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五十六

  日期:2011/9/22 11:41:4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六卷)  200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6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第二」:

  清凉大师在这一品,没有讲到经文之前,先把这一品的大意为我们做一个介绍。这一品之「来意」,前面说过了。第二段是解释品名,首先在三分里面,这一品往下是属于本经的正宗分,要正说宗旨。在四个大段落里面,也叫四分,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分的,这一分是「举果劝乐生信分」,列举如来依正果报,劝一切众生兴起信心,所以也可以讲是「所信因果」,我们学佛所信的因果;「亦名说佛依果会」,在这一会当中多半要说佛的依报,正报虽然说,依报说得多,也就是说对于佛的生活环境这一面讲得多。

  品名「如来现相」,「如来是能现之人,相是所现之法,现通能所」,有能现的、有所现的。「如来现相」,如来有五个意思,现相也有五个意思。我们从清凉大师的开示,第一个意思,如来五个意思,第一个:就理上来说,法性才叫「如」,离障就叫「来」。「如」这个字就是指的真如法性,一切众生无不具足,虽然具足,在凡夫境界里面我们的真如法性被烦恼障碍住,虽有,不能够现前,好像真如法性埋没在烦恼之中。实际上这是迷,真的就是迷悟,迷了,我们的法性真如就转变成烦恼习气,是这么回事情;哪一天觉悟了,原来烦恼习气就是真如自性。烦恼习气没有了,真如自性现前,那叫来。你离开了障碍,离开烦恼、离开障碍,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种障离开了,出障这叫来,这是从理上来说的。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他那个来是出障,我们今天是在障里面,没有离开障碍,这是从理上讲。

  从行上来讲,《瑜伽师地论》说「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涅盘经》上也是这个说法。我们想想这个意思,佛所说的句句话是实话。《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真就不是假的,实就不是虚的,「如语者」,他所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怎样的,他就怎么说,绝对不会在事实真相里头加一点,我们今天讲某人说话夸张,夸张是他加了一点,也不会掩饰、少说一点,不是的。他所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怎么样他就怎么说法,这一句意思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在经上看到这个境界简直就不可思议,一般对佛法没有相当修养的人听这个说法,这是讲故事;这就像中国的《封神榜》、像《西游记》,会把《华严经》当作小说来看,不相信这里面所说的字字句句是真的。如果知道字字句句是真的,这是如来说的,这不是普通人讲的,如来说的。

  如果就理智合起来讲,《转法轮论》里有一个说法,「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注疏里面都引用这个说法。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法性。什么叫第一义,这个名相我们在佛经里面、祖师大德注疏里面,看到太多太多了。什么叫第一义?有第一义当然就有第二义。第一义在我们《弥陀经》里面就是讲的一心,一心就是第一义。一!不是二,一也就不可思议;二可以思、可以议,就是说你可以想、你也可以说,二就落在识里头,落在心意识里面。第一义是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我们常讲阿赖耶的作用是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一义的意思我们就有一点点体会得,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印象,这是第一义。这个境界叫如,这是自性的性体,自性的本体叫如,菩萨都做不到。正觉名来,正觉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第一义谛是理,自性本具智慧是智,理智合起来说,来说如来的意思,所以你觉第一义谛那就叫如来。我们换句话说,因为这个名相名词意思真的不好懂,你什么时候觉悟你的自性、觉悟了真如本性,你就叫如来,这个意思大概可以体会到一点。禅宗里面常说明心见性,那个明、那个见,那是「正觉」;那个心、那个性,就是「第一义谛」。明心见性,就称为如来。谁明心见性?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可以称如来。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拣别跟十法界里面的佛不一样;十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明心见性。所以天台家天台大师用六即来辨别,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一真法界里面菩萨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他没有圆满,所以叫分证。破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那就分证即佛,见一分自性、证一分法身;二住菩萨,见二分真性、证二分法身。这就是此地讲的,觉第一义谛。

