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二十六

  日期:2011/9/16 16:44:5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六卷)  2001/6/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6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偈颂第六首:

  【若有众生至佛前,得闻如来美妙音,莫不心生大欢喜,遍游虚空悟斯法。】

  这是第六尊菩萨,前面我们在长行里面读过,「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十尊菩萨的德号都有密切连带的关系,从「遍住」到「周遍游览」,我们从名号、从得法,就知道诸佛菩萨是如何来教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恒发妙音」,这在众生根性里面是偏取耳根独利的众生。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拣选圆通,说了两句很有名的话:「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指娑婆世界,特别是指阎浮提众生;这个地区的众生绝大多数耳根最利。所以古圣先贤,无论是中国、外国,特别明显的西方宗教家,各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神圣,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中国的老子、孔子,无一不是用音声来做教学的工具;佛法里面称之为教体,以音声为教体。

  今天我们在偈颂里面看到,菩萨在这里叙说他的心得报告。『若有众生至佛前』,「若有」是假设,如果有众生,这一句关键在「至」,「至」含义就很深;诚心诚意到佛前去求教,我们一般人讲「请教」,假如有众生以真诚心向佛请教,这样说大家就很好懂了。如果没有真诚心,即使遇到佛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正是印光法师他老人家常常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是真理,可以贯穿一切人事物,不仅仅是对佛、对老师,其实在整个生命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用诚敬心,至诚恭敬,我们会得利益,会得非常殊胜的利益。也许人家要问:「这个人是恶人,我们也是用这个心态对待他吗?」没错!我们对善人,我们得到的是正面的教育;我们对恶人,我们得到的是反面的教育。正面、反面是一不是二,唯有真诚才能得一,唯有真诚才能自利利他。善恶两面都得利益,善的一面大家能够想象而知;恶的一面,他造恶,存恶念,行恶事,损人利己,甚至于对我自己都有很大的伤害,可是我们用真诚心对他,我们的伤害弥补过来了,而且能够感化他。

  诸位要知道,佛在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中国古人讲「一切人都有良心」,有天良,他要是常常遇到真诚人,他的良心会发现,他的佛性会现前,这就是我们帮助恶人变成善人。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知不知道?世间人常说「成人之美」,怎样才能成人之美?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心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只要用这个心就行了。这个心就是真心,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是神圣的一心。我们自己学到了,学到就必须落实在自己生活行为当中,你才真正学到了。落实之后,要把你的功夫加深,要把你的心量扩大,大到虚空法界,你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佛了。尽量的扩大,扩大心量就是扩大我们的服务面,我们全心全力去做,自自然然有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前。

  菩萨广度一切众生,也不能够疏忽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从哪里来?物还是由心变现的。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看到,经上给我们写的:菩萨帮助一切众生,两个手掌出无尽的宝藏,做布施供养。这不是想象,不是赞叹,而是实际的,事实。难道他那个无尽宝藏从手上变现出来的?这个说法也可以,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菩萨的德行、菩萨的真诚,感动一切善良众生,菩萨教化众生、安立众生,所谓「得道者多助」,道理在此地。一切众生都愿意为佛菩萨贡献他自己一分心力,这就等于手中出无量妙宝。佛教给我们:一切法不能向外求。向外求,错误了!心外求法,无有是处,向内求!内就是真心,你的心、愿跟诸佛如来一样,等同,向内求。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相同,愿跟佛的愿相同,言跟佛的言相同,行跟佛的行相同,自自然然就得诸佛护念。我们一发心,诸佛如来就知道。我们不知道他,是我们这边有障碍,佛那边没有障碍。所以,就像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所说,「上与诸佛,下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感应道交」。我们要想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成就,大心的人,他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圆满的成就,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答案既然是肯定的,为什么许许多多人不成就?这是他对于理论、方法、境界欠缺明了,这样才产生了障碍。如果他对于佛在经教里面所说的道理通达明了,佛所教导我们的方法、境界也完全能够明了,他障碍没有了,他当然圆满成就。

