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二十

  日期:2011/9/30 12:01:02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二0卷)  2002/08/14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20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五段河间华林,偈颂第八首:

  【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体性无生不可取,此是如来自在力。】

  末后这三首,八、九、十,总结庄严的因缘。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注得比较多一点,他说:「谓由佛等力,明体用无碍,现而常如,然此偈有多意趣。」这三首通一切世间,一切世间所有庄严的由来是佛力、是心力、是众生的业力;大乘教里面常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显现出无比的殊胜庄严。佛的威神、众生的业力,心能转变,这个经论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又给我们讲「唯心所现,唯识所造」,识就是现相。所以佛教导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教我们要懂得转变,在念头上转变。讲席里头常常说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转众生为佛菩萨,你只要会转,就成功了。《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如来跟凡夫差别在哪里?如来会转。他为什么会转?他觉悟,他明了。众生迷,众生不觉,众生不会转。不会转的就很可怜,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他不会转,总是为业力拘束。不但是一生,可以讲生生世世被业力牵引,丝毫转动不得。

  诸位细读《了凡四训》,你看看云谷禅师那一段的讲话,你就明了了。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转,要了解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我们在经教里头学的就是这些东西,这些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不是虚妄的。学会了,在虚妄境界里面我们得自在。在佛法的名词里面讲,就是你得解脱了,这是学佛首先得到的。然后进一步,大彻大悟,再进一步,证得清净法身,那个时候是大成就。我们得到一点自在,解脱了,这是小成就。如是修学,当然法喜充满。

  我们在这一段经文里头,长行接着是偈颂,偈颂前面六首是讲六尘说法,六尘说法就是六尘表法。偈颂里面没有说得那么多,只是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河中莲花,一个是两岸的花树,只举这个例子。河中莲花是比喻相应的心所,性德的流露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是佛菩萨的用心、觉悟人的用心,凡夫不尔。凡夫迷而不觉,染而不净,把自性本具的性德由于不觉变成了烦恼,变成了妄想分别执着。要知道妄想分别执着的体是性德,所以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我们要能懂得佛说这些话的用意,点醒我们,教导我们。我们怎样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生死转变成涅盘?这个转,关键就在觉、迷。所以佛法教学的宗旨,我们常常听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

  总结这一首,第一首『三世所有诸庄严』,这个「三世」是指的三种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众生世间,也指过去、现在、未来,这也叫做三世。前面一个说法是讲的空间,后面一个说法是讲的时间,无论是空间或者是时间,这里面所有一切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花、树,树开花结果,在果中都显现出来了,这个我们很容易接受。为什么?前面我们读很多,一一微尘,那个微尘里面都含摄世界海微尘数的世界。微尘太小,肉眼看不见,树上果实很大,果实里面哪有不含摄的道理?只是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法身菩萨们见到了,他们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凡夫是迷而不觉,处处成障,处处都是障碍;理有障碍,事也有障碍,理事、事事就更不必说了。

  除障就是修行,我们现在在世间,最严重的障碍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古德常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因为人情变幻莫测,冷暖无常,你怎么应付?所以会做人是大学问,会做人是真功夫。学佛、修行,修什么?学什么?说一个浅显的话,学会做人,做一个圆满而没有缺陷的人,这个人就是佛陀,我们应当向他学习。佛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应付这个千变万化的世间?他能做得那么圆满,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行、相好。佛告诉我们,这三种真实、三种圆满是我们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我们能够用性德,随顺性德,这就是佛知佛见、佛心佛行。千经万论,千言万语,诸佛菩萨教众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都离不开这个纲领。

  在护法四天王里面,西方广目天王,你看看他的表法。他一个手拿着是龙或者是蛇,这个手拿着是个珠。那个「珠」是什么?摩尼妙宝,那个珠是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代表圆满的性德、圆满的自性。龙、蛇代表的是社会,代表的是三种世间,三世间。这个里头人情事理变化莫测,不要紧,你只要掌握到这个摩尼宝珠,你应付裕如。谚语有一句话说「以不变应万变」,摩尼宝珠不变,龙蛇是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他是用变化来应付变化,那就是穷于应付,最后依旧不能解决问题。你要是用不变来应付,问题解决了,这个道理很深很深。

