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四十三

  日期:2011/9/28 16:01:13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三卷)  2002/6/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3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净,偈颂第二首:

  【久远亲近善知识。同修善业皆清净。慈悲广大遍众生。以此庄严诸剎海。】

  这一首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能把这个意思交代清楚,必须再在此地来做补充。因为偈颂里头所说的,对于我们现前修学很重要,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第一个条件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学生有多大的成就,可以说是完全决定在学生对老师的诚敬,也就是说对老师的信心,我们现在人讲的信任。如果对老师不相信,是很尊敬,老师的话自己有疑惑,决定不能够信受奉行,他所得到的就非常有限。印光大师讲的求学的态度是决定在诚敬,所谓一分诚敬一分受用,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受用。什么叫诚?什么叫敬?这两个字现代人几乎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这个原因是不读古人书之过。看到古人的文章就像看到外国文章一样,字认识,意思不懂,那我们从哪里学起?我们今天要是把这个名词用最浅显的白话来讲解,就是对老师的相信、对老师的信任,你有一分信心,你就有一分成就;你没有信心,你不可能有成就。

  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自己完全肯定老师的智慧比我高,我不如他;老师的见识比我广,他年岁大,他见得多,我不如他;老师的经验我不如他,老师处事待人的那些方法,我也不如他。有时候我们看到好像老师处事待人办事有很多过失,我们以为是过失,对老师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最后吃亏的是自己。我们看老师办事情错误,其实他是正确的,而是我们见识太浅,不知道善知识用心之深,不知道自己浅薄。

  对善友怀疑,有时候不但障碍自己,还有时候障碍别人、妨害别人,自己的造作自己完全不知道。错在哪里?错在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所以每一个人的善知识都不相同,这个人对我是善知识,对你未必是善知识。为什么?我相信他,他就是我的善知识;我怀疑他,他就不是我的善知识。诸佛菩萨来,亦复如是。

  所以你看看在《四十华严》,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善财出去参学的时候,他教善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善知识。经上恭敬的言词,像「奉事善知识」,奉事现在人也不懂,我们只好讲对待,里面特别教导他不能见善知识的过。善知识的过失,那里头有很深的学问,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一般人无法了解的,这个善知识也未必会讲给你听,没有必要这么啰嗦。日久天长,慢慢的你才能体会到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例子很多,自己要用心,要细心去观察,你才能长学问、才能长见识。这个见识就是经验,在这里面吸取教训,懂得怎样对人对事。有些时候我们自己误会,「那是错误、是不善」,到以后你才恍然大悟,人家那样做是正确的,那样做是大善,是真正利益众生。

  『同修善业』。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拣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了凡四训》里面一共跟我们讲了八对。善有善中之善,有所谓「正中偏」,有「偏中正」。凡事你要观察后果,他的动机、他的做法你不以为然,到后来后果是圆满的。再想想,如果依你的意思去做,后果不堪设想。然后你才知道善友之可贵,善知识难遇。难遇不是别的难,是我们自己对善知识那种信心、信任很难生起。

  善知识的心行、善知识的目的都在第三句,『慈悲广大遍众生』。清凉大师批注只讲这一句,初地菩萨是欢喜地,是以「慈悲为首」,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就晓得这一句话是专门对初地菩萨说的。「故云为生修行」,他修行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遍满真如」,真如是自性、是本性,点点滴滴都跟真如相应,所以叫「遍满真如」。这才叫「广大」,这个行叫大行。连穿衣吃饭都是大行,为什么大?它跟真如相应,真如遍法界虚空界。跟真如相应,他的功德、他的起心动念、他的一切造作遍满虚空法界。什么遍满?慈悲遍满,关怀遍满,尊敬遍满,帮助众生遍满。心量大,心清净,称为广大。

  「广大」下面三个字好,「遍众生」,尽法界虚空界,《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剎土,一一剎土里面又有世界海微尘数众生,菩萨的慈悲是一个众生都没有舍弃,这叫大慈大悲,慈悲广大就是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我们听到耳熟,大慈大悲是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他那个清净的爱心,真诚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清净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要学。众生有犯过,这是在所不免。要怎么想法?要想着你自己的儿女很小,还不到一岁,他做错事情,他犯过了,你怎么办?菩萨看一切众生犯过是这样的心态,慈母之心看待她的儿女,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有没有过失?他没有过失。谁有过失?我自己有过失。菩萨把一切众生的过失归自己,这是什么道理?没有教得好。小孩犯过了是父母的过失,小孩不懂事,他懂得什么叫过失?你做父母的人没有教好,所以儿女犯罪是父母的过失。他成年了,责任要自己负责,他懂事了、成年了;他在幼小的时候,父母要负责任。

