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五

  日期:2011/9/14 16:06:1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九五卷)  2001/2/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95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夜神长行,第三句:

  【护世精气主夜神,得普现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位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焰慧地」的善友。在后面经文里面,他的名字是「普救众生妙德」,跟此地「护世精气」,文字上有一些差别,意思完全相同。护世精气才是真正的救护众生,由救护众生,才显示出佛菩萨的大德。

  现在这个世间普遍的显示出动乱不安,在中国、在外国确实有不少有学问、有高见之人,常常感叹到现在世间没有道德,所以才呈现着一片昏乱的现象。什么叫道?什么叫德?道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在佛法讲是自性本具,《楞严经》上所讲的「清净本然」,这是道。道只有一个,没有多。究竟圆满,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道。佛道决定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创造的,没有这个道理。古圣先贤他们发现到了,他们体会到了,知道这个叫道。迷失了正道就生出许许多多的邪道,哪些是邪道?在佛法讲,十法界就是邪道。十法界里面,虽然有菩萨、有佛,但是跟一真法界相比,它是邪;一真法界是真。迷失了正道,才变现出许多的邪道。如果认识正道,邪道就不存在了。

  此地经上讲的「精气」,这是正道。所以清凉大师说,「护世精气,方是救生」。那要怎样护法?人行道有得于心,这叫德。道,实在讲,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不但眼、耳无能为力,你心里也想不到。佛家常讲,起心动念,你就错了。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便错,动念皆乖」,六祖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这些话都是形容大道,形容真道、正道。什么人能行这个道?在佛家称他作佛,在其它的宗教里面称他为神、称他为上帝,他的行为、他的表现就是德。在儒家跟我们讲的三纲、五伦、五常、八德,这些叫德。特别是指五常八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八德一般有两种讲法:一个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外还有一个讲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讲法都好,这是德。

  「道德」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儒家称之为礼,佛家称之为戒。由此可知,礼与戒不是吃人的,不是圣人制作出来约束人的,不是的,自然而然的。礼的根源是道德,道德的根源是自性,自然而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守礼、才会持戒,自自然然不会犯戒、不会破戒。你懂得,「不是他制作来约束我的」,不是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性德的流露,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护世精气」就是要护这个,现在这个世间缺乏了。从哪里护起?现在是道德仁义礼全都没有,麻烦大了。社会上许许多多人,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言行与道德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习以为常,自以为是,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正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天地否」,后面就是一个大的改革,物极必反。

  这个大的改革是什么?恐怕就是许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适逢其会,这很难得的。这个大灾难之后,人心会省悟过来,痛定思痛,会省悟过来。所以一般宗教家也讲,世界末日过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有一千年太平盛世。看看这一个大难关,我们能不能够度得过去?这就要修德以待之。我们不懂得修德,依旧要造作恶业,恐怕这个难关就过不去。也许就是像基督教、天主教里面所讲的最后的审判,最后审判什么?算总帐。不要以为因果报应是靠不住,「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谚语常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现在这个时辰看看快要到了,要算总帐了。

  世间中国、外国的大圣大贤都是劝导我们,要存好心、要说好话、要行好事、要做好人。我们这些年来,到处劝导大家「修四好」,救自己,也帮助众生。菩萨所修的法门是『普现世间调伏众生』,我们从这个法门的名义上来观察,岂不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社会教育?「普现」,普就是没有分别,决定平等,没有族类的分别,没有国土的分别,没有文化的分别,没有宗教的分别。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一律平等,这才叫普。真正是佛法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世尊在《法华经》里面说,末法时期要提倡大乘。大乘是民主自由开放的,不同于小乘,小乘是保守的,封建时代很适合于小乘,民主时代适合于大乘。佛在三千年前就见到,就给我们正确的指示。佛菩萨怎么样普现世间?佛菩萨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佛就是佛菩萨的学生,学生要学得像老师,要把老师教导我们的表现出来。「佛菩萨普现」,原来是让我们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叫普现。我们不做,天天在等着佛菩萨示现,最后没有不落空的。

