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二十

  日期:2011/10/4 16:57:42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0卷)  2003/4/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0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这第二大段,辨言说答。我们将经文再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到这地方这是经文,第一段叹众希有。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疏钞》里头,将文殊菩萨他的生平、修行证果、教化众生的功德,给我们做了个介绍。我们把疏文也念一段,跟上一次能够接上。「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征,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昨天我们说到这地方。接着「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自行化他真正的基础,就是体含万德,就是这一句。如果不是多生累劫修行,积功累德,哪里有这样大的德行,有这么大的智能,有这样殊胜的法缘?我们看了文殊菩萨,要想想自己。文殊菩萨是七佛的老师,实在说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学生。过去早就成佛了,现在在他方世界,他还是佛陀。以佛的身分住在他方世界,到我们这世间来应化为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这种无比殊胜的大德大智大能,累劫修积的。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我们应当发心向他学习。

  今天看到清凉大师在这地方的赞叹,「化满尘方,用周三际」,这是说明菩萨德用深广。十方无量无边微尘剎土都是文殊菩萨教学活动的范围,你说有多大?大到用微尘数来说了。这尘是微尘数,方就是方所,教化的处所无量无边。经中说,这是文殊菩萨自己讲的,「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文殊菩萨的身就像微尘一样,遍满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无量无边身,化遍法界尘沙之众。菩萨受到一切众生普遍的尊敬爱戴,那是慈悲感化的成就。真诚的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要学。

  帮助众生,佛常讲,无论是示相,无论是言说,这是教化众生两大工具。示相是给他看,言说是让他听,从见闻里面觉悟。但是佛常常讲,无论是示相、言说,一定要懂得契机契理。你现相言说不契机,不但众生不能得到正面的觉悟,可能引起负面的疑惑,那就错了。众生机感千变万化,就是一个人,我在过去内典讲座里头详细说过,即使一个人,你教这一个人。这一个人有童年的时候,有少年的时候,有青年的时候,有壮年的时候,有老年的时候,分多少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机感都不一样,不能不认识,一定要契机。幼年的时候,学校教育,他上什么学校?幼儿园。少年的时候上小学、上中学;青年的时候,大概是高中、大学;壮年的时候,他已经在社会上服务,接受的是社会教育;老年的时候,我感觉到宗教教育是最适合的,这时候已经到退休年龄了。所以,就是一个人来讲,从年龄上分阶段,你要懂得契机。就一年当中,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季节不相同。人是凡夫,凡夫必定受外面环境影响,影响他的心理、情绪,也影响到生理。四时说法也不能完全一样,一样就不契机了。就一天来讲,一天早晨、中午、晚上也不一样,所以说法讲到契机,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大学问!

  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要断气之前的两、三天,这是今世跟来生关键的时刻,什么最契机?万缘放下,一心专念,求生净土,其它都不能讲。在这时候就是提醒,怕他迷惑,怕他有留恋,只有这一句提醒的话,时时刻刻提醒他,带他念佛求生净土。长篇大论大道理这时候用不着,讲这东西,他会生烦恼,他会起妄念。所以,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开导说法,不能不懂,关键的时候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用简短的几句话,用字愈少愈好。

  莲池大师,我们在《竹窗随笔》里面看到的。有人问莲池大师,这是个专修净土的人,问他老人家:你怎样教别人念佛?他说他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六个字。人家问: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法?他自己念阿弥陀佛。于是人家问他:你怎么教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念阿弥陀佛,这什么缘故?他就说:我这一生决心要求生净土,信心坚定,愿心恳切,我就执持名号,老老实实执持名号,不用客气话。这样说起来,「南无」是客气话。「南无」是什么意思?恭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这不必要了。劝别人念佛为什么要?因为他没有发真正心求生净土,目的是希望他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所以加「南无」;真正要求生净土,「南无」都不要加了。从这地方我们就体会到契机,对一个真正决心要求生净土的人,念四个字就行了;没有坚定的信念,劝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正确的。

