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五百零八

  日期:2011/9/21 17:47:53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八卷)  2001/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8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五句: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得于一众会道场中示现一切佛土庄严解脱门。】

  清凉大师批注:「如一逝多林会,顿现一切净土,会会皆尔,念念现殊。」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境界不可思议。由此可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萨,特别是法身菩萨里面的地上菩萨,经上称摩诃萨都是登地菩萨。通常我们对三贤位称菩萨不加摩诃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初地以上我们加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些大菩萨已经契入佛境界;我们这一段里面念的这些大菩萨全是等觉菩萨,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个地位都相等的,所以他们实际上契入佛陀的境界了。任何一会,这一会,佛法里面讲一会就是这个教学一个阶段,这个时间长短不一定。像佛讲《华严》这是一会,这是大会;大会里面细分,清凉大师告诉我们有九会,也就是说这部经是世尊在九个不同的处所讲的。这个情形也很多。分量少一点、比较单纯一点的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可以讲完,这个我们称之为一会。像以后法师大德们讲经,过去多半是选在休闲的时候。中国在古代是农业社会,大规模讲经这些活动都订在农闲的时候,大家有时间到寺院里面来参加学习,时间大概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一年至少有一次这样的法会。平常教学对象是以出家人为主,因为在家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只有在长假的时候,在家居士们他们发心想听经。

  在中国过去道场多,各地方发起讲的经论不相同,华严宗的道场讲《华严经》;天台宗的道场讲《法华经》,也有讲《楞严经》;净土宗的道场讲《弥陀经》,讲《无量寿经》。喜欢听什么经,你就到哪一个道场去参学,可以在那里挂单;也就是我听这部经这段期间,我要住在寺庙里,寺庙里要分配我房间、铺位。同时寺院也会分配一点工作给你做,像清洁环境、打扫庭院,也给你一个区域,你对道场有一点服务,生活起居跟出家人完全相同。这部经听完那你就毕业了,你就可以离开这个道场,这个我们通常称一会。像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可以利用网络、可以利用卫星电视做为远程教学;这是在过去实在讲梦想都想不到的,现在居然能够实现。这个给一切大众带来很大的方便,不必一定要到道场去亲近善知识,你在家里面如果有这套设备;这些设备我想将来愈来愈进步,影像音声画面愈来愈清晰,成本愈来愈低,在我们预想五年到十年之后,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这个设备,那么远程教学这就比什么都重要。

  我在澳洲,澳洲南昆大的远程教学是世界第一。他们自己有卫星发射台,涵盖全世界六十二个国家地区,学生都不必到学校去,就在家里学习,在网络上学习,考试也在网络,毕业的时候学校把文凭寄给你,寄到你家里来。他们在因特网的学生有一万多人,成绩非常可观。我去参观之后,我就想到佛教将来教学一定要走这个路子,所以我们今天在摄影棚充分的利用这段时间把我们的预备工作做好,我们储存软件,将来一有这个机会,我们就可以随着网络来播放。能够有卫星电视传播,那当然还更好,现在这个卫星电视限制还很多;譬如接收要用特殊的天线,圆碟的天线,要对准卫星。我想将来科技一定会进步到不需要用这个电线,像现在这个手提电话一样,会达到这样方便,用不着加装这些天线都能够接收得到。所以这个会就广泛,就跟此地菩萨所说的一样,任何一会当中他都能示现无量无边的佛菩萨的会场、教学的场所,而且都能够互相连得起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菩萨的德号『普音功德海幢』,我们看到「普音」,这是说法;十方世界以音声为教体的,我想绝对不只我们娑婆世界,一定很多很多,凡是以音声为教体的全都连在一个网络上了。一个地方上课教学,尽虚空遍法界都能接收得到,无需要借用这些科学技术。我们凡夫没有这个能力,需要借用科技的设备,佛菩萨不需要,他们六根恢复了本能,就像《弥陀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那些大众一样,人人天眼洞视,个个天耳彻听。天眼洞视就是能接收画面,天耳彻听就是能接收音声,尽虚空、遍法界任何一尊佛菩萨教学的场所都能够接收得到。那么我们现在这种讲经的场所,试问能不能也像菩萨一样遍虚空法界?给诸位说,在理论上讲是可能的。理上讲得通,事上就可能了。为什么?我们六根是心现的,是识变的,障碍在我们本身,在我们的妄想。我们虽然有妄想,发出去这个音声这个形相,如果没有妄想的人他能不能见到、能不能听到?可能。

