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17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七卷)  2003/10/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7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苦灭圣谛第五句看起:

  【或名坚固。】

  这是如来究竟果地上的德号。往年,我们学习《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是梵语,意思就是究竟坚固,是清净寂灭、究竟涅盘的别名。我们看到这个名词,就会想到这个世间,实在讲,这个世间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找不到一法是究竟坚固的。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一切自然的现象剎那变化不住,永远没有停息的时候,所以在世间,『坚固』两个字有名无实。修道的人、见道的人、证道的人,他知道,这个世间有没有「坚固」?有。只有一样东西真的是究竟坚固,那是什么?法性,也就是说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在佛法里名称很多,称为法性,称为真性、真如、第一义谛、清净寂灭、究竟涅盘,名称很多很多。「四圣谛品」里面苦灭圣谛,所有的名称都是究竟坚固。凡夫不知不觉,对这桩事情迷于法相,迷于生死,在没有坚固里面误以为有坚固,不可得里面误以为有可得。所以,起惑、造业,变现成虚幻的果报,六道轮回是梦幻泡影,十法界还是梦幻泡影,误以为这是真实。

  菩萨修学证得如来果地,才知道真的有真实,真有坚固之体,有坚固的相,有坚固的作用。世尊教导我们,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教导我们的都是这桩事情,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坚固,觉了现象的虚幻,然后才在一切万象之中得大自在。这个自在就是受用自在,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分别。这里面的事理、性相,在这部经上讲得太多了。第六句:

  【或名上妙。】

  这个名字也非常非常之好。「妙」是微妙,微妙到极处称为『上妙』,这些都是大涅盘的别号。我们在开经偈里面读到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句就是讲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说如来果地,我们一定要晓得,那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分,一切诸佛如来有,我们也有,我们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无二无别。差别在哪里?差别是他觉,我们不觉,差别在此地。所以,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所过的生活是彻底大觉的生活,我们六道凡夫所过的生活是迷惑颠倒的生活。这点总要搞清楚,总要搞明白,什么时候我们回归到「坚固」,回归到「上妙」,我们的学习就圆满了,世间法说毕业了。

  自己圆满之后,自自然然会去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为什么?这个时候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就如同这个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像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全体,所有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体里头的细胞,比细胞更小的原子、粒子,佛法里头术语讲微尘,最小最小的物质单位,一个人就是一微尘。这一微尘迷了,这一微尘出了问题,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恢复?譬如我们的手,这个地方麻木了,麻木是出了问题,他迷了,他在造业,我们是不是要好好去照顾他,帮助他恢复健康?就这么个道理。

  要知道整个宇宙是我们的法身,佛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是一体。因此这个宇宙里头,无论是哪个世界,无论是哪个众生出了问题,就像我们身体上的一个微尘、一个细胞出了问题,自然,没有条件,没有任何条件,自然是要帮助他恢复,一个道理。现在一般人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排斥别人,毛病!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迷而不觉,不知道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所以,圣贤人的教学,我们常讲教什么东西?教三桩事情,第一个,教人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教人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教人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个关系搞清楚,才知道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你的爱心,你的关怀,你的照顾,自然就遍虚空法界了。

  在西方宗教里面,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在东方佛教里面,大慈大悲,仁慈博爱。这都是对于宇宙原本是一体的认知,这才是究竟坚固,才是上妙,无论从体、从相、从用。神圣的教学,目的在此地。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受用无有穷尽,无有边际。示现在九法界只有一桩事,帮助一切众生觉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明了,了解事实真相,佛法里称为诸法实相,这是上妙,无上微妙。我们今天学习的,希望我们都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早一天契入境界,证得坚固甚深上妙的无上菩提!也就是彻底明了诸法实相,知道我们的心是虚空法界,我们的身是剎土众生。清净法身,心是法性,身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

