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三

  日期:2011/9/22 13:23:01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三卷)  2002/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63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第九句: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依据后面的解答以及赞颂里面,是说「佛自在」,这个意思是讲诸佛如来「所作任意,无碍成就」。我们读这些经文,实在说,无限的羡慕向往油然而生,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得到像如来果地上这样殊胜的果德,诸佛自在。清凉说得好,「广有无量」,说不尽的自在;「或说百种,谓于众生自在等,各有十故」;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华严》依旧是用十来代表,说了十种自在。如「离世间品」说,「不思议品」也说,都是讲十种。在「离世间品」里面就是本经第五十五卷末后,第一种叫「命自在」,这一条恐怕是我们世间人最想知道的。因为六道众生寿命不自在,为什么?被业力所拘,哪里会有自在?六道众生到这个世间来受生,我们一般讲来投胎,谁主宰的?业力。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寿命长短全是业力在支配,我们得不到自在。诸佛菩萨,业尽情空,所以他没有业力,他的现身、他的寿命一切随缘,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就随顺这个世间人寿命的长短。为什么?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如果不随顺我们世间的长短,释迦牟尼佛确实有能力,从三千年前一直住世到今天他真办得到。如果这样做法,教化众生恐怕就收不到效果,为什么?我们会把释迦牟尼佛当神仙看待,「你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

  佛可以说念念都是为众生着想,帮助众生觉悟,没有别的。众生要是觉悟,换句话说,佛果上那些无量无边的功德,众生不就都得到了吗?智慧德相原来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它不是本来无。现在,本来有的为什么没有了?业障障住,只要把业障消除,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佛到世间来没有别的,帮助众生消业障而已。佛在天上同天人的寿命,弥勒菩萨表现的就给我们做证明了。弥勒是等觉菩萨,说老实话,也是早已成佛来示现的。示现在兜率天,他就同兜率天的寿命,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这个时差相当大。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天上的四千岁,也像我们人间一样计算方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一天相当于我们人间四百年,四千岁合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寿命到的时候,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就过世,到我们人间来作佛。所以诸佛菩萨命自在,他到哪一个世间能够与那个世间人寿命一样,实在说他不生不灭。寿命,实在讲,《百法》里头也是不相应行法,是我们凡夫妄想里面产生的。不相应行法,用世间的话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如来得究竟圆满的自在,菩萨也得自在了。

  第二是讲「心自在」,心是智慧,智慧能入无量三昧,这是智慧。为什么?无量三昧简单说一说,就是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得自在。为什么说智慧?智慧观照一切法「相有体无」,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实实在在给你讲,「无所有、不可得」,于是佛菩萨的心在万事万物里面,他不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心就自在了。我们凡夫心为什么不自在?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你心里挂念些什么?挂念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念着这个东西。这个心怎么会得自在?如果你挂念得愈多,你的心就愈苦。佛讲这个心的受是忧喜,实在讲喜事少,忧虑多,无量无边的忧虑都是你的牵挂。对你的家亲眷属的牵挂,对你的财产的牵挂,对你功名利禄的牵挂,对你亲朋好友的牵挂,不得了!无量无边,你的心怎么会自在?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讲真话。哪些是有为法?《百法明门论》就讲得很好,八个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这统统叫做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心,心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生,这个心不是真心是妄心,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全是生灭法,生灭法叫做有为法。无为法呢?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没有生灭现象,像虚空,虚空是无为法。无为法有六个,六个无为法,说老实话,只有一个是真的无为法,真如;其余五个就像虚空一样,为什么说它是无为法?因为我们觉察不到它有为的现象,所以叫它做无为法,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无为。永嘉大师《证道歌》就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换句话说,除了真如之外,这五个无为法,到什么时候你才真正了解它的真相?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你才晓得这五个无为法不是真的无为。但是在我们没有能够明心见性之前,你肯定觉察不到。这是讲的心自在。由此可知,我们的心自在不自在?关键就是在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心就恢复自在。