  我们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说到西方菩萨境界,这些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六根通利,他要是想到他从娑婆世界去的,从我们地球上去往生的,看看现在地球上家人的状况,他清不清楚?他看得很清楚。家里面这些人在这里聊天谈话,他也听得很清楚。所以古德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他们的色身跟我们的色身不一样,我们看不见他,他能看得见我们;我们听不到他的声音,他可以听到我们的声音,所以我们的形相怎么不遍虚空法界?我们的音声当然也遍虚空法界,只是六道里面烦恼习气深重的众生,我们常讲自作障碍,他收听不到。如果我们要作意,那就更容易。作意是什么?佛家讲的观想。我们在此地讲经,我的对象、我的听众是九法界众生,只要有这个念头,九法界众生真的就来了。怎么来法?不来而来,《金刚经》上讲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自然然应现在这个讲堂之中,这个听众就多了,无量无边。

  我们在经上读到维摩丈室,维摩居士那个小房间只有一丈见方,那就叫方丈,容一万多师子座。他跟人讲经说法,声闻、菩萨都来听,每一个人都坐在宝座上,长者这个小房间没有扩大,佛菩萨那个师子座没有缩小,小大不二,为什么?性现的。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体性上没有障碍,事相上也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事事无碍怎能讲得通?障碍究竟从哪里来的我们总要清楚、总要明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除去妄想分别执着,确确实实这四无碍的法界你就见到了。清凉在《华严》上说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什么人能够见到、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法身菩萨,《华严经》圆教初住就入这个境界。

  在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他还没有办法做到,但是他可以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凡夫不行,凡夫是处处都有障碍,六根没有一根没有障碍;意根妄念纷飞,昼夜不停,心不能清净,不能做到一心一念,这个障碍就是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要知道我们学佛真正做功夫就是做的这个功夫,这是佛菩萨形象里头的根本。「普音功德海幢菩萨」这一门,就我们现前生活环境当中,我们应当如何学习?我们今天面对着摄影机,应当知道在网络或者电视画面上观听的这些大众,我们都要想到,精神要能贯注,而不是一个人在摄影棚里面对着摄像机讲话,这样你的精神就不能够贯注。画面前面收看的许许多多的同修大众,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这些大众如对目前。当然将来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跟各个道场都能有双向的沟通,那么许多不同道场的观众我们在这里画面上也能看见;我们可以面对面讨论问题,面对面交换意见,这个事情现在都不难了。这些设备要装设,费用也相当可观,但是我们统统都要能想到才好。第六句: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得随逐如来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解脱门。】

  菩萨名号里头意思含得很深,『普智光照如来境』,确实我们能够体会到这是菩萨摩诃萨的境界,这个不是一般菩萨。他修学的法门是『随逐如来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随逐如来」当然是得如来威神加持,他能做得到,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怎么学习法?要随顺如来教诲。如来的教诲现在都在经教之中,中文翻译的三藏十二分经教,这是如来教诲。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不再随顺烦恼习气,完全随顺佛陀教诲,必得诸佛如来威神加持。普智光照菩萨如是,我们可以学。清凉大师批注,「法界含摄无尽,故名为藏」,尽虚空遍法界真的是包罗万象,这里面无量无边的诸佛剎土、无量无边的众生境界,差别个个不同,所以称为藏。「观察甚深」,甚深什么意思?什么叫甚深?我们在大乘经教常常看到「彻法底源」,那才能叫甚深。