  契入这个境界,给诸位说,所有一切不善没有了。法性里头没有不善,法性里头所有的一切,点点滴滴都是至善,都是上妙;体至善,相至善,作用至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基督教讲的天堂、伊斯兰教讲的天园,是善心、善意、善行自然成就的,统统是性德。我们起心动念与性德圆满的相应,一切的不善从我们内心里面化解了。自己长时间的修养、智慧、德行,化解了内心里面的对立,内心里面的矛盾。与法性融成一体,与法相融成一体,就是证得法身;与法性融成一体,就是明心见性。这是欣乐,这是坚固,这是上妙。第七个名号:

  【或名离痴。】

  「痴」是愚痴,是无明,是迷惑颠倒的根,无明烦恼。佛讲烦恼讲三个,贪、瞋、痴。贪瞋从哪里来的?从痴来的,如果你不愚痴,你决定不会有贪瞋这个念头。所以,贪瞋烦恼猛利容易断,痴不容易断。痴,佛在上经形容它,断愚痴像藕断丝连,藕断了丝连上,这就说明痴不容易断。离了痴就证法身。所以,戒定能断贪瞋,不能断痴,什么才能断痴?智慧。戒定慧,慧断愚痴,智慧不开,痴断不了。愚痴断了,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讲大开圆解,只要愚痴一断,世出世间法自然就通达。为什么?你没有迷惑了。世出世间法为什么会通达?世出世间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现在明心见性,哪有不通达的道理,当然通达!这就是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门证得,一切法门统统证得,就是这个道理。

  这句话还是很难体会,我们从个比喻上来说,一个法门,譬如一棵植物,我们用一棵树来比喻,一个法门是什么?这树上一片叶子,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叶子从哪里来的?叶从树梢长出来的,树梢从哪里来的?树梢是从树枝长出来的,树枝是从树干长出来的,这个干是从本长出来的,本从根长出来的,你找到了根,你看一门深入找到根了。根找到之后,整棵的树你就得到了,你得到的不是局部,你得到的是全体,圆圆满满的证得,这就一切都通了。如果你只执着这一片叶子,你连树梢都没有得到,你所得到的是一片叶。你要深入一层,我找到树梢,这树梢长的有好几片叶子,你得到的范围就大了。再深入一层找到树枝,树枝上有好多树梢,树梢上有好多树叶,愈深入你得到的愈多,不就是这么个道理!

  世法的修学,实在讲是枝叶,得到的有限。宗教里头神圣的教学都是找根本,根本找到了,一切都得到了。愈是往根本上求,这个人的心胸愈开阔,心量愈大,量大福大,福报跟着来的。福报从哪里来的?称性。性德没有边际,所以心量也没有边际,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说这桩事情。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真正的目标没有别的,『离痴』而已。这个地方痴已经离了,果地,这不是因地,是果地,苦灭圣谛,这是出世间的果。所以,痴已经离了,上妙已经证得,究竟坚固已经契入,都得到了。

  在我们现前境界里头,首先要认识自己,中国古德常说「人贵自知」。为什么?你自知就会好学,「人贵自知之明」,明就是智慧,你有自知的智慧,你才真正开始觉悟。人没有自知之明,他迷惑,他没有觉悟。这个觉悟我们常讲始觉,你刚刚开始,到自知之明的时候开始觉悟。内心平和,烦恼习气不要断,自自然然没有了,为什么?觉里头没有迷,性里头决定不杂烦恼。性,什么样子?我们说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是真心的样子,真性的样子,或者说是佛性、法性的样子。这十个字实在说我们只能够体会它的皮毛,真诚的精义,清净的上妙,平等的甚深,正觉、慈悲的博大,没有法子想象。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几个字,能够领会得的很粗很粗的皮毛。但是这是起步,从这个地方契入,那就是说我们知道多少,要落实多少,这就是契入。佛法里面讲修行证果的正确门径,知道多少做到多少,知道要不能做到,永远在门外,没进去,那里面的堂奥之妙你永远见不到。贵在落实、做到,做到一分,你就又深入一层,你的知又深入一层,你把你所知的又能做到,这样真的是步步高升,永远没有退转。天天在提升你的境界,这样有个十年八年,上根,就大彻大悟。