  第四种讲法,离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从离相,这个句子大家都念得很熟。第五种是融合起来讲,把前面这几个意思融合起来说,「一如无二如」,无论说理体,无论说觉智,「无不皆如」,所以称为「如」。这样说起来,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不是哲学,它也不是宗教」,从这个地方你就能晓得,它不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有能有所,譬如我们讲觉,有能觉、有所觉,有能证、有所证,佛法里面也有能也有所,但是跟哲学不一样。哲学,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此地讲的觉智,是能觉能智,你所觉的理,第一义谛那个理,是你所觉、是你所知。但是在佛法里面讲,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就没有了,没这种讲法。佛法是圆融的,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不二。所以不管是从体上讲、理上讲,或者从智上讲,「无不皆如」。又说「如外无法,来也就是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由此可知,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如来这个意思,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乘经上常用「不思议境界」来形容它,这是说能现之人。

  所现的相,相也有五种,第一种「现面门光相」,这个意思是召集十方菩萨。前面讲的「如」,我们真的是无可奈何,为什么?学不到。现相这里面,我们有学习的地方。现面门相,你这个面孔要好看,所以佛法对于,你看《华严经》上第一个,它重视。佛法要普度众生,这大家都知道的。你要想度众生,这个「度」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度的意思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众生很苦不知道苦,众生迷惑不知道自己迷惑,这叫真正可怜,佛经上常常说「可怜悯者」,那是一点都不假,可怜悯者!觉悟的人想帮助他,他还不接受,他还处处刁难,不以为然,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他真的很苦,眼看着在十法界里一层一层往下坠落,觉悟的人清楚,想帮助他拉他一把,把他往上提升;我们一般人讲好人不遭好报,凡夫对你并不感激,嫌你多事,不喜欢接受你的帮助。所以佛菩萨救度一切众生,一定要有圆满的智慧,要有高度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头一个,面门要有光相。这个说法你不会懂,我们举个例子给你说,你就容易体会了。像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你懂了吗?布袋和尚满面放光。什么光?欢喜相。所以佛门里面这个现相,我们讲形相,你看建设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一进大门,你第一个所看见的就是布袋和尚的相。天王殿的当中,天王殿是你进庙门第一个建筑物,旁边是四大天王,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现面门光相。我们要学,面对着一切众生,要生欢喜心;欢喜什么?我服务的对象来了,我有机会全心全力为你服务。要像什么?要像慈母看到她的婴儿,那个喜悦是真的,不是假装的。佛是真的,法身菩萨是真的。我们今天看到人,是什么面孔?是什么态度?我们读到这一句应当知道警惕,应当晓得如何学习。在一切时一切处,遇到一切众生,满面笑容。众生对我们讨厌,我们自己要知道,他对我们有误会,他对我们没有了解,他要了解一定也很欢喜。所以不可以说他厌弃我们,我们也板着面孔对他,那就错了。当他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合掌问讯满面笑容,以真诚清净平等心接众,从这个形相上显示出一片慈悲。每一次这个人跟你遇到,你都是这样真诚心对待他,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他就会感动。决定不可以别人以恶意对待我们,我们也以恶意相向,那就会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小的误会造成重大的矛盾,心里小的不愉快逐渐形成大的怨恨、大的冲突,那就错了。这是说到面门放光,面门放光是欢迎大众。弥勒菩萨造像、布袋和尚造像放在寺院门口,欢迎大众,你看看这个意思多深!我们住在道场的人,接待所有来的宾客、一切人物,就要像弥勒菩萨那样,真诚热心的欢迎;他进门之后,我们热情的接待。经教里如是教导我们,我们没有学会,还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真正内行人一看,你没有修行,你不是佛弟子,粗心大意。

