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四

  日期:2011/10/1 12:24:21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四卷)  2003/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4

  诸位同学,请看第四段「毫光召众」,第五句里面,第五句是讲「光胜益,文有十句」,现在请看第二句:

  【息诸惑热。】

  这句只有四个字,这是应可调伏的众生,我们一般讲缘成熟的众生。又有一个说法,与佛有缘的众生,都能讲得通,意思都好。见到佛光得十种利益,十种利益有完全得到的,有不能完全得到,得到几种的,所以是多分、少分、满分,这还是各个缘不相同。善导大师讲得好,「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的要跟佛结缘,要跟菩萨结缘,要跟一切众生结缘,这非常重要!如何跟佛菩萨结缘?依教奉行。经文里头末后一句叫「信受奉行」,有这句我们跟佛菩萨就有缘了,缘的深浅也在你对这句理解的浅深,奉行的浅深,这看你的缘的浅深。

  这是见到这个光,就是其光照触,『息诸惑热』。「其光照触」这四个字贯下面十句,每一句前面都有其光照触。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说,「烦恼深者,息现行惑」。真的,确确实实有这么一桩事情,烦恼深重的人在这样的气氛磁场之中,他的烦恼不会发作,有恶心恶念,到这个时候他恶心恶念起不来,他恶的行为不会现前,这叫现行惑。但是离开佛菩萨,离开这个磁场,他的烦恼习气还会现行,这就是谚语里头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圣先贤为什么叫我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道理不就在此地吗?常常跟佛菩萨在一起,业习烦恼再重,都不会起现行,时间久了,不知不觉烦恼就断了。所以时间一定要长。古时候的学人,我们就说是学佛的人、学教的人,亲近一个老师至少五年不离开。不离开老师的身边,天天在受熏习。根利的,烦恼习气停了,就是自己的功夫得力了,确确实实能息现行惑。诸位要知道这四个字就是我们讲的功夫得力,在此地并不是功夫得力,是佛光加持。离开了佛光,离开这个环境,可能烦恼习气又起作用了。这都是说佛光的威德。

  各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习气烦恼厚薄轻重也不相同。如果在善知识身边五年还没有办法伏住烦恼,那你得要觉悟,这时间不够,一定要加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确确实实,我们在史书传记里面看到的三、四十年,甚至于五、六十年才把烦恼息住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在我心目当中都是菩萨示现的,他教导我们烦恼习气不容易伏,不要说断了,断是更难,断是证果;伏能往生,不能证果,断才能证果。伏实在讲决定不会堕三恶道,这是肯定的,但是出不了三界。净宗法门只要能伏就行,他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祖师大德常讲这样的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是没有断,他能伏,功夫得力,叫带业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没有带业的,都是要断烦恼。断跟伏难易我们很清楚,断不容易,难!伏比断要容易多了,但是伏功夫真正要得力,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会起心动念,这才伏住。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清楚。伏不住不能离开道场,不能离开善友,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

  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不是利根,中等根性,我到功夫稍稍能得力三十多年了,我自己有经验,真正不容易。我跟李老师十年,离开李老师天天讲经、天天读经,讲经读经就是亲近佛菩萨,这五十年中没有一天离开佛菩萨的,才能勉强息现行惑,难,这个事情真难!虽然只是能够息现行惑,功夫得力了,有受用,这个受用是什么?佛门里面常说的烦恼轻、智慧长,至少这个经论,世出世间典籍我翻开,我懂里头意思。我跟诸位同学做报告,长说短说、浅说深说,得一点自在了,这就是功夫得力。我跟大家说我烦恼并没有断,伏,在天台六即位里面,我这个地位是属于观行即,如果是断烦恼,那就相似即,那个地位就高了。尤其是这一部大经,这部大经对我们伏断烦恼确实是大有帮助,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拓开心量,建立像佛菩萨一样的宇宙人生观。这是很希有的一桩事情,在佛法里面说是希有因缘。下面第三句:

