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一百六十四

  日期:2011/7/17 14:12:39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2010/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八十九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看起:

  【修菩萨道。】

  这句在科判里面是接着前面的,前面四句「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这四句是「出家修道」。接着下面四句是「才德超异」: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这个后面六句是「行愿精进」。我们看黄念老的讲解,「本段」就是才德超异、行愿精进这两段,「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他真干,实实在在讲,老实、听话、真干,我们在世饶王初学佛的时候看到了,这六个字可以说是自古至今永远是成功的秘诀,无论是世出世间法。「修菩萨道,自《吴译》,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他不是修声闻道,他不是修人天道,他是修菩萨道,这是我们不能疏忽的地方,一进门就发愿修菩萨道,跟一般人是不一样。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见五祖,见面的时候五祖就问他:你到这里来想做些什么?惠能大师告诉他:我想来作佛。这很不容易,在我想可能忍和尚一生没有遇到这么一个人,到这里来作佛的太稀有了,所以他能够成佛。世饶王没有说他来作佛,实际上我们前面看到,他也是要作佛,不但作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发这么大的愿。佛要怎么做?不修菩萨道是成不了佛的。所以这个地方世尊对他的赞叹,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这个地方是赞叹法藏比丘,说他修菩萨道直趋一乘,不落权小。

  「《宋译》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是说法藏所修的,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这法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至心信乐」。至心跟一心的意思相同,这个心只有一念,所有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只有一念。这一念是什么?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一乘真如圆满大道,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完全翻译成中文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前面跟诸位解释过了。一切诸佛都是无量觉,所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名号。从佛来说,没有证得妙觉位之前是在因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无量觉。证到妙觉位,这个名号是自性的德号,我们说自性、说本性,或者说真如,或者说法性都可以,是真性的德号,真性无量觉。真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无量觉,真正是觉而不迷,而为一切法的本体,哲学上讲本体,佛法里面讲理体。从这个地方体现到他是怎么修的,他才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些都是表法给我们看,我们要是看明白了,就知道怎样去学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至心信乐,一心诚信欢喜,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决定求生净土。要有这个决心,非去不可,非成就不可,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愿心、这样的认知,这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不漏!

  下面的赞德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相比的,所以古大德说他是地上菩萨再来,他是法身大士,这个我们不能比。「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才能智慧。「哲,明知也」,都是赞叹他的智慧。「《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这个逸群,就是我们一般讲超越群伦,伦是同类,同学当中出类拔萃,这最高的,像我们一个班里面考试第一名,称之为逸群之能,所以称他作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胜,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没有克己的功夫。自胜,中国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懒惰、骄慢、放逸,这都是烦恼,不能精进,意志不能集中,这烦恼习气。他能克服他的烦恼习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放下万缘,一心专注,他能做到这个,世出世间法,如果能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就的,都会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专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绩平平,没有很好的成绩拿出来,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专注,不能够做到一心,这是一桩很难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现在外面肯定是我们常常想的「诚敬谦和」,这个人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为什么?表现在外面就是这样的,内里面有实德,真实的德能,外面表现出来一定是这个样子。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赶考,跟这些同学们结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个同学表现的态度谦虚、恭敬、和睦,他就肯定这个人这次一定会考中。到发榜果然,好像他所预料的都没有一个是失败的,都被他料中了。这是什么?德行,内有实德,外面才会谦虚。还有一点点傲慢,我们说得不好听的人家叫缺德,他的德有欠缺,他不圆满,所以这种人往往去赶考他失败了,他没考取。这个《了凡四训》也有例子,去骂主考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录取?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古人讲的话一点都不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一定会找到。你去参加考试没考取,肯定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真正反省,改过自新,这下一次就没有问题,就会考中。

