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五百一十八

  日期:2011/9/21 17:56:50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八卷)  200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8

  诸位同修,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异名菩萨偈颂第七首:

  【法王诸力皆清净,智慧如空无有边,悉为开示无遗隐,普使众生同悟入。】

  『法王』就是称诸佛如来,『诸力』就是通常讲佛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二乘、菩萨都没有的。『皆清净』是圆满的意思,还显示出德能是完全称性的,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清净,所以自性的德用当然清净,说明这个能力不是修得的。这些话,在大经里头佛常常讲,常讲加深我们的印象。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诸力」就是说的德能,圆满的相好,都是自性本具的,而且都是清净平等的,不是修来的。六道凡夫以及九法界里面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这些人所显的智慧、德能、相好,说实在话是修得的。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乃至于法身菩萨,到六道里面来示现作佛,像经上常讲,到人间来示现成佛,要特别去修一百劫,一百劫的时间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话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能说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为什么?所有一切相好,自性里头圆满具足,佛还要修吗?于是我们就知道,佛在那里苦修,是修给我们凡夫看的。我们凡夫的相好,这就是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确实是福相,福相你要不修福,这个相怎么会现前?佛劝导众生,做出这个样子来,换句话说,他还是在表演,他在唱戏,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看了之后,你要想得这个福相,要修什么样的业因,做什么样的好事,你才会得这个福相。都是为众生,为众生做出好样子,这个心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但是,这些相好并不清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谁?大梵天王。在六道里面,大梵天王确实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相跟他一样,但是佛的相清净。在清净上,他就比不上佛,智慧比不上佛。一个是修德,一个是性德变现出来的,怎么会一样?我们要学佛,还是要从修德下手,用修德来显性德。但是在修行当中,一定要懂得清净,就是不被染污。哪些东西是染污?你一定要清楚,五欲六尘、七情五欲,情欲染污很严重,我们在这些境界里面,决定要有智慧能够辨别。如佛所说,可以受用,不可以贪着。换句话说:什么叫不染着?我们在一切享受受用里面,不起贪瞋痴慢,就清净了。贪瞋痴慢每一个字,它的境界都无量无边,粗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到,微细的我们自己都没有能力觉察;但是不要紧,随着自己修学功夫境界的提升,逐渐逐渐能够观察到微细的烦恼,极其微细的叫无明烦恼。我们从哪里下手?从放下分别执着下手,能放下一分,恢复一分清净;放下两分,就恢复两分清净。

  『智慧如空无有边』,「如空无有边」是比喻,比喻诸佛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现前,圆满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真智,自性本具。我们今天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如同失掉没有两样,它不起作用了。所以现在我们不能舍修德,要认真努力修行,修正我们所有错误的行为。修正我们思想见解错误行为,目的就是修智慧;修正身口错误的行为,是修福德,这都得要搞清楚,要同时并重,福慧双修,这个果报才殊胜。福德、智慧都是要贡献给一切众生的,而不是自己享受的。佛法修学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此地。自古至今,多少修行人在菩提道上淘汰掉了,甚至于堕落了,什么原因?实在说,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夹杂不善」。这一句话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善不净夹杂。我们今天初学人,我们的目标订在哪里?心要纯净,身语要纯善。我们要把目标订在这里,修行功夫焉能不得力?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被淘汰,堕落了,都是夹杂不善。

  不善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害得失,用这个做标准,就错了!这是什么标准?这是六道轮回的标准,这是三恶道的标准。用这个做标准来修行,不能成功。怎么修,修得再好,都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所谓「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你享福,享福没有办法离开烦恼。我们中国人讲享福的人,都说某人「福气」很大,这些名词术语里面都含藏着有很大的智慧;福,你的福大,你的气也大,这个「福气」福不纯。佛家讲福德,世俗人讲福气,不相同!有福报,享受福报能不着相,那是德;能舍己为人,是大德。如果没有德,着相,又不能舍己为人,那就是福气。福享尽了,气就够受了!

