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五十二

  日期:2011/9/30 14:39:2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五二卷)  2002/9/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52

  诸位同学,请看这十海当中的第二海,无尽光明轮海,它所持的二十层佛剎,请看第七层: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

  这一句是讲距离。

  【有世界名与安乐。佛号大名称智慧灯。】

  我们读这一段经文,自自然然就会想起西方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你看他这个世界叫『与安乐』,「与安乐」岂不就是极乐世界吗?佛的德号叫『大名称智慧灯』,我们想想,这是不是阿弥陀佛?很可能!佛的名号,在我们这个世间称他作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别的世界未必跟我们用的名称相同;用的名称不相同,意思一定相同。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与一切众生安乐,这个名号里头我们要特别着重在「与」。与,由此可知,不是自己证得的,是佛陀本愿威神加持的,这不就是带业往生吗?意思非常明显。

  我们听教、读经,务必要记住世尊在入般涅盘之前,教导我们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有一等喜欢执着的人,他一生很不容易成就,斤斤计较着经里面的文字。这文字怎么能执着?我们现在读的经本是翻译的本子,当年集结经藏的本子是用梵文的,梵文翻成中国文字,这能可靠吗?你要是执着,到底是执着于梵文的原本,还是执着翻译的文字?同样一部经在中国有多次的翻译,翻译的人不同,时代不相同,但是用的原本是一个本子,文字出入不一样。《金刚经》六种译本,原本确实是一种,这个例子很多。所以佛讲这个话是重要的,「依义不依语」,意思对了,言语文字多一个、少一个,不同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了。「与安乐」!

  阿弥陀佛能不能称为「大名称」佛?能。他老人家的大名,尽法界虚空界没有人不知道。名气何以这么大?我们在《弥陀经》上读过,在《无量寿经》上读过,十方诸佛都在那里宣扬,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弥陀世尊的大名遍满宇宙、遍满虚空法界,还有谁的名称能跟他相比?真的是「大名称」。诸佛何以如此的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智慧灯」。我们能信,确确实实充满了圆满的智慧。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上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不就是智慧灯!佛中之王不就是大名称!

  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是极乐世界?肯定不是的。为什么?不是一个剎种,但是非常像极乐世界。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华藏第十三层,这个世界是在「无尽光明轮海」,是「佛幢庄严」世界种的第七层,所以这不是一个地方,非常像。是不是阿弥陀佛在「无尽光明轮海」,「佛幢庄严」剎种当中又建了一个分号?这很可能。像我们现在有许多大德的法师们,在全世界各处地方都建道场,来帮助众生。阿弥陀佛,我们也能够相信,他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种当中,他也在那里建分校。到底哪个是本校,哪个是分校?那很难讲,分校、本校是一不是二。所以读这个文,使我们想到很有趣味的话题。

  现在我们就从世界名号跟佛的尊号,来说它表法的义趣。世界名号是「安乐」,「安」是因,「乐」是果。怎样能得到安?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诸位想想看,平安从哪里来的?从和平。由此可知,和是因,平是果;平又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乐是果,我们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念「和平安乐」。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终极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由此可知,得乐是一切圣贤帮助众生终极的目标。乐不是容易得到的,前面有很多个层次,有和、有平、有安,这是给你说具体三个层次。

  由此可知,修行要从本身修起,从哪里修?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从这修起。中国的扎根教育,诸位细细去读《弟子规》;在佛门里面,扎根的教育是《十善业道》。《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它教学的目标在哪里?你们仔细去观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在家庭里面一家和,在族群里头一族和,在团体里面这个团体和,「家和万事兴」,在国家里头一国和。你看看中国古代的帝王,用什么来治国、来教化人民?诸位观光旅游到北京去看看故宫,你就明白了。故宫里面有三个代表的建筑,代表帝王的建筑,这三个大殿命名都是「和」。第一个大殿,最大的殿,太和;第二个小一点的,中和;最后一个殿,保和。诸位想想这个意思。

  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礼之用,和为贵」,唯有和才真正能到平等。我们常讲心平气和,气和心平,这是相辅相成的。心平帮助气和,气和帮助心平;平才安,安就有定,安定之后有乐,这是真乐。由此可知,这个乐是要修养的功夫。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心浮气躁。什么时候我们对于圣学的修养、圣贤的教诲、圣贤的学问,我们现在发心在学习,学到了没有?学会了没有?到底学到多少?

