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七百九十

  日期:2011/9/29 14:38:28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0卷)  2002/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0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八首:

  【诸摩尼树宝末成,一一宝末现光明,毘卢遮那清净身,悉入其中普令见。】

  这个是说华藏世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我们要学,学得不像还是要学。在前面我也透了一点点消息,『树』是表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建树,学术上面的、事业上面的统统都是建树。最小的家庭,我们谚语常常讲的成家立业,那个立就是树的意思,树立,无论是大小事业,你总得立个业,你才能够维持你的生活。

  今天有个同学跟我讲早年四川的担担面,那个风味现在人已经吃不到了。他提起说了这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在抗战期间在贵州念书,那个担担面我们倒是吃了不少,确确实实现在没有这个风味了。它为什么叫担担面?挑在担子上,他每天出来卖,就这么多,卖完就没有了,调味调得好,大众化。我们做学生常常到学校外面这个小担子上吃一碗做点心,那也是树立,他以那个为事业,也养家活口。这是小的。

  大的建树,圣人所讲的「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在自己生活的本位上,人生在世有富贵贫贱,富贵贫贱是命,人可贵贵在知命,安身立命,随顺命运。《了凡四训》里头,了凡先生就是的,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之风。命运可以改变,为什么?命运从哪儿来的?自己造的,这个道理要懂。佛法里面说得最清楚,佛给我们讲欲知今世果,我这一生果报,这一生所受用的果报,果必有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果报,这是前生造的业因,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佛法讲我们到人道来,这一生我们投生作人,作人的时候这两种业,一种引业,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引业。引业是什么?佛给我们讲的五戒十善,前生五戒十善大概持得不错,得人身。人身虽然得到,人与人相貌不同,人与人体质不同,人与人这一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富贵,有贫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满业」,这个满业就是佛法常讲的种善因得善果,满业是我们过去生中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因,这个里面很复杂。所以一定要晓得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我决定的,这一桩事情没有法子求人的,佛菩萨也没有办法,不能改变人的命运。谁能改变?谁造的谁能改,我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能改,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诸位你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多听听云谷大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你就明白。所以命运可以改造,袁了凡先生依照云谷大师的开示,他改造了,改造得不错,说老实话,并不圆满,这是什么原因?云谷大师所讲的那一番开示,他并没有透彻,算是不错了。如果你再看看「俞净意遇灶神记」,现在他那一篇文章是附在《了凡四训》后面,你都能看得到。《四训》是了凡先生自己写的,俞净意先生那一篇文章不是自己写的,是他的同乡给他写的传记,俞先生的改造命运成绩超过袁了凡,效果非常殊胜,难得!这是有人记录下来的。近代印光法师特别提倡,所以了凡先生的《四训》家喻户晓。其实在中国历代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这个道理改造命运的人很多,成效卓著,人家没有把他写出来,没有公开而已。

  所以这个东西是真的,一点不假。他能改,我也能改,改造命运的道理、方法、效果统统在佛经里面,尤其是大乘经论。学佛的人初步的成效就是命运改了,古人常说读书在变化气质,我们可以说这个佛书读书在改造命运,你的命运没有改过来,你的佛是白学了,你学这个佛没有成绩。无论在家出家,你要认真学习,你的命运肯定改过来。

  李老师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一批年轻的学生跟他,他有慈悲心,特别看这个学生当中福薄的、短命的,前生没修得好,这种学生命很苦、很可怜,老师都特别劝他发心学讲经。为什么?学讲经转变自己命运效果最快,老师的慈悲心。所以我们同学当中学讲经的,很多那个面相都很薄,我当年也是其中之一。诸位看看我出家那个时候的照片,你就知道,没有福报又短命。这个是老师真正的慈悲,只要肯发心认真学习,出来弘法利生,不为自己,都能转,转得都很快。

  当时同学们都是在家居士,每个人有家庭,有事业。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庭,是个小公务员,我将来究竟何去何从,搞哪一个行业好?我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给我选定:出家,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他替我选择这条路。我想了很久,大师替我选择的是有道理的,我接受了。

