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二十

  日期:2011/9/16 16:37:20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0卷)  2001/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0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长行,第九句:

  【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头告诉我们,他说前面就是第八尊「髻目无乱主方神」,他是就业的性相来说的,目的是教我们「忘我」,不仅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要在根本上做功夫。这位主方神教导我们的,是让我们知道业报差别,然后才能够随机教化一切众生。这两位主方神所学所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就是说,髻目无乱主方神着重在自利、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够度他,如果自己不能得度而能度他,这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自度一定要达到最高的目标,毕竟空寂,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寂灭忍,知道所有的业性不可得,相虽然有,性不可得。

  相既然有,报就决定有,可是真正契入境界的人有没有果报?那就像百丈禅师遇到老狐狸问的话一样:「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真正悟入佛境界的人,我们要问他还受不受业报?答案是他还是要受,虽受他没有苦,百丈禅师讲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对于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释迦牟尼佛受三个月马麦之报,他清楚;释迦这一族被琉璃王消灭了,他也清楚,前因后果、点点滴滴都明了,都不迷惑,知道「业因果报,法尔如是」。佛能不能救他这一族人?不能救,业报!谁能救?释迦族的人个个回头就能救,回头是岸。释迦佛他回头了,所以他不受他的难,释迦族跟佛出家的这些人,像阿难尊者这些人他不受,为什么?回头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们一般讲逃过一劫。虽不受这个大难,可是小难还是有,小难是什么?释迦族被灭,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这是经上有记载的。在我们想象当中,像阿难尊者就一定这几天也有一点不舒服,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重罪轻报。于是我们才晓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实真相。

  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名号里头『普观世业』,「普」是普遍,没有界限,超越时空;「观」是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众生的业报,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他得的是『观察一切趣』,这个「趣」就是讲的六趣、五趣,我们一般也叫六道,也叫五道。「一切趣」,这个意思如果用一般的术语来说,就是十法界,一切趣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众生的种种业。为什么说十法界的众生都造业?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尽,焉能不造业?不造业的只有一个人,圆教的佛果。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那就是业,这是圆教。我们讲一真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造的业非常轻,因为他们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但是妄想有,妄想没断,所以这是造业非常非常的轻。他们用真心,这真心不圆满,就是他还有妄想,这个妄想一般经里头称为无明烦恼,那个妄想在一真法界分分破,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妄想、无明这里头差别不同,这佛在经上常讲,把无明,也就是把妄想分作四十一等,四十一个阶级,你破一品无明,像念书一样你就升了一级,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这才真正成佛,究竟圆满佛,他不造业了。

  我们这样就明白了,业从哪里来?业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也就是一般经论上佛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只要有这三样东西,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此地这个「一切趣生中」,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来说,把一真法界里法身菩萨都包括了;要用狭义说,这「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趣生中」,这不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头虽然不说轮回,它有进退,进进退退,但是它有个底限,这个底限是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这叫「位不退」、「行不退」;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念不退」。法身菩萨也是进进退退,但是绝对不会退堕到十法界;阿罗汉、辟支佛,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轮回。这里头的业因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能够观察,怎么能够做到随机说法?

  由此可知,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就是怎样去观机。观察世间众生的根机,应该说什么法,我们就跟他说什么法,对于众生才有利益。如果是上根,你跟他说下法,他觉得是多余的,他不会满意;下根,跟他说上法,他不懂,他不得利益。所以法一定要契机,如果说是契理不契机,佛经上讲的,叫「闲言语」,闲言语,用现在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废话,白说了;理上虽然不错,不契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他现前不得受用,这不叫白说吗?契机不契理,那是魔说,虽然契机,但是不契理。

  诸位同修你能体会到什么叫魔说吗?魔的范围太大太大了,我们冷静观察现在社会上,电视大家都喜欢看,为什么喜欢看?契机!网络,多少年轻人迷恋在里面,为什么?契机!报章杂志,我们现在走到那些书店,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书店里面翻书的人络绎不绝,为什么?契机!但是它不契理,所以人虽然欢喜看、欢喜听、欢喜接触,身心不安,天天烦恼增长,智慧埋没了,这就是佛经里头所说的魔说。魔在哪里?魔在我们的周边,我们六根接触的全是魔境界。魔的作用是勾引我们的烦恼,把我们的贪瞋痴慢勾引起来,把我们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嫉妒、障碍、斗争,把这些念头勾引起来,造种种恶业,这都是魔。在过去古代,魔境相当不容易发现,现在魔境太明显、太普遍、太多了。现代的人不落在魔道,几乎就是说不可能。我们如果不学佛,也必堕魔道;虽然是学佛了,如果不能够深入经藏,对于佛陀的教诲如果不能够深信不疑,我们依旧脱离不了魔掌。我们的生活,起心动念,你想想你能够离得开烦恼吗?离不开烦恼你就在魔掌之中,离开烦恼你才有本事不受魔的操纵。

