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八

  日期:2011/7/17 21:24:10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八集)  2010/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六十九面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接着祖师大德为我们开示,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修学大乘,发菩提心是第一桩大事,也就是说,我们要出门,首先要知道目的地,要知道方向。这不是普通的出门,这是要出三界之门,要出十法界的门。我们的目的地是极乐世界,是去见阿弥陀佛,我们的方向是娑婆世界的西方,这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无论怎么样的用功、努力,终极达不到目标,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前面祖师大德给我们说了两种发心,一种随事,一种顺理,随事就是四弘誓愿,真正发心,依照这个目标、方向去修学,肯定有成就。学佛的同修受了三皈,甚至受了五戒,也发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们发的,我们也跟着发,人家发了是都做到,我们发是发了,没做到,就是根本就没有去落实。所以,这一生实在讲时间很短暂,一百年说起来好像很长,其实真的是一弹指,时间过得很快。从小到老、到老死,一无所成,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疏忽了我们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标,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看这段文,感触就很深,「随事发心,有可退义」,有可能退转。「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这一愿,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修行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没有为自己。如果为自己就很容易退转。如果真的是为众生,特别是你看到苦难的众生这么多,我们现在一般看见的,是跟我们同一个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的我们见不到。但是也有人见到,我们相信那不是假的,因为不止一个人见到,几个人见到,他们看到境界是相同的;不完全相同大致也相同,这就不是假的,看到之后就知道有更多的众生。六道众生全能见到的,那是要有特殊缘分,修行人得有相当功力,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见得到的。你看到愈多,看到的境界愈广大,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头受苦难的众生有多少,无法计算!我们是不是像诸佛菩萨一样,真发这个心要去帮助他?发这个心不错,你真去帮助他你得有能力,你拿什么去帮助他?所以后面的三愿就是你自己把成绩端出来,你才有能力去帮助他。

  断烦恼是德行,自己烦恼没断,你就帮不了别人,这肯定的。自己还迷惑,还在搞六道轮回,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出轮回?断烦恼是第一条大事,怎么断法?我们在这个世间,去了很多国家地区,我们看到,在家学佛的同学十善业没做到,出家的同学基本的沙弥律仪没做到,那我们就迷失方向,也迷失目标了。为什么?起心动念还是顾自己,还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有什么不好?在世间人来讲没有什么不好,在佛法里面讲问题就严重。严重在哪里?你要晓得,轮回从哪里来的,六道轮回从哪来的?大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六道轮回是从我执来的,就是执着有我,执着这个身是我,不肯放下。这个执着现出来的境界,一切法从心想生,有这么一个心想,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造的,不是上帝造的,与阎罗王也没关系,自己,经上的术语说业力变现的。什么叫业力?思想、言行叫业力。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轮回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世出世法没有一法不是自作自受,你自己造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去享乐;你造六道轮回,你在六道轮回受苦,与其它的人决定不相干,全是自作自受。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懂,不懂就错了。

  所以这个愿,发了愿要兑现、要真干。从哪里干起?从《弟子规》开始干起。《弟子规》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我们这日常事情太多,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是个代表,是个行动的纲领,展开来跟菩萨戒律没有什么两样。菩萨戒律诸位知道,八万四千细行,那个八万四千细行从哪来的?十善业展开的。你看只有十条,十条展开来,八万四千细行。十条能够展开为八万四千,一百一十三条展开,难道比不上八万四千吗?《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佛给我们讲真理。所以任何一法展开,遍法界虚空界,归纳、收起来就是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理我们明白了,事实真相清楚了,心就定了,不再心浮气躁,应当认真好好的来学习。首先把《弟子规》背熟,背得很熟,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遇到什么境界,《弟子规》里面教你用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置,这个句子立刻就现前。这个是戒律的基础,戒律的根本。《感应篇》要熟,《感应篇》字也不多,大概一千五百字左右。《十善业道》也不多,我们编了一个节要,大概只有六百个字。这三样东西是根,戒律的根,戒律的本源,没有这个东西,戒律从哪里生出来?为什么古人学佛,三皈众戒威仪他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今天做不到?人家的根扎得好,所以无论出家在家修学,都有很殊胜的成就;我们今天学不好,根疏忽了。所以年轻的同学不能疏忽扎根。