  他教我很多,这里面最重要的,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没有断,不能没有所求,到哪里去求?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教我不要求人,不要到外头乱求,求佛菩萨。他说你求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自己有业障,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业障怎么消除?老师教我忏悔,普贤菩萨教我们忏除业障,一定要修忏悔法。忏悔法怎么修?那个时候我还在工作,每天要上班,大师教给我的没有仪式,教我常常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发现过失马上要把它改掉,后不再造,这是真忏悔。我就明白了,毛病习气很多,慢慢改,要真改。

  我生长在清寒的家庭,非常困苦的家庭,所以对于自己的生活需求比一般人要执着,每个月赚的钱仅够生活,我们一般讲小气吝啬当然有。大师教我修布施,那只有省吃俭用,余一点点钱下来做布施。老师教做,不能不做。年轻喜欢读书,好学,书本看得非常珍贵,几乎我除了生活费用之外,生活费用是非常非常节省,这是我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工作八年,那八年当中,我一个月用的钱没有超过二十块钱,这是台湾钱,我记得有一个月是最节省的用八块钱。钱到哪里去?都买书了。所以看看书架上,我一年收入的都摆在书架上,喜欢读书。

  那个时候,没有学佛之前,我的书是不会借人的,爱惜书,怕人家把我的书搞脏,怕别人把我这个书损坏了,小气。章嘉大师教导之后,这心量拓开一点了,可以借人看了,最后也可以送人。送人也有先后次第,最初人家问我要,我送他我看过的旧书,可以给人。到以后慢慢境界提升心量扩大了,纵然是我买来的新书,还没有看完,别人要,我先供养别人,那个心量是慢慢拓开的;心量拓开之后,渐渐就有一点小福报。

  所以我读到古人所讲的量大福大,我的感触跟别人不一样。我从小心量、从没有心量,慢慢养成心量,慢慢扩大,那个福大跟这个量大恰恰成正比例,量小的时候福小,没有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福报。我学佛五十年了,年年逐渐逐渐把心量拓开,今天跟大家讲《华严经》,如果没有《华严》这个心量,《华严经》看不懂,你怎么能懂得字字句句里头的无量义!读《华严经》,至少你的心量能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现在讲地球,你要有这样大的心量,你才能懂。能不能入得进去?还不行。入进去,那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才能够入个少分。没有这个心量怎么行?什么都要包容。

  所以我们看到学佛多年的人,别人稍稍得罪他一点,马上表情脸色难看、气呼呼的,几天都不能平息,这不行,这个没有修忏悔法。忏悔法,这叫真正修行,业障忏除,有求必应。所求绝不是为自私自利求,绝不是为名闻利养求,绝不是为自己贪图享受求,那个没有感应。为什么?与性德不相应。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你来求我,我看你是好事,帮助你;不好的事情,我不害你。不好的事情要是有求必应的话,害你,佛菩萨不害人。所以你求智慧、求道德、求学问、求帮助一切众生,有求必应,好事情。

  早年,说这个话总是差不多是三十多年前,大概三十五、六年之前,我在台北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两次,有一天讲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下了讲台之后,听众当中有一位法师跟我也很熟的,往生已经不少年了,德融,住在基隆,他是常常来听我讲经。听我讲到这一句话,我下台他就来问我:净土法门法师,你讲这个话不对。我说:怎么不对?我求佛送我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感应,哪里是有求必应?我就问他,我说:你的道场有多少住众?他说:一个人。我说:一个人需要电冰箱吗?你没有这个需要,所以你求就没有感应。

  我就告诉他,我学佛这么多年来,每有所求都有感应,从来没有一次我求的是没有感应。你求什么?我求经书,我天天要读、天天要研究的,我求经书,会有人送给我,会有人替我买,所以我感受这一句话「有求必应」,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是讲求愿建树。

