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六

  日期:2011/10/2 11:54:5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六卷)  2003/4/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6

  诸位同修,请接着看第二段众海云集,总有十方,每一方就是一段,一个小段。前面四方我们念过了,现在再从第五段东北方,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东北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优钵罗华色,佛号明相智。彼有菩萨,名功德首,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东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这跟前面四方完全相同,我们把经文念完之后,再来看清凉大师跟李长者给我们的讲解。请看第六段:

  【东南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究竟智。彼有菩萨,名目首。】

  这个字是错的,这不是自是目,上头没有这一撇,『目首』,批注里面没有错,经文里这是一个错字。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东南,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这一段上首菩萨的名字,注意改一改。第七段:

  【西南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宝色,佛号最胜智。】

  佛号都有一个智。

  【彼有菩萨,名精进首,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西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第八段:

  【西北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刚色,佛号自在智。彼有菩萨名法首,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西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第九段下方:

  【下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玻璃色,佛号梵智。彼有菩萨名智首,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下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末后一段,上方:

  【上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贤首,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于上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这一大段经文,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流水文,就是大致上都是相同,可以一次念过,念完之后,总的来说。我们看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就是这一大段的讲解:「众海云集,即现相答初十句之问」,所以这也是神通的示现。前面十句在「直尔疑问」开端的时候,问过佛剎、佛剎庄严,问过佛剎体性,这在前面都跟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在此地看世尊这个示相答,这个意思很深,也非常重要。如果明了之后,我们就晓得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表法,无一不是世尊在此地帮助我们觉悟,所以这是现相答初十句之问。

  「光现佛剎」,这是「答佛剎问」,诸位要记住这是佛现神通,神通里面变现出来的境界。「剎有金色等」,我们这里看到十个佛剎,光色不相同,这是答庄严,「是剎庄严」,答佛剎庄严问。既然是金成的,也就答了剎体。这个体是讲的质体。我们要懂得佛法里面讲体有两种,一种是性体,一种是质体。性体难懂,质体好懂。譬如我们这把扇子,这个扇子的体是什么?这是质体,这是纸做的,纸扇,扇骨是竹子,竹子做的,所以它的体是纸和竹子。东方世界的体是什么?体是金。我们也不要把这个文字看得这么呆板,呆板就错了。金是七宝之一,体是七宝。称为金色,换句话说,这七宝里面金占的比例比较多,所以就称它为金色世界。

  这一个佛剎里面有这么多的菩萨,菩萨是圣人,三贤十圣,地上菩萨是圣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贤人,圣贤这么多,这也是「剎庄严」。庄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庄严,住在这个地方的众生庄严,德高智广智深。第二种是物质的庄严,众宝所成的世界。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比较清楚了,实在说,物质的世界是随着这个地区居民心念变化的。这个地方的居民心都清净,念都善良,所有一切物质自然就变成珍宝,无量的珍宝;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回头想想我们这个世界,在中国典籍里面所记载的,只是在三皇五帝那个时代,人的心地厚道善良。往后这两千年来,中国可以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了,人心逐渐逐渐变了,道德伦理的教诲失掉了。中国古时候,一般人民都能够遵守道德仁义,是由圣贤带头来做。当时的帝王大臣没有私心,确确实实他们做为一个部落的领导人(那时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小国家),他绝对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为了个人的权位享受,没有,没有这个念头。他过的生活跟一般平民完全一样,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是这个心,这个心好!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给社会大众做模范。那个时候没有学校,到哪里学?你看看我们的领导人,看看我们带头人,他是怎么做的,他就是我们的好样子。

  往后道德仁义逐渐逐渐淡薄了,这个观念愈来愈淡,欲望愈来愈浓,欲望代替了道德。到中古以后,也就是宋以后,道德仁义衰了,人欲横流;到近代一个世纪,道德仁义没有了,没有人在说了,听都听不到了,当然你更见不到。现代人展开中国这些古书,看了看跟现在社会完全不一样,于是打很多问号,怀疑:这不是真的,这是一般好像有一点道德观念的人他们的理想,这哪里是真的!尤其是这个世纪来,西方科学技术发达,对东方产生很大的影响,冲击。东方人把自己的东西完全抛弃掉,向西方学习。西方的观念是竞争,斗争,最后是战争。现代的战争非常残酷,武器太可怕了。