  病人在昏迷的状态,在严重的状态,这时候守在身边的人最重要的,观察他境界现前了,什么境界?家亲眷属。他会说:我看到某个人在门口。所说的都是已经过世的人,这要特别注意。《地藏经》上讲得清楚,他所见到的这些人不是真的。什么回事情?那是他的冤亲债主,变现他家亲眷属的样子来诱惑他,他如果跟他们去了,那一变脸就要跟他算帐,讨命的、讨债的,麻烦大了!所以在这情况之下,马上提醒他「不要理他,念阿弥陀佛,等佛来接引你,看到阿弥陀佛,你才能跟他去,不管什么人来都不可以跟他走」。就提醒这一句行了。他如果看到地藏菩萨来了,释迦牟尼佛来了,都不可以,那不是真的,因为我们希求的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西方三圣!西方三圣现前,是我们的本尊,是真的,不是假的。

  冤亲债主这些魔境,他还是有个规矩的,他决定不可以变你的本尊。他要变本尊来诱惑你的话,护法神不会饶他,他不敢的。他变其它的佛菩萨来诱惑你,你跟他去了,那是你自己的错误。你自己天天念阿弥陀佛,怎么释迦牟尼佛来时,你跟他走了?你错了。我是要跟阿弥陀佛的,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教我跟阿弥陀佛。你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不会上妖魔鬼怪的当。所以这样的境界现前,立刻就告诉他「什么佛菩萨来都不能跟他走,一定要等阿弥陀佛来」。开示、说法简短明白,提醒他警觉性。大家帮他念佛,祈求佛来接引,这就对了,这是对临终人最契机的开导说法。带着他念佛,让他有信心,劝他万缘放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得金刚不坏身,成无量寿、无量智慧、无量光明,然后像佛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普度众生。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化满尘方,用周三际」。三际是从时间上说的,尘方是从空间上来讲的,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跟十方都是生灭法,在法相唯识,《百法明门》里面的排列,它排在不相应行法,有为法,有为就是生灭法。过去、现在、未来是生灭法,空间十方是生灭法,生灭法就不是真的,幻相而已。佛法讲真的,真的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叫无为法,真如无为,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对于十方三世,我们冷静的观察,看看这世间,这些科学家有没有办法发现这事实真相。我听说近代的研究相当接近,这是从数学理论上来推断的,还没有科学技术能够证明。大乘佛法里头不但是发现,真的是证明,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情识里头,也就是六道众生,他的感官的世界有十方、有三际。菩萨应化在其中,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超越十方三际,就见到一真法界。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列举经论里面的介绍,诸位自己可以去参考。

  下面我们继续看《疏钞》的文,「道成先劫,已称龙种尊王」。这是说文殊菩萨在久远劫前,先劫已经成佛了,他的德号龙种上尊王如来。《大智度论》里头也说到,经文里面称为龙种上佛,这地方讲的是龙种尊王佛,说明菩萨的本迹因缘。现在他在他方世界还是佛,底下说「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如来,这是现在。清凉《疏钞》里头有节录《央掘摩罗经》里面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母是比喻,母能生子,文殊菩萨能帮助人成佛,佛是从文殊菩萨口生的,文殊菩萨教的,这就是老师的意思。他是三世佛的老师,岂独释迦之师,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一尊。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释迦以前七尊佛都是文殊菩萨的学生。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启示,我们要留意。我们从这地方能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决不是说你是我的学生,今天你示现成佛了,那我到这地方来,我是你的老师,你要用什么礼节来对待我,没有。老师来了怎么样?示现做学生。这学生对老师恭恭敬敬,表演给一般人看;换句话说,他在这里表演做学生,应当用什么心态来做学生,跟老师的教诲配合,你才能成就!没有一丝毫骄慢,没有一丝毫自尊自大。看到他对佛,看到他对诸菩萨,那么样的谦虚恭敬,他在这里示相教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凡夫的习气完全没有,我们应当要好好的来学习。