  『宝末成』,这就是与性德相应,我们有情众生与佛性相应,无情的众生与法性相应,「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宝,宝是性德。我们这个道场,这是建树。我们念佛的同学,我们有共同的一个愿望,在这个地方建立道场,自行化他,有求佛的这个愿望,这个愿望跟性德相应,有心帮助这个地区的众生,明了佛法,学习佛法,这与性德相应,这叫宝末。华藏世界那些人心地纯正。我们凡夫,古德常讲露水道心。露水道心也不错了,还有一点点它会透出来,比那个完全透不出来的,那就好多了。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有很多人一生没有听过佛名字,一生没有见过佛像的,很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听过一次佛菩萨的名号,看见过佛教的建筑,看见过佛像,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是宝末。我们的宝末混杂着许许多多的染污,不善不纯,不像这个华藏世界纯而不杂,这个难得。

  『一一宝末现光明』,我们在一念觉的时候现光明,一念迷的时候光明就隐蔽了。为什么要天天读经?为什么要天天听经?就是希望你的光明不要断灭,常常把这正觉的光明提起来。

  『毘卢遮那清净身』,毘卢遮那是法身佛的德号,他老人家无量劫来修积的功德,证得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悉入其中普令见』,法身菩萨能见,这个能见就是我们禅宗里面常讲的见性,性就是毘卢遮那的清净身。在哪里?在一切处,在一切时。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见不到。我们的心清净就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道理在此地。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契入到遍一切处?我们的自性遍一切处,我们的情识遍一切处,我们的思惟想象遍一切处,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六根的能力也是遍一切处。只是可惜我们现在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那是不是还遍一切处?还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自己不知道。如果不遍一切处,那就不叫性德了。

  在这个地方我举个例子,诸位细心去观察,譬如我们眼见,我们眼一睁开,见第一个剎那,第一个剎那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是什么?这个时候是见性见,见外面是色性;不叫色尘,叫色性。为什么?这一一境界里面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见性清净平等,所见外面这个色相也是清净平等,那个时间太短了,第一剎那。第二个剎就堕落到无明里面去了,就有能见所见,就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见性跟妄想分别执着一结合,佛法讲相应,就堕落成凡夫,第二念就是凡夫。如果能够永远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吗?

  我们再说得通俗一点,第一念无心,第二念有心,差别就在此地。有心是什么?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有七情五欲,迷了,第二个剎那就迷了,迷得好快!所以对于第一念,一丝毫概念都没有,它时间太短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着,那个第一念是宝末,可贵,不是没有,也常常现前。你每天晚上睡觉睡着了,第二天清醒眼睛张开,头一念就是宝末,第二念染污,三念四念愈染愈深,回不了头来;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第一念自性起用。

  由此可知,禅宗大德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见性?他能保持第一念。宗门大德刚刚悟入,请善知识给他印证。善知识,你看哪一个善知识对这个学人,都嘱咐他善自保任。这句话的意思,你好好保持,不要失掉,保持第一念,不要堕落在第二念上。第一念是清净平等觉,第二念是妄想分别执着,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保持第一念,那就是「毘卢遮那清净身」,刚才我讲的清净平等觉,确确实实你自己清清楚楚体验到。

  如何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永远保持第一念?跟人接触的时候,也会用二、三,二、三不失一,高明在这里,这就是永嘉大师讲的「分别亦非意」。如果分别是意,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是这个样子的。人家分别不是意识,不是意识是什么?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跟大家在一起是和光同尘。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不离世间,不坏世间,他在这里头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的心是觉正净,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他怎么会一样?我们转境界就在这里转。

  所以世尊教人,可以说是真诚的爱心,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你一入佛门,就教给你三皈,这个三皈就教给你了,你现在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迷邪染,佛教给你三皈是从迷邪染回过头来,叫归,回归,「依」,依觉正净,不要依迷邪染。迷邪染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觉正净就是戒定慧,觉是慧、正是定、净是戒。也就是三宝,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三学三宝,这个三宝是讲自性三宝。你看看,皈依的时候就传授给你,就教你怎么转。你一定要懂得这是最大的纲领原则,最根本的,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这就是转境界。

  从总的上面来说,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知道转,我们讲知道回头,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懂得标准。标准,经律论是标准,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邪正的标准,与经论相应的是正,正知正见,与经论相违背的是邪,邪知邪见。我们的言语,我们身体的造作行为,戒律是标准,符合戒律是正行,我们的行为是正,违背戒律是邪行。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用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行,非常具体。