  五十岁以上,这是进入老年了,没有扎根也可以不必扎根,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着重在老实。老实念佛,那就是有定共戒、道共戒,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也自然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弥陀佛,无量觉,你看看。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就是皈依佛,觉而不迷。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三皈依,讲皈依觉,他不讲皈依佛,讲皈依觉,「佛者觉也」,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了。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老人走这个路子。为什么?记忆力不行了,叫你念《弟子规》你背不下来,你就乖乖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一心专念就是定共戒,念到自己有悟处,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号没有一样不具足。年轻的同学,那三个根要背,你们要做出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真正落实《还源观》上的四德,那是性德,那是佛菩萨的样子,「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年轻人要发心,弘护正法。正法久住的责任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肯真干那就不负责任,对不起佛菩萨。所以事上发心,不定性人他也能发。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不定是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善有恶,叫不定性的。

  下面讲,「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这是真的,顺理发心,这个理不是解悟,而是证悟,证得之后他不会退。你看经上告诉我们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们证果,他们发心是称理,所以他不退转。不要瞧不起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他们是圣人,入圣流了。凭什么入的?他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不再执着了,换句话说,他不再执着身是我。这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身是我,人家不执着身是我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他知道身体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什么是我?我不生不灭,身有生灭,我没有生灭,这个要知道。世间人认为人死了之后有灵魂,灵魂没有生死,那是我,灵魂又去投胎,又去找个身体,这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为什么在六道里头轮回?随业受报。他要是一生行善,投胎找个身体,肯定找到很好的身体。如果心行不善,他找的身体就找这些不好的身体,找畜生、找饿鬼、找地狱,这都是不好的身。他怎么会去找?业力在那里作怪,业力牵着他走,所以他没有能力辨别。所以我们讲灵魂,实在讲他根本就不灵,灵是我们尊重他,客气,其实他不灵。孔老夫子讲老实话,孔老夫子不说灵魂,叫游魂。佛法里面称迷魂,他迷而不觉,他没有智慧,有智慧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投胎,怎么会选那种地方?他没有智慧。所以那真的是自己,那个不是假的。如果灵魂觉悟就不叫灵魂,可见得灵魂是迷惑。迷是他,觉悟也是他,他一旦要觉悟了,在佛法里就不叫他做灵魂,佛法叫他做灵性,就是本性。

  所以小小圣人,像须陀洹这样的人,小小圣,他还是迷而不觉,没出三界,但是修得好,他有能力养成很好的习惯。我们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亲近圣贤,他是凡夫,因为亲近圣贤,他就染上圣贤的习气,习惯成自然。他也不退转,他修的善根,这善根不退转,他叫位不退,佛家讲三种不退,第一种不退他证得了。一直到阿罗汉、到辟支佛,这都是位不退。再往上去那就是菩萨,菩萨不但位不退,行不退。你看看小圣,阿罗汉、辟支佛,行还会退。譬如度众生,众生太难度,阿罗汉就放弃,不度他了,可是菩萨不会放弃,菩萨怎么样艰难也要帮助他。佛经里面这些故事很多,很耐人寻味。所谓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那是菩萨,行不退。到明心见性这叫大圣,他出了十法界,这个是念不退。这真正是此地所讲的顺理发心,这个理是自性、是性德。他确确实实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不会再走弯路,一直就向着如来的果觉。这什么人?在《华严经》上初住以上,他们居住在实报庄严土,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提升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讲究竟圆满,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干净了、没有了。所以顺理发心是讲这些人的,他念不退,念念与真如相应,念念与自性相应。从初住菩萨到妙觉位,要多长时间?《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三个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当中经历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上叫妙觉,到妙觉这才圆满。所以他们真的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决定没有杂念。我们今天讲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还有杂念加进来,初住以上就没有了。我们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大乘里面所说权教菩萨,没见性,他都做不到,他们还是事上发心。由此可知,所谓顺理发心的,都是从随事发心不断向上提升才达到的,没有经历事哪来的理?

