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二十九

  日期:2011/9/30 12:11:32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二九卷)  2002/08/2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29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所持剎网差别长行,随门广释第三段明体。在这一段经文也是有二十句,都是略说,列二十种,前面十种是讲「色相」,后面十种是讲「声」。这两大类可以说把诸佛的教体跟众生学习的、接受的教体都包括尽,世界种之体也不例外。这个理趣很深,道理很深,如果真的能够会通,我们就晓得情与无情确确实实同一体,同圆种智。我们娑婆世界是以音声为教体,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圆是圆融、是圆满,通是通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差别各异,凡是相同、相近的,自自然然他就聚集到一起,真正显示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自然现象,这在佛经上讲法尔如是。现在请看经文:

  【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或有以众色焰为体,或有以诸光明为体,或有以宝香焰为体,或有以一切宝庄严多罗华为体,或有以菩萨影像为体,或有以诸佛光明为体,或有以佛色相为体,或有以一宝光为体,或有以众宝光为体。】

  这说了十种,这十种都没有离开色相。我们读这一段经文,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在这里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前面一段我们要学形相,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体质,体就是讲的性质,特别着重在质体。中国古人读书常常说读书目的何在?在变化气质,那个质就是体。不读圣贤书,这个体就所谓是俗不可耐;读圣贤书之后,真的要知道变化气质,提升境界,自自然然就不同。

  我们在此地看『或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这个于事于理都讲得好,世界确确实实是以微尘为体。华藏这么大的世界,以什么为体?我们回头想想,我们的身,我们的身以什么为体?也就是说这个身是怎么组成的?无数的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是我们身体、肢体。大的星系怎么组成的?大星系由许多小星系,无量星球组成的。这些星球在太空当中又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是由星云凝聚而成的;换句话说,星球在未形成之前,一片像云雾,慢慢云雾凝结成一个星球,成了一个星系。成了许许多多星球,就变成一个星系,这是「以十方摩尼云为体」。

  从这个地方我们应当体会得,今天世间所讲的多元文化,真的,大宇宙如是,我们的小宇宙也如是,以多元文化为体。此地讲了二十种,十种色相、十种音声,这不是多元的吗?这不是单元的。因此我们有多元的理念,就与宇宙众生真相相应;如果没有多元的理念,完全心里头只有单一,而不能够容忍,这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体性,还说了二十种,这二十种最后总结,「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二十种是列举而已,所以是多元的。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要能够体会得,心量自然拓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能包容,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总是以清净平等欢喜心来接纳,自自然然你就能受到真实的利益。方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他自己要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决定说不出来。我们通过五十年的学习,我们尊敬老师,我们爱老师,我们常常把老师的教诲提在口边,这是什么?我们也有少分相应,也真正得到享受。证实老师的话没错,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老师仰慕的心、尊敬的心、感恩的心,油然而生。但是你得要善学、要会学,你要不会学,那几十年的时光空过了;不会学得不到利益,会学的人他得到了。怎样才算是会学?第一要有清净信心,对圣教、对老师不能怀疑,怀疑你就得不到,这是头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决定是依教奉行,遵守老师的教导,去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你要真干!第三你要有恒心、有耐心,锲而不舍,法味就现前了。

  世味,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滋味比不上法味,法味才真正给你带来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乐世间人没有法子体会,你怎么想你都想不到,你步入这个境界,大乐!世间五欲六尘哪里能跟它相比?五欲六尘要能跟它相比,释迦牟尼佛不会出家了。他是帝王的身分,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统统得到。不是说一般人希求,得不到、求不到这才出家。他不是的,一切现成的,他把它放下、把它舍掉,那是为什么?这个比那个更乐。做帝王,中国古人常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比不上觉悟的乐。所以世尊舍其王位求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里头有大乐,这个是真乐!世间之乐,佛在经上常说乐为坏苦,懂得的人不多,但它是事实。多少人迷恋在其中,到离开的时候、分手的时候苦不堪言,难分难舍,苦报现前。出世间的大乐,大自在,大圆满。所以在此地我们体会得多元,我们要有多元的理念,把这个理念扩展,扩展到没有边际。