  诸佛菩萨殷切的希望我们个个都作佛、作菩萨,这是他示现教化众生的目标。我们要能体会到他的意思,决定要依教奉行,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无惧无悔。佛教我们放下,我们真的放下,不要怕,「放下之后,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许许多多人有疑虑,不敢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所以佛菩萨不住世间;随顺佛菩萨教诲的人,就是佛菩萨住世。世间人没有一个不自私自利的,佛菩萨大公无私,我们能够放下自私自利,大公无私,我们是真正佛弟子。佛的真实教诲,必定要我们显示给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调伏一切众生。「调伏」这两个字是讲教学的成果,调是调教,伏是降伏,降伏众生的烦恼习气,帮助他回头是岸,这个教学就收到了成效,护世的目标就达到了。

  总而言之,千经万论总不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总不外这八个字。我们自己学佛,起心动念,佛家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起心动念要觉,什么叫做觉?我这个念头起来,佛在经教上许不许?与佛陀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如果是相应,这是善念,应当要叫它念念增长;如果与佛经教上讲的不相应,这是恶念,恶念立刻要把它断掉;这就叫修行,这就叫功夫。修行功夫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这是古来祖师大德常常劝导我们,「从根本修」,就是这个意思,念念都觉而不迷。一不觉,就随顺烦恼,恶念就增长;这一觉,恶念就止住了。实在讲,关键就在觉、迷。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是难免的,为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哪有不起来的道理?不起,那是成佛了。九法界众生总免不了起念头,关键在觉悟,念头才起,立刻就能觉察到。念佛法门里面,方法更巧妙,他觉的样子是什么?「阿弥陀佛」这一个念头,不管什么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这是正念,正中之正。古大德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确确实实落实,我们在讲席当中讨论得很多。

  清凉批注里头末后有两句话:「感必现前,调令清净」,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感应就像电波一样,波度有强、有弱,有很微细的波动。佛菩萨心地清净,我们凡夫心念很粗、妄想很多,所以微细的波动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佛心寂静,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觉察了。这个波动就是感,佛就有应。佛用什么方法应?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我们几时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才晓得佛菩萨恩德之大,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亘古至今从无间断。非常可惜,我们自己的心念太粗,欲望太浓,烦恼习气太重,没有办法体会到,大好的机会当面错过,真可惜!

  我们怎样才能与佛菩萨相应?相应之道没有别的,佛在经上讲得非常非常之多,千言万语不断的叮咛嘱咐,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好学,为人演说是欢喜帮助别人。诸位要知道,教学相长,真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己苦学有许许多多的瓶颈不能突破,而在讲经当中、在教学当中,往往一触动的时候,这个瓶颈突破了。从这些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利人原来是利自己,帮助别人是触动自己的悟处,这个道理在此地。因此学教要想达到大开圆解,你要不欢喜勤奋教别人,这个目标达不到。要很认真、很真诚的去教别人,我知道多少我教多少,绝不保留,你的智能会增长,这法布施。我们天天在念,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天天学,懂得这个道理,天天在研究、天天在讨论、天天在学习,不能够付诸实现,不能落实,没有用处。这就是讲,这个瓶颈你没有法子突破。你真正想突破,要学佛菩萨无条件的欢喜帮助别人。只要那一个人肯接受,我们无条件的帮助他,绝不辞辛劳;你会开智慧,这是真的。其它跟诸位说,全是假的;不但身外之物是假的,连我们身体也是假的。

  今天有几个人真正醒过来,恍然大悟,过真正自己的生活?有几个人?现在这个世间,说实在的话,民主自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的一生都被别人控制,你的一生都出不了别人的魔掌,受人控制,你哪来的自由?你哪里来的幸福?这是什么原因?迷而不觉。你贪财你被财控制,你好色你被色控制,你争名你被名控制,条条绳索都牵着你,你以为你自己在动作?全是别人在控制你。

