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四十四

  日期:2011/9/22 10:08:3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四卷)  2001/1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4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偈颂第八首:

  【佛昔修行大劫海,净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第八首偈是「愿」,愿是誓愿,我们佛法里面常说的四弘誓愿,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凡是说到愿,当然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要求。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跟我们说,愿是「以欲、胜解、信」这三个为性质;换句话说,这个希求就是欲望,而对这个欲望他有相当的认知,有相当的了解,有坚定的信心,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圆满。在大乘佛法里面,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誓愿弘深,弘是讲大;发的愿各个人发的都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两大类,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的愿望。

  清凉大师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他说第一个是求菩提愿,就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利乐他愿,利乐有情,就是下化众生。因为有第一个愿,所以出现在世间,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从来不失时节因缘,这是为了圆满成就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作法?世出世间的教学,我们都明了,教学相长,你要是不发心教化众生,你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智慧。由于利乐有情的大愿,所以对于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永远不疲不厌,永远不休息。成佛之后还要倒驾慈航,并不是说成佛之后没事情了,可以休息了,不是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也许我们初学的人会想,这不是太辛苦了吗?对,对我们凡夫来讲实在是太辛苦,而佛菩萨则不如是。这是什么原因?佛菩萨的心、身、行跟法性融合成一体,法性没有生灭,法性没有来去,法性不垢不净、不常不断。因此,只要与法性相应,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佛学里面一个术语叫「法尔如是」。

  我们凡夫为什么觉得辛苦?凡夫是违背了自然,怎么违背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你会感觉到很辛苦,感觉到很劳累,感觉到很厌倦;与性德相应,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这是修学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修行时间之长,经上是用『大劫海』来形容,过不过分?给诸位说,一点都不过分。为什么?时间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你迷的时候就「无量大劫海」,悟的时候就一剎那。所以《华严经》上讲「念劫圆融」,觉悟了,无量劫实际上是一剎那;迷的时候,一剎那就变成无量劫。我们就懂得佛经上这样的字句,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一桩什么事情?迷关难破,大彻大悟不容易,实际上是形容这桩事情。

  为什么这么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老实说难在我们所学非所用,难在这里。我们学了是不少,不起作用。说起来你不懂,甚至于你也会说,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迷失了,所以用「大劫海」来形容。这个形容里面实在讲,对我们也是高度的警策,都是帮助我们觉悟的、帮助我们回头的。所学的必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它才起作用;不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得无量劫。你学得再多,你讲得再多,那就从前李老师常讲的,该怎么生死你还是怎么生死,脱离不了业力的主宰;业力就是魔掌,你离不开魔掌。

  『净治诸愿波罗蜜』,「治」是对治,「净」是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凡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或是有愿求在里面,就是染污。我们要问,佛菩萨,就以四弘誓愿来说,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算不算是私心?算不算是一种欲望?这个话问得好,是欲望但是没有私心,这叫弘誓愿,弘是弘大;为自己,那是小愿。诸佛菩萨为什么要断烦恼?为什么要学法门?为什么要成佛道?是为「众生无边誓愿度」,他不是为自己,所以它是希望,它不是欲望,没有自己私欲的希求,他只是为一切苦难众生着想。「度」这个字我们说得太多了,还要说,为什么?你还没有做到。佛菩萨教化众生,说老实话不厌其烦,不像中国古大德,他们的确是有讲究的,言语文字都刻意的要求简要详明,这跟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心态完全不相同。佛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像家里面的父母、祖父母对于儿孙反复的叮咛,我们称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你回头,希望你真的觉悟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觉悟了?没有,怎么知道没有?看你日常生活,看你穿衣吃饭,看你处事待人接物,你没有觉悟。怎么知道?礼敬没有,你没有这个心。为什么?你没有这个样子。如果里面真的有心,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你在外面自然表现出来。你没有表现出来,你心里头没有,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敬意,所显示的是懒散、懈怠。这一生学佛,你的好处仅限于阿赖耶识里种一些善根而已,这一生不会起作用;要等到善根成熟,真的还需要无量劫。一个人一听到之后他就觉悟了,他就很勤奋自动把过失改过来,完全表现在外面,这个人已经修行多生多劫了,不是这一生才学的。我们三昧没有得到,智慧没有开,如果得到三昧智慧,就晓得过去现在未来,就能够看到这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学什么的,于是恍然大悟,真正有善根的人少,不容易遇到。在我们现在这种乱世,大乱之世,一般众生来干什么的?来受苦受难的,所谓是应劫而生的。过去生中修积的大福报他来享福的,那是应运而生的,他生在太平盛世;应劫而来的他是生在天灾人祸,灾难重重,他要受苦受难。我们细心冷静观察,不难明了。所以第二句的清净心,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圆满成就自己为众生服务的愿望,「诸愿波罗蜜」。