  在第二句里面,『或有以众色焰为体』,跟底下一句『或有以诸光明为体』。焰是火焰,这两句就事上讲,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这个星球它是以燃烧为体。太阳是整个星球高温度的在燃烧,整个星球在燃烧放出光明,所以是个火球。晴天夜晚的天空,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星星,这些星星都跟太阳一样,全都是在燃烧,释放光明出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要求智慧,光明是表智慧,我们要学太阳,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这个星球虽然很大,比地球大的多,它里面的资源当然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它那个火慢慢烧,资源烧尽它就熄了,熄的时候它就没有光,到它没有光的时候这个太阳系就解体了。所以世界有「成、住、坏、空」,它正在燃烧的时候这叫住劫,成住坏空,烧尽的时候它就坏了,到整个瓦解它就空了。当然在我们有生之年,这太阳的燃烧还不会消失,它的光明消失还有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我们要求光明,我们要能够舍己为人。

  你想想看,太阳它的恩惠,至少围绕着它的这些行星都得到它的恩赐。地球上如果没有阳光,所有一切生物都不能生存,这一切生物能够在地球上生存,最重要的靠阳光;换句话说,靠太阳的光明的恩赐,我们要学。你看看阳光对于这一切万物是平等的、是无偿的,不希求报偿,这是真实的恩惠,真实的慈悲,真实的智慧,从阳光这个地方学到;然后我们看到所有一切发光的质体,都是在提醒我们这个理念,唤起我们要以大公无私为一切人事物去服务,义务的,尽心尽力。你能够学太阳,宗教里面常讲太阳神,太阳神就是这么来的。在佛法里面不叫太阳神,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两位得力的助手,表法的意思非常好。日光,日对治什么?对治寒病;月光清凉,对治热病。众生的病分为这两大类,药师如来用这些方法来对治。

  第四句『或以宝香焰为体』,还是着重这个「焰」。宝香我们就晓得,燃烧的物质,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它这种燃烧就是核子分裂,所以才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这么高的温度。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宝香,我们就晓得佛是指什么,我们要学的是性德之香。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本具的德能的光明,从相好里面放出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学习不难,凡夫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凡夫的情执没有断,好恶没有放下。这个人对我好,我喜欢、我感激他;那个人对我不好,我讨厌他、我恨他,凡夫!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你用的是轮回心,不是真诚心,这是凡夫学佛的难度。这个难度要不能够破除,不能够把它消化掉,你的修学很难进展。这些那要讲求修学的功夫了。功夫从哪里看?你能不能够克服烦恼习气,再恶劣的众生,你不会讨厌他,你才是真正觉悟了。这个众生处心积虑要想害我,我对他纯净纯善,他还要想方法来害我、来整我,你不恨他吗?纵然没有报复的念头,肯定你一定有回避他,一定是拒绝跟他往来,这是什么?人情!你要记住人情,人情可不是佛菩萨的道情,道情里面没有。这些地方我们要转变,我们要悔改,宗教里头讲悔改。

  我们要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见解,诸佛菩萨是怎样看待一切众生?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诸佛菩萨看的。中国的圣人,他们的看法跟诸佛菩萨非常接近,「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处心积虑要想害我的人,他性本善,你知不知道?如果知道性本善,他再恶,我还是很欢喜他,我还是很尊敬他,绝对不会以他那种心态去报复他,没这个道理。他为什么对我发生误会?为什么对我起这个恶念恶行?是他一时迷惑。记住,一时迷惑不是永久的,早晚他会醒悟过来,他是个好人。即使造作五逆十恶,甚至于毁灭佛法,造五逆十恶的重罪,他还是有佛性,这个人还是性本善。所以诸佛菩萨、圣贤眼光里面,他们看待跟凡夫不一样,凡夫认为这个人是不可以赦免的,佛菩萨依然大慈大悲,没有把他的罪业、罪行放在心上。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必须在这个境界里面,要做一个重大的改变。

  五年前我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转过来了。顺境逆境、恶缘善缘,我在这里面得到清净平等,欢喜无量!四十多年的学习,在境界里面才回过头来。在我学佛三十年的时候、二十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修忍辱波罗蜜,我能够忍受,但是心里面还有稍微的不平。到四十年,学佛四十年,欢喜了、平了,在这个顺逆境界、善恶之缘里面,渐渐平等了,这才真正生欢喜心。如果不认真修忍辱波罗蜜,这个境界你得不到,这种快乐你无法想象,你也没有办法体会。我们读《金刚经》、读《涅盘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境界我能够体会得少分。境界真的转过来了,对于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一片慈悲,这个慈悲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怨亲平等,善恶也平等,这个道理很深!不认真学习,我们怎能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

