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46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六卷)  2003/11/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6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苦集圣谛第三句:

  【或名远慧。】

  『远』是远离,『慧』是智慧,在集谛里头要这样的解释。这个「远」不能当做深远,深远的智慧那就好了,这是远离智慧,远离智慧就是愚痴,这个不能不知道。远离智慧,愚痴当家做主,那你的言行就造不善业,不善业招来苦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大德秉承诸佛如来的教诲,诸佛如来教我们些什么?总结纲领就三句话。诸位同学要知道,真理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古今中外大圣大贤,说实在话,他们自行化他,你要是把它从纲领上来讲,几乎不可能超过二十个字,二十个字就是最长的了,这是真理。佛给我们讲的六个字,「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就说尽了。

  「性」是宇宙的本体,「相」就是唯心所现,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就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这是根源。你彻底明白了,你就成佛了,我们就不称你凡夫,称你作佛,称你作如来。你不了解、不通达、不明白,叫你做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萨是明白人,凡夫是个胡涂人。佛教我们第二个是「理事」,理事是唯识所变;性相是唯心所现,理事就是唯识所变。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相同?境界里面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人、有恶人,那是唯识所变。识还是自己,不是别人,识是什么?性起作用,就叫做识。第三教给我们「因果」。你知道因果,你的心就清净,这是佛门里面常说的,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佛菩萨的生活,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随缘不攀缘;凡夫是攀缘,不知道随缘。普贤十愿里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愿都是讲随缘,随缘才能成就功德,那是智慧;攀缘是烦恼,攀缘是愚痴。攀缘是你心里头想「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这是攀缘。

  现在的世间人真正是佛经上所讲的可怜悯者,可怜在哪里?要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说,心里(现在人讲头脑里面)装的垃圾太多了,这些垃圾都是有毒的,都是伤害自性的,与性德完全相违背。伤害身体,伤害精神,使你不断的向下堕落,大幅度的堕落,自己完全不知道,以为自己天天做的都是好事。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我们细心观察,真正的原因就是不学,不好学。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上一代就没教他。佛菩萨实实在在慈悲,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就是上一辈没教他,他沦落到这个样子不能怪他。我们读这句开示、这句经文,我们感触很深,一个是自己可怜,众生可怜,先人没有教导;第二个感触是童蒙养正的教育重要,教学要重视在童年,长大就不能教了。《三字经》上讲得好,「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话是孔子说的,在《论语》里面。性本来是相近的,习惯那就远了。性是真实智慧,你要不教、不学,把真实智慧远离了,智慧的反面是无明、是愚痴。古人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以后改,难!太难太难了。

  所以,中国古时候,就连乡村里面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的人家都知道教小孩。在古时候,读书、识字的机会不多!妇女不认识字的太多太多了,我母亲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像我们这一代的上一代的人,父母读书的不多,尤其母亲,很可能都没有念过书,心地厚道,从小老人教的。什么是教育?教你怎么做人,所谓洒扫应对,人情世故他通达、他明了。日常生活当中累积的经验,过去社会教育是戏剧、歌舞、音乐,这有机会常常接近,里面的内容都是教育,使一般大众没有机会上学的、读书的,也能明理。这种现在讲的是文艺,文艺的演出都能够遵循孔夫子所说的原则,「思无邪」三个字;换句话说,艺术表演的内容是正知正见,决定不能有邪知邪见。用这个来教化这一个国家,教化天下,印象深刻,表演的方式!现在这些逐渐逐渐消失了。昆曲、京剧,遍及中国各个地方的戏剧,你仔细观察它的内容,教什么?教忠孝节义,教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教这个,给人有很深刻的印象。中国旧的小说也是演的这些。所以他们老一辈的人的教育从哪里得来的?从这些地方得来的,他再教他的儿女,教他的子弟,从小教。有机缘,从小上私塾读书,读圣贤书,他头脑清醒,不复杂。