  你要养他,你要教他,「养不教,父之过」,那个父连带着母亲,父母的过失。「教不严,师之惰」,现在跟诸位说,父母不教了,老师也不教了,不敢教,不接受。儿女不听父母的,学生不听老师的,这些小孩听谁的?跟诸位说,现在听电视里面的,听网络里面的。还不会用计算机的时候,天天看电视,电视里头教他,电视取代了父母,网络取代了老师,现在是这个社会。电视跟网络的教学,二十四小时不中断。我们看年轻的小学生,他看网络,晚上到三、四点钟都不睡觉,看的是什么节目,做父母的人不知道。父母白天工作很累,晚上睡着之后,不知道小孩在家做什么。我听到有个同学跟我讲,他有个小孩七岁,有一天告诉他:「爸爸,你死了以后,你所有财产都是我的,你知不知道?」他吓一跳。这个思想、这种话他怎么说出来的?天天看电视教他的。你看可怕不可怕?

  所以现在我们在报纸上、信息里头看到,有小孩他希望父母财产早一天得到,那怎么办?把父母杀掉。现在连这些事情都不是新闻,这个社会成了什么社会?你说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多么寒心!所以说要讲现在这个世界没有灾难,不可能!人的心行到这样的程度,谚语常讲:「老天爷要算总帐!」这不是零零星星一个一个算,要算总帐。

  算总帐,这个世间有大灾难出现。觉悟的人、明白的人,那就是李老师讲的,唯一的一条生路是念佛求生净土。世间的好事、善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如果遇到了,尽心尽力去做。你有能力你要不去做,这个机会失掉了,以后你想做没有机会了,后悔莫及!我常常提醒同学要认识机会、要抓住机会,你是有智慧的人,你觉悟了。你要是愚迷,你不认识机会,你抓不住机会,你肯定把机会错过。错过机缘,不但你没有做好事,如果你要是障碍,那你是做了坏事。这些教诲极其微细,很少人能听得懂,很少人听了会觉悟。听不懂,听了迷迷糊糊,莫知所云,真正是经论里面常讲的「可怜悯者」。

  到初地,初地这不是普通菩萨,他才真正永恒的不离善知识,知道人家有这样的德行、这样的智慧,不会舍离善知识。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今天的善知识是经教,无论到什么地方,他身上所背的一定是经书,经书是他的善知识。他每天在读诵,依教奉行,这样的心行庄严佛国土。

  『诸剎海』是诸佛剎土。『以此』,我们回向偈念的,「愿以此功德」。初地菩萨的功德,「亲近善知识」,跟善知识同修纯善纯净之法,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以这个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国土」,那个佛是诸佛。再看第三首:

  【一切法门三昧等。禅定解脱方便地。于诸佛所悉净治。以此出生诸剎海。】

  第一句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一切法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三昧是等同的,所以佛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无有高下?都教你得三昧,三昧是平等的。

  什么叫三昧?三昧叫正受,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常的享受。必须要知道,六道众生的享受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佛在经上把六道众生种种享受归纳成五大类,身的享受是苦、乐两大类;心的享受,我们今天讲精神的享受,有忧、喜两大类,总不外这四大类;另外一种叫舍受,就是你心没有忧喜,很平静,身也没有苦乐,这个状况叫做舍受。所以佛归纳为这五种受。六道凡夫、欲界众生,「苦乐忧喜舍」统统有,这是欲界众生。色界、无色界,「苦乐忧喜」他不受,他有个「舍」受,他很自在。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实在讲这个也就算是正受了。为什么不说他是正受?不说他是三昧?他保持不长久,他是暂时的,暂时的正受叫做舍;如果是永恒的,那就叫三昧,那就不叫舍受。

