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七十二

  日期:2011/9/22 13:59:40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二卷)  2002/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四十句后面,有一句结请的经文:

  【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前面的十句,清凉大师在此地有一个总结。他说这十句有通有别,别是:「誓愿海」跟「发趣海」是十信菩萨修的,「助道海」跟「菩萨乘海」是十住菩萨修的,「一切菩萨行海」是十行菩萨修的,「一切菩萨出离海」是十回向菩萨修的,「神通海」、「波罗蜜海」、「菩萨地海」是十地菩萨修的,「菩萨智海」是等觉菩萨修的,这个地方意思非常的深、非常的广。通别,别是当位,我在哪一个地位主修的经典,这叫当位。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我是选择哪一个学系,我是念几年级,在这一年当中主修的课程是什么,这是别的意思。像刚才所讲的,「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十信有十个位次,从初信到十信每一个位次有每一个位次主修的课程。通就是主修之外,其它一切法门与自己主修有连带关系的,可以选修一两种。

  但是在求学的时代,一个人要能成就,自古以来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就很难有成绩可言。什么叫离开老师?离开老师有两种人:一种是离开老师教学的场所,到别的地方参学;另外一种是在老师这个道场里面,但是不听从老师指导、不顺从老师的教诲,这都是离开老师。天天跟老师在一起,并不接受老师指导,这种人也是离开老师,那很难成就。为什么?老师是个过来人,他有经验,他对于学生有使命、有责任要帮助他、辅导他,这是他的天职。学生不接受,老师没有责任,老师没有过失;学生肯接受,老师要是不能够辅导,或者不尽心、吝法,都有罪过。

  当位修行的比什么都重要,我讲《华严经》,说实在话对我们现前的同学来讲,是过失,是绝大的错误,为什么?这不是你们当位的。为什么讲这部经?往年有许多法师、大德居士,怕这部经这个境界深广,唯恐往后没有人讲,来找我,我答应了。他们希望我能留一套录音带或者是录像带,提供后人做参考,目的在此地,所以在录像室讲,不在讲堂跟大众讲。可是大众能不能听?能听,那是什么?通义,确实是能听,不能在这里用时间、用精力,听就好了,不要做笔记,不要去查这些参考数据,不需要!只管听,对你有好处。你要把你自己本修的那一门搞好,你能够听可以帮助你本修的,这不是我们本修的。所以你们同学自己一定要有择法,佛家讲的择法眼,这是智慧。想想我在这一生,我想学一门什么东西?我一定要把这一门东西学好,专修专弘,那无量无边功德!你的心是定的。

  我在台中,算得上是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悟性高的人。十年我学五部经,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第四部学的《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楞严经》。我在台中十年,十年你们把这些经典合起来看看,分量不多,很少。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任何一部经,分量最少的《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你要是把它学通,《华严经》你也通了。还用得着去费这么多事情吗?经卷展开毫无障碍,深讲浅讲,长讲短讲,得大自在,这是真正善知识的教导,这个老师对得起学生。所以我学《华严》,在台中李老师开讲《华严经》我听一卷,我这一卷听完之后,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了。我比李老师讲得详细,时间讲得长,他老人家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我一个星期讲六个小时,我讲四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所以他在台中讲了许多年,我两年进度就超过他了。这是什么?这是老师教的。