  也许初学同学要问,学佛如果把家亲眷属一切都放下,这似乎太不近人情。这种佛还能学吗?这个话乍听起来好像也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纵然念念牵挂在心,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能不能帮上忙?也不能。所以,你的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家人真正把问题解决?要修道。佛法里面对于这个事情讲得太多太多,如果你修行证果你能证得阿罗汉果,你就有能力帮助你所牵挂的一切人事,这是真能解决问题的,真能帮上忙的。如果你能证得菩萨果位、如来果位,我们讲如来果位不是讲究竟的,是法身菩萨、分证佛位,你能够帮助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不是这一生!我们实在讲智慧能力太有限,过去生中的父母我们就不知道,过去两世三世,愈远愈不知道。现在西方人常常用催眠的方法,这个我们听说很多,在催眠状况之下他能够回到过去世。催眠功夫很深的时候,他能够回到前两世、前三世,我听说过有能回到前五世,五世再前面就没有办法了。从接受催眠的人,其中当中有我们学佛的同修,他们有这个经验来告诉我,知道过去生中是在哪一道,生活状况、姓名、居住所在。虽然知道了,催眠醒过来之后他不知道了,要放录音给他听,听了之后他父母在哪里还是找不到,还是帮不上忙,远远不如阿罗汉。实实在在讲不必到阿罗汉那样的境界,小乘三果、二果都有能力,但是他这个能力还比不上阿罗汉。要知道三、五世家亲眷属的状况做得到,无论他在哪一道都能帮得上忙,用什么方法来帮忙?自己修行的功夫,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他得受用。所以自己修行,功夫愈深,证的果位愈高,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都沾光。我们想帮助现前的父母,你的父母还在世,你修行得很好,有道德有学问,帮助许许多多众生破迷开悟,让许许多多众生离苦得乐,你的父母不但受人尊敬,确确实实他受到诸佛护念,一切善神拥护,他身心健康,生活不会缺乏,许许多多人照顾。我能够照顾一切大众,一切大众自然照顾我的家亲眷属,这是事实。

  我老母亲在世的时候,她住在上海,许许多多念佛的同修常常去看她,送一点东西给她吃。自动去的,去的那些人我都不认识,多半都是看到我们印的书,听到录音带、录相带的。现在老母亲往生了,遗体葬在故乡,我们是清寒人家,所以葬在那个地方,那个坟也很小,我要不是家里人带着我去,我找不到。所以在前年我立了一个碑,去年,现在讲是去年,实际上大概是三、四个月之前,我们家乡的父老,以及南京这一带的同修们,这些念佛的同修们,我们家乡也有个小庙,实际上这个庙从前不小,现在很小了,最兴旺的时候,这个道场差不多住六、七百人。这个小庙是汉朝时候建立的,大概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现在也算是古迹。有人到那边去朝山拜佛,顺便到我父母坟墓上去看,看了之后他们要发心把这个墓重修。地方政府也很难得,就在这个土地上拨了三十亩地,中国的三十亩合英亩为五英亩,一个英亩是中国六亩,五个英亩的地做为墓园。我听到之后很感动,这是大家自动自发的,不是我的意思。既然做成墓园,大家有这个意思,地方政府也这样做法,他们画了个图寄给我看。这个墓园四周都是石头的栏杆,我就想到,我们佛经里面很多好的句子,我写了很多,让他们刻在这个栏杆上。什么意思?机会教育。人家到那里参观的时候,到那里看看,阿赖耶识里落印象。我写了很多,净业三福十一条、六和敬、六波罗蜜。《梵网》、《璎珞戒》里面四条很重要的戒条,我都写上去了,「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让大家看看,机会教育。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十六个字我也写上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希望以后到墓园去参观的时候,这些经句他都能在那里看一遍,这是教育。所以自己要认真修学,家亲眷属他就得好处。

  过去我们在海外,也常常想着家人,不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中国大陆在过去诸位都晓得,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许许多多人民受了很大的苦痛。我跟家人整整三十六年没有联系,到改革开放联系之后,才晓得他们都没有受苦。佛菩萨保佑,我意想不到,平平安安度过去。所以佛菩萨教我们,我们认真努力如教修行,心里对于家亲眷属、亲人朋友不必去操心,他们自自然然得佛力加持,我这一点小小例子可以跟诸位同学做证明。我们在此地讲经,前天北京同修打电话给我,他们在北京看到,在网络上看到,好事情!所以我在摄影棚里头,真的,网络、荧光幕前面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同修,我希望我们在一起学习。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是地球上的人,凡是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跟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共同来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幸福美满的生活。《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多元文化的教科书,教学的目的就在此地,所以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不能不学,一定要学。正是欧阳竟无大师所说的话,「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他的话我们可以得到肯定,心自在。