  我们冷静的思惟,现在这个世间,佛法里头所说的,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果报。累积的是什么?不是善业,是恶业。如果生生世世累积的是善业,你不会到这个世间来,为什么?跟这个世间的人没有共业。你到哪里去了?天上去了。欲界天、色界天那个地方所受的是福报,人间是一切不善业造成的苦报。我们细心观察,活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不苦?贫贱人活得很辛苦,富贵人活得也很辛苦,甚至于富贵人生活得比贫贱人还要辛苦。贫贱人劳身劳力,不劳心,富贵人劳心,我们讲操心,一般都是身心不安。所以今天的社会,自杀率很高,每天都有很多起,在世界各地。人活在这个世间失去了意义,不想活。不但老人自杀很多,年岁大了,又有病苦,没有人照顾,不如早一点走,这还情有可原。再仔细观察,青少年自杀,这为什么?小学生、中学生自杀,一般讲大概是功课压力太大,他受不了,他活在世间没有快乐。

  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在这个经上所看到的,宇宙无穷大,又何况大宇宙里面有无边无尽无量的重迭。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是不思议的心性,心现识变,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心地清净,有清净的世界;心地善良,有善良的世界;心地慈悲,有慈悲的世界。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心地充满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有娑婆五浊恶世。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没有能力转变境界,也应该懂得选择世界。世界这么多,我不想在这里住了,咱们移民!像在这个地球上,哪个地方你觉得住的不合适了,你可以移民到其它地区去。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离开娑婆世界,移民到其它诸佛剎土。到哪些诸佛剎土?佛在四十九年教学里面,确实给我们介绍不少的诸佛剎土,他跟我们介绍单单是诸佛的剎土名号,一万多!我没有统计,但是我最保守的估计,不会少于一万三千,这是佛给我们说出来的,没有说出来的不晓得有多少?你看这个地方一讲就是『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这是以华藏为中心,华藏世界以外的都像华藏一样的大世界。这个世界不是讲娑婆世界,娑婆很小,一个大千世界。这个世界是讲大世界,讲华藏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在这里看十佛剎,往下你就看的是百佛剎,千佛剎,亿佛剎,佛剎微尘数佛剎,这个数字没有办法形容。

  所以真正的庄严不是别的,是德行,道德!这些菩萨们有道德。这大菩萨们,真正觉悟了,有德、有智、有能,这剎庄严。所以大师说「菩萨大宝以为严故」。这个大宝就是大智、大德、大能,这是宝。世间物质里头,说老实话没有宝,你要看清楚了,物质没有一样不是平等的,金刚钻、宝石跟泥沙是平等的,只是它结晶不同。清净心,善心善意,泥沙就变成宝石;心地不善、不清净,宝石就变成泥沙,它的体是一不是二。它随着外面给它的讯息自然产生了变化,这个道理是法性起用,法性的作用法尔如是。我们真的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对于所有一切的世界,心就平等了;对于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我们再也不会执着。不但不执着,分别心都不起,平等真法界。这是我们入法界最初方便的学习,《般若经》里头讲得非常多。

  「亦剎清净」,这也是答复佛剎清净,「纯净佛剎,唯菩萨故」。上面从十方来的这些菩萨,这些菩萨人数太多太多,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每一方都这么多,这些菩萨他们所修的纯净纯善。「净修梵行,是剎成就,净土行故」。梵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净修梵行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诚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正觉心,就是慈悲心;没有丝毫夹杂,没有丝毫染污,这是诸佛净土成就。净土是诸佛如来的报土。

