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五十七

  日期:2011/9/21 15:05:2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七卷)  200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7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林神长行第二句:

  【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等众生悲」,这是「广大」的意思。「一一离障」,叫做「普清净」。这一位主林神他所修学的法门『得广大修治』,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广大」是大慈大悲,修行对治,这也正是佛法常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广大」是慈悲,「修治」是方便。「修」我们一般常讲修正,「治」是治理、对治,两个字都是针对我们凡夫的毛病习气而言。凡夫习气很重,要知道这些习气决定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而是累积多生多世的习气。这些习气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习气再多再重,也不出这三大类。如果在过去生中累积的善习气多,要不要修治?还是要。为什么?如果对于这些善业着相,虽然能感得人天的福报,或者是饿鬼、畜生里面的福报,总不能超越三界,这是要知道的。恶的习气更不必说了,譬如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善业十种,恶业十种。恶的习气要对治,善的习气要不执着,是好境界;执着反而不善了,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要学菩萨一样对治。我们的目标,这后面几个字说得好,『普清净』,所以纵然是善事好事,如果要是着相就不清净了。

  修行目标要纯净、纯善,果然身心清净了,清净自然都是属于善行,这个可以肯定。善行不一定得清净,清净决定是善行。清净怎么修?断恶修善而不着相。断恶不着断恶之相,修善不着修善之相,《般若经》上常讲的「三轮体空」。佛教菩萨断六种不善的习气,哪六种?第一种是悭贪,自己拥有的财富不能布施,拥有的智慧德能不肯教人,我们常讲吝啬,这是属于悭贪,这是世法一切烦恼的根本。佛讲烦恼虽然讲贪瞋痴三毒,贪瞋痴里头尤其是贪,它摆在第一位。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权位,甚至于学佛了这个习气还放不下,贪佛法,处处总希望比别人多得一些,在在处处他要做一个特权阶级,都是悭贪烦恼在作祟。这个障碍非常严重,障碍你得不到清净心。

  树神他知道,他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他认真修行。佛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治悭贪这个烦恼?佛教给我们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修治悭贪的。财布施对治吝财,法布施对治吝法。佛告诉我们,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于是我们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贫穷愚痴怎么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烦恼习气累积的果报,是苦报、不善的果报。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命里头没有财富,可以转变成有财富;命里头没有智慧,也可以转变成有智慧,甚至于命里面多病,不健康、短命,只要能够修无畏布施,都可以转得过来,这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真的,没有求不得的。世间人有求不得苦,佛门当中没有求不得的。为什么?他懂道理,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没有得不到的,有求必应。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清楚,你就知道怎样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前途。命运是有,但是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可以做一个转变。

  这个恶业的习气也是大病,有意无意恶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种种的不善,它是习气,有时候有意,有时候无意,总是伤害一些善人、一些善事。佛教给我们持戒来修治,把造作恶业的习气修理、对治。什么时候到持戒圆满?恶业没有了,持戒就圆满了;悭贪没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圆满是从这个地方说的。忍辱波罗蜜是对治瞋恚的,瞋恚是严重的烦恼。佛在经论上常说悭贪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我们总得要明了,知道瞋恚对自他的伤害都非常严重,对自己的伤害果报在地狱,对别人?跟别人有意无意结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够化解,必定有报复。

  我们受了别人的冤枉,受了别人的侮辱陷害,我们能不能若无其事?如果心里有忿恨、有不平,换句话说,就有报复的念头潜伏在阿赖耶识里头,往后因缘遇会的时候,这个种子起现行,就起报复的行为。必须知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果报非常可怕。所以佛教我们忍辱,一定要能忍,忍对自己来说成就功德,不堕三途,不受苦报。对别人来说,这个怨结化解掉了,往后不会再有互相的报复,不会再有,这是好事情。

  「精进」是修治懈怠的,懈怠、懒散是修行人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的重大障碍。人是好人,懒惰,功夫提不起来。「禅定」是专门对治散乱的,般若智慧是对治愚痴的,你们想想看,佛教菩萨这六种方法治病的,目的是一个:恢复清净心而已。清净心是真心,也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非常可惜我们现在是因为有妄想烦恼习气,障碍着我们自性德能不能现前,需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这是略举这个例子,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