  第三「资具自在」,资具就是资生之具,资养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今天讲的是衣食住行还有娱乐,统统具足,不会缺乏。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不可以贪图享受,为什么?贪图享受,你那个福报很容易享尽。应该用什么态度?知足常乐。人要是不知足,他怎么会得自在?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物质,我们每天要吃饭、要穿衣,要有居住的所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佛,佛实在讲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凡夫不容易学到,那学祖师,祖师已经大开方便之门了。祖师里头最近的是印光大师,距离我们最近,我们看看他的生活简单,饮食跟大众完全一样,没有吃小伙食、特别伙食,没有,跟大众完全一样。衣服就是这几件,尤其是出家人,没有什么新的花样,衣服穿到破旧不能穿了再换一件,还能穿依旧还用它。衣只取饱暖,蔽体饱暖就够了,要那么多有什么用处?所以多余的要知道布施供养。这个世间有许多缺衣缺吃的,我们有多余的一定要帮助他们,哪个地区都有穷人。我们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可以说是相当富裕的一个国家,有没有穷人?有。我听到他们政府的统计,他们的穷人大概只有一、二千户,不多,所以政府都能够照顾到。它国家小,有财力。

  但是有许许多多国家还有很多穷人,政府照顾不到的。今天中午,尤里先生告诉我,昆士兰州还有很多生活很困难的人,政府还照顾不到,他提出来希望我能够多知道一些,有能力的时候对他们伸出援手帮帮忙,这是好事!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有很多苦人,我们不照顾谁照顾?除非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在佛法讲我们就是圆满功德了。希望我们所有学佛的同修都有这个心,能帮助世间苦难之人;到我们自己受苦受难的时候,也会有人帮助我们,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讲到资生之具,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佛果地上得自在了,千万我们要常常想,想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做出的榜样,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我们在经书记载里面看到了。我们读其它宗教的典籍,我们看到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主教,物质生活都非常节俭,真的是省吃省用帮助这个世间比自己更苦的人,这是一分爱心。宗教里面常讲神爱世人,佛家常说的大慈大悲,我们要从这些地方体现,要认真把它做好,从我们环境近处做起。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先从我们这条街上做起,从我们这个区域做起,然后再扩大到这个城市。如果有大福德,可以把这个好事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可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智能,这些物质上帮助一些苦难人很有限,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怎样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帮助他觉悟,破迷开悟,帮助他修善,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能够改造自己命运,能够把贫穷转变成富贵,这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不是物质上的布施供养能做得到的,这是智慧的布施供养。所以佛法的布施供养,就是教学。我们天天在此地开班授课,希望大家能到此地来跟我们一同学习。学什么?对初机人来说学改造命运,学消灾免难。《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灾消福来」,这个很好,灾消了福就来了。我们开班教学是教这个,欢迎大家一起来,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我们的课程就是灾消福来。佛法里面讲的离苦得乐,我们的教育是离苦得乐的教育,是灾消福来的教学。佛陀他的资具自在就是庄严佛国,庄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没有私心,不是只庄严我这个地方不庄严别人。佛法没有私心,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视同仁,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学习。