  『是故出现遍世间』,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缘,就在哪里出现。诸位要记住,有缘,不一定是缘成熟,有缘缘未必成熟。去不去?去。什么叫有缘?他能信、能解、能行,这就三个阶段。能信不能解也不能行,缘薄,佛菩萨来不来?来,来的目的是希望他这个信心向上提升,能解义,解义由浅而深慢慢来。到真正能解,深解义趣了,帮助他行;帮助他教导他,要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行为。到能行、能落实了,帮助他证果。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量无边。他不能信、不能接受,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佛菩萨不来了;稍稍能信,佛菩萨决定不舍弃众生。你看看这种悲愿,我们世间人称之伟大,真正是了不起!佛菩萨的恩德、佛菩萨的慈爱超过父母,父母都做不到。

  『尽未来际救众生』,换句话说,在时间上讲永远没有止尽,干什么?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诸位要知道,众生在这个世间做了帝王,在天上做了天王;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六道,欲界天顶,自在天王,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这都是世间福报大到顶点,没有比他更大的了。他要不要佛菩萨去救度他?要,为什么?他福报享尽依旧堕落,依旧搞生死轮回。修福享福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要开智慧。你要想开智慧,那你就一定要修禅定;你要想成就禅定,一定要严持戒律,所以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得到解救。如果你不能勤修戒定慧,就是做到摩酰首罗天王,三千大千世界的王,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诸佛菩萨的身分是天人师,不但是人间的好老师,也是天上的好老师。经典上我们常常看到称我们的老师为世尊,世是一切世间,尊是尊敬的;换句话说,天上人间、九法界众生看到诸佛菩萨,都恭恭敬敬称赞:尊敬的佛菩萨!这个尊敬发自于内心,发自于真诚,他不但能够净治自己对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愿望,也能够成就一切众生无论是在物质、无论是在精神上的需求,他做得到。「尽未来际救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这个难度真的原因是什么?是不觉悟,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这事情就不难,像诸佛菩萨一样轻而易举。来这世间干什么的?我要问一问我们同学,你们当中有几个人常常会自己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为什么要到这个世间来?我来的目的何在?我来的意义何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曾经想过几次?能够常常这样想,这个人不久他就觉悟了。没有这个念头,觉悟就难了,为什么?醉生梦死。生的时候像喝醉一样,迷迷糊糊,死的时候像作梦一样,这样的心态那轮回的时间就长了,不是短时间,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

  我自己学佛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神通,也谈不上什么感应,不过我很老实,我很小就有这个想法。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家里环境不好,贫穷,有的时候真的是断炊,没有饭吃;失学,欢喜念书,想念书,父母没有能力供给,生活困苦到这样的程度。所以十三、四岁就有这个念头,「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到世间来?」常常想,从十几岁到七十多岁常常想,这一点逐渐逐渐接触佛法,得到佛法的帮助,觉悟了。纵然我是乘业力而来的,我也不甘心不情愿受业力的支配。假如甘心情愿受业力支配,那就真正是生死凡夫,云谷禅师所说的;不想被业力所支配,那就是想改造命运,云谷禅师讲这个人是英雄豪杰。英雄豪杰什么意思?平常人办不到的事情他能够办得到,这种人我们称他作英雄豪杰。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的英雄豪杰不难,出世间的英雄豪杰难!