  这些事情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在我们自身这周边,仔细看看都能看出来。今天地位高的,几个人生活快乐?今天发大财的,又有几个人得清净安乐?你仔细一观察,不就晓得了吗?世间人讲那个福气,没错!不要以为地位很高,财富很多,他就很快乐了?他过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天天在受气,所以反而不如一个贫而乐的人。如果这个贫而乐的人,又有缘分能够闻到道,那他真乐!这个道理不难懂,细心去体会是体会得到的。所以你看诸佛菩萨,世间就是连儒家的贤人君子,都知道自己有福要给大家去享,与大众共同来享,这个乐大,这大乐!尤其像中国人很重视年节这些庆贺,逢年过节有大喜庆之日都知道与亲友共享。他没有能把这个扩大。如果能把这个扩大,与这个地方上贫穷孤苦的人共享,这个乐就更大,更有意义。

  去年农历年,我在澳洲布里斯本净宗学会过年,我提倡,净宗学会他们去做,邀请当地低收入的居民。不错,过农历年的时候,当地人来了一百多人,我们自己的同修差不多也将近有一百人,好像那个会大概有三百多人参加,这个年过得很快乐。还有许多小朋友来表演助兴,道场附近有个土著的学校,他们的校长、老师带着学生都来了,大家欢欢喜喜,真的是同乐会。在这里面,不分宗教、不分国籍、不分族群,所有一切喜庆能够这样做,确实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促进这些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在一起常常互相交流,化解许许多多的误会。这个同乐会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在一起聊天。要多做,要常常做。所以我鼓励这些净宗学会,要带头做,希望将来每一个宗教逢到他们的喜庆节日,都能够这样做,这个大社会是一家人!

  在这里面,『悉为开示无遗隐』,当然有讲话、有致词,祝福!这里面,「开示」就是祝福、祈祷,共同的勉励。族群、宗教的这些人士们,还有政府官员,我们都邀请他来参加,大家上去讲几句话,勉励我们,祝福我们。『普使众生同悟入』,接引初机,我们希望他悟入什么?觉悟到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都是地球上的居民,现在有人说是地球变成了村庄,地球村,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希望他悟入这个道理、这一个事实真相。广结善缘,我们带头做,慢慢他们逐渐会认识佛教。现在不但外面人不认识佛教,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历史,现在有几个中国人能认识佛教?外国人不认识佛教,我们决定不见怪,我们自己真的是有幸,把佛教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了。现在要教导他们,为这些人开示,希望他们悟入。先把佛教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他就想来学;他来学,那我们就正式开班,我们认真把佛陀的教义详详细细讲解给他们听。我们自己要做出好的榜样给他们看,跟这个社会融成一体。

  佛法是开明的、是开放的,佛法没有一丝毫隐私的,这样心才清净。有一丝毫隐私,你心里头就有污染,那就不清净,对自己的伤害很大。你心地不清净,自性般若智慧不能现前,德能不能现前,相好也被障碍。大公无私,表里一如。真有功夫的人,不要说别的,真正有气功的人,高段的,看你这个人身体是透明的,为什么?没有污染。染污是什么?烦恼染污,爱欲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你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所以身体跟心是透明的。我们得在这里下功夫,处事待人接物自自然然回归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与一切众生同乐,与九法界众生同乐,这才能落实。第八首:

  【如佛往昔所修治,乃至成于一切智,今放光明遍法界,于中显现悉明了。】

  这跟前面长行也相应,『如佛往昔』,这是说佛在初学的时候,跟我们这个身分是一样,他现在修行功德圆满,成佛了,我们现在是才起步。第二句是讲功德圆满了,『乃至成于一切智』,从初发心到成无上正等正觉,佛示现这个样子,教导我们学习。具体的样子,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往下逐渐逐渐我们要进入状况,现在这里还都是赞颂。我们要认真的去学,从哪里下手?一定要知道;修治些什么?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修是修正,治是对治,有病要对症下药,这叫治。佛在初学的时候,跟我们没有两样,烦恼习气深重,他怎样修正过来的?他是如何对治的?提供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看了、我们听了,要取法他的这个方式,做为我们自己修行的参考,我们应当依教奉行。

  修行的开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得好,一开头阿难尊者就问这问题,佛给他解答。第一个条件「从明师受戒」,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讲,你真正想学,实在说不论是佛法或者是世间法,你要跟一个好老师。「明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好老师。这个明,不是名气很高、名气很大,现在人讲知名度;知名度高,未必有实学,所以佛说的明师,这个明是光明的明。由此可知,这个老师有智慧、有德行,我们跟一个老师要以这个为标准,老师要有道德、有学问。我们要细心观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处事待人接物,看清楚了,没有错误,确实是个好老师,为大众所赞叹、所尊敬的,我们要听他的教诲。「从明师受戒」,不是给你授五戒、授菩萨戒,不是这个,这个受戒是你要跟他学习,听他的教诲,是这个意思。要接受老师的教诫,依教奉行,总得从这里入门。