  中下根性的人如果你有福报,这个福报是讲长寿,长寿是你有足够的时间,你能够学个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入这个境界了。如果没有这个福,寿命短那就没法子,你功夫还不到,寿命到了。这是《八大人觉经》上讲的死魔,死,为什么是魔?意思就是这样的,功夫没有成就,还差一层,寿命到了。纵然这一生修学得不错,死了之后,来生还能得人天身,就算你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你来生还接着来修学,这一转世至少耽误二十年;换句话说,你的学习中断二十年。中断二十年之后,又从头来起,你说这事情多麻烦,这就是退转,进进退退,所以不容易成就。

  修行如果不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人最重要的是寿命。寿命是业报,但是可以修得,真正断恶修善,自自然然的延长寿命。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了凡先生没有求长寿,他求的是功名,我们在《四训》里面看到,他求功名;他命里头没有儿子,他求儿子,没求长寿。他寿命是五十三岁,五十三岁那年他也平平安安度过,他活到七十多岁,差不多多活了二十年,这个二十年是他修得的。自从明了这个道理之后,他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干这个。多活二十年,他的境界是大幅度的提升。

  《了凡四训》这部书,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重要的信息,提供我们修因证果的证据。我们依照他这些理论、方法来修学,我们这一生的命运改过来了,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做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没有福报,没有智慧,没有寿命,比了凡先生的命还要短,他的寿命还有五十三岁,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遇到佛法,遇到这些善友,接受他们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命里头没有的,现在都现前了。一点福报都没有,现在看起来福报还能过得去,除自己生活之外,还能够帮助别人。没有智慧,以前有点小聪明,现在能把这小聪明转变成智慧。我也没有求长寿,四十五岁的关口过去了,活一天,对自己来说,是要把境界向上提升一层;对世间来说,全心全力我在做帮助正法久住,给予一切众生真实利益。

  真实的利益是什么?帮助众生觉悟,只有觉悟才是真实的利益。佛法里面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真实利益。要知道,息灭贪瞋痴,自性本具的戒定慧就现前,戒定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无量无边的福德就是戒定。戒是自然的法则,成就之后,我们现在讲的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与自然法则相应,随顺大自然的法则,这是持戒波罗蜜的圆满。定是清净无染,智慧现前了;智慧现前,「离痴」,无量劫来迷惑、愚痴断尽了。

  这桩事情难,前面跟诸位说藕断丝连。你看看断贪瞋,这是戒定的成就,圆教初住菩萨就圆满了,这两门功课就毕业了。痴怎么样?痴还要学习,痴毕不了业,从圆教初住要到妙觉位才毕业。把愚痴分成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品无明,离一品愚痴你就升一级;初住菩萨离一品,二住菩萨离二品,三住菩萨离三品,只要离一品,你的地位就升一级。四十一品统统离了,称为妙觉,就是如来究竟果位,毕业了。这就是丝连,藕断丝连。所以,圆教初住菩萨确确实实心地里头决定不会有丝毫悭贪,不会有丝毫的恶念,贪瞋没有了。但是愚痴还是有,他的智慧开了,智慧开了没有圆满。所以,贪瞋容易断,痴不容易。

  在一真法界里头,在华藏、在极乐,最主要修行的功课就是断愚痴。这里面的人,贪瞋是决定没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事实真相,在现前我们生活当中,要懂得远离贪瞋痴,远离贪瞋痴就是勤修戒定慧。所以,我们也要像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应化的人,他们就是这样做法,我也要学他,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这就对了。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社会大众有哪些不如法的,违背性德的,我们要教他。用什么方法教他?现身说法,我们自己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

  我常说,世间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建个先祖纪念堂干什么的?教孝的。几千年的祖宗我们都不忘他,我们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的道理!这就是什么?寻根,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个名词,寻根。我从哪里来的?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我。我的父母从哪里来的?他有他的父母,我们叫祖父母。祖父母从哪里来的?叫曾祖父母,曾祖父母从哪里来的?高祖父母。一代一代往上追,我们先祖纪念堂是追到五千年,我们的祖宗三皇五帝,不忘本!学院每位同学,无论你是在这常住,或者短期来参学,都要懂得这个道理。任何人来问的时候,你都能够答得出,你答就是教他,你给他说明就是传道;这是人伦的大道,这是随顺自性的大道,不能不知道。这就是圣贤教化的三桩事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统统在这里头。这个建筑物里面的陈设,表演这个,进入这个殿堂,学习!

