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六

  日期:2011/9/21 15:12:3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六卷)  200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山神偈颂第三首:

  【佛身普现无有边,十方世界皆充满,诸根严净见者喜,此法高幢能悟入。】

  这首偈前面说过,但是还有重要的意思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不得不多说几句。我们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神通道力,能够为十法界一切众生示现教化,但是不能够完全不知道效法。尤其在这一个时代,众生欢喜的事情我们不能够不知道,也要懂得应机说法,观察一切众生心之所好,知道用善巧方便来诱导。

  今天下午道长来访问,也有两位新闻界的朋友,谈到现代的媒体为了讨好观众,随顺观众的爱好,制作许许多多的节目,这个节目多半都是负面的,提出这么一个理由来。当时我就说,如果我们在节目当中多制作一些正面的、富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这些节目,我深深相信观众不会少。不要以为这些节目拿出去,没有观众、没有人看,你还没有拿出去,你怎么晓得没有人看?你不妨试试看,你以为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人都迷惑颠倒?人人心里面都是贪瞋痴慢,没有一个好人?那你们现在制作节目不就是这种心态吗?殊不知这个世间觉悟的人不少,尤其是退休的老人,人到这个时候回忆过去一生,只要他回忆,他就会觉悟。他这一生当中做的事情哪些是错了?哪些是对的?他现在所需要的是正面的教学,是需要圣贤的教诲,这一部分的观众你抓到了。还有一部分具足善根的小学生们,小学生们真的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他古圣先贤的东西很容易接受,确实能依教奉行。等到他念中学、念大学他又被污染了,那是另外一桩事情。小时候先把善根种下去会很管用,虽然他在青年迷失了,他到壮年的时候就很容易回头;壮年的时候不回头,老年的时候肯定回头。这一部分听众你也能把他抓住,你为什么不去试试看?

  学佛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开放的,为什么?时代因缘不相同。古时候是封建社会适合于保守,现代二十一世纪民主自由开放不适合保守。所以世尊在《法华经》里头教导末法时期的众生、学生,特别是讲经说法的这些学生,一定要弘扬大乘。为什么?大乘契机。特别是《华严经》,《华严经》确实是民主自由开放,多元文化,多元的社会!展开经卷来看多彩多姿,没有保守、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在《华严经》看到这个境界,怎么不会契现在人的机?我们用这个文字、用录音、录像光盘流通少分,我们所发现的,人家看到真生欢喜心。这些年来多少人问我们要,我们应接不暇,供不应求,就知道这个社会善心人很多,想看这些节目,没有人制作。制作节目人都以为这世间人都喜欢花天酒地,都喜欢杀盗YIN妄,他不晓得他把这个世间一部分善心人给遗忘掉了,非常非常可惜!

  在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要接引现代众生,就要大乘,活活泼泼的大乘,能够满足各各阶层人的娱乐、心里面的欲望,他所追求的快乐。那就可以像经上所说的,『十方世界皆充满,诸根严净见者喜』,「诸根严净」这四个字是说我们四众弟子在家出家,要做一个真正的好榜样、好的模范;后面这三个字别忘记,人家见到欢喜,如果人家见到你讨厌了,见到你远离了,那你就错了。所以我曾经听说,学佛的同修有些人在某些道场,看到你穿的衣服比较时髦一点,化一点妆,里面人就指责你,说你错了,于是她自己真是不知所措,不晓得怎么好?他指责你的,说你学佛不应该这样化妆,没错!那是在什么时代?至少二、三个世纪以前那个时代。还要用那种方法,把学佛的人统统给赶出去了,人家不愿意学佛了。

  你说不能化妆,你看看观世音菩萨有没有化妆?大势至菩萨有没有化妆?你说不能戴首饰,观世音菩萨戴的璎珞、还戴的有手镯;穿的衣服我看很华丽,不是粗粗糙糙的。再看看,要有机会你们到敦煌、到云岗、到大足,你去看看这里面壁画画的「变相图」,佛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聚会,天女在空中表演,载歌载舞,那是多么欢乐的场合!那不是把这些人统统给吓跑掉了?一定要懂得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这个时代人需要什么,应机说法,你要懂得观机。

