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六百四十二

  日期:2011/9/23 14:47:52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二卷)  2002/0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42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普贤菩萨所入的大定,大定的名称经上讲,「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毘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得很多,什么叫如来藏身?什么叫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光明遍照就是能照之智,如来藏身是所照之理。我在前面用灯做比喻,灯光就是毘卢遮那,灯的身就是如来藏身,能所是一不是二,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清凉大师又跟我们说,他说:「毘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所以前面我也跟诸位提过,能照之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它的能力遍照法界。我们就晓得整个法界就是如来藏身,整个法界是一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本觉,毘卢遮那就是本觉。在凡夫是「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彻悟,那个作用就大了。「能无不为」,这是说他的德行,德能圆满的现前,所以这个名号前面有「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这个意思。说一切诸佛,我们要懂得它的意思,那就是剎土众生还是一体,能证、所证不二。

  最后大师引用《起信论》上一句话说,「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这句话我们用《楞严经》上的话来解释,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什么原因而有的?本来没有无明,无明是妄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无明?几时起来的?世尊回答了一句话,「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佛确实是具足圆满的智慧,一句话就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不能不佩服。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立知,跟《起信论》上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若心起见」,这就是无明,你心里头动个念头:「我要见」、「我要知」,这就是无明。现在社会上人常常讲求知欲,人有求知的欲望,这个求知欲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无明。那人要不求智慧?不求智慧还是无明,这到底怎么办?

  眼见色,你是不是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眼睛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色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知见,这个知见是真的,真知真见。如果在你见到色相里面,你去给它取个名字,「这个叫做花,这个叫做树」,这叫无明。为什么叫无明?你要是念过《老子》,老子说得好,一开头就讲:「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它本来没有名,你给它起个名,人家就执着这个名了。执着这是什么?「这是花,这是红色的;这叫树,这是绿色的。」诸位要知道,这就是分别妄想执着。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知、真知、知见,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你本有的智照。才起一念,这个念头一起,这念是无明,随着无明就起分别执着。

  我们凡夫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所以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没有法子悟入。为什么不开悟?这个东西就叫做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烦恼习气,断不了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清凉大师批注《华严》,引用《起信论》里面的话很多很多。《起信论》里头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听经、去学教?菩萨说「离言说相」,你不能执着言说,你听不要执着言说。「离名字相」,佛说法建立很多名词术语,这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佛法教学有佛法的专门术语,这在世间哪一个行业都是一样的,都有它的专门术语,这是不得已而用的一种善巧方便,执着就错了。你不要去执着它,你也不要去分别它,你从这里头明了其意义,明了事实真相,那就对了。「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自己听了之后自己去想,那就错了!想不得,一想就歪了、偏了、邪了。换句话说,他教给我们的方法,听经不要执着言语、不要执著名相、不要去思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是说不懂,我想想就懂了,没有这个道理。愈想愈错,因为你一想,是你自己意识里头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我思惟想象是变成我自己的意思,这是佛法的难处。

  如果把听换成看,看是什么?我们看经;经,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不能执着言说相,要用看,你不能执着文字相;下面是一样的,不能执着名字相,也不能执着心缘相。你看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看了去研究研究,佛的意思错了,研究研究变成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当年说经,弟子们记录下来确确实实是跟马鸣菩萨所讲的原则一样。所以今天经典要谈翻译,谈何容易!为什么?菩萨说明了,「心性离见」,真心本性里面没有见,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你怎么会有见?你怎么会有闻?你怎么会有觉知?由此可知,离见闻觉知,这才是遍照法界。为什么?心里起个念头就有界限。所以我们怎样跟诸佛如来感应道交,跟法身菩萨感应道交?一念不生。六根对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见色清楚,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这叫根本智,这不是无明,是根本智。