  现在的社会是个大染缸,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大概到十六、七岁,那时候交通闭塞,信息没有,某个地方出了事情,距离我们不远,三、四十里,大概三、四天之后才知道,那边有人来说那儿出了什么事情。不像现在,现在全世界哪里出了一点事情,报纸、电视立刻就播出来。有没有好处?好处、不好处统统都有。好处是信息发达,你立刻就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好处是头脑里装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了!这些东西不是智慧,这个要知道。智慧从哪里生的?智能从清净心生的,心地愈清净,智能愈增长。戒生定,定生慧,古今中外,无量劫来,这是不变的一个道理。我们接触的东西多,了解的东西多,这叫常识,你的常识很丰富,没有智慧。佛讲的是你很聪明,世智辩聪,跟智慧不相干,你还是常常会做错事情。智慧不会,智慧有决断的能力,因为他通达性相、理事、因果,这叫真智慧。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能够做得叫人皆大欢喜,这是真实智慧。

  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读到这个名号,我们感触很深,现在这个时代确实距离真实智慧,也就是距离「戒定慧」愈来愈远!戒定慧的反面是贪瞋痴,我们冷静观察现在社会,每个人(从小孩到老人)是不是贪瞋痴在增长?戒定慧没有了,佛家现在在经典上讲的「戒定慧」,文字而已,没有人去做。我们学院前两年的学习偏重在戒学,这是我们提倡,有没有效果?那还得看事实,研究讲解没有用处,要落实。古人所谓「讲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一寸,你真的是进了一步,你进了一寸;说得一丈有什么用处?你自己一分一厘进步都没有,等于零。从前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不能了生死,不能脱轮回。

  我们知道这个事实,才晓得要真修。真修,聪明人、真有智慧的人,就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根本是心、是念头。《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根本修五个字,就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五个字。《无量寿经》真的不可思议,果报是「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报。这几个字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包括一切诸佛的报土,我们讲一切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样殊胜的果报,它有因,怎么修成的?因就是经题后面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学,持戒的人心清净;平等是定学,平等心里头就没有高下,没有起伏;觉是慧学,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这个题里头的意思,三学、三宝具足。

  我们有没有真的去学?这部《无量寿经》讲的什么东西?就是讲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果德;「清净平等觉」,修德,修因证果。我们天天学习有没有真的学到?这很重要,不能不检点,不能不反省,我学到什么东西?我得到什么受用?我有没有进步?一年一年的看,非常明显。今年比去年有没有进步?没有进步,白修了。这个月跟上个月做个比较,有没有进步?我们凡夫能做到一个月跟一个月不一样,就很难得。如果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比较,一天一天比较,那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一年比一年进步,一月比一月进步,就很了不起,你在这个世间真的没有白活。到月月不一样,佛经上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就真正得到,你证得了。

  你的心理改变了,这个心一改变,古人常说「诚于中则形于外」,你的形相变了,我常讲相貌变了;你体质变了,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心清净,相貌清秀;心慈悲,相貌慈祥;清秀、慈祥,充满了智慧;身体干净、健康没有毛病。所以现在医学界,有很多医生也在讲心理健康,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心理健康的人,纵然得病,很容易治好;心理不健康的人,纵然没有病也像有病的样子。佛在经上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相貌是法,我们的身体是法,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法,这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教我们想佛,特别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教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就是想。

  所以,经要熟读,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想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佛在经上所讲的道理、教训、境界,想这些,常常想就入佛的境界,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了。你要不肯认真学习,你天天想的是什么?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所以,你要不是忆佛念佛,你的心是轮回心,轮回心当然造轮回业。轮回业里面即使善业,说个老实话,你最高也不过是生忉利天而已,忉利天以上,你去不了!为什么去不了?你心不清净。忉利天以上的要清净心,心愈清净层次愈高。忉利天的标准是善、是福,你修善、修福,最高到忉利天,出不了三界。但是你要知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人有寿命,天福能享尽,享尽的时候,你阿赖耶里头的恶业种子遇到缘起现行必定堕落。我们在经上看到这个例子,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寿命到的时候堕三途、堕地狱,这就是古人所谓「爬得高,摔得重」。你要问为什么?佛在经典里面把这种理事讲得都很透彻,你去读经就明白了。