  【裂诸盖网。】

  这一句,『盖』是盖覆,就是障碍自性,障碍性德,还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之密像罗网一样,佛光照触就把这五盖的网裂开了,这是比喻。这是这个人的善根因缘比前面一位要深,前面一位只是息现行的惑。如果把五盖网裂开了,你那个恶念永远不会再生,虽然没断,伏断的功夫比前面一位要深得多了。我们一般人勤苦修行出不了三界六道,就是这五种烦恼,五盖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放不下。这个佛光一接触之后,你真的放下了,放下之后六道轮回超越就不难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要细心去思惟,佛在经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人为什么会堕地狱?因为这五种欲望叫你生贪瞋痴的烦恼,贪瞋痴起用造无量无边的罪业,造十恶业。所以这五条要是不断,无论怎么样修行,你想脱离六道轮回难!不但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超越,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欲界不能超越。

  我们知道六道里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想财、色、名、食、睡,有丝毫的贪恋,离不开欲界。换句话说,色界天人的禅定,四禅八定你得不到。我遇到过学禅定的,许多人赞叹,某个人禅定功夫不错。我去看他,仔细观察心里不高兴的时候,还有愤怒、还发脾气,他有没有禅定?没有,有禅定的人不会发脾气,有禅定的人心里不会有不高兴的事情。发脾气说明怎么样?贪瞋痴没放下,赞叹他,他很高兴;批评他的时候,他很生气,而且还有报复的心。我们知道那禅定是假的,不是真的。虽然每天盘腿面壁在那里坐香,我们知道身体是坐在那里,头脑里头还是胡思乱想,没定,他跟真正得定的人不一样。我们可以说大家都明了的,修禅定真正得定功的虚云老和尚,那不是假的,那是真的,真的得定,真的五欲、五盖伏住,甚深的定功伏住了,不起作用。能舍财,虚老和尚一生,我们在《年谱》里面看到,信徒供养的钱财他都拿去修庙去了,修庙盖庙,他一生确确实实这些事情做得很多。庙修好了,建好了,他请一个人来做住持,他走了。许多他所建的、所修的,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到那边去过,真放得下!财舍了,色舍了。我们没有亲近过这一位老人,我们看过老人许多的照片,这个照片不论是站着、是坐着,你仔细去观察好像都在定中,行住坐卧真的像经上所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我自己亲身见到一位,章嘉大师,他在定中,真有功夫。你看他照片上穿的这一身衣服,我亲眼看见的,冬天是这一套衣服,夏天也是这一套衣服。冬天这套衣服没有话说,那衣服很厚,可以保暖;夏天也这套衣服,他不热,这是本事。我们看到暗地里面很佩服、很惊讶,他夏天不用扇子,人在定中,定心转外面境界。别人觉得很炎热,他没有,他没有冷热的感触。所以从前李老师跟我说(李老师也见过章嘉大师),他说:他老人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不能够猜测。但是他老人家确确实实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可以肯定的。很不容易!有这点功夫在现前这个社会,真善知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老人家言语少,说话很少,但是句句话都有力、都有分量。换句话说,一个废字都没有,不要说一句话,一个废字都没有,言简意赅,这是智慧的表现。我这一生当中没有见到第二个人。他所示现给我们看的是定慧、安详、慈悲、自在,这是让你见到他面你就能感觉到。我们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他身上看到了。所以这是比前面一层功夫深。再看第四句:

  【摧诸障山。】

  这个『障』,佛法里面有说二障、三障,二障是讲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讲惑障、业障、报障。报是苦报,果报,回向偈常常念的「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诸烦恼要是消掉,这个人就出离六道轮回了。这个人比前面一位善根福德又要高出一层,真的一层比一层高。在一般讲二障要是断了,菩萨位;烦恼障断了,证阿罗汉果,所知障断了,证菩萨位。三障惑业苦,这是六道轮回的业因。为什么会有六道?佛给我们解释,六道之由来就是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了又造业,所以惑业苦在循环,这就是轮回的现象;起惑造业受报。