  修道的人饮食都很简单朴素,为什么道场上做的这些饮食都非常精美?过去我们跟韩馆长生活在一起,她跟一般人不一样,穿着不是像老太婆,饮食非常讲究。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们的餐厅称为华藏大饭店,饮食确实好,接引了很多人。他到这边来念佛,干什么?他想来吃一餐饭,我们用这些东西来帮助他、来接引他;如果这个地方吃的东西不好吃,他不来了。绝对不是我们贪图口味,我们要以好的供养众生,只要我们能力做得到的,尽心尽力供养众生,让众生生欢喜心,让众生在这个道场得到真正的欢乐。他觉得这个地方比什么娱乐场所都好,清净庄严,每一个人见面面带笑容,言语温柔,这是道场。现在有些道场,他没有学大乘,他没有学《华严经》,这怎么能怪他?他哪里懂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不懂。所以他处处成障,处处都是障碍,他不晓得真正佛法是无障碍法。

  《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入什么法界?《四十华严》品题就非常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有分别怎么能解脱?有执着怎么能解脱?「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明了的,在这个世纪,你才能够弘扬正法,你才能够广度众生。在这个社会不管是哪个国家人,不管是哪个族群,不管是哪个宗教,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接触,第一个生欢喜心。大乘法里头佛常讲「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学佛的人实实在在讲健忘。佛家的道场,正规的建筑一进大门,头一个看到的是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他坐在山门口面对着大门对你笑,不是面孔呆呆板板的,对你笑,笑咪咪的。这什么意思?「常生欢喜心」,他所表法的,古德提了八个字:「成喜悦相,生平等心」。

  这是你一进佛门要学的,进了佛门对待一切人事物心地平等,对每一个人欢欢喜喜,这就对了,你才能进门。我们连进大门这一课都没有学到,在在处处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如果说细细的去讨论一下,佛在经典上所说的,你真的做到几条?你还有多少条你没有做到?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看到这些神众各个都是活活泼泼的,都得大自在,这是圆满成就的大法。虽然是民主自由开放,不失规矩。为什么?它里头有「严净」,庄严不失清净,清净里头不失庄严,庄严是美好,我们今天讲的真善美慧。你学了之后无论道场、无论家庭,真的是和睦相处,足以为你的邻居、亲戚朋友做示范。人家一到你家里来看到就不一样,你家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这么欢喜?为什么这么和睦?你就接引许多人了。

  我们过去在美国,邻居早晚都会见面,看到我们这个道场每一个人都那么快乐、都那么欢喜、都那么亲切,他们打听我们到底是干什么的、是学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快乐?潜移默化感动这些人,让他自动到这个地方来问佛法、来了解佛法,进一步的他想研究佛法、修学佛法。如果我们所表现的不能让他们生欢喜心、生羡慕的心,佛法就不能弘扬光大,佛法就不能广度众生了。「见者喜」这三字重要,不要叫人见了畏惧,那错了。一看到学佛的人害怕,掉头而去,我们错了,要明白这个道理。第四首偈:

  【历劫勤修无懈倦,不染世法如虚空,种种方便化群生,悟此法门名宝髻。】

  这是离尘宝髻主山神他的赞颂。我们在前面读到他主修的法门是「得无边劫海勤精进无厌怠」,我们一般人讲的勇猛精进,永远没有懈怠,那他当然成就了。佛法里面最麻烦的,实在讲就是懈怠懒散,就没有法子成就。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要想有个成就,宝髻菩萨他老人家修学的纲领,我们要学习。修行不能怕时间长,『历劫勤修无懈倦』。再跟诸位说,你要想学佛、你要想作菩萨,永远要保持勇猛精进,不能有一天懈怠。当我们修行成佛,功德圆满了,是不是可以不必再精进?不可以。自己没有成就之前,勇猛精进是为自己;自己功德圆满之后,依旧勇猛精进为众生,表演给众生看。

  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就成佛了,为什么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还要示现八相成道?那个示现是表演、是做戏的,做给我们看的。他要不这样做,我们不相信他。我们认为说:「你是天人,你是天生的,我是凡夫我怎么能跟你比,我怎么能学你?」必须要表演,也要来投胎,也要从小慢慢长成,也要受一些折磨,发心出家修道,表演给我们看,这就是勇猛精进「无懈倦」,真的是无疲无倦。《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世间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这个戏常常演。我们碰到他演这一场,他是第八千场我们才碰到。我们得好好想想,没有成就的时候,帮助别人实在是帮助自己;已经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九法界苦难众生。