  我们要细心体会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真自在,我们一般讲真舒服!「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世间人叫它做七情,七情五欲都不是正受,这个要懂。诸佛菩萨他们永远住在正受里头,我们修学佛法,无论学哪个法门,目标要定在三昧上。我学这个法门,我要得到受用。得不到受用,学它干什么?那就是一般人讲的「所学非所用」,那是错误的,那个很可惜。学了就有受用,这叫实学,真实的学问。

  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跟我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享受就是受用。我学这个东西,我得不到受用,我学它干什么?老师为我介绍,学这个东西是能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三昧,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昧。我初学,他要说三昧我不会懂,他说最高的享受我懂,最高的享受就是三昧。这是老师为一个初学人介绍,言词的善巧方便,我听懂了,我就接受了,我就会认真努力来学习。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得人生最高的享受,目的在此地。

  下面举出几个例子,『禅定、解脱、方便地』,都从三昧里头得来的。「禅定」是心不散乱,心不被境界所转;心被境界所转,禅定就没有了。禅定的功夫,浅深差别很大很大,究竟圆满的大定是如来果地上证得的。虽然大乘经上常讲十地菩萨所证得的跟如来果地上相同,这个话没错,虽然相同,但是在深度上来说还是有差别。十地菩萨证得浅,如来果地证的圆满。我们可以讲是等觉菩萨证得深,如来果地上才圆满,究竟的圆满。

  在这个地方,这四首偈都是讲初地菩萨,也不错了,够深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都不会动心。不会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依智慧恒顺众生,依智慧就是解脱。

  「解」是对烦恼讲的,见思烦恼解除了,尘沙烦恼也解除,无明烦恼也差不多解除得干净了。「脱」是从果报上讲的,见思烦恼解除就脱离六道轮回,尘沙烦恼解除就脱离十法界,无明烦恼解除一品,菩萨地位就向上升一级。无明有四十一品,菩萨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脱」是从果上讲的,「解」是从因上讲的。

  「方便地」,这一句是对教化众生来说的。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从禅定、智慧里面生的,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哪里来的善巧方便?

  所以它底下「解脱」两个字用得好!解脱,实在讲就是放下,世出世间万缘放下,连度化众生的念头都要放下。这个念头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度化众生你还有想,想着要怎么做怎么做,分别执着要怎么做怎么做,都是错误的,何况其余?

  度众生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很认真的去做,很努力的去做,做的时候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菩萨。为什么?你一定要跟禅定、般若、解脱相应,这是菩萨道。凡夫也修行,也做好事,也是很慈悲帮助一切众生。他的帮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叫修福,属于福德一边,不是功德;如果与般若、禅定、解脱相应,这个方便是功德。「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用白话讲是最适合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便」里头有这些意思在。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你要是真学会了,你这一生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一个人一生在世,要想得到真正受用,正受,不能有妄念。自己生活跟帮助一切众生,随缘!决定不能攀缘。攀缘你就又回头了,又去搞世间法。世法跟佛法的差别就在此地,佛法不攀缘,世间法攀缘。

  当然做事,譬如今天讲做事要有财力,你没有财力,什么事都做不成功。财从哪里来?要想办法去找,这是世间人,这与般若、禅定、解脱不相应。那怎么办?你要懂得唐朝庞居士为我们示现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我们懂这个道理,一生遵循这个道理去做。

  早年我们在台北经营一个「华藏图书馆」,以后又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图书馆由韩馆长负责主持,基金会由简丰文居士负责。我教他们怎么做,他们能听。想做的事情很多?不需要,不要去想!想是在妄想。两个道场从来没有募捐、没有化缘,不要人家一分钱。两个道场都天天讲经,欢迎大家一起来共同学习佛法,不收人家一分钱。道场开了要开支,有钱我们就继续做;没有钱,关门,不做!

  我跟韩馆长讲,如果我们没有钱,那个钱都是自动来捐助的,绝对不是我们要求他来做的。实在没有钱,我们打个电话给区公所,请他来接收,我们赠送给政府,我们不要了;不要就得大自在,就解脱了。但是我们做了一段时期,很多信徒对我们起了信心,财源不断的进来。进来了,我们就要替他们做事。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要随顺他的意思,不能够违背。

  我们的工作有几个科目,由大家去选择。有人喜欢印经,有人喜欢救济贫苦,有人喜欢放生,我们有好几个科目任你选择。你捐献的钱用在哪个科目上,我们一定用到,绝对不会把你这个科目移到另外一个科目,那是背因果的,我们决定不能干。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很辛苦,为什么?常住经费捐助的人很少,印经、放生的捐助的人很多,钱很多。过年的时候简丰文跟我讲:我们经费不足,过年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慰劳的钱都拿不出来。他说可不可以在印经、放生的钱里面拨一部分来用?

