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九十二

  日期:2011/9/22 14:38:22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二卷)  2002/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2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第五大段,称扬佛德:

  前面现相,菩萨都到齐了,我们看到无比殊胜庄严的场面,这个时候菩萨尽兴的申说自己对佛的称赞,赞佛的大德大能无有边际。这个颂文分两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眉间光中的菩萨,他首先来赞颂佛德,后面是十方菩萨。清凉大师说「新众纔集」,从十方来这么多菩萨,佛就现瑞,从眉间放光,光中化菩萨。这种现象在本经里面次数很多,说明诸佛如来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失时节因缘,那个时间配得恰到好处,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我们要学习,那就是弘法利生一定要认识时节因缘。这桩事情本来很难,这是真的,因为我们是凡夫,没有佛那么大的智慧,也没有佛那么大的能力,只要我们有心学,初学总是试探,就像婴儿才会走路、才会说话,他一举一动都在模仿、都在试探。

  我们今天在佛门就像初生的小孩一样,试探觉得有问题了,转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再试探,缘决定是多方面的。这一方面没有成熟,那一方面成熟了,等到那一方面成熟之后,再回过头来,这一方面也成熟了。缘熟的地方先去,做出一个好的形象,好的形象把没有成熟的地区也都带上来、都成熟,这是正确的。由此可知,佛法不仅在修学上是活活泼泼的,在弘传上,弘法、传法,在利益众生方面,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懂得如是的学习。第一首是眉间胜音菩萨的赞颂,总共有十首:

  【即于众中,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段是说偈仪,下面是正说。十首偈内容总的来说是赞佛,里面所含的深义也显示前面四十句的大问。四十句问实际上可以归纳成十海,十海里面就包含这四十句的大问。第一首偈是「佛海」,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第二首「演说海」,第三首偈是「变化海」,一毛示现故。第四首偈是「众生海」,第五首偈是「世界海」,第六首是「法界安立海」,第七是「波罗蜜海」,第八是「佛寿量海」,第九是「解脱海」,以普贤菩萨做代表,得到真实的大自在。第十,是「名号海」。我们看它十首的排列,这个意思很明显,最后总结到持名念佛,第九是普贤菩萨,第十是名号,这里面都含着很深的意思。

  名号海里面为我们说明一个事实,净业三福里头讲的「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怎么成佛?这个地方为我们显示的是念佛成佛的,这是事实,因果法尔如是。它有理论的依据,理论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想佛,哪有不作佛的道理?这是理。心想菩萨,他就作菩萨;如果心想贪瞋痴,他所现的境界就是三恶道。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佛菩萨建立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阎罗王安排的,从心想生。诸佛菩萨、上帝、阎罗王可以给我们做助缘,主要的是从心想生,道理要懂!然后才知道,我们起心动念是多么重要。第一首颂: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这一首偈是赞颂佛海,总说。『佛身充满于法界』,这是讲的体遍虚空法界,在本经就是法身佛,毘卢遮那如来。毘卢遮那名号的意思,要是翻成华语就是「遍一切处」。我们要问,他有没有相?我们今天在一些大的道场里面,看到有毘卢殿,这个大殿里面供奉着一尊毘卢遮那佛,坐在一个大莲华上面。毘卢遮那佛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相?给诸位说,没有相,虽没有相他能现一切相,他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是能现能变,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的真心比宇宙还要大,宇宙是真心变现出来的。宇宙就是我们佛经里头常讲的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说真话是「心包太虚」,量是「量周沙界」,量跟心一样大,所以虚空法界比心量小。

  这个心量要是现前,修学大乘就方便,许许多多的障碍自自然然的消失、没有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知道,无量无边的障碍是从心量狭小里头生出来的,所以学大乘,心量不能不大,什么都能够包容。佛在经教里面常常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叫包容,特别提醒你,是因为你心量太小,你不能包容。我们想把自己心量拓开,从哪里做?就从这里下手,进一步学普贤菩萨礼敬诸佛。诸佛,过去佛、现在佛这不必说,未来佛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恭敬。我们不能做,行吗?不能不知道学佛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而已,所以首先要肯定,我们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一不是二,充满法界。

  第二句是讲作用,『普现一切众生前』。法身在哪里?本性在哪里?真如在哪里?你是迷了,你不知道。《华严经》上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讲什么?讲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说得近一点,十法界依正庄严;再说得近一点,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无一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什么?性德,性德自然的流露。这个现象就是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可惜世间人迷而不觉。