  人自胜难,胜他不难,胜他是教化众生,前面是自度,后头是度他,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特别讲微细的烦恼,这个很重要。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度量慢慢扩大,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现前,我们一般人讲利害,念头还有,不会发作了,骄慢的念头、怨恨的念头,有,不严重,那有没有障碍?有障碍。见思烦恼必须在六道里断干净,只有无明烦恼断了,无明的习气能带到实报庄严土。但是要记住,它不能带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里头没有,无始无明的习气都没有,纯真无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有一丝毫这种习气在,自己都要生惭愧心,功夫不行,不能跟菩萨比。此地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带这个习气。这是学佛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当然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问题,这习气在都能往生。可是我们要知道,习气如果断了,自己往生有把握;习气没断;那就看临命终时的运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临命终时,如果我们有三个条件能真正掌握到,就真能往生。第一个,临终的时候不迷惑,神智清楚;第二个,在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你念佛,有人提醒;第三个,是在临终的时候真能放下,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的留恋没有了,真能放下决定得生。所以临终最怕现在所讲的老人痴呆症,胡涂了,人在病重的时候连家里亲人都不认识,他也能听见、也能看见,问你:你是谁?这种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难。所以临终助念,功德不可思议!那个助念的人是提醒他、帮助他,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这才能得生。我们了解这个道理,自己努力更好,临终有人助念好,没有人助念也行,临终没人助念走的人不少!这些人应该早就知道,这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求生净土,唯一的一桩大事。所以在平时就训练放下,就能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它的,这叫自胜。自胜当然能够胜他,这称之为勇,所以真正勇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

  「坏邪见之明」,能够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怎么辨别?只有极乐世界是真,其它皆是妄;只有亲近阿弥陀佛是真,靠其它这些天地神明那都是妄。一心专注!这个坏就是破坏,要破邪见。「所以言哲」。「高才勇哲」,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得到。「又《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这是在中国古老社会常常说的。「志强名勇」,他立志去作佛,没有比这个再高的,发这种心是不是傲慢?是不是太超过了自己?不是。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今天发愿,一心发愿要作佛,跟佛所说的相应,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本来不是佛,现在要想作佛,好像是有点夸张的意思,明白之后就知道不是的。要晓得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切众生没有成佛,就是他迷惑、他堕落、他没有回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但成就自己,也给那些众生做个好样子、好榜样。你本来是佛,你为什么成不了佛?你没有勇气承当,你没有勇气发愿。净宗法门无比的殊特,殊胜、特别,靠阿弥陀佛。不依靠阿弥陀佛,自己想回头,难,那真的是难,有能力克服烦恼吗?净宗的妙、净宗的巧,讲善巧方便就是用阿弥陀佛的德号、阿弥陀佛的感应,把我们所有的烦恼习气取而代之,这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别的。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学这一部《无量寿经》,永恒不变,行吗?行,为什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自行化他讲的无量无边的经教,这部是总纲领。就是这部经的展开,展开它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归纳就在这一部经上,这《华严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也是无量劫修积的善根,没有这种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当中怎么会遇得到?你能遇到,就说明你的善根深厚,福德不可思议。这部经在一生当中帮助你圆满成就,不需要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个世间,你真正的一心修学得念佛三昧,三昧是禅定,定能生慧。这个三昧,浅显的三昧是经上讲的清净心,更深的三昧是平等心,心到清净平等,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为什么?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到觉才明心见性。还没有到觉,没有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许多的经论自然就通了,一接触就通了。你要问为什么?这什么原因?因为称性,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全是依自性为本体,这是哲学上的名词,没有体就没有法,法怎么来的?法是体现的,在本体现的。在佛经讲的理体、道理,什么个道理?道理就在此地,它是一切法的理体。我们怎样得到这个理体?至心信乐,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跟它接近了。这一接近,愈接近气分就愈浓,还没证得的时候就已经通了很多,没有完全贯通,通很多了,这是我们讲智慧现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现前。

  「志强名勇,心明称哲」,心就是心地明朗,不迷。在世间法里面讲,小乘圣者那就是世间的大哲,世间人没法子跟他相比,世间人心都被染污了。诸位冷静去想,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爱好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疑是染污,六道众生哪个人心没染污?没有染污的一个找不到。纵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心还是被染污,不过人家有定功,定功能够控制住。他的染污没有除掉,但是它可以不起作用,禅定让它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断了。这个东西要什么断?智慧才能断,这智慧照见,染污像黑暗一样,智慧一开,这些染污就没有了,烦恼才真正断掉。我们要知道自己这个染污有没有克服?你就常常想到,你自己有没有智慧?果然有一点智慧,就晓得我染污已经放下一些,真的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烦恼习气放下两分就透两分智慧,就这样的。功夫全在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执着,于一切法都不执着,这叫真修行、叫会修。后面这一句是总结这一小段,「盖谓法藏菩萨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他智慧现前,法藏比丘在这个时候,他的境界是法身菩萨,所以他不是权小。