  我说:不可以,决定不能做。

  他说:怎么办?

  我说:我还有一些同修供养我的这些红包,我也存在银行里面。我让简居士去看一看。

  简居士告诉我:「法师,你银行存款还有六十万。」

  我说:「好,基金会三十万,图书馆三十万,拿去过年。」

  他们就提掉了。然后我看看存折,里面还剩几百块钱。我们要做得如法,我们不背因果,我们有信心,肯定我们不会堕落。佛门里面点点滴滴是因果钱,错了因果,你要负责任。我们维持了这么多年,「佛陀教育基金会」一直到现在,收入还是很可观。所以我常讲收入多多做,收入少少做,没有收入不做,永远守住这个原则。我们今天在此地建这个道场,也要本着这个原则,决定不能错。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净,偈颂第三首:

  【一切法门三昧等。禅定解脱方便地。于诸佛所悉净治。以此出生诸剎海。】

  前面两句我们也说得很多,尤其是如何落实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样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实学。学了就管用,学了真的得受用、得利益,而不是所学非所用。所学非所用我们决定不干,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浪费。

  所以对自己修持,总的原则纲领是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利他的事业是菩萨一定要做的,自行化他,利他的事业决定不能够破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如果与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相违背,利他的事情就不能做。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在经上讲得很多,自己没度,想度别人,无有是处!

  自己什么得度?自己要证得清净平等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戒定慧三学没有成就,我们度化众生是协助的,是帮助别人做的;自己戒定慧成就了,那是完全为众生。像此地,这初地菩萨、这十地以上,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众生。前面讲过「为生修行」,可见得他不是为自己。「为生修行」,就是修种种行是示现做样子给众生看的,在教学里面我们讲的身教,示现一个榜样给人看,是这个意思。这是自度之后,那就完全度他。

  所以在前面讲过菩萨修行,菩萨是以度众生为修行,他的修行是无碍辩才。小乘的修行,那是唯止与观,那真的是叫自利;大乘修行,无碍辩才是利他的,利他就是自利。在初学的,自利就是利他,自利是我准备利他,我现在先要把自己充实起来,然后才能利他。到自己已经充实了,登地了,这个时候完全利他,利他就是自利。

  佛经上这些话我们要很深刻的去体会,佛在《金刚经》上教我们「深解义趣」,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对于经典字字句句,它的意思、它的旨趣要解得深。它有多深?跟诸位说,它的深广无尽,你千万不要看错了,「它这个地方没有多大的深度」,那你是完全不懂。字字句句深广无尽,等觉菩萨还天天在用功,还不能舍弃。

  我们初学,学的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原因是对于经义不能体会。不但是看不出来,听也听不懂,这很苦!为什么看不懂、听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很多,是因为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把自己的悟门堵塞、障碍住了,所以虽有眼看不懂,有耳听不懂。真正能听得懂的人,我们晓得他烦恼轻,他的心比一般人清净,比一般人定,这种人看经听经容易领悟。

  他领悟能领悟到多深,能领悟到多广?也决定在他清净心的程度。我们举个例子说,《华严》里面讲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愈往上面去,心愈清净。我们在前面读过,清凉大师讲得很好,初信菩萨就有他的净土,说明什么?初信菩萨比凡夫的心清净多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他断尽了,他接触到大乘法。所以讲断证的功夫,虽然跟小乘须陀洹相等,但是聪明智慧不相同。聪明智慧,不但小乘须陀洹不如他,阿罗汉也比不上他。为什么?他天天亲近大乘,「久远亲近善知识」,他的智能小乘人望尘莫及,道理在此地。

  楞严会上我们看得很清楚,阿难尊者这是大乘,他证得什么果位?初信位的菩萨。在小乘来讲他是须陀洹果,大乘来说他是初信位的菩萨。世尊讲《楞严》还不到一半,《楞严经》是十卷,才讲三卷,阿难开悟了,说偈赞佛。富楼那尊者在旁边感觉到奇怪,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佛说《楞严》,富楼那尊者不懂(示现的),阿难听懂了,富楼那尊者提出疑问。