  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命运改变过来?这是出世间的英雄豪杰。我们在佛法里面得到这个讯息,明白这个道理,懂得方法,这才真正找到答案。我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的?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命运主宰的;是来克服自己烦恼习气的,不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几十年当中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炼,佛法叫磨炼不叫斗争,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去做斗争,不是跟别人斗争。跟别人永远是谦虚卑下,永远是忍让;跟自己烦恼习气那真正是要做一番大的格斗,要战胜烦恼习气,要战胜命运的主宰,我们才能超凡入圣。诸佛菩萨自己是这么做的,又能帮助一切众生。用现在的话说,「战胜你的命运」,我们的结果超凡入圣,我们的功夫是破迷开悟,我们的果报是离苦得乐。我们也像诸佛菩萨一样,永远没有疲厌出现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永远没有休息。第九首:

  【佛无量劫广修治,一切法力波罗蜜,由是能成自然力,普现十方诸国土。】

  「力」是力量,清凉大师批注「不可屈伏故」,这是一个强大的力量,「随思随修,任运成就」;也说了两种,一种是「思择」,思惟选择,另外一种是「修习」。这个地方讲的是法力,『一切法力波罗蜜』,「法力」就是择法的能力。世出世间的法太多了,你怎么选择?选择要智慧,选择之后永远不会更改,那就是力,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个力就看到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改变,这叫「力波罗蜜」。菩萨成佛,是无量劫的修行,『无量劫广修治』;我们从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能够体会到「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是没有能力选择方法,你怎么能断烦恼?你怎么能够学法门?你怎么能成就「力波罗蜜」?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

  佛在经上讲,菩萨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进,教导我们一般修行真的是「无量劫广修治」。总的纲领不出三十七道品,不多,三十七条。第一个教我们观慧,也就是智慧的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佛教导我们四念住;四念住是智慧,是看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身心世界是不是这样的看法?如果是这种看法,那你就没看错,你的观察是正确的,对我们的修学帮助就大了。首先要晓得「观身不净」,世间人迷惑的根源就是这个身体,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认为真的有这么个东西存在,他不晓得这是错误,没有这回事情。过分的爱惜这个身体、贪爱这个身体,为这个身体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哪里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不是我是什么?佛在经上讲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好像这个衣服一样,我们穿在身上的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如果我要为这件衣服造许许多多的罪业,你说值不值得?那不就大错特错吗?我们总不能为这件衣服造很多罪业,宁愿这件衣服舍掉,我也不肯因为这件衣服而造业,这就对了。

  「观心无常」,心是念头,前念灭后念就生,时间非常快速,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念念生灭,无常的,这是讲妄心。「观受是苦」,受是所有一切享受,三苦、八苦,你要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你好好去查一查,你好好去读一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苦苦;除这个之外还有坏苦、还有行苦,三界统苦,哪来的乐!乐是什么?苦暂时停一下,暂停,时间非常短暂。暂停的时候你有没有乐?其实没有乐。「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主宰。你果然看清楚,看破了,你就有能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你不会受这个虚幻蒙蔽,你才有能力改造你的命运,成就你修学的功德。这个力能帮助前面六种波罗蜜,帮助它成就。

  清凉大师引经说「成自然力,即无师而成,不习而无不利,何能坏哉。」这个话是佛经上讲的,这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根本智难,是真难!但是佛在经上所说的对象,都是我们地球上的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地球上这些人要真正做不到的,佛决定不说。为什么?说了那是开玩笑,说了我们做不到,佛说它有什么意思?由此可知,佛没有戏论,没有开玩笑的话,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的,他所讲的是这个世间人能做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能不能坚持?真正要做,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懈怠懒散。所以菩萨唯一善根是精进,你不能够精进,精进是度懈怠的,你还是那么样的懈怠,那就没有法子。佛帮助你是教导你,他帮助这一方面做得很圆满,现在的问题不在佛那边,在我们自己这边。我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努力去做?是不是真的有心、有这个意思,把自己这些烦恼习气改掉,痛改前非!这个力量就是真正的伟大了。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转变自己的障难,成就真实无量无边的功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法界菩萨偈颂最后一首:

  【佛昔修治普门智,一切智性如虚空,是故得成无碍力,舒光普照十方剎。】

  最后一首是智波罗蜜,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决断名智,谓如实觉了。」也有两种,一种是「受用法乐智」,一种是「成熟有情智」。他举《无性论》上讲的,由施等六,前面讲的六波罗蜜成就智波罗蜜,又由智波罗蜜成立前面六种波罗蜜;由此可知,智波罗蜜跟前面六波罗蜜可以互为因果,所以叫受法乐。又由智波罗蜜才能正确的了知诸法实相,于是前面六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饶益有情。由此可知,菩萨的六波罗蜜我们凡夫要学习还真不容易,凡夫学习大多数只能学他的外表,学他的形象,而实质的内容是非常非常难懂。原因在什么地方?智慧没有开。

  十度,后面这四度,方便、愿、力、智,我们晓得都是属于后得智,所谓权智。权智从哪里来的?从实智来的。没有真实智慧,哪里来的权智?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本哪里会有枝叶花果?枝叶花果是权智、是方便愿力智;根本是般若波罗蜜,是禅定般若智慧。由此可知,凡夫何以不得,原因我们就了解。可是不能不学,如果不学,真的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里能度人?要学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的确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但是关键在什么地方?关键在真正发心,发心难,太难太难了。人果然能发起真心来学习,这个事情就不难了,一生未尝不能成就。难在真心发不起来,所发的心非常勉强,说实在话敷衍塞责,不是出于真心,勉强敷衍一下,做一点样子给人看,不得实用。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别人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没有人教导。

  好心的人、有善根的人不能说没有,虽有善根、虽有好心,没有殊胜的缘帮助,往往这一生空过了。殊胜的缘不容易得到,确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以为我们遇到佛法了,我们也皈依三宝了,甚至于我们也出家了,受具足戒了,实质上来讲佛法还是难闻。我现在有机会也能读到《华严经》、听《华严经》演讲,这是不是还是难闻?没错!还是难闻。你天天在读,天天在听,里头真正意思你并没有了解。为什么说你没有了解?因为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改变,你那个改变是真的改变还是敷衍塞责的改变,明眼人一看就看穿了。所以这个事情真难不是假难,真正不容易。

  『佛昔修治普门智』,「普门」在前面曾经详细说过,这个地方不必再讲了。这一句是后得智里面「成熟有情智」。前面我们学普门,是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十普。普是普遍,是平等,这一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非常之多。为什么?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就不普,它有界限。一定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就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一样。虚空法界是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剎土众生,剎土是诸佛的教化区,我们讲佛国土。经上一般讲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剎土。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以及其中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自身相,这才真正普。心是性体,身是性所现的相分,性相一如,身心不二,入这样的境界就是入一真法界,就是入华藏世界;就是所谓的法身菩萨,证得法身,真正入了普门。

  如其不然,我们还是生死凡夫。但是生死凡夫能够在《华严经》上熏习一遍,这个种子好,无比殊胜!阿赖耶识里头种了这个种子。什么时候种子起作用成就果德,这个事情完全看自己,看自己的缘分,看自己的方便愿力智。什么时候你真正发愿起行,起行我们今天讲落实,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就入了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了。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佛往昔修行学习普门智。