  随事发心,怎样能保持着不退?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为什么?就是为随事发心的。由此可知,随事发心保持不退转,你就不能离开经教,经教是我们的指南。我们旅行,经教就是地图,不会迷失方向,不依经教,肯定就走错路了。经教依一种就够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依太多了会走岔路,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佛陀教人,他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讲俗谛,第二个原则讲真谛。俗谛什么?随俗,恒顺众生,为什么要顺着你?不顺着你,你不会进来,你喜欢什么,佛都教你什么,引诱你进门。进门之后跟你讲真的,那就不是随俗,随顺真谛,跟你讲真的。可是接引入门之后,什么时候才给你讲真的?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三、五年,有人十几、二十年,有人这一辈子还不行,等到下一辈子。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所以佛的恩德大!佛真是慈悲到极处,我们都要知道。记住大乘经上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我们的灵魂也好、灵性也好,跑到哪一界,佛统统看见,佛对于你过去、现在、未来全都知道,所以他会在最适当的时间,以巧妙的神通方便接引你,帮助你回头。这是他善教,我们具备的条件要善学。善学没有别的,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听话、真干,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叫善学。

  真正遇到善学的人,佛会教他什么法门?给诸位说,肯定是教他《无量寿经》,念佛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决定不走一点弯路。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这个法门是有名的难信之法。我跟诸位报告过,我学佛是从学哲学进来的,这个念佛法门很难接受。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就劝了我十年。我不反对这个法门,我不想学这个法门。认为什么?我的兴趣不在这里,我欢喜《华严》、欢喜大乘经论,总想广学多闻。老师用很多方法来劝告,我很感激,没听话。一直到我自己讲《华严经》,也是几年的时间,讲了一半,差不多讲七、八年,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经没讲完,查后面的,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里面看到了,这两位菩萨都是修净土的,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再回头看善财童子,明白了,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开悟了,就是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文殊菩萨会上他就证得初住。老师命令他去参学,特别介绍他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专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们中国人跟印度人这个地方是相似的,先入为主,你看参访这个,介绍念佛法门,不是别的法门,五十三参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这先入为主。当中这五十一个善知识,那都是诸佛菩萨,给他展现一切不同的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他都去看,参观,都去了解。感恩善知识的教诲,「礼辞」,礼是礼拜,辞是不学,他明了,他不学,他还是念他的阿弥陀佛,方向目标没有变。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万法归宗,这个宗就是极乐世界。我相信这个法门是这么来的。如果不讲《华严经》的话,就不知道净土法门之可贵,没有重视它。是看到《华严》、《法华》、《楞严》,这么多大经大论,后头的目标全是极乐世界、全是阿弥陀佛,这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得来不容易,学佛大概学了二十多年才认识这个法门,真叫难信之法。

  所以顺理发心,这里说得好,顺理发心决定没有退转。是什么人?「菩萨性人」,菩萨性人就是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所以「乃能得发」,发真的真心。随事发心,这四句话他真做到,他不是说着玩的,他断烦恼是为度众生,他学法门也是为度众生,他成佛道还是为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是手段,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他的目标。你自己不成就,你就成就不了别人;教别人,先要把自己教会。所以四弘誓愿这四句,我们也清楚、也明白了。断烦恼从哪里开始?从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无始劫以来,十方三世诸菩萨能修成佛道,都是用这个方法,没有例外的,这个要相信。戒定慧这条大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走的路子,决定不错,你要不遵循你就不能成就,你遇到境界现前你会退转,这是一定的。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修行人,到晚年退转了,我们理解,我们知道那是正常的。为什么?他的根不深、本不固,他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退缘太多,力量太强,你处在这个社会你能不退转,那是什么样的人?菩萨性人,不是菩萨性人不行。菩萨性人为了要保持自己在菩提道上不退转,不能不在经教上下功夫。经教还要懂得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那个根才真的扎得稳;你如果涉猎太多太杂,那不坚固,还是容易倒下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祖祖相传的一个老办法。但是现在科学不认同,可是圣贤人认同,你是听科学的还是听圣贤的?科学家如果成圣成贤他就通了,他就点头了,这个没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科学家将来会学佛,他们成就会比我们快。