  头一个就要学跟人和睦相处。跟善人和睦相处没有问题,跟恶人和睦相处就难了。但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德,就是能与恶人和睦相处,感化恶人,把恶人改变成善人;把愚人改变成智慧的人;把迷人改变成觉悟的人,这叫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叫圣学。用什么方法改?大乘经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多!方法没有一定,这里头要有高度的智慧,灵活的运用,运用得恰当(恰当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契理契机),确确实实能转变,这是教育的成功。

  我们自己学习,烦恼习气还存在,还改不掉,七情五欲时时刻刻现行,自己一定要肯定,圣人的教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我自己本身,我自己修学有了问题。要回过头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把自己的过失改正。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觉悟了,佛家讲开悟了;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叫修行,叫功夫。

  我们教别人收不到效果,不能怪学生,怪自己没有善巧方便,怪自己没有智慧。果然自己有智慧、有德行、有方法,教学哪有收不到效果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表演给我们看,历代祖师大德,我们明了,确确实实有不少人是佛菩萨应化再来的,也在那里表演给我们看。启发我,让我看了、听了、接触到,心里头有所觉悟;我知道我应该如何来学习,如何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自己的无上道。

  成就自己,是不是不顾别人?大乘法里,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自他不二。这话怎么讲法?我们在大乘教里涉猎不少年,现在明白、懂得了,自己依教奉行就是个好样子、好榜样。在这个世间,稍稍有一点善根福德的人,跟你一接触,人家心里头的印象「这是个好人」,你的形象被肯定了,你能够感化这些,佛常讲,根熟众生。

  这是佛门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不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你的形象他看不出来。换句话说,他没有这个智慧;说得更白一点,他不认识好人,好人、善人、不善人,他没有能力辨别。那怎么能得度?但是你要晓得,他这一生不能得度,来生可以得度,后生可以得度。佛度众生,生生世世,不着急在一时。这一世他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他不认识好人,但是这一世的熏修,阿赖耶识多少种了一点种子,慢慢累积,积功累德,累积到来生后世,他有能力了,渐渐能辨别了。现前善根深厚的人,是过去生中累积的,这一接触就肯定:你是好人。肯定你是好人,他必然劝他所认识的人「那个人是好人!你们要跟他学习」。他劝大家学好人,诸位想想,他自己会不会学习?当然学习。

  所以,诸佛菩萨在世间示现,第一个度有缘众生;有缘是有眼光、有见识、有智慧、有德行。他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他有这个能力,这个人我们佛门通称为善知识;没有这个能力不能称为「善」知识。知识世间有,善知识不多;具足世智辩聪的人多,具足真实智慧的人不多。真实智慧从哪里生的?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生的。他没有真诚、清净、平等,他怎么会生智慧?所以我们要学习,对人、对事、对物一味诚敬,真诚恭敬。

  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规过劝善的义务,规过劝善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为什么?避免冲突,这一点很重要。他有过失你劝他,你要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不但不能接受,他还反抗。规过劝善不是容易的事情,这里头有大学问,要近情近理。情摆在第一,理摆在第二,不伤感情;理放在第一,情放在第二,伤感情,你的知交断绝了。这些是大学问,古时候教学重视!现在人不懂。所以,往往是一番好意善意,好意善意变成了仇敌,你说冤不冤枉!