  彻法底源是什么意思?见性。从法相上见到法性了,这才叫甚深,这才叫「广大法界藏」。相千差万别,性是一个。所以能观察的是甚深智慧,所观察的是甚深广大的法藏。法界是一,所以称之为一真。迷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一,所以在现前境界里头分自分他,你我他,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他。这是怎么回事情?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真有,真的确实没这回事情,妄心里头确实有这个境界,这就是古德常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有这个境界,觉悟就没有了。我们要问,觉悟是不是真的这个境界都没有?不是的,觉悟了这些境界还现前;那怎么说没有?你心里头没有了,你绝对不会把这些境界放在心里。所以「觉后空空无大千」,不是说大千世界真的没有了,是你在作梦的时候醒了,虽然醒了,是在梦中醒了,梦中是「哎,知道我现在在作梦」,在梦里头知道自己在作梦,于是对梦中所有一切境界你的看法不一样了。梦中有一个人跟你说:「我现在要你的头目脑髓」,你很欢喜:「我要行菩萨道,我给你吧!」为什么?这作梦嘛!梦里头遇到一个老虎,老虎很恶,想到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我也来干一次,也来舍身喂虎。因为你不再在境界里头起分别执着,你知道它是梦境。

  但是我们现在就差这一着,不晓得我们现前境界是梦幻泡影,我们对于眼前的境界依旧是妄想分别执着,入不了佛境界,得不到大自在,得不到诸佛威神加持。佛教导我们「应作如是观」,我们也听得很熟,但是没有落实。可能偶尔很短暂的落实一下,境界现前又忘掉了。这叫凡夫,这叫功夫不得力。功夫真正得力、真正落实,你就不会被境界所转,你绝对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对上面说,你确确实实常随佛学,菩萨在此地「随逐如来」就是常随佛学,自然是普贤十愿,这不难了。那叫什么?看破。

  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做不到?没有看破。佛是教给我们了,落实才真正看破,落实在放下。果然放下了,你随逐如来观察又深一层了。所以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菩萨修行没有别的。所以章嘉大师头一天就把这个方法教给我了。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辅相成,功夫不能间断,你就能够精进不懈,你的境界当然不断向上提升。功夫初得力的时候,你明显的觉察一年一年不一样,年年境界不相同。从什么地方明显觉察到?从读经。同样这一部经,今年再读,比去年就明了更多一些。如果你要是讲这部经,那就更明显,你第二遍讲的跟第一遍一定不一样,有很大的进步;第三遍讲比第二遍又进步,遍遍不相同。初学的同学要注意,你初学讲经的时候要做讲稿、要做准备,第二次讲不能用头一次那个讲稿。为什么?你没有进步。你要重新做讲稿,重新去准备,决定超过前面。这个工作至少要延续五年到十年,相当辛苦,这是古往今来那些成就的人必经的道路。我们想偷个懒,那你就放逸、懈怠、懒散,你不会有进步,很可能你就退转,那就非常可惜。古今中外,说老实话,没有例外的。

  我们跟一个老师学经教,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教导我们,学生将近有三十人,到今天剩十个都不到。那些同学到哪里去?退转了。为什么退转?不进则退。所以你们许多人知道我非常感谢韩馆长,我这个不退转是她帮助的,要没有她的帮助,早就退掉了。为什么?没有讲台给你讲,你就退转了;如果这个讲台常常中断,你也不会有进步。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过,一个星期至少不能少过两次,你才能保得住。如果每个星期你能讲三次四次,你会有进步,会有明显的进步。讲台不能中断。我到了这个年龄,在讲台上已经四十多年,我还发心每天讲四个小时,一年讲满三百天,境界不一样。你们同学如果仔细的听我讲经,常听经的,你一定会发现月月不一样,每个月的境界都不相同,这才能进步。你要不认真,你要不努力,怎么行?讲经没有听众,不怕,现在你可以买一个小的摄像机摆在你面前,你把它接到电视屏幕上自己讲自己听,不一定要有听众。而实际上,没有人听,有鬼神听,你多供一些鬼神的牌位。古时候道生法师讲经没有听众,他对石头讲,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人不听,排一些石头来听。我们可以排一些座位,座位上供上牌位,有什么不好?一样非常认真,绝不含糊,做充分准备,这样学才能学得出来。

