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七

  日期:2011/9/23 16:21:45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七卷)  2002/4/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7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分第六句:

  【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场摩尼王云。】

  前面一句是讲「称扬佛名」。修学法门虽然多,确确实实是以「持名念佛」为第一究竟方便法门,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接着今天我们看这一句是「庄严道场」。我们每天课诵终了的时候,都会念一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剎、道场就是佛净土。我们以什么来庄严?此地菩萨教导我们,是以『光明炽盛』来庄严。「光明炽盛」,意思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福德智慧。没有福德,没有智慧,怎么能够庄严佛净土?没有福德智慧,如何庄严佛剎道场?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学佛的人多,在这个世间,国内国外,各宗各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每一个学佛的人,每天早晚都很虔诚的来回向。为什么现在这个世间,还是这样的浊恶,佛讲的「五浊恶世」!浊恶的程度我们没有看到减轻,似乎年年在加重,范围好像年年在扩大。于是我们不能不怀疑,我们的回向好像没有效果。如果回向真的有效果了,浊恶的状况应该年年减轻,应该年年缩小。我们这么多全世界的佛教徒诚心诚意的回向,应当有这样的效果才是正法,何以效果不显著?我们不能不认真反省,我们的回向为什么不能收到效果?

  「愿以此功德」,什么功德?我把这个佛经念一遍,这是功德吗?我今天念一万声佛号,这是功德吗?我今天做了不少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这是功德吗?我们想想,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见到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告诉达摩禅师,他在这个地区护持佛法不遗余力,建立寺院道场。史书里头记载的四百八十座,他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道场;度众,帮助发心出家的人,成就他们出家,几十万人。跟达摩祖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他大概也每天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达摩祖师回答他:「你一生所作所为,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个话很不高兴,跟达摩祖师没有缘分,就请他出去了。达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冷冷清清,没有人认识他。

  达摩祖师讲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什么是功德?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持戒有功,三昧是德。功是你用了功夫,所谓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收获是你的德。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下了功夫,当然有收获,你当然有得。三昧是禅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开慧是什么?觉悟了,大彻大悟,那是德。以这个功德庄严佛净土,那就对了。达摩祖师一定跟你讲,这是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很大很大。

  我们想想,我们念这一部经,我们有没有觉悟?如果念这部经,也用了功夫,念了之后就有所觉悟,那个觉悟就是德。我们念佛,这一枝香念下来,心得清净自在,这是德。如果这部经念下来,没有觉悟,还是跟平常一样,你有功,功后头没有德。就好像学生在学校念书,很用功很勤奋的念书,考试的时候得零分,德就是成绩,没有成绩。我们念佛,念一枝香了,或者打个佛七,念了七天佛,烦恼习气跟没打佛七之前还是一样。梁武帝听了达摩祖师的答复,一脸的不高兴,烦恼习气不是立刻现前了吗?可见得他真的没有功德。

  梁武帝做的是什么?福德,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跟功德在事上一样,事相上差不多,实际上的内涵不一样。功德里头具足戒定慧,福德里头不具足定慧。戒有的时候有,他做得很有规矩、很有层次,有秩序,有条不紊,那是符合戒律,但这里头没有定、没有慧,这是我们不能不辨别的。有定有慧,这个才叫做功德。我们要有定慧,那就是「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场」,这是回向。这个回向的力量很大,随着你的心念周遍法界,你所修的功德也就周遍法界。这要懂得修才行,所以不能不懂得修学。

  而修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环境,六根对六尘境界,就在这里头修行。怎么个修法?顺境,称心如意的;善缘,遇到都是非常好的人,善缘。我们很喜欢的人,很喜欢的环境,决定不生贪恋,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心,这是功德,这里头有功有德。如果是逆境、是恶缘,也就是说样样都不能称心如意,心里想帮助别人做一点好事,障碍重重,自己心里头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没有贪瞋痴,这是定!眼前的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冷静观察前因后果,无不了然,这是慧!定、慧在哪里修?定慧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面修,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这叫真修!