  圣贤的教育我们常常挂在口边,无数次的重复,为什么要这么啰嗦、这么麻烦?你没有做到,你的毛病习气还是天天在犯。佛讲经一遍又一遍,千遍万遍,反复叮咛,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的大慈大悲,体会到深恩大德;这个世间一般人不容易体会。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圣教从小教不难;青少年的时候失学,到中年的时候补习,困难!我们今天学佛,说实在的话,都是三十以上的人了。扎根的教育我们都疏忽了,没人教,所以现在学习起来,非常非常困难。改毛病、改习气,说起来容易,境界现前立刻就忘掉了,原形毕露。真正的修养,真正的功夫,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得不得受用,能不能像古圣先贤一样;过错在自己,别人没有过。这个话怎么讲?别人明明有过,为什么说他没有过?为什么说我有过?我学圣学没有学得好,他没有学,他有什么过失?那要说他也是学佛的,我也是学佛的,那这里头是他不是真学佛,我是真学佛;我这一生想真成就,他未必这一生想真成就。你要懂这个道理。

  你们看《竹窗随笔》,莲池大师的作品。大师在书里头有一条讲到,有人问他:你教别人念佛是怎么教法?我教别人念佛是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他说: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没有「南无」。为什么你自己念佛跟教别人不一样?他说:我自己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所以「南无」两个字可以省掉;别人虽然念佛,未必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所以加「南无」两个字好。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皈依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加这个字样。你自己真正要求生西方净土,客气话不要加了。《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

  所以,同样是学佛人,同样是念佛人,我们两个,兄弟两个,同参道友。我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去,我这个兄弟未必有这个决心,那过失在我这边,不在他,他没过失。谁懂这个道理?真正把这个理参透了,才是《坛经》里面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别人过」;他是讲「不见世间过」,那范围更大了。我们要从这些地方,细心的去反省、去检点、去观察。

  为什么善财童子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没有别的,就是我刚才讲的用功的心态;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在修行人心目当中,全是佛菩萨示现的。他是恶人,示现个恶相来给我看,我看了之后,是不是心平气和?是不是若无其事,不落印象?我的功夫提升了。他要不在我面前示现,我不知道自己的功夫。换句话说,他来考我的,他是我的老师,这个考试我通过了。他给我示现的好相,也是来考试我的,我在这个现象里起不起贪爱?不生贪爱,一丝毫留恋都没有,我通过了。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全是佛菩萨示现,真正修行人一个,就是我一个。世间一切人事物,哪有过失,我起心动念是我的过失,善财就是这么学成的,六祖惠能大师也是这么学成的。

  念念自己的心安住在六波罗蜜里头,须臾没有离开。「布施」,是放下;「持戒」,守规矩、守礼;「忍辱」,顺境、逆境都忍。顺境不生贪念,忍;逆境不生瞋恚,忍!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无论什么境界,保持心地清净平等,不起心、不动念叫做忍;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你起心动念了,你没有忍。永远保持心像佛前供水一样,清净平等;心有丝毫染着、心有丝毫不平,我已经忍辱波罗蜜没有了。有忍当然就有进步,这是「精进」!有精进当然提升自己境界,这是「禅定」、「般若」。

  所以,忍、进是禅定的前方便,这是真正讲功夫了。跟诸位说,布施、持戒着重在修福上;佛法是讲福慧双修,把修福放在前头,布施得福报,持戒得尊贵。富贵从哪里修?富贵是布施、持戒里修来的。成就道德、超越世间,那从忍辱开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是超越世间法了。修行人、道人的心安住在六度里头,须臾不离,这是真修行人,这是真佛弟子;这个人求愿往生,他怎么会不生净土?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六度。《华严经》上佛教菩萨是以文殊、普贤做代表;文殊十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这是法身菩萨修行圆满无上菩提绝妙的法门,阿弥陀佛把它展开来为四十八愿;十波罗蜜、十愿是总纲领,四十八愿是条目。如何具体落实?落实在自行,自行便是化他,自行化他要分做两截,错了,没这个道理。自行就是教化众生,我们今天说深一点,感化众生。我在年轻时候,老师教导的「身化教育」,深深的感化众生要靠自己的德行。所以,自己不认真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怎么能成就?净宗是学在心地上用功夫,确确实实要做到「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净土成就了,「心净则佛土净」。