  所以,二障的意思比三障还要圆满,三障通常讲的就是烦恼障,什么人破了?阿罗汉破了,阿罗汉破了三障,超越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了,不再六道轮回。经上常讲是永脱轮回,阿罗汉永脱轮回了,他再到世间来,那是乘愿再来的,他来教化众生。这样的阿罗汉我们知道都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回小向大」,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因为六道里面的业因他断了,所以他再回到六道是乘愿再来。另外一种乘愿再来的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报,他这个身体还在世间,还没走,这是经上常讲「有余依涅盘」,这个身是有余的,他什么时候想走他很自在,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但是他跟众生还有缘,还要度这些有缘的众生,这也是乘愿再来。我们常讲转业力为愿力,生死自在!大小乘佛法里头,修行人,出家在家,历代不乏其人,现在有没有?在我们想象当中是肯定有,但是我们肉眼凡夫,我们不认识,他也不暴露身分,永恒不断的来帮助众生。诸位一定要记住,帮助众生里面最主要的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帮助众生明了烦恼习气之害、戒定慧之德。只有真正明白,搞清楚了,欢喜戒定慧,厌弃烦恼习气,这时候他就会有选择,那个选择是正确的了。第五句:

  【净诸垢浊。】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未解脱者,净心垢种」。解脱,这个名词意思我们要懂,「解」,读去声当动词讲,如果念解那就当名词讲,把烦恼习气解除了;「脱」,脱离生死轮回,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解脱,这个解脱是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还有未解脱者,是什么?无明烦恼没有解脱,尘沙烦恼也没有解脱,所以他脱不了十法界。必须再要用功,把尘沙烦恼解除,无明烦恼也要化解少分,这样他就能脱离四圣法界。我们常讲十法界,他能脱离十法界了,脱离十法界之后他往生到一真法界。

  在娑婆世界一般的修行人,脱离十法界之后都是到华藏世界,华藏是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后,无明烦恼没断尽,这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了,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阶级?那是从无明烦恼来说的,把无明烦恼分成四十一品,断一品你的地位就升一级。初住菩萨断一品,二住菩萨断两品,十住菩萨断十品,初行位的菩萨断十一品,二行位的菩萨断十二品;这样断一品升一级。四十一品是等觉菩萨,那就剩一品,已经断了四十品,还有一品,这一品叫生相无明,那是无明的根。这一品断了之后就证得圆满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品无明没断,还叫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所以正等正觉这个名称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我们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你看看这个解脱,解是修因,脱是果报,到如来果地才真正称之为究竟解脱,等觉菩萨还不能称究竟解脱。现在这一句里面境界就很广大了,在我们看起来他从哪里算起?从阿罗汉说起,因为阿罗汉脱三界六道,这是最低的标准。初果、二果、三果没有离开六道,不能叫真正解脱。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这真的解脱了,这是最低位,最高的等觉,你看这个范围多大。未解脱的就是这么多的人,其光照触,各个得利益不一样。换句话说,都能够提升他的境界,提升他的品位,因为这个光能「净心垢种」,种是种子,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着不善的种子(垢是不善)、烦恼的种子、无明的种子。这个佛光你接触之后,能够帮助你把阿赖耶识里头不善的种子回归到清净,有这种能力。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其中一些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西方世界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道场,大道场,一个极乐世界就是一个大道场,大乘菩萨修的,不是小乘。凡夫何以能去往生?你只是一个净念,把你阿赖耶识里面烦恼习气种子暂时伏住而已,这是我们自己做的功夫,要有能力用你的净行(清净行),都在平常用功夫,诚诚恳恳的念这一句佛号。念,你要看清楚「念」这个字怎么写的,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念是什么?今心,这个字是会意,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念,心上真正有就叫做念。口上念佛,心里头没有佛,那个不叫念佛,那个没有用处;口里虽没有念,心上真有佛,这叫念佛。心上真有佛,自受用,口里念佛是念给别人听的,是让别人听到佛号,阿赖耶识里就种个佛的种子,同时也提醒自己。最重要还是心上真有,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这个心上怎么有?有一年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过年,有位老居士(老太太)过年的时候来看我,跟我说她念佛念得很好,功夫很得力,她说她统统都放下了。她说:法师,我只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我说:什么事?孙子放不下。我就跟她讲:你的心上有个孙子是不是?她说:是!我说:你要把心上的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了。那什么?那叫念。你看她没有一天到晚:孙子、孙子、孙子,没有挂在口里,她心里头真有。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想孙子,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个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头禅,我们有没有真做到?不容易!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家亲眷属,有一条牵挂累赘就把你从极乐世界边缘拉回来了,阿弥陀佛没有法子接引,你那个业力很重,拉不动!阿弥陀佛看到这个样子,也只好摇摇头,回去了。所以亲情很难断,要有智慧,智慧开了,你能把他放下了。你爱不爱你的孙子?爱他,但是现在想想我要到极乐世界,我必须把他放下,我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我才能度他,我才能真正帮助他。如果把他放在心上放不下,自己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失掉了,依旧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一转世,你就不认识你的孙子了,你爱他,他不爱你,没用处,帮不上忙。所以一定要觉悟,唯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到极乐世界,有很多人问我:法师,到极乐世界还要修多久才能行菩萨道,才能够乘愿再来度众生?因为这些人慈悲心切,对他的家亲眷属情很深,恨不得马上就来度他。我告诉他那个不难,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在阿弥陀佛身边打几个圈圈就行了,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来教化众生。这是经上说的,不是我在造谣言。你就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在其它法门里头没有的,你再回到娑婆,你不会迷失了。所以,倒驾慈航,乘愿再来,往生的人那是比修任何法门都快速,他可以把自己证无上菩提的时间延长一点,不那么积极。反正怎么样?已经证得不退转,有进无退,不过进得慢一点。进得慢一点不怕,只要不退转,而且是圆证三不退,他可以立刻就回来;度你的家亲眷属。

