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36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六卷)  2003/1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6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苦灭道圣谛第二句看起:

  【或名一切印。】

  清凉大师这一句有批注,说「道名一切印,无不审决故,印义后说」,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说「无不审决故」,这就是『一切印』的意思。「一切」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这是道,修道,出世间因的名称。对于经教稍微熟悉一点的同学,看到这个名词,一定就能够体会到,所有一切大乘经「一法印」印定。这个「一切印」就是一法印,这个法印是什么?「实相」,唯一实相,大乘讲的。一切小乘经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这是小乘经的三法印。

  清凉大师批注注得好,虽然只有一句话,「无不审决」,「审」是我们今天讲的审查,「决」是决定。审查是慧,决定是智,经过审查之后决定没有错误。所有一切大乘经一定跟实相相应,「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要跟实相相应。如果与实相相违背,这个决定不是佛说,如果是佛说决定相应。而且佛佛道同,无论是今佛、古佛,乃至于未来佛,他们所说一切法决定是相应的。这就是什么?他讲的是诸法实相,我们讲宇宙万有的真相。你看这一法印印定了。

  在小乘里面,小乘一切经决定是讲无常,诸法无常、无我、涅盘,与这三个意思相应,这个经决定是佛说的;不是佛说,也是佛说的。佛法无论大小乘,说老实话,非常符合于今天所讲的民主自由开放。所以,经有五种人说,有佛自己说的,有菩萨说的,有仙人说的,还有化人说的,不一定都是佛说的。但是无论是谁说的,一定跟佛讲的宗趣相同,那就是法印。佛讲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他也是讲的无常、无我、涅盘,那就跟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佛统统承认。你说这多开明,一丝毫执着没有。大乘教里面,你讲的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佛说的也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不是佛说的也等于佛说的,跟佛说的没有两样。符合这个法印就能称之为经,佛经。

  这是一般宗门教下里面常讲的一法印跟三法印,除这个之外,佛门里面的法印真的是很多。于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法印的意义,无非说的是总的原则、总的纲领、总的方向、总的目标,说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法印。所以法印此地称为「一切」,这个「一切」是双关语。一个原理原则里面一定是包括一切的原理原则,正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要明了这里面甚深的含义。

  早年我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那时候是道安老法师主持的,借用中国佛教会的大堂,在那边上课。参加的同学,最盛的时候,有七、八百人。老和尚请我担任总主讲,这个事情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我在那边讲《太上感应篇》、讲《了凡四训》。有一天我在佛教会遇到一个法师,这个法师在台湾也还小有名望,看到我的时候指着我:净土法门法师,你在大专佛学讲座里头,你不讲佛经,你讲外道的东西,你错了!我听了之后感到很茫然,我没有讲外道的东西。他说:这个《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不是外道是什么?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我就跟他讲,我说:这两种东西虽然不是佛经,但是是佛法法印所印定!。他就问:什么法印?我说:佛法里头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首偈算不算是法印?他听了没有话说,掉头就走了。

  这是法印,你看后头讲的「是诸佛教」,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教化众生总的纲领、原则。《了凡四训》、《感应篇》是不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没错,是!那就跟诸佛所讲的没有两样。虽然是了凡先生叙说的,《太上感应篇》是道教教化众生的,一开头「太上曰」,道教里头说他是老子,这个我们不需要用心去考证、去研究,没有这个必要,要看他的内容。他教导我们的,我们学习真正得利益,那就行了。又何况这是印光大师提倡的,我们是奉祖师的教诲,我们自己不敢做主张。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要错,那是他的错,我们没有错,这就叫「一切印」。

  所以,「一切印」里面的意思很广很广,「印」是比喻。在中国、在古印度,政府重视印信。所以中国签名还是其次,最重要就要盖印,盖印才算数。没有印信,人家不承认你是正式的文件。佛法就取这个比喻,与法印不相应,不承认你是正式的经典,伪经,所以一定要跟法印相应。佛法的法印是无形的,不是真的有个印盖上去,不是的。就是说这里面所说的义趣跟佛的宗旨相应,没有抵触、没有违背,是这么个意思。

