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72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二集)  2003/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2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九段,下方关钥世界第三段,苦灭圣谛,现在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关錀世界中,或名无积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药,或名不可坏,或名无着,或名无量,或名广大,或名觉分,或名离染,或名无障碍。】

  到这里是一段。『苦灭圣谛』是出世间的果报,世间果报是苦,出世间果报叫灭,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就是灭苦;换句话说,出世间果报决定没有苦的感受。它的名称也是无量无边,这个地方略举十种。第一个名称『无积集』,「积集」是造作,是世间苦因。无量劫以来,积集的烦恼习气,这里面有善、有恶、有无记;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称之为无记。无记决定是堕在无明里面,善恶则有很明显的感受。出世间果报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之因是彻底的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积集,极其微细的念头都没有了,这才叫真的放下。

  灭谛,学佛的人都知道,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讲的名词叫寂灭,叫圆寂,这两个名词是常常用到的。梵语称为涅盘,大般涅盘,中文翻译的是圆寂、寂灭,这个名词是最常用的。我们现在想想,「无积集」也是灭谛的名称,名称再多,义理一定相同。我们学习「四圣谛品」,到这段快要圆满了。四圣谛里面所说的,大致上我们明了了,真正是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样的名称,可以用在苦集灭道四种四谛之中,但是它在哪一种圣谛有哪一种的意思,代表它这个意思。但是它很奇妙,又能够通其它圣谛的义理,这是佛法微妙之处。你要问为什么?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你,称性!性没有分别,性没有妄想,性没有执着,性没有前后,性没有远近;换句话说,它没有空间,它没有时间,它是即一即多,即多即一,它是圆融的,它是没有障碍的。这些话说的是自性,说的是自己,这才叫真实法,说自己。

  由此可知,大乘经教里面每句话、每个字没有离开自己。这个自己是真我,不是我们执着里头那个妄我,那不是我,误会了,有真我,真我、宇宙是一体。所以,和谐依之而起,一切众生的和谐是自然的,不是人制作的,不是人安排的,是自然的。母亲生下她的小孩,小孩虽小,他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是自自然然安排好的,不是母亲心里想的,「我要怎样安排怎样安排」,不是的,自然而然。换句话说,宇宙是自然的,人从出生每个器官就和睦相处,就互助合作,身体上每个细胞也是和睦相处,也是互助合作。由此可知,和睦、平等、互助、合作是天性,这不是人为的,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性德。随顺性德而不违背,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

  违背性德,怎么违背?我要想怎样怎样,这个「我要想」就违背了。为什么?性德里头没有这个我,你执着有个我,你分别有个我,错了。世尊在楞严会上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他把自性比如大海,把我们的身比喻成大海里的一个水泡。大海里起了一个水泡,就好比众生在自性里面迷惑了,迷惑之后,执着自性里面的一分,认为这是自己。世尊比喻说,以为这个水泡就是大海,坚固执着,这一执着把水泡误认为是大海,真正大海忘掉了、迷失了。真正大海在不在?在!没有真正的大海,水泡不能存在,水泡是依大海起的,决定不能脱离大海,这个比喻好懂。回归到现实,现实亦复如是,自性就是大海,我们这个身,我们的心,能够思惟想象的心,就是水泡。

  现在我们的状况,就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比喻一样,我们迷了,我们以为这个肉身,以为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就是自己,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现在怎么给你讲,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能接受,你一定说:你在胡说八道,你这个头脑有问题。为什么?你说这个身跟我的思想不是自己,谁是自己?自己在哪里?真叫有理说不清。能够思惟想象,跟这个身体,不能说不是自己,是自己的一分。就像我们这个身体是自己,整个身体是自己,现在我们这个肉身能够思惟想象是什么?是一个细胞,我们身上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它也是心,也是物;物,它是物质,像身体一样;心,它有见闻觉知。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们能体会到这一点,才真正明了整个宇宙是活的。

  不但物质,这是有形相的,我们眼耳鼻舌身能接触得到的,无非是自己的相分。还有五根接触不到的,意根能够感受得到的,不是物质,我们今天讲精神,也是自性的一分。离开自性,世出世间没有一法可得。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把虚空、法界、剎土、众生的根源,一句话说尽了。这句话诸佛菩萨能说尽,六道凡夫不会!不会是什么意思?不能体会,但是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大慈大悲,出现在世间,他来干什么?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证明;我们自己要觉,自己要证。我确实很想觉悟,很想证得,为什么不觉悟?为什么不能证得?毛病就在你有「积集」。