  这个心一发,菩提心一发,功德无边!菩提心一发,如果是不退,从事上来讲,他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他得到龙天善神的拥护。为什么?他没有自己,他是为苦难众生的,谁不佩服?所以底下说,「设使诸佛穷劫演说」,这不是一尊佛,一切诸佛,不是一时间演说,穷尽未来际劫演说,说什么?说他的功德都说不尽,「犹不能尽」。这话是佛说的,真话,不是假话。净宗的修学,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指导的原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的「净业三福」。你要记住,它叫三福,福报!三种福报。第一,你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人天福报,你能把这四句做到,你得人天福报。与菩提心相应,那是人天的大福报,在人间是人王,在天上是天王。你是来救度众生的,虽有福报他不是来享福的,这福报,福报给众生享。这一个人有福报,众多的人享他的福。第二条小乘的福,比这个高,不在人天,它只有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什么?这是师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是四圣法界的福报,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人天福报,这是四圣法界的福报。

  最后一个,第三,大乘,第一句「发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我们也搞了好多年才明白,不是普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我们初学都懂,大乘菩萨讲的因果肯定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因果最后我们晓得只有一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太多人不知道,很多菩萨都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地方讲深信因果是讲这个,不是讲别的。我们初学的时候,对这句话非常疑惑,他这句话要摆在第一条我们不疑惑,他摆在第三条我们疑惑了,难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吗?讲不通!到以后才真正明白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专讲这个的,不是讲其它的。「读诵大乘」,大乘经,跟自己有缘的,喜欢、爱好,自己能力能够接受的,选一种,决定不改变,要从这一部经典念到明心见性,就成功了。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一句话,跟佛说的很相似,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看你这一本书,从头念到尾念了一千遍,其义自见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读一本书叫持戒,守规矩,我就念这一本,念完了从头再念,不涉猎其它的东西,这叫持戒。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相信念到一半,你就得三昧,你念《无量寿经》就得念佛三昧,你念《华严经》得华严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后,你还是跟平常一样继续努力,每天还是去读它,我相信不到读完,不到读满一千遍,你就开悟了。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目的就达到。

  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一切经就是一切世出世间法全通了。这个方法妙极了!科学没有办法,科学所求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知识,不是智能,智慧从定中来的,知识是从学习当中来的,不是从清净心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所以它跟佛法本质上不相同。他今天所知道的跟大乘教愈来愈像、愈来愈接近,这个佛说过了,佛要不说过,我们会感觉到很讶异。佛说用意识,意识就是思惟、想象,用这个心,这是第六意识心。八个识里面,第六意识的能力非常非常的强大,它对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它对内能够缘到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宇宙的源起,叫赖耶源起,它能缘到这个,这么大的能力。现在我们看到科学家真的做到了,研究宏观宇宙的,他们说,用最先进的仪器来观察宇宙、探索太空,实际上只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他说出这么一句话。这个话我们听得懂,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我们知道,回归自性了,你就见不到,你什么样的方法你也探测不到。为什么?自性它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你没有办法探测它。在我们净土宗里叫常寂光,它回到常寂光去了。那这个科学没办法,回到常寂光他不知道了。微观的量子力学,他们观察看到,宇宙间这些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特别明显的是物质现象。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意念,意念是精神现象,不是物质现象。就是说物质从哪来的?物质从意念来的,精神创造了物质,这个被他看出来了。可是精神从哪里来的?他说无中生有。那这个佛比他讲得清楚,精神现象从哪来的?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怎么变现?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一念不觉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无明。

  这桩事情佛说得很好,「唯证方知」,你要不证,你不会知道,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时候证知?佛说八地以上。换句话说,对这桩事情真正知道、了解透彻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最上面的,菩萨位最上面的五个阶级他们知道,七地菩萨以下的都不知道。他们知道的跟我们一样,我们是解悟,在经典里面看到了、明白了、不怀疑了,但是自己没有证得。科学家是藉仪器观察发现的,跟佛经上讲的一样。科学跟哲学都在探索,宇宙是怎么来的,什么原因发生的?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解决不了,大乘经上全给我们解决了。虽然我们明白了,大乘经上搞清楚、明白了,最后佛的要求,还是要求自己亲证,你才得受用,你如果没有证得的话,你得不到受用。这个受用是大自在!真正的受用也是无法想象的,没有方法来说明的,真的是唯证方知,这句话讲得非常非常之好。下面「元晓师」,这是唐朝时代韩国的法师,「元晓师所谓随事发心,即前文之缘事菩提心,其顺理发心即前之缘理菩提心,以《宗要》较详,故备录之。」这是元晓大师的《宗要》,对这一段解释比较详细,所以完全节录在此地。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这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要讲顺理,就世间法来讲,随事,世间法里头,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提心是断恶修善的大圆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心一发,断恶修善就圆满。你想想看,是为度众生,他不为自己,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我们今天菩提心发不出来,问题在哪里?没有把自己放下。谁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这「我」在里头,不知道我见、我执是最严重的障碍,不知道这桩事情。什么事情有我就完了,为什么?你所造作的是六道的业,只要有我在里头。为什么须陀洹跟初信位的菩萨称为小圣?他是圣人,他不是凡人。凡圣差别在哪里?一个是有我,一个无我。一个真的把我放下,他觉悟了,这身体不是我,于是他才肯把这个身体当作一个工具来为众生服务,牺牲身命在所不惜,没有觉得可惜。而且在六道里面可以随意选择身体,他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哪来?从无我来的。无我就没有自私自利,无我就没有贪瞋痴慢,无我也就没有是非人我,全是从我那个地方生出来的。所以佛法头一个就是破我见,五种见惑里头身见摆在第一,第二个边见,边见是对立,无我绝对不会跟任何人对立,有我就对立。