  印光大师一生教化众生,他自行化他十六个字,我称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的法印。这十六个字,一般修净土同修的都很熟悉,我确实是给它刻了一颗印。他的十六个字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仔细去观察印光大师一生,他的为人,他的行业,这十六个字就是他的说明,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法师。他老人家修,修这十六个字;他老人家教,教这十六个字。一生讲得再多,绝对不离开这十六个字,那是印祖的「传心法印」。我是请加拿大温哥华一位金石家,在金石界里头是很有名的人,陈风子,他今年九十多岁,好像应该有九十二岁了!今年九十二岁。早年我有一段时间,每年都会到温哥华去住一个月,在那边讲经弘法,跟陈先生认识。他印章刻的好,所以我请他刻了一颗印光大师传法心印。我也把我自己这五十年学佛的心得,总结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有人问我:净土法门法师,你学的是什么?我这一生学的就这二十个字,这是我学佛五十多年,总结佛法修学、教化的总纲领。

  所以,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大德都有他自己教、学的一个总原则,这个总的原则能通一切法,能摄一切法印,与一切法印不冲突。大乘实相,与实相不冲突;小乘,与小乘所讲的无常、无我、涅盘不冲突;与经教里头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冲突。所以诸位想想,你就能够懂得「一切印」这个印的意思。「印」可以说就是总的纲领、原则,它与一切纲领、原则都能够兼容,相即兼容,而没有冲突。为什么不用一个说法?那是因为每个时代、每个地区,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印祖在中国这个地区,佛法跟中国固有文化已经融成一片了,水乳交融,已经不能分割了,所以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印祖这八个字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完全相应。

  敦伦,「敦」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伦」就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我常说这是道!伦是道,五伦;敦是德。彼此在一块相处,个个都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我们今天讲的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话现在人听容易懂,如果我们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没人懂。我初出家不久,老和尚好像要我写一篇东西,我就写了这么几个字,文章里头写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法师把我找去:这什么意思?我跟他说明。「这人家听不懂,改掉!改掉!」真的,这八个字的意思非常非常好,但是现在人看不懂。什么叫闲邪?存诚还能够体会到一点,闲邪就不懂了,敦伦就不懂了。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换句话说,「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大家好懂。

  要讲意思,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敦伦尽分讲得比和睦相处要深,义理丰富;它可以包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而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还没有办法完全包括敦伦尽分。敦睦伦常,那是和睦;尽分是各人尽各人的本分,即是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为自己!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众生,这个含义多深!这是尽分的意思。闲邪非常非常重要,邪是什么?邪知邪见,邪说邪行。凡是与正理、与伦常相违背的这种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有错误。这些错误,实在讲,有些人看不出来,也想不到。但是过一段时期之后,病就发作了。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多次的讲到顺治皇帝,把出家度牒的制度废除,这是很大的过失!顺治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听说他后来也出家了,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想出家,把度牒制度废除?印祖说,在当时废除这个制度,对当时人来讲是有好处,但是对后世,毛病就太多了。

  度牒的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家考试的制度。从前人要发心出家,要通过国家的考试,考试不及格,你不能出家。在世法里面,要考经史,儒家的经论,中国人重视历史的经验,历史的教训,所以列入考试科目。这种考试等同举人、进士,也就是说你想出家,你必须具备这样高的文化水平,还要考试佛教的经典,得通过严格的考试。主持这个考试是皇帝!这是国家的特种考试,不是普通的考试,皇帝很重视。为什么?出家人在社会上是老师的身分,人家看到你合掌称你法师。你代表释迦牟尼佛住世教化众生,你要有德行,要有学问。你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拿什么教人?所以国家有很严格的考试,考试及格了,皇帝发给你证书,这个证书叫度牒。

  你拿到度牒,你到哪里出家,皇帝不管你。你看看哪个法师跟你有缘,哪个道场跟你有缘,你到那个地方去出家。你想出家,师父一定先看你有没有度牒,你要没有度牒,收你出家就犯法,一定有度牒,你已经考试及格。所以,出家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皇上尊重!皇上尊重,下面文武百官哪个不尊重?所以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出家人讲话,连文武百官都要听,不能不听。

  可是这个制度废除之后,什么人都可以出家,无条件的,于是没有念过书的人也能出家。甚至于犯了罪的人,他也能出家,出家之后,就不追究他刑事责任。为什么?这个人改邪归正了。于是出家人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一落千丈!造成一个社会不良的现象,大家瞧不起出家人。他为什么出家?他在社会上走投无路,出家了,一丝毫尊重的心都没有了。导致社会许许多多无知的人,看到出家人所作所为(当然有些不如法的事情),毁谤佛法,毁谤三宝,有意无意造许多罪业!这就是这个制度废除两、三百年之后,反效果出现了。在当时是好事情,顺治皇帝废除这个制度也是好心,出家是个好事情,为什么要这么严格的限制?但是没有想到后果,将来对社会、对佛教的本身有些什么影响,这个没有想到。所以,印祖在《文钞》里头常常提到这个事情,无限的感叹。感叹又有什么用?要想方法补救。