  下面一句,『或有以一切宝庄严多罗华为体』。我们晓得印度古代有贝多罗树,这个树叶古时候的印度人用它来书写,我们佛法里面讲「贝叶经」,这个贝叶就是贝多罗树的树叶,他把这个树叶裁成一样大,两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这上面可以写字。还是属于色相。色相,跟以下所说『菩萨影像』、『诸佛光明』、『诸佛色相』,可以说这是从事于文化工作。这一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以什么为体?以此为体,以菩萨形相、以佛的色相。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这几年各地方讲经弘法,常常用的一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典型,到这个世间来是来表演的,八相成道,做给世间人看的,希望世间人看到之后能觉悟,佛菩萨这个作法是正确的。

  我们凡夫的作法错误了,错误就有苦受,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作法,带来六道三途的苦报。佛菩萨他们的想法、看法、作法超越十法界,不在六道之中;不但不在六道,也不在九法界。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自己清楚明白,一生所示现的不违本愿。我们仔细观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行谊,确确实实给我们表演的,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一生的示现真的叫干净利落,一尘不染。

  我们说得更明显一点,「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要有争,你要有求,你就染污了。只要有争有求这个念头,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已经不平等,已经是迷了,迷而不觉。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学清净平等觉,一定要真正学佛,「于世无求,于人无争」。别人争,让给他,应当要让,觉悟的人哪有不让的道理!所以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那个忍让对他是轻而易举,一点都不费力。大乘经教不要说参透,参透了,那你是法身菩萨!你能够契入少分,你的受用就跟一切世间人不一样,虽然没有入菩萨境界,靠近了,愈靠愈近。这是真实受用,法喜充满。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三「明体」:

  前面十句最后的两句,『或有以一宝光为体,或有以众宝光为体』。我们读这些经文,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一点启示,帮助我们学习。在我们这一生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晓得佛法有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虽然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不能没有,但是学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学到,学得很好。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古时候祖师大德为什么要建立宗派,宗派就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学不了。那怎么办?在这个法门里面选择几部经,这几部经性质都相近的,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学这一部分。

  在中国隋唐时候,有华严宗、有法华宗。华严成为一个宗派是贤首国师他提倡的,佛法太多、太广,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能学得完的,学一部分,这就容易多了。法华真正成为一个宗派,智者大师,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又称为天台宗。华严,贤首国师真正成为一个宗派,所以大家称为贤首宗,以人名来称呼。其它像法相唯识、像三论、像律宗、像净土,都是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取一部分。尤其是净土,净土经论最少,只有三经一论。远公大师在庐山建莲社,提倡念佛,提倡共修,当时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修行,人数不在多,是要在真修,各个都有成就,无比的殊胜。在远公那个时候,净土经论传到中国来,翻成中文只有一种《无量寿经》,净土经论《无量寿经》最先翻译。庐山远公大师就依这一本经,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各个成功。在那个时候,《弥陀经》跟《观无量寿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明了,我们的根性不高、不利!

  我们学教取什么?取一宝光为体,行!众宝光为体,我们就难了。众宝光为体是通家,一宝光为体是专家。所以我学佛的时候,我就提倡,劝勉同学学一部经论。如果我们有一百人,每一个人学一部经,都学不相同的,我们这个道场就有一百部经,各个人都是专家,各个人都是第一。你专攻《无量寿经》,无量寿第一;你专攻《阿弥陀经》,阿弥陀第一;你专攻「金刚般若」,你是《金刚经》第一;各个人都第一。这一百个人就是一百部经,一个人讲经,九十九个人都来听,所以这一百部经我们统统都听了,但是自己专攻一门,把一百部经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融合在我这一部经里面发挥,所以各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你的光芒,也就是说你的影响力,决定影响全世界,决定影响到后世,时间、空间你都有久远的影响,你成功了。

  如果你搞多了,搞杂了,你搞一辈子一样都不能成功。谚语里有所谓「行行通,行行松」,不精。你知道的很多,每一样都很平常,没有出色的地方。换句话说,社会一般大众真正想学经教的不找你,他找什么人?他找真善知识,找专家。我学《华严》,我一定找真正能契入华严境界的,我找这个善知识;我学《无量寿经》,我一定要去找真正得念佛三昧的,真正入无量寿境界的,我会找这个。肯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读这些经论要有启示,要有体会。「色相」十句,我们讲到此地。再看后面十句,后面十句是讲「音声」:

  【或有以一切众生福德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境界清净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菩萨大愿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方便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剎庄严具成坏音声为体,或有以无边佛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变化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善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净音声为体,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个末后是总结。这是以音声说了十句,这一段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是以音声为教体。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选择法门,他老人家就说得很明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利!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以音声说法,孔老夫子在中国(出现在中国),也是以音声说法。那个时候没有讲义,没有书籍,他们的东西流传下来都是过世之后,学生从自己听闻记忆里面写出来。换句话说,都是学生的笔记,流传后世。