  世间人也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说对不对?你听了说:这不错!你要是问佛陀,佛陀说:错了。为什么?凡夫知见,迷而不觉,觉者的知见不如是。觉悟人的知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何必要防人?有防人之心,你想想看你的心不清净。真心本性里头,哪里会有防人之心?就是连《坛经》,大家很熟悉的,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防人之心是「一物」,本来无;本来无的,统统要放下,不要防人。这个人毁谤我,不必去防他;侮辱我,不要去防他;陷害我,不要去防他;他要害我的命,也不要去防他。为什么?没事!命都被他害死了,这还没事吗?是没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有事?人生在这世间总要死的,早死跟晚死都是要死,有什么差别?我没有过失,他把我害死,消我业障!我防他干什么?我如果一防就增长业障,业障消不掉。

  你们要细心去思惟、细心去观察,你才会明白这其中的大道理,这其中有大受用。粗心大意的人,他怎么会懂?活在这世间贪生怕死,不知道生死真相,贪生怕死。觉悟的人晓得这世间是没有生死,宗门的话,我们套一句来讲,「觅生死了不可得」。楞严会上,阿难尊者找心,世尊问他心在哪里?这是很有名的一段经文「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阿难找,找,找不到。达摩祖师到中国,二祖慧可见达摩,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他在这一句话里头回光返照。好半天,说了一句话:「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在这里大彻大悟。

  生死了不可得,烦恼了不可得,菩提了不可得。《大般若经》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防什么?没有防范的,你就得大自在。我被人陷害,应该如此。为什么?过去我害他,今生他害我,这个帐不就了了吗?欢欢喜喜结了。我被他杀了,过去我杀了他,这一生他杀我,帐就结了。不要躲避,躲不了!躲得过今生,躲不过来生,生生世世。这是觉悟的人跟不觉的人心态完全不相同,这就转过来了。你这一转过来,你怎么会不自在?顺境善缘大自在,逆境恶缘也是大自在。这个身活在世间大自在,不管遭什么苦难,被人害死了,还是大自在。宇宙人生真相如是!这一首颂是总结器世间的庄严,虽然三世都说到,但是重点还是在器世间讲得多。「摩尼果中」,树上的果实。

  『体性无生不可取』,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它在一法里面见一切法。这个一法,「摩尼果中」这一法,「皆显现」,一法里面能展现一切法。这里头也显示佛力。清凉大师批注里面也说这首偈是讲「即性无性,体本不生」,所以它的含义很深,「体性无生不可取」。相是幻相,体是真空。《般若心经》里面跟我们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就是没有两样。体性空寂能现万相,这桩事情佛在经里头常常用梦来做比喻;虽然常常连着说「梦幻泡影」,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梦,其它的三个字是衬托。为什么?做梦,六道凡夫都曾经做过梦;有人一天做好多次的梦,不是一个梦,他晚上睡觉,醒过来之后,他还能记得住做了好几个梦。

  能做梦的心性在哪里?了不可得。梦中那个境界,醒过来之后还相当清楚,记得很清楚。昨天晚上做梦,梦到哪些人,跟这些人干些什么事情,在梦中就好像是真的,真有其事;醒过来之后,才晓得原来是个梦幻。那你晓不晓得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是在作梦?是梦境!好像这个梦境的时间长一点,可以做个几十年。实实在在讲,哪有时间的长短?你晚上睡觉做梦的时间很短,剎那之间;跟你这一生的梦境,这一生当中不长,你晚上做的梦境时间不短,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不但这几十年时间不长,《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讲「念劫圆融」,无量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无量劫,我这个说法是真实话。如果我讲把一念展开为无量劫,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念,这个展开、浓缩是妄想分别执着。但是你好懂,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跟你说真的,没有展,没有缩,这才是事实真相。你能懂吗?不懂!我知道你不懂,你是真不懂。什么原因?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见不到事实真相。你要见到事实真相,你的思想、你的言行、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完全变了。