  我在八0年代的后期,好像是八七年、八八年的样子,我记不清楚了,我第一次到北京访问,目的是访问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住了几天,有缘去拜访赵朴初会长,他是中国佛协的会长。虽然是初次见面,这一谈到是同乡,所以就非常欢喜,我们谈了四个多小时。我也把这个事情向他老人家提出,就是用什么方法把出家人的素质提升。早年我在天主教研究所里面教过书,天主教的出家制度比我们好。在天主教里面出家,他们也是不结婚的,当一名神父,他们的教育水平最低是高中毕业,他有这个水平在。读神学院三年,等于大学毕业,它还有研究所。研究所里面的学生,我那时候去教的学生只有十二个人。他们的学校设立在辅仁大学后面,多玛斯修道院,是台湾最主要的、最大的一个修道院,只有十二个学生。这十二个学生选择很严,他选择是普通大学毕业,神学院毕业,还要从事神职三年以上,选拔出来的,当然值得人尊敬。

  所以,当时我就想到,佛教出家人的资历,应当是让他先读佛学院。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才有资格出家,这样就把出家人素质提升。念佛学院,佛学院的水平也要相当于一般大学,就是考佛学院条件是高中毕业,念三年或者到四年,你的学历是相等于大学毕业。佛学院毕业之后,佛学院里头有研究所,研究所就相当于一般学校里面的硕士、博士,水平就提升了。我给朴老谈的时候,朴老也很赞成。我还跟他讲,现在世界不太平,如果要真正想做到种族与种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再有冲突、不再有对立,亘相尊敬,亘助合作,最好的方法是国家办一个宗教大学,每个教设一个学院。所有宗教里面这些神职人员,将来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都是同学,只是院系不相同而已,这样可以造成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大团结。

  朴老对于我这个想法,他很赞叹,很可惜就是他年岁太大了,那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时社会状况,客观条件不成熟,是个好的构想。这个想法我也想了不少年,我相信只要我们常常想,不要放弃这个想法,一定会有一天实现。真正有贤明的国家领导人,他要真正想到世界和平,永久和平,和睦相处,这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今年四、五月之间,学校通知我,要我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在日本举行的和平会议。原本是六月,因为SARS延后了,延到翌月。在会议当中,他给我三十分钟要我提出讲话,我的讲话里面,我也就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希望联合国来办一个全球性的宗教大学,这个好!联合国来办。每个宗教一个学院,一个大学,真的我们祈求世界和平,将来无论是哪个宗教,我们都是同学。信仰宗教不一样,就好像我们学习的院系不相同,我们都是一家人。有意见、有矛盾、有冲突,可以坐下来谈,必定能够化解。联合国要致力于世界和平,落实世界和平,这也是个好方法。

  人与人之间会有对立、会有矛盾、会有冲突,你要细细去追究原因。第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互信,缺乏互信的原因就是缺乏往来。中国古人常讲的「政通人和」,「政」我们晓得,政是办大众的事情,我们今天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那就是政。办大众的事情,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要沟通,沟通人才能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密切往来,不能不往来。常常往来,彼此都了解,问题就没有了;不常往来,问题就来了,我猜你,你猜我,愈猜愈讹。又何况还有人有意无意在造谣言,中国古人讲「谣言止于智者」,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没有智慧的人相信谣言,于是乎就造成对立、造成矛盾、造成冲突,这样制造社会动乱不安,我们要知道这个原因之所在。所以,要密切交往,要密切往来,要常常沟通,大家能了解,什么样的疑虑、隔膜统统都化解了。

  遇到别人造谣生事的时候,到我这个地方来,我能跟他解释,造谣这个人,你对他认识多深?你对他了解多少?确实有些人认识是真的有相当认识,为什么还造谣?为了自利,自私自利,想办法要把他排除,就是说他自己有不善的动机。有智慧的人一听,他就明了,他就能判断;没有智慧的人相信谣言,相信谣言的人没有不吃亏的。也许表面上吃亏你还不能发现,往后吃亏就大了。但是现在人懵懵懂懂,他不相信,我讲往后吃亏是三世因果报应。中国古人常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古真实教诲,这都能称之为一法印。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就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一切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都是一切印。这个指导的原则,超时间、超空间,超过国家界线、超过种族界线、超过宗教界线,无论用在哪个地方都准确,都不能变更,这就是一切印。所以,人不能不读圣贤书,不读圣贤书,你不会开智慧。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道圣谛的第三句:

  【或名三昧藏。】

  这个道谛的名称含义非常之深,也是遍一切法。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个名相都遍世出世间一切法,确确实实是《华严经》上常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一不是独一、不是定一,而是任一。任何一法都能够含摄一切法,任何一个名相都能够包括一切名相,所以每个名相意思都是深广没有止尽。我们能够体会多少,就是自己修学的功夫,愈是能契入,意思就愈深愈广。诸佛如来说一个名相、说一句,无量劫都说不完,现在我们对这个说法我们相信了。为什么?一即一切,你怎么能说得完!

  『三昧藏』说的是什么?「三昧」这是佛学专有的名词,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正受。梵语「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常的享受,拣别苦乐忧喜舍,这是佛经上讲的五种受。我们有苦受、有乐受、有忧受、有喜受、有舍受,这五种受是六道里面的,六道众生有这五种受。特别显著的是欲界,欲界非常明显,愈往上面去,像色界、无色界,慢慢就淡薄了。这五种受不正常,不是正受。由此可知,正受里头没有这五种受,那就是正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才叫正受。「藏」,含藏的意思。所以,三昧也就是禅定,也翻作禅定。功夫浅深差别等等,也是说之不尽。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教导我们,都是从一些纲领、原则上讲。譬如经论上常常对我们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正受,不是纯正,只是把苦乐忧喜舍伏住,没断;我们讲伏烦恼,没断。他的定境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定,要甚深的禅定才能把苦乐忧喜舍断掉,苦乐忧喜舍是烦恼;或者把它转变,转变成智慧,烦恼即菩提。转烦恼成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现前了,那是三昧藏。

  我们看《六祖坛经》,这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说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平常给大众的一些讲话,我们讲开示,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实际上《坛经》就是惠能大师的语录,惠能大师的开示。中国人对他特别尊重,你看看历代祖师都称语录、法语,唯独对惠能大师的法语、语录称之为经,对他特别尊重。他的开示,实在讲,等同于佛菩萨所说的经典,确实前面讲一切印可以印定。《坛经》里面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就是把他自己自行化他的总纲领拈出来。所以禅宗,诸位要晓得,它修的不是禅定,它修什么?它叫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慧。它重不重视禅?重视,禅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个你一定要晓得。通过学习禅定这个手段,达到般若智能的目的。所以禅宗的修学,诸位要晓得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千万不要误会禅宗是修禅定,错了,它是修六度里面最后的般若度,这是真实智慧。

  般若给我们讲诸法实相,实相有体、有相、有用,「三昧藏」是讲实相之体,体是静的。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定,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哪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穿衣吃饭都是禅定,穿衣吃饭都是般若。问题就是你会不会!所以,宗门常常测验学生,老和尚对初学的学生来考试、来测验,「你会么!」你会不会!你所学的禅定,你所学的般若智能,你会不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洒扫应对,日常生活从早到晚点点滴滴,是不是禅?是不是般若?如果是的,你肯定是法喜充满。所以大乘教活活泼泼,非常可爱,它不起副作用。什么叫副作用?烦恼!大乘佛法里头决定不生烦恼,不生知见。换句话说,禅定般若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不起妄想分别执着;如果里头起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禅定般若就失掉了。

  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三昧藏。真正晓得诸法实相的体、相、用,你真正得到诸法实相的体、相、用,得自在了。体是法性,真有,不是没有,但是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它也没有色相。换句话说,六根都缘不到,眼看不到它,耳也听不到,鼻也嗅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甚至于说你想也想不到,想是意,意缘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不可思议。你不能去想,你不能去受,它在,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万物,无所不在。

  能现的,法性;能生的,真心,法性跟真心是一桩事情。所现的这些相,这个相分,宇宙之间无量无边森罗万象,这是心现的。可是这些相千变万化,这又是一回什么事?识变的。什么叫识变?识变你不好懂,换句话你就懂,都是佛说,「从心想生」,这个好懂。心想就是识变,我们心怎么想,外面境界现相它就怎么变,境界相是随着众生心想生。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大众,他不想善,他天天想恶,他所想的是自私自利,他所想的是损人利己,他所想的是贪瞋痴慢,这个境界就变了,你想什么就变什么。为什么不想佛?想佛,所有境界就变成佛境界了。真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变成佛菩萨,山河大地都变成众宝庄严,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从心想生!你今天见不到华藏,入不了极乐,是因为你没有想它。《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讲的多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就是想,念也是想。大道理,你看多简单,一点也不复杂。你为什么不想?