  『一切智性如虚空』这一句讲的是自受用,上面一句是他受用,你们想想这两句,把他受用摆在第一,把自受用摆在他受用的后面,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你要成就自己,一定要先成就别人,成就一切众生才是真正成就自己。为什么?烦恼的根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有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夹在当中,就不能成就。佛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好,起心动念只有成就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这个方法妙极了!我执不必去断它,自自然然没有了。这是什么?这是般若正知,大而化之,把我执化掉了,融化掉了,把自私自利的念头化掉了。念念利益众生,决定不想自己,活在这个世间一切为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活的。

  这个话听起来不难懂,好像是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明白?未必然也。为什么?真明白他落实了,换句话说,他做到了,他是真明白了;他没有做到,他所理解的似是而非,好像是懂,实在他真的没有懂得。为什么?因为起心动念还是自己摆在第一,没有把别人摆在第一,我们就晓得他没有真懂。真正懂得,真正明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能够看得出来,很容易的看得出来,他是为社会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所以凡跟圣不难认知,只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自己的疏忽!如果自己细心一点,凡圣不难辨别。但是我们不要在外面境界上去辨别,为什么?那跟我们不相干。他是圣人,我还是凡夫,我自己不认真努力修学,他的果德我一丝毫也沾不上光,落实要紧!

  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懂得一句你就把这一句做到,你就得受用,懂得两句你就把这两句做到,这是实学,真是实实实在在的学问。学了不能落实,那个学了又有什么用处?所学非所用,岂不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自己宝贵的经历?人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虽然说是科学技术医药发达,你仔细去调查,古人这句话还是有效,确确实实,三十、四十、五十、六十走的人有多少?太多太多了,医药发达能够延长人寿命吗?不能。诸位细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命运的改变不是在医药,是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延年益寿。不是在医药,医药能治病,不能够延长寿命,不能治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医药再发达,科学再发达,决定不能改变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要受恶报。这在前面我们讲十种智力的时候,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佛清楚明了,我们学了之后要记住,改变我们以往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

  第二句自受用,「一切智性如虚空」,《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讲实话。说到更亲切之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讲了三个不可得。心是能现能变,佛又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可得,能现能变不可得,所现所变怎么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果然清楚明白了,你从内心里放下了,知道一切法都不可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大自在,这是受用法乐,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法乐怎么来的?由前面六波罗蜜成立妙智,这个妙智就是智波罗蜜;你有这个智慧,你才受用法乐,我们一般讲你才能够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你才真正有智慧、有能力去帮助众生。不能够具足福慧你想帮助人,你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要帮助别人,要成就自己,一定要有福慧。

  福是前面五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福德,般若是智慧。般若应用在前面五条里面,布施有方便愿力智,持戒也有方便愿力智,忍辱、精进、禅定亦复如是,这里头都有方便愿力智;所以前面五条叫波罗蜜,这个时候你知道「一切智性如虚空」,你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做得非常积极,做得非常圆满,心地干干净净,一尘都不染,这是自受用。所作所为利乐有情,这里头生大欢喜;青年守则十二条里有「助人为快乐之本」,你的快乐是从哪里来的?修前面五度饶益有情,快乐是从这里来的。你不能修前面五度利益一切众生,你快乐从何而生?生不起来。这个我们得多想想,想通了再想怎么落实,怎样去做?真正想通了不难,它就是实际生活,而且落实从家庭里面开始,逐渐向外扩大。

  华严圆教十度齐修,你的心善、言善、行善,用六度做出来为你一家人服务,你的父母一定会感觉得很快乐,「我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为什么?因为你落实了十波罗蜜,你都做到了;你的子女一定会明了、会赞叹,「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你为一家人服务,你给这一家人带来了幸福美满,你建立了一个真正的佛教家庭,六度六和敬的家庭,这是菩萨事业。在家学佛哪里不能成佛?你能这样作法,你在家就成佛了,真正究竟圆满佛,不是假佛。自自然然,你会把你家里面的这些成就,『舒光普照』就是影响,你的智慧光明德行的影响,会波及到你的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大家都向你看齐,大家都赞叹你。自利不就利他了吗?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样子?我做这个样子原本目的就是要影响一切众生的,我这样做是为一切众生而做的,我不可以做得不好,我不可以不认真。我要是做得不好,我要是做得不认真,换句话说,产生不了影响,我错了。我能产生最好的影响,最究竟最圆满的影响,我成功了,所以化他原来是自利。