  「与世超异」,这一句,「《净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异。」这个德就是前面讲的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世是世间,世间没有,世间如果有这种人他也超出。这个世是十法界,超出十法界,他就到实报庄严土去了,不在十法界里。「又《会疏》曰:不常人所及」,这「不」,是「非」的意思,不是一般常人能够做得到的,「故云与世超异」,十法界做不到,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做不到,何况其它人?这个我们就能想到,阿罗汉只做到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着,他还有分别,他还有妄想,只是不执着,真的不执着,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要说,我们自己有能力、有功夫、有修行、有智慧,假的,为什么?你还住在六道里头,这是事实。六道里这些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你每天在这里接触还会起心动念,你的功夫是什么?不太嚣张。动不动心?心还在动,不行!你还得搞六道轮回,你出不去。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经教的熏习也懂得一些,须陀洹,进门的人,《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身见破了、边见破了,我们中国人常讲成见破了。这三种我们有没有?三种都具足。我们看到才德胜过我们的人,会不会有嫉妒心?不能说没有,只能说轻一点。为什么?没学佛的时候,我这嫉妒严重,可能还想办法去障碍他;现在不再障碍人,可是心里还难过,这就不行。这是什么?严重的习气,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念佛三昧。这个东西没有了,念佛三昧才能现前,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透一点出来,这真功夫。真功夫不要问别人,别人不知道,自己比什么都清楚。

  所以我们要学不要太高,太高做不到,从基本的方面去学。大乘教里面讲的是原理原则,身见、边见,见取、戒取,我们中国人叫成见,从什么地方去练?日常生活当中。所以真正修行,感恩,感谁的恩?所有一切众生。先从哪里修?一般是先从逆境修,然后再修顺境。逆境是处处都叫你不如意,都在那里找麻烦,把你无始的那些傲慢、控制、占有、对立,这些念头化解掉,怨亲平等。有没有怨气?给你讲老实话,没有。自性清净心里一法不立,哪里还有怨恨?哪有这种道理?顺境里哪里还有那种欢喜?真正的欢喜是什么?从自性里发的,与外面境界不相干,叫法喜充满。这种法喜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烦恼习气放干净了,法喜才出来,感恩的心才出来。一切众生对我都有恩,一切众生不但是人,所有一切动物、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统统对我都有恩,它天天都在那里表法,天天都在那里给我看,问题就是我会不会看?我有没有看懂?我有没有在这上面去悟出什么道理出来?那你就入华严境界,就像善财五十三参。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来成就你的,这一切法是什么?这一切法全是佛菩萨。再细细观察,这一切法全是阿弥陀佛,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一切动物也是阿弥陀佛,蚊虫蚂蚁都是阿弥陀佛,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无一不是,你见到阿弥陀佛了,这些全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诸佛菩萨天天在表演、天天在示现,我们是懵懵懂懂,还在里面起烦恼不生智慧,专生烦恼,生的是七情五欲,就是不会。会了的时候,自自然然就把烦恼放下,自性里面智慧德相逐渐逐渐现前了。佛菩萨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自己在境界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在这些当中有所体会、有所觉察,这是好的信息。没有觉察、没有体会,那是业障很重的人;能有所觉悟、有所觉察,是功夫得力。过失就要改,德行就要修,我们不知道怎么修法?佛菩萨慈悲告诉我们,《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是的,你自自然然就做到。不但做到,它开花,什么时候开花?古人所讲的「闻一知十」,从一法里面展开为无量法。像大乘佛法里讲的十善业道十条,菩萨居然把它展开为八万四千条,不就开花了吗?八万四千是方便说,实际呢?实际无量无边,究竟圆满的性德就在一法之中。十善是十种法,任何一种法都是无量无边,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说不杀生,一切法都在这条里头;说不偷盗,一切法也在这里头,不杀生的也在这里面。一多不二,你才证得,才真正理解到整个宇宙不可分割,是一体。那恭喜你,你证得法身,你跟法藏菩萨一样,也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你超绝,超出十法界了。