  有人要问你,「这是什么?」「这是花,兰花」,你立刻随口就说出来了。那你说出来了,你是不是有分别执着?没有。没有你怎么能说得出来?你叫它作兰花,你有分别执着,佛菩萨随顺你的分别执着而说的,他心里头决定没有「这是花,这叫什么花」,决定没有!你能够懂得这一点意思,你才晓得佛菩萨现相为我们讲经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说跟无说是同时的。对他自己讲,他无说;对众生讲,他有说。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是凡夫的知见;佛的知见,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意思你能懂吗?不但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示现这个身相亦复如是。现这个身相,现即无现,无现即现。怎么会现这个身相?众生有感,他来应的;感要没有了,这个相就不现了。在我们凡夫,我们这个身相也是显现,不是感应;也可以说感应,那是什么感应?业感。《地藏菩萨本愿经》有「业感品」,我们是业感。诸佛如来是「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他有应。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体会,不能研究;换句话说,最忌讳的是落在意识里头。

  这个事情难!同学们,特别是往年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这些同学们,现在在净宗学院的同学们,你们听经听了不少年,说老实话,一句也没有听懂。这个话是真实话,为什么说你一句都没听懂?你要真听懂了,你的气质就变化了。古时候读书人讲,「读书志在变化气质」,你有个转变。为什么说你没听懂?因为我看你们的气质,跟刚刚出家剃头的时候没有两样,甚至于比你初出家的时候还要糟糕。你初出家的时候比现在还要纯洁一点,现在怎么样?现在天天被污染,严重的污染。这什么原因?不善用心。说不善用心还是恭维客气话,你根本就不会用心,始终恐怕你一生当中你都是用的妄心。用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你怎么能入门?

  这些年来,我将佛法,佛陀教导我们的种种的原理原则归纳为二十个字,你们天天都念得很熟,哪一个字你做到?哪一个字你真懂得?为什么?真懂得就做到了。没有做到,你不懂!什么叫真诚?你不懂什么叫真,你也不懂什么叫诚,这两个字会念,两个字不懂。真是什么意思?诚是什么意思?真诚是什么意思?清是什么意思?净是什么意思?清净是什么意思?你的心不真不诚、不清不净、不平不等,于是烦恼天天增长。什么东西增长?不真天天增长,不诚天天增长。不真是妄,不诚是虚伪,你根本没有体会到宇宙人生真相,这个事情多麻烦!怎么教?没法子教。实在讲,法子是有,你不肯听。教学方法的总原则、总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你不肯学戒,那有什么方法!所以经不但你听不懂,你完全误会、错会了意思。小乘佛法里头重视戒律、重视形象,大乘法里面重实质而不重形相。什么叫实质?那个心行自自然然与戒相相应,那个形相完全纯熟、熟透,跟实质集合成一体了!不是大乘法不要戒律。

  修行戒定慧好像三层楼,我现在要盖楼房,我要盖最高的一层,底下两层我都不要,你给我盖第三层,你能盖得出来吗?第三层的基础是第二层,第二层的基础是第一层,第一层还有基础,打个地基,你懂得吗?所以学院成立之后,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感应篇》、《沙弥律仪》,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你们要懂得,这些话往年在台湾的时候,我不是没有讲,在台湾我讲过《了凡四训》,讲过《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过《沙弥律仪》,《地藏经》讲过好几遍,你们听不懂嘛!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一个缘起,以馆长的名义发表,里面提出修行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十愿。你们做了没有?没做!你们相处在一起不和,意见太多,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太多。六祖在《坛经》里面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们是专门打听世间过,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么会清净?

  还好我受你们的影响不大,为什么?你们出家是馆长收你们的,不是我收你们的。我这一生跟印光大师一样,没有收出家徒弟,你们的法名是馆长给你们起的,馆长管教你们。你们天天在我会下听经,我也不承认你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什么?听众!讲经的法师对听众没有责任,你听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你有没有悟处也是你自己的,不是学生不是徒弟。如果是徒弟、是学生,那就有管教,那就严格了。今天这个社会,演培法师讲得好,没有师徒的关系,只是朋友。朋友可以规劝,不能教训,他听也好,不听也好,今天是民主自由开放,诸位要明了。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有没有把我当作老师?没有!悟本说真话,你们连他都不如!如果认他是我的老师,那就要依教奉行;如果是阳奉阴违,你就是背师叛道。背师叛道跟大不孝是一样的罪,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关系,你就没有这么重的罪。