  不要看到这是小事,在修行真正用功这是起码的功夫。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把这个起码的功夫、最小的东西疏忽了,以为这个不重要,以为《弟子规》不重要,所以戒律不能成就。大乘讲到究竟的根本,不能不破我执。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真的,它是个假的,而且它妨碍、碍事,障碍证真,你把它放下,障碍就没有了。你看见惑下面所说的,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是从身见来的,身见没有了,统统就没有了。我都没有了,哪来的对立?我没有了,哪来的成见?所以《金刚经》前半部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证得的?须陀洹,这经文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证得了,所以他入了圣流,圣人这一流的。有我,你永远是凡夫,六道凡夫,不是圣人。

  但是这个东西你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会放下;还放不下,还是没搞清楚,还是没听懂,放不下。放不下,只有一个方法了生死出三界,那就是念佛。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念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是讲随事菩提心,随事菩提心是讲最善巧的随事,那就是你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想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专注到极处,也就是说,心里头没有其它的杂念,什么念头都没有,我只有这一念,我这一生就这一桩事情,其它东西都不要了,我就是要求生极乐世界,就是要见阿弥陀佛,行!这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可以,成就不可思议。你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你得到些什么东西?四十八愿就是你所得到的,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加持给你的。你才真正知道,发菩提心的善,诸善中王,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自己得度,永远超越轮回,不但超越轮回,永远超越十法界,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没有能力,自己先干。出家在家,你看看真干的人,一般说起来时间都不超过三年,他就成功了。临走的时候瑞相稀有,现身说法,给念佛的人作证转,我给你做证明,你看我念佛三年成就了。这自行化他,他做到了。

  下面,「《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这位大居士,在清朝这一代佛学里面,学佛的人当中,他的成就是大家赞叹的。这个人从小就聪明绝顶,看他的传记,他以童子的身分考中进士。童子就是不满二十岁,二十岁叫成年,就不叫童子,就是大人了。古时候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戴帽子,行冠礼,成年了。应该是在十九岁的时候考取进士,是在那个时代最高的学位。他一生没做官,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高干子弟,家里生活没问题,所以他不需要去做事,他一生在家学佛,考取进士也不做官。真的是佛家讲的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大居士!著作很多,《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作的。

  这几句话说得好,「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中国世俗里面讲的立志,人要不立志,你这一生无论怎样努力,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立志就是立定一个方向、立定一个目标,我所有一切精神力量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我一定要达到,佛家叫发心。你立下这个目标,我一定要断烦恼,烦恼就真断了;我立志学法门,法门就真学了;我立志要成佛道,净宗往生就成佛道,比其它的法门容易。其它的法门要把三种烦恼断掉,无明烦恼断掉,尘沙烦恼断掉,见思烦恼断掉,这才叫成佛;往生极乐世界不必,三种烦恼统统都没有断。所以这个不容易,只要你能把烦恼伏住,它没断,伏住,它不起作用,它起作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决定得生。在什么时候?在临命终那最后一念。你看看妙不妙!一生做的行业不管你,最后临命终时咽气那一声是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人家讲这个太侥幸、太便宜了吧?是,是便宜,可是怎么样?谁能保得住临命终那一念是阿弥陀佛?这个可不是简单事情。所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临命终时要有三个条件,你都具足,你就往生。第一个条件是头脑清楚,一点不迷惑。如果临命终时头脑迷惑,家里人来都不认识,那就麻烦大了。现在讲老人痴呆症是最可怕的。你看临终这一念,头脑清楚容不容易?不容易。正在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来劝导你,劝你念佛,劝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遇到这种人,这也不容易遇到的。第三,遇到的时候听话,一听马上就接受,立刻就念,这就成功了。你看看容不容易?