  佛的经典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之后,弟子们开始结集。佛法,佛弟子跟孔老夫子弟子不一样,夫子的学生并不像佛陀学生大规模的集会来做这个工作,夫子学生当中只有少数志同道合,觉得有把夫子这些学说传下来的必要,个人就记忆里面提出一些数据。我们今天在《论语》里面看到,其它散在五经里头,分量确实不多。佛陀的弟子就不一样,学生多而且修行证果的人多,所以他们有组织大规模的来做。所以有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第三次结集,第四次结集。在第一次结集里面采取复讲的方式,阿难尊者的记忆力很好,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佛平常教导一切人,他都在旁边听,他有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他一遍能记得住,而且能够很长的时间他不忘记,大家推他出来复讲。

  我们佛门培养讲经法师,是从阿难尊者传下来的,所以佛门这两三千年,弘法的法师、讲经的法师统统都是讲小座出身的。头一个讲小座的就是阿难尊者,完全复讲,不能加自己的意思;加自己的意思那就错了,那不是佛说的。后世培养讲经弘法人才,复讲老师的,也不能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自己烦恼习气没断,你没有开悟。什么时候你可以自己去讲,不要去依老师?你开悟了,以这个为标准。你开悟之后,你不会把意思讲错。没有开悟的时候,很容易把意思讲错;意思讲错了,要负责任。百丈大师那里有个公案,「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公案许多同学都知道。你要是误导众生,罪过很重。你自己走错路,那个过失小,你把别人引错了路,那你要负责任。所以复讲只有复讲老师的,要是讲错了,老师负责任,学生没有责任。学生如果自己发挥,自己加意思,那你要负责任,这个道理跟因果的责任一定要懂。这个传统一直到我,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复讲,这在台中十年,这个方法好,非常有效果。

  现在我们看后面十句。十句的第一句,『或有以一切众生福德海音声为体』,一切众生的福德。后面这十句要用佛法来讲,「应机说法」。前面这十句是自己的真实智慧,自性的德能,自受用。应化在世间是来帮助众生的,换句话说,他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他受用,我们在这个世间示现什么样的形相?应该要说什么样的法?那要看众生的根性,不是自己想说什么,这个不行,这不契机,一定要观察众生的根性。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医生一定先要诊断他得的是什么病,他这个病根源是什么,要把他的根源找到,然后用什么药物来治疗。总不能说医生先把处方开好了再去治病,没这个道理。

  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你刚才讲的,我们学经教学一种,那不就等于好像一个处方。我这个处方怎么能应机,怎么能治一切众生病?你这个问题问的也不错,可是佛法是圆融的,经典上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任何一部经典能契一切众生机,看你怎么讲法。有从理上的讲法,有从事上的讲法,有从因上的讲法,有从果上的讲法,这一部经讲的方法千变万化,活的,不是死的。这个不容易了,这个难学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一门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开悟了,悟了之后,经就是活的,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你得自在。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能应一切众生的根机,众生根性不相同,这个经文是一样,讲的方法不一样,都能叫一切众生满意、欢喜。所以不悟是不行的,一定要觉悟。

  众生福德,这是世间,凡是讲到众生多半都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的「福德海」是伦常道德,能够遵守,伦常是大道!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所赞叹的,古代的帝王都是圣人,「圣」这个字的定义,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理事、性相、因果都清楚都明了,称为圣。他们教人,用现在的话来说,确实是很简单,抓到几个重要的纲领原则。「五伦」,五伦是天道。何谓天道?天然的大道理,天然的法则,天然的原则,不能违背;违背了,那你就有苦头受了。五伦是讲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讲什么?人际的关系。你知道这个关系是天然的法则,你能够遵守而不违背,你的家和,你的国和,你的社会关系和,和为贵!这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平等怎么讲?人人都遵守自然的法则,伦理。伦理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孔老夫子一生没有创造,现在人讲创作,孔夫子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两位东西方的大圣人都给我们说,他们一生是「述而不作」,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孔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人要有创作,是从自己意识里头流出来的,没有创作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不一样。

  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总原则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常是恒常,永远不变的,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天道,自然的、天然的。「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同时就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道。我不愿意别人加给我的,我就决定不能够加诸于别人。第二个是「义」,义是什么?义务,用现在的话来说,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不求报酬、不计代价,完全是付出的。义,还有一个意思,做到恰到好处,义者宜也。第三个是「礼」。人与人之间要有礼节,这是长远和睦相处之道。礼的精神,自卑而尊人,自己一定要懂得谦虚卑下,要懂得尊重别人。