  在这个地方我们明了,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过这两个人程度上的区别。老师讲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以他断烦恼断得不多,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大乘教他一听就懂。富楼那尊者的根性跟阿难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他见思烦恼断尽,证四果阿罗汉;但是他所知障重,所以对大乘经典听不懂。李老师是从这两种障上讲的,也有道理。

  譬如有人念佛,有些人真的他没有听过经教,他老实念佛,他得功夫成片,他真的有把握往生。那是什么?烦恼障轻。经教听不懂,所知障重,真的是有这个情形。有些人所知障轻,经教很通达,很容易领悟;烦恼障重,烦恼习气断不掉,结果念佛不能往生,烦恼障太重。

  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时时观察周边的这些同参道友,我们看得很清楚。所以,两种障碍障碍了我们,两种障碍都要断。佛教给我们是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再破所知,成就自己的圆满智慧,这是一般教学几乎是成了一定的秩序、规矩。

  《华严经》教学也是这个方法,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断烦恼障。他断烦恼断得干净,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这是什么原因?前面讲的「久远亲近善知识」。久远的意思很深,有人跟善知识跟了三十年、五十年不开悟,懵懵懂懂的,那个不算久远。那是说什么?根本没有亲近善知识,他对于善知识的态度若有若无,疑信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怀疑,这样的心态就根本没有亲近。真正亲近那是完全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真正能够做到依教奉行。善知识讲的他懂,他能领悟,他能奉行,这个人叫真正亲近善知识。

  那我们可以说,「久远亲近善知识」,就是印光祖师所讲的「十分诚敬」,诚敬到极处!虽然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不长,都算是久远。他有十分诚敬,他得的利益是圆满的;如果只有一两分的诚敬心,亲近善知识三十年、五十年都未必有成就。

  在因上讲,二障不一样;缘上讲,事奉善知识的心态不相同,那是缘。如果你的因善,缘也善,你的果报当然殊胜,我们能看得出来。老师住世几十年当中,他教的学生很多,为什么有人能出来,有人出不来?你把这当中一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清楚了。能出师的、能够学成的,他的因殊胜、缘殊胜,所以果殊胜。同样跟这个老师多年,反而不能成就,因不殊胜,缘也不殊胜;缘是对老师没有十分的诚敬心,道理在这里。我们自己要想成就,你懂得这个道理,我要具足圆满的诚敬心。

  善知识在哪里?我们今天不谈人,我今天教人的,善知识是经,善知识是批注。我们学《华严》,经是佛说的,我们依靠的批注是清凉大师、李长者的。我们天天读诵《华严经疏钞》、读诵《华严经合论》,我们亲近这两位善知识。李老师当年在世,教我要依印光大师为师。印光大师已经往生了,怎么依靠?《印光大师文钞》在。每天读诵、求解,依教奉行,这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起心动念总要与大师所说的相应。

  在整个《文钞》里头,我们看到了大师的中心、原理、原则,十六个字。所以我说这十六个字是印祖传法的心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大师一生的行持,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一生修行证果的写照。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违背老师的教诲,那就不是学生,那就不叫亲近善知识。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不离开这十六个字,这叫「久远亲近善知识」。

  所以今天讲亲近一个好老师,这个亲近,不知道什么叫亲近。天天跟着老师身旁,这不是亲近。跟在老师身旁多少年,不成就的人一大堆,很多很多!有真正成就的人,并不在老师身边。孟子成就了,孟子没有在孔子身边。那个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孟子怎么跟孔子学?孔老夫子的书在,他天天读孔老夫子的书。不懂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曾经听过孔子讲学的这些人,向他们请教,依教奉行,成功关键就在这里学。