  如果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一点过失都没有了,这个人成佛了。中下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来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成自己正确的行为,这个方法好。所以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道理在此地,真正是不辞辛劳,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让我们转境界。再看下面第九首:

  【诸庄严中现佛身,无边色相无央数,悉往十方无不遍,所化众生亦无限。】

  当然这个境界在法身菩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完全能够接受,深信不疑。现前我们要怎样学习?如何在『诸庄严中现佛身』?首先要晓得什么是佛身,诸庄严中种种依正庄严,佛代表什么?觉正净。所有一切现相之中,就看你用什么样眼光来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在色相里头要能够见到真性。『无边色相无央数』,无量无边色相里头,你能不能在色相里头见性?能在色相里见性,好了,你的问题解决了,你明心见性了。换句话说,你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

  我们凡夫偏偏着相,着相就不见性,迷在相上。这个话不好懂,古大德有个比喻,他用黄金来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香港的金铺很多,我们常常坐车从街上经过,看到两边都有很多金铺,在我们想象当中,金铺里面陈列的这些金器一定很多,那个大的金铺里确确实实上千件上万件,做出来这个花样非常精巧,美不胜收。我曾经参观一个同学,在台湾,他们是做这个生意的,他有个展览室,他那些产品一万多件,花样都不同,真的是美不胜收。如果我要跟你说,你给我找一块黄金来,那个着相的人到哪里去?那就是千万种里头没有看到黄金,他看到什么?有手镯、有项链、有耳环、有首饰,他看到这个东西,没有看到黄金,着了相。如果不着相,说:你给我拿一点黄金来,随便拿一点就是,统统是黄金。你在这里体会。

  着了相,性就没有了;不着相,万事万法里头随拈一物,哪一物不是它的体性!不是自性!性是不是在相里?是!一点也没错。性是空寂,相是幻有。相是幻相,你在相上看到「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见性了,所有一切现相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四周轮山偈颂第九首:

  【诸庄严中现佛身,无边色相无央数,悉往十方无不遍,所化众生亦无限。】

  前面这两句的意思跟诸位略微报告过了,连着后面两句,显示出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无论化什么样的身都是佛身,这是法身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我们读得很多了。现在,就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我们要怎么学法?首先我们要认识在一切法当中离相见性,大乘经里面常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性」,心跟性一个意思,这个是首先转变自己的境界,然后我们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那就是后面这两句。

  这里头最重要的先把自己的形相塑好,自己的形相一定要跟性德相应,那就是佛身。佛身是三学六度,我们要现,首先要示现持戒身,头一条,那不持戒怎么行?别人不持戒,我要持戒;众生不持戒,我要持戒。为什么?我学佛,得懂这个道理。佛的心行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有没有心要这样做?没有,自自然然的,这是自性的性德自然流露。

  真心本性里头,哪有伤害众生这个念头?念头都没有,哪有这种行为?这就是现佛身。真心自性里面决定没有欺诳众生,欺诳众生的念头没有,哪里会有占众生便宜的行为?哪里会有偷盗的这个行为?没有。所以诸位要晓得,戒律条条都是性德自然流露,见性的人他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没有见性的人学,学见性人的那种思想行为,慢慢帮助自己见性,这叫学佛。

  学佛到哪里学?在戒定慧里头学,心是定的,不散乱,我们今天讲精神集中、意志集中,他不散乱,这就能开智慧,不向外面去攀缘。凡夫六根向外面攀缘,他心是散乱的,眼往色尘上跑,耳往声尘上跑。所以大势至菩萨教念佛人「都摄六根」,摄是什么?收回来,眼不要跑到色相上去,收回来;耳不要去听外头的声音,从声音上拉回来。观世音菩萨修这个法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耳是反闻,眼是反视,反过来就见性,往外跑就见相、就着相了,这叫回头,回头是岸是指的这个意思。这是佛法里头回头是岸真正的意思,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反闻闻自性」,我们转境界就从这个地方转,见性不着相。