  读经、念佛,那是日常生活当中必要的提醒;没有人提醒,我们会忘掉,会随着境界转。早晚念佛诵经,提醒我们功夫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我常常讲,早课用意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要依教奉行。晚课认真反省检点,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做错?有没有违背佛在经典上的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晚课。绝对不是早晚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给他听,供养他。错了,他要这个干什么?那我们就完全做错了。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的早晚课是白做;不但是白做,你有过失,没有功德。

  所以学佛实实在在讲也不是容易的事,真正能够依教奉行,常常检点自己的过失。你能够发现自己过失,这个在佛法里面讲你觉悟了。你看佛经常讲「始觉」,你开始觉悟。悟后起修,一觉悟怎么样?我马上要改,决定不能够粗心大意,把过失推给别人,这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过失。即使真的是别人的过失,我们心里头也不能有这个痕迹,有这个痕迹是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一定要能够反省检点,「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我做得不够圆融」,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别人做得没有错,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责任我自己承担。

  有些同学常常跟在我身边,韩馆长往生之后,高贵民先生把图书馆收回去,我们离开了台湾。他做得对,他没有过失。他为什么把图书馆收回去,不再让我们在那里修行?我们做得不够好。所以我离开图书馆之后,到达新加坡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找出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佛菩萨没有舍弃我们,韩馆长依然照顾我们。我们在外面这几年,弘法利生样样都很顺利,佛菩萨保佑,韩馆长在冥冥当中还是护持。所以我们对韩馆长感激,我们对高贵民感激,一丝毫怨恨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这样修行,有功有德。你真正明白道理,自自然然跟我一样。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你感情冲动,当然你就做错了,你做的就不如法。

  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最重要的是定功,定功一般人称为德行。绝对不是心浮气燥;心浮气燥坏事,不能成事。心地一定要守住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处所,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如如不动,决定不因外面境界所动摇,决定不被外境所干扰,这才能成就福慧。福慧、光明炽盛,以这个回向,才能供养一切诸佛净土。供养一切诸佛净土,就跟一切诸佛道场有缘,广结善缘,跟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佛剎道场、一切众生,念念当中都广结善缘,我们的法缘殊胜!无论到什么地方,别人欢喜我们,不会讨厌我们;我们想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多很多人来帮助我们。这个结缘的时候,只要有真实功德,一念回向。

  这个方法,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李炳南老师教我的;他不是教我一个人,是教我们所有经学班的学生。他那个时候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个人。一个星期上三次课,一次课是他老人家教我们,另外两次是我们学生上台表演,他在下面听,听了之后帮助我们改正,所以每个星期总共有三次。我还记得很清楚,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星期四,星期四晚上老师教我们讲经,星期六是女众同修在台中莲社讲大座,星期天是男众同学在灵山寺讲大座。所以我们经学班的活动是一个星期三次,三天。他教我们这些学讲经的同学,一定要懂得结法缘。否则的话,你经讲得再好,你没有法缘;就是说没有法缘,你没有听众,没有人来请你讲经,没有人提供场所给你。你不能不结缘!结缘这个心要常常有,不能间断。

  我们到一个道场,不管在家出家,你见到大殿总要去礼佛三拜。李老师教给我们拜法,我们学讲经的人,礼佛三拜意思不一样。我们第一拜拜佛,发愿我跟这个道场结缘,希望将来我能在这个道场讲经,心里头默默的许这个愿;第二拜,我们发愿与这个道场住持、当家、常住这些大德们结缘,他们将来会欢迎邀请我到这儿来讲经;第三拜,我们发愿回向给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跟这个道场所有信徒有缘,将来我来讲经就有很多人来听。我们礼佛三拜跟一般人礼佛三拜用意不一样,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的。

  真正发心弘法利生,念念、时时、处处都要与一切众生结缘。你没有缘,办什么事情,你经讲得再好,没有缘怎么办?众生没有福,不可以这样说法。这个说法是什么?太过分了。众生是没有福,我如何帮助他有福,这样就对。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出去,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要认真努力做,积功累德。那个效果不是马上就现前的,没那么快!许多老法师跟我同辈分的、比我长一辈的,都很欢喜我,跟我在一块常常见面的时候都问我:「净土法门法师,你的法缘很好!」像演培法师过去还问我,要我教教他。他是长我一辈的。我把我法缘的由来向他报告,长时间结缘累积的,哪里是短时间形成的!