  世尊弟子当中,古佛再来的很多,佛门里头常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你一个人示现作佛了,作佛目的何在?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就这么一桩事情。过去古佛如来也就这么一个心愿,你今天发心带头来做这一桩好事,跟三世佛的心愿完全相同,三世佛都来拥护你,都来帮助你。帮助你,当然不能用佛的身分,用什么身分?用菩萨的身分、用罗汉的身分、用人天的身分,或者是做你的弟子,或者是做你的护法。真的是诸佛菩萨同心协力,把这教学的工作做好。决不是说我的学生当校长、当主席,我去不太好意思。凡夫有这样的,这叫邪知邪见,佛菩萨没有。

  前面一再给我们说到,菩萨成佛的时候,跟过去所有一切佛绝对没有先佛后佛,没有今佛古佛。先佛后佛、今佛古佛,凡夫的见解有先后,不知道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远近就突破了空间,没有先后突破了时间。告诉你,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真实法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的?平等成佛。这桩事情在这部大经里面常常提起,多次的提起,目的很显然,让我们不断的在熏习。熏习的时间不足,我们很容易退转。常常熏习,熏习久了,印象深刻了,不定碰到什么缘,豁然开悟,你真的入这境界了。文殊菩萨在此地,我们想想岂不也是示相在暗示我们,言说是解释释迦牟尼佛的示相。我们头脑灵活一点,敏锐一点,我们也能看出:文殊菩萨你也在示相。你要有这样的觉悟,文殊菩萨会对你莞尔一笑:你懂得了、你会了。清凉《钞》里面内容相当丰富,值得大家去看看,如果有时间的话,自己去看。

  我们再看下面《疏》文,「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一切咸见,「故」字是下面一句的,它四个字一句,「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到这地方这是小段。这是把文殊菩萨的身分很清楚的给我们介绍出来了,他是来做影响众的,他的修行早就圆满了。佛门弟子懂得这道理。我早年在台北讲经,道安法师在北部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担任主讲,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五十岁。这讲座办得很成功。我每一堂上课的时候,我都看到我的老师周邦道先生,他坐在第一排很专心的听讲,而且还做笔记。那是个佛学家也是个教育家,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抗战胜利之后,他做江西教育厅长,以后在台湾一直都在学校教书,在中兴大学教书,在台湾做过考选部的政务次长。我是他的学生,我讲经的时候,他就跟一般学生一样很用功。这是什么?影响众。

  释迦牟尼佛是文殊菩萨的学生,示现成佛了,为大家讲经说法,文殊菩萨也在旁边恭恭敬敬的在那里听讲,做影响众。「影响而来,一切咸见」,让大家统统看到。你们如果说有问题,听佛讲经说法,或者看到佛的示相,不太清楚,不太明了,你提出这些疑惑,文殊菩萨可以给你解答。文殊菩萨为你解答,大家都知道他,他的确是权威,这解答决定没有错误。所以「故其说也」,由他来担任解说,佛只示相不说,请文殊菩萨来做说明。

  这下面有几个疑问,「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一切大众对文殊菩萨的尊敬,跟对佛陀没有两样,所以不需要请。「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其实我们在文里面看到,经文上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一般讲承佛威力是得佛的加持。「佛意许故」,这地方的佛是双关意思,近指现前释迦世尊,远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以不用待请,不用待告。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佛为什么示相?不是无缘无故的。大众见佛,心里面有这疑问,这叫做念请。虽然没有说出来,佛有他心通,佛知道,所以佛示相答。我们前面看到了,佛现神通,答复大众。但是现这神通,我们中下根性的人,真的是看不懂,看得很热闹,所以说是「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我们看不出门道,只会看热闹。一定要找个内行的人,请文殊菩萨来给我们解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文殊菩萨,他介绍的确相当的详细,我们接着看。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能理契潜通」,我们看这一句。这地方讲,如果不是尊重到极处的法身菩萨,他怎么能够理契潜通?在理上讲跟诸佛所证的一样的圆满,一样的究竟,所以自自然然对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通达说个潜通,这意思很深很深,隐、显无不自在。从感应上来说,显应冥应;从一般教学上来讲,显说暗示,无量善巧方便,自自然然流露,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是潜通。「故上以光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妙德就是文殊菩萨。世尊对普贤显加,对文殊菩萨这我们看到是冥加。这用意都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让我们在这里面见相、听教能悟入真实。真实在哪里?真实就是自己,就是日常生活。每天工作干活,待人接物,这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我们果然觉悟了,就得大自在,就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

