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87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七卷)  2003/12/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7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一段来意:

  清凉说了十句,请看最后一句,「十、为显理事俱无障碍,令舍执从法故。此意虽通,在文偏显。有上诸义,故此品来也」。这一句是总结,末后这句说得很好,为显示理事俱无障碍。这个确确实实不是九法界凡夫能见到的,何况六道里面的凡夫。通常经论当中所说的这个境界至少也是权教菩萨,真正契入是法身大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大自在。要证得事事无碍,先要契入理事无碍,这个时候你自自然然就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令舍执。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是执,这一放下就明心见性,见性而后一切的作为无不随顺法性。这从法,从法就是随顺法性,随顺性德,性德在这个时候自然的流露。例子很多,如释迦世尊所示现的八相成道,这是性德自然流露。诸大菩萨示现在九法界,身语意业,这前面也略略的透了消息,他们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才叫做性德的流露。

  性德怎么流露?世尊在《楞严经》上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见」,你眼睛睁开来看到外面所有一切景观,这个时候你没有起心动念,你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这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就是此地「从法」的意思。大乘经教里说这个境界,是见性见色性,没有一个妄想,心境一如。佛要不说,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个时候是心境一如,你自己不晓得,为什么?没有起心动念。佛给我们说的,他是什么境界?他这个时候心境一如,理事无碍,就是这个境界,不就在我们面前吗?凡夫的麻烦在哪里?眼睛睁开第一念是佛知佛见,可是第二念就堕了众生,第二念起了妄想,有了分别执着;换句话说,第一念你是生活在佛境界中,换句话说,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第二念就掉到六道轮回。

  六根对六尘境界什么时候没有第一念?常有,可惜的就是保不住,速度太快了。说第一念立刻就变成第二念,第二念就变成第三念,第三念变成第四念,愈陷愈深,还把过去妄想习气给勾引出来,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这变成这个样子。这个境界太微细了,如果不是佛在大乘经上这样详细的教导我们,为我们说明、显示,我们作梦都想不到,永远想不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古人讲开智慧的《楞严》,一点都不错;「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可是读《楞严》的人很多,几个人悟入这个境界?能够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界,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会起心动念,都是理事无碍,不生烦恼;妄想分别执着不生,那当然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生智慧,烦恼是障碍智慧的。不生烦恼,这个时候障碍完全没有了,起用的时候是智慧,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这是根本智,就是第一念。世尊十番显见为我们说明这个道理,那个经文很长,十大段。见性如是,闻性亦如是,鼻舌身的觉性亦如是,意根的知性也如是,见闻觉知,性德!自性本来具足的,法尔如是,这叫根本智。

  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感应,外面有感,它自然就有应。它所应的那是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这一桩事情,江本胜博士那个水结晶的实验,最好的证明。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它就有感,这是感应。我们动个念头,这是感,诸法马上就起应,它的应,我们肉眼看不见,它的音声我们耳朵听不见,不但有色相而且有音声,还有味,色、声、香、味,是性德。江博士的实验,只是实验明显的看到色相,音声没有实验出来,香味没有实验出来。所以当心地清净善良的时候,色声香味妙极了,色称为妙色,香称为妙香,声称为妙音,法身菩萨所享受的。我们今天所有一切诸有为法,也有色声香味,变质了,我们的色声香味不妙,非常粗,那个噪音很难听。

  所以你看看水是物质,物质是什么?性能变现出来的。现在人讲能,佛法讲性。能量在某一种状况之下变现成为物质,这是今天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个物质是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这个发现也非常了不起。我们想想现代科学家,用现在许多先进的仪器测试发现的,佛在三千年前《华严经》上就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能不佩服吗?佛不需要用仪器,用什么?甚深禅定,把所有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宇宙之间诸法实相,这才圆圆满满显示在你六根前面。见闻觉知接触到真相,妙不可言,真的是没法子说。不但不能说,连想象都想象不到,没法子想象。所以说你不要想,你不要说,就证得。你有一个念头想想、想说,就不见了,全迷了。

  「舍执从法」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不仅是这一品经,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可以说这四个字是总的目标、目的,就是希望你放下,舍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随顺法性,这个从是随从,如来教化众生的大事就圆满了。后面说,此意虽通,在文偏显。这个意思是通义,通《华严经》其它的三十九品。李长者给我们讲《华严经》是四十品,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应当还少了一品,现在我们这个经是三十九品。不但通全经,通一切经,通一切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此意虽通,在文偏显。后头说,有上诸义,诸义有像前面所讲的十个意思。故此品来也,这一品怎么能不讲,当然要说。来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现在看第二段,「释名」,解释品题。「释名者,一开二合」。这是先说解释名用什么方法,先开然后再合,合起来讲。开者,开是分开来讲,「初开者,光明,体也;觉者,用也」。这是把「光明觉品」开,把它分成三段,光明、觉、品,分开来说。品就不必再提了,因为前面已经介绍好多品,意思完全相通,品是品类,一类。题有通题,有别题,光明觉是别题,品是通题。这三十九品,都用品,所以品是三十九品都通的,光明觉不同其它的品名,不同于四谛,不同于名号。释名主要就是释别题,光明是体,觉是用。

  「此二各二,谓光有身智二光,觉有觉知觉悟」。这再跟你细说,光有身光、有智光,觉有觉知、有觉悟。现在科学里头,它不讲光,它讲波,讲得通,用这个讲也行。身确实有波,智也有波,这是自性里头的性德。觉是起用,有觉知、有觉悟,觉知跟觉悟怎么区别?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八大人觉经》,这八条里面有的讲觉悟,有的讲觉知,觉悟跟觉知是不是一个意思?大同小异。觉知意思深,觉悟意思浅。觉悟好像睡觉醒过来,恍然大觉。觉知的意思就深,觉知是悟后再深入,觉的深度没有底,广度没有边。