  积集,换句话说,你每天烦恼在增长,增长就是积集,这个事情麻烦透了!尤其是现在,确实有不少众生,我们看到,我们听到,我们接触到,这些众生怎么样?专门积集一切众生之恶,这个情形糟透了!把自己的真心本性变成极恶、不善。起心动念专门看别人的缺点,这就是积集众恶,把自己的心变恶了,自己的心像个容器一样,装什么东西?装一切众生的恶,恶都是有毒的,恶毒,你的心里头装满了恶毒。所以,你看不到世间人的好处,你看不到,你所看到的都是恶的,你的心变成极恶。极恶果报在哪里?在阿鼻地狱。所以,阿鼻地狱不是别人造来给你受的,是你自己积集恶毒变现出来的境界。就像作恶梦一样,恶梦,谁造恶梦叫你受?自作自受。你要了解这个道理,你作佛也好,作菩萨也好,你作天人也好,作鬼也好,作地狱也好,全是自己作的,与别人决定不相干!你要认为我受别人的影响,上了别人的当,那还是你自己错。

  为什么菩萨能够「无积集」?无积集,就是世间的因与果都断了。世间因果了了,剩下来的,剩下来就是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他没有识了。十法界里头有「唯识所变」,为什么?十法界都没有离开积集,只是积集对象不一样,这个对象统而言之有四大类:有「善」、有「恶」,善,生三善道,恶,生三恶道;有「净」、有「染」,染,不能离六道轮回,净,超越六道。善恶染净这四大类,总离不开。这里面为了初学同学,不能不多说几句,善恶,诸位好懂,善恶,有染的善恶,有净的善恶。也许有人认为,染只有恶哪有善?有,染里头有善。净里头应当只有善哪有恶?不,净里头也有恶。你们念过《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讲善恶,「有偏中正,有正中偏」,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在教学,好老师的教学恩威并济,有正面的开导,也有从反面的提示,正反两面都用;正面是善,反面是恶。所以,一净,善恶都净,一染,善恶都是染;染净在心,善恶在行。

  祖师大德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要纯净纯善,到纯净纯善,你所用的恶法也是善;接受别人的恶法,还是善,不可思议!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譬如,最近你们看到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地狱里面青面獠牙的恶鬼在那个地方刑罚罪人。手上拿着刀,拿着狼牙棒,刀山、剑树、油鼎,来惩罚这些罪人。这些青面獠牙的鬼好像一点人性都没有。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那些鬼是谁?佛菩萨示现的。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这样对付恶人?那种对付是大慈大悲,为什么?不受那样的刑罚,他业障消不掉。业障消不掉,他永远醒不过来,迷惑,不会觉悟!必须把他宿世的业障消得差不多,快消尽了,他回头了,他觉悟了。所以,恶的手法,目的是善的,无一不是在教学;换句话说,你的造作你一定要受报,决定没有说,我一切的造作可以不要受报,没有这个道理。

  唐朝百丈大师野狐禅的公案,是个很明显的说明,你必须要承受。因此,祖师大德教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不谨慎。为什么?有果报在其中,你逃不了果报。你一念善心,一念善行,有善果;一个不善的念头,一个不善的行为,有恶报。《太上感应篇》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善恶就好像影子,影子跟着你身,你往哪里走,影子总在,你没有办法摆脱,你能不谨慎吗?为什么要造恶?我可以不造恶,为什么要造恶?我可以不害人,可以帮助人,为什么要害人?昧着良心说假话欺骗人,造谣生事,不知道地狱可怕!想想一生所造的,再看看「地狱变相图」,你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要想远离,永远脱离不善的生活环境,整个六道都是不善的生活环境,天上不是好地方。真正觉悟的人,他知道出离六道轮回,一了百了,真正了脱。