  第四个字是「智」。智,今天所说的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容易迷惑,容易做错事;依理智,不依感情。最后是一个「信」,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互信,我信任别人,别人也信任我。在佛法里面,别人不信任我,我也信任别人,这样说来,那不就吃亏?不就上当?吃亏上当事小,缺德事大,不能够缺德,我要修养道德。「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根本,这五个字在佛法里面就是五戒,我们晓得五戒是学佛的根本,称之为根本大戒。戒律、威仪再多都是这个根本的细说,根本的广说归纳起来就这五个字,这五个字不但生福德,也生智慧。这个「福德海音声」我们就懂得了,伦常道德,在佛法里面五戒十善,《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这是众生福德海音声。

  第二句是『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我们可以说前面一句这是众生世间的治世,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唐朝时候「贞观之治」、「开元之治」都是历史上所称赞的。众生的业海声音,我们就晓得这是乱世。伦理道德没有人讲究了,没有人肯奉行了,这个时候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违背了天道,天然总原则、总纲领失掉了,人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私欲,造作种种的不善业。

  在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众生,帮助他离苦得乐?印光大师出现在近代,提出在乱世教化众生的纲领,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现前这个社会,无论讲什么经,你只要掌握住印光大师这个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你就不会讲错。这个总纲领,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它是世尊末法往后九千年指导的总原则。第一句「敦伦尽分」,第二句「闲邪存诚」,第三句「信愿念佛」,末后教我们「求生净土」,十六个字的箴言!释迦牟尼佛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在往后九千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无论讲什么经,讲《华严》不例外,讲《无量寿经》也不例外。真不愧是智能第一的大势至菩萨示现的,你看看这么简单,这么清楚明了的指示。

  「敦伦」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伦」是类别,「敦」是以诚恳的心对待一切同类。我们在人道,所有这个世间一切人,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不分宗教信仰,他都是人。那我们就要用真诚的心来对待,和睦相处,这叫敦伦。如果是学大乘佛法的同学,你就清楚了,所有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伦。这怎么说?《华严经》上跟我们讲的「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怎么不同伦?同一个心性,同一个阿赖耶识性识变现出来的。

  这说明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我是同伦,我要敦睦伦常。我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对待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叫敦伦。尽分就是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无论我在哪一个行业,无论我过什么样生活方式,我在自己本分的行业、本分的生活方式当中,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

  我们今天这个身分是释迦牟尼佛学生的身分,我们要清楚;我们的行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要记住我们的身分,我们代表释迦牟尼佛。一切众生要想看看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子,在我们身上看;换句话说,我们像不像个佛的样子?佛的形相是戒律。我们没有见性,见性就有道共戒;我们也没有得定,没有得三昧,得三昧之后有定共戒,自自然然没有过失。既没有得三昧,也没有明心见性,那怎么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那就像!不是真的佛,他像佛,相似即佛,我们要做到这个样子。

  所以我劝导同学们一定要重视《沙弥律仪》。我所提出来的四样东西:第一个是儒家小学的《弟子规》,第二部《十善业道经》,第三部《感应篇汇编》,第四部《沙弥律仪》。我们能把这四样东西落实,真正做到了,就有一点像佛了,是佛的学生,有佛的形相,最低限度的。从这个基础上慢慢再向上提升,那是诸位自己的事情了,我帮助你的只是把这个根基奠定。好像盖房子,我只做地基,地基上面的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我这个学院对同学的要求,有佛的样子。有佛的思想、有佛的见解、有佛的行持,那是在大乘经教里面学了。先把基础打好。我劝同学的方法,「一门深入」,一个人学一部经。当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老人家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每一个人学的经不一样。学什么经?老师非常开明,叫我们自己去选。从哪里选?从《大藏经》里面选。我们初学,多半都是在《大藏经》选哪些经?阿含经、经集部。这个日本的《大正藏》用起来比较方便,我们在阿含、经集部里面去选,这两个部分。为什么?它经短,不长,学起来容易。

  所以要懂得方法,选择的经论最好偏重在因果上,因为对现代人的根机,要消一切众生的业海,消他的业障,不能不从因果上下手。印光大师一生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都可以把它当作佛经来学习、来弘扬。你一生学《了凡四训》,做《了凡四训》的专家,不但你能够把它讲好,你统统都能够做到,你本身就是个典型,就是个模范,活的袁了凡,了凡的化身。接引初机,帮住这个世间苦难的众生消业障、增福慧,无过于是。这是讲「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二十八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三十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