  「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无尽,佛菩萨教给我们修治的方法就无尽,如一般经论里面常说「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修治的法门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每一位尊者他们修学的解脱门,这个门就是门道、方法、门径。什么门径?解脱门。解是解除,解除什么?解除烦恼。脱是什么?脱生死、脱六道、脱十法界,脱离。如果我们把多生多劫累积的烦恼习气统统解除,你就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门就是说方法,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太多太多的方法。这么多方法当中我们自己也想一想,哪一个方法适合于自己,可以做为自己主修的,或者可以做为自己助修的,乃至于可以做为自己参考的。

  在这部大经里面,佛菩萨有没有指示我们一个法门?或者是有没有暗示我们一个法门?有,真有。这一个法门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劝导我们亲近阿弥陀佛的法门。它是怎样教导我们?这个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这是暗示。德云比丘,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明白指示。所以深入《华严》之后没有不念佛求生净土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真正要得《华严》的义趣,他会念佛求生净土。天台智者大师念佛往生的,是法华宗的祖师;禅宗祖师大德,密宗的善知识,许许多多最后都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往生净土的条件,要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心不纯净,往生净土就会有障碍。心要清净,势必要万缘放下,一尘不染。第三尊:

  【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净信芽解脱门。】

  他所修学的法门,这个文字上是比喻,芽是比喻。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一切胜因,皆为佛道。各各心净,则种种芽生」,这是什么芽?功德之芽,功德就生了。「一切胜因」,胜是殊胜,因是因缘,过去生中你修积的有善根,这个善根在这一世就是最殊胜的因地。这个善因要如何才能够生善果?那就要靠缘,缘是这一生当中修的。过去有善因,现前有善缘,这个善的果报当然就现前。我们要问,清凉大师讲「一切胜因」是什么回事情?简单的说,一切胜因就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的,「一切善行」。经上讲得好,我们要记住,时时刻刻不能够忘记,念念都要提醒自己佛这个教训。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心善,这是种子。「思惟善法」,起心动念思惟。「观察善法」,六根所接触外面境界,全是善法。这个善是什么?《十善业道经》上的指十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为我们指示出,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如果把这十句统统都做到,在佛法里面讲他是小乘人,小乘圣者;大乘人不但不杀生,他还要护生,我们讲放生、护生。不但不偷盗,他还要用自己的财宝智慧布施,这就是大乘菩萨。小乘消极这一面他做到了,独善其身,大乘人独善其身之后一定兼善天下。所以他的一切因殊胜,缘也殊胜,念念行行都回向佛道。他为什么这么作法?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心愿,「佛道无上誓愿成」,希望早一天成佛道。成佛道之后又为什么?不为别的,决不是为自己享受,是为普度众生。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成了佛就没事了,告诉诸位,事实真相成了佛之后事就更多了,为什么?到九法界去普度众生。

  有些人听了不成佛还没事,成佛了这么多事,「算了,我就做个罗汉就好了,不要成佛了。」这个心是小乘心,小乘心修小乘行。为什么?小乘人怕苦,尤其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间,《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好,「刚强难化」。多少权小圣者发心到这个地方来帮助众生,遇到这个状况都退了心。这都是事实,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退心的大有人在。谁不退心?法身菩萨不退心,诸佛如来不退心。为什么?不着相,确确实实做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普贤行愿,愿愿末后一句都说「无有疲厌」,二乘人有疲厌,有疲劳、有厌倦,权教菩萨也有,为什么?着相。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能不能做到不着相?难!这个太难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还有一念为我的念头就已经着了相,一着一切着,不可能说这一桩事情着相,那一桩事情可以不着相,没有这个道理!一不着一切都不着,那叫真的彻底放下了。

  我们今天唯一能够做到的,这讲实话,只有带业往生。我们的身体还没有走之前,还在这个世间,一定要懂得舍己为人。这样将来往生必定提升自己的品位,高品位往生。在这个地方修学有好处,修学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决不求任何回报。不求名,不求利,也不求权位,默默的在奉献自己。这样修学这就如法了,这个就是为佛道了。