  所以诸佛菩萨看众生,看你见,他是看你的见性,他看你的闻性,你本来是佛,如果从着相这边看,你是可怜悯的凡夫。我前面讲过,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你看什么?你从六根第一剎那看,这个众生是佛,他不是众生,他是佛;从第二个剎那看,他是凡夫,他是众生。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觉跟迷是一不是二,看我们怎么随顺。我们是随顺佛性,还是随顺习气。随顺习气,这就是六道凡夫;随顺佛性,那就是作佛了,法身菩萨了。「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这个里头的义趣讲不完的。

  在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就是讲席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时一切处,我们的表现形相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样子。这个样子怎么作法?你要懂得契机契理,「理」是性德,「机」,现前众生犯了什么毛病,你要怎样示现?现在众生不知道有圣贤的教育,我们要做出个样子启发他,我们天天读圣贤书,天天在学习、在修学圣贤的教育,这就契机了。现在人不知道孝养父母,我们要做出孝养父母的样子,孝养父母是性德,不知道孝养父母这违背了性德。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尊重师长,违背性德,我们要做出尊师重道,做样子给人看。说没有用,说,你会说,你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你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现在人对于一切人事物没有爱心,我要表现出真诚的爱心,树立形相,这就叫『诸庄严中现佛身』。

  总的来说,就是要有个好的形相,佛菩萨的形相,哪个佛菩萨不孝养父母?哪个佛菩萨不尊重师长?哪个佛菩萨不守十善业道?哪个佛菩萨不真诚?哪个佛菩萨不清净?我提出这二十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相应,这二十个字是性德,依照这个标准来修学。现在这个世间人不懂得仁义,我们要做出来,不知道恩德,我们要做出知恩报恩,这个就是『悉往十方无不遍』,我们在此地做,自自然然影响十方。十方是上下,上下就是九法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动念、言语作为天地鬼神在鉴察,他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

  现在我们在外国也搜集了一点资料,外国人对于轮回转世这些事情,最近差不多半个世纪,用了许许多多的时间精神来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可以说已经成熟,肯定轮回、三世确实有,因果报应是事实。欠钱的一定要还钱,欠命的一定要还命,不是说杀害众生就没事了,那这个因果定律就推翻了,欺骗了别人也就没事了;后头还有事,没完没了,麻烦可大了。你要想真的没事,那就是古人常讲的「为人不做亏心事」,这一句话重要,「夜半不怕鬼敲门」,没有做亏心事。你真正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才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人为什么不走菩萨道?为什么要造业?为什么要去入三途?要走佛菩萨的道,那我们这个形相就得像个佛菩萨。

  『所化众生亦无限』,这是讲你的影响,自自然然感化众生,无需要作意,不要去攀缘,诸佛菩萨不攀缘,诸佛菩萨全是感化。你的业障习气太重,实在感化不了,他在冥冥当中来感化,没有离开,到你善心触动的时候,他就现形。你善心还没有触动,他的形可以隐藏起来。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讲,你善心还没有触动,佛菩萨在另一个空间,不同维次的空间,他能看到你;什么时候你那个善心微微的动一动,他就现形了,跟你在同一个空间里头,帮助你。再看末后这一首偈:

  【一切庄严出妙音,演说如来本愿轮,十方所有净剎海,佛自在力咸令遍。】

  这一首偈的意思很清楚很明了,『一切庄严出妙音』,前面一首偈子是现色相,现色相是接引,「出妙音」那就进了一大步。首先人家看到你的色相,你感动人。这里头没有别的,古大德讲得非常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能不能感动人,不是别的,就是真诚心。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一片真诚,我们要明了,决定没有丝毫虚伪。真诚一定清净,一定平等,一定是觉悟,一定是大慈大悲,这就是「一切庄严」。真正庄严是性德流露,我们学佛要在这里学,诸佛如来那个性德是圆满的流露。这部经上讲的无量无边大菩萨,他们是多分流露,因为他们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几品,他是多分流露,我们今天学习是少分流露。

  在这个世间,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不要怕人欺骗我,你要常常有这些疑虑顾忌,你这一生当中肯定不能成就道业。为什么?这些疑虑都是轮回心,用轮回心学佛还是轮回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反过来是轮回心,负面的是轮回心,正面的是佛心,真诚反面是虚伪,清净反面是染污,平等反面是不平、贡高我慢,正觉反面是愚迷,慈悲反面是自私自利,正面是佛心,反面是轮回心。我们用哪个心?我们来生要想什么样的成就?来生想作佛,来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用的心是轮回心,你能成就吗?因果不相应!