  『随缘赴感靡不周』,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楞严经》上所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缘是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哪个地方有感,哪里就有应,随时随处无不现身。十方世界,众生同时感,佛同时应,这个事情很难懂。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我们在此地一起学习《华严经》,通过因特网的传播,这个电波周遍这个世界,这就是应。诸位同学不管你们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你打开网络,这个影像就现了,你打开网络是感。我们晓得许许多多地方的同修,你们现在都打开你们的计算机,打开我们的网址,你都能收看到。毘卢遮那如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全是毘卢遮那如来的变化所作,毘卢遮那是能变、能现。我们这个身、这边的华、这边的树,是不是毘卢遮那变的?是!一点都不错。毘卢遮那在哪里?你指着这个华,是的没错,你指着这个树,没错!能变所变,能所不二。所以禅宗大彻大悟之后,老师就问:「会么?」你是不是真的体会到?体会到了,在哪里?随拈一法。老师这个时候注意他的心、注意他的态度,心真的真诚清净,态度诚诚恳恳,点头肯定,给他印证,确实入这个境界。

  入这个境界之后,那个人是什么样子?给诸位说,一片慈悲,冤亲平等,万法一如。众生要他的身体、老虎想吃他,欢欢喜喜供养。到这个时候,一切为众生,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真的觉悟了,妄想分别执着一扫而空,他那个时候的心情就跟《六祖坛经》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般若经》所说的「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他圆满的契入。一切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立刻就应,众生有心生感,如来无心而应。就像我们现在打开计算机频道一样,我到时间我想看,你是有心;频道整个播出去,哪个地方打开这个频道都能看到,不限于一个地方。但是我们这个频道确实有限,只限于这个地球,而且在地球上还得要有卫星通讯在它范围之内你才能收得到,不在它范围之内收不到。一颗卫星它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许多个卫星连起来,全球才能看得见。法性不然,法性是自自然然的充满法界,无需要像卫星一个一个传播,不需要!法界是它变现出来的,它当然周遍法界。这个波,在佛法里面不叫波叫光,它的光当然是周遍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是自然的现象,当然之理。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虽然有应,『而恒处此菩提座』。《纂要》的本子是「处北菩提座」,这个北是个错字,是「此」。这一句话是「不动本」,心性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周遍法界。就像我们今天讲的电波,或者我们用太阳来做比喻,阳光遍照大地。现在有科学的技术把阳光变成能源,这就好像「随缘赴感靡不周」,科学技术如果更上一层楼、更进一步,也许可以把阳光转变成动力。科学家已经在做,许许多多太空中的卫星利用阳光的能源来发电。我们也看到太阳能电灯,我们看到有些路灯是利用太阳能。现在有许许多多家庭,我们看到屋顶上有一个装置,那是吸收太阳能,把家里的用水温度提高,热水浴用太阳能,这有点像第三句「随缘赴感靡不周」。太阳能动了没有?没有动。由此可知,「菩提座」是比喻、是表法,不是真的那个地方有个座位。「座」在佛法里面都是表不动,你看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稳重。走着是动的,站着不稳定,随时他会动,坐在那里很稳重。所以座表不动,真心没有动过,本性没有动过,它是体,它是理。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这个理体,是要把这个理体抓到。佛法里面讲证得,怎么证得?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动,就证得。不动是什么?不动就是理体。可是我们现在的心动,起心动念,前念灭后念生,相续不断,佛讲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所有一切方法门道修什么?修不动心。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一心就不动,二心就动了。阿赖耶二心,一心里头又变出一个心来,阿赖耶是心,动了,妄动,末那、意识、前五识,愈动愈多,出的状况愈多。动的相叫做无明,不明真相、不明体性。诸位要晓得,无明的相是动的,自性的相是静的。真如本性的相是不动的,没有现象、没有形相,它不是色,它也不是身,它也不是气,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这个根身、我们的器界,器界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到虚空法界,都是它变现的。它怎么变现的?动了就变现,不动不变现。像水一样,水不动,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水一动就有纹,就起波浪,虚空法界是波浪。