  佛菩萨、善知识,他们起心动念不为自己,总是希望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回头,帮助别人提升灵性,这称为善知识。不能够远离智慧,智慧实在讲就是代表性德。能够接近性德,这条路是光明的,这是佛道,这是圣贤的大道;背离自性,恶道!儒家教学是顺着圣道走,但是方向是正确,没有达到究竟,要达到究竟,就走出轮回了;方向是正确的,目标很模糊。儒家讲成圣成贤,这个圣贤,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干净!儒家教人「择善固执」,固执是执着,他不善的不执着,善的他很执着,所以他不出轮回。最近我们从接近这些灵媒,听说孔老夫子在忉利天,细细读读《论语》,我们相信,天道!不是佛道。执着真的断掉了,分别淡薄了,才能超越六道,这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学习、去锻炼。

  《华严》末后的修行,讲求的是历事炼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事,在这些事相里头去炼,炼什么?炼清净平等觉。清净是不染,就是不执着;平等就是不分别,分别就不平等;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是智慧,无明就破了。修行,你说工作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会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生烦恼;会的,生清净平等觉。这是大乘的修学,在染而不染,在分别里面而不分别,在迷惑里头他不迷惑,做这个功夫,这是菩萨行。

  最具体、最活泼的表现,中国历史上有位高僧,济颠和尚。真有这个人,不是假的,《高僧传》里头有,但是,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济公传》,不是那个,那是小说。《大藏经》里头,《济公传》好像有四卷,比一般高僧传记都来得丰富,确有其人,宋朝时候人。我们从表面上看,好像他每天也没有念经,也没有拜佛,跟世间一些人(我们讲信徒)一天到晚混在一块。他是真修行,他是什么?他真的不染,真的清净,那是修行功夫真到家才行!你一般还会被染着,那你就远离。所以,初学的人不行,初学的人是戒律很严,着重在事相上;济公这些好像都看不见,那不是不持戒,他持的是心戒,他那个戒律是《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无碍什么?无碍清净,无碍平等,无碍正觉。这个人不是六道的,六道不行!这个人至少是四圣法界。

  而实际上我们细心观察,那是诸佛菩萨的示现,示现是个罗汉,实际上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哪有那么自在!中国人,过去的中国人,不是现在的,现在这一代的中国人差劲,堕落了,退转了,过去的中国人没有不受圣贤教诲的。前面我讲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知道孝顺父母,他知道尊师重道。虽然他没念过书,看到哪个人是做老师的,所谓三家村里面的秀才,教几个小朋友的,他从内心里面生的恭敬,恭敬心。这是表示什么?尊重知识,尊重智能,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善根。

  所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几千年来长治久安,虽然有改朝换代,时间很短,社会的动荡不大,幅度不大,这是我们在历史上能看到的。顶多几个主要的战场,遭受战争的灾难,一般农村里面一点影响都没有。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日本人侵略中国,战场几乎遍布沿海的各个省分,内陆里面打到湖北、贵州、广西,我们都在这一带流亡。但是农村里面还是非常安静,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是传统文化产生的作用。可是今天不一样,今天信息的发达,交通便捷,把这个平静的环境破坏了,纯朴的人心破坏了。所以这些东西有利也有弊,细心想起来,弊多于利。