  《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往生的条件,你看看「三辈往生」、「往生正因」,头一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有没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菩提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菩提心,三心,第一个是至诚心,我写的真诚,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第二个深心,第三个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的用,有体有用。什么是深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是深心,因为讲深心大家很难懂,我这样说出来大家好懂。什么是回向发愿心?大慈大悲。这是大菩提心。你不用这个大菩提心,你只知道一向专念,最后还是不能往生。经文看清楚,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自己要看错了,责任要自己负,不能怪佛不慈悲,佛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所以四十八愿也得要搞清楚,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有人执着、专执着第十八愿,其它的都不要了,不行,去不了。他不晓得,我们讲《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的含摄其它四十七愿,少一愿,他的这一愿就不圆满。所以第十八愿同样的道理,也是圆圆满满含摄其余的四十七愿,少一个都不行。这个道理要讲清楚、要讲明白,不要让修净土的同修产生了误会,耽误了这一生往生净土的大好机缘,那叫真错了。

  心要好,真诚就能感动人。我现在还不能感动人,我的真诚心不够,要在这个地方加强。从哪里加强?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个强了,真诚心就强了。落实在行为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落实,这个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声闻、缘觉接引众生真因。方式上那就是「四摄法」,这个我们讲得很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自自然然触动众生的善根。他的善根动了,他就会向你来请教了。我们佛门术语叫请法,一般人就叫请教。他来请教,你就可以教他,「一切庄严出妙音」。

  当然本经里面讲的一切庄严,六尘说法,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我们这个世间实实在在讲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但是我们这个地方众生业障习气很重,虽然六尘都在说法,对于表法他没有感触,真的是不见不闻。我们如果不读《华严》,不学《华严》,还不跟一般人一样。学了《华严》之后,才知道一一形相都是表法的,我们才明了,眼见色,耳闻声,没有一样不是佛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大方广佛华严」,不是普通法,妙不可言!所以我才说一切众生都生活在、生长在一切诸佛如来怀抱之中,自己不晓得。

  下面一句,『演说如来本愿轮』。善导大师他老人家说过,「一切如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把善导大师这个话跟这一句经文合起来看,意思更明显了。如来本愿是什么?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如来的本愿。一切众生能不能很快成佛?这个答案也是肯定的,能!《华严经》上给我们的示现,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榜样,善财童子一生成无上道。他怎么成就的?你看《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念佛成就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前面三位是代表三宝,吉祥云比丘表佛宝,佛宝就是念佛,所以他跟善财童子讲了二十多种念佛的法门,这二十多种展开来,就是把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法门统统包括尽了,说明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

  佛是什么?佛是大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你们想想,八万四千法门也好,无量无边法门也好,哪个法门不是求彻底觉悟?只要求彻底觉悟,那怎么不是念佛?所以说念佛,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说参禅,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参禅,念阿弥陀佛也是参禅;说持戒,一切法门统统是持戒;说念咒,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念咒。「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但是法门是平等,一点都不错,没有高下。众生根性有高下,根性不等,不是法门不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善根不平等,福德因缘不平等。在这个状况之下,如果与你根性与你善根福德因缘相应的这个法门,你学习就很容易,那是对症下药,对了你的症;如果不相应,你学起来就很艰难。

  古大德讲的易行道、难行道,道哪有什么难易?人的根性不相同,差别在这个地方生的。我们的根性不是很高、不是很利,哪个法门最容易、最适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所有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带业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你的烦恼习气要断尽;不断尽,你不能成就。西方净土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烦恼可以不断,这个占大便宜。但是怎么样?烦恼要伏住,你要能控制住;虽然不断,它暂时不起作用,这样就能去,必须控制住。你要控制不住,时时还发作,那就不行,那就去不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要知道控制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七情五欲你要能控制。