  问题就是你在现前牙根要咬紧,要能够忍得过,在心里头把你所亲爱的暂时要放下,一定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秘诀是往生的秘诀,很多人疏忽了,所以造成一个现象,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个法门古大德赞叹着说「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一万个念佛人,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说清楚、说明白了,你念得不如法。你要是如理如法的念佛,真的万修万人去。你念得不得法,你里头有夹杂,你的念不是净念,佛在经上讲的是「净念相继」,你不是净念,你里头有夹杂,只要有丝毫夹杂就把你净念的功夫破坏掉了,所以你这一生不能成功。老太太不能往生,孙子是他的冤家,来障碍她,来破坏她的功夫,她自己完全不知道,真的被破坏了。所以不是冤家不聚头。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第六句:

  【发大信解。】

  清凉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的是「未信大者,发起入住」。这一句讲得很清楚,这是对小乘根性人说的,对大乘没有信心,现在被佛的佛光照触之后回小向大了。就跟我在前面所说的一样,念佛往生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佛来接引的时候是先阿弥陀佛放光照他,佛光这一照,他的功夫立刻就提升一倍。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几几乎乎提升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还是有等级的,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有这样的功夫;中品的,那差不多就是四果罗汉;上品的,辟支佛的位次、权教菩萨,还没见性,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应当奋发努力,应当放下万缘,一心称念。称是称名,就是口念,念是心上真有,这个称念是两桩事情,「称」口上有,「念」心上有,这种人一定往生。往生果报的殊胜比这个地方「入住」,那要高得太多太多了!这一句是对权小根性人所讲的,佛光照注能帮助他转小向大。你要说为什么能帮助他转小向大?佛光照注是缘,助缘,这个权教小乘他阿赖耶识里面有大乘的种子,大乘种子埋在权小种子的下面,透不出来,佛光这一照把他阿赖耶识里头大乘种子照出来了。这一照,引出来了,他对于大乘法生起信心,回小向大了。