  还有临终之后,一般人呼吸没有了,气断了,灵魂没走。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他舍不得他的身体,他还执着那是他,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八个小时,他才会离开。所以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断气之后八小时不要碰他,碰他怎么?他生烦恼,他会发脾气,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地狱去了。最后一念是贪心,饿鬼道去了,如果是瞋恚就是地狱道,如果是愚痴、胡涂就是畜生道。那一念是关键!现在人很多不知道。临终不能够急救,一急救,那他痛苦到极处,他生怨恨,那个怨恨心一生起,那一急救,急救什么?急救就是送他到地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医生都知道,医生问你要不要急救?你要说不要急救,他点头,他赞成。换句话说,在临命终时决定不要让他起贪瞋痴,这比什么都重要。真的是平平安安的送他走,这就对了。欢欢喜喜,他走的时候全身柔软,那就肯定不堕三恶道。如果到三恶道去,他身体是僵硬的;如果全身柔软的话,决定不堕三恶道。这都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读了这个才晓得,发心重要,诸佛的本愿,成佛的根本。佛无我,佛没有私心,佛的心里面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包容,他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佛;包容,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是菩萨;如果能包容,有起心动念、有分别,他没有执着,那是阿罗汉、辟支佛,他还有分别,没有执着;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都有,六道凡夫。佛说得很清楚,我们要记住,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这是众生的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菩提心一发就成佛了。我们发了是不是成佛?也成佛了,可是这几秒钟,几秒钟以后就不见了,就又回头了,又回到凡夫,保持不住,一想到我,又回来了。为什么?下面说得好,「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这五种智后面会讲到,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五种智就是如来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人人都有。菩提心跟它相应,换句话说,没有菩提心,跟这五种智都不相应,这五种智你虽然有,它不起作用,发菩提心它就起作用。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晓得,菩提心发不出来就是执着我,我放不下,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真正不知道,就是佛在经上讲「无我」,那是真的。真正成佛了,佛讲自性里头有我,叫自性四净德,有「常乐我净」。常是什么?不生不灭;乐是什么?永远没有苦,这才是乐;有我,我是什么?我是自在、主宰;有净,净是清净,一丝毫没有染污。佛讲这四种,这四种净德,法身有、般若有、解脱有。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秘藏,三德秘藏里头统统有四净德。什么人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就证得;没有见性,虽有,不起作用。所以有真我!我们现在搞那个假我,把假我当作真我,麻烦就出在此地。如何能把假我放弃、舍掉,真我慢慢就能恢复。

  「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里都有这句话,可见这个东西重要。所以十八愿,古来祖师大德说,那是四十八愿的核心。那我们晓得,十九、二十这两愿是十八愿的补充,没有十九、二十,这十八愿也做不到。「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证诸第二十六愿闻名得福」,闻名得的福都不可思议,何况发心?何况认真修行?世出世法里头第一福是发心念佛,真正发心念佛,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现在我们要发心,我们也念佛,摆在眼前的事情统统不能解决,这怎么回事情?我们的发心不是清净心,我们的念佛不是一向专念,我们是多向杂念,所以这佛号不起作用,多向杂念。问题在自己,不在方法上,经典上没说错,一个是我们自己把它解错了,一个是我们自己疏忽了,太大意了,总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而没有随顺经典的教诲,往往出在这里。再怪佛经上不灵,那罪过可就大了!不知道反省,去怪责经典上不灵,错了。