  净宗用什么方法?用持名的方法。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看到称心的、合自己意思的就起贪心,烦恼就生起来,就起七情五欲,起欢喜,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瞋恚,这是凡夫,这是病。净宗法门教给我们,这个时候怎么办?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顺境里面把贪爱的念头压下去,阿弥陀佛;逆境里头,阿弥陀佛,把瞋恚压下去。在一切境缘里面,保持你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一句阿弥陀佛保住,虽有烦恼习气,不起现行,这叫功夫,这个叫做真正念佛。

  果然能压得住,功夫得力,我们常讲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一切时一切处,你都能够压得住。所以这个练功,念佛就是练功,在生活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功夫不必做任何形式,只要念头一起,心里头佛号就起来,就把这个念头打掉。念头常常起,证明你的念头没有断,但是你常常压,这种功夫是天天在做,时时刻刻都在做。不能说我每天早课做两个钟点,晚课做两个钟点,那不行。你早晚课,一天顶多你四小时做功夫,你伏烦恼,还有二十个小时烦恼起现行,这个没有用处。你要把它养成习惯,无论对什么人,对善人不起贪恋,对恶人不起瞋恚,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不但如此,平等的恭敬,礼敬诸佛,平等的感恩,生起来的是礼敬感恩。礼敬感恩是性德,常常性德流露,这个样子,这个是如来本愿。

  所以本愿,确确实实在《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吉祥云比丘跟他讲念佛法门,没有明说,善财知道。如果是老学佛的同学,一看就明白,知道吉祥云讲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念佛法门,指归到净土法门。为什么?吉祥云的形相是念佛,他的形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念阿弥陀佛的。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不间断,昼夜不间断。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睡觉。这一期三个月。般舟三昧一期是三个月,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所以叫「佛立三昧」。由此可知,修「般舟三昧」要有很好的体力,那个多半是年轻人修的,中年以上很困难,你的身体支持不住。

  世出世间法,不管干什么都要年轻,年岁大的人很吃亏。你看看古时候修行证果的,多半都是年轻人。惠能大师接受五祖的衣钵是二十四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第六代祖。年岁大的人困难,学东西愈年轻愈好,年轻人要珍惜你宝贵的学习机缘,不能说到老的时候才学,老的时候困难,只能学一点皮毛,学一点常识,想契入境界不容易。珍惜修学的时光,那个时光,时光有三种,这里讲珍惜学年,像学生读书一样,什么年龄应当读小学,什么年龄读中学,什么年龄读大学,这个时节因缘不可以错过,学佛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此地一定要懂得如来本愿轮是什么?不能辜负如来的本愿,他是教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佛。

  『十方所有净剎海』,这是指一切诸佛如来的报土,通常我们讲实报庄严土。『佛自在力咸令遍』,这是佛的神力。说老实话,常寂光土遍虚空法界,那是理,它不是相,那完全是性德;但是实报庄严土是相,德相;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诸佛如来加持。诸佛如来用什么加持?用常寂光土加持,用实报土加持,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觉察。怎么知道?他在这两土现身说法,教化众生,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

  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维摩经》里头透露了消息,世尊也给大家表演过,学生们向世尊请教,你老人家报土究竟在哪里?佛坐在那里是跏趺坐,我们讲双盘,佛把这个脚放下来,脚趾按到地上,这个大地立刻就现出实报庄严土,跟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与会大众才知道,我们住秽土,佛住报土,虽然在一起,境界不一样。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一个事情,境随心转。佛的心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现净土;众生心不清净,现的秽土。土哪有净秽?不但没有净秽,根本就不存在,「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见到佛的净土,心想变现出来的,这个里头确确实实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但是,有念很难,无念怎么样?无念也很难,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妄想跟无明跟性德都不相应。这个东西很难了,有念不行,无念也不行,那到底怎么办?古人讲:你去参吧!那是不是又有念又无念?也不行,四句百非,都是属于妄想习气。所以不能不用真功夫,不会用,老实念佛,这给你讲真话。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七百八十九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七百九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