  所以现在科技发达,比起我们从前学习真的方便太多了。我那个时候学讲经前二十年都没有这些设备,大概到十年才看到有录音机,很笨重,圆盘式的;那个时候价钱都很高,我们听众同修有,我讲经他们带来录,这我看到的。我们在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成立,这才有电视;那是美国纽约那边同修送了这一套机器来,我们就做了个视听图书馆。这是台湾用电视、用录音录像我们是开端,我们永远都没有中断过。弘法虽然没有间断,我们的福报还是不足,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所以在硬设备这一方面永远都是落后。当然这也关系到大众的福报,大众没有福分。护法是有一些很热心,不是一心一意来护持。请法师讲经,好事情,都愿意做。我在一九七七年开始每一年都回到香港来讲一个月,这一边同修们邀请,但是始终没有一个护法发心在这里建一个讲堂;到去年我们遇到陈老居士,他发心供养我们这个讲堂。原本我们也想设立香港净宗学会,但是这个名义已经有人注册,我们只好改个名称,改成「佛陀教育协会」,这样可以长时间在这个地方讲经、上课。由于现在网络方便,我们这个网络还算不错,新加坡、澳洲、美国收看都还很清楚。那边的同修打电话告诉我,我也常常询问。现在换成宽带道,方便太多了。

  所以常随佛学,才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才能观察到甚深法界藏。也就是说,在一切事物当中,你都能观察到性体,我们常讲的任何一法、任何一物,佛教是用法来作代名词;小到微尘、毛孔,大到诸佛剎土、虚空法界都用这一个「法」作代名词。一一法中,我们在相上能见性,在事上能明理;在因上能看到果,在果上能够看到因,这就叫「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这种观察开始学的时候是要作意,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做观想,纯熟之后就不必了,完全回归到自然。法身大士完全是自然的,丝毫无须作意。我们知道阿罗汉、辟支佛还作意,权教菩萨有作意的,比这个更高层次不需要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一切时一切处,事事物物应作如是观。

  

  诸位同学,请看「同生众十普菩萨」长行第七句:

  【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得亲近承事一切诸佛供养藏解脱门。】

  这个也是弘护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广修供养」。清凉大师批注,「佛昔行因」,这是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无佛不供」,这句话里面包含着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真的是广修供养,现在他示现成佛了,「无众不归」,这结的缘广,「犹如百川,驰流趣海」,末后这两句是比喻。所以广修供养非常重要,法供养重要,财供养也重要。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老师对于供众结法缘非常重视,特别嘱咐我们这些学经教的学生,常常说:「你们要跟大众结法缘;如果不结法缘,不懂得结法缘,你将来经教学得很好,说法感动得天花乱坠,没有人听。」什么原因?没有缘。这就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里面的深意就是教你,你想成佛,要想广度众生,你要跟众生结缘。不结缘怎么行?所以结缘,法缘才殊胜,将来成佛的时候法缘就更殊胜了。