  我跟中国大陆同学们结缘,开始是在一九八四年。我在香港讲经,宏勋法师来找我,告诉我,中国大陆非常缺乏经书,缺乏佛像。他知道我有一个基金会,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常常对全世界赠送经书佛像,跟全世界广结善缘。他知道这个事情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帮助中国大陆?我说:书、佛像我们是有。那时候的佛像,我们是彩色印的佛像,印得很多。我说:怎么能够送到中国大陆去?他说他有方法送。我说:我们佛弟子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诲,那就是决定不能做犯法的事情。非法进口,这是佛不许我们做的。佛在《梵网经》上教导我们,从前李老师特别强调,「不作国贼,不谤国主」;《璎珞菩萨戒经》里面讲的「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一定要遵守法律。我说:你有没有正当的管道送进去?他说他有。我说:你用什么方法?他说:可以拿到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的批文,这样进去。我说:那可以,我可以支持你。我说:你要多少?他说:多多益善。于是我就要求基金会,我们所印的经书、佛像都以二分之一供养中国大陆。大概是从八三年、八四年开始,宏勋法师这个管道进去,这是很如法来做的。就算八四年,今年0二年,十八年了,不是短时间。我们对全世界的弘法,是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将近三十年。所以要有耐心有恒心,永恒不断,要有真诚心,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决定不求名闻利养。

  我这次访问韩国跟日本,我赠送他们二十多套《乾隆大藏经》,用货柜运过去,所以访问的单位招待非常隆重。迎接的宴会里面,日本那边的主人问我:「法师,你这次访问日、韩,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目标?」我说:「我没有要求,也没有目标。」他们感觉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我如果有要求、有目的,心就不清净了。那变成什么?变成利害上的交易,这个不是佛教我们的,也不是老师教我们的。所以我跟他讲,我们对全世界赠送这些法宝完全是付出,决定没有希求丝毫的回报,没有!你们隆重接待我们,我欢喜感激;你不接待我、不招待我,我们也绝对不会有一丝毫怨恨的心理,我们还是非常欢喜。欢喜什么?我们有这么多法宝流通到日本、韩国,只希望众生得利益。

  《华严经》上讲的,不求自己得安乐,自己才真正安乐;你是希求自己得安乐,你得不到安乐。为什么?你的「贪瞋痴慢」没有断,你怎么会有安乐?别人恭维赞叹你,你得意忘形;别人给你脸色不好看,你要难过几天,你有什么安乐?顺逆境缘如如不动,那是真正安乐。只尽义务,只知道利益众生,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自己才真正得安乐。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里头,你安乐就得不到,哪里来的安乐!第七句:

  【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

  这句的含义很深。『光照』还是智慧、福德。这句跟前面的一句意思不一样,这是从影响上来说的,前面那句里头,最重要的是以福慧来供养三宝。这一句就有很多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真的。『种种变化』,变化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变迷为悟,变恶为善,变凡为圣」,诸佛如来如是度众。这个「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帮助众生,协助众生,这个愿、这个念头,我们要学习。帮助的范围非常广大,真的是方方面面,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一定要懂得,它剎那剎那在变,它不是不变。佛法也是剎那剎那在变,为什么?佛法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就是不住的变化。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舍。为什么要舍?因为佛法也剎那剎那在变。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形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面喜欢佛现什么相,佛就现什么相,没有一定,佛没有一定的相。