  第二「现眉间光相」,我们这个世间文人常讲眉飞色舞,眉毛眼睛会讲话,世尊没有说法之前,眉间放光,这是一个暗示,「示说法主」。世间文人常讲,眼是灵魂之窗,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形于外最重要的无过于眼睛。真正有德行的人、有修行功夫的人、有学问的人,你跟他一见面,他看看你的眼,就晓得你心里有些什么东西,一眼就被人看穿了。你修行功夫到什么阶段?你是菩萨,还是罗汉?你是大乘,你是小乘?乃至于你是善人,你是恶人?一眼看穿。第三「振动剎网」,我们现在没有,你看讲经仪规里面,按照讲经的仪规前面一定有赞佛偈,有念经文,有呼钟声偈。法师开讲,这个钟声偈完了之后,念开经偈,法师开讲之前先要抚尺,有尺,振动剎网,我们现在这些都不用了。这个抚尺是什么意思?警众,让大家警觉:马上开始讲经,要注意听,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为了一般听众,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不是从前那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很苦,分秒必争,他到这个地方来是要听经的;如果照那个仪规,那个仪规差不多要做四十分钟,四十分钟听不到经,他不耐烦。所以从前讲经,一般讲经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法师讲经的时间用了多少时间?大概四十分钟;前面的仪规跟后面的回向,要占去五十分钟,那个确实是很庄严,真的能够摄受人心,不过是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过去讲经,用大座仪规,大概只有头一天我们用这个仪规;这部经讲圆满,最后一天用这个仪规,当中我们都不用,我们就用很简单的仪规,只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开经偈,这就开讲了。所以仪式我们大幅度的省略,契合现代听众的根机;要是用古人那样的仪规,很多人都不想来了,浪费时间太多了。这是时节因缘不相同,我们要知道。

  在外国讲经,如果我们想升座坐在这个地方,外国人看起来不习惯。外国人听讲演大家都是自己坐在那里,讲演人是站在那边讲的;讲台也很小,像一个小茶几一样,没有这么大的桌子,这是诸位常常在电视上看,就是美国总统讲话也是站在那里。你看那个讲台,也是一个小小的小茶几一样,这是西方的文化。我们到西方讲经说法,常常也采用这个方法,他们看到欢喜,容易接受。如果看到我们讲堂布置得很庄严,法师在上面端正坐着,他觉得不习惯,这个场面他很少见到。初学的他不习惯,第二次他就不想来了,为什么?他接触一个不同的文化。我们四众同学发心弘经,讲经说法要随顺各个地方的习俗,入境随俗,你就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振动是警觉大众。现在我们不用抚尺,用什么?用音声、用我们的形相。

  第四种「佛前现华」,这个常有,中国外国都不例外。我们在此地摄影棚里面讲经,也有同学送了好几盆花来,所以今天你们看到这个画面有花,还有两盆盛开的兰花,我们没有摆在前面,摆在旁边。外国讲演的场所当中有送花这些现象,而且常有。佛法里面花是表法的,花表的是因;佛门里面还有献果的,果是代表果报,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花果是代表因果。在这个地方,这一品经里面多半是讲如来依报的果德,他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果;身体是正报之果,生活环境是依报之果。

  第五「白毫出众」,这个现相我们没有法子学,释迦牟尼佛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自己会卷在一起,我们看到好像是个珠珠,它不是珠,它是两根毫毛卷在一起的,佛常常在白毫相上放光。在此地现的相,白毫不但放光,光中化佛,你看到这道光,光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好像从这里看出来了,看到许多佛菩萨在毫光当中,这里面所表的意思,「表教从佛流」。佛陀教化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的佛教,或者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佛陀教育,佛陀教育从哪里来的?佛说出来的,佛演出来的,表演出来的、说出来的;如果没有佛,自性所现示的现相,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在前面这一品经里面,经文很长,认识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剎土众生都是自性所现的相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没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一桩一桩指示陈说,我们确实一无所知。所以佛家的教学是从佛演说出来的,「为人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

  这些现相,就是这一品经里面要说的,所以这个品题称为「如来现相品」。品,这个字就不必多说,前面说过。品是类、类别,这一类的聚集在一起,这部分的经说这桩事情。把品题的意思介绍出来了。