  像历史上记载的天亲菩萨,这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鸣、龙树、天亲。天亲菩萨本来是学小乘的,他在小乘教里头造了五百部论,著作非常丰富,毁谤大乘。哥哥是学大乘的,无着菩萨是他哥哥,以后接受哥哥的教诲,一下觉悟过来了,知道毁谤大乘造严重的罪业。他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忏悔,要把舌头割掉;过去毁谤大乘。哥哥就告诉他:过去你无知,你用舌毁谤大乘,你现在回过头来,你可以用你的舌赞叹大乘,何必要把它割掉?他听了说:很对。于是又造了五百部论赞叹大乘,所以他在佛教史里面,千部论师,真的是智慧如海辩才无碍,这是个例子。

  未信大者,佛光一注照这个缘让他发起回小向大,这个「入住」,住是十住菩萨,在大乘法里头的。小乘的果位不出十信。你看大乘圆教里面讲的阿罗汉果,阿罗汉所断的烦恼层次相当于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这是断烦恼的程度相等,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但是智慧德能七信位的菩萨比阿罗汉要高很多,这阿罗汉不能够为比的。所以入住那是回小向大,佛光有这样大的助缘,不可思议的威力。第七句:

  【生胜善根。】

  清凉在这一句给我们解释的是,「阙资粮者,生其胜善」。胜是殊胜,阙资粮可以说把整个大小乘统统包括了。资粮是比喻,在从前出门旅行身上一定要带钱,钱是资,不但要带钱,还要带粮食,这是在从前,现在不需要了。现在是旅馆饭店很多,到处都是,用不着自己带粮食。从前旅行要带干粮,这个日子我们过过。二次大战的时候,在中国的社会还相当落后,交通不发达,公路都是砂石的路,车辆走过之后那个灰尘蔽天,如果坐一天的车子,全身至少差不多都有一公分的灰尘,确实非常恐怖。现在道路这么好,车辆这么多,而且车辆的造型不断在改进,车子里面有冷气,密封的,在从前没有。旅行,饭店很少很少,大都市里才有,小城市、小村镇没有,所以出门一定要带粮食,粮食带米,那个米袋子是用一个圆的筒子,布做的,米装在里面打一个结背在身上。出门一定会带一袋米,带个衣服铺盖,一个背包,很辛苦的,那你就懂得什么叫资粮。现在人方便了,带一个信用卡就可以了,既不要带钱,又不要带这个,什么都不需要带,现在人真的要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人看现在人,现在人是天人,享天福!可是古人常讲的享福要有德,如果没有德,这个福报大了,享过头,祸害就来了。「福兮祸所倚」,中国人造字真有智慧,你看祸跟福样子很像,要不仔细,祸就看成福,细心去辨别,它太接近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你要会做人,你要会办事,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要有智慧趋吉避凶,古大德常常这样教诲人。资粮,从我们初学一直到等觉菩萨。为什么?他需要提升他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的条件就叫做资粮,所以这一句里面包含的境界深广无尽。

  『胜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今天以我们念佛的同学,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如来。古大德跟我们讲净土资粮有三类,三种是三个种类,这三类是什么?第一是信,第二是愿,第三是行。信、愿、行称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我们资粮缺乏了,这三者缺一条就不能往生。凡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这三个条件的,这叫「胜善」,最殊胜的善。我们为什么没有「信」这个资粮?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认识不够,生不起信心,这一条我们自己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对净土有信心吗?对极乐世界有信心吗?你自己冷静的思惟,诚诚恳恳的答复你有没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你相不相信经里面所说的往生要具备哪些条件。你要不搞得很清楚很明了,你的信心生不起来!