  第四,「业自在」。业是造作,我们凡夫造作不自在,为什么?内受烦恼习气的控制,外又受环境的限制,所以不得自在。佛给我们讲的八苦,八苦是讲果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咱们不谈,就这七种,这七种果报有业因。我们造作的业因不自在,得的果报很苦;佛所造作的,佛在经典上讲叫净业,清净心,决定没有染污,他的业自在。我们读这一句,要真正能体会得如何学习。起心动念是意业,言语是语业,身体造作是身业。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瞋、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什么是净业?造善业而不起分别执着,这个业就是净业,净业就自在,业就自在了。由此可知,有心造作,这个业不清净。佛所造作的完全是感应,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学习佛陀的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起心动念我想怎样做怎样做,攀缘!攀缘就不自在,内外都有障缘,你怎么会得自在?所以佛教导我们,普贤十愿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佛的业自在。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放下了,随顺众生,你就会得小自在。你放下的愈多,你自在就愈多,放下愈少,你自在就愈少;你要是放不下,你肯定不自在。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现相品」大众念请第九句: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在「离世间品」里面,为我们说了十种自在,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四种。第五是「受生自在」,这一句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说的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自在。不但能现有情身,有情包括动物,九法界有情众生,能现天人身、能现鬼神身、能现畜生身,还能现器世间身,能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不能现。现身的范围遍虚空法界,现身的用意令一切众生觉悟,这是诸佛如来的心愿,念念都不舍利益众生。说到利益众生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益是最富丰的利益,用现在的话说,最大的利益,不是小利益,最大的。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利益?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是真正的大利益。究竟圆满是帮助众生成佛,《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量无边殊胜的境界,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能帮助众生圆满的得到,这个利益多大!这个利益从哪个地方修起?我们要知道,从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做起,如果不接受教诲,那就没有法子。怎样让一切大众知道这个世间有这么好的教学、这么好的教育,胜过世间一切教育?完全靠我们四众同学。我们今天接受佛教育,如果没有能够理解,因为信心跟理解完全成正比例,你解得愈深,你信得就愈深。你为什么不相信?你没有理解。所以很多同修告诉我,「好像我都明白了,但是我做不到」,其实这一句话有问题。我早年学佛跟章嘉大师,大师给我讲过,佛法是知难行易。你为什么做不到?你了解得不够。如果你真的了解,没有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做不到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回头去检讨,我解得不够深。如果真正明白了解,没有做不到的,这是事实。不可以说佛法知易行难,那你完全搞颠倒了。佛法行容易,说老实话凡夫跟佛一念之差,只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你是凡夫,一念觉你就成佛,你说多容易!我们烦恼习气断不了,迷!一念觉,烦恼习气没有了,断干净了。

  财色名食睡在佛法叫五欲,这五种把我们的本性盖覆住,在我们一般人说这个没有办法离开的,觉悟的人这五种都没有了。不要谈什么大的觉悟,小小觉悟还没有出六道,色界天人他得初禅,这五种没有了,他脱离欲界。我们要知道,脱离欲界是初禅天,初禅天人不吃东西,饮食断掉了;不但一切食物他没有了,水都不喝;睡眠断掉了,永远没有睡眠。睡眠是昏沉不是好事情,你睡的愈多,你昏沉的时间就愈多,昏沉是无明;我们清醒的时候胡思乱想,这是掉举、这是妄想。凡夫二六时中,不是堕落在妄想里,就是堕落在无明里,出不来。色界天人烦恼比我们轻,财色名食睡断掉了,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羡慕,为什么他能我不能?我们今天确实没有这种甚深禅定功夫,应该怎么做法?应该尽量减少,这是我们修行的功夫,自己功夫到什么样的程度,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徐居士今天早晨跟我讲,她觉得她到这边来有了进步,从什么地方看?睡眠。她很喜欢睡懒觉,现在早晨六点半钟一定会起来,自动的,没有人勉强她,没有人叫她。她好吃,看到什么东西都喜欢吃,现在看到东西自自然然不想吃了,念头都不起,她跟我讲到这里来是佛菩萨保佑。确实善根发现了,三宝加持,换句话说,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她渐渐能够不动心,这是功夫进步了。这是好现象,我们一般讲瑞相。这个好现象要保持,决定不退,这个人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他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是什么人?懒惰,不能够精进、不能够保持,这种人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为什么?振作不起来。振作开始是有困难,为什么?你要改变习惯,过去生中不说了,就是这一生中,几十年养成的习惯,现在要改谈何容易?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这个本性是习性,真难!所以能够改变自己的毛病习气,在我们佛法里称他作英雄豪杰。《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所讲的英雄豪杰,不是普通人。他改不了,我们就晓得庸庸碌碌的凡夫之辈,我们也不要责备他,为什么?责备他无济于事。所以诸佛菩萨、圣贤人责备什么人?责备贤者,能改过自新的人要责备,要帮助他向上提升。庸庸碌碌不能改过自新,不可以责备,要怜悯他,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不是这一生得度的,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换句话说,留到来生后世看到他哪一生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了,那个时候要帮助他。佛度化众生有耐心、有智慧,他不着急。佛都不着急,我们着什么急?我们着急,错了!所以永远要记住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的意思无尽的深广,我们要能够细心去体会,认真努力受持。现在的话说学习,要好好去学习。