  自受用里头真实智慧是观空,空有无碍。《心经》说得很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所以观空不是消极,观空是非常积极。如果观空消极了,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那叫恶取空,那是把空的意思解错了。空的真义果然是他的那种看法,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世界早就不存在了,哪有诸佛菩萨?哪里会有十法界?由此可知,空有是一不是二,心地愈清净的人,比我们一般人做事情愈积极、愈认真、愈努力。所以你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就能体会,释迦牟尼佛从事的职业是教学,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介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这个行业;你看他对他的事业多么认真,一点都不马虎,这是教我们的,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每天给大众上课八个小时,一年到头没有假期,四十九年没有休息,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哪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我们今天想起来惭愧,我们现在一天才四个小时,跟释迦牟尼佛相比已经打了对折,自己还觉得很累、很辛苦,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无论是在教在学,释迦牟尼佛都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求学的时候你看看他能舍弃荣华富贵,能够放下名闻利养去求学;求学很辛苦,寻师访道,学成之后全心全力教化众生。所以这两个阶段我们都要看清楚,他是怎么学的?学了以后他是怎样为大众服务的?我们要学佛,释迦牟尼佛活的样子,活生生的典型,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放不下、看不破。

  我第一天拜访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头一天他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以后我读《释迦谱》、《释迦方志》,《大藏经》上有这两样等于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古人写的,我才晓得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是有根据的,不是他随便说的,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开始学佛的时候,我们不说学佛,我们说求学,开始求学的时候,他学习的动机我们要知道,他的动机从哪里来的?从出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苦,众生不能避免;纵然自己做了国王,生老病死这四个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不是做国王能解决得了的,国王也有生老病死,也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但国王有,欲界天王也有。他动机在这里,如何能够离苦得乐,能够断绝八苦、三苦;三苦是讲三界,苦苦、坏苦、行苦。这样才去求学,求学的目的解决苦难,这个苦难他知道,众生有自己也有。

  如果为自己,不必舍弃王位,聘请好的老师来教;要为一切众生那就不一样了,他发的心是要解决一切众生这些苦难,那就不是做国王能办到的。想想什么身分能办到?老师教学。所以他不搞政治了,他去搞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是他老人家开端的,真的是全世界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祖师。他怎么学?他如何来建立教学?如何来推展教学?我们如果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你到哪里去学?你没有地方学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学处。所以世尊在一切经上所说的他全部都做到了,他是真正做到之后,深刻的体验才告诉我们。所以他的话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疑惑是我们,我们有疑惑。我们的疑惑从哪来的?业障起来的。

  我们的业障很难消除,原因总是图自己的方便,图自己方便不能不损害别人。我怎么会损害别人?我不能给别人做一个最好的形象,我没有办法提醒别人,这样对别人就损坏。所以佛菩萨念念把众生摆在第一,把自己摆在后面。做一个好的形象要做到底,决不是半途而废,决不是有头无尾,始终如一。他老人家示现,从出生到圆寂八十年如一日,求学教学一生也是如一日,没有松懈过。所以我们看人,这个人有始有终,这个人根机成熟了;敷衍塞责有始无终,他哪里会有成就?他不能够相续,断断续续,兴致来了,装模作样一下;兴致没有了,立刻就松懈了。所以今天,人学好学善不如鬼神。

  『是故得成无碍力』,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入不二法门,你才真正无碍,《华严经》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种无碍从哪里来的?我们晓得「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这两种无碍,理事无碍;『舒光普照十方剎』,事事无碍。这末后一句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剎土九法界的众生,都受到你的智慧光明福德的帮助,这是普照,这是大圆满的成就。诸佛如来的大圆满,一定要落实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中,这是我们真的学佛,我们真正是佛的弟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五百四十三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四十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