  「各各心净」,这个「各各」是指什么?譬如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修布施不着布施的相,持戒不着持戒的相,忍辱不着忍辱的相,「各各心净,则种种芽生」;布施波罗蜜的芽生了,持戒波罗蜜的芽生了,忍辱波罗蜜的芽生了,这全是佛道。我们要懂得在这个地方学习,这只是略说,点到为止。细行,诸位一定要细心去思惟,务必要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点点滴滴,都不空过。穿衣吃饭都具足圆满的三学六度,这样功夫才真的得力,你的生活必然是充实,现前的受用身心自在,法喜充满,这是你现前的受用。烦恼天天减少,智慧天天增长,这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境界现前,那自己就要认真去反省:「我的修学犯了错误。」你把错误找出来,找到了,我们佛法里面讲觉悟了、开悟了。然后你把你的过失修正过来,佛门里称为「你真修」,你真的把错误修正过来了,你的果报一定是殊胜的,一定是吉祥的。第四尊:

  【吉祥净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头给我们的提示,意思很深很广,他说「一切功德,庄严一毛」,毛是毛端,「一一皆然,故佛为德聚。良以佛果揽因,皆圆成非分成。是故一因生一切果,一果收一切因,皆圆融无碍耳」。这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无碍的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佛清楚,法身菩萨清楚,二乘跟权教知道这个事情他不能够契入。凡夫在听闻佛法之后,那要看他的根性,利根的人未尝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中下根性的人那就跟二乘人相彷佛。这一句里头含义非常之深。

  菩萨的名号,『吉祥净叶主林神』,我们知道这个树,一棵树最多的就是树叶,所以清凉说「一切功德,庄严一毛」,在树讲就是庄严一片叶。整个这一棵大树,你从什么地方看到庄严?看见这一片叶。在表法里面这一片叶是什么?这一片叶就是自己。佛法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看?从我们这一个人身看,我们看不出来,我们不懂这个意思。诸位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世间谚语所谓「人人为我」,我想很多人听说过,后面还有一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事实,我们生活在世间,衣食住行都是许许多多人在那里工作,布施供养的;换句话说,许许多多众生牺牲奉献的。我们喝的这一滴水,这一滴水从哪里来的?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劳力,才把这个水送到我们家的自来水龙头。我们把它烧成开水沏成茶,烧成开水这些工具,或者你是用电炉,或者是用瓦斯,那又是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劳力?沏一杯茶,茶叶怎么来的?不想,毫无感触!细细一想,我喝一杯茶是多少人奉献的,我们讲多少人牺牲奉献的,成就这一杯茶给我解渴,供养我这个色身。我这个色身对于一切众生有没有回报?有,我们行善是回报,我们造恶也是回报。如果你是行善,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修布施供养,这个福报大了,一切众生都得福。如果我们这个色身,心行不善,造作种种恶业,辜负许许多多众生的供养,这么多众生牺牲奉献供养我的色身,我还要以造业来回报他,这个过失太大太大了。所以将来到哪里去?三途地狱。

  为什么我们不学好,要做恶业?这个原因是过去生中的恶习气太多太重,这是因,不善的因。这一生当中从小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育,没有人启发我们的善根,缘不好。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这段经文,心里都很难过,佛说「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这里头因跟缘都说到了。过去世的先人无知没有教好我们,那是因;这一世当中我们出生到长成,我们的父母、尊长没有好好的教导我们,缘不好,所以在生活当中,哪有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焉能不造恶业?真的佛菩萨大慈大悲,体谅我们的过失,但是那个恶的果报佛菩萨不能替我们消除,佛菩萨不能替我们代受,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没有法子避免。

  这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真的常常想到,你就会真干,你会真的修了。为什么?真修行原来对自己有真实利益,不修行肯定堕三途地狱。在这一世当中纵然是遇到佛法,也没有办法真修真干,什么原因?真正修学的时间太短了。所以往昔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长时熏修,一门深入」,我们没有这个缘分,没有做到,没有遇到真正好老师;也可能遇到真正善知识,我们自己业障深重,遇到他不相信,对于善知识教诲不能完全理解,不能依教奉行,当面错过,你说这个多可惜!