  第六「解自在」,解是理解,我们所学的都能够理解得很圆满、很透彻。由此可知,这个字与求学有关系。说到求学,善知识是第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光盘最近做好了,大概字幕打进去了。开宗明义,佛就教导我们,以亲近明师为第一个条件。明是光明的明,不是现在所讲知名度很高的人,不是的,知名度高未必有实学,真有实学往往知名度不高。像夏莲居、梅光羲居士,我们要不是常常听李老师说,外面听不到,这就是说他们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有道德、有学问、有修有证,真善知识!我们想学佛,你学佛能不能有成就,对于老师关系最大,你要是遇到好老师你很幸运,你节省了许许多多的时间,你也节省了许多的精力。我这一生学佛可以说是比一般人幸运,教导我佛学的两个老师,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不是学佛学,从哲学里面他老人家把佛学介绍给我,让我认识佛教。因为早年我们概念当中、心目当中佛教是迷信,不能够接受的,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把佛教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让这些年轻知识分子能接受的,没有!我也是一样。遇到方老师,把佛教当作一个单元来授课,佛经哲学,方先生把它在教学里列入这么一个单元,我这才明了佛教里面有这么多好东西在,这才发心读佛经。那个时候想看佛经也不容易,佛经市面上买不到,台湾印佛经只有两家书店,分量很少,种类也少,一个是台中「瑞成书局」,一个是台南「庆芳书局」,就这两家。不得已我们只有到寺庙里面去,寺庙里面藏书也不多,我们借来看,抄,我早年读经是抄经。所以出家之后法缘慢慢殊胜了,我提倡印经,就是我初学时候受的这个苦太多了,没有书。这个印经的风气真的带动了,所以现在台湾佛经实在讲太容易得到,每一个道场都印,许多同学们自动发心来印经。

  亲近善知识第一,善知识可遇不可求,亲近善知识的态度一定要像文殊菩萨教善财的那些话,在「入法界品」里面。你要没有善根福德,往往在善知识面前走过疏忽了,到你年岁大了想起这桩事情,后悔莫及。这桩事情对现代人来讲,难!我这个年龄在我一生,从小家庭里面教了几年,时间也不多,两年多。那个时候六、七岁,二、三年的时间,阿赖耶识里种下这个种子。所以对于老师尊重,从小知道尊师重道,遇到这些好老师他真的肯教导我,而且教我的这个心态超过学校跟他的学生。什么原因?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亲近善知识,实在讲自己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虔诚恭敬心。虔诚恭敬从哪个地方表现?这一点我不能不告诉诸位同学,绝对不是见到老师毕恭毕敬。老师看得出来,老师看什么?教导你的你有没有去做到,这叫诚敬。真的听话,真的肯学,他没有白教,他才肯教你。教了你,你不能够去做到,不再教你了。为什么?白费精力,这不仅是个道理,是事实。谁肯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那不是个愚痴人吗?所以你要做到。阳奉阴违,做不到,不能教,算了,随他去吧!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对学生就这个态度,实在不能教随他去,见面很欢喜、很客气,不会认真教导你。对于真正能接受的,我常说李老师很严厉,他骂你打你,那真肯教你;他不教你,对你很客气,绝对不会骂你。

  昨天晚上我问悟胜、悟全,你们在此地学《弟子规》学得怎么样?他告诉我,每一个同学都讲过一遍,我说这样差不多你们都听了二、三十遍,他说是的。但是没有做到,这种教学等于零。能说不能行,你念这个干什么?这个经不是念的、不是讲解的,是做的!你们要晓得,你们能够把这里面东西条条都做到,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你功德那么大?儒家的根就在此地,你要发心每一条都做到,你把儒家的根救活了。儒没有了。今天我教悟行法师,我把《沙弥律仪》交给他,叫他抽出时间跟大家讲一遍,要做到。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如果要是做不到,佛的根没有了。所以儒跟佛的根现在都烂掉,快要死了,快要绝了。从哪里救起?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要求人,这个世间事情求人难,求自己。我自己果然依教奉行,我就是儒的根,我就是佛的根。根都烂了,还有这一点点是活的,那就有救,你必定得诸佛菩萨护念,你得世出世间圣贤保佑。

