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15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五卷)  2003/10/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5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苦集圣谛第七个名号看起:

  【或名有果。】

  『果』是果报,这一段是讲集谛,集是说因,因行。无论身口意三业,有意、无意的造作都有果报。不能说无心,无心就没有罪,这个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确实无心没有罪,但是他有过,过失是不能避免。有心就是罪,那个果报重,无心果报轻。因此不但是言语造作要谨慎,起心动念更重要,没有言语,没有造作,起心动念还是在造业,有没有果报?有!决定不能够避免。所以,诸佛菩萨教导我们起心动念要善,这个善决定与性德相应,从理上讲;从事上讲,决定与十善相应。

  十善是世出世间善恶的绝对标准,超越时间空间,超越一切法界,用现在的话来讲,超越一切不同维次的空间。如果就我们现实的环境来说,它超越国家的界线,超越种族的界限,超越宗教的界限,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永恒不变的标准,善恶的标准。我们能正确的认知吗?不学佛的人难说!学佛的人有几个人认识,有几个人明了这桩事情?他要真的认识、真的明了,他就决定不会造十恶。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肯定跟十善业相应,「有果」!恶业肯定有不善的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疏忽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口业;口业是批评别人,讥笑别人,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在这个世间可以说一切宗教经典里面都说到,基督教《圣经》里讲,你种什么你一定收到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什么样的因,你将来得什么样的果报。你背后批评别人,果报是人家在你背后批评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你轻慢别人、侮辱别人,你同样要得到这样的果报。所以,圣人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不能够对待别人。祸是自己招的,福是自己求的,总在一念觉迷。所以学,学的意思,古时候跟觉悟的觉是相通的,学就是觉。世出世法里头最重要的是觉!不能不觉悟。希望我们同学要真正理解、要重视。

  我们受了三皈就是佛弟子,三皈里面头一条就教导我们觉而不迷,皈依觉。因此我们每天朝暮课诵要反省,朝暮课诵末后都有三皈。形式上我们做了,「皈依佛,当愿众生」,那个众生,自己是众生,自性众生,不要忘了这个。「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心愿,是不是真有这个心?如果口里头有,心里头没有,心口相违背。那是什么?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就造业了,欺骗谁?欺骗自己。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三皈的誓词,那你就是欺骗佛菩萨,自欺欺人,这还会有什么成就?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常常讲到,不但没有成就,有罪过!每天早晚都干自欺欺人的事情,你会有什么成就?

  圣贤、祖师大德给我们定的课程,定得好!早课提醒我们,这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待人接物,不要忘了佛菩萨的教诲,希望这一天能真正做到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是忏悔、是改过自新;我今天从早晨到晚上,佛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说不可以做的,我有没有违犯?佛教我做的是善业,佛教我不可做的,恶业。佛教我做的,我都做到了,这是修善;教我不能做的,我一点都没有违背,叫断恶。所以早晚课功德很大,给诸位说那是功德,不是福德。如果我们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是决定不能得利益的,那真是寒山、拾得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你每天做早晚功课有口无心,没有实际上的效果。

  所以,这个名号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看到这个名号就想到有果报,一切造作都有果报,所以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人不可能不起心动念,真的不起心动念他是佛,他是菩萨,他不是凡夫,六道凡夫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所以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起心动念最好是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口里有佛,念念心中有佛,这是无比的殊胜。何以故?一切法从心想生,那真是像祖师所说的,你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比什么都殊胜,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为什么不做?