  这个道场是菩萨建立的,佛菩萨建立的;实实在在讲,我们到这个地方、选择这个地方,都是馆长在暗中保佑,她一直到现在没有离开我们。馆长照顾你们是希望成就你们,如果你们没有成就,你们对不起馆长。住在别人的道场,你们心不安,为了教你们的心安,古人常讲「身安则道隆」,我们要想修道,首先的条件身心安稳,没有压迫感,这个道场对你来讲没有压迫感,你好好在这里修学,你会有成就。但是仔细去观察、去思惟,压迫感还是存在。谁压迫你?烦恼压迫你,习气压迫你。烦恼习气就是魔障,换句话说,魔在压着你,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八大人觉经》上讲的四种魔,魔在压迫你。如果你修道,魔就变成你的护法,魔就转变了;你要能转他,不能被他所转。被他所转,你是凡夫;你能转他,你是菩萨。《楞严经》上讲得更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好!所以要真正用功修行,要把修行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从哪里落实?从今天落实。我今天这一天当中,是不是把修行当作我这一天当中的第一桩大事?修行怎么修法?这不能搞错,是不是所有工作都不要做,统统放下去,放了,我就在这里拜佛念经?每天八个小时听经、八个小时念佛,是你们自己订的,我尊重你们,你们订了拿来给我看,很好!我给你订了,你做不到,是我的错;你们自己订的,自己做不到,那是你自己的过失。常住事多,尤其是我们不断在研究、办活动,虽然办活动,念佛跟听经有没有影响?给诸位说,没有影响。听经随身听,念佛随时念,不妨碍常住上的工作,你是福慧双修,为常住服务是修福。随身听经你们都带了一个小机器随身听,只要这个工作不需要用思考,一点妨碍都没有。念佛更是不会中断,心行要相应,心口要相应,心跟身要相应。

  听经先听什么?我劝诸位同学在两年之内把自己的根扎稳,这个根就是《了凡四训》、《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这是根。这几样分量都不大,每天听八个小时,从这里扎根。两年之后,你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会有成就。我给你选这几门功课,实在说就是落实五个科目的前面两科:三福、六和,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三福六和都做不到,你的根坏掉了,无论学大乘、小乘统统不能成就。这是我劝导大家的,听不听那是你,我管不了你,我也不会问你。你在此地修学不如法,馆长会迁你的单,护法神会迁你的单,也不用我操心。为什么?道场是佛菩萨建立的,我相信佛菩萨一直他要操心、他要来管理,我跟大家句句都是讲真实话。

  今天讲到普贤菩萨入的这个大定,「一切诸佛毘卢遮那如来藏身」,这个意思太深太深了,你要没有基础的话,你不会懂。清凉真是难得,「一切诸佛,毘卢遮那,如来藏身」,都给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把这三个名词合起来看,普贤菩萨入的是什么定,你就能晓得。合起来华严宗里面讲的法界定,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剎土众生,菩萨六根面对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们想想是不是?是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这个境界?三皈到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它落实了。学佛始于三皈,终于普贤,自始至终是一不是二,这才叫真实教诲。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要接着前面未尽的意思,再来深入的学习。清凉大师接着说,「显于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此也。」这一句是说明为什么要入定、要入这个大定,说得很明白。大乘经里面常讲的依正庄严,这句话的范围很广很大,正是正报,一般讲我们的身;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环境所依靠的。最贴近这个身的,我们穿的内衣,往外逐渐扩大,我们居住的房舍、居住的庭院,再扩大这就变成都市、国家、地球。地球再要扩大,这是我们的太空,太空还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量无边的天体星球,统统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这还不大,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能够觉察到的,真的充其量是个单位世界而已,黄念祖老居士常说,单位世界就是今天天文学家所说的银河系。银河系在太空不能独立生存,跟其它的银河系互相有引力的关系,它才能够正常的运行。这样一扩大,我们的依报环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一一剎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依正庄严」,这句话统统包括了。依正庄严的体是什么?就是如来藏身,所以说「离如来藏,无别自体」。