  释迦牟尼佛一生当中,什么时候提防过别人?祖师大德里头或许有,为什么?他没有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虽然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没有破。无明纵然破一、二品,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二品还有三十几品没破,所以可能还有一点习气。这是讲可能还有一点。佛菩萨没有防范过别人,阿罗汉,辟支佛也没有防范过别人。我们是凡夫,如果我们把自己境界提升到(不能跟佛等)跟菩萨等,你防范的心就没有了。还有什么防范的事?你走到哪里心不安?即使这个地区发生严重的大灾难,你在这里头心也是安定的,也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这样学佛算是有一点功夫了。总算你学习有一点成绩,因为你真的明了「体性无生不可取」。

  所以佛常常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就是这个道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说多欢喜!这一点我们真的要学,为什么?你在生活里头才能得自在,才能得真快乐,离苦得乐,永远没有忧虑、没有忧患,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受用。从前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他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刚才讲的这个,你们想想是不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并不是说有很多名闻利养,有很多财富、地位、权势,不是这个;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彻底觉悟、彻底明白了,纵然是贫贱的生活,像颜回一样,他生活得快乐。物质生活虽然非常贫乏,箪食瓢饮,孔老夫子赞叹他:「回也,不改其乐。」他那个乐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觉悟了。

  佛法里面觉悟说得更具体、更高明,「体性无生」。「体性」是讲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的自性;「无生」就是无灭,不生不灭。「不可取」,为什么不可取?它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体性空寂。这个空很难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叫空,那连三岁小朋友都懂。它真的是空寂,但是空寂里头它能够生有,它能变现出虚空、变现出法界,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星系、星球,变幻出许许多多的众生,有情无情的众生。它会变!变幻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跟诸位说也没有。变幻的是什么?佛讲了,「梦幻泡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为什么把这个东西、把这个梦幻当作真的?凡夫迷而不觉。像人在做梦,把梦中境界完全当真,在梦境里头患得患失,所以他有苦恼。如果他真的觉悟了:「我是在做梦,梦是假的,失掉也无所谓,得到也没什么欢喜。梦里头遇到一只老虎,我就舍身喂虎!」我这个身是假的,虎也是假的,就不会害怕了。梦里遇到一头老虎要来吃他,吓得一身冷汗,吓醒过来!要是学佛的人,「这是个梦,后悔呀!我没学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

  所以觉悟的人知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证道歌》上两句话。这是梦境,你何必那么认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一场梦。那一真法界呢?我们要问: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报土呢?跟诸位说,也是梦境,没有例外的。能现能变的心性,它是空寂的,所现的全是幻相。凡夫,特别是六道,特别是我们现前所见到这个世间,变幻莫测,变幻太大太大了。古人形容日新月异,天天不一样,月月不一样,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妄念纷飞。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变化没有这么大,什么原因?因为他们那个地方人心是定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所以现出来这个境界就很平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们称它为一真法界。其实,都是体性现相。

  那些觉悟的人知道这些现相不可取,所以他在现相里头不取不舍,随缘自在。你取,错了,你舍,也错了。你取跟舍,那都是真实才有取舍,它是梦幻,有什么好取舍?所以说取错舍也错。不取不舍,恒顺众生,随喜就是功德,就对了。顺境善缘无取无舍,逆境恶缘还是不取不舍,得大自在。我们学佛能契入这个境界,好境界!总算你这一生没有白过,你真的有了收获,觉悟了。无量劫你都在昏迷,难得今天清醒过来了。这一清醒就入了佛菩萨的俱乐部,跟一切佛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跟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你说这个多快乐!你说这个多么幸福!这真的是得大自在。

  末后一句『此是如来自在力』,「如来」是自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自在力」,诸佛如来加持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众生回归到自性。这一句是双关语,我们今天讲得佛力加持,我契入境界了。得佛力加持的条件是在放得下,章嘉大师教我的「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得佛力加持,你才能入这个境界。这个经文里头所含的义趣你才能体会到,你才能懂得。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九首偈颂:

  【此地一切庄严中,悉现如来广大身,彼亦不来亦不去,佛昔愿力皆令见。】

  这一首清凉大师给我们说的是「智正觉世间」,也是「例一切庄严」。前一首「明佛力」,这一首说明「愿力」,愿力通自通他,说明「即相无相,现无来去」。我们来看这四句偈。『此地』是指华藏世界,我们一定要记住,也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个世间,我们的世间不离华藏。『此地一切庄严中,悉现如来广大身』,很可惜没有几个人能见到。如果见到了,好事!见到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见道」。一般我们讲菩萨果位,「见道位」。见道位是什么菩萨?圆教是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道」是什么?道是心性,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把「人生」换个名词,宇宙「众生」的真相,这个意思就更广了。

  说宇宙人生是对我们初学人讲的,这个名词比较贴切自己,这不是说别人。要讲众生,我们这个身是众缘和合而生,这是众生。众生包含的意思非常非常广大,人生只是说自己一个人。众生包括人生,人生不包括众生。宇宙众生的真相明白了,大乘经上常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悉现如来广大身」就是诸佛如来的清净法身。诸佛如来的清净法身在哪里?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总是如来清净法身;这个广大身是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的本体,法身无相而无不相。就像佛在《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解释般若,般若亦空亦不空。所以讲般若有三个说法,现在的意思从三个方面去看,般若的体是空的,般若的相是不空,般若的作用是空不空。空不空显示出中道,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是真正觉悟的人,拣别不同于凡夫。凡夫着有,不知道空;二乘着空,怕有;菩萨空有二边不执着,叫中道,他自在。

  法身亦复如是!为什么称法身?身就有相;称法性,性没有相。性是能现能变,法身是所现所变;性没有生灭,法身也没有生灭。如果你真的参透,谚语里头有一句话说「理得心安」,道理你得到了,你明白了,你的心就安了,再也没有妄想忧虑,再也没有分别执着,你得大自在。你了解事实真相如是如是,确确实实没有生灭。人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人有没有苦乐?没有苦乐。人有没有善恶?没有善恶。世间有没有是非?没有是非。这个话愈听愈不懂,照你这样说,你这个人是个白痴!你怎么连个是非善恶都不懂?利害得失都不知道?这人不是白痴是什么?要不是白痴,那就是真实智慧,所以世间人有一句话说:「大智若愚」。但是这里头确实有不相同,什么地方不相同?觉迷不同。白痴迷,他是迷而无知;佛菩萨是觉,觉而彻底明了。明了什么?一切法,《般若经》上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只要把这三句话,这是《大般若》的总结,你要是参透了,你就明白了。你心里头无始劫养成的烦恼习气(就是分别执着),你才能断得了。否则的话,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太深,你断不了。

  这个道理,我记得在《华严经》前面说过,在「世主妙严品」第一品里头跟诸位说过,跟大家讲剎那生灭。你要是把剎那生灭这个现象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悟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讲的「八不」,这个地方讲了两个。「八不」每一句都圆满含摄其它的七句,说一句就是全部都说了。你必须要懂得剎那生灭,这八句你才真正体会得到。你会了,要能够落实在你的思想、见解、言行、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你就是真正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正过法身菩萨的生活,分证佛果的生活,不一样了!你的清净心现前了。我们总结佛陀的教诲,大菩提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有这个样子了!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大觉。菩提心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大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心。觉悟必定具足这五条,这五条是纲领,细说就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

  剎那生灭,我们在这一句里体会到什么?生灭同时。它太快了,没有办法辨别,但是它确实有生有灭。前念灭,后念生,比我们说话的速度快,比我们思惟的速度快,我们今天计算机的速度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我们今天能够思惟观察的是物理波动的速度,光的波动,电磁的波动,这是现在科学家观察速度最快的;一秒钟十八万英哩,等于三十万公里,一秒钟。你就用这个慢慢去想,你微细去观察,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万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千万分之一秒,亿万分之一秒,它速度多大!然后你再微细去观察,到亿万分之一秒,十亿万分之一秒,百亿万分之一秒,亿亿万分之一秒,它不动了,那个光停止了,没有速度了。这个时候你发现了,不生不灭。