  下面说,「若尔,普贤云何定后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若尔,我们现在讲,要是这样说法,普贤菩萨为什么入定之后再请?都是在现相。其实文殊、普贤他们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哪还需要入定?所谓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个入定是做给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表示甚深之法。我们要把心定下来,才能说清楚,才能听明白,这是佛教学的手段,佛门里面讲教学的仪式,一个规矩,现在人不会用了。

  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还用这种方式。确确实实我们亲近他,细心去观察,他真的是在定中。李炳南老居士亲近过他。大师圆寂之后,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给我谈过,他说:他的境界,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但是我们在旁边细心观察,至少他得到清凉自在。这是李炳南对于章嘉大师的观察。他说确确实实他跟别人不一样,至少他得清凉自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有疑惑向他请教,我们的说话总是毛躁、轻率!大师他答复我们的,那就是教导我们,稳重。他不是立刻就答复你,他一定定下来,他定下来也就教你定下来,然后才教你。

  所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头一次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佛法的好处我知道了,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就契入?我问这么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这问题提出,章嘉大师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才答复我。我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如如不动,眼睛看着我,我也看着他,大家都不说话。半个小时时间很长,真的定下来了,这是什么?聚精会神等着听他的答复。他就用这方法,教你整个精神意志集中,他来给你说法。你这毛毛躁躁散乱心,他不跟你讲,讲了没用处,听了是耳边风,你记不住,更不可能依教奉行。所以想想他那个方法高明,这就是讲先入定。

  不过他入定不是眼睛闭着,他眼睛看着你的眼睛,这力量很大。他眼睛如果是闭着,我们还可以胡思乱想,他眼睛看到你的眼睛,你就不能乱想,你念念都在等待他给你开导。这半个钟点了,他才说了一句话,只说一个字,「有」。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了,有。有没有办法契入?有。这精神一提起来,耳朵竖起来,来听他的教训,他又不说了。但是这一次没那么长的时间,大概五分钟,也相当长,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很慢,他的速度非常慢,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说得很快,他说得很慢。那一天我跟他坐了两个小时,只讲了几句话,而这一句话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向他告辞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他也很活泼,他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了,真的做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我自己的事情,一般讲有一点预感。这六年之后,我已经把工作辞掉了,想出家修行。在埔里因缘不成熟,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讲经。

  果然在第六年的时候我有预感,在台中有很多同学,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出家的因缘可能会成就了。他们问我:大概多久?我说:大概半年。结果一个月之后,台北圆山临济寺的心悟法师就派人来找我,劝我出家,缘成熟了。派的是林铭坚居士,以后他也出家了,他也跟我同年。抗战期间,我在福建建瓯念初中,以后我离开那个学校,他也在那个学校念书,但是我在学校时候他不在,他在学校时候我也不在。以后说起来,我们是前后同学,在台湾我们同事。我辞掉工作想出家学佛,他也跟着我学佛,也把工作辞掉了。圆山临济寺里面的法师是福州人,跟他同乡,关系非常好,他来劝我。好像在两个多月的期间,来了九次。

  我觉得心悟法师、临济寺这批人,我也都认识就是了,很恳切,有这诚意,我才把这事情报告李老师。李老师说:奇怪,怎么人家一劝你,你就动心?我说:不是,他来了九次。李老师一听也愣住,他问我:你在这里学得很好,为什么要出家?我向老师报告:你老人家在这里已经教了十年,我才来一年多,我在这边有工作,不能专心学习。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实际上,每天能够学习的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我说:如果我能够辞掉工作出家,专心来修学。我说:老师在这里十年的教学,我想我两年一定能赶上。他听了这话点头,这是我出家的因缘。