  现在怎样挽救?挽救还是有方法。以前方老师常给我说,电视是很好的工具,它没有罪过,谁有罪过?主持节目的人有罪过,编导的人有罪过,他所编导出来的内容是负面的,不教人行善。方先生说,如果用这种工具,内容能够普遍的播讲或者是表演(方先生不反对表演),能够有正面的圣贤教诲,这是无量功德。可惜人不能朝这个方向做。今天主导权操在谁的手里?操在商人。商人要谋利,说是圣贤教诲收视率少,没有人看;杀盗YIN妄,妖魔鬼怪,大家很欢喜,拼命在播。学佛的人心里明了,你得到的利益很少,并不多,你造的业可重了。佛法里面讲,杀人身命罪不大,断人慧命那个罪可就重了。你今天播出的内容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好在怎么样?你不相信佛教,你不相信因果,你不怕!如果你要是认为佛说的是真的,经典讲的不假,那个麻烦就大了,恐怕你日夜都不能睡觉,你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这是杀人慧命,你令一切众生违背了性德,远离了真实智慧,你要负责。

  现在举世之人都知道社会不安定,都知道天灾人祸频繁,天天在报导!人心没有归依,没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天天生活在恐怖之中,这个在佛法里面讲,就不是人道。时时刻刻生活在恐怖之中,这是哪一道?鬼道。佛讲三途,畜生是血途,畜生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畜生之死多半是被强的吃掉,流血,所以叫血途,很少寿终正寝的,没有,都是被别的吃掉,互相吞噉。鬼道叫刀途,这是比喻,鬼胆小,鬼害怕,生活在恐怖当中,就好像有人拿刀想杀他,这是比喻。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人常常感觉到身心不安,就好像是鬼途,鬼道!地狱是火途。我听说昨天老修女到这儿来访问,她看到我们的「地狱变相图」,告诉我,基督教也有地狱变相图,她说可以合起来看。她看到这个,她就想到「有没有画个天堂」?我说有,现在正在画,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天堂跟地狱对照。你看她就有这个意思,让人看了之后自己去选择,你是选择天堂,你还是选择地狱!每一个画面都要详细说明,用文字说明。

  由此可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所想的,一看她就想到。基督教虽然没有讲六道,至少它讲三道,它讲人道、讲天道、讲地狱道。她昨天也问,佛教为什么讲六道?问这个问题。我告诉她,六道不是佛讲的,是婆罗门教讲的,婆罗门教比佛教的历史长很多。佛教,中国人记载三千年历史,现在世界上一般外国人说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它有一万多年历史,现在世界上人承认它至少有八千五百年历史,所以是世界上很老的宗教。他怎么会讲到六道?婆罗门教修禅定,禅定功深,他在禅定突破了空间维次,他亲眼见到的!他的定功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他误认为那就是宇宙的起源,所谓是冥谛,认为那是宇宙的起源,其实不是的。所以佛出现于世间,才把六道轮回之所以然说出来。六道的现象,他们知道得很清楚,很明了,他们说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下面第六句:

  【或名留难。】

  「难」字念去声,灾难的难。『留难』这个名称,顾名思义,「留」就是「难」,这个意思深,粗心大意你就很难体会。这是集谛的名字,是三界苦果的业因。留,对六道众生来说,很不容易放下。从深一层的观察上来说,「留难」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所说的「有」,留就有了。十二因缘里面讲现在的业因,「爱、取、有」;爱是迷惑,取是造业,有是阿赖耶识里面有了种子,种子来世遇到缘,果报就现前。佛告诉我们,辟支佛的修行就是把现前业因断掉,他就脱离轮回,他就出了三界。确实他比声闻聪明,声闻修四谛品,他修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而觉悟,下手就在这三个字。所以,佛说这三个字断一个,轮回就没有了。

  上根利智的人,他从「爱」这里断,爱是贪爱,这个爱字里头包括贪瞋痴慢,都在这个爱字的范围。瞋怎么样说?瞋是不爱,爱「不爱」!所以这个字意思非常之深广。能在这个上面放下了,放下当然难,无量劫来的习气,佛教导我们,首先要看得淡薄,从这里下手。第二种从「取」,从这里下手。不取,不取就不着,那也是办法。这是脱离六道,不能脱离十法界,能脱离六道。从取上断,就是不造业。从「有」上断,那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从有上断怎么说?阿赖耶识里头不落印象,你说这个多难!不离爱取,但是没有「有」。理上讲讲得通,事上讲没有人能做到。