  六道轮回的因,是积集烦恼习气,你要想脱离,要把这个舍掉。什么时候舍?现在就舍,这个东西不能等待,舍得愈多愈好!舍弃与事相没有关系,为什么?事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舍念,念是妄想,这才是根。念,妄想就是识,大经里面讲「唯识所变」。恶的念头变地狱、变饿鬼、变畜生;善的念头变人、变天,这统统是染。如果净的念头,净的念头就变声闻、缘觉、菩萨、佛,净的念头。净里头有善与不善,声闻、缘觉不善,菩萨、如来善。所以你要懂得舍!这个东西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你不练怎么能成功?舍,不是打个妄想就舍掉,没有那么简单。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真舍掉了!真正舍了,真正放下了,你跟一切众生自自然然和睦相处,你真舍了。

  「这个人我不能跟他相处,那个人最好是远离一点」,你没有舍,你没有放下!你还是妄想多多,意见多多,执着多多,真难!难要干,不干,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不干,生生世世,无量劫又无量劫,你在轮回打转,真叫苦不堪言。轮回到底有什么苦处?你冷静想想你的一生,「我这一生,从我能够记事到现在,我所过的日子是苦是乐」,你能够冷静思惟去想想就明白了,这一生太苦了,来生比这个还苦。只要不出轮回,佛菩萨给我们说的是老实话,你的生活状况肯定是往下流,一世不如一世,你不可能向上提升。为什么?你没有受过好的教育,你怎么会向上提升!你什么都不懂,念头错了,思想错了,言语错了,一举一动都错了,自己并不知道错;知道错,好办!知道错,就会改!不知道这是错误。看看别人都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统统错了。

  现代的人,如果说叫你回头,你要是生活在五十年前,五十年前已经很糟糕了。能够生活在七、八十年前,像我这个年龄,将近八十岁了,八十年之前那个社会,你们全都错了!那时候伦理道德虽然已经在衰了,但是还是有点边。对父母不敢明目张胆的叛逆,不敢!社会舆论会制裁,人人指着:你不孝!现在这个没有了。譬如在从前,最明显的「称名」,做儿女的一生不敢称父母的名字,避讳,现在这个没有了,这是古时候的礼节,表示尊敬。帝王对大臣称字不称名,字是什么?别号。名,一生当中只有两个人能称,一个是父母,一生叫你的名,另外一个是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平等的,从这个地方你能看出来,老师能一生称你的名。同学、朋友,你在社会服务,你的长官,甚至国王都不会称你名,称你字。所以名、字,这是对你尊敬。

  如果皇帝称你名,你的麻烦就来了,为什么?你犯罪了,你不值得人尊敬,称你名,这个在现代社会没有了。尤其不能姓跟名连在一起称,那这个人是死刑,是最重的刑罚。连名带姓称他,这个人是死囚,你说那多严重!所以在从前,称呼不能随便。现在礼没有了,在八十年前,在中国已经是「礼崩乐坏」,但是还有点边缘。到五十年代,已经非常非常淡薄了,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没有了。这是在中国,接受过中国古文化的人无比的痛心。天下伤心事,什么是最伤心的?礼没有了。礼没有是什么?人不像人!中国古人所说的,礼要没有了,这个世界就乱了。历史上称为治世、乱世,标准在哪里?礼没有了,这个时代就是乱世。中国古人定的标准是「道、德、仁、义、礼」,道没有了,还有德;德没有了,有仁;仁没有了,有义;义没有了,有礼;礼没有了,天下大乱。

  今天整个地球社会的动乱,我们中国人明了,什么原因?没有礼。礼是什么?礼是生活规范,是社会秩序。这个东西一失掉之后,秩序没有了,规范没有了,规是规矩、轨道,范是个典型,没有了,它怎么不乱!这一乱,每个人生活都痛苦。就像车,车行走有轨道,像火车行走它有轨道,有轨道很舒畅。轨道没有了,车辆多,横冲直撞,你想这个局面多么可怕。人失去了人的轨道,那跟饿鬼、地狱、畜生没有两样。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大家把圣贤教诲丢掉了,认为圣贤教诲是封建时代的东西,是约束人的。没有错,它真的是约束人,约束每个人都规规矩矩做人。现在这个东西丢掉了,我们每个人要自由,民主自由开放,各个人都民主自由开放,没有上下了,在家庭里头没有父子。儿子:我跟你一样大,你有什么权力管我?所以变成什么?真是古人所说的,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国不国。这是民主自由开放,人人都一般大,人人都做主,民主!人人都做主,无政府主义。我想怎样怎样,你也想怎样怎样,天下大乱。所以现在人积集的,心里头积集的是不善。古时候中国,自古以来,至少有五千年,古圣先贤的教学,教我们积集善,不要积集不善,这是人道,这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效果就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懂得礼节,懂得应该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助合作。

