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六

  日期:2011/10/1 15:36:23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六卷)  2003/4/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6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第三段辅翼圆满,请看经文: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莫不皆是一生补处。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这一段是「标数拣定」,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第一个,他是菩萨众,十个『佛剎微尘数』,这个数量在我们看是相当之多,十个佛剎微尘数菩萨,不是小乘,不是凡夫。第二个,说『莫不皆是一生补处』,这个不可思议。这些菩萨统统都是补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他是最高的,比十地菩萨还要超过。第三桩事情『从他方而共来集』,这个说明不是前面所说的菩萨,是新来集会的,有这么多人。

  『一生补处』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从「应化」上来讲的,如弥勒菩萨。弥勒现在在兜率内院,释迦牟尼佛这个法运过去了,他将来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作佛,也是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但是这个时间很长很长。这个地方他讲这个「一生」这有三个意思:第一种「人中一生」,第二种「天上一生」,第三是「下降一生」,现在正取天上一生,一生补处。

  第二就「实报」来讲,前面是就化相是应化。「实报一生」,这是讲「四种变易生死」,「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这是讲最后的一种,因为他是等觉菩萨,只有一次变易,这一次就是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他就证得究竟的果位了,所以确确实实无有生死。下面经文,这是叹德,赞叹菩萨殊胜的德行。

  【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盘界。诸业果报。心行次第。一切文义。世出世间。有为无为。过现未来。】

  总共有十句。十句当中第一句是总说,『普善观察,诸众生界』,这一句是总,下面九句是别。这些等觉菩萨的大德非常令人羡慕,我们应当学。当然学不到,学不到也要学,纵然不像,多少有几分相似就好。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得好,「德虽无量」,他们的大德大能无量无边。「略叹一普」,这是简单的讲,说普观察,普善观察,「善观察者,能观智也」。所以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这一个字「善」,我们凡夫也会观察,但是不善。

  何以菩萨善,我们不善?菩萨是用智慧观察,我们凡夫是用情识观察,所以就不善了。我们一般讲感情用事,昧于情识或者是情执,往往把事情看错了,看错接着就做错。错了,后面的问题严重了,它有果报,不是说错了就没事;起心动念都有果报,极其微细的念头还是有果报。所以大乘经里头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迷惑颠倒胡涂,果报现前的时候,害怕了。这时候怕没用处,谁也救不了你,谁也帮不上忙,你必须要承受。菩萨有智慧,绝对不会感情用事,所以他起心动念一切言行,用我们的话来讲,小心谨慎,(这是我们凡夫的看法),远离一切过失。真正像法身菩萨,真正做到零过失,像佛在佛经里面所说「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不容毫分不净夹杂」,真正做到纯净纯善。

  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善」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善知相」,第二个「善知无相」,第三个「善知此二无碍」。这第三句非常重要,真实智慧。善知相是什么意思?对于一切现象明了。善知无相,是知道这个相的体性,《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没有自性,无自性之性就是法性,所以性相无碍,性相是一,这就是说相与无相没有障碍。障碍发生在哪里?障碍是我们错认了它,所以我们的知不善,以为相真有。在这个相里面,如果这个相,这个形象合自己的意思,就起贪心,就想控制,就想占有;不合自己意思,就要排斥、远离或者是把它消灭。起这些妄想执着,那就在现象里面造无量无边罪业了,这个错了。

  『众生界』,这下面一共十句。『诸众生界』这一句是总说,「诸众生界」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诸众生界这一句是讲有情众生,菩萨教化的对象有多少?没有边际。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迷而不觉的众生,在十法界里面无量无边,这些众生,佛菩萨来度化他们。这些诸大菩萨,我们一般讲法身大士,补处是法身大士地位最高的,娑婆世界像弥勒菩萨,华藏世界文殊普贤,极乐世界观音势至,这些都是等觉菩萨,都是补处菩萨。清凉大师这个批注注得好。接着他说。