  那是什么人做到?再来人做到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像我们前面举济公活佛的例子,你就很明显的能够看到,他表演的好像有爱、有取,他没有「有」,这是再来人才能做到。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你看他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那个形相里面,你能看到爱,你能看到取,没有「有」。这是最上乘的功夫,就是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完全打成一片,不落印象。心地里头真正干净,一尘不染,就像禅宗里面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是没有「有」;「百花丛中过」,有爱、有取,「片叶不沾身」,没有「有」。阿赖耶里头不落种子,不落印象,没有种子,最高的。

  菩萨应世,他来干什么的?他来帮助众生的,帮助众生你要接触众生,你不接触众生你怎么能帮得上忙?而且要跟众生和光同尘,这四摄法里头的「同事摄」,同事摄就是跟众生打成一片。他喜欢什么你也喜欢什么,他喜欢唱歌,你也喜欢跟他一起唱;他喜欢跳舞,你跟他一起跳;他喜欢吃喝玩乐,你也跟他一起,他就把你「我们是同志,我们是好朋友」。他走的是邪路,你走的是正路,先跟他同事,然后在同事里面让他觉悟,这是菩萨应化的手法,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终极的目的是帮助他回头,是让他觉悟,这是极高明的做法,不是普通凡夫。凡夫要照这样做,肯定堕落,那不是度众生了,被众生度跑掉了。所以这个境界里,自己没有真实的定慧,不可以。四摄法的「同事」是有条件的,你没有定慧,你不能够学这种修行方法。

  所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出去参访了,要具足什么条件?这我们要晓得,具足戒定慧三学。那个定是很深的禅定,超过声闻、缘觉。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正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时可以。你要没有到这个境界,同事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因为在那时候有个居士,他有个别墅在山上。他供养,供养不是送给我们,是希望我们到那边去住,等于说是个小精舍,环境也非常好。我把这个事情报告老师,老师摇头,他说你还不够资格。「很多人一出家就闭关,就住茅蓬」。他笑笑:他们可以,你不可以。然后就跟我说出闭关、住山、参学要具备哪些条件。

  闭关、住山,那是已经开悟了。老师说:你是不是开悟了?是不是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就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缘没有成熟,这时候闭关、住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待弘法机缘成熟。他说是这个意思,不是普通人。我们才明了。没有开悟之前,你定成就了,也有一点慧,这个时候你要寻师访友,中国古时候佛门里面讲的行脚,行脚就是参学,寻师访道,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行脚,就是参访,让自己的定慧达到究竟圆满,目的在此地。我们这一听,那当然都不合格,所以还是老老实实跟着老师学习,不要再胡思乱想了,明白了。一些人出家没有多久就闭关,去住山了,真叫胡造谣言,三年出关,什么也没有学到,还是烦恼习气一大堆。这个事,老师要不开导我们,我们不知道,没有人跟我们讲。

  所以,你的「爱取有」不断,你是凡夫,你哪里能出得了三界?我们今天读到这个名词,晓得应该怎样学习,怎样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过分的执着,最好妄想分别执着要淡几分,愈淡愈好。现在人讲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不好,印象深刻就是阿赖耶识这个种子特别强,特别强什么?它先受报。所以,我们对于世缘的印象愈淡薄愈好,对于佛缘愈浓厚愈好。为什么教你到念佛堂去念佛?没有别的,加强佛种子而已!世缘要不冷淡,到临命终时,它会牵着你,会障碍你,你走不了,这是我们一般讲,你放不下!平常就冷淡,临终的时候很容易放下,就这么个道理。