  昨天我听傅居士告诉我,西方现在连信用卡也不用了,用什么东西?大概把信用卡做成像网络里面的晶体,放在人手里面、额头里面,这样你不会丢掉,你要付钱的时候,大概计算机里按一下,那个银行帐就过去了,连信用卡都不要。现在欧洲一些地方,已经在实行。他又告诉我,他说:从前好像古老预言里面讲,这个现象出现,世界末日就来了。这个晶体藏在你身上,你就全部被人控制,你还有什么自由?你还能做什么主宰?真正要自由自主,这些东西人为的全部要放下,这些东西全都是虚妄的;人人都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舍得干干净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种人就是宗教里面讲的真正得救了。如果还贪恋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五欲六尘是严重的污染,你怎么能够脱离?这种严重的污染要统统放弃掉,恢复自己真心。决定不要惧怕,要真正相信因果,世出世法都不离因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才能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你肯用财布施,「我没有外财,我有内财」,内财是什么?内财是身体,劳力,今天我们讲作义工,为一切众生服务,绝不希求报酬。不求报酬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得的福比外财还要殊胜,为什么?这三种果报都具足,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三种都具足。外财布施只能得到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得不到。

  物质生活虽然清苦一点,清苦是福;物质生活太丰盛了是病,病从口入,你种种享受就是你致病的根源。你病从哪里来的?你享受过分了,你违背自然的法则,所以你生病。自然的法则是「心静身动」,我们佛教为什么用法轮来表法?就是轮、圆,为什么用这个来表法?圆心是静的,圆周是动的,教我们从这个图里面去体会,我们的心要静,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圆心是一无所有。理论上决定有,事相上找不到,它妙就妙在此地,所以说「本来无一物」。不要说世间一切法不放在心里,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金刚经》不是说得很好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的心才叫真正清净,那叫真心。

  我们念佛心里头有个佛,对不对?实在讲不对,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心上有个佛,你将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去作佛,做的什么佛?做相似佛,不是真佛,是相似即佛,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不是真佛是相似佛。但是不错了,他不退转,好处在此地。西方极乐世界有进无退,保证你不退,是这么个道理。到几时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了,你就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西方世界四土差别在这个地方。

  我们明了这个事实,才真正晓得四种念佛,「持名」殊胜。四种念佛里面,当然最殊胜的是实相,实相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那个不论,只论后面三个:观想、观像、持名。《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里头,跟我们讲这三种。「观想」虽然好,想成之后,要把那个想拿掉可不容易,「想」要不拿到,实报庄严土不能证得,为什么?你心里头有想,所以难!「观像念佛」,造一个阿弥陀佛的像摆在面前,一天到晚面对面看着他,这个像要是拿走,离开佛像,你的功夫就断掉,很难成就。都不如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为什么?名号将来丢掉容易,知道这名号是假的。所以舍名号容易,你好不容易观成这个像,你把它舍掉不容易。所以「十六观」里头这些方法都是念佛的方法,为什么诸佛如来特别赞叹持名念佛(持名在十六观是最后一观,第十六),道理在此地。

  真正契入境界,佛号也没有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哪有名?我们今天不得已采取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能到极乐世界。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方法里头不能夹杂,最忌讳的是夹杂。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就肯定成功。你能做到这九个字: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功夫就成片。你怀疑功夫不成片,你夹杂功夫不成片,你间断功夫不成片,所以什么叫功夫成片你就懂得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跟大众在一起,和光同尘,欢欢喜喜、快快乐乐,游戏神通,不能当真。这个「不能当真」,就是不可以有情执,不可以!这里面充满了智慧,真实智慧。换句话说,与一切众生相处用真心不用妄心,妄心就有障碍,真心没有障碍。妄心是不定的,千变万化;真心是寂静的,永恒不变。