  但是学生有人有成就,有人没有成就,我们希望能做一个成就的学生,那要具备事师之道,也就是说做学生良好的态度。这些事情,古时候的环境比现在好,古时候在家里头,父母教你,从小教;你一出生下来,你的父母天天就在影响你,时时刻刻都在教你,耳濡目染,自自然然就养成很好的基础,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懂得做学生的道理。到上学的时候,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是最好的榜样,私塾里头的老师真的是给学生做模范。他教导学生的,他自己统统要做到,学生服他,学生听他的。老师的话,甚至于比父母的话还有效力,所以在古代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个人是这样教成功的,缘殊胜!

  现在缘没有了,所以非常非常困难,我们到中年以上才闻到佛法,这补习教育,不是从小学的。补习教育虽然不是根本的教育,好处也很多。善根深厚的人,往往在中年接受这个补习教育,他也能成就,为什么?他能够回头,能够对治自己的毛病。学了以后,确实气质改变了,跟没有学佛之前真的不一样了,自己得利益,肯定他影响他家庭、他周边的一些人。特别是恶习气很重的人、毛病很多的人,学佛一、二年变了,这个人功德就很大,大在哪里?因为他这个形象被他所熟悉的人肯定,「学佛是不错,佛法是好,改变一个人,恶人改变成善人,坏人改变成好人。」一般人不管他有意无意,他对佛法产生好印象。这是给大众种了善根,种了佛的种子,这就是弘法利生。

  弘法利生不要用口讲,你这个形象受人家赞叹,那就是弘法利生。所以自利就是利他,自行确实就是化他,大乘教里头讲得没错,自他是一体。所以天天想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不能把佛陀教诲完全落实到生活当中,你那个愿是空的,你这个愿永远都不能兑现。所以古人常讲「以行践愿」,用实际的行为来实现你的弘愿。身教重于言教,要接引众生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首先是身教,让人家看到你真的变了,他才发起仰慕的心。善根深厚的,他就想学;善根薄弱的人,如果遭遇一些挫折,那些挫折、那些逆境恶缘,往往促成他学佛的因缘。这些事情自古至今很多,我们佛法里面称为「逆增上缘」,懂得怎么样修治自己的烦恼习气、不好的习惯。

  「乃至成于一切智」,「一切智」是如来的究竟果地。这两句连起来,我们的修行要精进,不能退转,要有长远心,有恒心、有毅力。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没有毛病,这是自己最大的毛病!连等觉菩萨都不敢说自己没有毛病,为什么?如果说自己没有毛病,那你就成佛了。清凉大师说得好:「没有过失,唯佛一人」,只有如来一个人。世间圣人,中国人所赞叹的尧舜禹汤,特别是尧舜,不敢说自己没有毛病。地上菩萨、等觉菩萨,我们在经典上看看,他们修的是什么?科目依旧是三学六度,在《华严经》上讲十度、十波罗蜜,还是修这个科目。由此可知,这个科目还是没有搞干净。布施,我们常讲布施度悭贪,见思烦恼里头的悭贪断掉了,他证阿罗汉果。我们要再问,尘沙烦恼里的悭贪,他有没有断?尘沙烦恼里面,贪瞋痴慢都断了,无明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他断了没有?佛家讲「八万四千尘劳」,头数繁多,无明里面这些烦恼头数统统断尽了,才证到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极其微细生相无明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等觉菩萨还在那里天天断,还在那里修,还在那里对治,我们怎么可以说自己没过失了?那不是大笑话吗?

  所以自己认为自己没过失,他就永远停止在这个境界里头。说老实话,停得住停不住呢?停不住,必定往下堕落,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出世间修行最可贵的,知道自己有过失,所以我们一看,佛经里面所讲的,自己对自己肯定了。根本烦恼,其它的不谈了,就谈根本烦恼这六条:贪、瞋、痴、慢、疑、恶见,有属于见思的,有属于尘沙的,有属于无明的;或者我们从另一方面说,有属于人道的,人道的我们断掉了;有属于欲界天的,有属于色界天的,你断了没有?三界之内的!三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这些事情只有佛法说得那么详细、那么透彻。经典不读,含糊笼统,以为自己没有过失了,大病!