  「亦剎清净,所修净故」。修什么?就修这个净。心要清净,身要清净,境界要清净,无一而不清净。净土教里面常常说「心净则佛土净」,这个地方佛示相答,庄严讲得多,清净讲得多,清净庄严。什么是庄严?清净是真正的庄严,没有比这个更庄严。我们每天念赞佛偈,念回向偈,「庄严佛净土」,用什么来庄严?世间人不懂,用幢幡宝盖、香花之类的,有福报的人造七宝宫殿,以这个为庄严。佛慈悲,佛恒顺众生,你们觉得怎么好就好,佛没有意见。真正的庄严是清净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正庄严。为什么?能把秽土转变成净土。你才懂得这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庄严净土,庄严佛剎。

  所以我们所修,修什么?修正我们的思想,修正我们的念头,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这是最重要的。起心动念、思想见解都与性德相应,真正庄严佛净土。性德是什么?性德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纯净纯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立刻,不用思索,立刻就能够正确判断邪正是非,立刻能判断。这是智慧,决定没有染着,那是清净。《金刚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不着四相,不着四见,这叫修净业。业,换句话说,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业。为一切众生服务,不着服务的相,那就净,那叫净业,果报是净土。净土很多,一切诸佛如来的报土,都是净土。大乘佛法里面讲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是净土,纯净纯善;第三种方便有余土,小圣所居,小圣修学的处所。最后第四种凡圣同居土,这里面迷得深的、业障重的不知道修行;迷得轻的、业障浅的渐渐觉悟,知道修行。

  居住环境、生活环境,要想向上提升,第一个条件就是净业。这个决不是专指弥陀净土。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你希望将来生到什么地方,你所凭借的都是净业,诸位想想对不对?我们要不在这上面留意,不在这上面下功夫,我们就错了。没有这个观念,修学一切法门,古大德所谓事倍功半。这个意思就是讲,你修行得很苦,修行得很累,你得到的结果很少。为什么?你的方向目标错了。方向目标正确,我修清净心,我修清净行,我修清净业,你的成就肯定是事半功倍,你的成就非常殊胜,不可思议。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与真诚、清净、平等相应,这净业。

  大师在这一段后头一句说「此已上答五句依问,兼答五句正报」。正答的是五句依报,「佛剎,佛剎庄严,佛剎体性,佛剎清净,佛剎成就」,这正答。兼答五句正报,为什么?佛剎里头有佛。「及见如来坐莲华藏,是答佛住」。佛住在哪里?莲华藏是佛住。后面还会详细解释什么叫莲华藏,这个地方我们可以透一点意思。「坐」这个字不是说我们坐在此地,坐的意思是安住不动,主要是讲心。你的心安住在哪里?我们世间一般人讲,念兹在兹。你的心念什么?有念就是有住。莲花是清净,是不染污。我们从这个表法的意思上,你就晓得,佛住在哪里?佛住在清净,佛住在平等,佛住在真诚。所以清净、平等、真诚、正觉,慈悲就是莲华藏。藏,含藏的意思,这个里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量的无量,这个三类统统都包括了。佛心安住在这里,用莲花来代表,特别显示住清净。

  所以我们修净业的人,就是修清净心,心清净了,还有什么不清净?一切都清净了。念头清净,思想清净,一尘不染。对这个世间,对人、对事、对一切万事万法,确确实实没有自私自利,你才能修清净。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染污的因素,只要有这个东西,你一定会染污,你没有办法做到不染污。真正做到不染污的人,没有自私自利,无我。无我就不染污了,有我,哪有不染污的道理?大乘法里头一个讲无我相,无我见,这个重要。我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服务的,我为众生,不是众生为我,我为众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已经被染污了,这个理很深很深。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看这一大段清凉大师的开示。

  前面讲到「兼答五句正报」,这五句正报在前面我们读到的「佛住,佛法性,佛说法,佛威德,佛大菩提」,这五句是正报;「佛剎,佛剎庄严,佛剎清净,佛剎体性,佛剎成就」,这是依报。你看这示相这么一大段,前面问的十个问题,佛现神通,神通里面所示现的就解答了。这个现通,清凉大师在开示里面告诉我们,这个现通是贯这一个大单元,就是第二大单元。清凉称为四分,四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分」,这是第二大单元,总共有六会三十一品经。此地现通是一直贯穿下去,这是我们学习不能不了解的。根利的人一看到这个现相,他就明白了,中下根性的人看不出来,一定要有人给我们详细讲解介绍,我们才能明了。菩萨为我们讲解的,说老实话,我们的根很钝,还是没办法懂。这再劳祖师大德,麻烦他们给我们用最浅显的言词教导我们,让我们凡夫也能够认识这个境界。