  我们学佛最要紧的就是学真心,学用真心,不用妄心。这个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从哪里做起?我常常讲,从舍自私自利做起。这是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不能破,你这一生无论搞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决定要舍自私自利,决定要认同众生跟我是一体,我为众生才是真正为自己。我为自己,不顾众生,这是业障,决定是业障。这个业障,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往生,障碍你智慧,你智慧不会开。念念为众生,念念想着帮助别人,自己决定吃不了亏。为什么?你每天在积功累德,你的果报是天天殊胜。我们没有见性,自性的福报不能现前,现在一切享受都是修得。你天天在修,你的福报怎么会欠缺?福报怕的是什么?你天天在享福不知道修福,你的福报很快就享尽了。人能够节俭、能够惜福,又能天天修福,他的福报享不尽,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有人帮助他,得道者多助。

  什么叫「得道」?真正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鬼神的关系,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念念为一切大众服务,这叫得道。你为别人,别人就为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自然的道理。业障再重的人,这个性德之光依旧会现前,你尊敬他,他尊敬你,你爱护他,他也会爱护你,再恶的人都是这样,所以这是性德。众生迷了,佛菩萨觉了,觉了的人如何把迷人的性德引发出来?佛在经典上处处教导我们,祖师大德、善友将经典上的教诲落实到心行,表演给我们看,这就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四位:

  【寂静海音主夜神,得积集广大欢喜心解脱门。】

  这一位也是善财童子的善友,「难胜地」的善友,「寂静音海」。在后面他所说他修学的法门,「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念念出生就是「积集」,「见佛利生」,生大欢喜。清凉大师说「庄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见佛修欢喜因,严乐见果故」;第二个「积集此喜,神自庄严,由定发音,名寂静音,深广如海」,这都是我们要学的。由此可知,这些菩萨们无非皆是随顺佛陀教诲,学习佛陀的行谊,才能够得大欢喜。所以我们常常想着,佛是存什么心?佛是什么样的愿望?佛是怎样生活?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从这些地方去留意,从这些地方学习,我们才能够有成就。

  佛的心清净平等,佛的愿愿一切众生作佛,《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一切皆成佛」,这是佛的愿。有一些人就起了疑问:一切都成佛,这个世间事情还有人干吗?问这种问题的人,他不懂佛法;他如果懂得佛法,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一切皆成佛,这个社会才真正的美好,各行各业都是佛。譬如新加坡这个地区,总统是佛,总理也是佛,部长也是佛,各行各业的人都是佛。我们居士林净宗学会做义工的都是佛,烧饭的也是佛,打扫清洁卫生的都是佛。不要听到佛,就想到泥塑木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供在大殿上的,你这个想法就全错了!佛是什么?佛是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彻底明了的人,这个人就叫佛。无论他示现什么样形相、身相,随类化身,各行各业,后面五十三参不就看出来了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觉而不迷,你说这个社会多美好!这个社会岂不就是极乐世界?岂不就是华藏世界?这个地方就叫佛国。佛国是人人都是佛,而不是里头只有一尊佛,那就错了。人人都成佛,一切皆成佛。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的心、佛的愿、佛的行。

  佛的行,最简单的说,最低的标准是「十善」,佛行十善,真实究竟圆满的十善。从心里面讲,决定没有贪、没有瞋、没有愚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是贪求,绝对没有这个念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绝不起瞋恚,世间人不合自己意思,心里就难过,生瞋恚心、厌恶心,厌恶是瞋恚里面的一分,真心里头没有;没有愚痴心,那就是事事物物,我们常讲性相、理事、因果,都明了、都通达。无论在哪个地位,心地清净平等,这是真平等。这一尊佛示现作总统,那一尊佛示现洗卫生间,他是平等的,他都是第一,没有第二。这就是示现的工作不一样,理上完全平等,所以能够彼此恭敬。做洗手间的工人对总统恭敬,总统对做洗手间的人也恭敬,他们的恭敬都是出自于真心,没有差别。我们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佛法里面所讲的大道。无论示现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一定把这个工作岗位做得圆圆满满,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种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你们细细想想三种布施都具足。