  我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参观一个缅甸的寺庙,这个寺庙里头供奉着缅甸玉雕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个像是立像,站着的,高度差不多是一个人那么高。我一看,有三、四十尊,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下面有说明,我一看下面的说明,再一看佛的面孔,释迦牟尼佛的面孔,每一尊面孔不一样。上面写着,印度的佛像、尼泊尔的佛像、巴基斯坦的佛像、锡兰的佛像、泰国的佛像;泰国佛像就是泰国人的面孔,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印度面孔,中国的佛像是中国人的面孔,日本佛像是日本的面孔。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殿堂里面就是告诉我们,佛不是一个面孔,佛在哪个地方示现的跟那个地方人同样的面孔,很有意思。跟我同去的有不少人,我都告诉他们,你们照相录像,把释迦牟尼佛三十多尊像好好的录下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佛不是一个相,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能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全都是释迦牟尼佛,非常有意思。这是讲「种种变化」。

  佛的相变化,跟诸位说,他说的法也变化。为什么?佛所说的法一定要合乎那个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时代,那个地方的文化,那个地方的生活、风俗习惯,样样都能适合,欢喜!佛到这个地方来,我欢喜。如果佛到这里来了,要我们样样都要变更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感觉到很难受。所以佛说法叫应机、叫契机,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把我们这个世间法更充实、更美满、更丰富,这是佛了不起的地方,这是佛伟大的地方,这是佛对众生的真实教诲。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佛法里面的真实义趣是「恒顺众生」,恒是永远,永远都是随顺众生,但是「随喜功德」。他能够恒顺、能够随喜,在里面成就功德。功是什么?功是他教导的功夫。德是什么?德是让所接受教导的这些大众、这些众生个个都觉悟了,个个都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人与人的关系真相、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真相、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真相;天地鬼神,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真相统统明白、搞清楚了,宇宙和平!这个和就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变成这样浊恶?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三个真相。不了解真相,造成什么后果?彼此互不相让,彼此斗争,人跟人斗争,人跟自然环境斗争,人跟天地鬼神斗争,就搞成五浊恶世。我们学佛不能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第七句。这是末后略举十种的第七句:

  【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

  这一句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但是它的意思是深广无尽,有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必须要知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或者我们说一切众生,它是剎那剎那不住的。剎那不住,不住就是变化,剎那剎那就是种种,『种种变化』。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能够掌握住,说明佛法也是随着时节因缘它在变。这个变动里头有不变。什么东西不变?觉不变,戒定慧的精神不变,戒定的形相都在变;理不变,事一定在变,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懂得通达明了了,我们接触一切世出世间法,这个心常在定中,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不为所动,你才能办得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在家居士,各人从事各人的行业营生,在世间经营生计。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怎样经营来养活自己,养活你的家人,来帮助社会,我们讲营业、营生,方法、手段随着时代变。尤其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你看看许多科学技术的产品,日新月异,这是变化,种种变化。佛法里头,一切变化里有一个不变的,那是什么?所有一切变化都是利益众生的。这是佛法里面的世间法,不是自利的,是利益众生的。慈悲喜舍,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幸福美满;佛法里头的世间法,或者说世间法里头的佛法。佛法之中的佛法是什么?不但要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物质、精神生活上的美满,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在物质生活里面开悟,这是佛法永恒不变的教学方针。决定要帮助一切众生转凡成圣,这是佛法教学永恒不变的目的,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在事相上,变化是非常显著的。释迦牟尼佛时代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暂且不论。佛法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时代,在更早期战国、秦汉之初,佛法已经就有传到中国来了,已有记载了,但是很少,没有受到重视。明帝永平十年,皇帝派遣特使到西域去求法,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带着佛经,带着佛像到中国,这是国家迎请的,这个在史书上正式记载的。这个事情是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今年公元二千零二年,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那时候传来的佛法,我们现在在典籍里,在遗留下来的文物里面,我们能看到,像中国几个著名的石窟:敦煌、云冈,这些大规模的石窟里面,我们看到这些雕塑、绘画,看到当时人那些形像,也能在这里面看出他们当时生活方式、衣着。

