做了几首偈子送给老和尚看,果然没错,真的开悟了。以后讲经说法,做讲经的法师去了,至诚感通!

  我们学他学不像,他那个老实劲我们学不上,我们不老实。果然像他那种老实人,有善知识帮助你、加持你,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老和尚叫他到育王寺去,每天拜三千佛,那就是加持他。拜上几年他心定了,因定开慧,他的智慧现前了。这是说明下下根人,没有念过书,现在中国人讲没有文化的,也能够出来讲经说法。他也没有念过佛学院,也没有跟过讲经的大法师,他讲得头头是道,也没有把经的意思讲错。古往今来这些人有,我们不知道。我们看到这些例子加强我们的信心,只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除掉,把自私自利的念头除掉,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法身大士加持,怎么会不成就?世间人常说「诚则灵」,凡是不能成就,我们真诚不够,真诚如果真的达到一定的程度,果德就现前。

  佛菩萨大心、大愿、大行,我们读了,我们看到了,要知道效法,要知道学习,这一首偈就没有白念,我们真得受用。这里面还有很深很广的义趣,那就是诸佛如来神通示现在一切众生之中,我们去体会这个意思。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定法可说,随类化身,应机说法,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以这个地球来说,这个地球上居住的众生的种类很多,不要讲其它的众生,单单说人,人的种类就很多,不同的肤色,大家知道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有居住在寒带的,居住在温带的,居住在热带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族类的差别更多,国土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差别,种种差别里面都有诸佛如来示现,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可是细细去观察,能够发现一些迹象,那就是必定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一类的人准是佛菩萨应化的。所以我们看看各个宗教的创始人,各个宗教里面的领导人、传教师,看看他们宗教的经典,果然依照他们经典来劝化、来修行的,都是诸佛菩萨示现应化的。这是经文里面的深义,我们要看得出来。看到《华严经》上参加法会的这么多人,不同的族群,想到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两样。这是大速疾力迦楼罗王菩萨,他为我们示现的,我们从这里面学到了不少东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五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五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