  这桩事情就是诸佛如来常讲的,「大事因缘」,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就是这桩大事因缘。那是遇到善根熟透了的人,他才会接受,才会依教奉行,这样的人真的不多!这是善根真正熟了,不但熟了,熟透了。这个人值得尊敬,不是我们尊敬他,我们算什么!诸佛如来尊敬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尊敬他。凡夫不认识他,没把他瞧在眼里,圣贤人认识他,圣贤人尊重他。他这一生这个身我们常讲最后身,在六道里头这一生,他这是最后身。舍了这个身之后他不再来了,他去作佛去了。他再来那是乘愿再来,那是随意受身,不是业力是愿力。再来是度众生的,不是为自己的,这个果报多么殊胜!希望我们明了,希望我们努力认真的学习。第八个名词,集谛第八个名词:

  【或名无可说。】

  这个名词如果在灭谛里头,在道谛里头容易懂,在集谛里头不好懂。『无可说』就是不可说,但是,在集谛里面这个意思很深。这个人是什么人?是圣人,肯定不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没有这个境界。诸佛菩萨、圣贤人看到世间众生造业受报,这个时候他迷得很深,他不会回头,善言、善语,他听不进去,善事、善行,他不喜欢看,这就是众生可度之缘未成熟。佛菩萨不但不说法,来也不来。如果来了,他可能示现,他也不会说。

  示现是让你观察,观察当然你也看不懂,虽然看不懂,看到了,这个看到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最简单的、最容易的,是佛菩萨名号。我们书写佛菩萨的名号在明显的地方,他经过看到了,纵然是不在意,确实看到了,你问他他知道,这是阿赖耶识里头种种子。能不能说?不能说。你要一说,他立刻就反驳:这是迷信,你还信这个!我们不说,也不问,为什么?不让他造这个业。这个业是毁谤三宝,他要受罪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决定不会让众生去受罪、受苦、受难,没有这样的圣贤。众生受苦受难那是真正不得已,佛菩萨绝对不会给他制造这样的因缘,像这些地方我们要明了,我们要学习。

  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处事待人接物,他观察众生根机,可以说,为他说法;可以教,认真教导他;不能接受的,你看他老人家合掌令欢喜,不说,恭恭敬敬。一切众生纵然造恶,他有善的一面,那你就要懂得隐恶扬善。他恶的那一面提都不提,好像完全不知道;善的那一面,可以赞叹。这什么?这跟众生结善缘、结法缘。正是大乘法里头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恶人也要叫他生欢喜心,决定不能叫他生疑惑、生瞋恚,那你就是完全错了。

  所以,佛菩萨所在之处,总是会令一切众生止息恶念,生起善念。再恶的人看到佛菩萨,恶念不起,现在人说这是佛菩萨的磁场太好了,他进入这个磁场,他欢喜,恶念不生,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这是长时间修养的功夫,不是假装出来的。那个假装出来的样子,人家一眼就看穿了,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所以一切法要从真实心中做,决定不能有丝毫虚伪。长时间的这样做,这叫积功累德,深厚的功德自然能够感动人心,虽然不说,一句话不说,他能感动人。态度真诚、恭敬,自己卑下、谦虚,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应当要学习的。业因果报不可思议!对我们认真学佛的同学来说,要细心去体会,要时时观察。观察入微,自自然然就能提醒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永远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犯过错。第九句。

  【或名无可取。】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有批注,他注得很好。因为在这一小段里头,第五个名号叫「能执取」,这个地方讲『无可取』,这两个名号是不是冲突了?我们看的时候一定是冲突,前面讲「能执取」,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无可取」。实际上他的意思是圆融的,决定没有抵触。前面的「能执取」,清凉大师在批注里头,「爱见罗剎,横相执取」,这是错误。这个地方「无可取」,是给我们讲本来无可取,无可取里头你要取,错了。

  他在《疏钞》里头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确实有这么一类人,这一类人不少。什么样的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这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实在是不容易。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说,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这个话是实话,把经典的意思错解的人,很普遍,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师举出有一类的修行人,真的把佛说的话错会意思。他举的有一段话说,他说「若一切法空(佛常讲万法皆空,这大前提抓到了),何以佛说虚诳妄取,若有妄取,法则不空」。这个话说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佛说一切万法皆空,为什么?不说别的,十二因缘里面佛讲爱取有,既然有爱取有,那法就不空!如果一切法都空了,哪来的爱取有?说得是好像有道理。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他自以为聪明,不持如来的圣教,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讲,最容易引起人误会的。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可以说提倡因果教育。这个问题我也讲得很详细,因果在不在万法里面?在!既然万法皆空,那因果为什么不空?因变成果,因就空了。譬如我们种桃子,这个桃核种子是因;种下去之后它长成树,那个核桃没有了、空了,长成树了。树长大了之后又会结桃子,桃子里头又有桃核。所以因变成果,因空;果变成了因,果也空了,怎么不空?