  中国古人常讲「实至名归」,需不需要搞什么知名度?不需要。名过其实,你看看历史,凡是名过其实的人肯定有灾难。佛不求名,菩萨、祖师大德哪个人求名?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形象,自自然然让一切大众仰慕,大众自然的赞叹,不是他希望别人赞扬他,这叫实至名归。虽然如此,他自己本人谦虚卑下。你看释迦牟尼佛处事待人接物一丝毫傲慢的念头都没有,没这个习气,平易近人。贫穷下贱之人遇到佛,佛对他都很有礼貌,都有真诚的恭敬心,绝没有丝毫轻慢的意思。佛没有烦恼,贪瞋痴慢的烦恼佛没有,孔老夫子也没有。

  我们细读《论语》,你看看孔夫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记载,老师一生行谊,你看他们的记载,他们的报告「夫子为人,温良恭俭让」。这是所有学生公认夫子之德:温和、善良、恭慎、节俭、忍让。从来不会跟人争的,处处退让。如果这一桩事情对社会关系很大,明明看到他那个想法、做法是错误的,我们也能忍让吗?忍让,不争。那这样是不是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众生?不是的。夫子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从另一个方向来发展。

  你看看他老人家当年周游列国,目的何在?还不是想求一官半职,展示他的抱负,为国家、为人民、为众生服务。访问了许多国家,没有人用他,那些诸侯没有能力认识好人,接见之后,就送他走了。夫子这一看,这个缘没有,回到家里面去教学,开另外一条道路,私人办学去了。在中国私人办学,孔老夫子是开端的,办得非常成功。所以,为社会、为众生服务项目很多,这个项目有障碍,你可以从事那个项目,你不一定要跟人家争,你去找一个人家都不争的,你去做,圣贤人教导我们。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八层: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无垢网。佛号师子光功德海。】

  在前面第七层,我们看到大名称智慧灯佛,我们讲了不少。名号里头我们体会很多,知道要怎样学习。真实智慧,实至名归,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无一不是。

  我们现在再看这一尊佛,这个世界叫『无垢网』,名称好。「垢」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从这个名号里面来看,这个世界的居民烦恼纵然不能说断尽,我们肯定见思烦恼一定没有了,否则的话,不能用这个名号。换句话说,这个世界至少是阿罗汉的世界。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在《无量寿经》上看过的,往生是有条件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说,一万个念佛人(他是讲台中莲社的莲友),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人而已。

  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心不清净,心里头有染污,垢是染污,所以不能往生。这个法门的确是殊胜,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旧业不带新业,带种子不带现行。不是说一天到晚发脾气的人,念佛也能往生,不行;带旧业不带新业。

  所以学佛之后,明白了、觉悟了,烦恼习气当然不可能完全断掉,总要自己有警觉,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大概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轻,往生就很可能了;到一星期比一个星期来得轻,你往生有把握了,你肯定往生,这叫功夫。

  怎样让烦恼轻?放下,不要跟任何人计较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别人毁谤我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赞叹也好、恭惟也好,我永远心是清净的,永远心是平等的。我对他们的态度,永远合掌「阿弥陀佛」;你骂我,「阿弥陀佛」;你毁谤我,「阿弥陀佛」。心确确实实住在阿弥陀佛上,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有丝毫分别计较,谁吃亏?我自己吃亏,不能往生,还搞六道。所以要懂得,境缘都是帮助我自己提升的,问题就是我要「会」,在境缘当中会学。宗门常讲「会么!」会了就成无上道,不会还继续搞六道轮回。

  这里我们看到「无垢」,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网」在此地也是比喻,比喻复杂!像罗网网孔一样那么多,这是我们的染污。相宗讲得好,怎样把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这些不善的种子,就是染污的种子,转变为清净的种子,是相宗修学的目标;转染为净,转法相回归到法性。在相宗典籍里面常讲「转八识为四智」,八识是染污,四智是菩提,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相宗修学的宗旨,总的纲领、目标、方向。