  所以佛经每一部经后头最后一句,「依教奉行」,这个人成功。不依教奉行,你念的是一套,你想的、你做的又是一套,与你所学的毫不相关,你没有学,你没有修,你怎么会成就?依旧是轮回心干轮回业。是的,你帮助佛法,在这里推动弘扬佛法,你是轮回心。你的果报是什么?三界里头有漏福报,你搞的是这个,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们要干这个事情吗?干这个事情不是不好,但是跟诸位说,这不究竟,你得的果报是福报。福报,那你要想想,你来生能得人身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来生要能得人身,五戒十善要修得很好。五戒十善,我们讲评分,你要拿不到八十分,来生得人身就不可靠,真的一点都不假。《观经》三福里头第一条是得人身的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在经上讲的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他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在这个世间的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个比例,佛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在地上抓了一把沙土撒在地上,当然手上还黏了一点,指甲上还有一点。学生看老师这个做法,就问老师:「你这个做法什么意思?」老师就说:「现在在世间的人,死了以后不能得人身的,就像这一把土撒在大地上;还能得人身的,那是我手上还黏了一点,指甲缝里头还有一点。」为什么?不能奉行十善业道,对于孝道师道有亏,所以失人身不能再得人身。

  但是你修的福报,不管在哪一道你还是会享福。多半到哪里去?到畜生道享福,到饿鬼道享福。有福报的人总是在这两道,我们愈想愈可怕。所以不管世间人怎么做法,也不管世间人怎么想法、怎么说法,与我不相干。我今天觉悟了,我今天明白了,我一定要出离三界。出离三界,就要把世出世间法统统舍掉。

  诸位要听清楚,舍掉了要不要做?要做,随缘做,心上决定没有,那才叫「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累赘,舍得干干净净。名闻利养我什么都不要,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这个样子,我们取西方净土才真有把握,念念跟阿弥陀佛心愿相应,念念跟经教的教诲相应。

  我们修行真的是不复杂,很单纯,我们抓的科目真的是抓到最重要的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念念都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是我们取净土有把握的保证。世出世间法有一丝毫的沾染就错了,佛法不能沾染。《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舍是不要放在心上,就是说不可以执着、不可以分别、不可以再打妄想。连佛法我们都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何况一切世间法?这个样子才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解脱。

  所以身住在这个世间,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是为众生积极在服务,「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相应!如果你有作有为,你就很苦,我们常讲「你做得很辛苦」,没错!有作有为很辛苦;「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没有辛苦了,就没有劳累了。总在相应,千经万论都这么说。

  所以这个地方,第三句讲『于诸佛所悉净治』,「治」是对治,「净」是清净。凡夫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困难的是心不能得清净。你有忧虑,不清净;你有欢喜,不清净;你有所策划,也不清净。换句话说,只要有为就不清净。《百法》里面把一切法分作有为法、无为法,有为就不清净,无为才清净。

  清净能不能做有为的事情?能做,菩萨有为跟无为是一不是二。从世间人眼目当中看,菩萨有为,样样事都做,好像也做得很辛苦,都是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实际上,心里头无为,所以说「作而无作」。身在做,心没有做。心里虽然没有做,身是不断在做,不疲不厌。我们要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学到了,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永远没有休息的在做,实际上什么事也没做,清净自在,为而无为,这个样子才叫做净治。

  「于佛所」,就是在佛所。佛所在哪里?佛所是经论。经论是标准,修正我们所有一切过恶,这是真实的标准,永远不变的标准。

  『以此出生诸剎海』,这句话是怎么说法?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乘愿再来。他是这样的一个心愿,这样的境界,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九法界就是「出生」,我们通常讲乘愿再来。你看看,乘愿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这里看见了。我们要不具这个标准,能不能乘愿?不能,是业力再来的,那不是乘愿的,哪里是愿力?业力!凡夫业力受生,一点都不自在;菩萨是愿力,愿力到这个世间来,那就是得大自在。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明了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菩萨示现在人间,过去祖师大德他们是真的得自在解脱,而我们一般凡夫粗心大意,不认识,不能觉察。再看下面一首:

  【发生无量决定解。能解如来等无异。忍海方便已修治。故能严净无边剎。】

  这首偈子里面讲「解」,又讲了一个「忍」,这是菩萨行里面很重要的两个科目。诸位要晓得,它是跟着前面来的;如果没有前面的三昧,没有前面的禅定、解脱、方便,哪来的深解?我们凡夫有没有解?没有。我们凡夫学佛,你读得很多、你听得很多,这是儒家讲的「记问之学」;后头还有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办法教化众生。