  在这个地方又必须要认识,那就是前面一尊主方神教导我们的,真正的魔跟佛不在外境,在乎我们自己一念觉迷;一念觉,魔都成佛了,一念迷,佛都变成魔;这叫内学,这叫佛法,这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这个说法才说得透彻、说得彻底。所以契入境界之后,魔也很可爱,为什么?觉悟之后,魔就是佛。为什么?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无量寿经》上有一句很有名的句子:「一切皆成佛」,了不起!《华严》、《圆觉》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眼所见的,这不是境随心转吗?这不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吗?由此可知,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决定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的平等心,在境界里面练功夫,这是修行,修就是修这个。

  极不平里面,我们要把平等心修炼出来;极不清净的境界里面,我们要把自己的清净心修炼出来,这叫功夫,决定不能够随波逐流。它不清净,我们被不清净污染了,它不平等,我们被不平等障碍了,这个错了。会修行的人,魔都是佛菩萨,为什么?成就我的清净心,成就我的平等心,成就我的智慧,成就我的功德,端在你会不会。所以从前禅宗大德勘验学人,喝斥「你会么?」这句话意味深长。会,你就成佛,什么事都没有了;不会,你还是业障凡夫。什么是「会」,什么是「不会」?必须清楚,必须要明白。

  「知业差别」是慧,丝毫不染着是定,从定中生的慧这叫真智慧。世间人有些也能知道这众生业的差别,但是他没有定,他没有定、没有戒,那不叫做慧,那叫什么?世智辩聪。如果这个知见跟定、戒融合成一体,那它就叫慧;这里面跟戒、跟定分了家,它就叫世智辩聪,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

  再看底下第十句:

  【周遍游览主方神,得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众生欢喜解脱门。】

  这一行是主方神的圆满,主方神,第一位是「遍住一切主方神」,到圆满是『周遍游览主方神』,我们细细想想表法的味道,意味深长。第一位他所得的法门是「普救护力」,末后『得所作事皆究竟(究竟就是圆满),生一切众生欢喜』。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世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我们读了感慨万千。世间人做事,初是开始,终是圆满,他有好的开始,但是很少有好的结果,就是很少圆满。这是什么道理?一般世间人,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只顾一生,没有想到后世,所以他的事业,一生做得再辉煌,后面没有继承人;换句话说,他的事业等于零。这也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面没有继起的人,这是大不孝。前一代的人创业,后一代不能够代代守成,这就大不孝。在古时候,我们看这些帝王创业,代代承传,这个时候是建功立业,儿孙把这个国家搞亡了,那叫大不孝,那叫「无后」。这个「无后」诸位也要记住,不是没有子孙、没有后代,后代子孙不能够光大前人的事业就叫「无后」,「无后」是这个意思;儿孙再多,不能继承先人的事业,这叫不孝。

  我们现在看到有许多人,在这个社会上,确实创建了很好的事业,儿女不愿意继承,不愿意做他父亲这个事业,这在古时候讲这就是不孝。但是现在这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儿女不能继承,有些志同道合的人继承一样,他的事业是依旧不衰,这是孝道。自己做得再好,后继无人,这是他一生的败笔,终身的遗憾。古代帝王,不但是有大福报,他有大智慧;单有福没有慧,不能成为一个君王,一个君王决定是福慧具足。他一登基,第一桩大事情是什么?立太子。立太子的用意是什么?培养继承人,这是大孝,全心全力培养他的继承人,希望他的继承人做得比他还好。做帝王的如此,在从前治家也如此,父亲、祖父非常关切儿孙的教育,希望他们将来长大能够光大门楣,荣宗耀祖,不仅是要继承祖宗的事业,而且要光大祖宗的事业。我们最近有不少同修生病,到中国去看病,都在「同仁堂」拿药,同仁堂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后代还能够维系祖宗的事业;不但能维系,确确实实他们现在是光大祖宗的事业,因为我晓得他们已经做到跨国的连锁店,在美国洛杉矶他们有分店。这是神圣的事业,仁慈的事业,真正是救度苦难众生的事业,我们不能不赞叹,不能不感激他造福社会、造福人群。