  普贤菩萨要宣说依正庄严的真相,在没有宣说之前,先做出这个样子,先入定,入定是契入境界。好比我们课堂上课,现在要跟你讲历史、地理课,讲到哪里?讲到中国,在没有讲之前,先到中国做一番观光考察,然后回来再上这个课,学生听了印象就加深,信心增长了。为什么?你曾经去过,你不仅是书本上的常识,或者是听别人所云的,亲身到达。普贤菩萨如是,要给你说一切依正庄严,他先入如来藏身的大定,这个意思多好!第三个意思,叙说过去跟现在的异同。清凉有一段文,开头提到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贤首国师。「贤首释云」,这清凉的老师,他解释说:「诸佛遍于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剎。诸剎尘中,复有诸剎,如是重重,不可穷尽。」我们读这一段经文没有疑惑,为什么?前面我们读得太多,我们了解。一一微尘含摄无量无边的剎土,一一毛孔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所以世界不是平面的,方东美先生常讲是立体的、重迭的,重重无尽!但是诸位要晓得,重重无尽的世界,它的体如来藏身。我们在《华严》里面真正恍然大悟,就如贤首国师所说的,「诸佛遍于一切」。

  我们今天凡夫打妄想,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好像彼此都不相往来的,到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一尊佛原来就是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原来就是一尊佛。一尊佛在《华严经》里面非常明显的为我们显现出来是毘卢遮那佛,这一尊佛。诸位一定要晓得毘卢遮那,我们常常就想到毘卢遮那一定是一个人,完全搞错了。很多寺院里面有毘卢殿,这个大殿有毘卢殿,毘卢殿当中供养的佛就是毘卢遮那佛,带的那个帽子就像地藏菩萨戴的帽子一样,坐在千叶莲华之中。我们一提毘卢遮那,马上就想到那个,是着了相,不知道毘卢遮那佛没有相。前面我们讲的意思,毘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用什么来表?应当是一片光明。用这个来表,我觉得造那个佛像来表法的时候是更能令人领悟。古时候造像,行!为什么?讲经说法的法师多,他懂得这个像是代表光明遍照的,代表宇宙万有本体的,代表自性本具的,他懂这个意思。现在人不懂,讲了也不懂。

  在宗教里面,我们看到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供奉的真主阿拉,没有形相。所以他们礼拜,教堂里面礼拜是对着麦加那个方向,是一片白色的墙,什么形相都没有。这倒很像《华严》讲的毘卢遮那的意思,毘卢遮那法界藏身,他用一片白的墙来表法,什么形相都没有。所以我常常讲,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是一不是二。凡夫亏吃在哪里?妄想分别执着,吃亏在这个地方。不知道,我们用宗教的话来讲,真神只有一个,《华严经》上讲的毘卢遮那如来藏身,一个!他能够随类化无量无边身。我们这一类的众生喜欢佛菩萨,他就现佛菩萨身;那一边的众生他爱耶稣,他就现耶稣身;另外一个地方,他喜欢真主,他就现真主身。原来是一个!他有大智、大德、大能,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宗教是神圣的教育、神圣的教学,要像佛在经上所说的彻法底源,你就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剎土众生是一体,这里面所有一切矛盾冲突统统消化掉,化为乌有了。

  宇宙是祥和的,如果你有分别执着妄想,宇宙不太平。就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样,到处都有动乱,到处都有纷争、都有战争,什么原因?都是起于妄想分别执着,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祥和的,祥和才是健康;斗争是出了毛病,战争是出了大病。因为众生出了毛病,生了病,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为我们医疗。医疗的这个方法是先入大定,这是佛在经上常说:自己不能度,哪里能度人;要想度人,先得自度。示现入三昧是自度,然后出定再度他,这个示现的意义很深很深!又何况贤首国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我们对于一切诸法没有不尊敬的,这个要学!无论在什么地方,普贤菩萨是怎么教我们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我们有没有做到?哪里是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一切物里面包括天地鬼神,我们有没有以真正恭敬心来对待?没有!别人到我们道场里来了,「这道场是我的,你是外人」,你的恭敬心在哪里?