  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说它转变不空,不是说因果本身,是因果转变;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它永远在变。是说它转变不空,是说它相续不空,说它循环不空,它有这三个现象。不是讲因与果的本身,是讲它这三个现象,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了解这个现象,你就晓得凡事没有偶然的,凡事没有说没有原因的,世世代代相续不断。我如是,你也如是,一切众生没有例外的;连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统统没有例外的。你仔细去观察,剎那剎那在转变、在相续、在循环。这个循环有小的、有大的,它有周期性的。有的周期性规则,有的周期性不规则,这里头都有因缘。

  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么一个名称,「无可取」,这意思是无可取,你取了就错误了。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引用这个偈子来答复,由于没有真正了解空义,「无所取中」你生起「取着」的念头,生起取着的行为,妄取!如果是真的有可取,那就不能称为妄取。所以十二因缘「爱取有」是妄取。岂不闻《金刚般若》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在一切有为法里头,你起心动念,有了爱、有了取、有了有,假的!有为法根本就不存在。

  什么是有为法?我们现在的身是有为法,六尘境界是有为法;再告诉你,我们起心动念也是有为法。所谓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你看看哪个一法没有生灭!我们的念头,前念灭,后念生,所以,起心动念是生灭法。我们身体,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身体里面的细胞新陈代谢剎那不住。科学家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有周期性的,整个身体的细胞统统都换了,换成一个新的,多少时间?七年,七年是个周期性。七年以前的旧细胞是一个都没有了,好像换零件一样,哪个地方零件坏了,换个新的;那个地方又坏了,再换个新的,全部统统换,七年一次,这是科学家说的。在佛法里面讲不如是,佛法讲剎那生灭,念念不住,你怎么可以爱?你怎么可以取?不可以!

  世间人如果讲没有爱、没有取,那还得了吗?那他真的心就慌了。所以,世间人有爱、有取,后面有有,有什么?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有因果报应;爱是迷惑,取是造业,有是果报。给你讲六道轮回,事实真相如是,这是讲六道的诸法实相。要不是佛这样告诉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真的,生生世世永远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是在一切经里头天天讲,常常讲。我们自己天天学,学了五十多年,逐渐搞清楚、搞明白了,这才放下。这放下不是人劝的,甘心情愿放下,不再搞爱取有了。无可取,不取了,对了;无可取,你还要取,你就错了。给你说真的,你也听了不要难过,不要失望。如果你真的世出世间一法都不取了,恭喜你,你所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你意想不到的。为什么?法性。

  真正到世出世间法统统都不取了、都放下了,法性现前,禅家讲的明心见性。你还有一法没有放下,这一法就障碍你明心见性,势必要舍得干干净净,为什么?因为它是虚妄的,虚妄障碍真实。大乘教里面讲觉跟迷,虚妄是从迷生的,迷放下了,觉就现前。为什么?觉是本有的,迷是本来无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头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只要把不觉放下,本觉就现前。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无可取,你就决定不能取。无可取,动个念头想取,错了。

  慈悲,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是性德,慈悲是爱,这个爱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这个爱决定没有占有,决定不是为我,没有私心,没有占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关怀照顾,就像照顾家人父子一样,这里头无我无私,无有执取,要懂这个道理,那才是慈悲,才是真正的爱,神圣的爱。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集圣谛最后一个名号。