  佛在《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我在讲经的时候说过,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这个速度不止,这个还太慢。为什么?以《仁王经》的说法,我们弹指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不多,不算多。实际上不止,佛说法许许多多地方他给我们略略提示一下,我们必须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你才能入得了境界。佛的说法用我们现在话来说,的确是高度的艺术。他的话是活的,不是死的,真的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的言语是圆融的,浅的人听起来很浅显,深的人听起来很深,「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把宇宙众生的真相略略的透了一点。如果能够体会得,好!真得受用,受用无穷,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不入这个境界,怎么想都想不到。为什么?你想,落在意识里;这个不是意识的境界,你怎么可以想得到?所以佛经上常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达不到,心思达不到。

  『佛昔愿力皆令见』,菩萨得到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见到了。在一般说起来,大乘经教里头常说的,哪一个等级的菩萨?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动地,定慧功夫之深跟如来果地相当接近,这个时候佛力能加持得上,宇宙众生真相于是大白。这个时候是他亲证的境界,是他的现量境界。由此可知,七地以前知不知道?知道。自己没有亲证,只能够从理论上去观察,事实上他还没有接触到,理论上他明白了。我们今天,事实当然我们见不到,理论我们功夫不够,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闻佛教诲而知道有这桩事情。我们相信佛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就是真正老实话,事实是什么样子,佛就怎样说,不增不减,所说的与事实完全相符合叫如语。

  今天我们也是得佛本愿加持,我们对于这些经文能体会到一点意思,能觉了少分。如果没有佛力威神加持,这少分我们也体会不到。我们看这段经文一定是含糊笼统看过去,甚至于一般世俗人把它当作文学、当作小说看过去了,怎么会知道字字句句里头有这么多的意思在?再看最后这一首:

  【此地一一微尘中,一切佛子修行道,各见所记当来剎,随其意乐悉清净。】

  这一首是总结前面所讲的「众生世间」,总的说明「一一事中,皆现三世间严」。这一首里头为我们说明「尘尘」,一一微尘中,每一粒微尘都含摄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了三种世间。在一微尘,前面我们读过,在一毛端、在一毛孔,实际上微尘、毛端、毛孔是说的一桩事情,都是形容物质里头最小的,小到不能再小。这么小的一个物质里面含摄着大千世界,谁知道?我们在前面读过,普贤菩萨知道。普贤菩萨有能力契入,能够入一一微尘里面所现的世界,这是一般大乘经里面我们没有看见过的。只有在《华严》里面看到普贤菩萨,真的叫神通广大,真的是不可思议。前面是讲愿力,这个地方是讲「随乐力」,随乐是随着自己的爱好。众生世间嘛!众生里头还有很多没有彻底明了宇宙众生真相的一类,他们依然随着自己的爱好,喜欢到哪里去,他自自然然与那个境界感应道交。这首偈为我们说明不坏相,各各所见不同,显示出华藏的庄严。

  我们看偈颂,『此地一一微尘中』,「此地」是指华藏世界。要记住,我们这个地球是华藏世界里面的一颗星。我们居住这个地球,这个太阳系,这个银河系,不是在华藏世界之外。而下面会跟我们讲到,我们这个银河系是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这个大世界好像一个大楼一样,很大的一个大楼。这一层里面有千万个房间,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房间。世界之大,没有法子想象。这个世界「一一微尘中」,当然也包括我们地球上的微尘,这个微尘里面不简单,微尘里头有世界海。我们在前面一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过,这一一微尘里头不只是一个华藏世界,无量无边个华藏世界显现在里头。为什么?称性。性没有大小、没有来去、没有生灭,称性!所有一切现相都称性,为什么?相是从性生的,是性变现出来的,哪有不称性的道理!