  在现前如果对于这个世界还有贪恋,还有念头想控制,还有念头想占有,一切人事物要据为己有,你对西方极乐世界不信!你还是信娑婆世界,你还是信你的妄想分别执着,你对于经教没有参透,你不了解,你不相信。信都没有了,哪来的愿?行就更不必说了。那个念佛有口无心,心上真的没有佛。心上有的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上有这个东西,心上有自私自利,心上有贪瞋痴慢。这样的人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天念个十万、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古大德讲这个话真话,一点都不过分,你是真正缺乏资粮。所以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为什么要亲近道场?还不是善知识跟道场帮助你生胜善而已,意思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了解,否则的话,真叫太可惜了,这一生真的是希有的因缘当面错过。

  信、愿、行这三个条件都要真正通达教理,然后如佛所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才真正能往生。这三个条件三资粮,不是我们一般人具足这三个条件都能往生,哪有那么简单。三个条件里头还有条件,什么条件?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基本。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愿行才能往生。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这三个条件也不能往生。你有没有注意到?善男子的标准是什么?净业三福里头头一条,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下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四个当然具足。换句话说,这七句他要具足这个条件,三福里第一福、第二福,再加上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他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品位高了,他不在凡圣同居土。

  三皈谈何容易!不要以为说到三皈、说到众戒,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那是什么?那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真正三皈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觉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净而不染,皈依僧。真做到才叫三皈。我对一切人事物还是迷惑颠倒,还会起邪知邪见,依旧会生烦恼(生烦恼就是染着),你没有皈!三皈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这个誓词念一遍就完了,哪有那么简单的!这个我们在《三皈传授》里面讲解得很清楚,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则的话,这种形式三皈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种子,现在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现行,它不起作用。戒是受了,受了做不到,做不到就变成犯戒、破戒,怎么能往生?

  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了,后面「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因为他发菩提心,他深信因果。这个深信因果我跟同学们说过很多,说得很详细,他真正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个念佛,心上真有佛。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里真有佛,他怎么会不作佛?心里没有佛不行。这是在「阙资粮者,生其胜善」,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跟诸位说明。在菩萨五十一个阶级里头,从最低的不断往上上升都要靠资粮,资粮就是条件,他要具足他提升境界的条件,这就是「生其胜善」。再看下面第八句:

  【永离一切诸难恐怖。】

  这一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批注里面说,「未入地者,除五怖畏」,没有登地。由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出来,没有登地的菩萨还是有恐怖、有畏惧,这个「五」是五大类。佛在《心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我们不要说三贤菩萨,未入地者是三贤菩萨,我们今天有没有怖畏?有,有严重的怖畏,恐怖畏惧,摆在我们眼前的好像有大灾难要来。许许多多宗教典籍里面都记载着现在这个时代是世界末日的时代。再仔细观察,有没有末日的预兆?好像预兆很多、很频繁。不读圣贤书,你不太容易觉察这些预兆,如果你常读圣贤书,几几乎乎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灾难的预兆,多么恐怖,天灾人祸!

  佛光照触,我们可以永离一切诸难恐怖。就像《十善业道经》上佛讲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你看看跟这一句意思一样不一样?确实没有两样。《十善业道经》是不是佛光?我们展开经卷,释迦牟尼佛的眉间白毫光就照触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严重障碍的话,读了这个经文,听到这个讲解,他就有很深的感触。在这感触里面他就生起信解行证,所以他就是有缘人。没有缘的人就是说他的善根很薄,烦恼习气很重,读了之后,听了之后,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感触,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我行我素。这是善根薄业障重的人,天天还造业,他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随顺佛菩萨经教,他没有随顺。这个灾难能不能免得了?免不了。如果世间人肯回头,当然肯回头需要助缘,就是前面讲的资粮,这个资粮是什么?教育。古圣先贤的教育现在没有人讲,想学没有地方学,典籍、教科书虽然在,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就不少,没人看、没有人讲、没有人照做,这是没有法子离怖畏的。所以什么是资粮?有人讲解、有人研究、有人认真在做,年年月月不间断的在做。这个就产生效果了,就能够帮助很多人回心转意。