  【或名流转。】

  『流转』就是轮回,这是在集谛里面所说的。既然世出世法只要是有造作就有果报,就有「流转」;流是不住,像流水一样它不停,转是转变,因果的转变。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要怎样才能够超越六道的生死轮回?不能超越,你就不能不受,这是个大问题!世间无论是古今中外,所有一切修行人,可以说总的目的,无非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像一般宗教信徒常常讲的,怎样能够得到永生?得到永生的意思,不再搞生死轮回,这是觉知生死轮回苦,真正觉悟到苦!所以,他才有这个念头,想超越,不想再搞了。如果这个念头没有生起来,还在迷,出家修行也没有用,总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首先要觉悟,真正觉悟,这个出离的心才能生得起来,然后你的学习与道就相应。道是觉,道是性,与觉性,或者是与性觉都行,他相应,不迷了。在现相里头我们又不能不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有自私这个念头,这是迷而不觉。这个事情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所以「般若经」上常讲「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又不是空无,而是什么?有、无是一不是二,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很不好懂。我们世间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有跟无是对立的,空跟色是相对的,那你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你当然会把这个意思错会。

  凡是说有,是从相上讲的;凡是讲无,是从性上讲的。性,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真正通达了,有不妨碍无,无也不妨碍有。理事无碍,说理事无碍就是性相无碍。真正妨碍是在哪里?在觉、迷,迷了就有碍,觉了就没有碍、就无碍。然后给你讲真的,觉迷是一不是二,这个不好懂,愈讲愈迷惑。你得要细心去体会,这都是真实语,都是真正给你说出诸法实相,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我们看东西看得不清楚,老是偏在一面,凡夫执着有,二乘执着空,都偏在一面。凡夫知事不知理,知相不知性,所以,随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违背了事实真相。也就是我们常讲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这就造罪业,做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错了要负责任,错了不是没事,错了怎么样?果报现前。这一错,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变成地狱。这是什么?错误变现的,怎么变,给你说都不是真的。

  我们从江本胜博士做的水的实验,水结晶的实验,无论它的结晶是美、是善,还是丑、不善,都不是水结晶的本来面目。水结晶的本来面目,我们看不到。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什么人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你就看到它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我没看见过,我也不知道。从我们想象当中,应当是佛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里头「八功德水」,应该是那个样子。八不是数字,如来略举几样而已,就像我们此地讲「四圣谛品」,每一谛举十个名字。其实我们今天明了,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无量无边功德。为什么?称性。随顺法性,法性变的相分。法性里头圆满功德,哪一法里头不具足!法法具足。我们虽然没有见到,因为大乘经毕竟熏习有一段长时间,我们能够联想得到,所谓想当然耳。

  所以,要紧的就是放下,不放下,你就没有办法看破。看破是了解诸法实相,明了事实真相,这是看破。为什么我们不能了解,不能看破?我们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放不下,妄想无量无边,执着也是无量无边,分别亦是无量无边。我们虽然是放下了,是放下少分,大部分没有放下,没有能彻底放下!如来果地是彻底放下,所以放下是慢慢来的,一点一点的放下。少分真的放下,入佛门了,所谓是初信位的菩萨;再放下一些,二信位的菩萨;再放下一些,三信位的菩萨。不断的放,放到等觉菩萨,还有少分,那一分生相无明没有放下,这个彻底放下就成佛了;如来果地是全体放下。

  你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了,法性、体相、作用你就全体看到了,就这么一回事。然后你再看看这个世间还有不少迷惑颠倒的众生,在那个地方造轮回业,受轮回报,那就是此地讲的「流转」。你对于这些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看到他们过去,你也能看到他们未来,他们什么时候因缘成熟,什么时候应该得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菩萨这才以善巧方便帮助这些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现在请看第三段苦灭圣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转。或名离言说。或名无相状。或名可欣乐。或名坚固。或名上妙。或名离痴。或名灭尽。或名远恶。或名出离。】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讲出世间的果,清净寂灭,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净土里面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教下讲的灭谛。苦灭了,这个苦是一切世间苦,统统灭了,一切世间苦。佛陀在此地也略举十个名词,第一个名词,『不退转』,这是苦灭圣谛,这是无上道!究竟的大般涅盘决定不退。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不退有三种,第一种是位不退,第二种是行不退,第三种是念不退。位,凡圣的地位,佛告诉我们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菩萨,他们决定不会再退到凡夫位,这叫位不退。为什么?他们已经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见正了。正知正见,见解没有错误,虽然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决定不会堕在阿修罗里头。他在六道里面,人间、天上继续不断在学习,一直到超越六道轮回。继续学习的主要的科目,是要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那就是六道里面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思想。由此可知,我们的见解、思想不正,我们修行这个地位是很容易退转的。