  「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这个『法界』是他观察的第二句,别中第一句。第二句『世界』,「由迷法界,起于世界」,法界就是法性,迷了真性,迷了真如自性,所以才有虚空世界。这世界从哪里来的?法相经论里头说得很详细,「一念不觉(这不觉就迷了),而有无明」,不觉就是无明,对于法界法性,迷了,不明了了。「无明不觉生三细」,就像水的结晶一样,你给它无明的讯息,它就起变化的结晶。

  三细相,第一个是「无明业相」。业是什么?业是动。诸位要知道,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这个时候你开始动,这一动就是业相,业就是动,不动怎么会造业?不动不会造业,不动是禅定。所以定共戒,你不动心的时候不会造业,心一动就造业了。一动不外乎三种:一种是善,一种是恶,一种是无记,这三大类。所以无明不觉它就出现相了,第一个就是动,动了之后就产生变化了。「转相」,转是转变,这一转变就出现结晶了,好像水的结晶,出现结晶了,这个结晶是「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物质,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这都出来了。

  这些现象从哪儿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儿来的?无明不觉而生的。这个出生是一时的,没有先后,顿现,这《大乘经》上讲的。就像作梦一样,梦中境界是顿现的,不会是你作梦有个次第,先梦见一个人,然后梦见山河大地,一层一层来的,不是这样,一时顿现,决定没有次第,同时现的。怎么现的?法尔如是。所以佛说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三细相,极其微细的阿赖耶里头的相分,这个相分大乘经上佛常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给你讲事实真相。相存不存在?相不存在。相有没有?相没有。所以知有相,知无相。知有相,了解这个现象的真相;知无相,这个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相与它的体没有妨碍,是一不是二。

  体,能现的体,体是灵知,「因心成体」。为什么因心成体?那是你的无明不觉,所以这个现象产生变化了,随着你的妄想分别执着,不断的在变化,所以绝对不会有两个相是完全相同的,根本不可能。这个相的生灭,我们用《仁王经》上的讲法,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所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里是真的?你真正觉悟了,可不可以受用?可以,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不但不能执着,分别都不可以。你在这个现象里头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的受用跟佛菩萨一样;而且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所现的这个相美极了。起妄想分别执着就把这个相分产生了变化,变不是往好的变,往坏的变,愈变愈差劲。十法界这佛的境界比一真法界差远了,菩萨法界比不上佛法界,缘觉比不上菩萨,声闻比不上缘觉,诸天比不上声闻,我们人间怎么庄严也比不上欲界天。

  所以这里这个句子问得好,「此生何来」,这个「生」是我们的生命,现在多少科学家在研究,生命怎么起源的?从哪儿来的?世间人以为是进化的,人猿猴进化的,这里头有问题,如果真的是猿猴进化的,现在为什么还有猿猴?是不是有一部分猿猴进化变成人了,还有一部分没有进化,停留在那个地方,是不是这样?讲不通。佛经上讲讲,我们细细思惟它有道理,顿现。怎么现出来的?这是法性里面它的本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是法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所以是一时顿现。法相唯识里面也讲这个经过,讲这个层次,但是它几乎是同时,无明才动,不觉这才动,业相,业相里面立刻就现了转相、境界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麤」,这是讲生命、世界的缘起。所以「由迷法界」,就是迷法性,迷自性,「起于世界」,这是把众生界真相,你看看一句话就交代了。

  第三句『涅盘界』。涅盘界怎么讲法?这些大圣发心,等觉菩萨是大圣,我们在经教里常常念到的,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初地到十地是圣人,十圣;等觉补处,大圣。他们真的是大慈大悲,「我当令彼住涅盘界」,这个「我」就是这些菩萨,他们在观察,观察这个众生界,起了大慈悲心,要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度这些众生住涅盘界。涅盘界实在讲就是一真法界,不生不灭,明心见性,不再迷惑了。