  留就是灾难,这就是三界六道里面的苦果之因,留不得!愈淡薄愈好。淡薄,人不就变成无情了吗?这个事在两难,这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你就变成冷酷无情,那也错了。为什么错?你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你走偏了。热情是妄想分别执着,无情也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样修学你就学错了,你就学偏差了。真实智慧,佛法当中常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情执很深、很重,佛菩萨示现情执跟世间人一样,没有分别。世间人会想佛菩萨对我真好,真爱护我,佛菩萨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世间人看到佛菩萨跟我们没有两样,而实际上佛菩萨用的是智,世间人用的是情。

  智是什么?智是真情,永恒不变。智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智里头没有控制,没有占有,那个爱、那个情是真的。所以佛法不用爱、不用情,用什么?用慈悲,慈悲就是爱,慈悲就是情,它是真的,永恒不变,大公无私。世间人的情跟爱,他迷,他里头有迷、有执着,他要占有,他要控制,好像自己不占有、不控制,就不叫爱、不叫情,这都错误。所以,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真情、真爱,没有控制,没有自私,没有占有。而且「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够随着你的变化,决不执着,你就是错误了,佛菩萨也随你;你堕阿鼻地狱,佛菩萨也随你。佛菩萨为什么不救他一把?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的神通,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他造作的业绝非偶然,会跟过去生中无量劫的关系连在一起,佛菩萨知道,这个业到哪里消?到地狱去消。

  所以,佛菩萨眼睛当中众生堕地狱,并不是个坏事情,去干什么?消业障,不在那里头业障消不掉。业障消掉之后佛菩萨就来了,这时候来教他,他能信、他能解,他能够欢喜接受,依教奉行;凡是接触佛法半信半疑、半知半解,不能依教奉行,都是生生世世业障习气牵连,我们凡夫不知道,佛菩萨清楚。所以众生做善,佛菩萨欢喜,造恶,佛菩萨也点头,也不反对。我们看了很难理解,你真正契入境界,你就明了,佛菩萨做得对。佛菩萨不生烦恼,佛菩萨没有执着,佛菩萨没有控制,佛菩萨没有占有,佛菩萨没有说一定要怎样怎样,没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个功德成就自己的功德,决定不会受外界影响,十法界依正庄严影响不了佛菩萨,佛菩萨常住清净平等觉。

  我们要学佛,上乘就要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不是一天学来的。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已经在学了。这一生,缘,缘遇到真善知识,遇到真正的同参道友,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又契入境界了。这个境界,一般讲的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无障碍的境界,哪里是一生一世能学得到的!不过我们要知道,你既然是有缘遇到《华严经》,说老实话,过去生中必定学过。如果过去生中没有学过,你这一生遇不到《华严》,遇到《华严》也不会生欢喜心。这里讲《华严经》,你听到了,你绝对不会动个念头「我去听一下,听几分钟」,没有这个念头。顶多点点头,笑一笑,「不错」,走过去了,你过去生中没有这个缘。如果过去生中有这个缘,一听说讲这个经你就生欢喜心,「我去听听」,就进来了。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连美国的卡西都懂得这个道理,人,没有一生突发的事情,没有这一生当中有个偶然的事情,没有。他相信因果报应,知道一个人一生、生生世世都受前世的影响,这一世又影响到来世。身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他讲得很好,灵性生生世世都在学习,这个话讲得很对,生生世世都在学习,遇到善缘他就往上升,就提升;遇到恶缘,就往下堕落。所以成就之难就难在什么?进得少,退得多,进进退退。如果到不退,那就容易了。

  我们学佛,每个同学,给你讲真话,过去无量劫来都在学,生生世世都在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没有拿到不退,这就很苦恼,所以进进退退是无量劫。什么时候修到自己不退了,最低的一个位次,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得到什么?位不退。从这个时候开始,你节节高升。不管你能不能遇到佛菩萨,能不能遇到圣教,只要你证得位不退,佛在经上讲,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你肯定证阿罗汉果。遇到佛法,闻到佛法,叫声闻,你成阿罗汉;遇不到佛法,独觉,能成辟支佛。这时候虽然你没有离开六道,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你只在天上人间修行。你会向上提升,不会向下堕落。但是升降也有的,升是天上,降是人间,不会降到三恶道。