  想到这些地方不知不觉毛骨悚然,想想自己不行!我现在得的是人身,人退转了,就是饿鬼、地狱、畜生,往下退。怎么知道?想想我现在的见解不正,八十八品,品是类,错误的见解八十八类。八十八类里面,佛把它归纳为五个纲领,第一个是身见。不但我们执着这个身体是自己,天人也这样执着,色界天、无色界天也这么执着。无色界天没有身体了,我们常讲灵界,他执着那个灵,我们中国人叫灵魂,佛经里面的术语叫神识,他执着那个是自己,这属于身见。堕落到畜生,他执着那个身是自己;变成饿鬼,饿鬼也有个身;堕在地狱,地狱还有个身,总是把这个身执着成自己,这叫身见。所以,五种见总共有八十八品,这一关不能突破,那还谈什么?位不退谈不到。何况还有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五大类总共八十八品。说老实话,我们一品都不能断,这还有指望?

  在末法时期,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有几个人有能力断这个烦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谁有能力断这个烦恼?这个东西断尽了,在小乘证初果,在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位不退。位虽然不退,行还有退转,念还有退转。真正到大乘菩萨位了,能够舍己为人,六波罗蜜坚固!不会再退转到小乘,小乘人自利,菩萨利他。利他很辛苦,小乘人受不了辛苦,不干了,利他的事情不做,太辛苦了。你想帮他忙,他不听话;你好意对他,他恶意回报你。受不了,不干了,退到小乘位,行退了。

  所以,大乘菩萨长时间受般若的熏习,能够达到行不退。虽然是行不退,但是念还不行,念还退。这个念是什么?一个念头,向无上佛道。菩萨有时候这个念头中断了,因此修行的时间要那么长,那就是什么?进得少退得多。他住在菩萨地,常常疏忽这个菩萨地怎么样向上提升,这个他疏忽了。到什么时候得念不退?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讲的圆教初住菩萨,大乘经上常讲的别教初地菩萨;别教初地跟圆教初住,断烦恼是平等的,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智慧不一样;智慧,圆教比别教高,善根,圆教比别教要厚,这是念不退。这是讲三种不退,统统得到了。十住菩萨得到的浅,不深。

  到什么时候,净土经上所讲的圆证三不退,圆是圆满,圆满证得三不退。世尊常常给我们讲「阿惟越致菩萨」,《弥陀经》上说的「阿鞞跋致菩萨」,这是一个梵语的名词,两种不同的译法,意思完全相同,圆证三不退。古大德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换句话说,至少是七地菩萨,七地以上,是八地菩萨了,所以至少是七地菩萨,这地位高了!四十一个阶位,七地是第几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阶位,上去初地、二地到七地,三十七个阶位,好像念书一样,念到三十七年级才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地方讲的不退转。这个说法是一般的讲法。

  此地是大乘,灭谛是果报,大乘出世间的果报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不是我们一般讲的七地以上,这里是讲的妙觉。我们今天看到了非常羡慕,非常向往。我们连个位不退都做不到,但是希望我们的道心能够保持,不要退转,不要产生变化。怎么办?古大德教导我们只有一个方法,大乘教里头佛常讲,这个方法是什么?不离善知识,你才能保持。一离善知识,你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他们会来障碍你,这些人是什么?这些人是恶知识,这些人是邪师,你肯定受他们的影响。你听他的,你相信他的,那你就路子走错了,麻烦就来了。