  第四句『诸业果报』,业无量无边,所以称诸。菩萨见众生造业,这个造业念念不停,念念不住(不止住),极其微细的业自己根本不知道;极其微细是阿赖耶里面迷惑妄动。佛把阿赖耶比作大海,大海里面的波涛起伏不定,那就是造业,平静了就是真心。阿赖耶为什么会动?会起伏不定?无明风动。这无明不觉,无明不觉就是风动,你本来的清净心,本来的平等心失掉了。真诚清净平等是真心、是本性,真诚没有了就是迷了,清净平等没有了就是动了,动荡,被染污了,不能够静下来了,特别是六道凡夫。这个四圣法界阿赖耶里面虽然有波动,幅度已经不大了,慢慢的缓下来了,小风小浪,六道凡夫是大风大浪,三恶道是惊涛骇浪。

  菩萨帮助众生,目标是让众生都安住在涅盘界,要安住在涅盘界,一定要「净诸业果」。换句话说,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远离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心静下来。这个就是看到众生界里面诸业果报,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十法界六道三途,你看这些众生造业受报,生死轮回,在这个里头很苦,没完没了。

  第五句是讲的『心行次第』,大师这个批注里面说「故须识心行之病,文义之药」,这个文义是第六句『一切文义』。一定要晓得这一切众生病在哪里?文义之药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诸佛菩萨对十法界众生真实的慈悲,最大的救护,或者是我们讲慈悲救济。最究竟的、最圆满的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但是众生必须要根机成熟,这是佛门里头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众生」;不是佛不度他,是他不接受佛的教诲,佛对他就没有办法了。给你讲道理,你听不进去,教给你修学的方法,你不能依教奉行,佛菩萨再慈悲,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对你也是一筹莫展,没法子。虽然没有法子,但是他的慈悲心绝对不会退转,他慢慢在等机会,同时,时时刻刻在暗示,这是真正的关怀,真正的爱护,永远没有间断过。

  众生根熟了,能听得进去了,能理解了,又肯奉行,这是根熟的众生,是佛菩萨教化的当机者,这种人能成就。但是跟世界人口比例起来,少数又少数,太少了,万分之一、二。也许我说万分之一、二这个数字还是多了。根性没熟的,佛不舍弃,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你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帮助你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人,帮助你善根成熟;已经成熟的人,这一生决定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这叫普度众生,这叫「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众生的病多,太多太多了,现前我们这个社会,面对的一切大众,什么病最重?自私自利的病最重,贪瞋痴慢最重。下面这一句。

  『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令厌世间,欣出世间」,这是世出世间的意思。所以这样的经文,没有清凉大师给我们指点,这世出世间我们不懂得这什么意思。令厌世间,你看看我们现在人讲的「厌世」,很多!厌世的人他表现什么?自杀。特别是年岁大的人,看到这个世界的动乱,年轻人不孝父母,不尊重老人,轻慢老人,厌恶老人。年老的人如果得不到妥善的照顾,真的厌世,活在这个世间生不如死。

  这个地方讲令厌世间不是指这类人,是对于这个世间六道轮回真的明白了,真的认识了,他不愿意再搞六道轮回了,希望自己能在这一生超越六道轮回。如果有这么一个觉悟,这是佛菩萨教化好对象。众生要有这个愿望,远离三途六道,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报,上升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虽然不是究竟的果报,大乘佛法里叫化城,把你提升了。从这个地方再提升,超越十法界,那才叫究竟果报,真的令彼住涅盘界。这统统要教导,不但要教,还要现身说法,要现相,这个现相就是为他作证。

  「有为无为」这一句,批注里面讲「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众生界,无为是涅盘界。小乘人是尽有为住无为,有为的因果统统断了,断了以后怎么?不到六道里头来了,永远出离了。菩萨怎么样?菩萨是不尽有为,他要把六道轮回的业因保持住,他还要来。他来干什么?他来度众生,不住无为。这两句话跟「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是一个意思,有为是生死,无为是涅盘,这是大乘菩萨,这是大慈大悲。他不住涅盘,所以他应化到九法界,甚至于应化到三途六道,他要是住了无为他就不来了,不住。不住生死又不住涅盘,这个了不起,这个《般若经》里面所讲的「无住涅盘」,这是大乘佛菩萨。无住涅盘的意思,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不住,永远在度众生。真的是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有感他就应。