  所以,我们要很冷静的去思惟,哪一种社会适合我们生存,哪一种社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美满。在今天现前的社会之下,什么东西最重要?就像一个建筑一样,今天基础的建设工程,不是别的,就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没有安定,没有和平,世出世间法都不能够建立。安定、和平是从自己内心上建立起,孙中山先生所讲的「心理建设」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今天最重要的一个科目。

  我们看到这一句,虽然讲出世间的果德、果报,我们的感受很深。这是大乘经,如来究竟果报,我们可以听听,决定得不到。但是从这个名称,我们要想到我们的现前,决定不能积集恶的念头、恶的烦恼习气,决定不可以,那给自己带来生生世世的灾难。必须知道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圣谛第二句:

  【或名不可得。】

  『不可得』,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大般涅盘。它的名称很多,实在讲,在《华严经》上,我们才看到它多到什么程度,没有方法想象。「不可得」是很重要的一个名称,唯有不可得才是真正的清净寂灭。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不可得。我们今天要问,我们每天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就是连释迦如来都教我们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算不算是得?是的,这因为念佛是个特别法门,不是普通法门,普通法门一定要「不可得」,你才能真正证得无上菩提涅盘。所以宗门大德,参禅的那些人,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他要漱口三天,都没有办法洗干净。为什么?他是修「不可得」的法门。而念佛法门,我们修的是有所得,不是不可得,我们有可得。我们得到什么?我们得到极乐世界。

  诸位要知道,有所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叫带业往生!要是不可得,你就不带业了。这个诸位都能理解,不带业品位高,生到哪里去?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有可得的人,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西方极乐世界比他方诸佛剎土,是不是要差很多?这就妙了,不但不差,反而更殊胜,殊胜在什么地方?净宗经论告诉我们,生同居土等于生实报土,这不可思议,这叫难信之法。十方诸佛剎土,一切诸佛都有四土,我们释迦如来也是有四土,但是四土是四个不同频道,彼此不相见。我们凡圣同居土见不到方便有余土,更见不到实报庄严土,见不到!虽然在一起,凡圣同居在一起,见不到。可是极乐世界情形不一样,它也是四个不同频道,但是它统统都能现出来,所谓是「一生一切生」,生同居土就同时生方便土、生实报土、生寂光土,这个不可思议。

  四土前面两土是有可得,后面两土是不可得,它有可得跟不可得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是真正不思议解脱法门,真正是难信之法。这里面的道理,经上说得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我们凡夫真正有福的人,唯有仰信(仰是仰慕,信是诚信),你决定得生,这个成就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可是这个不可得的原理我们一定要懂。我们带业往生是不得已,没有法子,谁有能力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从此以后,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他给我讲,禅跟密是真难!他参过禅,学过密,真难。依靠密宗方法修行成就的,他说从二次大战以来,到现在这一个甲子,六十年,成就的只有六个。往后恐怕没有了,他说了一句老实话,末法时期众生(这是讲往后的)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有成就,除念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法门。他的话我相信,为什么?早年李老师也是这样给我说的。在这个时代,我们想成就,唯一的就是要靠带业往生。

  不可得的道理我们懂,这么多年接受经教的熏陶,特别是般若经论。我们知道般若经论里头的总结,九个字,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这九个字。所以《金刚经》上说,「梦幻泡影」,「皆是虚妄」,这是讲真话,一点都不假。我们生活在世间干什么?作梦!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应化在九法界,我们不是曾经听说过吗?古人所说的,他们这些人来「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这副对联很有味道。这叫大慈大悲,他可以不来!他一定会来,来干什么?梦中佛事,水月道场。道场建得很大,一丝毫留恋都没有,为什么?水月道场,叫镜花水月,毕竟空寂,不可得。