  所以,不但佛法修行重视观想,你再仔细看看其它宗教经典里面修行的方法,也重视观想。重视观想就是重视唯识所变,我们要变个什么样的境界?当然所变的境界与性体愈接近愈好,愈相似愈好。十法界里头,佛法界就是性体,性相圆融,性相不二了。贴近,还不能够到水乳交融,靠的很近,可以说契入了,但是还没有兼容。像两条河流,一个河流水是清的,一个河流水是浊的,到交会点,两个河流融入。刚刚交会,清水里面有浊流,浊水里面有清流,你还能看得清楚,刚刚交会,菩萨法;到下游已经看不见了,完全交融了,那是佛法。我们把清流比喻作法性,浊流比作妄想,识变了,它们两个距离愈远,变化就愈大;他们两个距离愈近,变化就愈小。所以,六道三途变化大,四圣、一真法界变化很小。

  诸位从这个比喻去体会,但是要记住,比喻总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那个太难了,聪明人从比喻里面悟入真实。所以我们要晓得,一切诸法,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的、物质的,都离不开法性、法相。给你讲真话,性相不二。今天性相为什么合不起来?不是合不起来,是你妄想执着,合不起来,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法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是无中生有,虽然有这个现象,妄想分别执着有这个现象,有这个意识,但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它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给你讲,它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可是今天你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你以为能得到,你以为它真实,你以为它真有,这个错误太错了,大错特错。由于这个错误的认识,惹来了麻烦,什么麻烦?起惑、造业,感得六道三途的果报,就这么回事情。在佛菩萨境界里面,这些东西是梦幻泡影,这些东西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三途六道,他大自在,他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什么?他住三昧藏。他知道这一切现相,万事万法,理体空寂,所以他没有执着。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对于一切法,包括对自己身体,身体也是法相,他就有法性的受用,得法性的受用,得法性的受用是智照。《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得法性的受用,同时又得法相的受用。法相是事相,事相可以欣赏、可以受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受用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受用之中,决定不生贪瞋痴慢,决定不起七情五欲。所以,他的受用只有正面,没有负面,只有享受,没有什么付出代价,这跟三途六道迷惑颠倒众生大不相同。

  三途六道里头迷惑颠倒的众生,他享受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在这里面生七情五欲,他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你要问付出什么代价?迷了自性,失去了性德。给你再说的具体一点,理事有碍,事事有碍,这是你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是起惑造业,感得三途六道的苦报,这是祖师大德常常讲的长劫轮回。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所得到的享受太少,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了,不成比例,这就是谚语常讲的「得不偿失」。怎么能跟佛菩萨比?佛是觉悟的人,人家一切享受变成正常的,三昧是正受。正受是里面不但没有付出惨痛代价,而且是增长戒定慧三学,他尽情受用法相,增长自己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示现的,不但没有丝毫负面影响,他成就无上道。再跟你说,快速成就无上道。善财是一生圆满无上菩提,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个对于法相的享受,不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说我们现前所有一切人事物,用这个来表法,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不会就没法子了。所以宗门大德讲「会么!」这两个字里头的意思就太深太深了。会,你真的觉悟了,你就是佛菩萨;不会,你是凡夫,你还是起惑、造业、受报。

  我这样说法,你能听懂吗?你能体会得到吗?你不会,我再讲得白一点。在一切受用当中,讲到最平常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就会了。如果我没有妄想(妄想是思想),没有思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不是变成白痴了吗?那诸佛菩萨都是白痴!白痴是无明,也没有无明,那是什么?那就是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性德圆满现前,那就是人生最高享受!