  所以,菩萨在这里做种种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普贤入定有入定的用意,都是在表演;文殊菩萨不需要入定,他有不需要入定的道理,都在为我们说法,都在唱戏。我们要能懂得,他表的什么意思。下面说,「何不入定」?这在前面也有说过,因为这是十信位,是初学。信没有入位,他还没有学位,所以不需要入定。这三品经,《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这三品是讲如来正报。《名号品》是讲身名,《四谛品》是讲语业,《光明觉品》是讲意业,如来果地上的身语意三业。所以他问得很好,「何不入定」?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出来,「以果从因,同于信故」。这地方讲果报,果不离因,信位不需要入定,如来果地随顺最初的方便,「同于信故」,所以也不需要入定。在一般菩萨说法,一定得佛的加持,这地方没有看到加持。

  「何故无加,以无定故」。不入定,入定是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想得佛加持,一定要知道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这时候就有感应。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宗教的祈祷,时间虽然不长,他在祈祷的时候,几分钟当中,所有一切杂念妄想他都放下,一心专注,确实能得神的加持。佛门以前的这些大德们都知道,讲经之前有仪式,仪式很长。如果照着古时候讲经仪式来做,这仪式差不多要四十多分钟,将近五十分钟。法师拜佛之后就升座,在仪式里面他就入定,这是求佛加持。现在我们不用这仪式,为什么?现在工商业时代,大家都非常繁忙,分秒必争,到这地方来浪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人家不来了。他来了马上就希望能听到经,所以我们的仪式省略掉了。两个小时讲经,前面的仪式,后面的回向足足是用掉一个钟点,两个小时真正讲经是一小时。所以我们前后都省略,前面只用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一个开经偈,我们就开始讲经,后面念佛就回向,就结束了。这是什么?适合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

  所以古时候那个仪式里面就有入定,就有加持。这地方虽然没有入定,「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承佛力就是冥冥当中加持,这我们要学。千万要记住,我们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不是自己有这智慧,不是自己有这德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多了,看哪一位菩萨出来说法不是承佛神力普观大众?那个心虔诚恭敬到极处。印光大师讲得就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讲经的人,首先自己具足十分诚敬之心,上对佛陀,下对一切广大的听众,以真诚恭敬心,哪有不得感应的道理!这种感应,冥加,暗中加持你,许多在讲台上讲经的同学都有这经验。

  早年我在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常常跟我讲。他年岁虽然那么大,对大众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每逢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每逢星期五在台中莲社讲古文,我们采取的本子就是《古文观止》。这是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从来没有中断的,每个星期讲一次古文,讲一次经典。他讲经的这一天,他这一天不工作,早晨大概八点多钟他就到图书馆。图书馆有个休息室,有个房间,但是这房间他从来没在里面住过,只是每个星期三讲经,他在里面做预备。这一天不见人,不见客,心完全静下来,真的万缘放下,准备晚上这一个小时。因为当时有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只讲一个小时。那么样的认真。他是做给我们学生看的,讲经不可以那么草率。心,他这一天心是定的,完全屏弃外缘。可是老师常常跟我说,他这一天所准备的东西,上了讲台之后完全没有用上。什么原因?上讲台之后,佛力加持,他所说出来的不是他预备的。

  这些事情到我们自己上讲台讲经的时候,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我们自己讲经也有充分准备,可是上讲台之后,所预备的东西真的一半都用不上,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没有通过思考。现在有录音,事后这录音来听听看,还不错,有的时候还觉得很好;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我们有这感触。以前谛闲法师,我们在看到《圆觉经亲闻记》里面,他老人家有这说法,他看到这些居士们听经的笔记,他就问这做笔记的人:这话是我说的吗?是!没错,是你老人家说的。我怎么会说得这么好?佛力加持,自己不知道,讲完之后自己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肯定,你这诚敬心感得佛菩萨冥冥之中加持你。你在这讲台上,你不是求名闻利养,你不是贪图别人的恭敬、奉承,你是诚心诚意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不附带任何条件,你就得佛力加持。如果用佛法做一个手段,目的是要求得个人的名闻利养,这加持就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意跟佛不一样,跟佛完全相违背,佛怎么会加持你?