  「又《合赞》曰:或约地上发心,则所谓世者,地前世间之义耳」。下面黄念老说的话,「盖《合赞》对于法藏菩萨,当时居于何位而发菩提心,未敢遽断,故以疑惑之语出之,而曰:或约(如果是)地上发心」。他加一个或字,这个或约,现在话就是如果是地上发心,这是《合赞》里这一句话,「地前世间之义」。地上发心,那就与世超异。这个地是别教十地,别教初地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世间,世间则称为凡夫,出世间则称为圣人,这是凡圣一个标准,是以十法界为界限。大乘法里面称六道为内凡,凡夫分内外,六道之内的凡夫;四圣法界称外凡,六道之外的凡夫,为什么?他没见性。标准在这里建立的,也就是说他用阿赖耶,法相唯识里面说的,他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统统都是用这个。六道凡夫他把它用错了,迷了,完全用错了;四圣法界他还是用这个,他用得正,他也没觉悟。为什么他用得正?他老实、听话、真干,就六个字,听佛的话,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所以他虽然不是,他学得很像,那个样子很像佛,学得真像。为什么不是真佛?他不是用真心,他用的是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如果转八识成四智,那他就是真佛,他就超越世间,这个世间是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人全是用真心,不再用阿赖耶,阿赖耶对他们来讲就没有,这是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说他与世超异,这个世可以讲为六道这个世间,也能讲为十法界,那个世间就高了。所以《合赞》里面的意思,《合赞》也是日本人作的,这两种世间到底是哪一种他不敢断定,所以用疑惑的言语来说。如果是「地上发心,则与世超异中之世字,当指初地以前之一切,盖地前统名世间,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间也」,这是别教。要是在圆教,圆教是初住,圆教初住跟别教初地,所证得的是完全相同。在一般经论里面,佛讲的十地,五十一个阶级多半都是讲别教,《华严》、《法华》这些大经讲的是圆教,圆教一乘初住就超越了。

  下面这是黄念老的话,「窃窥《合赞》之意」,这是念老的谦虚,用的这些字谦虚,就是他的意思来看《合赞》批注的大意。「亦偏于法藏当时是地上发心,唯未率言之耳」。就是没有用确定的语气来说,没有用肯定的语气来讲,应该是地上发心。「法藏菩萨何位发心,注经家颇有异解。」到底他发心是什么地位,古大德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真正要解决这个事情,那一定要请教法藏比丘,那才真的能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否则的话,我们没有明心见性,那总是有问题,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不见得是真实的。我们今天学习经教,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祖师大德说的都不一样,咱们统统做为参考数据。需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没有这个必要,这个对我们念佛往生净土没关系。我们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真相不就大白了吗?何必在这里猜来猜去,惹这种麻烦?做文字游戏那就错了。同样一个道理,现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福薄了,福薄有什么问题?众生福薄,佛菩萨就不来,不来,什么人来?妖魔鬼怪都来了。众生不相信有正法,起心动念无不是贪瞋痴慢疑,而且非常严重,这些烦恼习气就引诱妖魔鬼怪,把他们都引来了。他们可能冒充佛菩萨迷惑众生,帮助众生造业、帮助众生堕落,他们在旁边就哈哈大笑很开心,干这些把戏,他们要不要受报?当然要受报。我们真正学习佛法的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也无可奈何,众生唤不醒,他不觉悟!