  现在西方科学家有很聪明的,我们听说了,不能不佩服他。他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存在,物质就是讲依正庄严,依正庄严都是物质,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东西?波动的现象,这个话说得高明,一点都不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无量无边的佛剎、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动物是众生,植物是众生,矿物是众生,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叫众生,是波动的现象。他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佛经上讲,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两句话就是波动。无明,无明就是波动,这一动,相现出来了。不动的时候没有相,像水,水平如镜没有相;稍稍一动,波就起来,微波,从微波愈变愈大,变成惊涛骇浪。所以,真相确确实实是波动的。波不管它怎么动,水不动,「而恒处此菩提座」。不动是真的,动是假的,真跟假要搞清楚。真假是一不是二,假的不动了,那就是真的,真的动了,就是假的。所以,真假是一不是二。我们也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执着错了。真很好,假也很好,说真是体,说假是相。

  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狮子,你说这是狮子,没错很好,你说它是黄金,也没错也很好。你说黄金是从体上说的、是从不变上说的,你讲狮子是从相上说的,相会变。我不想要这个狮子,我把它做成一个小猫、小狗,相是从心想生;可是,体不是从心想生,心想是识,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本事是什么?就是平常说的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佛菩萨。我们凡夫是以变应变,这就糟糕,永远纠缠不清,永远没有办法把问题解决清楚。佛菩萨高明的地方是他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问题到他那里全摆平、全解决,这个道理很深。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头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不动本而周遍,则十身圆融,遍四法界」,四法界就是本经所讲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上讲十身、十种身,十身圆融,一即是十,十即是一,周遍四法界。偈文里面「佛身」,佛身就含着有佛的十身,圆融周遍四法界,周遍一切法界。所以这个佛身是理、是体,法界是事、是相,但是它可以互用;也可以说佛身是事是相,法界是理是体,它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观看的角度不一样,说它是体,行!说它是相也行,说它是作用也没错。最重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能够证得理体?你才能圆满的通达,才真正能做到事事无碍。

  大师《钞》里面,「应用之中,自有本末,菩提座身是本,周遍十方是末」,本末也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教义。「菩提座身」,身是法身,座是法界,它表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法身跟法界是本,为什么?不动。周遍十方是它起的作用,作用随缘,我们在这个经上念得太多了,随顺众生的欲乐,欲是欲望,乐是爱好,也就是说随顺众生的希求、随顺众生的爱好,统统现,没有不现的。众生好善好德,自性就现清净庄严的法界,现这个好的环境;众生心恶毒,就现三途地狱的法界,统统现,平等的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二首偈: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

  这是第二首,清凉大师把它配十海的「演说海」,这一首偈子里头「演说普贤之胜行」,这个意思很明显。十首偈里头有些地方我们要用意思去体会,文字没有提到,如果不是大师给我们提醒,我们往往粗心大意,没有看出它的义趣。这一首跟底下一首,都是以最小的相,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以最小的相能够「广容」,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里,大容小没有问题,小容大不可能,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佛法当中常说「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样,纳是容纳,能够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怎么能容纳?佛说这个话,众生听了总感觉到大惑不解,这是个疑惑,是不是佛说这些是比喻不是事实?我们初学的人总是这样想法、总是这个看法。要用自己的知见来解释佛所说的经法,这样往往就解错了,不解如来真实义,不知道如来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为什么?如来看到事实真相,我们看到是假相,假的心看假的相,永远不得其真。真心看假相,哪有不透彻明了的道理?芥子称性,它是自性变现的,须弥山也是自性变现的,性没有大小。有大小,小就不能容大;没有大小,就能互融互遍。

  理说出来了,我们听了之后,感觉得是有一点点对,但是又不敢接受。为什么?这个理我们不能证明,所以总是半信半疑。我们这样的心态学佛,亏就吃大了。怎么办?证理,我们求证。用什么来证实?还是用心。把我们的妄念逐渐逐渐放下,恢复我们不动心,于是你就能证得。一切菩萨证无上菩提,没有别的方法,怎么样把妄念放下。你说怎么样放下?那个方法多了,八万四千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这些方法针对一桩事情: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对这么一桩事情!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佛所说的这个境界,你就都明了,为什么?你证得了,亲证的境界。你虽然亲证,你的说法跟佛一定是一样的;没有亲证的人听到,还是怀疑,还是打很多问号,必然的。于是我们就明白,修行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什么?修不动心,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真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在你一天到晚工作里面,在你的交际应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记住一句话,我们净土宗的人修什么?一心不乱,真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诸佛坐』,毛孔很小,佛剎很大,不是一个佛剎,是一切佛剎。一切剎尘,诸佛有多少?一切剎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坐在里头。我们常讲一毛端里头转大法轮,一尊佛在那里说法,无量菩萨围绕,那跟这个比,不能比!这个意思实际上说什么?一毛孔里面含摄着尽虚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菩萨众会共围绕』,菩萨比佛更多,佛是一切剎尘数的诸佛,菩萨的数量不晓得超过这个多少倍。『演说普贤之胜行』,《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首偈是事事无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在《四十经》里面读到,《四十华严》经题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这个境界。普贤行愿,清凉大师给我们讲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没有普贤行,你就入不了这个法界,你就对佛这些话会感到莫名奇妙;具足普贤行,你就能契入。我们要问,什么是普贤行?现在你懂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普贤行,十大愿是普贤行的纲领。《华严经》是普贤行的细说,是不是我们这部《华严经》?不是的,这部《华严经》是略说。细说在哪里?细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性相、因果。所以龙树菩萨讲,上本《华严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道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圆满的含摄在其中。