  上面「上辨横观十法」,下面这一句『过现未来』,这一句是「竖达三世」。「横」是讲空间,「竖」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慈悲方便,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才能教化众生,才能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法教学真实不虚。「观涅盘,知已现当证。观诸业,已现当造。果报,已现当受。心行,已现当发。余可类知」,菩萨看众生界,发大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当分就是这个第二大单元序分,到这个地方介绍完了。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第二大段请分,这里面分两段,先举人标念。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

  这一小段就这两句,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说得相当详细,这是「正显问端」,总共有五十句。五十句里头问只有四十句,「问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故,此四十问,望第一会,有同有异」。这个第一会在「如来现相品」,初会也是有六品经,一共有十一卷,我们读过了。在第二品「现相品」里面,世主提了四十个问题,这四十个问题,跟此地讲的有同有异。「后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异」。换句话说,这个四十句跟前面所问的差不多,说「又复前后不同」,这是讲次第上有些不一样,「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广」。第一会里面所说的、所问的是贯穿全经,所以说总说所观的深广。

  「此则别说如来依正」,这是说清楚这一会跟前一会不相同的地方,这一会要别说如来依正。所以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讲,「如来名号品」是说如来正报以及十信法门,这一会里面讲这两桩事情。这一会有六品经,前面三品是讲如来正报,后面三品是讲十信。说「以前会中为总故,此会别显信所依故」,这一句话很重要。我们生起信心,这个信心怎么生起来的?依什么生起来的?依如来正报因果,这是近因缘,远的因缘是前面第一会,是依凭如来依报因果。如来依正因果,我们都看到、都明白了,信心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这不是迷信,这个信仰有理论根据,有事实根据,现代人讲科学精神,佛法里面讲信心,确确实实符合科学的精神。

  「前会皆致海言」,一切都讲海,深广无际,这品经里面都讲剎。「第二十句,前名菩萨十海,此列住等行位」,这是前后不同的地方。「前通诸会,总显圆融行布因故」,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华严经》里面为我们显示,「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总显示出事事无碍的境界。「此约常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什么差别因?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别因,差别因果。后面「二十句虽则全同」,用意还是不一样,前面是总说,这个地方是别说。「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前第一会讲的,我们所信的,第二会,第二会要变所成,真干了!你看这个味道不相同,前面是听说,说了真欢喜,心发起来了,发起来之后要真修,要真干。

  「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所信所成体无异故」这八个字很重要,皆不离法性,不离法界,不离法性,不离自性。所以「文句全同,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这从义理上来说,单就义理上来讲,他分三点来给我们说明,第一「谓初十句,问佛德应机无方大用,辨因所依果」,这到了底下经文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十句问佛德,佛有大智、大德、大能,所以能够遍应法界一切机宜。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无量的众生同时感,佛有能力同时应。这个应里面最不可思议的现身,佛能同时现无量无边身,各个不相碍,这是大德大能。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的,经上告诉我们: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的,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就有能力,无论在什么时候,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到无量无边诸佛剎土去拜佛,去供佛。供佛是修福报,听佛讲经说法,开智慧。

  一时,他一时所学到的,要我们凡夫来说,无量劫都学不到。人家一时学到,为什么?他能分身。所以成就道业,你不到极乐世界去,你到哪里去?极乐世界这个道场、这个修学环境,一切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是代表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寿经》上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赞叹到极处。佛佛虽然道同,大家总是讲阿弥陀第一,「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修净土的人,没有真正发心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什么原因?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并不是真正了解,对于一切诸佛的介绍、推崇也没有真正的认识。换句话说,依旧是半信半疑,对这个世界贪恋,对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向往的心总是生不起来,道理在此地。

  在这个经里面,前面这十句,它的教学宗旨就是要给我们辨明因所依果,这个因是信心,信心所依的如来的三业:「名号品」是讲身业;「四谛品」是讲佛的语业;「光明觉品」是讲佛的意业,正报。身语意这三品经,我们这个信心所依的果。「次十句,问菩萨行位,即果所成因」,菩萨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都是果报。五十个果报,果必有因,什么样的因修成的果报,不能不知道,这里要跟我们细说。总的纲领,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行门里头的总纲领,总的因行,要真明了,要真干。后面「二十句,佛果胜德,显因所成果」,如来果地上的。