  第二句说『得闻如来美妙音』,这个必须要生在有佛出世的时代,这个机会难!如果生在佛前,生在佛后,或者虽然跟佛生在同时,没有住在一个地区,或者虽然住在一个地区,佛经常讲经说法,他疏忽了,他没有去听。就像佛在经上给我们形容,当年世尊在王舍城讲经说法,王舍城的人口有十万人,古时候十万人的城市就是大都市,佛在这个城里住的时间很长,这个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但是知道,听说有释迦牟尼佛这个人,闻名没见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释迦牟尼佛名字都不知道。由此可知,缘分也是难得,不容易!由此可知,结缘太重要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作学生,跟随李炳南老师,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不要忘记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他非常重视结缘。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好,「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结缘,怎么结法?用什么来结?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与佛有缘了;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与佛有缘了。缘要结得深,「深」是什么?心里头真的常常想见佛,真想!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虽然离开我们,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入灭,是不是真的入灭?没有。那是表演,舞台上表演,他从舞台上下来了,舞台上面看不到他了,这叫示现入般涅盘,实际上佛没有离开我们,不过是把那个戏装换下来了。现在穿的服装跟我们一样,跟我们大众在一起,我们不认识。世间愈是有苦难,佛菩萨应化愈密集,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绝对不是说,现在众生业障很重,心目当中完全没有佛菩萨,完全没有圣人,这些佛菩萨、圣人一生气都走了,没这回事情,他不会生气的。他看到你愈可怜,他愈要多住在这个地方。现在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佛菩萨化现在其中,只可惜我们肉眼凡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有心思细密的人,感应灵敏的人,我们常讲烦恼轻的人,确有善根福德的人,他们有时候能看得出来;还有一些我们世间所谓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也能看出几分。所以,不能说没有圣贤在世间。

  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我们有生之年。有没有见佛?有,我们同修当中就有。念佛人在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是现前见佛,他看到佛来接引,看到菩萨以及声闻大众来接引他,所以往生是不死,我常讲是活着往生去的,不是死了以后,他一口气还没有断,他还会说话。有些功夫得力的,功夫得力是什么?业障、烦恼、习气,他确实伏住了;虽然没有断,它不发作,它不起作用。像我们净土祖师传记里面记载的初祖慧远大师,他是东晋南北朝时代人,他老人家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西方极乐世界境界现前了,我这一次应该走了」;而且跟大家说:「这个境界我过去曾经三次见到过,没有跟任何人讲。西方极乐世界现前这个境界,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模一样。」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建立中国第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都是志同道合,一心求生西方的,这称之为「莲社」。他走的时候跟大家讲话,说完之后才走的,所以是活着往生,不是死了往生。往生了,这个身体躯壳不要了,换一个什么身体?莲花化生,紫磨真金色身,具足无量相好,跟阿弥陀佛身相一样,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个臭皮囊不要了,丢掉了。所以,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

  这才是人世间第一等福报的大事,世间名闻利养是鸡毛蒜皮,你要是贪恋世间的福报,这个第一等的大福报可能你就当面错过了,这个损失你说有多大!所以真的明白了,真的通达了,我宁舍世间所有的福报,我只求这一个福报,这是头脑真正的醒悟过来了。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所有五欲六尘的享受,边都不沾,一心一意听从佛陀的教诲,奉行佛陀的教诲,百分之百的做到。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教导我们的:佛教我们做的,全心全力去做到;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禁止,不但身口不造,念头都不生。这是决定求生西方,肯定往生高品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首偈「若有众生至佛前,得闻如来美妙音」,我们今天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亲闻弥陀如来为我说法。我们决心要在这一生成就,不能再等到来生来世,这个念头就大错特错!如果有这个念头,这一个差误,不晓得差到哪一劫去了,这个问题严重!纵然来生还得人身,总不免有隔阴之迷;纵然善根深厚,你没有办法避免环境的影响,你的家庭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你还能够继续努力吗?难了!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决定不肯等待,我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只有自己真正成就了,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你的冤亲债主;为什么?冤亲债主跟自己都是有缘人,不管他是善缘、恶缘,总而言之,他跟你有缘,有缘就容易度,佛不度无缘之人。由此可知,不管是善缘恶缘都好,都是好因缘。自己没有觉悟,没有成就,顺逆善恶的境缘有差等,真正觉悟之后就没有分别,就没有差等了。

  偈子里面,「如来美妙音」含有深义。什么深义?大乘经里面凡是讲如来,多半都是讲自性,从性上讲的;从相上讲的,多半称佛。所以我们看到经上常常用佛,有的时候用如来,用「佛」是从事相上说的,用「如来」多半是从心性上讲的。如来美妙音就是真心本性里面流出来的言音,言语音声,这才叫妙音。六道凡夫,甚至于四圣法界里面的圣贤,他们的音声是从情识里面流出来的,不是从自性。权教菩萨、藏教通教的佛,都没有见性,所以他们的教诲是从意识心、善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从自性里面流露的。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言语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真正是美妙音。美妙的程度真正是不可思议,为什么?他一个音具足一切音;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才叫妙!没有方法思议,没有方法形容!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那是如来美妙音。佛灭度距离我们时间久了,音声没有办法传下来,但是音声的符号还留传在今天。我们用符号来代表音声,这个符号就是文字,像唱歌一样,用符号来记载它,就是歌谱;像跳舞一样,每一个动作记录下来,就是舞谱。经典就是诸佛菩萨说法美妙音的音谱,音声说法不可思议,这个妙音的音谱同样也不可思议!我们《华严经》启讲三年了,我听同学们告诉我:这部经已经讲了六百多个小时,我们有没有把它的意思圆满的说出来?没有。我们说出来真是大海之一滴,无量义里头的一分,它的意思说不尽!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我们一生都讲不尽。所以,音声美妙!经文美妙!经文是佛说法音声的符号。