  现在人满头脑里什么?就是钱,除了金钱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他的价值观、他的人生观跟古人不一样,他们对古圣先贤完全不能接受,认为什么?那些人都傻瓜,他不要钱,他不要名、不要利,这些人是人类的异类,他这种看法,没有一丝毫尊重心。他所尊重是什么?财富比他多的、名利比他高的,他尊重。到终极那就是世界毁灭,这是一个大的循环。科学家告诉我们,在这个地球上,五万年之前,科学技术比现在还高明,能源从太空当中取得,干净,没有声音。也是人类走向像现在人这种价值观,对于宗教神明完全不相信,伦理道德一扫而光,尽情去欢乐。所感的,这是人现在晓得「一切法从心想生」,感得山河大地沉到海底,就是亚特兰提斯沉到大西洋,大西洋原来是陆地,沉到海底去了,整个文明毁灭,重新再来。山河大地什么时候能坚固?人心淳厚,没有邪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真正是爱人如己,山河大地就坚固了,境随心转。宇宙它真的是有周期性的,许许多多不同的周期,大的周期时间很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乘佛法里所讲的,好像也是一个周期,我现在不敢确定。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从自性里头开始流出,最初这一念不觉阿赖耶就出现,阿赖耶的三细相演变为宇宙万物;到我们自己遇到佛法来修行,在大乘里面把妄想分别执着淘汰尽了,最后又回归到自性,这好像是个循环的,又回归到自性。

  这个现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出一个问题,他向佛请教,我们从自性迷了变成凡夫,现在遇到佛,跟佛好好的修行,慢慢的又开悟。开悟之后成佛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之后还会不会再迷惑?会不会再有一念不觉又变成凡夫?这问得好。佛的回答是举了个比喻,譬如金矿,黄金跟矿石混合在一起,修行就像提炼,我们从矿石里把黄金提炼出来,把那些渣子都把它丢掉、淘汰掉,纯金提炼出来了,纯金提炼出来之后,再不会变成矿石。佛是这样答复的。我们知道佛的说法,他老人家说法的原则是依二谛,二谛,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俗谛就是依我们凡夫境界,依凡夫境界也就是我们讲依常识、依知识来解答你,你很容易懂。另外一种是他自己完全亲证的,那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就很难懂。譬如《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佛亲证的境界,我们不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也是他亲证的,我们也不容易懂。可是有些我们不好懂的,被现代科学家证实,我们再想想佛所讲的,能有深一个层次的体会。应该是只要是现象都是个循环,都有循环的周期,一天是个小循环二十四小时,我们中国人讲从子时开始,再回归到子时,是个小循环。一年这是个大的循环,一年当中有十二个月,甚至于有节气的循环,二十四个节气,有四季的循环。外国人给我们讲的二0一二,这是个大循环,这是银河对齐的循环,也就是太阳绕银河系,绕银河。绕银河一周,一定会有一次银河中心、太阳、地球排一条直线,这一个周期是五万多年,五万多年才有一次。马雅他们历法里面记载的,是五个这样的周期,二0一二是第五个周期。

  所以从大乘教里头,我也有这个想法,但是还不能确定,就是宇宙的形成,现在科学家讲很多宇宙不见了,不见了,在我的想象,一定是回归常寂光。这是一个很大的周期,但是这一个周期到底有多长的时间,不确定,为什么不确定?就像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好像我们在香港,我从跑马地到此地来,坐车到这边来也是遇缘不同,我只遇到过一次,一路都是绿灯没有红灯,从跑马地到此地十分钟。你看遇到塞车、遇到红灯,有些严重的时候要四十分钟才能到达,那遇缘不同。我们如果能遇缘遇得殊胜的话,那回归很快,要是遇到净土这个缘,那太快了,那太不容易了!纵然是凡圣土下下品往生,《观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要多少时间你才能够证得实报土?十二劫。十二劫,在我们来讲很长,但是在菩萨修行过程中太短了,凡夫修成佛道真的是无量劫,哪有十二劫就成功?那就是一路都是绿灯,一点障碍都没有,这么快就成就。所以华藏世界的那些菩萨,文殊、普贤是带头的,他们清楚,他们常常到极乐世界,把华藏世界这些菩萨们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带到极乐世界成就快,在华藏世界成就慢,因为在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很不可思议。