  所以,你要常常念「三昧藏」,念三昧藏就是念正常享受。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可以受用,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着,你就练这个功夫,叫历事炼心!对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如如不动,什么不动?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不动,那是什么?那就是禅定,那就是三昧藏。绝对不是胡涂,胡涂是无明,无明破了,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是慧;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定。你过的生活是定慧的生活,定慧的生活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

  如果我在这个境界里面分别,这是好人,这个人是恶人,我想想我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应付他?你就是凡夫。你说为什么?六根接触境界你起心动念了,你分别执着了。你用的是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你用的不善心、不善的行为,感得的是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三昧藏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要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外头一切是非善恶清不清楚?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什么?照见,不是分别见,照见里面没有分别。他是善人,我知道他是善人,不是不知道;他是恶人,我知道他是恶人,知道、明了,慧!心里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善人、恶人,我对待他是平等的,善人、恶人决定不能够染污我,也就是决定不能够影响我。影响就是染污,我心是清净的,不受外境的影响,这叫真功夫!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生活当中修,就在工作里头修,就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这就是道场。

  有很多人常常来跟我说,他的工作很多,妨碍他修行。我听了之后,看看他的根性、他的程度,他善根深厚,有福有慧,我就跟他讲历事炼心,提醒他重实质,不重形式。一切境缘当中都是道场,哪里有分别!如果不是这样的根性,那用方便法,这个工作妨碍你修行,换个工作。这个工作太多了,你没有办法修行,希望工作减少,工作量减少,每天能抽出时间去读经、去念佛,这是接引初机的方便法。那是什么?他不会。真正会了哪有这些问题!真正会了的人修什么?总纲领找到了,总原则找到了,总的纲领、原则无非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在所有境缘当中统统把它洗刷的干干净净,你就成就了。

  你想想为什么善财童子要五十三参?这是世尊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分成五十三大类,每一类里面你去试试看,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这四句话,在五十三个不同境界里去试验,关关通过,成无上道。这五十三个境界里头,有世间、有出世间,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诸天、有三途,统统叫你去历炼,叫你去修行。修什么?无非戒定慧而已。戒,就是佛法不坏世间法,这是戒,跟大家如理如法的相处。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定。慧是什么?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一点不迷惑。戒定慧不是在经本上修的,不是在寺院殿堂里面修的,善财童子不是这个修法。善财童子融入社会,融入十法界,融入一切众生的生活当中,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三学三慧,他是这么修成的!

  痕迹都不着,又不失律仪,妙极了。你看访问,访问的时候有礼节、礼敬,有称赞,有供养,供养是礼物,我们到哪里去总要带点礼物,礼物是供养;你看礼敬、称赞、供养。有忏悔,忏悔是什么?自己有过失能改过来,改过自新就是忏悔。改什么过失?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很好,欢喜心起来了,不行!欢喜是烦恼,马上把这个东西熄掉。欢喜,有!里头没有贪恋,没有愚痴,欢喜的相有,这是高招,太高太妙了。欢喜的情没有,没有情,欢喜从哪里生的?从智生的。情跟智是一体,觉悟了叫智,迷了叫情。由此可知,他完全身在觉、智的境界里头,他已经脱离了迷情,他那个场合里头是真欢乐。众生,众生是假欢乐,享受不一样!我们要学会了,在大众欢乐场所当中,我们所得到的、所感受的、所表现的,真欢乐。那些众生,那些众生我们晓得,他是虚情假意,他是假欢乐。为什么?我的里面是觉、是智;他的里面是迷、是痴,不一样!不一样,大家在一起不碍,真妄不碍,迷悟不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大乘《华严》教学里面,充满了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受用,这才是真实的,无障碍的法界。所以,世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这里头只有觉迷不同。说为世间、出世间,其实世间、出世间界线在那里?没有界线,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微密观照。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什么叫观照?离妄想分别执着叫观照,眼照见,耳听也叫照见,就用一个名词;鼻嗅也是照见,舌尝、意知统统用一个照见。「照」是接触,我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见」是明了,这是智慧。这个明了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绝不夹杂贪瞋痴,绝不夹杂分别执着,这叫照见;如果里面夹杂着分别执着,就不是照见了。决定不夹杂分别执着,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凡夫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他夹杂着自私自利,我常讲的十六个字,他夹杂名闻利养,他夹杂五欲六尘,他夹杂贪瞋痴慢,于是事实真相他一无所知,就在他面前。把这十六个字去掉,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夹杂自私自利,不夹杂名闻利养,不夹杂五欲六尘,不夹杂贪瞋痴慢。总的给你说,就是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那叫照见!你就见到事实真相了。你见到事实真相,你得到的是真乐,这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不是真的。苦乐的乐统统离掉,苦离掉了,乐也离掉了,真乐现前。那个乐是法性,那种乐就是《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性里面的喜悦生起来了,那是性德。这个境界非常非常殊胜,希望我们同学细心去参究,也能契入这个境界。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3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3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