  这个你要参透,参透就是你要想通,包括这个身体,包括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心,心是妄心,不可得。怎么不可得?你的念头生灭不停,你没有办法把念头止住在那个地方,定在那个地方,做不到。前念灭,后念生,这是说什么?这是说你妄心不可得。身是幻身,幻身不可得,这个现在我们懂得。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人身体上的细胞,细胞新陈代谢,每秒钟都有细胞死了,都有新的细胞生了,它代替它。所以我们这个人的身,我们进讲堂来,跟出去讲堂,这时间不长,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进来的身,出去不是进来的身。为什么?你里面的细胞已经换了不少,你自己不知道。

  全身全部统统换了,一个旧的都没有了,这时间是七年,七是个周期;换句话说,今天的我,要跟七年之前的我,七年之前我那个旧的细胞是一个都没有了。七十岁的时候,全部更换换了十次。很可惜的是你迷惑颠倒,每七年换一次,你为什么不换好的?像我们现在驾车一样,车老了换零件,你为什么不换新零件?为什么换旧零件?甚至于换的零件是坏零件,人家不要,丢了,拿这个零件来换,愈换愈糟糕,这叫愚痴!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身,为什么他不老,不衰老,他换的零件都换新的,所以他不老。我们凡夫换旧的,不知道换新的,甚至于更糟糕的,不知道换好的。旧的,好的也不错;换旧的,还换坏的,愈换愈糟糕。这什么原因?这就是愚痴,胡涂!更换零件什么人在主宰?念头,这就是大乘经上佛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看得最清楚、最明白的是第一次的替换,第一次替换就是七岁。七、八岁的时候,他生下来的,一岁到七岁的,统统换了,那换得最好的,小孩成长。什么原因?他没有妄想,他没有恶念,他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很淡薄,绝对不会说害别人,所谓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他还没有;没有这个念头,他没有这个行为。这个阶段里面,一岁到七岁,他真正有爱心,他爱父母,爱他的家人,所谓是赤子之心,还能保持。所以他换的都是换好的。可是愈长愈大,被这个社会染污愈来愈严重,严重的自私自利,严重的名闻利养,于是造作恶业。恶业里头无非是损人利己,这时候念头不善,心不善,行为不善,可是细胞还是新陈代谢。细胞的变化随着人的念头,念头善,它的反应是善;念头不善,它的反应是不善,这道理不能不懂。改善自己的体质,无需要依靠医药,医药,说老实话统统都有副作用,要依靠什么?依靠心理。

  今天连西方的医生,他们也讲究心理健康。这是我有一年在达拉斯,不小心感冒了,那边同修带我去看医生,医生是个中国人,他拿到美国执照。我跟他谈佛法!他也很喜欢听。我给他说,医生不能治病,他也很愕然,愣住了。然后我告诉他,医生能够把病人的病治好,不是靠医药,靠什么?靠信心。他想了想,有道理,他点头。病人对于医生有信心,医生对于病人有信心,彼此两方面的信心清净坚强,这病没有问题,心理治疗。听说这个医生前几年已经过世了,年岁跟我们大概差不多,相彷佛,那时候四、五十岁。

  所以,佛讲的「境随心转」,这是真理。境,身体跟这个心是最接近的一个境。真的起心动念,你的身体全身马上就有反应,外面自然环境有反应,那还是其次,反应最快的是身体。所以,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话很明显。你看你欢喜的时候,你相貌就很欢喜;你不高兴的时候,发脾气,相貌就很难看,转得好快,太明显了。但是,这一喜一怒,对于整个身体产生变化,你就不知道!我们在新加坡,许哲告诉我们,发三分钟的脾气,人在盛怒之下,不高兴,发三分钟的脾气,要三天才能恢复正常。几个人知道?没有人知道,这一发脾气,全身细胞的反应非常恶劣,这就是毒素。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你们诸位要读《文钞》你留意,《文钞》里头讲了好几次,不止一次。他就举这个例子,母亲为婴儿喂奶,那时候吃自己的奶,喂奶。如果母亲在发脾气,盛怒之下,发了脾气马上喂小孩的奶,这个小孩没有几天就死掉了。这是什么?奶有毒。这个发现是医学上发现的,因为这个母亲很喜欢发脾气,大概养了几个孩子都没有养大,都是不到一岁、几个月就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以后化验奶的时候,实验出来了。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劝这些妇女,你在带小孩的时候喂奶,决定不可以在发脾气的时候,要等到你心平气和,怒气消了,完全消了,才可以喂奶。否则的话,小孩吃有毒的奶死了,你不知道什么原因死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由此可知,愤恨、不平这是最伤身体的,人为什么会那么多的病?他的情绪不稳定,他的心不平;换句话说,他没有快乐。连世法里头都说,「忧能使人老」,老是个病态,老不是健康。衰老是什么原因?忧虑太多,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晓得不可得,你还忧虑什么?你忧虑不就落空,空忧虑吗?人生在世,常言说得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因果道理,《了凡四训》讲得透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要常常温习,特别是学经教的同学们,你们将来要讲经说法。真正发心讲经说法的人,《了凡四训》不能不熟,所以我们把它列入在基础课程,必修的课目。这门课学完之后,这个小册子要常常温习,至少一个月你要找个时间从头到尾把它看一遍,一个月要看一遍,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什么?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开智慧。