  再要讲这一品经的「宗趣」,这一品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是讲修因,这个经里头修行的方法;趣是讲修行的归趣,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的方向、它的目的。它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目的在哪里?宗是它修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能够辨别,才知道怎样下手学习;如果不知道,那就无从学起,你听了这个经也变成所学非所用。宗趣,有分宗、有品宗。分宗,三分里面这是正宗分,这不必说了,前面已经讲过。四分里面,这是「以佛果(如来果地)无边剎海」,这是华严境界。这一尊佛,菩萨成佛了,他所教化的、他所受用的,这个境界决定不是一个佛剎,这是给你讲实话。不但一尊诸佛如来,就是法身菩萨,我们说他明心见性了,法身菩萨,跟诸位说真话,他活动空间就不是一个佛剎。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净土宗所说的,大家要是读经,决定不能疏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下下品的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的菩萨,在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每天任何时候,都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前往十方诸佛剎土里面去参学,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些诸佛剎土,他想去他都能去。就好像我们现在,我们居住在澳洲,我们道场建在澳洲,全世界任何地方有道场我们想去参学,都可以去,生活学习的空间不仅限于这一个地区。法身菩萨就有这个能力,有能力参访一切诸佛剎土。说老实话,带业往生的人并没有明心见性,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的,这个不可思议。不是净土宗,你自己要修行有这个功夫,明心见性,你才能办得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就在这些地方。实在讲见思烦恼没有断,凡夫!凡夫那个受用就跟大菩萨没有两样,这是不可思议。所以,如来果地无边剎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这是这一分里面的宗旨。

  「令诸菩萨,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它的方向、目标,是帮助协助那些菩萨,对于如来的大法、果德、依报的庄严,生起清净的信心,生起希求的愿望。我们看到毘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我们很想去,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要是听说某一个道场道风、学风殊胜,我们就动了心,很想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个地方去住一段时期,好好在那里学习,就这个道理。现在毘卢遮那佛展现他修学的环境,你看到了,自自然然就想发心到那个地方去修学。这是这一分里面的宗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讲到「如来现相品」的宗趣。这一品宗趣,清凉大师批注说,「以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这是很简单的把这一品的宗趣为我们说出来了。如来现相,现相表示,我们常讲表法,这是宗,用意是对上根人说的,中下根性的人难,上根人看到这个现相他就觉悟。换句话说,总不外是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为归趣。

  李长者在《合论》里面,解释品题的时候讲,为什么这品经叫现相品?他说为的是诸菩萨、神、天众,这个神是杂神众、诸天众,统统都已经集会,都已经聚集在这个法会上,心里面都有疑问,没说出来,我们讲的默念、默思,求佛开示。佛的神通广大,综合大众总共有三十七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经的开端就看出来了。

  底下解释这一段经文,这一品是「如来现相品」,下一品是「三昧品」,这两品都是讲说法的仪式,是「当分方便」。在这一分里面这是最初方便,现相品是「远方便」,三昧品是「近方便」。在这一品里面,现相品分做六个大段落。第一大段落就是与会的这些大众,这个大众的人数太多太多了,清凉大师在科题里面是「众海同请」,用海来形容大众之多。这是第一段,就是大众心里有疑,总共有三十七问。第二段「光召有缘」,佛放光,面门放光。这个光,意思是佛要说法,要为这些大众解答疑问,这一放光,有缘的人看到这个光,一看知道「佛要说法了,我们想听法赶快去」;无缘的人看这个光看不懂,不知道这个光什么意思。光表法。第三段,有缘的那些菩萨大众都来了,「云奔」,云奔是形容多,十方诸菩萨众统统都来听佛讲经说法。第四段「现瑞表法」,现瑞是现相,现相表法,佛没有用言语答,现相答。佛一现相,有许多上根利智的人一看这个现相就明白,就不必说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不懂,后面还要细讲,就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称扬佛德」,第六「结通无穷」。这一品经六段大意。