  由此可知,这个「解」的意思是什么?真正的意思跟诸位说,解的意思是悟,佛门里面常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叫做解。所以在佛门里面,诸位都晓得佛教有宗派,宗派里面有所谓宗门、教下。宗门是禅宗,禅宗完全是讲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觉悟。但是教下,教下是除了禅宗之外,所有宗派都叫做教下。教下是依靠经典来学习,经典是教。教下里面不叫做大彻大悟,它叫什么?叫大开圆解。其实大开圆解跟宗门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境界,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门三昧等」。所以,这个解就是开悟。再说得白一点,跟诸位说,就是通达无碍,这就是解。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都通达无碍,所以『发生无量决定解』,决定是一点错误都没有。你不学怎么行?你不修怎么行?

  这个能力谁有?有修有证的人有。我们初学,实在讲真的是很可怜,对于有修有证的人,我们没有看在眼里。我们轻视他、不认识他,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当面失掉,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实在是代他们惋惜。方东美先生是善知识,你看他的学生有多少,有几个学生真的有成就的?十个都不到。他一生教的学生有多少?为什么只有这几个人成就?凡是有成就的人,对老师都有尊敬心,我们讲尊师重道,对老师崇敬,对老师没有疑惑。章嘉大师一生教的学生有多少?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我给他最保守的估计,五十万人以上。成就的人有几个?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对老师信不过。信不过为什么亲近他?这个老师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一定要亲近亲近他,沾一点气氛。大多数是这个样子,不是真干。老师清楚,老师笑笑。师生之道也是缘分,可遇不可求,那怎么能强迫?这些是善知识,真善知识。

  真善知识一生,他只有一个愿望:传道,他要找传人,我们世间人讲他要找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要找后代,在学生里头找。找什么样的人?找孝亲尊师。中国古时候国家选拔人才,标准是什么?跟诸位说两个字:孝、廉。《汉书》,汉朝的制度「举孝廉」。举是选举,它的选举不是一般人民选举,是地方官员。譬如在这个地方做县市长的,如果你在这里做了三年县市长,不能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你的政绩再好,皇帝也不用你;纵然不撤职,也把你调走,不会叫你做地方行政长官。把这个列在政绩里头第一条。

  所以那个时候地方上的长官,常常出去私访,穿着便衣。因为从前没有电视,信息不发达,官员穿了便服出来,老百姓不认识。名字知道,但是人没见过,不认识。他出去私访打听什么?打听哪一家小孩孝顺父母,他就找这个,去找孝子。找到孝顺父母的,再观察他廉不廉洁。为什么?他能孝顺父母,将来会忠于国家,忠孝是一体,他能够廉洁他不会贪污,是以这个为标准来选拔人才。这个人既孝又廉洁,地方官一定把他找出来培养他,让他念书。那个时候念书都是公费,你们看《了凡四训》能看到。由国家来养他,他无后顾之忧,安心读书。中国这个制度好,真正想求学的人,有的时候因为家境清寒,没有办法,失学了,中国古代是由国家给公费。

  老师选传人选什么人?选孝亲尊师。当然老师观察学生,首先观察这个学生对老师很尊重,对于课业很认真,这第一个条件具足了。然后再仔细观察,他对父母、他对祖先如果能尽孝道,这个条件具足,培养他,这个人能够做传法的弟子。基本的条件,老师都是在暗中细心去观察。不具足这两个条件,培养他也没有用处,所以不会下功夫全心全力来教导。具足基本的条件,再观察学生的根性,他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他是利智,还是钝根?采取教导的方法,帮助他,成就他。

  老师教导,跟诸位说,最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破迷开悟,这是主要的目标。真的开悟了,这个人就是传人。所以他对于无量事物,我们今天有的时候讲状况,他有「决定解」,他有这个智慧,他能理解,他有能力处置。

  『能解如来等无异』,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普通人做不到,这句话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的智慧、理解的程度跟诸佛如来没两样,可见得这不是普通人。我们今天要学的,只要他的理解是正知正见,没有错误的就非常难得。再观察这个学生的善根,果然有善根,善根看什么?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他不懈怠,他勇猛精进,这人肯定成就。如果没有精进的善根,那就难了,他会懒散,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条件都不能成就。所以基本的成就是孝亲尊师,其次的条件是勇猛精进。好,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四十二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七百四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