  结缘这个事情,普贤菩萨十愿第三愿就教我们,你说这个多重要。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普贤十愿就是十个科目,我们如何去学习?跟大众结缘怎么结法?老师讲经,我们这些学生在老师没有升座之前,我们都做接待的工作,招呼、照顾这些听经听众,给他们安排座位,带领他们进讲堂,给他们拿这些书本;今天讲到什么地方指给他看让他好找,让他欢欢喜喜坐在那里听经。我们做这些服务工作,这跟他结法缘。另外老师还说,如果有能力的话,常常买一些小点心来供养大家。我们那个时候自己生活很艰难,容易办,买一包花生,一个人一粒,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可以做得到。这不是叫我们天天做,偶尔你手头上方便一点,买一点吃的东西分给大家,来听经的人在门口一个人一粒花生米,礼物虽然很轻,情义到了。我们这些同学们于是就学会了。有一些老居士,我们同学当中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那个时候她六十岁了,有福报,所以这些物质上供养她最多;果然没错,到以后学成之后,她到任何地方去讲经,法缘最殊胜。讲得并不是很好,法缘殊胜。所以李老师常常用她来做比喻提醒我们,结法缘重要!

  结法缘,『普觉悦意声』菩萨教我们广修供养。菩萨的德号很有意思,法缘要不殊胜,哪来那么多「悦意声」?所以做人要懂这个原则,处处方便别人,你自自然然得一切大众的爱戴。处处方便别人这里头有个重要的因素,处处要修忍让;就是普贤菩萨后面有一句「恒顺众生」。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这一条做不到。要随顺别人,自己没有成见,别人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样,只要没有大的错误,都可以随顺。如果这个错误影响很大,那我们一定要说;没有很大的影响,得过且过。影响决定是对于大众的,不是对于我自己;是对整个佛法,不是我个人利害的。个人利害得失要放下,时时刻刻照顾大众。我们学佛的人,虽然古人讲身在山林,但是对于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和平、社会的繁荣兴旺,不能说置之不问,那不可以;佛法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岂不是把学佛的目标都放弃掉了吗?所以我们自自然然有这一份责任,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平、繁荣兴旺。

  每天教学上课,帮助有缘的同学,他愿意来听经的,我们这个讲堂没有招生,只是发个消息,什么时候这个地方讲经,讲什么经,欢迎大众有兴趣来共同学习。只是把这个讯息发出去,所以来的都是有缘的同学。不但法师、护法要跟大众结缘,同参道友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学菩萨这一句经文,也要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懂得与一切众生结善缘。首先要懂得跟家人结缘,一家和睦。这个我们从前曾经详细说过四摄法,如何把四摄六度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交友之中?懂得布施、供养、结缘。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一样,你从事于任何一个行业,我们中国人谚语上说你的贵人多,帮助你的人多,成就你的人多,这个人人缘好,在佛法里面讲法缘好。你不懂得结缘怎么行?菩萨德号里面,我们能够看得出含摄着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才能真正成就「普觉悦意声」。

  他所修学的法门『亲近承事一切诸佛』,此地讲的一切诸佛是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佛在经上给我们介绍的我们知道,但是过去佛跟现在佛都不在我们这个世间。现在佛他方世界,像世尊给我们介绍的,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是现在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所以供养三世诸佛当中,统统都要照顾到,我们的缘才真正殊胜。供养过去佛、现在佛怎么供养法?你要懂得,只有一个方法,「如教修行供养」。《普贤菩萨行愿品》最后一段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教修行是真供养」。对未来佛,那是一切众生,这个我们知道,财、法、无畏这三种供养我们都要做。一定要知道,我学佛了,我现在明白了,不迷惑了,我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就是来修供养的。换句话讲,诸位更容易体会,我这一生到世间来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我把世尊教导我的尽可能的落实,就是「上供诸佛,下供众生」。