  在第一段里面,「众海同请」这一段,它也分五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问之有无」,在全部《华严经》里面,哪些部分有提出问题的,哪些地方没有提出问题。第二,他所问的是些什么。提出问题的是哪些人。请问的仪式也有不同。那个疑惑,有的真的是疑惑,有的是众生有疑惑,菩萨代众生来问,所以问里面、疑问里头有权有实,我们都要辨别。

  经里说「前二后二」,华严总共是九会,前面二会跟最后二会有问,中间五会没有问。「初会标果起因」,所以有问题,「第二会寻因至果」,都有问题,佛后面所说的、六会所讲的,都是答复他们。第八会第九会这最后两会,第八会是说「因果纯熟」,他有问;第九会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然有问有答。「四处」,就是四会,总共「有三百一十句问」。初会有四十句问,二会也有四十句问,第八会就是「离世间品」,有二百个问题,第九会有三十问,总共合起来世尊要在这部大经上,为诸菩萨解答三百一十个问题。我们现在看这个本子是略本,如果像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看到收藏的上本《华严》、中本《华严》,那里面的问题多少我们就无法想象。由此可知,这个经里面所讲的三百一十个问题,是把大本、中本问题归纳起来。许许多多问题里面归纳出纲领,这三百一十个问题是纲领。其它的我们都留在讲到经文里面再说。

  在初会里面,现相品,「长行念请」,我们入经文就看到。默念,没有出声,心里有疑问,有二十个疑问,没有出声,佛知道。「供声言请」,菩萨到这个地方见到佛,一定先礼拜再供养,这个供养很重要。供养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讲的送礼。佛法里面礼貌非常周到,不管是佛的常随弟子、是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萨见佛,或者是放光所召集的他方世界的菩萨见佛,没有不带礼物来供养的,这里面教我们的意思很深。我们人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不能不与一切众生交往;与一切众生交往,四摄法头一个布施。四摄法我跟大家讲过许许多多遍,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佛家的交际法,与一切众生交往的规矩、交往的原则,头一个就是要懂得送礼,礼不拘多少,表示你的敬意。古人常讲礼轻人意重,人意从哪里表示?礼物。诚心诚意,供养一点礼品,礼品是随分随力。我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尽我的心力准备一分礼品,供养我们所想见的这些人物,这不能少。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人把这桩事情忽略了,我们在佛经上看得太多太多,要知道学习。就是自己一家人有事出远门,我们出门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办事,那个地方要接触一些人事物,要不要准备一点礼物?要,需要准备礼物。我们从外地回家来了,对于家人要不要带一点礼物?也要带。

  你看看许多就是我们自己同修,从美国来的、从加拿大来的、从台湾来的,从各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参观旅游,他们回去都会买一点纪念品送给他的亲戚朋友,很多!我们懂不懂得?知不知道送礼?人与之间的往来没有别的,我常常讲我这都是从佛法里学来的,常常请客,常常送礼。这些年来大家都晓得,我在新加坡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相当好的友谊,友谊怎么建立的?四摄法,佛教的。常常送礼、常常请客,我们聚会时间愈多愈好。为什么?情谊建立了。一年一次两次不行,太生疏了,至少一个月要有一次。常常见面,常常往来,互相参访,我们参访他的教堂道场,他也常常到我们这里来交往。所以新加坡这个事情做得这么好,有居士林支持,居士林变成所有宗教的聚会所,你会在那里常常看到有其它宗教跟我们在一起吃饭,在一起聊天、在一起讨论问题,变成一家人了。这种密集的往来,它的效果就能化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能够促进族群与族群之间的谅解,目的是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在佛法里面讲化解天灾人祸。绝对不是个人传个人的教,就算是能事,不行!要所有宗教合作,团结一致,这个目的才能达到。