  你不一门深入怎么行?这是讲教。教的基础在德行,这才叫根本的根本。为什么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的在这里啰嗦:《沙弥律仪》重要、《弟子规》重要、《了凡四训》重要,我为什么这么啰嗦?根底!这是德行。没有这个底子学教,你在教下要想开悟,弘赞法师在《沙弥律仪增注》里说了多少遍「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你费那么多精力、费那么多时间,你所学的是佛学常识,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听得多、记得多而已,有没有受用?没有受用。所以一切受用要从做人处用真功夫,李老师常常讲,学佛没有别的,改心!改心是什么?我们心里头所想的、所思的,许许多多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依什么修正?戒律就是我们修正的标准。我说过多次,戒律不是佛菩萨对我们的约束,你这么看你就错了,你冤枉了佛菩萨,冤枉了好人。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自己的性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迷惑,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迷失自性,犯了错误,这个错误犯得太久、太深,积非成是,以为这是正确的、是自然的,把真正本有的看作歧途。换句话说,宗门里面讲把自己本来面目看成那是错误的,自己现在养成不好的习惯以为这是正常的,我们错在这里。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教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学做人,佛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人、究竟圆满的好人,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的那种好人,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世尊、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教导我们的,有道理!不能不顺从,不顺从我们要吃大亏,这不能不知道。我跟诸位同修说过,我这五年是报恩的,把《华严》、《法华》、《楞严》、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这几部经讲完之后,我的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我有生之年我专讲一部经,我跟你们说过是《弥陀经要解》,我能活多少年,我就会讲多少年。我不会在一个地方讲,我到处去讲,我会走遍全球到处去讲,就讲一部《阿弥陀经要解》,那是我衷心仰慕的,我修学所依据的。

  通别的意思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念的这句经文『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这个话是心里话,没说出来,这个地方四十句都是念请,心里有求没说出来,菩萨动这个念头佛就知道了。大家提出问题,答在什么地方?清凉大师在《疏钞》有说,有通有局,「问有通局,答亦如之。通即诸会与此相应,皆是答此。」世尊讲这部《华严经》,从头至尾九会所说的,你看与哪个问题相应,就是答复那个问题。这是讲通,通达。一个问题有好几次的答复,那是在什么样状况之下,有不同的说法,问答都是活活泼泼的。大师在这里讲得好,他说我们在「世主妙严品」里面所看到的,这一品经一共有五卷,我们费了很长的时间讲完。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同生众、异生众,也就是参与这个法会的大众。这些大众「九会常随」,是佛的常随众,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从来不离开佛陀的,所以说「岂得此问,局于初会」。我们现在这个经还是在初会,「九会常随」当然不局限在这一会,这一会有六品经。

  「岂复众海问不尽耶?故知初会为总,九会同答此问。」这个说法说得好、说得正确。在这一会里面这一品是「现相品」现相答,这是总,后面是别说。现相答,对哪一类的根机?上根利智,这个形象显示出来,大家都明白了,疑惑都解除了。但是中下根人看不懂,必须还要有言说,所以言说对中下根性,现相对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哪有那么啰嗦、那么麻烦?或是身光或是放光,大众一接触疑惑就解除了。后面有几句话说得好,他说:「故诸分初,皆重举诸问」,清凉分这部大经为四分,每一分开端都会把这些问题重复提一提,这是有必要的。为什么?菩萨众太多太多了,而上根利智他也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培养出来的。现在上根的人,过去生中是中根,再过去他是下根,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我们现在是下根,我们可以从下根培养成中根,从中根可以培养成上根。所以这些菩萨们,小菩萨不断升级为中等菩萨,中等菩萨不断升级为高级的菩萨,这很明显。从十信位升到十住位,十住位升到十行位,十行位升到十回向位,十回向再升到十地位,十地是上根利智,会会重新提这些问题,当然有必要。初会里面的这些问题,现相答他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到第二会又有新的菩萨升到上面来,他们还是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永远在这里循环,永远不断。到我们修成地上菩萨,我们还要重复提这个问题,这些道理事理,实在讲不难明白。

  大师说「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这没错的,所以《华严经》清凉大师判为五周因果。「则从此尽光明觉,答十海问」,从这个以下答复了,这是正式为菩萨解答问题。「从此」就是从底下的文以后,一直到光明觉第九品,光明觉品是第九品,答十海。「问明已下,答十因问」,问明品是第十品,以下到第三十二品,答十因。「不思议下」,不思议品是第三十三品,「答二十句果」,就是最前面的二十句,到下面经文我们就会看到了。佛说经是答大众的疑惑,所以「又就四十问,十海为总,九会同答十海」。所以我在前面也特别给同学们提出,这「十海问」非常重要,这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十海就是前面讲的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一直到佛寿量海,这是总;菩萨誓愿海,这都是讲的因。菩萨是在因位,佛是在果位。九会是《华严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十个课题。大师下面说得很详细,这段文讲得很详细。