  『今放光明遍法界,于中显现悉明了』,佛放光「遍法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众生来示现的。我们是初学,佛菩萨给我们示现初学;我们是老修行,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老修;如果我们证到阿罗汉,佛菩萨就示现阿罗汉;我们证到菩萨,佛菩萨就示现菩萨,时时刻刻在帮助我们,永远没有舍弃我们。清凉大师说「为物永存」,这也是经论里面常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的恩德无量无边。

  第九首: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如佛往昔修治行,光明网中皆演说。】

  清凉大师在前面告诉我们,这一段是讲「同佛往修」。前面一首是显示学佛的始终,初学一直到成就;这一首偈是勉励我们、教导我们要向佛学习,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模范,这个意思很重要。一个好的老师教学生,一定会教学生取法一个榜样,他的修学一定能够更踏实、更顺利。我在早年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我们晓得,苏东坡跟梁启超都是佛教里面的大居士,我们提起来都非常仰慕,他们的道德文章是我们年轻人的表率,提起这两个人,对他们那个恭敬心真是油然而生!老师为什么提出这个警告?我们不能不向老师请教。

  老师为我们说明,这两个人学佛,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在搞佛学,现在人所讲的佛学家,他们是佛学家。为什么不能学?因为他们没有学佛,换句话说,他们有信有解,没有行证。老师这样一提示,我们这就明白了。所以我们要选择的榜样必须具足信解行证,不但他行,他要能证果,那这个样子太好了。这真正值得我们模仿,等于我们找一个模子,希望我们学得很像他。所以李老师为我选择,教我学什么人?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早已经往生了,怎么学法?印祖的《文钞》在。尤其现在最近这几年,全集出来了,精装七册,印刷也都相当精美,有些地方印的字都很大,非常醒目。我们每天读诵,记住他老人家的教训,依教奉行;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他的修行、他的处事待人接物,这样的风范,我们不仅说仰慕,要认真学。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才是印祖的好学生、印祖的真弟子。

  人虽然不在世了,这就是古人讲的,我们做他的私淑弟子。中国私淑古人,开始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在。孟子专门学孔子,以孔子做榜样,读孔子的著作。有不明了的地方,向孔老夫子的学生请教,他学成功了,他学得很像!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大众尊崇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尊孟夫子为亚圣,亚圣是比大圣次一等。儒家提起来「孔孟学说」,提到孔子,一定会联想到孟子,他是私淑前人学成功的。这个例子一开,在中国历代都有不少有大成就的人以古人为老师,这个好!现前找不到真正好老师,找古人!

  李老师是劝我学印光法师,我劝许许多多同修,学无量寿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无量寿佛,依教奉行是阿弥陀佛的真弟子、好学生,这还能错得了吗?怎么学法?先要把经典读熟,每天读诵,尤其中年以上的同学们,不必去强记。年轻人可以,二十岁之前可以强记;二十岁之后,不必了!每天读诵,读久了,自然就会背了。往年我在美国,休斯敦有一个同修开餐馆,他每天念《无量寿经》,念了半年,他就能背。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没有刻意想背诵,居然背得一个字不漏。然后统计一下,这半年当中他念了多少遍?大概五百遍。每天工作那么忙碌,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经,半年,不到两百天,大概每天要念三遍,半年就能背诵,这是根比较利的。还有一位同修根性比较笨的,钝根,他告诉我,他念了好几年,念了六千多遍,能背了。所以不重视刻意去背诵经典,天天要念,一天至少要念两遍,把这部经当作早晚课来做。早晨从头到尾念一遍,晚上念一遍,不能中断!