  在这一句里面,境界不是我们境界。我们要学的,是普贤行。普贤行与大乘菩萨行有什么差别?就事相上来说是毫无差别,差别在心量。果然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你所有一切行都是普贤行,就差在这里。换句话说,离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普贤行,离执着没有离妄想、离分别也没有离妄想,不是普贤行。普贤行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无明。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十一品无明你放下一品,放下一品你就见到不动的性体;你还没有放下,不动的性体你没有见到,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没有见到。十法界的佛菩萨有很深的定功,能把妄心控制住,叫它不动,叫这个妄心不起作用,但是没有见到真体、真性,没有见到。他几时见到真性,就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是真不动,不是控制叫它不动;十法界里面是把它控制住,叫它不动,不是真不动。真不动,就是心性。我就是这么个境界,也只能说到此地,再往深处说我不会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学习的方法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我们把真性、真相、真事、真理完全迷失掉了,随顺妄心、随顺烦恼习气,念念都在造业。业感得的果报在受报,我们无量劫来就沦落到这个境界里头,念念都造业。这个造业总而言之,不是落在妄想里面,就是落在无明里头,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常感叹的「可怜悯者」,我们是真正可怜悯者!

  佛的教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但是要晓得,理只有一个:如何求不动心,就这一个道理。无量无边的方法,方向、目标是一个。我们净宗念佛,念佛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你要是果然求得一心,你就能见自性弥陀,你见到真佛,你见到佛的真身。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明心见性,这个功夫在念佛法门讲是「理一心不乱」。要达到理一心不乱也有层次,先要成就「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也有浅深不同,最浅的是功夫成片。我们现前现阶段把我们的功夫订在成片,到成片再提升一级,到事一心不乱,要晓得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你的路完全走正确,其它的事情是附带的。我有能力、有缘分我就做,没有能力、没有缘分可以不做。这个缘分现在人讲机会,有这个机缘,你应该要做。为什么?帮助别人,这个法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所以念念念虚空法界一切剎尘众生,念念确实有这个心愿护持剎尘诸佛的正法,念念有这个心愿把如来正法介绍给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真有这个心、真有这个愿,所以有缘一定做,决定没有推诿,无缘不勉强。不管有缘还是没有缘,不管你做还是不做,你修的一定是清净心,一定是一心不乱。所以在生活里面修一心不乱,在工作里头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戒是定共戒、道共戒,换句话说,一切境缘当中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但是你要记住,你要了解什么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包含着真诚、平等、正觉、慈悲,少一个你的心不清净,清净心有欠缺。不但包括这四条,还要包括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个清净心,要包括其余九个,理事完备,真清净!一念之中,一事之中,一尘之中,圆满具足!如果就《华严经》的教学科目来说,这一念清净心中具足十波罗蜜、具足十大愿王;缺少一条,你的心就不清净,不是纯净,不是纯善。一事一物如是,事事物物无不如是!第三首:

  【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剎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

  这一首跟上一首可以合起来看,上一首事如其理,这一首事包含着理。两句合起来看,前面六句,一毛孔包含三世间,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也是三世间,都包括在其中。最后这两句,『一一毛现悉亦然』,前面是一毛孔,现在讲一一毛孔,都是这样的出现。『如是普周于法界』,然后你才想到这个法界重重无尽。清凉大师这个开示非常非常好,我们要细心体会这个境界,「遍法界内,皆有佛身」。佛在哪里?我们要晓得,遍法界内不但是皆有佛身,可以说皆是佛身,毘卢遮那是法身佛。「无有一毛不含剎海」,一一毛孔都含剎海。「如来一一毛孔中」,他没有说「诸佛一一毛孔中」,要说诸佛一一毛孔中,我们就没有分;说如来一一毛孔中,我们有分,我们一一毛孔中也是「一切剎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我们哪里知道?为什么说如来我们有分?如来,是从性上说的;诸佛,是从相上说的。一切众生的自性跟诸佛如来的自性是一个性,我们相不同,性相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此「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是从这个方面来看的、来说的。