  「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第四品,佛为我们解答这问题。「二、华藏品,答世界海」,第五品,讲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星球?有多少佛在教化?有多少众生?这都是我们讲现在人讲的太空物理、太空现象。「毘卢遮那品」,第六品,「但引因释成」,是讲现相的起因,做详细的解释。「现相品」是第二品,「三昧品」是第三品,这两品「但是说法由致,并非别答海问」。我们在前面看到菩萨说偈,它前面有个说偈的仪式,这两品经是如来说法的仪式。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过去法师们登坛讲经,首先有大座威仪,这是讲大座,大座有一套仪规,那个仪规是什么?是现相。法师升座之后入定,入定是什么?三昧,这都是从《华严经》上学得来的。诸佛如来,实在讲这个示相,现相入定,上上根人统统都明了了。明了他们不走,他们还在这里听,那是什么意思?做影响众,他不是当机众。要照现在来说,不但做影响众,也可能担任助教,大众听经闻法有疑惑、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可以在旁边各别来解释,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这个意味在里头。

  这个仪式告诉我们,心不能不清净。其实佛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还要做这个样子吗?这是老师的慈悲,做出个样子教后学,希望后来的学生要重视,重视三昧,也就是要重视清净心,清净能生智慧,智慧才能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你看,讲经不是解决问题吗?如果与会的大众没有这些问题,那还有什么经好讲?这个法会就圆满结束了,没得好说了!正因为大众有疑惑,实实在在讲那些疑惑未必真的是他们的疑惑,而是什么人的疑惑?我们的疑惑,九法界众生的疑惑。当然与会九法界众生的代表我们都看到了,但是那些代表真的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像我们这样子见到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个问题也问不出来。我们心里有的疑惑,佛菩萨晓得,佛菩萨示现我们的身分,做我们的代表向佛提出来。这个问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利乐有情问」,不是他自己真不懂,是为了利益有疑问而问不出来这些众生,代他们问,我们是他们这一族的。

  「四、四谛品」,这是正式说法,四谛是第八品,「答演说海」。第九品光明觉品到十忍品,十忍品是二十九品,「别答十句因问」,这段经很长,别答问因;「通答众生海」,修因之人就是佛教学的对象。再往下阿僧祇品,这是三十品,「答变化海」。「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经里面有长行、有偈颂,长行里面它的意思举出数字,阿僧祇劫是数,显示教化众生的德用不可思议;偈颂里面,「广明变化重重,微细难说」。第三十一品寿量品,第三十二品住处品,都是答复「寿量海」。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不思议品以下的五品经,「别答二十句果问」,就是这四十句最前面的二十句。「总明佛海」,就性德的深广显示佛海不可思议,所以全经的内容不出这四十问,我们用现在话说,这是四十个课题、四十个题目,全经没有离开。第九,就是第八会,离世间品,「答波罗蜜海,总摄诸位,皆成行故」,离世间品也有五卷经文,相当长,是讲修行的方法,波罗蜜海是修行方法。这一品经开端菩萨提了两百个问题,佛的答复是每个问题答复十句,两千法门。修行,你不修行你怎么能够离世间?波罗蜜圆满你才能够离世间。