  『一切佛子修行道』,这个地方就有了局限,没有讲到六道凡夫,没有讲到一切造作善恶的众生,是讲「佛子修行道」,佛的弟子!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志愿、爱好不相同,所以修行的法门不一样。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了许许多多的法门。佛灭度之后,那些祖师大德们建立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派,在印度、在中国,从中国传出去的韩国、日本、越南,这些地方的佛教都从中国传出去的,他们也建立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派。「一切佛子修行道」!你喜欢修学哪个宗派,依照这个典籍、你所选择的经论学习,都能成就。《般若经》上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随你爱好。

  但是你要懂得尊重三宝。所以学佛,无论在家出家,第一堂课是传授三皈,第一堂课。传授三皈就是叫你要尊重三宝,三宝是你修学的总纲领、总的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决定不能违背,违背就是违背了佛法,那就不是佛法。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三宝统摄了。三宝是总纲领,无量无边法门就像网一样,三宝是纲,法门是目。网不离纲,纲不离网,让你晓得无量无边法门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体的,要从这个地方认知。古大德虽然建立派系,建立宗派,他知道,所以彼此互相尊敬。所学的方法不一样,所依的经论不一样,到最后断烦恼、开智慧、入佛境界,完全一样。

  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贡高我慢,不会自赞毁他。我们会赞叹不同的法门,我们会尊重不同法门的修行人,我们会互助合作。古人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如果佛弟子互相毁谤,自赞毁他,这个现象是灭佛法的现象,不是兴佛法的现象,我们要懂得。兴佛法是诸佛菩萨的功臣,灭佛法是诸佛菩萨的罪人,我们怎么可以做诸佛菩萨的罪人?灭佛法,佛法不住世间,众生苦!众生为什么苦?永远迷惑不觉,觉悟的机缘没有了。不觉,肯定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哪有不造业的道理?起惑造业,果报在三途、三恶道,你说多可怕!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一定要学五十三参里面的善知识,要互相尊重,要互相赞叹,要互相敬爱,要互助合作。佛法如是,华藏世界如是,极乐世界如是,这里面没有冲突,这里面没有毁谤、没有误会。每一个人从思想到言行,无一不是透明的。身体透明的,所以感得大地也是透明的。我们在往生经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琉璃类似我们世间的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我们这个世间人人所喜爱的绿色的草坪、树木,我们讲绿化,草本木本。西方极乐世界是宝,大地是绿色的翡翠,佛经上讲的琉璃;那个琉璃是软的,不是硬的。我们这个世间找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东西,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金银七宝是硬的,不是软的;极乐世界的珍宝都是软的。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人在地上散步,就像走在沙地一样,一步踏下去会陷下去四吋,大概四个手指;脚拿起来之后,它又恢复原状,让你感到非常舒适,像在沙滩上散步一样。软的,它不是硬的。

  因为各个法门不一样,果证不相同。有人喜欢人天福报。『各见所记当来剎』,你喜欢哪个地方,你就生到哪个地方,佛对众生一丝毫的勉强都没有。你喜欢人天福报,你来生在人天享福。喜欢色界天、喜欢无色界天,都行!喜欢声闻,喜欢缘觉,喜欢菩萨,喜欢作佛,在十法界里头,「各见所记当来剎」,你当来到哪里去投生。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诸佛菩萨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像我们这世间人,总是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家亲眷属,一定要拖他到极乐世界去,那种热心超过诸佛菩萨。他愿不愿意跟你去?那不一定。如果有善根福德因缘,你的劝请是好的,他觉悟了,他很认真修,这是对的。你把极乐世界介绍给他,他也很欢喜、也很赞叹,他不乐意去,你就不要再拉他了。

  有,有很多!修行程度相当高的人,你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很赞叹,你问他去不去?他说:我不想去。他想到他方佛土去,不想到极乐世界去。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甚至于众生造恶业,他要到地狱去,他要到饿鬼、畜生道去,佛也好,佛绝不障碍他。造什么样的业,受什么样的果报,到哪一个法界去,十法界嘛!十法界不是佛菩萨造的,不是佛菩萨在主宰的,都是你自己主宰的。所以你自己要觉悟,你要往哪一道去。给你说老实话,这一切众生各个将来都成佛,各人早晚不一样。他现在造作恶业堕地狱,他将来会不会成佛?肯定成佛。地狱罪受满了,他离开地狱,肯定再会遇到佛菩萨。佛菩萨教导他、帮助他,『随其意乐悉清净』,恒顺!他想到哪里去,帮他到那里去。但是佛菩萨所帮的是善道,绝不帮助你堕恶道,这是肯定的。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一十九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二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