  末后还有一段,「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这些大众,希有是很难得,为什么很难得?下面说了五点:第一个是「感应悬隔,难一遇故」,悬是距离远,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不容易。这怎么说法?为什么不容易?真诚心难发。李老师早年教我「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不容易,但是不是至诚就决定不能够感通。难,实在是难。至诚不能有一点私心,不能夹杂有一点私欲,你的欲望,你的希求,不可以。夹杂这纵然有诚,诚意不够,诚意不足,难在这地方。诚意为什么会不足?这与信心有关系。佛法如此的殊胜,几个人知道?真正认识的人实在不多。我们知道,我们对佛法的信心,还不是一样的逐年加深,不是一开头就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一开头是半信半疑,亲近善知识之后,逐渐的加深,逐渐的加强。我们晓得许许多多的同学退转,当年在一起亲近老师的这些同学,那个时候都很不错,可是隔几年之后都退转了。什么原因?还不是对于佛法认识不够究竟,不够彻底。那个认识究竟彻底不是容易事情,你要具足信解,还要具足行证。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清凉大师讲的意思,缘不容易遇到,千载难逢,感应缘。

  第二个「德行内充,总称叹故」。来参加法会这些菩萨,他们的德行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们都比不上。这些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不能参与这法会,所以这经上讲的菩萨是圆教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摩诃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值得赞叹。他们的德行跟如来果地上总相应,这一句是赞叹菩萨的内德,我们一般讲道德、智慧、能力,赞叹他的内德。

  第三「以名表法,甚希有故」,菩萨,每一个菩萨都有名号,名号是表法的。在没有入位之前,名号主要是表自己修行的宗旨,念念想着自己的名号,希望名实相副;入位之后,名号多半是利他的,是教化众生的。所以佛门里头常讲,诸佛名号是表性德的,自性本具的万德万能,表这;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的。我们凡夫所有一切名号都有表法的意思,中国古时候,小孩出生,「命名」是一桩大事,非常慎重。为什么?这名号就是父母、尊长对这小孩的期望,希望你长大能够名副其实,意思在此地。所以,古时候人一生不能改名字,改名叫大不孝。改名是辜负你的父母、尊长,也许你这名字是祖父母给你起的,你辜负你的父母祖先。改名是大不孝,没人敢改名字的。我们到现在出家还有这么一点,但是现在出家的时候也忽略了,也是随便起个名字,这跟从前不一样。菩萨名字是化他的,我们懂得这道理,我们对于自己的名号,知道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所修所行,用这名号常常提醒自己,别人叫你一声名字,你立刻就有警觉心。我出家老师给我取的名字叫净空,我也很欢喜,常常提醒我自己要清净,要明了空这空义。一切法空,才真正得清净心,不空就有染着;知道一切法空,你才真正能放下。名有意思在里头,都是帮助自己修行,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个是「创起信行,未曾有故」。他们来带头,这创起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带头,做出信行的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意思是教导我们要有这意念,时时刻刻在这社会要做带头作用。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提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过去我在新加坡讲经,讲堂前面一副对联就是这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时刻刻要想着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就对了。他们这些人都是这样的,各个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值得赞叹。

  最末后一句说「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这一会等于遍法界虚空界的总会,这《华严经》上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现前是不是?那看你有没有这心?有没有这愿?果然你的心愿解行与「佛华严」相应,那这一会又何尝不是?如果是,这一会决定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道场就无比殊胜庄严。这道场在哪里?现在在虚空当中,在网络、在卫星电视,这意思你懂吗?你在家里面肯学,肯发心,你家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道场。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一十九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一千零二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