  我们今天念佛,念佛就是求的这个,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大圆满,世出世间一切究竟圆满的,在这一句佛号之中。我们讲经讲这么多年,诸位听这么多年,都应该晓得。整个的佛法归纳起来,我们今天叫《大藏经》;《大藏经》再一归纳,《华严经》;《华严经》再归纳,《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再归纳,「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再归纳,「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展开来就是宇宙之间一切法,一法都不漏,我们今天称念六字洪名,修自己,供养祖先,供养诸佛菩萨,这个意义不可思议,并不麻烦。

  我们人人都要知道,人人要能说得出,要做得到。今天为什么人家问你说不出?你没有做到,你能做到,哪有说不出的!你能做到,你说出来,自然能感动人,一个被你感动,那一个就得度了。教学,没有一样不是在教学,身体也在教,言语也在教,起心动念都在教。为一切众生做师做范,做师表、做模范,这叫学佛,这叫学习圣贤的教诲。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第八句,苦灭圣谛第八句:

  【或名灭尽。】

  这个『灭尽』,指的是烦恼、习气、生死以及一切的不善统统灭尽,这也是究竟果地上的名号。涅盘这个名词,在中国普遍的翻成「灭」,涅盘是梵语,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讲的是灭烦恼、灭生死。生死范围非常广大,包括了十法界,所以生死我们要说成「生灭」就更好懂。所有一切生灭法都灭了,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灭尽,这是涅盘的名字,也是如来果地上的一个称号。小乘涅盘,他灭的生死是六道轮回生死,四圣法界里面的变易生死,他没有灭。六道里面的分段生死,他灭了。烦恼里面,他只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没有灭,所以这个涅盘不是究竟的。大乘教里面称为偏真涅盘,他的果报是阿罗汉、辟支佛,这是果报。

  何以有两种?阿罗汉称为声闻,是生在有佛出世,听佛说法,接受佛的教诲,依教修行证得的果报,所以称声闻。阿罗汉是梵语,意思是无学,无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毕业,他所修学的功课都学完了,小乘教里面学完。小乘教是以永脱六道轮回,以这个为目标,他真的做到了。在佛法修学里面头一个阶段,他做到了,所以叫无学。做到这个之后,他还得要回小向大。就好比读书,他小学毕业,小学毕业之后,还要继续升学,去念中学,去念大学,他的学业才能圆满,决不能说到小乘毕业就中止了。

  但是小乘转大乘,世尊在经典里头给我们说过,小乘一定会转入大乘,但是时间有快慢不同,这与他的根性有关系。佛说如果是利根的人,大概是一万劫,诸位想到一万劫,我们看一万劫,时间很长很长!实际上一万劫不长。为什么?你想想四空天,四空天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生到那个天上寿命多长?八万大劫,寿命八万大劫。阿罗汉没有上进的念头,到小乘毕业不想进取了,时间只有一万劫。一万劫之后他心动了,还是要往上提升,利根的;钝根的,钝根一万劫他还没有这个念头,两万劫一定有这个念头。所以,佛说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两万劫他会回小向大。

  辟支佛聪明,比阿罗汉根性利,所以辟支佛一般是一万劫,一万劫他就回小向大。我们看这一万劫、两万劫的时间很长,但是你要看看四空天里面,它就不长!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人,寿命八万大劫。所以,生到四空天,实在讲也是遭难,遭什么难?八万劫当中闻不到佛法。所以佛菩萨在六道里教化众生,哪些众生是有缘的?欲界有缘,色界有缘,无色界没有缘,佛不会到无色界去。欲界里面,人天的缘胜,三恶道就差了,三恶道的缘很少。