  《华严经》普贤法里面没有布施,只有供养。为什么?普贤心是平等心,众生跟佛平等,所以用供养不用布施。一般菩萨没有入普贤境界,他还有分别,所以对上供养,对下布施,依旧没有做到真正平等。普贤菩萨是平等的法门,对佛供养,对人供养,对畜生也供养,那个真诚恭敬毫无差别。对花草树木也供养,每天清扫这个环境,浇水、施肥,跟诸佛如来那个心态没有两样,花神、草木之神。我们这样修行,有些人不明了的认为我们迷信,学佛学呆了、学傻了,那是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诚敬的心周遍虚空法界,不是对佛菩萨我们才恭敬,对其他一切众生就降等了,不是!完全平等,这样性德才能够流露。我们今天这样做是修德,用修德把性德引发出来,然后性修不二,这样就入佛境界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生活境界,入这个境界就过诸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的日子,不一样,大不一样!所以诚敬的心周遍法界,赞美的声周遍法界,供养的心周遍法界,忏悔的心也周遍法界。忏悔什么?我们做得不够,做得不周到,做得不圆满。念念心无不周遍法界,果报自然殊胜,自然不可思议。我们有多少力量尽多少力量,圆满功德!第八句: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摩诃萨,得出生一切神变广大加持解脱门。】

  我想每位同学念到菩萨的名号跟他修行的法门,都会生欢喜心、会生羡慕心,我们也想得到。清凉大师批注:「遍剎充尘,劫穷来际,皆佛加持之力。」我们换句话来讲,诸位就更好懂了。「遍剎充尘」就是横遍十方,「劫穷来际」就是竖穷三际;这两句话我们今天一般这个说法是讲无尽的时空,无有边际的时间和空间。说的是什么?说的一个是身一个是心。心周遍法界,周遍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我们听了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的身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也是尽过去劫、遍未来劫,这个就难懂了。身这么小,怎么可能遍虚空法界?但是这是事实真相,这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的法界。我们今天实在讲是因为烦恼习气覆盖住,我们的身确确实实跟佛身一样,佛有法身,试问问我们有没有法身?有!

  佛有报身,我们也有报身。怎么知道有?《华严经出现品》佛把这个讯息给我们透出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是众生,「一切众生皆有」,总不能说把我漏掉吧!我也有。佛后头有句话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有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那个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德能是能力,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今天能力失掉了,智慧也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不是没有,都在,一丝毫没有损失,只是我们有障碍,这个障碍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佛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把它讲作三种烦恼、三种业障:妄想,无明烦恼;分别,尘沙烦恼;执着,见思烦恼。这个东西障碍了自性。所以经论上说,祖师大德也常说,迷失了自性;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掉了。

  《楞严经》上有个比喻,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佛举这个比喻,迷了,并没有失掉。我们做学生的时代,早晨起来洗完澡之后,衣服穿好了,帽子戴上了,那一边吹号升旗了,同学们真有这种人,忽然非常慌张,他问同学:「我的帽子在哪里,你有没有看到?」人家说:「你的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一摸头,果然如此。迷了,并没有失掉。帽子是戴在头上,忘记了,到处去找帽子。这个比喻就像这样,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相好并没有失掉,现在迷了,真的是慌慌张张到处去找,这样的事情可能在我们身上都发生过,佛这个比喻比得好。

  现在问题在哪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行了,从心里上彻底放下。放下执着,在我们一般讲你就证阿罗汉果,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复一部分,六根的能力比我们现在就扩大了。阿罗汉天眼超过诸天的天人,阿罗汉有慧眼,天人只有天眼没有慧眼。阿罗汉的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能力达不到,因为他只放下了执着,分别没有放下。如果把分别放下了,他能力就更大了,为什么?障碍又去了一分。障碍分分破,实际上就是讲分分放下,一分一分的放下,智慧、能力、相好一分一分的恢复,到如来果地上完全恢复。等觉菩萨还差一点,还没有究竟圆满恢复,可以称得上圆满恢复了,但是还不究竟,如来果地上才究竟圆满恢复。

  菩萨的德号『普清净无尽福威光』,无尽的福、威德光明是从「普清净」里面透露出来的。《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给我们开的这三门,这三门就是戒定慧三学:清净是戒,平等是定,智慧是觉,就是戒定慧三学;也是佛法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你从经题上应当能够体会到那个经的圆满。那个经具足无量的功德,统摄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离不开三学、三宝,所以它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我们要知道。