  无论是自行或者是化他,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第二句『不染世法如虚空』。不是不接近世法,记住「不染世法」,就是不被世法所污染。大乘法常讲「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才叫真的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不染着,他能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心地不一样。凡夫染着,世法里面起贪瞋痴慢,菩萨也在五欲六尘里面,不起贪瞋痴慢,差别就在此地,这高明!你要不跟一切众生相处在一起,你不能度他,你不能帮助他;跟他在一起,你心里面也起贪瞋痴慢,好了,你没度到自己,被他度跑了。所以在《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也到处去讲经说法、去教化众生,世尊教他守一个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吗?「不染世法如虚空」。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禅定,他所说的就是《金刚经》的意思,他说「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如果我们换句话,大家更容易懂,外不受一切物欲的诱惑,这就叫禅。眼不会被色诱惑,眼根在色相里头入定了,不是不见,一样去见;耳不为音声所动摇,不为音声所影响,耳根在音声上入定了;鼻不为香气所动摇,鼻根在香气里头入定了;舌不为味所染,我的舌根在味里面入定了。舌根在味,吃饭,不执着,菜肴摆在面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会吃饭。每一道菜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这叫「照见」,智慧!在五味里头没有起一丝毫贪爱,没有起一丝毫厌恶,一切平等的,入定。吃饭在入定,吃饭在修定慧,吃饭能够守住世间吃饭的规矩、威仪,那是戒律。吃一餐饭是修戒定慧,这叫会吃饭的;不会吃饭的起贪瞋痴,这是举一个例子。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如是,从早到晚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说哪一法不是戒定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这人修行不但是功夫得力,功夫到家了。他怎么会不成就?

  凡夫的麻烦,睁开眼睛被外面色相所动摇,被它影响。顺着自己意思的起贪心,不但起贪心而且还想占有,就是十二因缘讲的爱、取、有,起心动念不善,起控制的念头、起占有的念头,这就是凡夫,这就造业了。什么叫佛菩萨?佛菩萨见色闻声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为什么?「如虚空」,这叫不染,这过佛菩萨的生活,这是在修学大乘佛法。穿衣修大乘佛法,吃饭修大乘佛法,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修大乘佛法,一修一切修,这是真修行人。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要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要这个干法才行。

  对于人要看他的程度,你怎样教导他。他是初学,有初学的教法;他是老修,有老修的教法;他根熟,有根熟的教法,不一样!初学的教法守规矩,像教小朋友一样教《弟子规》,样样都要遵守,教初学。教老修,他已经不着相了,不着相他要遇到初学,他还是要那样守,装模作样。为什么?装给初学的人看,否则的话初学的人说:「你教我这么做,你自己不肯做,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不相信,我不学你。」所以对初学的人我们表现得严持戒律,那个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学戒律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许多人都是死在戒条之中,死在句下。这从前李老师常讲,学佛学成什么?成就什么?念书不善念的到最后变成书呆子,学佛不善学的到最后变成佛呆子。执着,食而不化,囫囵吞枣,天天在学习没有消化。没有消化就是你天天在学习,经义没有了解、没有觉悟。我们学教,经文字字句句解了,这信解,解是化了。化了还不行,一定要自己能吸收它的养分。像吃东西一样,我吃下去了,吃下去东西消化了,消化之后怎么样?一定要我全身血脉吸收它的养分,我才得受用。消化之后要不得养分没有能够吸收,有什么用?上面吃下去下面排泄掉了,没有得受用。这个受用是什么?自己要入这个境界。入境界你就完全消化了,你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过大方广佛华严的生活,你才消化掉,你得受用。