  现在我们在这么多年讲经教学经验当中所看到的,芸芸众生当中,哪一类的众生容易教、容易接受?两头,一个是老人,退休的老人;一个是儿童,十岁以下,好教,很容易接受,当中这一节难,正是经上讲的「刚强难化」。当中这一段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刚强难化,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经验。但是只要这两端肯学,肯学好,慢慢就影响当中。所以今天我们讲帮助众生,我们要劝进行者,这就是早年我想到弥陀村这个念头,弥陀村就是教这两头。弥陀村是退休的老人,他们这一生已经算过去了,晚年了,过去这一生所造的行业,那个时候刚强,不太接受别人的意见,更不会接受别人教诲。现在年岁大了,想想再往前面走就是坟墓了,中国古人常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时候这个思想见解跟少壮的时候大不一样,从前做错的事情现在有时候感觉得后悔,不应该害很多人。所以现在跟他讲圣贤教诲听得进去了,听了之后点头,人应该这样子。

  儿童,十岁儿童,还没有被社会严重污染,这个时候这个圣贤典籍教他读、教他背诵,用故事的方法讲给他听,他很有受用。但是这种教学要不能间断,至少五岁到十岁,六年如果不间断,那这个善根打下去,他一生受用不尽。他很可能是底下一个时代的大圣大贤。这就是古德讲的「总在遇缘不同」。但是现在麻烦的事情在哪里?社会上制度问题,你说小孩六岁到十岁天天接受古圣先贤教育,不去念普通学校。家长们就考虑,那将来怎么办,他出身成问题了,所以这是教育制度上有了障碍。虽然如此,还有很少很少少数的家长,他觉悟到了,不让小孩去念小学,自己在家里教,确实这是好办法。像中国过去的私塾一样,小学不读,将来考中学,以同等学历去考中学肯定考得上。为什么?这些儿童底子厚,他有智慧,智慧开了学东西非常容易。如果叫他准备去考中学了,给他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准备,做考试准备,肯定可以考取。这就是在家长要聪明、要有智慧、要有眼光,看得很远。这个小学六年级的课程考中学的并不困难,儿童真的果然从五岁到十岁能够在圣贤教诲奠定基础,这个人将来不得了。小孩有没有这个缘分是家长,家长有没有这个智慧?有没有这个眼光?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个非常重要。

  『离一切诸难恐怖』,这实在说,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共业所感没有法子逃避。佛菩萨教导我们,老师教导我们,怎样避免?断恶修善。灾难在现前不要害怕,不要求躲避,有躲避的意念就是你对于这个灾难有恐怖。灾难来是什么?勇敢的接受,心平气和的接受,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心、我们的行为一定要跟佛菩萨的教诲相应。在现前我们能够舍己为人,从今天起不再想自己的利益,不再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圣贤之道永存世间,为这个,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是岸。我活一天干一天,活一年干一年,决不要想我还有明年、还有后年,那是妄想,没有那个道理。打妄想,错了,那叫不切实际。最重要的,抓住现实。现实是什么?此时此刻,我要学佛菩萨,我要像个佛菩萨,这样纵然灾难来了,不惊不怖。为什么?有好地方去,虽然你有悲心,这个世界上苦难众生很多,希望自己久住世间来度化众生。试问我跟这些众生有没有缘?没有缘,你想帮帮不上。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还用攀缘的心就苦了、就错了。我跟众生有缘那就会多住一段时期,没有缘就少住一段时期,何必要勉强一定要住多少年。诸佛菩萨从来没这个念头,这是妄想,妄想分别执着,凡夫!总要通情达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在前面读过,胜音世界为什么福报这么大、这么殊胜?它有因。那个世间的人,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种的善根福德,现在因缘成熟,果报现前了,无比殊胜,感得无量无边诸佛出世。我们今天所出的这个世间,是这个地方的众生,居住在这个世间众生无量劫来造作一切恶业罪业,累积到今天爆发了,是这么一个原因。我们今天觉悟了,随顺佛陀教诲,回头是岸改过自新。我们改得彻底不彻底?改得究竟不究竟?头一桩大事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这比什么都重要。自己成就了,就成就了众生;自己不能成就,打妄想是不能成就众生的,不能帮忙众生的。自己真要成就,成就道德、成就智慧、成就学问、成就一切功德,自自然然就「永离一切诸难恐怖」。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三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三十五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