  『得出生一切神变』,「神变」是神通变化,做什么用?他是在菩萨位子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神变是讲德能,这个德能一定要得佛的加持,所以清凉大师批注里这个意思就深了,意思好。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诸佛菩萨加持?特别是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们,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发心弘扬正法、护持正法,你要不得佛力加持,你做不到。在此地菩萨教给我们,如何求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往年我在台中求学,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的是「至诚感通」,我们看看这句话跟清凉大师讲的相不相应?清凉讲的「遍剎充尘,劫穷来际」,话说得跟李老居士不一样,意思相通。李老居士四个字里头关键的一个字是诚。什么叫诚?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叫诚。一个妄念都没有,所有障碍都突破了。想想看,有执着,不诚;有分别,不诚。那个妄想我们暂时不谈,我们就谈这两个。离分别执着,你的意才诚。

  儒家讲这个定义,《大学》里面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在第三个。怎么样修来?格物、致知,你才能够修到诚意。物是什么?古德讲得很好,物欲,物欲是烦恼。格是格杀,把物欲格杀掉。物欲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对这些东西贪着不舍、贪求无厌,这叫物欲。格是什么?是跟自己做一个格斗,你要把它放下,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放下,远离。为什么?你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诚心。「物格而后致知」,致知是什么?是智慧。物欲障碍了你的智慧,你能把物欲淘汰尽了,你的智慧就现前。所以同学们要学经教,发心弘护正法,难得!诸佛菩萨都赞叹。如果你不能在这上下功夫,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格物就是克服自己烦恼习气、克服自己的贪瞋痴慢,致知是克服自己的愚痴、邪知邪见,你的诚意不会现前,这是要真正做功夫。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讲的破烦恼障、破所知障,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所知障是什么?所知障最重要的,成见,「我的看法、我的想法」,这个不行!烦恼障是贪瞋痴慢。所知障是属于成见,痴里面的一分。如果我们说得清楚明白一点,贪、瞋、慢是属于烦恼障;痴、疑惑是属于所知障。这个东西要拔除,恢复清净心,恢复真智慧,这个意就诚了。诚还要诚到极处,至诚,真诚到极处。极处是什么?就是把这个心量拓开。真诚心遍虚空法界,这是至诚。我们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周遍法界,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广修供养,这样当然得诸佛如来『广大加持』;普贤菩萨、等觉菩萨跟诸佛如来一样,时时刻刻照顾你,真的照顾你无微不至。

  你要是契入这个境界,你自己会感觉到你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好像很愚痴,现在忽然觉得自己很聪明;过去觉得自己好像很沉重,现在觉得自己很轻快;以前觉得自己总是常常昏沉,精神提不起来,现在精神饱满,精神振作。这个气象不一样,自己能够觉察得出来。尤其是在经教这方面,过去这个经文展开看不出意思,要叫你上台去讲,不知道怎么讲法好;现在能看出意思了,而且这个意思愈看愈多,深解义趣,得佛力加持的。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能入这个境界,不得佛力加持,你这个能力从哪儿来的?这就是证验,是测验,是证明。我们的心、我们的愿、我们的身行跟诸佛菩萨相应,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如来。

  诸佛如来的心愿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诸佛心愿;我们今天心愿跟诸佛一样,希望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够回头是岸,都能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念念不失。这个心是什么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那个心量、身量要不能够扩展到虚空法界,你跟四弘誓愿这一愿就不相应。「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的心量要无边,我们的身量、行量也要无边,跟这一愿就相应。然后我们学着断烦恼、学法门,都要靠诸佛威神加持才能办得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恶缘不能成就,一切善缘都能圆满,这是什么力量?诸佛如来加持的力量。诸大菩萨、护法善神在旁边照顾你的力量,然后你才体会到三宝的恩德,不是父母恩德所能够比拟的,我们要以感恩的心认真努力好好的来求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五百零七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五百零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