  我们今天社会缺乏智慧的教育,欧阳竟无大师所说的佛法的教育,能够推行佛法教育,确实天下太平,法界一家,还不是讲世界,「法界一家」,世界哪有不和平安定的道理?诸位想想在这个境界里头还有什么战争?还有什么军备?极乐世界里头没有国防部,极乐世界里头我们没有看到有士兵,不但这个没有,连警察也没有;华藏世界也没有。这是很值得我们玩味的,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谓的大同之治。大同不仅是理想,是可以落实的,它的条件就是教育。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种教育办好,大同之治就可以落实。社会的动乱,人与人之间的相争,国与国之间的相争,都是不明了这一个大道,也就是不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是一个真性变现出来的。

  这个理实在讲太深太深了,但是并不是不能懂。我们这个世间人真正不能懂的,佛决定不说。佛说的,我们都不能懂,岂不叫开玩笑,吊胃口?佛怎么可以做这些事情?再深的道理,我们也能懂,只要虚心;人不能虚心,那就没有法子。傲慢是障碍,所以《易经》里面讲「满招损,谦受益」。傲慢是什么?你满了,现在杯子上已经满了,东西再不能往里面放。谦虚受益,谦虚你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自傲的人,自尊自大,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教诲。不知道自己过失,当然就没有办法改过。所以人一定要学谦虚,一定要学恭敬。

  清凉大师批注里面,给我们提示到「见佛利生」。看看诸佛菩萨怎样舍己为人,看看他们的行业,你能看清楚,你能看明白,你生欢喜心。能生欢喜心,自自然然就会效法,向佛菩萨学习,你自己也就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能够帮助别人,也能够教化众生。所以名号称为「寂静海音」,你心地寂静,寂静是真心,从真心里面发出来是真言,真心里面流露出来是真行。言真、行真,当然能得欢喜,当然能令一切众生欢喜;为什么?没有一丝毫虚伪。现在人讲磁场,我们中国人讲气氛,这个场合有这么一个人在,一句话不说,大家坐在那里都会生欢喜心,都会感觉得身心非常舒畅快乐,因为它是一个真诚、清净、欢喜的气氛。

  这个事情有,我过去在求学的时候,章嘉大师磁场好,我们亲近他,舍不得离开,纵然一句话不说,我们跟他坐在一个房间里都感觉得很快乐;李老师也有这个磁场。李老师给我们讲得多,章嘉大师言语很少,跟他老人家在一起如在定中。由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他心地清净,确确实实是一尘不染。对待众生、对待后学爱护备至,他那个爱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众生个人的缘不一样,有缘欢喜亲近,你就得到;没有缘不敢亲近他,你就得不到。不是他有分别心,我们众生有分别心,他没有分别。李老师一生处事待人接物亦复如是,他对于来学的人,确实做到「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来他很欢喜,你去随你去,各有因缘。

  我们要学诸佛如来,要学祖师大德,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来接引大众。接引,我换一句话来说,接触大众。无论跟哪一类的众生接触都要用这个心:真诚心决定没有虚伪,清净心决定没有染污,平等心决定没有高下,慈悲是真实的爱心、永恒不变的爱心,这叫学佛。能常用这样的心,他怎么会不欢喜?这就是《论语》里面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就是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不是从外面刺激,是内心里头生出来的,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这就是「积集广大欢喜心」,菩萨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

  总的来说,就是圆满的随顺佛陀教诲,依教奉行,才有这样殊胜的成果。我们学佛得不到这样的利益,是我们对于佛的教诲做得太少,甚至于大幅度的与佛教诲相违背,这样结果就相反。此地是「积集广大欢喜心」,我们的言行跟佛菩萨教诲相反,我们所积集的是广大烦恼心,就不欢喜了,每天生活在烦恼忧虑、惶惶不安之中,这个可怜,经上常讲「可怜悯者」,果报完全不一样。怎样离苦得乐就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回头,离苦得乐了,我们应当要学习。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四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九十六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