  由此可知,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后继无人,他的事业做得再好,最后等于零。我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同修来问我,为什么我在这样的年龄,还要辛辛苦苦在澳洲去建一个道场,为什么?我很坦白的告诉大家,往年在图书馆出家的,追随韩馆长的有四十多个人,馆长往生之后,这些人都离开图书馆。还算不错,大概三分之二,他们自己都能够独立,都有了一个可靠依止的道场。但是还有将近二十个人无家可归,虽然有李木源居士发大慈悲心,让这些人在居士林安单,但是他们心理上始终有个阴影,那就是李居士在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安安稳稳在这里修行养道,哪一天李居士不做会长了,不做林长了,再换一个人了,他们又用什么态度来对我们,没有一个人敢说。因为韩馆长往生,当面交代她的儿子要继续护法、护持,她儿子没有这么做,母子都不可靠,那李居士下面的继承人怎么能叫人放心?所以居住在这里三年身心不安,我清楚,我也很难过。

  去年年底因缘成熟,我替他们建立一个道场,不是我的,我不需要道场,把他们这些人安顿在这个地方。实实在在也是馆长常常在加持、在保佑,这个道场的成立非常顺利,现在在澳洲注册为「净宗学院」,这是我们多少年梦寐希求的,没有想到它能实现。我们有这么一个妄想,但是自己没有信心,总认为这是个妄想,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想到澳洲政府居然批准我们建立净宗学院。文件批下来了,我就告诉大众,既然是学院,那将来一定要办学,要办学那你们都要做老师。所以这二十几个人当中,我就告诉他,你们现在要认真努力做充分的准备,能讲经的发心教学,不能讲经的发心护持,做学校行政工作。一所学校就是两种人,一个教员,一个职员,自己想想适合做哪一种职务,你就专心学习,弘护一体,希望把这个学院办成功。这个学院纯粹是佛教的学校,它不是教世间一般的不同科目,不是的,里面的课程全部是佛教的经论,名副其实的佛教学院,这是上天给我们的,这是佛菩萨给我们的。上天赐与的、佛菩萨给予的,我们要不认真努力、好好的修学,我们就对不起上天、对不起佛菩萨,所以务必要做到专信不犯、精进不懈、自行化他。

  学院初步的构想,因为这个学院在澳洲,澳洲还是英语的社会,所以我们在言语上分为三种,学校有英语、有华语、有越南语,现在学校是三种语言的教学,三种语言都要学习。课程,大小乘经论都有,我们虽然是净宗学院,当然是以净土宗五经一论为主,但是我们要兼顾到现在佛教的各个宗派都缺乏师资、缺乏弘法人员,我们能力能兼顾的,我们要兼顾,任何宗派里面的人才,我们一律平等的培养。如果我们自己这边没有师资,我们可以在全世界去聘请,禅宗的老师、天台宗的老师、法相宗的老师、戒律宗的老师,我们会聘请。希望这个佛学院是一个纯粹佛教多元文化的教学机构,我们这里面没有佛事,没有法会,纯粹属于教学,我们把佛教恢复到佛陀教育,定位在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意义重大。

  这有个好的开始了,我们希望有好的圆满,那就是培养继起的人才。我要不要做这个院长?我不要做,我选拔年轻的出家人,请他们来担任这个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各个单位的纲领执事,我请他们做,我在旁边辅导,我在旁边协助。你们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帮助你,这是初创,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我们的教学采取小班制,一班学生不超过五个人,我们建校准备招二十班,二十班就是一百个学生,每一个班我们有一个老师,有一个助教,加上我们里面工作的人员,我想我们这个学校,将来在这里面活动的大概是两百多人,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什么要开小班制?我们在新加坡这些年,培训班的成就,我们教学的特色就在此地。这不是我们首创的,是古圣先贤所遗留的老办法,我们一生没有创意、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我们只是老老实实走着古人的足迹,走着古圣先贤的道路,我们采取私塾个别教导,采取这个方法。学生每一个星期至少要上讲台讲一个小时,要写一万字的讲稿,所以在我想象当中,他们学习的压力相当沉重,为什么?在语文方面,他要学三种语文,这是必修科。经论里面他可以专选一门,一门深入;一门学成之后,他可以再选一门。修学的期间我们定为普通班两年,正科班三年,研究班四年,可以拿到澳洲的学生签证。学生的来源我们也想到,我们不招生,采取推荐的方法,由世界各个佛教团体来推荐保送,希望用这个方法,我们能够得到品德、修养、学术都能有一定水平的,能够有这样好的学生;特别着重在德行的修养,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能够做到舍己为人。我们从这里培训,也从这里选拔下一届的学院的领导人,院长、副院长、教职员,这样我们这个学院才能办得长久。不能像一般人所说的,清凉大师所讲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要学圣人。