  

  主林神长行第四句:

  【吉祥净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

  菩萨这个法门里面含义很深,我们接着前面再做一些补充的说明。清凉在批注里面给我们一个启示,「一切功德,庄严一毛。一一皆然,故佛为德聚。」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出的报告,让我们细心在这一段经文里头认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如来的分上确实是「德聚」,为什么?纯善无恶,纯净无染。在我们的分上就不然,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理解,经上称佛是讲的性德,如果从性德上来说,众生跟佛无二无别,都是圆满的;如果从修德上来说,那真的是天壤之别。佛修德圆满,性德圆显,我们可以说毫无修德,性德虽然本具,一丝毫都显不出来,起心动念是恶念、杂念、染念。心念如是,言行就可想而知,能好到哪里去?所以我们沦为六道凡夫,有幸遇到佛法,接受圣贤人的教诲,最要紧的一桩事情,就是要听从圣教、随顺圣教认真学习,开发我们的性德。这条路是人生的正路,这个道是成佛光明的大道。

  从哪里下手?可以说是一切众生各个根性不相同,因此下手方便也自然不同。佛为众生开无量法门,开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佛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有这么多烦恼习气,有这么多不同根性,希望各个随自己的方便门快速成就,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本意,所以从性上讲那是德聚。底下几句话说得好,也非常重要,「良以佛果揽因,皆圆成非分成」,分是局部的,圆是圆满的,佛果揽因。「圆成」这个话说得好,我们今天学佛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方法,所以学得很辛苦、学得很累。为什么?我们走的是分成,一个因生一个果,一个果则是一个因,而不能像佛一样,一个因生一切果,一个果里头具足一切因。我们听了这些话,这些话里头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说实在话我们都参不透,如何能够随顺?因此我们的修学必须从根本下手,《楞严经》上所讲的「最初方便」;如果不在根本上着眼下手,我们这一生决定又是空过,那才叫真可惜。

  印光大师教我们,这是菩萨示现在当今的世间,救度现前苦难众生,他讲了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大势至菩萨!菩萨主智慧,观世音菩萨主慈悲,这两大菩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助教,两位得力的助手。菩萨这十六个字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看轻,这十六个字是一大藏教的纲领。菩萨教我们从哪里下手?从「敦伦尽分」下手。这四个字意思太深太广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这四个字。什么叫敦伦?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一定要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什么是伦?伦是自然的秩序,天然的秩序。这个东西不能乱,一乱了一切众生就得要遭难,就得要受苦,必须是各就各位。我们生在这个世间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样的身分?这叫自知之明。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要知道这些事实的真相。前因后果,果然通达明了这叫学问。能够随顺天然的法则、自然的秩序,这个人叫行道,我们讲这个人是道德之人,他过着他本分的生活,守着他本分的地位。如果他生来是贫贱,他能够安分守己,守住他的贫贱;他要是命中有富贵,他也安于富贵,于是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有福了。如果不安于本分,不安于本位,胡作妄为,社会动乱,世界不太平,人民要遭受许许多多灾难。古圣先贤教学,就是教这个东西。

  古人做出榜样,做出示范来给我们看,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这是一个大圣大贤过贫贱的生活,又短命,三十几岁就死了。这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孔老夫子是大圣也只活七十二岁。他们知天命,甘心情愿安于贫贱,为我们做出示范。释迦牟尼佛生于富贵,他能够降等舍弃富贵而安于贫贱,这实在是太难得、太希有!这些人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守法、持戒、守礼,在世间做个规规矩矩的人,奉公守法,给我们做人做出最佳的榜样,只知道修养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境界,决定不羡慕希求世间的荣华富贵。为什么?他们清楚明了,世间荣华富贵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东西不好享受。不要说你命里没有你要去强求,那你付出多少代价?就是命中有的,你是自自然然得来的也不好享受。你要不相信你去看看历史,历代帝王有几个是长寿的?许许多多帝王不到四十岁就死了,什么原因?福报享尽了。那个福报多生多劫修的,享福的时间很短就享尽了。释迦牟尼佛清楚,他不要,他去选择一个义务教化众生的这么一个行业、一个工作,清高!他享的是清福,自在随缘,法喜充满。心里所念的、所作所为的,真的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积功累德干这个好事。我们看出来了,体会得到了,非常敬佩,非常的仰慕,我们发心向他老人家学习。从哪里下手?