  《太上感应篇》,往年我们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是列在晚课里面,是晚课里面的一个项目,每天要念一遍。那个时间不长,因为它只有一千三百多个字,每天要念一遍。念这个干什么?反省。这里面讲的是善法,我今天做了多少?这里面讲的这些恶法,我今天有没有违犯?反省、忏悔、改过,叫真正修行。袁了凡先生用「功过格」,「功过格」里面的内容就是《太上感应篇》。他是依照《太上感应篇》的善恶标准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一生不舍弃。效果,了凡先生还是个凡人,对于功名还是没有放下,果然没有错,求功名得功名。

  求功名,是他命里头没有。功名,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学位。现在的学位大家都知道,大学里面最高的学位是博士、硕士、学士。中国从前也有学位,最高的学位是进士,第二等的是举人,第三等的是秀才;秀才是最低的,不算功名,举人才算。了凡先生他一生的命运只是到秀才,没有举人的命,他以后考中举人,不但考中举人,还考中进士。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延长到七十四岁,他的寿命延长二十年。那个二十年是他这一生修得的,不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有的不算。命里没有的,你能够求得,是真正自己求来的。什么方法求?总的原则,断恶修善!

  由此可知,你要是造作恶业,不懂得修善,连你命中原有的那一点福报都要打折扣,中国人常讲的,折福!折就是打折扣,你命里的福报,已经打折扣打掉了。命里面那个福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你这一生不知道继续再修,你只是在享受,享完就没有了,这在《了凡四训》里面给我们非常好的教训。你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命运之后,他真的一个妄念都没有了,知道一个人一生都是命注定的,想也没用处。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那个十几、二十年,他是标准凡夫,真的是不造恶,不修善,完全照着命运走。每年所遇到的,每年的收入一分一毫都不差。他对孔先生佩服,算得真准!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才把所以然的道理给他讲清楚了,他也是个聪明人,一听,明白了。明白之后改造命运,断恶修善,积极修善,不要到来生,他一生下半辈子统统改掉了。

  所以,人要想求得自己一生当中幸福美满,你依照《了凡四训》的理论、方法去修,你就能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求不到是什么?你没有求,你不会求。这个话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比了凡还不如!我的福报没有了凡先生那么大,了凡先生还能考取一个秀才,等于现在大学学士,我连高中都没有读,比他差远了。在福报,无论在哪方面比他都差很多,他的寿命有五十三岁,我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但是,我的那些毛病、习气,恶习气,不输给了凡先生。虽然我没有恶意,但是喜欢挖苦别人,喜欢跟人开玩笑,喜欢作弄人,叫人下不了台,自己很开心。但是实在讲并没有恶意,只是喜欢拿人来取笑,不知道这是缺德、伤德,不知道这个事情会与人结怨,不懂这个道理。

  我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在那个时候没有求别的,确确实实只有一个愿望,求智慧,求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学佛,目标在这里。遇到李老师才知道有净土法门,李老师劝我,把这个法门介绍、教授给我。求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是正确的,但是太难了,这个东西太深、太广,真正搞清楚、搞明了,那是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做不到。李老师不是这个说法,他这样说法,我不服,他怎么讲?这个东西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要学!这个对,是要学。他说要学,世间法不说别的,就说中国一部大书《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读得完吗?你能记得住吗?这个说法真的让我们心就凉了。《四库》之外的有多少,多少倍的《四库全书》,你怎么能学得完?