  一面去读诵,一面听讲,听讲是求解。这个经黄念祖老居士讲过一遍,保留着有录音带。他还为这部经写了一本《批注》,是对我们求解很好的参考数据。这部经我讲过十遍,去年在新加坡讲第十一遍,这第十一遍没有讲完,讲得很详细。虽没有讲完,也值得诸位同学做参考。我把它停下来了,把时间专讲《华严》,我希望《华严经》讲圆满,再讲一部《法华》,讲一部《楞严》,然后我会再把《无量寿经》详细讲一遍。现在我们讲经都在摄影棚,录像的效果比往年跟大众在一起讲演这个录像效果,要好得太多!所以现在跟大众在一起讲经我停止了,培训班上课我也停止了,我让学生去现场讲经,学生来教学,把他们带起来。

  第五届我做了试验,成绩很好,现在第六届的教学确实上轨道了。任何一个行业,我们要看成绩,考核成绩,最重要的是后继有人。如果自己做得再好,后继无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你的成绩等于零。对不起佛法,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历代传法的这些祖师大德们,要后继有人。所以我们今天是全心全力培养底下一代弘护人才,今天我做这个工作。自己还有这一点体力,这个时间也不能浪费,所以每天用四个小时在摄影棚里面来录像。录的这些,将来都可以提供给培训班同学们做参考,帮助你们提升境界,希望大家认真修福修慧,把弘护的工作做好。我们看这一首偈,要向佛学习。

  『佛以本愿现神通,一切十方无不照』,「一切十方」,是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的十方世界。一尊佛的本愿如是,一切诸佛的本愿亦如是,没有例外的。我们发大弘誓愿,要以佛做榜样。发愿之后,一定要以行填愿,要不然这个愿不是空的吗?所以要『如佛往昔修治行』,这个行念去声,做动词,念行是名词,念行是动词,就是他实际上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还在修,天天还在修正,到真正圆满了,一丝毫不善的行为都没有了,这成佛了。毫分都不夹杂,成佛了,佛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你就晓得这个不善的行为有多少!真正发心修行,都要修无量劫,才能把这些毛病一样一样把它治好、把它改正过来。

  行为再多,佛是用归纳的方法,把它归成三大类。起心动念、思想见解,意业的行为,我们现在讲心理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造作,身业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总不出这三大类,所以用身语意全都包括。我们初学从哪里学起?说到这个地方,就想起功过格。功过格是个很笨拙的方法,但是给诸位说,是很有效的方法。我们虽然没有用功过格,也有类似的。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依据经典,把经典里头最重要的教诲抄录下来,编成一个小册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等于功过格,也印得不少。哪个同学真正照这个去做,他是真修行。经要读诵,行依照这些纲领就行,初步!务必要做到、要落实。

  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个好记,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希望不要违背这个纲领,要时时刻刻警觉到。三福我说过了,如果你要想真正理解,深入义趣,第一福你就要去研究《十善业道经》,第二福你要好好去学《沙弥律仪增注》,第三福你要认真去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把这个根基打下去;然后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就容易了。不必找一些专门的经论,专门经论是很多,就在这部《无量寿经》里面求解就够了。所以我们修净土,以《无量寿经》为主修、主课,以《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增注》、《地藏菩萨本愿经》为助修,正助双修。把修行守则里面节录的经典的教诲完全落实,这就是真修行人,修行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光明网中皆演说』,「网」是比喻,比喻佛的愿海遍虚空法界。如果你要问,哪一部经典说这个?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古德讲,这个经有十种本子;我们平常讲,那是龙树菩萨所讲的三种本子,大本、中本、下本,我们现在读的这一个是略本。大本经,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岂不是「光明网中皆演说」?所以这一句就是指的这部经。大本经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中本也没有,那我们引申的意思来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光明网中」,实在是这样的,世尊时时刻刻为我们说。诸佛菩萨真的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怎样修行的?现在你细细看,就在《大藏经》里头。最后一首:

  【十方境界无有尽,无等无边各差别,佛无碍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

  这是显示如来不可思议的境界。第一句说『十方境界无有尽』,下面这一句是接着讲的,『无等无边各差别』,这是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统统包括尽了,一个都不漏。众生无量无边,尤其是十法界里面众生,可以说各个境界都不相同,所以「无等无边各差别」。这一句为我们显示出教化众生决不是容易事情。诸佛说法,世尊常讲契机契理,契理这个话我们好懂,契机难了!我们对于契机这两个字所了解的有限,为什么?听到这个话,我们想到契机,大概就是想到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不可能想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稍微聪明、心细一点的人,会想到六道众生,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很少。这个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说到了;我们学佛一定要记住,为什么?我们将来接引的对象要跟佛一样。