  任何一个宗派理论、方法都通一切法门,尤其在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有三个是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你一定要学的):第一个是「戒律」,戒律是佛家共同科目。第二个是「法相」,法相在我们佛法里面来说,就是教育心理学。佛法是心法,所以法相之理通一切法、通一切经教,必修科。第三个「净土」,净土是所有一切法门的总归宿。这三个共同科目。你看看《华严》最后归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的学生问他:你老人家生到净土,品位多高?大师谦虚客气,这都是教化人,他说:因为我领众(领众操心,你要管事,所以用功就不纯),他说: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我们知道他是生凡圣同居土。诸位一定要知道那是示现的,是以我们凡夫立场,示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大师自己也说,如果他不领众(不管人,不管事,一切都不管),品位高!这个地方显示出大乘的精神,舍己为人;可是你要记住,舍己为人有个限度,就是自己肯定往生。不能说为人,把自己往生这个修学耽误了,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自己最低限度(天台大师示现的),你要有把握五品位往生,你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行,这真正舍己为人。要有限度!没有把握往生,不行!

  印光大师,这许多同学都晓得,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在极乐世界表智慧,观音表慈悲。你看看印祖怎么样教我们的?印祖教末法时期的众生,建道场不要建大道场,建小道场,有道理!小道场容易维持,道场大了开销大,道场小好维持。住众共修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道粮、生活容易。这个道场不要做法会,不要做经忏超度佛事,不要化缘,老实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各个往生,那个多殊胜!那还得了!他讲得非常有道理。

  所以我们今天在此地建道场,需不需要扩大?不需要了。将来到你们有福报的时候,需不需要扩大?我觉得也不要,不需要。永远记住祖师的教诲!如果自己有福报,多做社会慈善事业;弘法利生,大可以采取网络远程教学。首先,我们自己心地无垢,我们这个道场清净无垢,这个重要。道场大,开销大,天天动脑筋想办法到哪里去找钱,你的心怎么会清净?你怎么可能往生?我们四众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余的全是小事。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决定要去作佛,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这一生遇到佛法,对得起佛祖、对得起老师、对得起自己。

  『佛号师子光功德海』,「师子」是比喻。野兽里面,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百兽脑裂;其它野兽听到狮子叫的声音都吓呆了,吓得的确有很多小的动物,吓到走不动路、不会跑了,牠有那么大的威力。在佛法里面,常常把佛比喻为狮子,佛说法比喻做「狮子吼」。佛说的是正法,能够降伏一切外道,有这么大的威力。

  佛法跟外道这个名词的意思,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佛所说的法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称为「内学」;外道跟这个恰恰相反,「外道」是心外求法,完全违背了自性。心外求法就是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世智辩聪要跟佛在一起辩论,怎么样也辩不过佛。为什么?佛是真实智慧,没有思考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自然流露的。外道是从心外求法,他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的那种聪明,他听了你的话的时候,他要想一想怎么样来辩驳你;佛不需要想,自自然然流出来。所以当年世尊在印度各地教化众生,遇到许许多多这些心外求法的人,都自以为聪明、自以为了不起,跟释迦牟尼佛开辩论会。到最后,不错,都输了,输了很好,态度不错,回过头来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所以佛的大弟子当中,有不少人是辩论失败之后,拜佛做老师的,服了。用狮子做比喻。

  「光」是智慧;「功德」就是讲的德相;「海」是比喻深广无际。「光功德」就是自性三宝,「光」是自性觉,般若智慧;「功」是自性的能力,万德万能;「德」是相好,我们一般人讲福报。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世间人执着哪一种相是贵相,哪一种相是福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世间人的执着;释迦牟尼佛统统都具足。这一种形相在大众面前,大众不能不服。所以相好是做什么用的?不是自受用,是接引众生的。因此,威仪我们要重视。为什么教你学戒律、学威仪?接引众生的,成就自己的德行,接引广大众生。凡夫,说实在的话,他头一个就看你的形象,看到你的形象诚恳、亲切、和睦、有智慧,他生欢喜心!我们常讲结欢喜缘!如果你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你的心再好、再慈悲、再想教他,你有能力,人家掉头而去,对你印象不好。