  图文巴这个地方的人可以这样说,「这土地是我的,你们是外人,你们到我这里来干什么?」你听了做何感想?就算你出生的地方,当地人也可以问你,「这土地是我的,你出生在这里干什么?你来干什么?」诸位想想,统统是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出来的麻烦。佛陀的教诲那是一服良药,治我们这些病的,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病太多太多了,总离不开这三个大根,妄想是个根,分别是个根,执着是个根。我们今天在《华严经》,在这一段祖师开示的,清凉、贤首给我们开示的,我们恍然大悟,我们的生活空间原来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剎土是我们依报的环境,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依报当中有情的环境,全是自己,没有外人。就像作梦一样,你在梦中不是梦到许许多多人吗?那人从哪来的?自己意识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不是外面人跑到你梦里来,没有!是一不是二。

  所以觉悟的人见到一切人都是亲人,佛在大乘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是我过去父母,我要尽孝,孝养父母;是未来诸佛,佛是老师,我要奉事师长。净业三福头两句话,我们做不到,我们在行持上犯什么过失?大不孝,大不敬!还说是佛门弟子,说得不好听的话,把佛的脸给丢尽了!这是对佛真正的侮辱。你有功你还是有过?你有罪还是有福?你还不清楚吗?所以《地藏经》上的话,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地藏经》上所讲的。什么时候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心了,你才是佛弟子。不但一切人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切众生,佛不是讲一切人,众生包括着所有的动物,还包括着所有的植物,植物是生物,还包括着所有的天地鬼神,我们用什么心来对待?如果心目当中果然看到这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才入佛门。净业三福头一条,法身菩萨所修的。

  我们读贤首大师这一段话,感慨万千!今天是多少人学佛,不得其门而入,学到老,都还在门外,还没入门,这个原因我们要懂。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祖宗!一家人!这一个祖宗是谁?毘卢遮那如来藏身。清凉说得好,「一切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如来藏是他的真体。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肯定,生智慧、生大慈悲心,然后你才能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这部经里面所教的,都不离十愿,全部的《华严经》是十愿的细说,到最后教你受持的时候,把所说的归纳为十个纲领。就像我这五十年的修学,把佛菩萨的教诲归纳成二十个字十句,便于受持;这二十个字展开,就是一大藏教。这一大藏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不离这个。于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都能与这纲领原则圆满的相应,我们行的是佛道,行的是大菩萨道;如果相违背,你行的是魔道,你行的是恶道。这个恶道就是三恶道,这个不难懂,只要头脑没有痴呆,你多想想,你就会懂。这不是佛法,佛法不能想,这是世间法,可以想想的,想想你就明白了。不可以再造业,要以大智慧、大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真正平等,你要记住自卑而尊人,这才叫真正平等。不可以说平等,「我们是一般大,你有什么了不起?」这不是平等,这你已经堕到贪瞋痴慢里头去了,你的瞋心、你的傲慢起来了。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你看看孔老夫子对待任何一个人,谦卑、谦下,显示出平等对待的真正意义、平等对待的真相,自己谦卑而尊敬对方。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谦虚推崇别人。尊敬别人、推崇别人,没有自大的,没有说「你跟我差不多」,没有这种心态,没有这种言语。为什么?它建立在性德的平等上。真如本性我们在此地讲,就是毘卢遮那如来藏身,在一般讲法身,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佛常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用这个大家听得很习惯。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的观念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这是真平等。形象上何以要做到自卑而尊人?因为六道凡夫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他们不平等;不平等里头要教他平等,谦卑、恭敬那是善巧方便,那就是大慈大悲,那就是真实智慧,从这个态度里头统统显露出来了。这个意思都是从「诸佛遍于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剎」,尘中还有诸剎,诸剎还有微尘,重重无尽!