  我们出家人最明显的,穿的袈裟,我们现在穿的袈裟变了、变化了。原来我们在云冈、敦煌里面看到的佛菩萨身上穿着的袈裟,跟我们现在这个不一样。而我们现在在韩国、在日本,看到他们一些袈裟确实是跟壁画里面画的样子差不多,但是它缩小了,还有那个样子在。他们也产生很大的变化,不是重要的典礼,他们不会穿这个礼服。通常一般法会当中,他们的袈裟就变成个领带一样,戴在衣领,套在脖子上,戴在衣领上。甚至于更小的,一块小袈裟,二十五条衣大概只有几寸,平常装在西装口袋里头,法会时候他就掏出来挂在这个当中。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为什么我们举这一桩事情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生活方式不相同,佛家常讲善巧方便。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这个身,不是形相,是心成佛!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言是佛言,那就成佛了。我们用的这个衣服,搭衣我们用钩用环,这都是晚近的事情,隋唐的时候没有钩环,是二条布带打个结。我们在韩国看到,在日本也看到。但是钩环比打结方便多了。

  衣,中国出家人搭的衣,大概只有佛陀在世那个衣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缩小这么多。真正衣的大小,你一定要到印度看。你看印度人穿的衣,大概跟佛陀在世时还是差不多,是整个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没有钩也没有环,整个裹在身上。现在印度人服装还是这个样子,我们能见到。印度是在热带,他这个三衣足够了。中国是在温带,愈往北方去愈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够御寒的。所以佛法传到中国,真的叫「恒顺众生」,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人还是穿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只是穿得比较朴素。一般在家人,在家跟出家差别在哪里?在家的衣服上绣着有花纹,色彩很艳丽;出家人穿着比较朴素。所以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僧服就是这一件,这一件就是僧服,我们里面穿的衣服不是僧服。

  可是现在出家人还是愿意穿这个服装,这个服装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你到日本去看他们的服装,他们服装大概是唐宋时代的服装,寺院里面做大的法会里头,主持的执事僧还是穿唐宋时代的服装。他们的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袖子很大;我们现在的海青袖子底下都缝起来,他们没有缝。所以到日本、韩国能够看到,唐宋时代的服装,宽袍大袖穿起来确实是很舒服。中国出家人平常穿的长袍,里面的小挂是明朝的服装,没有唐宋那个时候那样的宽大。为什么服装会变成这样?工作方便,是为这个。日本现在不但是在家居士,就是出家这些法师,平常他们都穿着西装,只是剃了光头,跟一般人很不容易分得出来。不留头发这是共同的,但是他们穿着已经穿着西装。

  所以我也曾经一度听到我们佛门里头这些法师大德也在讨论,我们的服装是不是能改成跟日本一样,穿西装,穿皮鞋,是不是可以?有很多老法师不赞成,依旧希望能维持我们现在穿明朝的服装,跟社会大众有一个区别,他们的用意也非常之好。因为你这个服装穿着的时候,你走到外面,不管怎么样,总要收敛一点。如果穿上西装跟一般人一样,有许许多多不应当去的场合,可能你都会去逛一逛,所以这些老和尚们的考虑是很有道理。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现在譬如讲这个韩国、越南、泰国、缅甸、日本,这是我们中国周边不同佛教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着都不一样。这是举这个例子跟各位说「种种变化」。

  所以佛法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佛陀的教学才能够普及社会。说实在话,我们末世的弟子,对于「光照十方,种种变化」,还是不懂,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障碍佛法的流通,障碍佛法的普及。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这个愿?要想度一切众生,你没有「种种变化」、没有「善巧方便」,你决定做不到!所以这一句里头的义趣很深很广,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就这样读过。你真是读了;是读了,什么也没有学到。像前面我们说的,你的成绩等于零。