  假如我们学这个经教,经是经,理是理,我日常生活还是照样,完全脱节、完全不相干,你想想我们浪费这么多时间、浪费这么多的精神,学这个有什么用?学了没有用,没有用何必要学它?那就错了。充其量美其名种一点善根而已,这话也是实在的,得不到受用,种一点善根。佛家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能得到利益只是如此而已,现实生活上你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转变。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教导我们,该怎样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就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未曾毫分转动你的命运」,你的修学没有成绩。有成绩怎么样?决定把你的命运转过来了,我们在佛法上修学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最重要的「不染世法」,这四个字意思,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不是不要世法,你想不要你逃不过的。你眼不能不见,《楞严经》上说,闭着眼睛你见的是一片黑暗,还是见,睁着眼睛见明,闭着眼睛见暗。你耳朵不能不听,你鼻不能不嗅。你不嗅鼻坏了,不听耳坏了、耳聋了。六根决定要接触六尘境界,关键是不能被境界所转,不能被境界所影响,在境界里头不可以起贪瞋痴慢,不可以有自私自利。我讲的大家比较好懂:不可以有丝毫控制的念头,不可以有丝毫占有的念头,你就得大自在,你才能入菩萨的境界,华严境界,你才能过法身菩萨生活,那是真正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就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想想这句话!学佛要是得不到这个享受,我学它干什么?学得那么苦哈哈的,可怜兮兮的,这是为什么?错了。

  佛法活活泼泼、快快乐乐,真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然后『种种方便化群生』。「种种方便」总的归纳不外乎三业,身业、语业、意业。身是表演给人看,这里面身、语、意三业的表现是真实智慧,用现在的话说:高度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现在人讲高度的艺术、高度的技巧,真实智慧教化众生、感化众生。方法不是一种,「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来讲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是什么方法?没有一定。他必须要符合四个条件: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这四个条件叫缘,机缘。哪一个条件不同,方法就不一样,方法是活的,让人接受时生欢喜心,就能够领悟、就能够回头。你这个方法便宜,非常适合。如果你用的方法让对方生烦恼、起疑惑,不能接受,你那个方就不便,那个方法就错了。便宜是最正确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这没有智慧不行。

  「种种方便」无量无边,种种方便从哪里生起?从智慧生起的。从前面的功夫,历劫修行不染世法,从这里生出来的,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的。你要接引一个人,你先观察他的善根可不可能?也就是看他有没有善根,这是智慧观察。特别是我们度自己家里的亲人,自己家亲人总是很长时间在一块相处,他的根性、他的爱好了解清楚,用什么方法你就会用了。你想度你的家人学佛,家人喜欢看电视,你天天陪他看电视,他很欢喜。电视看一些综艺娱乐的节目,偶尔之间你也可以放一些有关佛门的这些东西给他看,他一看点头觉得也不错,慢慢的诱导。对于节目音乐歌舞的欣赏,你要从他那个不正常的兴趣,慢慢的引诱他到正法,需要时间、需要方便,那就得靠你的智慧了。

  实在讲佛是真有原则,佛教给我们的「四摄法」你要会用。四摄法里头头一个布施,用在我们家亲眷属是供养,供养他爱好的,供养他喜欢的,慢慢的把他诱入到佛法里面来,这就对了。喜欢音乐,最后让他去听佛门的音乐。我们过去在美国一些外国人,听我们念佛的声音,他站在那里站了好几分钟,然后告诉我们道场的一些小法师,「你们的音乐很好听,听得我心很安静,这是什么音乐?可不可以借给我听听?」我们念佛的录音带很多,送他一盘,他就在家里常常听。看到我们自己车上都贴上「南无阿弥陀佛」,他看到很好奇,这什么意思?我们告诉他:「这是佛教里保佑你开车平安的。」「那我也要一个,可不可以给我一个?」可以,送他一个,他也贴到车上去了。你不必跟他讲这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跟他讲这个,保佑你行车平安,他也要。你说这念佛,他未必喜欢这个东西。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你的家人,逐渐逐渐欢喜佛法。

  所以佛门也有不少很活泼的作法,我也听说有一些法师,在香港这个地区搞弘法大会,要载歌载舞,这个作法对不对?可以这个作法。但是歌舞之后你要如何把佛法传达给他们,而且要有相当分量的比重,这就对了。比如表演两个小时,我前面半个小时是歌舞这个节目,当中一个小时讲经说法,最后半个小时也是综艺节目。为什么后面要摆精彩的、好的表演摆在后面?他不会离开。初听经的人听了未必会听得进去,后头有好节目在,他也慢慢等着看完节目再走。这都是手法、都是方便,『悟此法门』宝髻主山神,我们要常常跟他学习,他是末法时期大乘弘法很了不起的一位善知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百六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