  他底下说,「今圣人有志有能,故所作究竟」,我们要学圣人,有志有能。志在利益一切众生,志求正法久住世间;「有能」是指什么?能放弃自私自利,能放弃名闻利养,我们才能够把后人提拔上来。如果自己占住这个位子,死都不肯让人,死了之后后继无人,你的事业等于零,这个错了。我们有能力让贤,见到智慧德能比我强的,我立刻就欢欢喜喜让位。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印宗法师遇到惠能大师,这是在广州,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印宗法师讲经,那个时候惠能大师还是居士,还没有剃头,也到这个寺庙里听经,听印宗法师讲经。坐在后面有几个听众不老实,在打妄想,看到风吹着幡动,有人讲幡动,有个人驳斥他说不是的,是风动,他们两个人争论起来,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听经不老实。惠能大师看到他们两个在争执,就替他们解围,跟他讲「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了服了。

  惠能大师很会讲话,要是我讲我就不是这么讲了,我怎么说?我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你们听经不老实,何必去管风动幡动,老老实实听经重要,自己不老实,也扰乱大众秩序。能大师毕竟比我高明,这句话惊动了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下座之后,对于惠能就特别礼遇,向他请教:你的见解、你的说法决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这一谈之后,他原来就是从黄梅得法的五祖传人,隐居了十几年,这个时候才发现。印宗法师非常欢喜,向他讨教,然后惠能大师在那边剃头出家了,印宗法师是他的剃度和尚。可是印宗法师了不起,把他剃了头之后,回过头来再拜他为师父,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把这个位子让给惠能大师,这是什么样的胸襟?什么样的心量?所以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印宗退下来之后当护法,把弘法的使命交给惠能大师,弘护密切合作,中国的禅宗于是发扬光大,在佛教里面影响了一千多年,到近代才衰落。这就是圣人「有志有能」,所以他做的事情是究竟圆满,我们在这里要学习。

  大师在这里说得好:「世人以人随欲,不能兼亡」,一句话把我们世间人毛病全都说穿了。世间人为什么不能?为什么有开始没有圆满?是世间人随顺自己的欲望,随顺自己名闻利养的欲望,这就难了。不能够尊贤,不能够让贤,自己永远抓得紧紧的,所以到他死了,也就一切都完了,没有继承人,完了。家,家亡了,事业,事业也完了,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只有一代没有两代,清凉大师在这里一语道破。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冷静细心多想想,圣贤的事业,在一个家庭,他这个家庭世世代代传下去,孔老夫子孔家传了七十多代,代代都有贤人,我们如果随俗说,代代都有好人。再看看我们佛门,佛教在中国,大小乘总共十个宗派,各个宗派有没有传人?传人是有,我们常看传法,哪个出家人是哪个宗派里头多少代的,都有一个法眷,传法。我还听人家说现在传法它不是法,这个传法是可以买的,譬如我是第二十代,底下二十一代我可以传给你,但是需要多少钱,你拿多少钱来我写个法眷传给你,这个罪过我就不晓得怎么算法了。

  古人传法确实是有修有证,传法是给你做证明的,证明你确实开悟了,你是底下一代祖。达摩到中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传给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这五代都是单传。到惠能大师不传信物,衣钵不传了,传法,惠能大师传法四十多个人,这四十多个人都是禅宗的第七代。过去的承传必须得祖师印证,确实是开悟了。现在传的这个法眷,我就不知道凭什么,如果果然是像一般人传说的,是凭金钱,那就不得了,这是真正佛在经典上说的「裨贩如来」,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把整个佛法毁灭掉。古人这个承传实在讲就是师承,我的法跟哪个老师学的,哪个老师给我印证,我就是他的法子,必须要得到印证才行,没有经过印证还不算。