  大师后面几句话说得很好,「是则以佛为缘而起于因,还以此因而成于果,是此分之大意也」。这是一分的大意,就是第二大单元的大意,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个里面总共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经。讲什么?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在这一个大单元里头细说。五十个因,五十个果,总共一百个因果,知道果,我们的修因这个心才能发得起来。果是我们向往的,我们希望证得,证的前面要行,行的前面要解,解的前面要信,信、解、行、证这个次序不能颠倒。所以,首先我们看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启发我们的信心,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在这一品经里面,特别给我们说明,我们自己的法性,跟毘卢遮那佛的法性,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法性无二无别。等我们自己修行证果了,跟一切诸佛没有先后,这个信心难,太难太难了。后面大师引用的《论》这上几句话来说。

  「故论云,多闻熏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即其义也」。这是用这几句来说明这一个大单元的大义,多闻熏习重要,可是什么时候多闻熏习?十信心满,入了初住了,这个时候才多闻熏习。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十信位里面,不能离开老师,文殊菩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信位,十信没有位,十信是十住的初住的前方便,等于我们读书一样,预科,不是正科生。在中国大学里面的先修班,民国初年叫预科,预备进入正科班的,十信是这个位次。

  多闻熏习,这是从入住以后,像我们在末后这一品「法界品」里头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多闻熏习。闻的是什么?习的是什么?无不从此法身流。除十信位不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因有果,因果是什么?没有离开法身,佛菩萨的教诲是从法身流的,诸菩萨所证,还证此法身,因果不二,性修不二。

  下面「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这分为两个段落,「初十句直尔疑问,后三十句引例请问,义不异前」,前是初会。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直尔疑问,请看经文:

  【若世尊见愍我等。】

  这个『见』应该念现,跟现在的现是一个意思,现前的现。

  【愿随所乐。】

  这一句清凉大师也把它分成一段,这一段是「总显请意」,这一段是请法,请法的意思何在?这说出来了,如果世尊愍念我们,我们心里头有问题,有疑问,『愿随所乐』,下面这就提出问题了:

  【开示。】

  求世尊为我们开示。第一个是:

  【佛剎。】

  第二个是;

  【佛住。】

  第三个是:

  【佛剎庄严。】

  第四个是:

  【佛法性。】

  第五个是:

  【佛剎清净。】

  第六个是:

  【佛所说法。】

  第七个是:

  【佛剎体性。】

  第八个是:

  【佛威德。】

  第九个是:

  【佛剎成就。】

  第十个是:

  【佛大菩提。】

  十句。跟前面「如来现相品」里面四十个大问相同,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十句依正,间问者」,什么叫间问?间隔。「正报应机,必依剎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就是说他的依正为什么要错开来,譬如说『佛剎』是依报,『佛住』是正报,『佛剎庄严』是依报,『佛法性』是正报。所以在这个里面,这十句,一、三、五、七、九是依报,二、四、六、八、十是正报,它是间错开来的。

  这个依报的五句,清凉大师这里批注他是注得很详细,但是我们读的是《纂要》,《纂要》便于初学,摘要的录出来,让我们很容易理解。所以五句依报者,第一个是「剎类」,佛剎是讲剎类。第二是讲「庄严」,这个第二是第三句,佛剎庄严。第三是讲「清净」,清净是第五句,佛剎清净。第四是「体性」,体性是第七句,佛剎体性。第五是「成就」,是第九句,佛剎成就。它是错开的。

  「上五即前二海」,这个前就是「如来现相品」里面讲的,讲的世界海、众生海,这依报里头所讲的。「广如四五二品」,第四品「世界成就品」,第五品「华藏世界品」,那说得详细,这是我们前面读过的。「其佛住等五句」,这就是偶句,凡是成双的,二、四、六、八、十,这个五句「即正报大用」,第一句就是第二句,『佛住』。清凉大师说「佛身遍住诸剎,佛心常住大悲」。佛住在哪里?《金刚经》上说得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在哪里?无处不在,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看看世界无量无边,虚空无量无边,什么地方有感,佛哪里就应,佛的应身无量无边,等众生界。