  第一个是「答佛住」。剎土都有佛,这么多菩萨都来拜佛,佛坐在莲华藏,坐莲华藏就是佛住。所以我们晓得莲花的意思很深,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讲过很多。莲生长在池塘里面,根在池底,还是长在池底泥土之中。泥土就代表秽土,代表的是六道,六道染污;泥上面是水,水代表清净,代表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池表十法界,池底是六道,池水是四圣,六凡四圣十法界。莲花,莲花开在水上面,代表什么?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看它表的意思。这里更深的意思,在六道不染六道,在四圣法界不染四圣,染净两边都不染,叫纯净。纯善纯净,善恶两边都不染,染净两边都不染,这个意思不能不懂。

  你要想真正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你不能不学,在哪里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活要不要?要。穿衣吃饭要,不染着。不染着就是决定不起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染;起一念妄想分别执着,你染了。起个妄想,染了,起一念分别,也染了,起一念执着,那你严重的染了。佛住纯净纯善,不可以染着。我们平常讲的大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是心里头真正有这个东西,你也染污了;这个五句是「净」,你染了净。怎么样不染这个东西?这五句完全变成自然的。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确确实实这样。你有没有诚敬念头?没有。有没有清净念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尚且没有,虚伪、染污、不平,更没有了。六祖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真的清净,真的不染。

  所以真实话说不出的,凡是能够说得出的,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因此佛在《般若经》上才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两句话你要真正听清楚,你可不能望文生义。「法尚应舍」,法要不要?法要。要,怎么舍法?舍妄想分别执着,然后这个法就变成无障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就是在妄想分别执着。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碍,无障碍,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为什么你不能证得?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不能证得。往后文殊菩萨还有言说答,来跟我们解释。

  「现通放光,是答威德」。现神通,放光到以后六会里面我们就看到了。在本会,本会是第二会,有六品经,往下经文你看到佛讲十信,足指放光,看到十行,膝盖放光,十地,讲十地菩萨,眉间放光。放光在哪里放的,都有表法的,表这个法浅深高下不等;十信是最低的,脚指放光,十地是最高的,眉间放光。所以现神通放光是答威德,佛的威德。威是威仪,德,我们一般讲道德。

  在这里十大段,我们看到佛的名号,东方佛的名号「不动智」,你看这里加个「等」,等就是等其它九方,这是「答法性」。性德不可思议,所以在此地用十个智的佛来表法,统统是表法性。我们在这十段里面所看到的,不动智,无碍智,灭暗智,威仪智,明相智,都是讲的佛性。

  「见佛转法轮,是答说法」。佛转法轮,这个地方经文上没有这一句,意思有。这些十方菩萨来,来了之后在自己那个方位,化现的宝座,坐在那个地方干什么?等着听佛讲经说法。意思含着有佛要为这些菩萨们说法,「答说法」。你看在示相里头,《华严经》上佛代表法性,法性没有话说,所以示相。菩萨来解释,菩萨是觉有情,所以他有话可说。佛代表性体,体哪里说话,没话好说,意思都很深。佛,在二种智里面讲,代表根本智,《般若经》上讲,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菩萨代表后得智,有话可说,「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依无知而有的。我们今天苦,苦在哪里?没有根本智,所以也没有后得智。

  我们今天在学佛,学习的这些东西,不是智能。这些东西是什么?佛经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我们把佛经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所以是属于世智辩聪。为什么我们不是研究佛法?我们没有依照佛经上讲的方法去做,所以就不是佛法。佛经上跟我们讲的方法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三皈、五戒、十善我们做了没有?大乘教的心,学习的心是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心,所以我们今天听经研教是世间学术,世智辩聪。什么好处?阿赖耶识里头落一个佛法的种子,这是好处。