  最近这一个世纪来,特别是这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真的是日新月异,我们有没有觉悟到这是重大的变化、迅速的变化,我们能不能适应?知不知道跟它们配合?广播、电视、网络,我们看到这个东西一发明,我们立刻就想到要利用这个工具来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就是推动佛法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些工具发明了、普遍了,那这个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为什么?不要建道场了。

  建道场的目的是什么?建道场是建立学校,是教学。过去那个时代确实是需要学校、需要教室来教学,在中国古代佛教的寺院庵堂全部都是学校。佛法那个心量很大,不自私,佛教寺院里头不但教佛学,儒家东西教,道家东西教,诸子百家样样都教。所以古时候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到哪里去读书?到寺庙。寺庙这些法师确确实实不但是佛经,对于世间的学术也是广学多闻,有能力指导年轻的学子。寺院里头有藏经楼,藏经楼就是现在的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文物非常丰富,不是只限于佛经。

  我们最近印了一千套《大藏经》,目的是以印藏的功德祈求世界和平,这个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下面台湾这些同修们告诉我,希望再发一个大心,印《四库荟要》,我听了很欢喜。《四库荟要》的分量是五百册,我们今天印的《龙藏》是一百六十八册,差不多是《大藏经》的三倍,两倍半不到三倍。他们发心印五百套,如果能印一千套那就更好了。向我借书,我现在收藏的还有两套《荟要》,有一套《全书》,《四库全书》,还有两套《荟要》,我答应了。我说你们要印,这个底本我来供养。

  学佛人心量跟普通人不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翻印这些典籍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我们用这个来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希望这些典籍,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能够普遍流传到全世界,供养一切众生。典籍有了,更进一步的,书本适合于图书馆、大的道场收藏;普及,现在我们最好还是用计算机做成胶卷,像一部《四库全书》做成胶卷,我看那一盒一盒的也只有十几盒,我也有一套;要是《荟要》,我想大概有个七、八盒就差不多了。这个成本很低,大量普遍做流通。

  当然这里面如果有这个缘分,我会做。我要去找一批学者来讲解、来教学,我们教学不需要用教室,在摄影棚里就行了。我们录相,同时上网,全世界有志学习的同学道友们,都可以在网络荧光幕里面学习,我相信这些科学技术还会不断的再进步。今年大家看网络,有时候画面还有断断续续的,我相信到明年这个情形完全改进。网络显示出的色相声音,我相信跟电视里头完全相同,这是大幅度的变化。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守着不变,不变我们就错了,我们就对不起佛陀,佛在此处「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我们这句不就白念了!

  自从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后,我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各界人士我都接触到,大家都提出这个话题,感到这个时局非常严重,如何能够化解?我这次到日本、韩国去访问,所遇到的人几乎没有不提出这个话题来。有效解决的方法,没有别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伦理的教育、圣贤的教育。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找真正佛家讲发菩提心的人,《华严经》上讲的「大心众生」,能够志同道合,不要多,有个十个八个人,我们能在一起做牺牲奉献,来讲解道德、伦理、圣贤的教诲。如果有机缘,能够从卫星电视向全世界广播,再有各种不同语言的翻译,我相信一年的时间就能把许许多多众生的迷惑唤醒,就能够放下敌对,放下怨恨报复,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安定和平,幸福美满。不从教育,没有第二条路。

  中国古圣先贤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透彻。《三字经》是中国童蒙,小朋友启蒙必读的教科书,一开端的几句话,就把圣贤教学的宗旨完全揭示出来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肯定所有一切众生本性都是善的。这个善,在佛法里面讲纯净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第二义,这是第一义,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性本善的善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何以称为本善?佛性里面具足大圆满。这个大圆满,我们在经上常讲「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这三个集合成一体是大圆满,一切众生各个都是大圆满。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都对立?下面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那就不是本性,本性失掉了。本性是相近的,大家都差不多、都一样!习性,第一个,我们自己的习性跟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的习性跟你的习性不一样,跟他的习性也不一样,愈来愈远。这个愈远是愈来愈自私,愈来愈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还得了!用什么方法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德?教学。「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习性愈来愈远,到最后没有法子收拾。一定要教。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只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教化众生。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而来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那都是度众生的手段、方式,离开这三个重要的方式、手段,你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所以他们的示现都是教学。你看孔老夫子示现的,教学!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教。教你怎样跟别人相处,这属于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怎样与自然环境相处,我们讲与一切动物相处,与一切植物相处,与山河大地相处;怎样与天地鬼神相处,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宇宙和平!宇宙和平了,我们地球当然安定,还会有事情吗?