  所以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在没有面对面之前,即使有人造谣生事、毁谤的,但是一见面立刻就化解了,形象重要!前几年我很少回中国,中国人也有些造谣生事的,统战部、宗教局跟我都没有见过面,多少受一点影响。到我到北京去访问,跟叶局长一见面,统战部主管宗教的这些领导见面之后,问题立刻就化解了,闻名不如见面。只有在什么情形之下?不常往来、不常见面,才会受这些造谣生事的人障碍。这就是世出世间圣人教导我们的「通」!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政通人和」。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矛盾?为什么会有误会?为什么会有对立?为什么会有冲突?往来太少了。如果常常往来、密切往来,什么问题都化解了。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例外的。尤其是现在交通便捷,做国家领导人,最重要的就是访问,化解误会、化解冲突。如果彼此不相往来、互相猜疑,愈猜愈讹,没有误会凭空造成误会,这错了,这个才形成灾难。今天世界纷争能不能解决?能,不是不能,大家互相往来就没有问题了。

  大乘经教里面,教给我们的「四摄法」,我常说,如果我们都会用四摄法,天下太平,家庭兴旺。四摄法要从夫妇做起,你夫妻两个就不会产生矛盾,就不会有冲突,佛这个方法妙绝了。六度万行落实在四摄法里头,四摄法用现在话讲,那是方法、是手段;化解一切冲突纷争的方法,妙绝了。头一个方法,我常讲的,多请客、多送礼。

  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那个布施意思就是多请客、多送礼。交际头一个方法,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交际往来之前,一定要知己知彼,我们的方法才会用得正确。譬如东西方风俗习惯不同,在中国过年的时候,对小朋友我们送一个小红包这个礼节,小朋友非常欢喜。在澳洲你送红包给人,人家不欢喜,这是风俗习惯不一样。我们现在明白了,送什么?送小礼物,不能送红包,送小礼物。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要懂得,要通达,不要破坏别人的习俗,一定要随顺。他们怎么做法,我们也怎么做法就对了,不能拿中国的方法来对西方人,他们不能接受。

  我们每一个星期六的温馨晚宴,我们中国人待客很厚道,菜肴非常丰富。这边同修来参加很多次,告诉我们:每一次来的时候,这个太丰富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喜欢来!但是你们的招待太好了,不敢来了,不好意思再来了。这一点我们没想到,现在我们处处都学。所以我们的菜的样数减少,分量加多,四个菜一个汤或者两个汤,他们很高兴;做十几道菜的时候,他们感觉到不好意思。所以,东方人的风俗习惯跟西方人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入境随俗,皆大欢喜!这是我们过去疏忽的,过去没这个经验。我们在生活当中学习,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要常常向当地人请教,年节他们是怎样庆祝的?怎么样接待亲朋好友的?我们运用他们的方法,我们遵从他们的风俗习惯,遵从他们的礼节,就能做到圆满功德,这个里面就是智慧的表现。中国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没错,但是各个地区、各个族群、各个国家、各个宗教情理法的标准不同。我们知道过去学外交的,他们学这些东西,很重视这些东西。佛菩萨懂得,所以佛菩萨能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讲的契机契理,这是契机!

  我们对「契机」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还不能完全透彻,我们真的在这上面是得少为足,所以我们会犯过失。但是我们总算是警觉性很高,一发现错误我们立刻就改过,同时提醒我们,我们要认真努力学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了解当地人的人情世故,才真正在这里做到契机。所以哪个地方不是学习的场所?哪一个人不是我们的老师?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特别是在佛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天天在学习,等觉菩萨还是在用功努力的学习,他还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

  所以「光功德」这三桩事情,自性本具的般若、德能、相好,一切众生各个具足,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住,把性德盖覆住了。佛菩萨教导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着。你能够离一分,性德就透一分;离两分,性德就透两分。修行的功夫不是别的,断烦恼而已矣!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一切烦恼的总名称是「垢」,佛用这一个字做总代表。通常也用「漏」,叫「有漏」,漏也是总的代名词,垢也是总的代名词,染污!我们再看上面一层(这不是下面,是上面),第九层: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华林幢遍照。佛号大智莲华光。】