  下面再说,「如来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贤首国师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学《华严经》从头学到此地,听到这几句话,应当毫无疑惑。明是说明,说明遍剎之身。我们要问,遍剎之身是一还是多?不好懂!贤首国师当年在宫廷里面讲经,很可能就是讲到这些地方,大家听了听不懂。他有善巧方便,请皇帝做一个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每一面安装一个大的镜子,你要不懂,请你到亭子当中去站一下,站在那个地方,看到镜子照镜子,你这个人在这个亭子里面,感到自己无量无边身。这个时候问你,这无量无边身就好比此地讲的遍剎之身,是一还是多?是多身还是一身?你要说是一身,看到许许多多身,数不尽的;你要说许许多多身,一个身现的,从这个地方就领悟到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说一,不少,说多,它也不多,多跟少摆平;本来它是极不平的,到这时候摆平了。摆平就是和睦,就平等,我们今天讲和平。和平谈何容易?不入这个境界,哪来的和平?入这个境界,才真正懂得和平,和平的真谛于是呈现出来了。

  贤首国师不容易,他把它归纳成四句,「融通,总有四句」,四句说明真相。「一、身遍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遍身内剎,四、剎入遍剎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谁能懂?诸佛如来如是,我们要问我们如不如是?跟诸位说,亦复如是。这个话不是我随便说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讲得很清楚。你造作五逆十恶罪,堕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的受罪期限,都是论大劫计算。你要记住,一个大劫是这一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成住坏空叫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世界坏了,世界空了,那大概我这个地狱里头受的罪应该没有了?不然,你到他方世界继续受你的这个刑罚。他方世界也坏了,还有没有坏的世界,你到那里去。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我们的业报身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佛与众生没有两样,差别在哪里?就是迷悟。

  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是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他们是正而不邪,我们是邪而不正;他们是净而不染,我们是染而不净。我们永远堕落在迷邪染,人家常住在觉正净,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无二无别。所以我在讲《华严经》,这里面常讲,《华严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自己,不是说的别人,说的我们自己依正庄严的真相,关键就是一个觉迷,觉是这个相,迷也是这个相,性跟相没有觉迷,觉迷在个人。在自己,不在别人,跟别人不相关。为什么?别人是我的依报,依报里头有两种,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正报就是自己,自己之外全都是依报。依报是环境,我们常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人事环境是有情的依报,物质环境是无情的依报。依报里头不但是无情的,有情的,觉跟迷都一样,没有两样。

  觉悟的人,依正庄严全是诸佛菩萨示现,为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缘,为自己做觉正净的增上缘,为自己做成就真实智慧、无量德能相好的增上缘。迷而不觉,那做的是恰恰相反,为我们做妄想分别执着的增上缘,做六道三途的增上缘。觉迷一念之间,中国人常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这个比喻、用这个话来看这桩事情,非常逼真。我们跟诸佛菩萨们一念之差,但是那个果报真的是不只千里万里,所谓是天壤之别;壤是地,天壤之别,差别太大太大了。觉悟人过的是极乐世界的生活,迷人所过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怎么能比?这些事情总得要多想想,到你想通了,还是学佛好。「学」这个字的本意有效法的意思,我们要以佛菩萨做榜样、做模范,向他学习。

  佛菩萨怎么修成的?这些年来我们也常常讲四好,这都是帮助初学。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你要真干!存好心,我常常讲的落实到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常存这个心,存好心。说好话,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还要加一句「称赞如来」。行好事,这里面从纲领上讲,修四摄、学六度。六度里面布施、持戒,持戒里面就要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是持戒,《十善业道经》是持戒,《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持戒,《沙弥律仪》是佛讲的戒律,其它的暂时不谈。这些东西统统做好,这是持戒,行好事从这个地方下手。都不肯干,那有什么法子?那只好什么?各人干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谁都不能够代替别人。后面做好人,做好人是什么意思?要做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诸佛菩萨是好人,我们怎样把诸佛菩萨这个形象显示出来给社会大众看,这做好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叫做好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六百四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六百四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