  所以,菩萨在世间示现成佛是一定在人间,在天上示现多半是菩萨身分,没有示现成佛的。示现成佛是决定在人间,人间的缘胜。为什么?人间是苦多乐少,容易开悟;天上是乐多苦少,大家都贪图享受去了,把修行这桩事情疏忽了。所以说,富贵学道难,天人就好比是富贵的,不太容易接受佛菩萨教诲;恶道,恶道太苦了,所以贫穷学道难,他太苦了。一天三餐饭都成问题,他哪有时间来听佛法?哪有时间来修行?人道苦乐都有,而且是苦多乐少,容易觉悟,容易接受。所以,菩萨示现成佛是统统在人道,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生在人道,真的,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多。乐,现在是什么乐?现在人享乐,我在讲席里头常说,我用比喻来说,他们是吸毒、打吗啡,认为这个很乐。这个短暂的享受,付出多少代价!现在社会一般人享乐,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情形?跟古时候一般人享受天伦之乐,大自然的乐趣,不一样。现在人追求的是财色名食睡,他付出了什么代价?完全违背性德,完全违背了善行,就是十善没有了,念念都堕在十恶。他明显的付出代价,那就是三途苦报。你在这个世间有多长的寿命,你造作的这些恶业,将来堕落在三途,三途堕落容易,出来难。你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出头!你要真的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还愿不愿意干这桩事情!

  你造作这些恶业为什么?还不是为名、为利,总离不开五欲六尘,不知道五欲六尘是虚妄的,是不实的。不知道宇宙之间真实是「灭尽定」,灭尽定是小乘证的。这个地方的灭尽比小乘的更胜、更广、更妙,究竟圆满的灭尽,这是真实,这不是假的。有智慧的人,这不是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念念随顺性德,念念是自性的流露,那是佛法常讲真实功德、真实智慧。念念是利益一切众生,决不是为自己,决不是为自己家庭,决不是为自己一个小团体,或者是为自己这一个国家,不是的。他为谁?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具体而言,念念是为全世界众生着想,他哪里是为一个地区?佛法常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人福报大,我们中国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他有那么大的心量,他才有那么大的福报。这福报称性,换句话说,这不是修德,这是性德,性德是自然的,性德不是造作的,法尔如是。第九个名字:

  【或名远恶。】

  前面是「灭尽」,前面也讲过「离痴」。『远恶』,所有一切恶法、恶念、恶意、恶行、恶法,统统都离开,远就是远离。这桩事情特别在我们现代,我们要非常在意,认真努力来学习,不要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想做这个事情是善事、是好事,是利益社会,是利益众生,但是现在有障碍,这个时候怎么办?反省。障碍在哪里?障碍不在外面,你要认为障碍在外面,错了,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永远不能成就。障碍在哪里?障碍在里面。在我们自己智慧不足,德行不够,在这里!诸佛菩萨智慧圆满,德行充足,他做什么都没有妨碍。

  《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一切到自性中求,没有一样不圆满,世出世间一切事都能够圆圆满满,要从自性里头求!自性怎么求法?几乎世间所有宗教都肯定,从真诚心中求,诚敬。我在基督教里看到,我在伊斯兰教看到,我在印度教里头看到,诚敬!从真诚、恭敬。以真诚心,首先是敬自己,敬自己什么?敬自己的法性,敬自己的佛性,敬自己的至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性德。从这个地方出发,然后显发在外面,你自自然然是以真诚恭敬心敬一切人、敬一切事、敬一切物。你还有什么障碍!这是圣贤处理世出世间一切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秘诀。孟夫子说的「反求诸己」,这句话是真理。