  要是讲植物跟矿物,「一切众生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些话在《华严经》不断重复,为什么?它不是我们的境界,希望在无数次重复当中,我们能够体认,体会、认识。这个体认就是体认自己,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经上说的这个境界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要敬佛,礼敬诸佛,怎么礼敬法?诸佛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皆是诸佛。我们对于任何一物不敬,就是对诸佛的失敬。我们要敬佛才能作佛,我们对佛不敬,怎么能成佛?所以诚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够开发性德,开发性德是你开悟,你明心见性;不是性德,你就没有办法开发性德,这一定的道理。孝敬是性德,佛教导我们从这里下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中国人讲孝亲尊师,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

  孝亲尊师之行是儒家的《弟子规》,每一句、每一条都是性德的流露,我们要明了,我们要落实,要真的去做。佛门里面的戒律清规,是性德的流露、是天然的秩序,不是哪个人制作的,不是哪个人要求哪个人去做,不是的,佛法里面常讲「法尔如是」,自然而然!我们能够明了、能够落实,不但是世界和平,它的效果是宇宙和谐。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极力提倡,所以古代那些做帝王的,为什么称皇帝为圣人?这个话不仅是恭维,是事实。圣是什么意思?对于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称之为圣。他确实通达明了,所以他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绵延几百年,能够传几十代,他要不是圣明,他做不到。他圣明在哪里?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他能够和睦天下,与天下人和睦相处。

  他住的地方、他每天办公坐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叫什么名称?诸位到北京故宫去游览就看到,「太和殿」。什么是太和?跟宇宙和平相处、和睦相处,太和!不仅是这一个国家、这一个世界,不是!要跟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太和!这就是圣人。太和殿后面是「中和」,中央,如果不中,那个太和有名无实。中就是没有一点私心,你那个心要放在当中,不能偏不能邪,大公中正你要永远保持。所以,中和后面是「保和」。你们看看皇宫里三个最重要的建筑物,它的命名。他要是能够永远遵从不违背太和、中和、保和,给诸位说,这个王朝千年万世,它不会被人取代、不会被人推翻。这种见解、这种作为是周礼的精神,周朝周公制作的这一套制度。《周礼》实在讲就是周朝的宪法、根本大法,它的精神就是太和、中和、保和。从前方东美先生给我讲过好多次,如果周朝后代的子孙永远遵守周公这个制度,到今天还是周朝。为什么?真正是得天顺人,哪一个老百姓不拥护、不爱戴?你大公无私,你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圣王!要以佛法来说,是佛菩萨不是凡人,他的国家怎么会灭亡?没这个道理。怎么会灭亡?后世子孙迷失了方向,祖宗订的目标方向迷失了,背道而驰,那一定引起人民的不满,于是就有革命,就会把你的政权推翻。

  中国古圣先王讲的三和,你们看看跟这个经文相应不相应?清凉大师说得好,「一毛表解脱门,诸佛菩萨,智所住故」。诸佛菩萨住在哪里?住在解脱,解是解开。把什么东西解开?执着解开,分别解开,妄想解开,解是解这个;脱是什么?脱了果报。执着解开了,就脱离六道轮回;分别解开了,就脱离十法界;妄想解开了,就证得究竟圆满的大觉果位。诸佛菩萨住的是解脱门,你们想想解脱门的意思跟太和、中和、保和相不相应?解脱里头因果具足,太和、中和、保和也是因果具足。大师后面说得好,「现多剎海者,门门皆是净土因故」,为什么?心净则佛土净。哪里是佛土?虚空法界无处不是佛土,换句话说,无处不是净土,所以才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达到纯净纯善,这才想换一个环境来学习,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一个最理想的修学环境,我们到那里是去求学,希望我们在那个环境里完成纯善纯净。然后你就会看到尽虚空、遍法界皆是净土,永远不再堕落,永远不再迷惑。

  我们从这两首偈颂里面,虽然不能肯定,可是你要细心去体会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体会不了多念,念上个三百遍,常常念、常常想着,不要求答案,对我们的修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把我们从前错误的观念转变过来,转过来之后正知正见。修行头一个要知见正,然后再慢慢要求言行正。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九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五百九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