  「众生得闻」,这句的关键在「闻」,我们有没有得闻?我们没有。为什么?如果我们这个「闻」字真的有了,底下一句一定就有了,「莫不心生大欢喜」。我们的大欢喜没生,我们是听说,还在半信半疑,还在不能确定。这个闻字怎么讲法?「闻」是闻慧,菩萨三慧,闻慧。小乘圣者三学,戒定慧三学,菩萨三慧就是建立在戒定慧的慧的基础上,从慧里面说之为闻慧、思慧、修慧。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闻慧?我们没有戒、没有定,哪来的慧?所以我们今天讲这个闻,是凡夫听闻之闻。你听了这个音,听了这个音有没有开悟?没有。为什么没有开悟?你没有闻慧。为什么没有闻慧?你没有定的基础,你没有戒的基础。从哪里做起?从戒做起,佛还特别强调「以戒为师」,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慧。如果我们念这个经文「得闻如来美妙音」,这个闻字,听说就行了,哪有那么简单?我们今天都念了,同学们都听了,你们见性了没有?你们开悟了没有?没有,那这个闻字不就有问题?所以,学佛一定从戒学做起。

  「戒学」是什么?我们净宗学会建立的时候,就提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全是戒学,「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试问问:自己有没有认真的做到?甚至于还有许多同学,这五个科目都记不住,那你怎么个作法?纵然记住了,这些条目的意义、精神不知道,记得也是枉然!了解它的精神、意义,不能落实到自己生活当中,不能落实到自己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之中,那有什么用?你还是凡夫一个,你怎么会得定!定是什么?定与戒,不是别的定。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我就定在这五个科目,然后念佛求生净土,就会开悟。觉悟之后,六根聪利,聪明猛利,任何一根接触一法就能够一切通达,不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不是闻一知十,闻一「遍知一切」,这是智慧生,也就是智慧起了作用,我们生活在智慧里面。闻慧,「闻」的意思是接触。眼接触色法,耳接触音声,鼻接触气味,舌接触味觉,眼耳鼻舌身意,它起的作用是见闻觉知,接触称之为闻;一接触就不迷惑了,不迷谓之修慧,修正过去的迷惑;明了叫思慧;闻、思、修三慧。闻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没有次第,绝对不是说,先闻,闻了之后再去思,思了之后再去修,不是的,闻思修三慧是一次完成的。从接触称之为闻,从明了称之为思,从不迷称之为修,这叫闻思修三慧。由此可知,菩萨是多么聪明,真正是经论上讲的上根利智;一闻千悟,一接触他就通达明了,一丝毫都不疑惑,我们得明白这个道理。

  『莫不心生大欢喜』,欢喜心怎么生出来的?世出世间法统统明白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清楚了,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障碍,原本一体,不关迷悟。觉悟的人得自在随缘的受用,迷惑的人得的是不自在,但是还是随缘受用,就是在随缘是决定的,一个就是自在,一个就是不自在。觉悟的人所谓讲「解脱」,《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每一尊神圣,每一位菩萨,他所修学的法门,最后是解脱门;解脱门是什么?自在。众生随缘不自在,不甘心,不情愿,但是还得要受,不能不受。于是,觉悟的人自自然然会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先知必定觉后知,先觉必定觉后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他不知道,所以他才生起妄想、分别、执着。对于事实真相愈去愈远,愈迷愈深,他的思想行为不能不造业。既然造业,就不能没有果报。六道三途的果报从哪里来的?自己迷了事实真相之后,从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所做的一切业的一个反应;换句话说,完全是自作自受,不能怨天尤人。可是,世人不了解,他怨天尤人的那个念头极为严重,这麻烦大了!造成的后果是自害害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叫大错特错,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他怎么能生欢喜心?