  我们现在降的时候很麻烦,降到地狱,会降到阿鼻地狱,麻烦在这里,阿鼻地狱的时间是无量劫,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有没有把握在这一生当中拿到须陀洹的果位,这样就好了。大乘菩萨拿到初信位的果位,十信位,十信、十住、十回向,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个果位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难!不容易。我们无量劫来都没有做到,这八十八品见惑断不了。见惑是什么?错误的看法,对宇宙,对人生。用佛法这六个字来说,对性相、对事理、对因果,我们统统看错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对事、对物也看错了,所以你拿不到这个位次。

  我在讲席里头也常常说这桩事情,我把它比喻做学校,佛教是个学校。十信位是幼儿园,十住是小学,十行是中学、初中,十回向是高中,十地是大学,等觉是研究所,我这样说法大家好懂。我们搞了无量劫,搞到现在怎么样?连幼儿园都没上,都是在幼儿园门口转来转去,没进去。进去就好办了,你今年小班,明年中班,后年大班,就毕业了,毕业就上小学。你的学程就能够预算,多少年你就毕业了,你就拿到博士学位。没上学,你就不能谈,你到何年何月才拿到?你还没有上学!

  我们生生世世学佛,连幼儿园小小班都没有进去,都在外头转。为什么?八十八品见惑没断。天天在研究教理,八十八品也能说得出来,但是没有做到。佛法教学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这就好讲、好教。五大类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见惑。这五大类展开是八十八,分配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没有下功夫,我们能信、能解,不能行,这又有什么用?这条道路是难行道,像读书一样,一年级一年级慢慢往上升,时间好长好长,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所以,佛法里头还有个特别法门,那就是走快捷方式,走小路,不要这么麻烦,这就是净土法门。这真的是快捷方式,一生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你不往生则已,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果报、你的成就等于七地菩萨,所以没人相信。谁不相信?菩萨们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这个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这是真正不思议法门。但是往生有条件,不是那么简单的!今天学净土宗的,很多传净土教的,误导了众生,这非常可惜。误导是什么?你没有讲清楚。我们只要具足三资粮三个条件,念佛就能往生。三资粮信愿行,都以为我相信了,我真的愿了,我天天念阿弥陀佛,行了。最后还是不能往生,误导了。

  信,什么叫做信?愿,什么叫做愿?有略说,有细说。对于我们这些凡夫要细说,细说至少《无量寿经》要讲透彻,要讲明白。真的相信,真的理解,解之后要修!愿是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你看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就说得很清楚。要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跟阿弥陀佛心相同,愿相同,这才能去得了。天天念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不是我的四十八愿,我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应,你去不了。行,就更细了,《无量寿经》上教导你的,你有没有做到?你没有做到,你没有行!你怎么能往生?

  念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句阿弥陀佛包罗万象,这个名号是性德的名字,你要懂得他的意思。这个名号要是直接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这个意思连起来是「无量觉」,你觉了没有?念这一句名号是提醒自己,我要觉而不迷。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觉而不迷。既然觉而不迷,一定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具足觉正净;具足觉正净,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净,平等是正,后面觉,这觉正净,觉正净是三宝,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常常讲,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是三宝,是三学,是戒定慧三学。那是行门!你做到没有?