  「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都是说闻名。你看听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得福、得忍,这闻名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这一声佛号,周边有人听到;人没有听到,有鬼神听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众生他听到。他听到,他有福,有一点修行功底的人他听到,他得忍。什么叫得忍?譬如你遇到逆境、恶缘,心里很不平衡,听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心就摆平了,算了,不要再计较了,这是得忍。你对于这个法门、经典了解得愈深,那个忍的功夫也愈深,力量也愈大,不但得忍,忍里面开智慧,就能很顺利的把问题解决。「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蒙佛加被,发菩提心。」这个说法说得很好,确实闻佛名号就得佛的加持。可是这个里头关键,你对于佛要有尊重的心,要有敬意,如果你不相信,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你要真信,你能理解,你对佛恭敬,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真诚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听这句佛号,就看你有几分的恭敬心,你得几分的福,你得几分的忍,你得几分的慧,完全看你的诚敬;没有诚敬,听再多也得不到。这个道理,还是世尊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全在心想,这很重要。末后这两句,「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愿王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四十八愿,宏誓就是四十八愿,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专指第十八愿。这个愿、发心就学到此地。

  下面讲,发心之后得有行动,心发了没有行动,这个发心就落空了。后面行动你看,「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这是表发大心之后要有大行,要真干!真干,干些什么?还是菩提心里头的,我真的要断烦恼,真的要学法门,真的要成佛道。成佛道,一步一步往上升。你看十信,从初信我提升到二信、提升到三信,就跟念书一样,你从上学那一天读一年级,到成佛是五十二年级,五十二个阶级,你要不断往上提升。很难!一生当中提升到最高的等级不容易。可是一生当中提升到下面几个等级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说实在话,能够有须陀洹的条件,有十信里面初信的条件,往生极乐世界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同居土,是在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你是小小圣,你不是凡夫。所以凡圣同居土往生的,没有证到小圣的地位,没有证得。那方便有余土呢?用《华严经》上来讲,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是方便有余土。净土是讲九品,初信位、二信位,这个都是方便有余土里面下品下生,再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一直到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什么?十信位,十信是上品上生,九信是上品中生,八信是上品下生,你这样看,你就了解,不一样。到初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因为他是法身菩萨。实报庄严土里头有四十一个阶级,他们住实报土。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同居土跟方便土统统都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不得了!这一段我们还没讲到,阿惟越致也在这一章里头,最后一句,临终接引,第二十临终接引,作阿惟越致菩萨。「一心念我,昼夜不断」。四十八愿我们要搞得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很熟悉,不陌生了,也自己知道自己确实能够往生,我明了,我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心要发,假的,假的也行,凡圣同居土,假的也行。假的不发,不发还是发了,你看我一心想到极乐世界,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很多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往生极乐世界,瑞相稀有,你问他发菩提心没有,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他只是想着我要到极乐世界,我要亲近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很难得!

  「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修什么?经上给我们说明白了,「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六大类,这六个大纲,每一个大纲里面无量无边的细行,都要懂。「亦称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盘之岸也。」这个生死还是比喻,深广无际。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像我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间来,来投胎,到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一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另外一种叫变易生死,它跟这个性质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在凡夫,我们真修、真干,真把身见、边见放下,我们小乘就是须陀洹,大乘我们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这叫变易生死。我们在凡夫这个身死了,小小圣我们生了,我们升级,我们生到那里去了。就好像学校念书,念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种叫变易。为什么叫变易生死?你要吃苦头,你得好好用功念一年,你才能提升。你修行也修得很苦,没有这个苦行你提不上去,这个苦行叫变易生死,取这个意思。两种生死都断了,这是涅盘,小乘证得阿罗汉,在小乘里面修行圆满了,小乘的变易生死圆满了,但是他回小向大,大乘变易生死再来。直接在大乘呢?那我们知道,小乘的阿罗汉相当于大乘十信里面的第七信,断证的功夫跟七信菩萨相等,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六道轮回没有了。小乘三果,阿那含都没有出六道,阿罗汉才出六道;在《华严经》里面,六信菩萨没有出六道轮回,七信出了,七信才超出。七、八、九、十,我们就很清楚,两个一对照就知道,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再向上去,这才离开十法界,初住菩萨,十法界没有了,他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修行没有修行的形相,叫无功用道,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就没有形相,他是无始无明习气自自然然的消失。需要多长时间?三个阿僧祇劫。你说无始无明习气多难断!这个东西断掉之后就回归自性,就是科学家讲宇宙不见了,回归自性;他们说不见了,我们晓得,不是不见了,回归自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七
下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二百一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