  这个世界的名号好。『华林幢』表什么意思?「华」,六度万行之花;「林」,是树木,是树立;「幢」,高显。这三个字里头代表的是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可惜它的经文省略掉了,在我们推想当中,这个世界一定是清净的世界。如果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华林幢遍照」是圣贤教育非常发达,佛菩萨在这个里头教学,成绩无比的殊胜,它有「遍照」;至少遍照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佛的教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浊恶到了极处,这个提起来大家都能承认,地球被污染了。所以有很多人说地球病了,这是举世之人都承认。可是有没有觉悟到我们的心理被污染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肯定的,至少有一半的人觉悟了,确实我们的心理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见解被污染、我们的生理也被污染,污染非常严重!昨天有个同修告诉我,他说在中国(他去过中国)辽宁、沈阳这一带,这些年来,得肺癌的人很多,死于肺癌的人也不少。仔细研究什么原因?空气污染。现在我们知道水污染、食物污染,无论是肉食或者是蔬菜,污染好像一年比一年严重。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改革,消除污染,地球上的人再过个三、五十年,就很难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不要说其它灾害了,真的是非常严重。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是圣贤的教诲,首先恢复自己的清净心。

  孔老夫子他也非常着重艺术,他给艺术的表演说了一个标准,「思无邪」。如果各种不同的艺术,都能够遵守思无邪这个原则,这些艺术都是正面的,这里头决定没有邪恶的污染,思无邪。如果没有这个标准,我们今天所看许许多多的艺术表演,你仔细去观察,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教人什么?杀盗YIN妄,教人竞争、斗争、战争,跟孔子那个标准完全相违背。圣贤人的教诲,孔老夫子的标准,绝对不是一个理想主义,是可以落实的,要人去做。要什么人?有道德的人、仁慈的人,真正对社会、对一切众生有爱心的人,他们能做。现在做的方法很多,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这一生从事于教学,我们没有版权,把这个教学做成录相,做成光盘,DVDVCD,普遍地流通,因为没有版权。所以只要是欢喜的、爱好的,他自己就可以翻印流通。流通量愈来愈多,对于这个社会世道人心从邪恶回头向善帮助很大!社会上善人多了,回头的人多了,这社会就安定了,和平安乐才有希望。

  过去的确是相当困难,没有这些工具,教学相当辛苦,不能分身,现在我们利用网络远程教学。我们在此地讲经,前天收到纽约那边同学的传真,说:接收我们网络的画面常常有间断,画面不是很清楚。这个讯息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在这一个月之内改进,加强我们的设备,希望在全世界各地的同学都能看到清晰的画面,都不会间断。这一桩事情希望同学们常常跟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改进。这都是「华林幢遍照」的意思。

  『佛号大智莲华光』,「莲华」,表法的(讲得太多了),清净不染。佛为我们说法跟中国古圣先贤教学,有一桩事情很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到,中国跟印度风俗习惯不相同。中国人喜欢简单明了,话说一遍就够了,不要再重复了,文字里面最忌讳的是雷同、重复;但是印度人的习惯跟我们相反,印度人欢喜重复、欢喜雷同。我们仔细想想,他有他的道理。这个就是从前李老师给我讲过,你看到几个人听一部经就开悟了?你看到几个人听一遍就证果了?老师这个话我听懂了,不断的重复,我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想到古人所讲的慈母,小孩要出远门,他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遍又一遍。那个做儿子的不懂得:母亲讨厌,年岁大了,胡涂了。他不知道他母亲的心。为什么要一再重复?怕你忘记。

  所以这个在中国佛门里面懂得。道宣律师,这是中国律宗的第一代祖师,听《四分律藏》听二十遍,不是说听一遍我就懂了。一遍懂了,这个人永远不会成就,过分的自负,贡高我慢。哪一尊佛菩萨不是千锤百炼锻炼出来的?善财童子参访一次就可以了,何必还要五十三参?五十三不是数字,五十三是密宗代表大圆满,一点没有欠缺。这是学习的好方法,不断的重复,我们中国古人也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有没有念过一千遍?没有念过一千遍,你怎么会懂得里头道理?我们要记住,应当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五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二年讲于澳洲净宗学院 八百五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