  我入佛门请教章嘉大师,大师教我从看破放下入门。我问他从哪里下手?他教我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那个时候我的物质生活非常清苦,大师说一分钱的布施也是圆满功德,为什么?你已经尽心尽力了,把无始劫以来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种种享受的念头布施掉。我终于明白老师的意思,认真努力来学习,从真正放下干起,务必要对于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贪恋的念头。这个事情难!过去古往今来多少修行人,一生当中何以不能成就?说实在的话,放不下。妄想放不下,分别放不下,情执放不下,所以害得你生生世世修行,生生世世不能成就,无量劫搞到今天还落得这个样子。果然能够反省、能够检点,这个人觉悟了,换句话说,这个人有救,要套其它宗教里面讲是「这个人得救了!」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不能改过,那就没救了。由此可知,真正是谚语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不能成就在乎自己是不是有真信、正解、正行,要没有信解行,后面特别着重在行。没有能够起行之前,着重在解,解了之后一定要行,叫悟后起修。你要不真行,不真正去改你的毛病习气,你怎么能成就?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丝毫都不沾染,要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成就别人。

  印光大师做出样子给我们,十方的信众对他的供养,他自己一分钱没有用,都拿去印经布施了。拿去做法布施,广度众生,没有改善他自己的生活,依旧过清苦的生活,依旧住在一个很简单、很简陋的小房子里面。他老人家关房,我们到苏州灵岩山寺去参礼过,我们知道他的生活环境。虚云老和尚禅宗大德,他的弟子遍海内外,所有一切供养建道场,修复损坏的寺院庵堂,恢复之后、建好之后,礼请年轻的出家人去住持、去修道,他就不要了。许许多多道场,我们在他老人家的《年谱》看到,修好之后交给别人,一生就没有再去过,这教给我们真放下。世出世法决定没有一丝一毫据为己有,懂得这什么意思?一丝一毫据为己有,你的我执犹存,我见增长,这是轮回之根。轮回的根不断,换句话说,你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道理在此地。

  念佛虽然讲带业往生,如果你这个业障习气重,临命终时决定障碍,障碍你往生。你只要有这个念头,你就没有办法逃过魔障。魔障是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临命终时他要来障碍你。你敌不过业力,临命终时他变现你的家亲眷属,这个时候来诱惑你,你的心一染着立刻就堕三途。这个事情非常可怕,因此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众生是解冤释结,对于冤家我们把所有修学功德回向给他,把这个怨解除。对于有恩于我的,我的修持点点滴滴回向给他,这是报恩。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生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的?消融冤业,知恩报恩,那你就完全做对了。诸佛菩萨、这个世间大圣大贤,就是这样示现教导我们的,而在世间第一等大好事、第一等大功德的事情是什么?是学习圣贤的教诲,发扬光大圣贤的教学,这个功德第一大。

  在中国,中国历史三千年了,这三千年当中改朝换代,多少帝王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有哪一个人能够比得上孔老夫子?我们想想看,孔老夫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大功德?教学。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有教无类。他教了多久?实在讲教的时间并不长,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周游列国本来是想求一官半职,施展他的抱负,没有想到当时这些诸侯国君,对他虽然礼敬有余,没有人敢用他。不得志就回到故乡,从事于教学的工作,把他的智慧、把他的学问经验传给后人。这样展开代代相传,影响所及,可以说遍及全球。影响最深的是中国,从中国影响到周边的国家,韩国、日本,南面是越南影响最深。现在世界上其它的国家地区,欧美许多著名的大学都设立汉学系,汉学系里头最重要的学科是儒学。

  释迦牟尼佛如果当年继承王位,可能世界上人都把他忘掉了,谁知道他?他把王位舍弃,他做了一个不朽的大事业,推动多元文化的教学。他教的时间比孔老夫子长,五十年;释迦牟尼佛比孔子长,孔子教学大概是十年左右,不长,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影响之深远超过孔子。我们从这些历史细细去观察去思惟,我们今天选择这个行业,选择人生的方向、目标是正确的,没有错误。选是选对了,怎样去完成?那就是清凉在此地教导我们的原则,「圆成非分成」,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为什么?圆成才能真正得一切功德庄严聚。要学这个方法,说实在话最好的教科书就是《华严经》,《华严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这是圆教第一经,圆顿大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教义。历代祖师大德都称赞这部经是如来的根本法轮。