  所以佛住在哪里?佛身遍住诸剎,哪里没有佛?佛是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不但现有情众生身,我们在《普门品》里面读到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个完全现的是有情身,跟诸位说还现无情身。他能够变现山河大地,能变现花草树木,没有一样东西他不现。他现这些相做什么?帮助众生觉悟。身住!心呢?「佛心常住大悲」。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起信论》上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佛身遍住诸剎」,一切诸佛剎土,大悲心!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一切住,生心就是生大慈悲心,这是我们要学的。

  所以大乘教里面佛劝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教的基础,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教。净土是大乘教,往生净土的人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是他虽然念佛,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他没发大悲心。《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诸位细细去读读,上中下三辈统统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有这一句,这一句非常重要。

  说老实话,发菩提心比一向专念还要重要。为什么?三辈往生末后一段,不是专修净土的,是学习诸大乘法的。他有菩提心,虽然学的是其它的法门、其它的经教,他临命终时,如果发心想求生净土,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菩提心是佛心,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那个名称,跟马鸣菩萨《起信论》说的不一样,经论合起来看,好懂。经上讲的,这佛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菩提心。所以我们懂得马鸣菩萨讲的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菩萨想作佛,怎么能以虚情假意对一切众生,这怎么能成功?因地心跟果地觉不相应。由此可知,这大悲心重要,菩提心重要,不能不发。

  我为方便起见,希望大家一看就能够了解,我把菩提心说了十个字:「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体,就是至诚,就是直心,根本的根本;「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是深心,自受用,对自己;「慈悲」心对众生,对一切人事物大慈大悲。这三心是一个心,有体有用,用有两个: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怎么能不发心?心为什么发不起来?你的诚敬不够,对一切人事物诚意不足。所以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是迷而不觉,你还是自私自利。这样下去就要晓得了,依旧还搞生死轮回。要想这一生出离生死,永脱轮回,圆成佛道,你要不把你的心,起心动念把它转成「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希望就落空了,你出不了三界,你还要再搞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心不能不发,非常重要。

  唯有菩提心发了之后,才能够渐渐契入境界,佛菩萨的境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切诸佛都念佛,念佛是成佛的快捷方式。你要问为什么?大乘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佛不就成佛了吗?你想菩萨你就成菩萨。天天想的贪而无厌,将来到饿鬼道,鬼贪心重,天天贪这个贪那个,这是鬼道;天天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个事也不顺眼,瞋恚,地狱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什么,境界就变成什么。所以念佛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他在《弥陀经》上讲的。这是说「佛住」。

  我们这个身怎么安住?心怎么安住?今天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地方不是久居之地。你要是久居之地,贪恋这个地方,将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地方是个道场,这个道场没有婚配,那你将来不肯离开这个地方,大概我们这个道场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有苍蝇,那你去投胎就投这个胎,为这个道场不肯离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要不然的时候就变成饿鬼道,鬼他也守着这个道场。

  我们刚刚进来的时候,我听说有人好像是曾经遇到过,这个道场以前是基督教,还有一些神父他们留恋这个道场,没有离开。我们进住的时候,他很不高兴:你们来干什么?不欢迎。我还听他们讲:我们跟净土法门法师来的。这些鬼说:净土法门法师来可以,你们来干什么?他对我还比较好一点。我们给他超度,给他供牌位,这样他也欢喜,这安定下来了。你们要贪恋这个道场,将来作鬼的时候,跟这些一样,都不肯去,要长住这个地方,不可以,要学佛身遍住诸剎。身无住,心住大慈大悲,这就对了。

  身要住的时候,身住善巧方便,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重要。方便是什么?方便是随机应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那叫方便。随众生心,现种种相,随众生的根机,说种种法,这都是善巧方便。方便法,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方便是后得智。后得智依根本智,所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求根本智,「广学多闻」是成就后得智,就是成就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自受用,他受用!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念念成就众生,这是佛菩萨。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九百九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