  所以在供具里面,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发出声音,声音说出供养人心里面的问题,它说出来。现在这些事情我们也常常见到,常有同修从远地来,送给我什么?送给我录相带、送给我光盘;我一看他们里面有不少问题,要我给他们解答的,这是你们的供具,供具我们一放,又有色像又有音声。大概在华严会上那些供品里面,会现音声色像的不在少数,所以供声有言请。眉间放光是示现法主,现华是表意思,现众是表教,这些都是现相答。

  三昧品里面,这是「以言重请」,往下的三品是「言答」。现在第二会只有「念请」,「如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华严会上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是表自性,自性没有言语,现相!你看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性是佛,佛哪有言语!菩萨就有言语。所以在这个经上,我们都看到许多菩萨说法,菩萨这一问一答,我们听了悟了、明白了;如来只现相,这一层很深的意思,我们要懂。大意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我们可以看经文: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诸位记住,『作是思惟』,没有开口说话。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尽于众海,皆希佛境,并欲利生,成缘起门,故标同念」。这个话说的真的,可以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以我们这个世界来讲、娑婆世界来讲,九法界众生,扩大来说,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剎土,一一剎土里面所有一切九法界众生,因为九法界众生没有见性,哪一个不希望明了佛的境界?人人都希求,都想知道佛境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上求佛道,这是第一个大愿。第二个大愿,哪一个不想利益众生?下化众生。上求下化,《华严经》的缘起就是这个。这些菩萨以及一切世主,为我们显示出那种真诚殷切的上求下化,做为这一品的缘起。请看下面经文:

  【云何是诸佛地。】

  这是第一句。总共它有四十句,前面二十句问果,什么是诸佛地?后面十句是问因,中间十句是讲佛教化众生的作用,整个合起来是通问依报正报净业染业的因果,净业是佛与菩萨的因果,染业是九法界众生的因果。前面问的这二十句是所求的,末后这十句是所行的,当中这十句是我们希望知道的。在四分里面这是头一分举果,所以先问果。前面十句问德用圆满,后面十句问体相显著。我们先看第一句,什么是『诸佛地』?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佛地者,即智德分位」。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如来的三德,恩德、智德、断德,「佛地」是三德里面的智德,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分位」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有圆满有不圆满,这里头就分出地位。从初地,初地不同于二地,二地不同于三地,这是讲十地、等觉、究竟果位,这就十二个位次不同。

  清凉大师说,「然此经宗,通收万德,故广则无量,略有十种」。这句话我们要记住,佛的地位要是细说无量无边。就是以十地来讲,同样是初地菩萨,实际上每个人境界并不相同。就好像我们念书,我们在学校读书同一个年级,你念的是大学都是一年级,同是一年级的学生,考试起来还有第一名、第二名,不一样。佛地果位亦复如是,每一地里面细分无量无边。为什么?每一地的菩萨无量无边。同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多少?单单就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我们地球上这些人!地球上的人包括在其中,你就知道有多少。再要讲到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微尘数的诸佛剎土、诸佛如来,这些初地菩萨统统合起来,恒河沙又恒河沙数,「广则无量」。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种,初地到十地。

  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然体不出五」,就是讲佛地的性体,也就是讲智德,换句话说,就是自性本体;这个五,是说清净法界及四智,这是智德之体。四智,如一般大乘所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合清净法界,这是智德之体。用这五法「说大觉性」,佛是大觉,大觉从哪里来的?大觉之体就是这五种。《佛地论》,「具如佛地经,及彼论说,然要唯有二,无所不摄」,如果你说得更简单一点、更扼要一点,那是说两个,一个是「真理」、一个是「妙智」。真理是什么?清净法界。妙智是什么?四智。你看看,说两个跟说五个,是一不是二,把四智归纳成一句妙智。「融而无二,是诸佛地」,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有这句话,这就是佛法。真理跟妙智是一不是二,妙智是能觉,真理是所觉,真理是清净法界。这不同于哲学,哲学能所是对立的,佛法能所是圆融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佛法所说的体性,这个就是佛地。