  今天中午,昆士兰多元文化局局长尤里给我们讲的几句话大家听到了,他对我们是什么样的期望,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到,不辜负他的期望?我老实告诉诸位同学,你们如果能够把《弟子规》跟《沙弥律仪》落实,你就不辜负他的期望。确确实实能够带动多元文化,能够带给这个社会安定祥和,真正是灾消福来。所以我们要做到,讲是真正理解了,理解之后要行,要落实。分量不多!受了大戒,古德教导半月半月诵戒,怕你忘掉。现在我们受戒,受完之后再也不诵,没事了。所以过去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提倡每天晚课,要加诵《太上感应篇》。文字并不多,一千几百个字,当作戒律。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晚课直接念《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内容是什么?五戒十善。今天我们大家在此地建立净宗学院,如果希望佛法能不灭,孔孟之道能继续,就看我们自己肯不肯发心了。你们同学们多想想,用什么方法勉励自己、警策自己,不能够再懈怠,不能够再懒惰了。孔孟是我们的祖先,世尊是我们的导师,我们要不能够奋发,对不起祖师、对不起导师,我们还能算是个人吗?如何能够把自己振作起来,我听你们的,你们就想方法来告诉我。时节因缘不容许我们等待,发愤图强、勇猛精进就在此时此刻。你们听我讲《华严》,我虽然不能够像诸大菩萨一样,把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说出来,这个我做不到,我把我自己所领悟的、所契入的都说出来了。你们听我讲经这属于解门,你要从解生信,从信要落实,要变成行为,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你的解也就得自在。

  第七句「愿自在」,愿是希求、是愿望。我们这个世间世尊给我们讲的八苦,求不得苦;「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是自在。如来果地上那个愿是究竟圆满,得大自在。他为什么能得?清凉大师批注引经文说,「随欲随时」,随着自己的希求,随时随处能「在一切诸佛剎土示现成正觉」。举一个例子,这是最难的。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示现成正觉,这个话怎么说法?成正觉就是成佛,但是我们知道,一个剎土只有一尊佛,不能有两尊佛,诸佛到这个佛剎土里面示现成等正觉,是去应化,是去帮助这一尊佛教化众生,无论用什么身分他都是成等正觉。他的这个愿自在,跟一切诸佛完全相等。为什么到这个剎土?这个剎土里有一些众生与这一尊佛过去特别有缘分,他来很容易得度。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经上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千佛怎么拥护?千佛到这个佛的示现之处成等正觉,来帮助他。用什么身分?有的用菩萨身分,有的用声闻身分,有的用优婆塞、优婆夷的身分,有的用国王大臣的身分,还有用外道乞丐的身分。那些人全都是成等正觉,「愿自在」,配合世尊接引众生、教化众生、成熟众生,我们要懂得要明了。

  第八句,「神力自在」,神力就是神通,「示现一切大神变」。就像过去那些祖师大德们,我们一般人讲示现神通。《大藏经》里,有一部《神僧传》,一共有四卷,我初学佛法的时候,《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我都读过。读这些书对自己有很大的鼓励,看看这些人都修行证果了,都有那么大的成就,他能修成,我要赶上。读古人的传记好,见贤思齐。现在人不读这些传记了,不知道人家修行的成就,我们自己找不到榜样,找不到模式,自己不晓得怎么修法,可惜!我这一点也许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欢喜历史有关系,我的史书念得很多。为什么?史书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帮助最大。《神僧传》里面这些高僧大德,当机缘成熟的时候可以用神通感化众生,机缘不成熟的时候不可以用。首先你要会观机,机缘没有成熟他对这个事情半信半疑,那就不能用这个手法,用这个手法达不到效果,反而产生反面的效果,这个不能不知道。反面效果,他对佛法疏远,「佛法也搞神通、也搞迷信」,他退心了。所以佛教弟子,弘法利生不准示现神通,有神通也不可以,有能力也不可以。原因?这个世间众生对这个没有信心,如果对这个有信心,有信心你还得观察他过去生中的根机,是不是真的能接受?神通示现他是不是真的能回头?没有这个能力不可以。总有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成熟不用这个方法,用教学。教学是普通的方法,人人都能接受,欢喜接受。

  第九「法自在」,那就是他有能力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障碍。你想学哪个法门,他就跟你讲哪个法门。佛今天不在世,佛留下这么多经论,他想学哪一部经论,你都有能力指导他,法自在。法自在从哪里学的?那个因,「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也不能这个做法。为什么?现代众生根性钝,在现代我们面对着这些大众,我们提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对他有好处,不能教人太多。我往年跟这些老师学习,都是学一样;你学多了,他不教你了。他示现给我看的都是一门深入,我们在这里头得利益、得好处,深受其利,所以我这一生也以这个方法供养一切大众,这是于法自在。自在,面对现前大众的根性依旧是一门深入,他才能有成就。学多了变成佛学家,变成佛学博士,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二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六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