  从哪里做起?佛真慈悲,序分里面就把行门的纲领说出来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了没有?这是总纲领。细说的,就是经里头每一品都有,这四十八品,品品都有,我们没有去做,就没有行!你怎么能往生?佛真慈悲,在一切经论里头讲到行,他都讲「身口意」,而在《无量寿经》里面,他讲「口身意」。为什么?口业最容易犯。把这个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坛经》上六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我们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说人的过失,这个罪过很大很大,果报在拔舌地狱。

  为什么?说别人过,别人听了他会传,传的时候他不是忠实的传,他会加油加醋,所以愈传愈讹。你说这人是小过失,别人传出去就是大过失,你要负责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评人一些闲事,自己没有肚量,不能包容,没有慈悲心。儒家教人,这是最原始的,中国老祖宗教人,尧舜禹汤那时候教我们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批评我们吗?我们不希望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就不能批评别人,尤其我们不希望别人在我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能在背后批评别人。世出世间圣贤都把这个做为第一堂课,有没有想到?所以对人,要常常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别人不见得跟你一样。你能做的事情,别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为别人着想,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没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强,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样,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给人为难。给人为难,你就给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所以,起心动念要多替别人着想。尤其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要常常能想到,现在社会不安全,要常常能够为社会安全着想。凡是会引起纠纷,会引起矛盾,会引起社会不安全,这个话不能说,这个事不能做,这个念头不能生。我们虽然是个平民百姓,我们对社会就有贡献,对社会就做了一桩好事情。这种好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真是好事情,不会给社会带来麻烦,不会给团体造成纠纷;你在家里,家和,你在团体,团体和睦。为家庭、为团体做个好榜样,这个人叫菩萨,这个人叫真正修行人。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提倡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有没有想到,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别人做好样子(范就是好样子)?如果这些行为不能做为大众的好样子,我们就要改,我们就不能做。喜欢说是非,喜欢批评人,这是众生的劣根性,这个劣根性要知道人人都有,我自己也有。年轻的时候自己不知道,犯得非常严重,所以我读《了凡四训》,我感受就很深。了凡先生那些毛病习气我统统具足,有过之而无不及,读了之后才知道错了。认真反省改过,再也不敢批评人,也不敢说人。

  我学佛半个世纪了,毁谤我的人很多,造谣生事的人很多,甚至于陷害的。我心里明白,大概我过去生中没有接触到圣贤教诲,我就是这样对待别人的。今天他们这样对待我,这是报复,一报还一报,现在我明白了,我统统接受,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也没有一念报复。这个帐消了,一笔一笔都勾消了,心里很舒畅、很自在、很快乐。他对我毁谤,我对他赞叹,我们帐了了,将来再见面好朋友了,就不是冤家对头了。所以,我们遇到这些挫折,要知道,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如果没有这些业报,将来我们的果报到哪里消?到三途恶道里头消。现前的果报,正是佛法里面常讲,重罪轻报!我们就不要在三途恶道去受报,现在就受报了。所以,你一定要欢喜受报,你一定要感恩,真正的感恩,这一点都不假。

  有些人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受很大的委曲,为什么还不跟他计较,为什么要受委曲?他不懂这个道理,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懂三世因果的道理就明了了,心地坦然接受。我在这半个世纪,我学佛五十二年,这半个世纪,跟我时间久的人你能看到。看到什么?看到我业障消了,智慧增长,最明显的看到年年不一样。最明显的,你听我讲经,我讲经最近二十年差不多都留了有录音带、录相带。你把它听听,比较比较看看,你就发现了,我现在讲的跟去年讲的不一样,去年讲的跟前年讲的不一样。

  如果十年十年比,那个差别太大太大了。这什么原因?许许多多人替我消灾。替我消灾不是说你们念经给我回向,灾就消掉了,不是,那个我也很感谢你,你有这一番好心,消不掉。真正消灾是什么?是受到这些挫折、麻烦,我能够接受,心平气和,这才真的消灾。不但没有报复,没有怨言,我欢喜赞叹,所以我写的是「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灾才能消掉!你要不感恩,灾消不掉。受人家的侮辱、毁谤,有一点点怨恨心,灾消不掉。我在这一方面真的是很清净了,不留痕迹了,「留难」,不留难!灾消,福慧就增长,因为它是障碍福慧的。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45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47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