  「并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这是说为什么称作地,地是什么意思,这是讲了三个意思,有生成住持。第一个是「能生万德」,这就是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有生,生就是现。「成熟自他」,智慧:四智、妙智,能令自己入佛境界,证入佛地,这个智慧也能帮助别人明心见性,所以有成熟自他这个意思在。第三个意思,「任持万德」,任是自自然然的任运,没有一丝毫勉强;持是保持,万德万能是自性当中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任持的意思。这一句是总,下面这些疑问,这一句是总,向下都是讲佛的果德。「总」,全都包括在里面,实在讲一句就问完,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什么叫佛地一定要搞清楚。第二句:

  【云何是诸佛境界。】

  什么是『诸佛境界』?「诸佛」,前面讲的是诸佛地,你就晓得,从初地都是诸佛,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就是诸佛。诸位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的批注里面,「诸」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是诸佛。在别教里面讲,初地明心见性,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如果我们讲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就不晓得讲的是别教还是圆教;如果讲十地,大家就没有问题,肯定是明心见性法身菩萨,肯定是法身菩萨。诸佛境界,什么叫做佛境界?我们先要把境界这两个字搞清楚,「境界」就是你自家势力所及的净土。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国家的国力能够达到的这个界限,这是我们国家的境界。在个人来讲,我所得到的这个果报,果报也有界限,我所得到的这个果报,这个果报是我的境界。界是界限,我智慧能够达到的,我能力能够达到的,我影响力能够达到的,你所能达到的那叫「境界」。《无量寿经》法藏比丘说,「法藏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就是说这个意思。佛说的意思太深,我的智慧达不到,我的能力达不到,那就不是我的境界。所以简单的讲,我们心思之所及,我们想象能够达到的,这个叫界。譬如我们的眼,是以色为境界,真的它有界限,音声我们眼见不到;耳以音声为境界,鼻以气味为境界,舌以酸甜苦辣咸味为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它能达到的范围。

  境界两个字懂得、搞清楚了,现在我们要问,什么是「诸佛境界」?清凉大师说「佛境界下诸句」,以下这些句子,「皆别明佛地之德」。前面一句问佛地位那是总说,这个是别说。大师的批注里有,「言境界者,悲智所缘故,亦分齐故」,分齐就是界限。诸佛如来,诸位要记住,诸佛如来里面有地位不同的,都称作诸佛如来,只要是登地的菩萨都称诸佛如来。初地这个佛如来跟二地佛如来,他们境界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不一样,他们的境界就是他们的大悲心之所及,他们的智慧之所及,所缘就是能够缘虑得到的,境界不同!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思惟观察,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边这些同学,看看他们的境界。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个境界很小,范围小,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会为一家人想,这个境界就稍微大一点;如果我们常常存心,常常思惟为整个社会着想,为社会大众着想,这个人跟普通人就不一样,他的悲心、他的智慧比普通人要大,他可以出来替大众办事。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世主,是社会大众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世主就是领导人。佛、菩萨都是世主,因为他教化一切众生,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大众接受他的教化,是他的学生,这是他悲智之所缘。所以它有界限,分齐就是界限,分是一分一分,齐是等齐,他跟哪一分等齐?这个等齐都是讲大分,譬如你上学去念书,你是什么境界?你是一年级,他是二年级,这是大分;细分,你同一个年级的,我刚才讲了,每个人程度并不一样,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境界都不相同。修行人亦复如是,菩萨也不例外。所以说,「广亦无量」,广说说不尽。「略有十种」,这个略说,前面有简单的介绍,在菩萨赞颂里面,赞颂十地,赞颂十波罗蜜,赞颂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十种智力,这是总说;别说,那就太多了。第三个问题:

  【云何是诸佛加持。】

  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常常都求佛加持,佛怎么加持?实在讲我们很模糊,到这个地方你看看菩萨还提出这个问题,如何是诸佛加持?是不是时间到了?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句我们明天再说。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五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五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