  我们要怎么样圆?首先要觉悟,如果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圆了,这个好难!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打掉你就圆了,这个话白说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做不到,那我们就求相似的圆,不是真的圆,相似的,相似用观想。古德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不要紧,只要心有余就好。心里头真有,为什么现在做不到?业障太重。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没有修慧,福慧不足,我现在想学佛,福慧不足,但是想学佛的念头不能没有。只要有这一念在,认真努力真正的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就能得佛力加持。只要认真努力,假以时日你自然就觉悟到、自己会感觉到,烦恼少了,智慧开了,觉得自己聪明了,这是好事情,这个境界就好。渐渐也能够做到像佛一样的圆成,我们从渐圆逐渐逐渐提升到圆顿,务必要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样就好,不可以退转。为什么会退转?随顺烦恼习气就退转。如何保持不退转?随顺佛陀教诲,我们就不退转。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劝导所有同学抓住修行的纲领,这个纲领是什么?《观经》的「三福」,十一句,务必要落实。大众在一起共修的「六和敬」,为什么不能和?因为你随顺烦恼、随顺习气,那就彼此不和。所以六和敬不要求别人,诸位同修要晓得,佛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要求人,他要求自己」。我们跟大众在一起,要求自己守六和敬,不要求别人。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和?不要求自己,专要求别人,搞错了,不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几千年几万年也和合不了。如果反过头来要求自己,六和敬立刻现前,秘诀就在此。佛知道,孟夫子也知道,你们读《孟子》,孟子遇到一切人事物的挫折,他怎样教给我们?「反求诸己」,回过头来反省,这是对的。佛所制定的戒律不是戒别人的,是戒自己的,自己一定要遵守,不要要求别人遵守,只要求自己。所以六祖大师修行的秘诀,修行的成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世间没有过?别人没有过?戒律不是戒他的,他犯戒我也没有看到他过失,为什么?不是约束他的。佛制定的戒律,我作佛弟子,甘心情愿拜他作老师,我接受他的教诲。他是对我的,他不是对别人。

  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把这个意思错会了,「佛制戒律是戒他的」,于是变成什么现象?「只见他人过,不见自己过」,这才叫真正大过失。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觉悟回过头来,「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六和敬就能做到了,才能真正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你自己才能真正修成道德之人,才是真正的善人。你修成了你会感动别人,为什么?别人跟你相处,处的时间久了,他会感觉到「你这个人宽宏大量,事事都是你的错处,我们做错了你一句话都不说。」人有良心,时间久了他会被你感动。他也会跟你一样,天天去反省,天天反求诸己,你就度了这个人。所以不要责怪别人,一定要回过头来责怪自己。我跟大众相处,大众都不如法,我自己不如法,我没有感化这些大众,过失在我不在他,这是真正修养道德的条件。

  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孟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佛菩萨何以能成为圣人?就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我们成就不了圣贤还在搞凡夫,还在造业,眼看就要堕三途地狱,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这个方法,总是「别人不对,我没有错误。」哪里知道最严重的病就在此地。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有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方法不能不学,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的指望,才能够从渐圆真正到了圆圆。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实在的话,目标一定要定在实报庄严土,一生到极乐世界华开见佛。生到方便土、同居土,已经是对不起佛菩萨,我们这一生遇到这样殊胜的缘,还搞个同居土、方便土,成什么话?善导大师说的话没错,「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遇的缘太殊胜了,不应该生方便土、有余土,不应该!肯定要生实报庄严土。这才真正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老师,对得起我这一生所遇到的机缘。

  我真正能够明了,真信、真解、真行,效法诸佛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是为一切众生,奉献给一切众生,就是回向发愿心。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我点点滴滴的心行,心是起心动念,行是言语造作,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都要做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为一切众生做最好榜样就是为他,不是为自己。真正为众生就是回向,回向众生,对自己来讲是回向菩提,菩提是大觉,大彻大悟。为自己是求大彻大悟,为众生是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让他看到、让他听到、让他接触到,有所感触,有所启发。他觉悟了,他就回头了,回恶向善,回迷向悟,回六道向极乐世界,对!众生还没有觉悟,众生还没有感触,我们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够,还要加紧努力做得更好,做得更明显。目的是什么?希望他早一天觉悟,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回头,早一天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早一天省悟过来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没有别的。

  凡夫一回头就是圣人,转凡成圣,这是我们对于一切众生的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的真诚奉献。奉献我们的心智,奉献我们的身体,奉献我们全部的时间,奉献我们全部的精力,这就叫圆成。清凉大师这个批注,诸位有机会细细去看看,我给你讲解的这些,你就能体会什么叫「圆成」、什么叫「分成」。分成是部分不圆满,圆成快速,我们这一生当中立志取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净土,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自己会有信心,这一生没有空过。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五十六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五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