  在修行里面落实,无非就是远离一切恶。这不就是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所说的吗?「永离一切世间苦」,这句话是从果上讲的。一切世间苦怎么来的?它的根源就是念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所感得的苦果;不善就是恶,《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很具体,很明白。身,永远离杀生、偷盗、YIN欲,永离;口,永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就是心里永离悭贪、瞋恚、愚痴。这就是永离十恶,离恶就是善。积极的去修十善,这个十善的范围、境界遍虚空法界。

  十善不小!十善不简单!十善里面包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一法都不漏。首先你要有心,这个心就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起心动念决定与十善相应,决定不违背十善。诸佛菩萨教化众生,在经教里面讲无量无边的善行、善法,总不离这十条,这十条是根!世尊特别把不贪、不瞋、不痴指出来教导我们,这叫三善根。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十法界,十法界里头一切善行、善法,都是从这个根里头生的,怎么可以疏忽?我们在《十善业道经》里面看世尊所说的,这十条遍一切佛法。我们今天讲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真的没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才知道「十善业道」义趣深广无有穷尽。但是世间,特别是初学,往往小看了它,讲这是微不足道,这是人天小法,那是只看到皮毛,不知道它的精髓。

  恶断不了,纵然有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穷年累月的修行,离不干净,离不彻底,谚语常讲的拖泥带水,所以成就永远是有限度的。这是什么原因?解得不够深,不够彻底,不够圆满。「般若经」上,佛教我们深解义趣,义理趣向解得不深不行。但是要怎样深解?那你要记住,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挂在口上的,「行解相应」,这句话重要。从什么地方求深解?从行。真的,我解多少,就是我懂得多少,我要做到多少,从这里下手,你才真正能深解义趣,你才能得到三昧,你才能大彻大悟。然后你才能对一切恶法究竟远离,圆满的远离。不做不行!

  今天早晨,市长到我们这儿来吃早饭,现在世界上许许多多人都在祈求世界和平。我们也常常得到这个讯息,某个道场在做法会,祈求世界和平。我讲得很多,在这个世间,众生祈求世界和平,总有几千年、几万年了,可是事实怎么样?这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没有落实和平,好像和平距离我们愈来愈远,和平真的是远离我们而去。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是有心求,有这个愿望,愿望好像也很恳切,但是没有事实,没有能落实。落实要从哪里落实?从自己心地上落实,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我能不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和睦相处是果,真正的因是什么?因是平等对待,我有没有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念头?有没有这个愿望?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果报就是和睦相处。

  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我总比别人高,他总不如我,不平等,不平等哪来的和睦!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这个术语「和平」,在东方,圣贤人他们教学是先说果后说因,四谛不是这样的吗?世间法里头先讲苦,果报!说的什么?你立刻就能接受,就能够深深感触到,先说果再说因。出世间法也是的,先说灭谛,然后再给你说道谛。所以,中国人讲和平,先给你讲和,和睦相处;然后给你讲因,和睦相处从哪里来的?从平等对待来的。你有高下的心,现在人常讲值得骄傲,这就糟糕了,值得骄傲就没有和平!佛法里面不讲值得骄傲,他讲什么?可欣乐,欣是平等的。我们中国人讲可喜可贺,没有说值得骄傲。骄傲是烦恼,是不平!平等没有骄傲。

  所以,我们能不能跟一切众生平等?我们能不能跟一切万物平等?佛法讲到最后「生佛平等」,你看看这个名词多好!佛多谦虚,把众生高高抬在上面,佛在下面,生佛平等;他不说佛生平等,我们要学!愈是真正平等的人,愈谦虚。和睦平等,自己谦虚,尊敬别人,这是真的。平等的相,平等的样子,平等的样子里头绝对没有傲慢,绝对没有自己高高在上,没有。所以中国人讲礼,儒家讲礼,礼讲「曲礼」,委屈自己,尊重别人,这是礼,这是平等,这决不是自卑。《礼记》里面说了,礼是什么?自卑而尊人,那个自卑是谦卑、谦虚,不是傲慢,也不是我们一般人概念上的自卑,平等的,是谦卑。我们在天主教《玫瑰经》里面,看到圣母玛利亚谦卑,这个要学!学什么?「远恶」,谦卑是德行,骄慢是恶,要远离,学谦卑。所以,平等从哪里表现,从谦卑里头表现。我们在这个社会,希望这个社会安定和平,每个人幸福美满、快快乐乐,社会一片祥和。社会的祥和,宇宙的祥和,一定感得来风调雨顺。