  我们今天,波罗蜜的边都沾不上。我们今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修这六个科目,给诸位说,下面「波罗蜜」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在前面讲「七种最胜」你还记得吗?你与七最胜不相应,你所修的布施就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你所修的这六种都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有五戒十善的根,你修这六种是人天福报;你如果没有五戒十善,你修这六种是世间有漏福报。诸位想想,阿修罗的福报大,罗剎的福报大,魔王的福报大,他那个福怎么修的?就是修这些。他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修这个,他没有五戒十善,所以修成功之后,修成大福报就变成魔王、变成阿修罗王、变成罗剎王,这里头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七最胜非常非常重要,七最胜头一条「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什么?发菩提心。我们要没有菩提心那怎么行?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七最胜还在上一品,在世主妙严品的末后,在第五卷,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菩萨种性就不行。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菩萨种性?这个重要。佛经里面常讲四种根机:人天根机、二乘根机、菩萨根机、一乘根机,我们至少要有菩萨根机才行。菩萨之人念念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在这个道场求学,这是上求;我们道场周围居民多半是老人,我们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他们身上,真正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很好的实习,把所学的落实。我们对他们诚心诚意布施供养,完全是义务的,一无所求。

  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法,持戒就是守法,遵守这个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都落实。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修学佛法,我们有耐心,绝不操之过急,按部就班的来,有次第、有顺序,这里头就有忍辱跟持戒在里头。我们天天在求进步,就是精进。我们心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是禅定。我们对于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但是诸位晓得,这有没有波罗蜜?有没有波罗蜜,就看你是不是菩萨?如果是菩萨,你所修的就是波罗蜜。你要不是菩萨你是凡人,凡人这个六种是修福,福德;如果是菩萨种性,这六种叫功德。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这个很重要。实在讲提升的那个纲目,就是《观经》三福。所以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无量无边功德,都是六波罗蜜、十波罗蜜。我们晓不晓得这个意思?

  三福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步一步提升,第一福在四种根机里面讲是人天根性;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是二乘根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提升到第三层,菩萨种性,「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自行化他。这样,你才知道净业三福是多么重要!真正叫你转凡成圣,三福第一福是凡,第二福是小圣,第三福是大圣。把这个疏忽掉,那有什么法子?没有法子了!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实实在在讲就是你懂不懂净业三福,你会不会净业三福,你能不能修净业三福?如果不能修,不管你学什么经论,你怎么样用功,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实话,我们不能不知道。希望好心发心出家的或者在家学佛的同学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认真学习。净业三福我们曾经做过专题讲演,留着有录像带、录音带,提供诸位同修做参考。如果到外面有人请你讲经、讲开示,多讲这个题目,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经第八会「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清凉大师判的四分,信、解、行、证,离世间是行,最后第九会是证,五十三参是证果。

  

  诸位同学:前面说到「离世间品」是「答波罗蜜海」,总摄五十一位菩萨行门。第九会就是入法界品,「答解脱海,证入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将你所修学的圆满波罗蜜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起大用」。清凉说「问中为次,与答异者」,问答次序并不是连贯的一问一答,答复有的时候没有按照问的次序。这是什么原因?问是就「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为次第」,这是问法,它也有一个法则。现在科学家在探测宇宙也是从这开始,先有世界众生,然后才有佛出世修行,修因证果,教化众生。波罗蜜海是修因,解脱海是证果,其它的都是「大用」,都是作用。譬如「临机变化」,这就是一般大乘经上讲的「随类现身,随机说法」,随缘建立名号。这个意思前面都报告过,随着众生的感应,示现住世的长短。前面讲过佛没有寿命,住世长短完全是应机,众生有感,佛就住世,众生之感消失,佛就入般涅盘,佛没有寿量。我们懂这个道理。答复里面是「先人后己」,总是把利益众生摆在前面,修行的时候是先己后人,起用的时候一定是先人后己,所以「大用四海居先」。大用就是讲「临机变化,随宜说法」,名号品里头「称物立名」,寿量品里面「随物修短」,这是「四海居先」。「自利果因」,这两个问题摆在后面。「又众生一海,亦可通在九海」,为什么?一切都为众生。「种种随宜」,显示出众生无量无边。这是讲通达。全经,总而言之不离佛海这十个题目。全经大意,我们在这里大致上就可以明白这经上讲的什么问题。