  所以我劝同学,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积点点滴滴的功德都要回向法界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拓开自己的心量,恢复自己的本性。我念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念的,不是为我自己。我今天持戒、布施、供养、忍辱、精进,没有一样不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修的;乃至于我们喝一口水、吃一碗饭,也都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为什么?滋养我这个身体,滋养这个身体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什么关系?有关系!这个身体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的,是为一切众生修行的,必须把这个工具照顾好,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哪一样不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对上面来讲,供养诸佛如来;对下面来讲,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普贤十愿里面讲的「广修供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广泛的服务。服务里面的项目无量无边,不限于某一个项目。诚心诚意尽心尽力,为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服务。怎么服务法?依教修行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的形象。在各个不同差别的境界里面,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一切众生都得利益。

  『佛无碍力发大光,一切国土皆明显』,我们依教奉行,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佛的智慧、神通、威德,这是第三句。不要以为我们今天在此地做,做得好也没人知道,做得不好也没有人知道,错了!「一切国土皆明显」,诸佛如来看见了,法身大士看见了,九法界里面的神圣、在娑婆世界里面的,也都看见了;娑婆世界之外的他方诸佛国土,法身菩萨看见,华藏菩萨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看见。我们行善,他看见;我们造恶,他也看见。修行应当断恶修善,应当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偈颂我们就讲到此地。

  后面还有一点时间,因为「同生众」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这是本经这一品里头第七个大段「称扬赞德」,这一分讲圆满了。李长者在《合论》里头有一段话,做为这一段的总结:「普贤菩萨一人独入十法。」我们在同生众里面就有三大段,第一大段普贤菩萨,第二大段十普菩萨,第三大段异名菩萨。「普贤众,一位普周众行」,菩萨行无量无边,普贤都周遍了。一切菩萨行,一行普贤菩萨都不缺。普贤行归纳成十大纲领教导我们,这十个纲领跟一般大乘菩萨法有什么两样?你要晓得,境界不一样,心量不相同。普贤菩萨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里头,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普贤境界。

  我们要知道,净宗法门就是普贤法门,你们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第二品,还是序品,还没有入正宗,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就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道理!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里头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正确!我们看到他这个作法,肯定!欢喜赞叹,他做得太对了,做得太好了!长者接着说,「海月光众,但叹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虽然自己有所入之法,各人都有所入之法,所入都相似,所以只叹佛德,不再叹自德。跟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不一样,同生众跟异生众不一样。

  普贤众里面,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一位,名号上并没有普,「净德妙光菩萨」。李长者给我们讲,这位菩萨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别号」,十普是以他做班首,经典里面常讲的上首,文殊师利菩萨做上首。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妙德」,所以净德妙光就是妙德的意思。长者又举《法华经》里面,说文殊菩萨「往昔号妙光」,妙德跟妙光意思非常相似,「以德为光,以能破暗发明故」。现在在普贤众中表法,表的是「明因果理智万行圆融」,所以「普贤独获十种益者」,说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自在」,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末后长者讲,「延促自由」,延促是从时间上说的,一剎那可以化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缩短为一剎那,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你要问,成佛究竟要多长的时间?这个话不能问别人,要问你自己。你自己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时间就缩短。凡夫跟如来实在讲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觉悟,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惑,念念迷惑,那你就是搞六道轮回。在一真法界里头,如来境界里头,为什么用「不思议」,我们能体会到吗?不思议这个名词,含义很深很深。我们凡夫实在讲,对于这句话体会不到,只能够体会它的粗枝大叶,这是事实。但是这里头的精义、精华,我们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不可以思,为什么?你能够思想的都是妄念、都是妄想;不可以议。一真法界里头,哪有议论?哪有思惟?由此可知,如果我们把议论的念头、思惟的念头断掉,心性的那个境界就会现前,这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条件?不可思议!

  《六祖坛经》里头有,惠明为了要把衣钵抢回,追六祖;追到的时候,六祖也没有法子,把衣钵放在一个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没有出家之前是将军,看到衣钵在石头上,人没有了,好!衣钵拿来了,结果拿的时候拿不动,他这才知道,立刻他就回头,他觉悟了。就跟惠能大师说,「我是为求法来的,不是为衣钵来的」,衣钵拿不动。六祖一句话把他点醒了。既然求法来的,好,我传你法,教他:「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句话,他觉悟了。这句话就是不可思议,你只要思想、议论这个念头放下,当下就是!这句话意思很深、很有味道。我们还落在思、还落在议,永远不能见性,永远不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一个单元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五百一十七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五百一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