  你看看,他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念,从哪个地方落实?从修身。儒家讲修身,佛法也讲修身。你看看,佛家讲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从修身;儒家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你仔细去观察,他们的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目标相同,理念相同,方法那些原理原则也相同。不同的是因为他所教学的对象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习染不相同,因此他教学的手段、方法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不一样。不一样里头,有一个相同的,「平等、慈悲」是相同的。

  你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我说他们三个教是一家人。一家人里头分了三个派,犹太教遵从上帝,我们讲皇上那一派;天主教遵奉玛丽亚,圣母玛丽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遵奉耶稣,太子那一派的。他们一家分这三派。他们的经典,犹太教所依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基督教专门修《新约全书》;但是这三教里头共同的「神爱世人」,这是共同的。如果我们能把「神爱世人」这一句参透了,神怎么爱世人?神如何爱世人?神爱世人一定要神的信徒、神的子民,也就是讲教徒,信教的教徒,把「神爱世人」落实在自己的身上,发扬光大。我是个基督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个天主教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一个犹太教徒,我要爱世人,代表上帝爱世人。

  同样道理,在佛教里面,佛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佛菩萨慈悲如何落实?要在佛弟子身上,每一个佛弟子都能够体会到佛陀的慈悲,把佛陀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落实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代表佛,代表法身菩萨,慈悲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这才是佛弟子。自私自利不是佛弟子,心量窄小不是佛弟子,没有大慈悲心不是佛弟子,你跟佛学的什么?所有一切宗教,完全相同的一个教学的重要科目:仁慈、博爱,这是所有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学,可以说是重点的课程!所有一切宗教对于一切众生,唯一的一个希望,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懂不懂?我们有没有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去做?

  所以我们今天读这句经文,「光照十方」,你看到这一句四个字,这就是今天讲的多元文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一律平等,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是善巧方便,不是一个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佛门里面讲「方便」,这两个字好!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在这个地区,这个方法适合,在那个地区不一定适合。譬如我们以佛门来说,学佛的同学很多,有些人喜欢念佛,念佛对他就是方便;另一方面的人喜欢研教,你教他念佛,他没有兴趣,你教他研究经论他有兴趣,用研教的方法,教下对他就是方便;对念佛人就不方便。还有些人喜欢参禅,有些人喜欢持咒,各有各的方便门,不是一个法子。

  佛、菩萨、一切宗教的神圣,他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今天一般社会所讲的多元文化,他们知道这是多元的,不是单元的,所以他的心量开阔广大。你喜欢学什么就教你什么,法门跟法门,方法跟方法,没有冲突。《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宗教与宗教之间有冲突,法门与法门之间彼此不兼容,那是什么原因?那是人为的,那不是法,法里头没有冲突。人为什么会冲突?没有教。学佛了,没有把佛经里面的道理给他讲清楚、讲明白,他没有觉悟;没有觉悟,当然就有烦恼、就有习气,随顺烦恼习气自然就有冲突。冲突从哪里起来的?从利害起来的,从自私自利起来的。如果放下自私自利,什么冲突都没有了,天下太平。

  一切圣贤都教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要爱别人,要能舍己为人。人人都能舍己为人,天下太平,这是圣贤教育。所以懂得「种种变化」,懂得「善巧方便」,圣贤教学不是死的、不是一法,而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六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百六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