  如果就局限的来讲,当会就答尽了。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现相答」,我们向下经文就看到了,另一种是「言说答」。但是在这一会里面又有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经来未尽」,我们今天读这个本子,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华严经》。为什么残缺不完整?古时候《华严经》传到中国来,原本的梵本就残缺不齐,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答复的意思没有讲完,但是经文没有了;从这里就晓得,向下一定还有很长的经文,这个经文散失,不完整。第二个是「答二兼余」,成就品里面会引用到。譬如「正答安立海及世界海」,这正式答复这两个,可是它的意思包含了其它的三十八问,四十问题答两个,意思已经把三十八个问题也都包括在其中。这种情形在《华严经》可以说很常见,因为《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二段「供声偈请」。前面是念请,这个地方就说出来了,他是用偈颂的方式: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于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说颂言。】

  下面这个偈颂不是人说的,是供养具里面出的声音,这个声音很微妙!这桩事情在古代实在讲很难理解,供养具里头怎么会出声音?我们供养的香、供养的花,它怎么会出声音?现代科学技术发达,那倒不难了,我供养这一盆花,我在花里头放一个小录放机,录一卷小带子藏在里面,它真的会出声音。但是这是有为造作的。有为造作的可能,能做到,无为的也能够显示,这个境界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头这一段文我们要说说,他讲得很好,这个文有两段,「先明因缘」。前面这四十句向佛请教的是在念,没说出来,佛虽然已经知道,众生有念头佛就知道了。这一段这是用言请,言不是菩萨自己说的,菩萨呈献佛这些供养具里面,供养具出声音,用偈颂赞佛。这声音一出来,中下根性的人都明了、都明白了。「前既为法兴供」,供养佛、对佛致敬,是为求法。世间人送礼也是这样的,接受礼物的人问:「你为什么送礼物给我?你为什么布施供养?你有什么愿望?」这是佛法的常规。佛陀弟子们出去托钵,托钵在家居士供养一钵饭,一定要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出家人一定要给他说法、给他祝福。在家人对出家人财供养,出家人对在家人法供养,要回报,礼尚往来。不能说是有往不来,这个不可以的,礼尚往来,佛法也非常讲究。你布施供养决定要给你祝福,决定不可以白受供养,没有这个道理的。

  现代一些人对这些事情往往疏忽了,接受别人的供养不知道回报,这个作法对自己来讲是折福,所以一定要知道知恩报恩。中国古人常常教人,「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那个心多厚,厚道!感恩戴德。这样的人有福,他常常会得一切天人帮助。为什么?知恩报恩的人谁不愿意帮助他?忘恩负义的人,没有人会帮助他。人要做一个义人,讲义气,《新旧约全书》里面非常赞叹「义」,这个人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有恩义,我们应当学。「义者,宜也」,你做得很好、做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及,这是义。所以菩萨为法来供佛、来亲近如来,这些供具宣说菩萨们的心愿,没有一点点的作意,所以是自然的!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的能力?经文里面讲,这是菩萨的威力。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这不是说它没有原因,它有原因,菩萨威神力的加持。『于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这些供具是自然出的音声,说出菩萨的心愿。同生众、异生众只要参加华严法会的都是菩萨,不但都是菩萨,都是法身菩萨。后面大师又说,从表法上来讲,「表身口为供具故」,我们身、我们口是供养具,「供具皆即法界体故」,这个说得好。几个人知道?我们跟法界是同一体,是一不是二。一粒微尘跟大地是一体,几个人知道我们这小小一个身体跟虚空法界是一体?我们如果不读《华严》、不学《华严》,这个境界永远不会想到。《钞》里面大师引用解脱和尚一首赞佛偈,这首偈说:「合掌以为华」,合掌就表华,「身为供养具,善心诚实香」,「赞叹」就好像香燃烧,「香烟布」,布是散布。「诸佛闻此香,寻声来相度,众等勤精进,终不相疑误」。这是解脱和尚的一首偈,说得好!这就是我的身心就是供具,我不要用其它的,为什么?因为身心跟法界是合成一体。偈颂第一首:

  【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身,如云充遍尽未来。】

  偈颂总共有十首,清凉大师说十首偈分为两段,第一段前面三首「叹德请」,赞叹佛的大德,后面七首是「举法请」。『无量劫中修行满』,「满」是圆满,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叫修行圆满?破了无明就叫圆满,无明没破,修行就不圆满。所以十法界里面,菩萨修行没有圆满,十法界里面的佛,修行也没有圆满。所以天台大师说十法界里面的佛,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即。我们世间人称佛,有名无实,名字即佛,像谁?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叫别人都叫她做老佛爷,她那个佛是有名无实的,那是名字即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超越十法界你往生到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叫分证即佛,你是真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如果说到九法界来现身作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教化之,这个佛什么人有资格?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说「无量劫中修行满」。这句话我们要听懂它的意思,无量劫中修行满,修什么?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烦恼习气重!断烦恼有快有慢,什么人快?勇猛精进的人那就很快,他一生就成就;懈怠懒散的人他就慢,他可能要无量劫。无量劫六道轮回很苦,真正聪明、真正觉悟,不想再干六道轮回,他拼命,死他都不怕,他还怕什么苦?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克服烦恼习气,一生成就。

  宋朝莹珂法师那就很了不起,他拼命,他知道他自己造的罪业。出家的时候不能够依教奉行,自己细心去想想,一生的行持决定堕阿鼻地狱,他想到阿鼻地狱恐怖了。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没有方法能救他?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三天三夜没有睡眠、没有吃东西、没有喝水,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真干!阿弥陀佛真来了。佛来了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劝他好好的修学,「十年之后,我再来接引你。」莹珂法师抓住这个机会,向佛要求:「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境界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这十年不晓得要造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接受他的请求,跟他讲「这样好了,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莹珂法师欢喜,三天之后就往生。他把房门打开,欢欢喜喜告诉大家,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他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样一个破戒不守清规的出家人,三天之后他能往生?但是三天时间不长,大家心里想等着瞧吧!到三天果然往生,佛来接引他,大众念佛送他。这给我们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肯不肯做?肯不肯拼命?莹珂法师生在那个时代还算是太平盛世,我们今天生在乱世,自己要明白,不能不真干。

  所以我希望同修们,这个道场无论在家出家众,将来各个都有成就,各个都生西方净土,这个地方就是圣地,那还得了吗?真的是无量无边功德,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拥护。完全在自己瞭不了解事实真相,想不想在这一生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亲近诸佛如来?亲近弥陀就是亲近诸佛如来,往生西方就是往生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华严经》要学它干什么!入华严境界了,一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入华严境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华严经》上要不要用功夫?不需要。《无量寿经》上用功夫,《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批注。只要能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就入华严境界,你就入法界,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亲自证得了。要费心去研究?那叫冤枉!恐怕把往生这桩事情障碍住了,我说的话是真话,决非妄语!希望同修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契入,发菩提心、持戒念佛比什么都重要。我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如果有人代我讲这些经,我每天给他顶礼膜拜,我感谢他,我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我不再操这种心,不再干这个事情了。所以照一般法门来学,你是「无量劫中修行满」;你要是从净土法门,是一生当中修行满。

  往下这是度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就是『菩提树下成正觉』,举这一个例子。佛的身都能现了,何况菩萨、声闻、一切众生身?『为度众生普现身』,「普」字好!什么身都能现,有情身、无情身都能现。『如云充遍尽未来』。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这首偈,「即悲之智已满,为物现身」。第二首:

  【众生有疑皆使断,广大信解悉令发,无边际苦普使除,诸佛安乐咸令证。】

  清凉批注「即智之悲已圆,能断疑除苦,有悲必普」,「普」有平等的意思,真诚清净平等,「有智必能」,你有智慧你就有能力帮助众生。你有悲心,你对于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你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才是慈悲,大慈大悲!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众生平等得度,这个度就是帮助,我们帮助众生决定是平等的。有悲心,一定是真诚的爱护,真诚的关怀照顾,尽心尽力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不能忘掉帮助他断疑生信,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在物质上、其它精神娱乐上帮助他,他得眼前的小利益,他不能了生死、不能超越三界。九法界众生疑惑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明了。哪些疑惑?前面这四十句,九法界众生哪一个众生没有?这四十句总归纳:佛的十海,这是根本的大问。我们今天可以说在这个世间,科学家疑惑,哲学家也疑惑,宗教家也疑惑,世间大圣大贤对这些问题还是疑惑,只有佛能解说,除佛之外没有人能解说。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佛觉悟圆满,只有圆满觉悟的人有能力解说。

  「世界海」是讲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海跟世界安立海,世界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怎么来的?众生那就讲生命,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变化?为什么众生福报不相同、苦乐不相同、寿命长短不相同?都是疑问。实在是难得,在这个经上全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经确实充满了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得到究竟圆满的利益,只有念佛往生弥陀净土,《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一切,圆满成就了!你想想看,我何必在这里研究经本?浪费这么多时间,浪费这么多精力,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事情耽误了,你说你冤枉不冤枉?错了,大错特错!你什么时候学《华严》?西方极乐世界签证手续办妥了,想去马上就去,这个时候你可以学《华严》,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拿到了,随时随处想往生就走得了,那对你没有障碍,在这个世出世间法你爱学哪个就学哪个,不碍事,这行!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拿到,你不要把你第一桩大事忘掉了,比什么都重要。

  『众生有疑皆使断』,这个话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说出前面所讲的四十个疑问,这是把无量无边的疑惑归纳为这四十类,四十类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疑问,都要帮助他断,断疑生信,这叫破迷开悟。『广大信解悉令发』,断疑生信,破迷开悟,解就开悟了,这个事情要紧,比什么都重要。这两句讲的是因,后面两句讲的是果。『无边际苦普使除』,九法界众生的苦都无有边际,不要说人苦,三途更苦,四圣法界也苦,为什么?没见性。佛证得究竟圆满,所以佛有能力帮助众生,这个能力就是智。智从哪里来的?智从定来的,定从戒来的。千千万万要记住这一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大家不要把戒疏忽,如果离开戒、不能持戒,你想得清净心,你办不到。过去无量劫又无量劫,无量无边那些菩萨圣众修行都是走这个路,都走戒定慧而成就的。我们今天戒不要了,定也不要了,单单来学教,想在这里面开智慧,哪有这个道理?

  我们听说此地这些居民,曾经到我们这边来问,「这边有没有禅坐?」我们新建的这些房子,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小的禅堂,还要建一个教室教中国功夫,我们请吴居士来教太极拳、瑜伽,有一个教室给他。我们这里是多元文化,禅坐有必要,修清净心。讲堂我已经请悟行法师把《沙弥律仪》细细的讲一遍,跟大家在一起共修。过几天杨老师回来,我还会要求他把《弟子规》再好好的讲一遍,我们录像,这个录像带将来普遍流通。不但我们自己要得利益,我们同时要想到利益一切真正发心想学佛的人,我们要帮助他,自利不能够忘掉利他。帮助人转恶为善这是持戒,转迷为悟那是定慧,如果断恶修善做不到,定慧就没有了,哪里会有定慧?你要想有定有慧,我们念佛人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念佛法门里面讲慧就是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是念佛三昧,心不颠倒是慧,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才有能力成就别人。

  自己务必要福慧双修,持戒是修福,禅定里面有福有慧,不能不认真。不认真过失很重,重在什么地方?头一条罪名:破坏佛教形象。不出家,那好一些,没这么严重;出家,穿上这个衣服,破坏佛教形象。自己一定要晓得,穿上这个衣服是佛的代表,代表佛要像佛,代表佛要是跟佛完全相反、唱反调,这个罪过就很重了。我们要多想想,既然出家穿上这个衣服,代表佛,要做得很像,要没过失,帮助众生。『诸佛安乐咸令证』,这一句是得乐,上面一句是离苦,离苦得乐。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七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七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