  佛法里面《大藏经》,当时在台湾,蔡念生老居士为中文本《大藏经》编了一个目录,他收集到的中文本《大藏经》有三十一种不同版本,他给它编个总目录。这些书你能读得尽吗?这是很现实的,想想自己真的做不到。做不到,你的寿命很短,将来到哪里去?这真的是现实问题。所以给我说,不求带业往生,你决定免不了长劫轮回,那个时间是论劫算,你在六道轮回,轮回受的苦就多了。这是老师劝我修净土,我年轻也是刚强难化!你要不是真正说到我心服口服,我很难接受。纵然他是老人,我不愿意当面反驳他,我不会接受,我不会奉行。所以我跟老师十年,十年的时间慢慢调教,那时候在李老师会下,对净土不排斥、不反对,不认真学习,兴趣还是在经教上。

  一直到民国六十年,我在台北开讲《华严经》,一个星期讲三次,《八十》、《四十》同时讲,讲了不少年。有一天忽然想到,善财童子他修的是什么法门?因为那个经还没有讲到后面,翻到后面来看,细心去观察,发现什么?发现善财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而善财的老师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统统都是修净土法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仔细看看善财五十三参,头一个德云比丘,圆教初住菩萨,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头一个。我们知道头一个代表什么?先入为主,善财就是修这个法门,先入为主。当中有没有变化?看看最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当中没有变化,一个法门学到底。当中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增长定慧,无论什么法门他都通达,他都明了,他没有学,还是老老实实念他的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读到这个经文,这死心塌地,真正念佛了,真正修净土了。

  我修净土依靠的经典,是李老师给我的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我是依靠这个本子。另外还有两个本子,一个是《阿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一个是《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我修净土就这三个本子。所以,那时候《华严经》不想讲了,《华严经》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到「十回向品」,《四十华严》好像也讲一半,不想再讲了。发心讲《无量寿经》,因为《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而且现前众生真得受用。

  你懂得「一切法不可得」这个道理,第一跟诸佛如来无上的涅盘相应了;第二对于修净土,修净土也要放下世缘,你要不放下,去不了!帮助你看破、放下,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不但世间法不可得,出世间法也不可得,这个样子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里头,善恶都没有;不但没有恶,善也不执着。你要执着善,错了!为什么?要破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换对象。我对恶不执着了,善我执着,那你是换对象,你妄想分别执着不断,三界出不去。但是念佛,行!念佛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你要记住,你不能带恶业,恶业是肯定造成障碍,所以,一定要断恶修善。为什么?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跟上善能够感应道交。西方世界没有恶人,没有一个人有恶念,这个一定要懂,我们念头不善,念佛都不能往生。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离开生活,离开人群,你没有地方修,这是从前李老师教我的。因为初学佛的时候,刚刚出家,总喜欢什么?住山、闭关,老师把我教训了一顿。那是什么?那盲修瞎练,怎么能成功!他老人家举个例子,古时候,他说你听说,「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禅宗的高僧大德,了不起的禅师,八十岁了,他为什么不住山?为什么不闭关?还要到处去参学,为什么?没开悟,寻师访道。什么时候去住茅蓬、闭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这个时候你自己成就了,你要发心度化众生,要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要缘,缘不成熟,没有人请你,那怎么办?闭关、住山,养自己,等待因缘成熟。这个时候所谓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静静等待有缘人来启请。

  我们这样才明白,原来住山、闭关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道业没有成就,你要亲近善知识,求学!你不亲近善知识,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所悟的是正确的,还是邪知邪见。所以,世出世间法,真正的学人到处参访,成就自己真实智慧,哪有一个人闭门造车能成就的!没这个道理。但是现在,现在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可以不出去参学。为什么?现在有流通的这些录相带、录音带,到处去收集,收集回到家里来学,行。但是这种学法,就是从前演培法师讲的,也有障碍,障碍在哪里?你有疑惑你没有办法问。你不是亲临现场,这个感受要差一等,亲近大德跟用录相带是有差别。这是什么?这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面对面来请教,面对面来讨论问题,这个效果无比的殊胜。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71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7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