  什么时候我们才真正契入佛法?心行相应就入了。心行不相应,没入,这个道理要懂。佛在教导我们的,我们确确实实具足信、解、行、证,我们真的在学佛了。不论你学哪一部经,你学哪一个法门,你统统要具足这四个字。我现在学一部小乘经,我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对于这部经典信不信?真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能不能理解?我都理解了。有没有做到?字字句句我统统做到了。做到之后,你把你做到的跟你所信所解的对比,相不相应?相应,那就是证。证明你所信的真实,所解的正确。证实!你就入这个境界了。

  学《弥陀经》、学《无量寿经》、学《十善业道经》、学《地藏经》,无论学哪一部经论,不具信解行证,你没学!《吉凶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明白,具足信解行证,你学这部经,吉!学这部经没有信解行证,凶!吉凶,非常明显。我们学《华严》,我们对《华严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现象,所讲的境界,所说的方法,我们相不相信?前面在第一会里头,我们念过「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这是讲宇宙的来源。我们对佛有没有信心?还是相信现代科学家所说的?

  科学家用精密的仪器观察,高深的数学理论来推断,现在很多科学家说,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但是佛在《华严经》里没有讲到大爆炸,我们到底信哪一个?是不是把这一部分的经文当作神话来看,释迦牟尼佛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们要有这个疑心,我们就不是在学《华严经》了,我们对佛没有信心。释迦牟尼佛极高明之处,他不武断,他不主观,不是要求你一定要信我的,我说的就是真的。佛不是这个意思,佛讲:我所讲的这个,你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了不起!你只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学习,通过学习之后,你就有能力证明,他讲的这个境界你能见到。表法是表法的意思,不能说表法,它没有事实,它有事,它真有事。这个十方菩萨云集,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凭空想象用这个东西来表法,不是,真有事实。确确实实十方世界有这些佛,有这些上首菩萨,有无量无边这些菩萨跟着他们的上首(上首就好像是班长),来参加世尊的法会,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学佛,我是在很早年了,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四十多年前。有一年农历年,我在高雄兴隆寺,天乙法师的道场。我记得在那里住了几天,每天两个小时给他们大众讲讲佛法。天乙法师问到我学经的方法,我写了一个「内典修学要领」,在兴隆寺写的,文字不多,好像讲了三天六个小时。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讲学习的态度,我是分四段;第一段是学习的目的,第二段是学习的态度,第三段是学习的方法,第四段是学习的果用,学了有什么用处。分成四个段落来讲的,最重要是第二段,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习。很多人着重在方法,方法固然重要,成功失败的关键在心态,不在方法,我说得很清楚。照比例来说,心态要占百分之九十,方法顶多占百分之十而已。你用什么心来学,你会有什么成就。大乘经上不是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用什么心想?许多人学佛,他着重方法,偏重在方法,把心态疏忽了,所以他不能成就。即使有一点小小的成就,非常有限。有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错在哪里?

  佛确实慈悲、真诚、平等、有智慧,讲得详细,讲得透彻。什么样的心态?菩提心就是心态。你学大乘法,你没有菩提心,你学什么?你修小乘法,小乘法是四谛心;大乘菩萨是六度心,六度四摄大乘法;一乘法是普贤菩萨的十愿,愿心;人天小果,十善心;色界、无色界,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你才能够生上天,二十八层天你生在上层。

  「佛成正觉」,这是「答菩提」。佛成正觉,这一段文没有,前面有,都是与始成正觉有关系。成正觉之后才能现通,不成正觉拿什么来现神通?所以初成正觉是答菩提问。「文虽在下,义皆此具」,答复的文在后面,那个答复的意思,这个地方圆满具足,只是我们凡夫业障烦恼深重,看不出来。清凉大师后面有这么一句,「光明觉现,即现此故」。光明觉是这一会里面的第三品,现相答十种问。

  佛成正觉,怎么成的?我们要明了、要清楚。在这个大单元,最后一品「如来出现品」,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是如来世尊给遍法界一切剎土里面的众生普遍授记,把事实真相全说出来了。这句话里包括我,包括你,我们都包括在其中,一切众生。我们统统都有如来的智慧,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诸佛如来有,我们也有。德是什么?德是能力,万德万能。我们常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智慧,无所不能是能力,现在人讲技能,这个能力是本来具足的。相,德相,相就是相好,我们一般人讲福报,无量的相好。