  所以今天,正如同李老师往年给我说的,学生找老师不容易,到哪里去找?真正遇到个善知识是前世有缘,可遇不可求。而老师想找一个好学生来传他的法,比学生找老师是更难,这个事情是过去生中的缘分,到哪里去找?这是真话。几个人有这样殊胜的缘分?那我们要想成就不就太渺茫了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还有一个方法,这是你真正想学,而在这一生找不到善知识,遇不到,没有这个缘。怎么办?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你要把古人当做活人,你才能成就。

  古人用这种方法,头一个是孟子,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他依什么人做老师?他依孔子,但是孔子那个时候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天天念孔子的书,一生不离开。行孔子的教诲,孔老夫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遇到书里面有很深的意思,他不能理解,他就拿这个书去问孔子的学生,向他们请教。一生跟一个老师,听一个人的教诲!他成功了。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孔老夫子被人尊称为至圣,他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历史上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一直到今天,我们提到儒家,自自然然你就想到孔孟,这是私淑学习成功的好榜样。我们如果真正想学的时候,学孟子,学他这个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显著成就的人物很多,像汉朝的大儒司马迁,司马迁的老师是谁?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一个时代,怎么会变成他的老师?实在讲司马迁学孟子,以古人为师。左丘明有一部著作《春秋左传》,司马迁一生专攻《春秋左传》,他学成功了。《春秋左传》的文章好,司马迁成为大文豪,他的著作《史记》。唐朝的韩愈,在文学史上后人赞叹「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第一个人,他老师是谁?他老师是司马迁,司马迁汉朝人。我们晓得他是私淑弟子,他一生专攻《史记》。他的文章是从《史记》里头学来的,这是古时候有名依古人做老师而成就的。

  在我们佛门里头也有个很殊胜的例子,蕅益大师,净土宗的。他的老师是谁?莲池。蕅益大师归心净土之后,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依靠什么?依靠莲池大师的著作,这个我们图书馆有,《莲池大师全集》,精装这么厚,有四册。蕅益大师专攻,他成就了。莲池大师是净宗祖师,蕅益也是。做学问、修道要紧是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为什么说跟一个老师会成就?跟一个老师,你的心是定的,你所学的东西,专,你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勇猛精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们净土宗《弥陀经》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你就成功了。你跟两个人学,你的心是乱的;你跟一个人学,你的心是定的。古时候儒释道三家,传法的理念、方式都相同,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亲近李老师,在亲近他之前,我接受两个老师教诲过,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老师告诉我,他们所教的要作废;李老师说我不承认,你要跟我学,从头来起。有道理,为什么?「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学更要专,专才精,专才能契入!你要是做不到,同时亲近两个、三个老师,真正善知识不教你,为什么?不能成就,肯定你不能成就。你的成就,可以成就世间法,道业不能成就。

  道业是讲开悟,你开不了悟;是讲得三昧,你决定得不到了三昧。三昧是定,你得不到定,你开不了悟。那你要多学一点佛学常识,皮毛的这些东西,这个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障碍,你读多少书,亲近多少善知识不妨碍。但是你要想得定,要想开慧那不行,想得定、想开慧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师,两个老师是决定不行。我学佛的时候诸位同学要知道,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才跟李老师,章嘉大师如果说是长寿,我肯定是跟他到底。但是跟他大概不会走到净土宗,可能学密去了,非常非常可能。

  他走了之后,我没有依靠了,想想看,没有高人指点,没有法子成就。当时有许多善友年岁都很大,都是六、七十岁,我那个时候才二十几岁,这些老人给我介绍李炳南居士。我在他会下,接受他这个条件,跟定一个人,一生不能改变。《大乘无量寿经》是他传授给我的,我说了,天下人反对这一部经,我不能反对,我要反对那我是背师叛道,那真的一切就完了。天下人反对,我有信心,依照这个经典修学,我肯定有成就。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环境里头怎样能够保持着不退转,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明了,要坚持,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动摇。那我们的定功与日俱增,智慧与日增长,别人不知道,自己清楚。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14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16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