  古谚语有所谓「人生在世,不开口笑的是痴人」,你们想想这句话,开口笑是欢喜,生大欢喜心。心不能生大欢喜就是迷惑颠倒的人,迷惑颠倒的人他欢喜心生不起来,他生的是什么?烦恼、忧虑、牵挂,他生这个心。在经论里面,佛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此地「莫不心生大欢喜」就是常生欢喜心。谁能够做到?觉悟的人能做到,明白的人能做到。六道众生不可能,不但六道不能,十法界里面的圣者也不能,他能够生欢喜心,他不能生大欢喜心。生大欢喜心,是法身菩萨,我们一般讲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行!这一句是形容他们生活的状况。这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用《华严经》来说,你要不断见思烦恼怎么行?见思烦恼就是严重的执着,执着要放下,放下之后我们身心是透明的。「事无不可告人言」,完全透明!生活在这个世间是一尘不染,生活在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秘密,现在讲是「一切都是公开的」。可是,世间人他的观念不一样,外国的法律有隐私权,这一隐私就完了!不要说是于无上大道,声闻小道他都没分。你有隐私,你不能完全公开;换句话说,你充其量可以生天,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你一定要放弃隐私权,大公无私!大概现在一般人,隐私里头最重视的一个部分,就是财产,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甚至于很多,我听说的,先生的财产太太不知道,太太有多少财产也保密,先生也不知道。夫妻、父子各不相知,个人在隐瞒个人,这个家试问问:怎么能和,怎么能兴?家和万事兴!彼此互相隐瞒,纵然是和,表面的,不是实质的。实质是毫无隐藏,那个家决定会兴旺,团体也如此!

  为什么佛教的团体是所有团体里头最尊贵,最被大家尊重的?佛教团体每一个成员无私,见和同解,无私!见和同解要怎样做到?什么条件做到?佛的方法非常简单,每一个人把自己自私自利的观念放下,不就同了!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你的意见跟别人总是有出入,总不能做到完全相同,所以佛教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成见,放下自以为是,放下自己的主张,就同了!换句话说,佛教弟子们,做人要客观,不要主观。客观才能够容纳别人,才能够接受别人;主观观念太强了,自然就排斥别人,很不容易接纳别人,这是一定的道理。你的欢喜心怎么能生得起来?

  世间有一等人,把自己的欢喜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是造极大的罪业。哪一类的众生?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是阿修罗、罗剎。他们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这个意思很深,细心的去体会,细心的去观察,你就明了了。佛菩萨的欢喜心是建立在教化众生的基础上,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转迷为悟,帮助众生超凡入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得大欢喜心。他跟修罗、罗剎、魔王完全不相同,修罗、罗剎、魔王福报享尽了,没有不堕地狱的,他的老家在地狱;菩萨的老家在华藏世界、在极乐世界。那真的叫天壤之别,一个是在登峰造极,一个是在地狱的底层。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要不是诸佛如来给我们说明,我们怎么会知道,作梦也想不出来!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学问,确实是佛法,真实的教诲,确实是佛经,佛经真真实实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世出世法里头无上的宝典,我们怎么能不尊重、怎么能不爱护?如何尊重、爱护?第一个要依教修行,我们才真正得利益。不是把它收藏起来、把它保存起来,不是!我们要天天读诵,天天研究,天天讲解,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境界。

  在最近这几年,我们办培训班,我们办净宗学院,目的何在?目的在护持佛法,目的是真正是爱护佛法、学习佛法、弘扬光大佛法,当然常生欢喜心。我们的心真,我们的愿实,实实在在的。海内外志同道合的人多,我们这个才开端,净宗学院才有这个名,有一些同学听到了,打电话来,写信来,传真来,想来参与。我们现在回复:来参与,我们非常欢迎!但是现在机缘不成熟。什么原因?你来了,我们没有地方给你住。什么时候欢迎你来?我们的校舍建好之后,欢迎你来。他就问:「建校舍大概要多少时间?」我估计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我们校舍建好了,你来,有居住的环境,有学习的场所,我们共同来把大乘佛法,现在虽然说是净宗,我们的心量不是局限在净宗。其它宗派都还没有理想修学的场所,所以我们要开放,我们可以多成立几个班,来帮助大小乘的佛法,普遍成就佛法各宗各派的弘法人才,绝不局限在净宗。等到将来各宗各派都有学院了,像我们净宗学院,他们有禅宗学院,有天台学院,有贤首学院,有法相学院,我们净宗学院就专修净宗。其它宗派还没有成立之前,我们要兼顾,我们要帮助他们,全心全力帮助,希望在我们这里有成就的人,将来他们自己出去建立其它宗派的学院。

  诸位同修总得要晓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出世间一切法要想有成就,第一个是人才。我听大陆同修告诉我:从前赵朴老曾经在一次佛教会议里头说了三句:佛教要想复兴起来,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老居士有智慧、有眼光,培养人才是今天第一桩的大事。我自己学佛五十年,讲台上讲经四十三年,我愿意把我的经验,把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心得,无条件圆圆满满的奉献给大家做参考。希望大家的成就,要在我之上,佛法才能够兴旺起来。学得跟我一样,这成绩平平;要不如我,要想佛法兴旺就很难说了。所以我的期望,总是希望后后胜于前前,大家的成就一定要超过我的成就。

  『遍游虚空悟斯法』,遍游净空主方神他悟得这个法门,他从这个法门证入的,证得无上菩提。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二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二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