  我们希望世界能变得这么美好,这个希望可以落实,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从本身做起,这一般讲,我们要做重大的牺牲,要舍己为人。这个重大牺牲是什么?牺牲什么?牺牲恶念,牺牲恶意,牺牲一切的恶言、恶行,你说这个牺牲值不值得!我们的心善良、意善良、言善良、行善良,用这个来供养一切众生,来供养诸佛菩萨一切神圣,在祖宗纪念堂用这个来供养、奉献我们的列祖列宗,这叫牺牲奉献。要牺牲自己的贪瞋痴,牺牲自私自利,牺牲名闻利养,牺牲五欲六尘的享受,牺牲贪瞋痴慢,讲这个!这是远离,真正离恶修善。末后一句:

  【或名出离。】

  『出』,超出,『离』永远离开,这是从果上讲的。「出离」什么?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果上说的。我们知道果上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在因上、在缘上。换句话说,苦的因、苦的缘,我们能出离,苦果就没有了。苦的因,苦的缘是什么?用佛法术语来讲,种子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缘;现行是因,种子是缘,可以互为因缘,这就是讲转变!这是我们常讲的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转变、相续、循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如来果地上,出离了世间,总的来讲出离世间,出离十法界了,我们知道这个事实,要有这个心愿。

  现在我们的出离行要怎么做?要知道出离一切不善,这两年我们提倡的纯净纯善。不能有个不清净的念头,不能有不善的念头,培养自己的纯净、纯善。心是纯净纯善的心,念是纯净纯善的念,发出来,言是纯净纯善的言,一切造作是纯净纯善的行。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你想想看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信心十足,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是什么样的遭遇,肯定往生。经教里头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三业清净,所感的就是净土。

  我们的愿,在净土里头,选择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天天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不离阿弥陀佛,一切处一切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跟阿弥陀佛相应。《弥陀经》上所说的,完全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修净土,这个不是口念弥陀心散乱,那是不能往生。一定要懂得心净则佛土净,心净,言行哪有不清净的道理!心净肯定三业清净,这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把握往生。我们今天在此地一切的作为都是属于净业,里头没有杂染,没有自私自利在里头,没有名闻利养在里头,这个业叫净业。

  我今天做这个事,希望自己有好名誉,希望大家尊敬我,有名、有利夹杂在里头,你这个业不净,染业!染业能不能生净土?不能。染业做这些好事,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得六道里头有漏的福报,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染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修的是染业,将来的果报还继续搞轮回;你修的是净业,出离了,永脱六道、十法界。所以要常常记住净业,我们这个学派叫净土、净宗,最重要的是心清净,意念清净。所以不要夹杂恶念,不要夹杂恶意,不要夹杂恶的言论,这样就好。

  所以,同学们来问我消除冲突,促进和平,我说我们只讲促进和平,不讲消除冲突。什么原因?你口里头还有消除冲突,你的意念里头这个冲突没有消除。意念里面冲突消除了,你怎么还会说这个话?冲突真的就没有了。你意念里头、言语里头还有冲突,冲突永远不能消除。消除,从我们自己意念里头拔除,没有了,你没有,我没有。你口里常说,我口里头没有,念头没有了,我念里头只有和平,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怎么落实?落实在我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我要包容一切,一切从自己做起。我要包容一切,我要敬爱一切,我要尊重一切,我要关怀一切,我要互助合作对一切众生,从自己本身做起。不要要求别人怎么对我,我要要求我怎样对人,和平就落实了。还有个念头想到别人的,和平永远不能落实。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16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1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