  我们今天这个第五届的同学,这个月底举行毕业典礼,会长昨天晚上回来了,今天晚上约我见面,我们要谈的是什么?印证,给我们第五届同学做印证。印证的工作怎么作法?播放同学们讲经的录像带,老师、同学们、信徒们,我们都欢迎他来看,我们大家看,看到我们满意不满意?如果我们都觉得满意,这就是给他印证,他可以毕业了。我们今天的传法就是发培训班的毕业证书,我们认为你的修学达不到这个水平,我们毕业证书不发给你,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大家的意思,现在讲民主。从前要一个老师认定那就可以了,现在我不这样作法,我是让所有的老师、同学统统参加,我们来看,每天我们选一段时间,我跟会长两个商量,我希望他也来参加,这样才公平。

  我们读这一节经文,读清凉大师的开示,我们感触太深了,我们要怎样学习?末后这一句说,「今有慈有愍,故令物喜。谓十波罗蜜,无不究竟。四无量心,令物欢喜。」我们有没有慈悲?有没有怜悯?慈悲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慈悲怜悯挽救正法,确确实实能够舍己为人,见贤能让。如果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当然是当仁不让。如果这个「仁」字变成「欲」,我自己的欲望,为了我的欲望我不让,那这个欲跟仁怎么分别?如果是「当欲」他就没有利人的心,也不会培养接班人,也不会尊重贤德之人;那个当仁不让的人,他知道现在这个事情非我做不可,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在这个位置上他决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来做他的接班人,这个人是真正当仁不让。用心不相同,行事有差别,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志士仁人必定得诸佛护念,决定得天龙善神拥护。志士仁人所作所为,绝不居功,事业怎么成就的?众志成城,大家的智慧、大家的力量做的,决不是我一个人做的,这是仁人。要是从欲望来的,那他这个功是自己居的,我的功劳,我做的,「他们有什么能力?」那个心态完全不相同。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是不是真正有慈悯心,还是具足强烈的欲望,强烈的贪瞋痴慢,一眼就看穿了。

  《华严》用十表法,所以讲「十波罗蜜」。通常大乘经里面都是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跟十波罗蜜只是在条目上有差异,内容上没有两样,这个要懂得。十波罗蜜从哪儿来的?是把六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再细说,把这一条再分开,分成「方便」、「愿」、「力」、「智」,在六波罗蜜里统统把它合成一个,都在「般若波罗蜜」里,所以只有开合不同而已。总而言之,般若智慧有权有实。实是根本智,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方便、愿、力、智,都属于后得智,也叫权智,我们一般讲善巧方便,你对人对事对物,你所用的方法全是出于智慧。《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实智,真实智慧;「无所不知」是应用,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无知是本,无所不知是末;无知是实,无所不知是权;无知是体,无所不知是用;无知是理,无所不知是事。因此这样的人做事情才有始有终,才能做到究竟圆满,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才真正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没有慈悲喜舍,怎么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菩萨的德号意味深长,「周遍游览」,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周遍游览?没错,释迦牟尼佛没有在一个地方说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了。一部《华严经》七处九会,《华严经》讲经的场所七个地方,不是在一个地方,举行了九次法会。方山李长者他有《华严经》的批注叫《合论》,他的说法跟清凉大师不一样,贤首、清凉都是主张七处九会,方山李长者他说的是十会十处,说得也有道理,十代表圆满。释迦牟尼佛讲《华严》开了十次会,在十个处所,周遍游览。因为这是究竟圆满的大法,说在哪一处讲,这是不合理的。究竟圆满大法在哪里说?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有缘在哪里讲。佛法是因缘生,讲的时间长短,都看缘分,并无定法,「所作事皆究竟」。《华严经》上,会会都圆满,每一会里面实在讲又有许多小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主方神,这是一会,大会里头有小会,没有一会不是圆满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将主方神长行介绍完了,下面是偈颂,我们同样用这个方式把这一章讲完。到下一章,底下一章是主空神,我们讲解的方式要改变,速度要加快,希望我们在三年,用三千六百个小时能把这部《华严经》讲圆满。主方神以前我们是细讲,主空神以下我们虽然不能像前面这样细讲,也一定把它的精义充分来发挥,希望我们学习的人都能够把这些道理、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得到真实受用。好,谢谢大家。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一十九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二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