  佛法教导我们,「向上一着,唯证方知」,你不是亲证,你想用第六意识去了解它,那是决定做不到。佛讲了,第六意识它的能量很大,对内它能缘到阿赖耶,对外它能缘到虚空法界。我们现在的科学跟这个愈来愈接近,现在的物理学就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宏观宇宙,那就是对外,用第六意识对外能缘到虚空法界。对内,现在缘到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跟阿赖耶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换句话说,用第六意识几乎就是到了底限,再没法子发展。再那就是见性,见性第六意识是决定做不到的,一定用禅定,一定用放下,把心意识都放下。这个方式在佛门两千年前就做了,照中国人讲法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头一个做样子给我们看,放下心意识,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末那识。所以佛家讲参,它不叫研究,研究是用意识心,凡夫们干的。修出世法的不用心意识,叫离心意识参,不叫参禅吗?参究吗?这个道理不仅用在禅宗,教下也是如此,你不用这个方法,你研究经教就变成佛学,变成什么?变成知识。如果你用参究,离心意识,它是智能,它不是知识,经典上这些文字,字字句句都是从自性里的智慧流露,你能看到这一层,所以它不一样。

  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离心意识,那叫什么?那叫理念,得一心不乱叫理一心不乱,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是你能够把,我说得明白一点,大家好懂,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念阿弥陀佛,那个念到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那跟禅宗大彻大悟,跟教下大开圆解,是同一个层次的境界,那是不必弥陀本愿加持,你已经证得阿惟越致的境界。我们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才需要求阿弥陀佛本愿加持。这些理事因果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坚定,你知道怎么样修法,很难得、很不容易,自己修学很有把握、有信心,所以才有法喜。这是说注经家不同的说法,我们都能够接受,都可以用来做参考。要不要修学?如果修学,随便一家都行,以一家为主,其它的做参考。黄念老也非常用心,如果说是不正确的,他就淘汰了。他这个批注也是集大成,古今中外学习《无量寿经》的这些大德们,他们的注疏会集成这个批注的本子。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批注本子里面,引用的经论注疏有一百九十三种这么多。

  「净影云」,《净影疏》里讲的,「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义寂、望西」,这些祖师大德们跟小慧远大师讲的是一样的,「同之,盖谓此段之发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发心,乃是地上菩萨发心」。这说法也很好,为什么?此地是刚刚舍弃王位出家的比丘,法藏比丘,到第五品的时候,下面一品他修行的功夫提升,境界不相同。那个时候发心是什么?四十八愿。那个时候是地上菩萨,他说这个地方是地前菩萨,也能讲得通。「至于昙鸾、嘉祥、善导诸师与《甄解》均异之」,跟他讲法不一样。「《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后」,前就是这一段,后一段在第五品,「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这是日本《无量寿经甄解》说的,跟小慧远讲法不一样,他说前后是一个,没有分别。「盖谓此段是释尊说法藏菩萨之发心,后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发心」,第五品是法藏比丘自己说的,说发心,「又后说亦只是重述此发心。是以经中所说虽有先后之次、详略之别,而法藏所发唯是一心,并无有二也。《甄解》之见甚是。」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赞叹他说的,后面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是一个境界,并没有高低层次的区别。《甄解》之见甚是,说的就是很有道理,这是黄念老他肯定的。