  这个经上给我们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经上常讲劣应身。我们这个世间人心量很小,认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满足了,够了。所以小气,气量不大!实实在在讲无量的福报!为什么失掉了,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说得清楚一点,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现在我们要想恢复,怎么办?就要把这个障碍去掉!妄想,大乘经上常讲的无明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跟大乘经上讲意思一样,名词不一样,但是《华严经》讲的好懂。我们讲见思、尘沙、无明真的还不好懂,还要解释。

  如果我们把执着放下,一切法当中我都不执着了。只要你不执着,你就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心里头没有烦恼了。果然断尽了,佛就说了,正觉现前,你觉悟了。这个障碍去掉,你觉悟了,这个觉悟是正确的,不是邪知邪觉,正觉。正觉之人,佛门里面称他作阿罗汉,阿罗汉是正觉,三种障碍去了一种,正觉了。六道里头,人天聪明、有智慧,尤其是天人,佛不说他是正觉,为什么?纵然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他的我执还在,执着没有放下,所以他不叫正觉。佛法这个正觉的标准是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严重的执着,刚才讲了非想非非想天天人都没有断,所以他是凡夫。他寿命到了还要搞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想出六道轮回,很想!仗着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带业往生,带着什么?带着妄想分别执着去往生。能不能真的往生?实在讲是真能,不是不能,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运气?什么叫有没有运气?临命终时最后一念,你是念的阿弥陀佛,你没有其它的。其它的妄想分别执着暂时放在一边,你没有想到它,只想到阿弥陀佛,行,临终最后一念。如果临终最后一念不是的,好了,马上就回头了,六道里头随业受生,自己做不了主。所以我们想到这个问题,才知道可怕,才知道严重。那怎么办?现在就要干,就要学着放下,就要学着不执着。

  跟一切人相处,各人都有各人的意见,都好,何必计较?何必执着?果然做到不执着了,你的人缘好起来了,大家都喜欢帮助你,都喜欢跟你合作。你要坚固执着,人家远离你,你的成见太深。你看看这种执着不但障道,障你的正觉,在现前障你的人缘,学佛的时候,障你的法缘。以自我本位为主,亏就吃大了。我们今天要学,就要从这些地方下手,这是学真的东西。再破一重,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分别,执着断了,分别也断了,好!正等正觉现前了。正等正觉,菩萨证得的,什么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高了,高超了;一切都不分别,你是法身菩萨。

  所以放下执着,你就超越六道轮回,放下分别,你就超越十法界;你的分别没有放下,不能超十法界,你的执着不能放下,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出现品」里头佛教导我们的。这个地方的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还要把妄想断掉,你才能证得《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等觉之上。等觉是菩萨地的顶点,最高峰了,再往上去就是妙觉,妙觉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无明断尽了。无明是非常微细的妄想,粗重的妄想就是分别执着,到最后是微细的妄想,那是在一真法界里面去断,不在十法界,当然更不在六道。这答菩提问,统统在这个大单元里头。

  所以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无上正等正觉,你现在不干,你到什么时候干?怎么个干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是什么?什么都好。吃的穿的用的,一丝毫没有计较,绝不刻意去希求,那就对了,一点烦恼都没有。不要说这个合我的意思,那个不合我的意思,那又麻烦大了,你没有在学佛,你还是搞六道轮回。因为一切执着是轮回心,你出不了轮回;一切的分别是四圣法界的心,你出不了十法界。不能用这个心,用这个心是什么?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

  佛是用真诚、清净、平等。分别执着是极不平等,极不清净,也不真诚;离开了,你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这个话佛真的是千经万论,苦口婆心不晓得讲多少遍了,总是希望提醒我们,我们能在这上面觉悟,立刻就干。李老师常讲,修行修什么?改心。改心就是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从这地方改起。想法看法改过来了,你的说法作法自然就改过来了。一切行业当中,心为主宰。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五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