  「《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之位),或为八地。亦是从果向因,大与诸师别也」。「盖据《大论》龙树大士判法藏菩萨发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发心,故大不同于余师也。《甄解》之说实有所据。」这就是《甄解》日本道隐师所讲的,他有根据,他不是随便说的。这个根据就是《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是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发心的地位应该也是初地,不是初地菩萨发不了这么大的心,或为八地,这都是从果向因,这跟其它的祖师大德所说的不一样。依据《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龙树菩萨,判法藏菩萨发心,这是印度的大德,他没到中国来,他是出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六百年,对大乘佛法非常有贡献。中国人称他为大乘八宗的共祖,历代祖师,大乘八个宗派里面,都以龙树菩萨为祖师,这是大乘教里面名气最大,最被人推崇尊敬的一位祖师大德。《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他从龙宫传出来的,这个世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在定中讲《华严经》。与会的大众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法身菩萨你没办法参加这个法会。可是我们在法会里面看到,不少天龙八部,甚至于也看到祇树给孤独园,我们才晓得,这境界不可思议!天龙八部这是凡夫,这些人他们怎么也与会?原来他们都是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去教化众生的,他的本身是法身菩萨,所以他们都参与了这一会。如果真的是凡夫那就决定不可能,怎么能够到佛的大定当中参加这个法会?这个念老凭《甄解》之说,实有所据,这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引用的《法华经.寿量品》里面说,「我实成佛以来」,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他自称,释迦牟尼佛说他实实在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个意思说早就成佛了,不是这一生,这一生是来表演的。《梵网经》里面,佛说了,他这一次在地球上示现成佛教化众生是第八千次。「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句话不是假话,众生什么时候机缘成熟、能够接受,他就来了,你不相信他、你不接受他,他不来。来了是什么?来了你们要造罪业,你们毁谤,毁谤佛罪业很重。他不来,你们毁谤的罪轻,就不重;他要真的在这个世间,那毁谤的罪太重了,所以他不来。所以来是大慈大悲,不来还是大慈大悲。但是众生有苦难,因为现在地球遭这个难,多麻烦,他来不来?我们相信,他来。来了不怕人毁谤吗?他不用佛的身分来,他到这个世间普普通通一个老百姓,谁知道他?他来干什么?他是个有福报的人,这个我们要知道,福慧二足尊,在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他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不遭灾难;纵然众生有共业,会把灾难减轻,大灾难变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变成没有了。慈悲到极处!不露身分,痕迹都不着,你怎么会知道?有福的人在这边,我们沾一点光,造作罪业的人都沾光,就这个意思。所以众生可以不要佛菩萨,佛菩萨不会不要众生;儿女可以不要父母,可是父母的心永远怀念着儿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在此地要学习的,就学习法藏比丘的发心,我们要真正发心,发心真干,真干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广学多闻?开悟了。开悟的时候广学多闻,就像龙树菩萨一样,龙树菩萨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证得初地之果,别教初地,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超越了十法界,回头再看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三个月就读完,完全通了,你说多快。我们一生都没有办法,这部《大藏经》没有法子通,三个月就通,我们能不能相信?能,有例子。《坛经》上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原来学一部经不必把这部经从头到尾看完,没有这个必要,看几章他就通!你看《坛经》上记载的,《法华经》二十八品,经文很长,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法达禅师读诵《法华经》超过三千遍,三千遍就熟透了,能背得下来。惠能大师说: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也就是惠能大师听他念经念到第二品,就告诉他:不必再念,我全都知道。像这样,那我们就相信,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经,龙树菩萨三个月真的没有问题,他每部经只要看一、二页就行,就全懂了。他跟法达禅师讲解《法华经》,他听了就开悟,法达就开悟。法达念了十年,三千遍要十年,都没办法懂得它的意思,能大师一讲他就明白。为什么他能明白?他虽然没有开悟,他得法华三昧,心里只有《法华》没有别的,这得法华三昧,所以给他一讲,豁然大悟,就明心见性。能大师一生在他手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一共四十三个人,史无前例。惠能大师过去没有这种盛况,能大师之后也没有这个盛况。我们看到一个人会下,一生当中开悟的,大彻大悟五个人有,很少,多半都是一、二个,有最多五个人的;你看他一会四十三个人,空前绝后。方法是有,我们自己要知道去用,要相信古人,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意思,不相信古人,叫吃亏在眼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经教都是老人。

  释迦牟尼佛还得了,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他就成佛。「经中复云释尊与弥陀,于无量阿僧祇劫前,同为大通智胜如来前之王子」,阿弥陀佛是第九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故知阿弥陀如来成佛亦极久远,法藏比丘正是从果向因」。慈悲示现,所以法藏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次示现成佛,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地球上示现成佛,这模式是相同的,久远劫已经成佛了,还是一个循环周期。所以这种周期循环,应当也是佛法讲的「法尔如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有个力量在推动它的,有个主宰,不是的,自性法尔如是。这桩事情真的唯证方知,彻底透彻了解,那就等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一起放下,这问题就解决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一百六十三
下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一百六十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