  如果我们要在菩萨果位上来说,四圣法界觉悟了,一真法界觉知,这样来说诸位就能很清楚的体会到。四圣法界断见思烦恼,也就是说执着放下了,分别虽然也放下了,还没有尽,粗的分别放下,细的分别还是有,无明没破,这是觉悟的境界。觉知,无明也破了,见思烦恼统统断了,无明也破了几品,觉知。我们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彻悟是觉知,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在一真法界还是修行,还是学习,他没有能够证得究竟的果位,所以还是要学,这要经历四十一个阶级。这个诸位都很清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再加上等觉,最后证得妙觉,妙觉是究竟佛果。妙觉之前就是等觉以下都称菩萨,法身菩萨。这是觉知跟觉悟不同。

  身光跟智光也不同,都是光,用我们现在的话,我们用能量来解释,身光是什么?身光是质能,物质的能量,智光是心能,这个说法大家也比较容易体会。心是智,迷了的时候叫做识,能量都不可思议。身是物质,物质的能量,实在讲也是不可思议,像前面在来意里面所说的,前面讲了总圆,总遍、圆遍。总遍跟圆遍合起来讲,就是精神的波动跟物质的波动,统统都是周遍法界。这一桩事情科学还没有证实。因为在科学探测的理念,这个波动是有速度的。

  譬如音波跟光波的速度就完全不同,但是在《华严经》上讲的是同,同时周遍法界。这很难懂,明明不相同。从前我们念书的时候,课本里面跟我们讲这个声波跟光波的速度,老师举什么?举打雷的例子,雷电它是同时的,但是我们先看到光,后听到声音,这是什么原因?光的速度快,声的速度比光慢,所以在远处一定是先看到光,后听声音。你看到光,听到声音的时间愈久,就说明这个雷电距离我们很远。如果光一看到,立刻就听到声音,这个雷电就在我们附近,就很近。这说明声波跟光波速度不一样,为什么佛经上说相同?相同是融在性里头,法性,法性是相同的。现在科学没有发现到法性,现在只着重在事相上,这叫偏执,偏在一边,执着在一边,没有看到另一边,另一边是性。性没有大小,性没有远近,性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讲到性,这个答案就明白了,我们就不怀疑了。这完全是华严境界。世尊在《华严经》这么说,在其它大乘经上都没有这么样说法。所以清凉大师讲,这是一乘圆教,完全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事实真相圆满的显露,佛一丝毫没有隐瞒都给我们说出来。

  下面清凉大师又说,「又光有能照所照,觉有能觉所觉」。下面有解释,「如来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萨觉知,见事无碍」。佛放身光,在这个经文里面我们就会读到,放的身光。身光照事法界,身是法相,事也是法相,这个光,我们今天讲的是什么?质能。目的是让菩萨觉知,觉知到事没有障碍。事何以没有障碍?佛放光照事法界,我们看不到,我们觉得事跟事有障碍,怎么会没有障碍?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但是前面经文都说过,事,《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上说的。它怎么会有障碍!《般若经》上说得好,这一切法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意思要是明白之后,事事无碍,事相上哪有障碍。

  障碍发生在哪里?障碍发生在妄想分别执着,这才叫真正毛病之所在,离妄想分别执着,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连我们现在,现前身体不好,有烦恼、有病痛,烦恼病痛的根源是什么?这不都是障碍吗?烦恼里面有生理的、有心理的,病痛有心病、有身病,有障碍才称之为病,没有障碍那就健康。障碍确确实实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生的,不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你要不认识它,不了解它,你对它产生误会、误解,就起烦恼、忧虑、病痛,起这些作用。你通达明了,你把它舍弃了,你的身心健康,得大自在,这不是世间学问里头所说的。觉知,这如来放光。

  再看底下这一段,「文殊演智光,双照事理,令众觉悟法之性相」。演智光是说法,文殊菩萨给这些菩萨们讲解说明,这是演智光。释迦牟尼佛示现成等正觉之后,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那是智光;示现成等正觉,那是身光。身光没人知道,凡夫不知道。凡夫不知道,没有人请法,释迦牟尼佛就要入般涅盘了;没人请法,他就走了。有知道的,不是这个世间的人,净居天人他们看到,知道释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现。净居天是第四禅的五不还天,色界天最高的,他们下来化作人身,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所以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于是释迦牟尼佛就不入般涅盘,在这个世间住一段时期。

  住一段时期看什么?这个世间人根性没成熟,没成熟有没成熟的办法,什么办法?就像办教育一样,释迦牟尼佛要传的是无上的大法,但是现在这些人没有程度,好,办小学,讲《阿含》,阿含办小学,阿含十二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学了十二年有一点小成就了,这好像是小学毕业了,不行,还得接着办中学,《方等》;方等八年,好比是中学。中学毕业了,行,能够接受大乘法,给你讲《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二十二年。最后八年讲《法华》,末后一日讲《涅盘》,《法华》、《涅盘》是研究所。这是成就众生的一种方法,也是佛在经教里头常常为我们透露,根熟的众生帮助他证果,也就是帮助他脱离六道十法界,根熟的:根没有熟的众生,把他提升;没有善根的众生帮助他种善根,这样一来所有一切众生皆是可度之机。没有善根的人帮助种善根,有善根的人帮他增长,已经增长成熟的帮助他、成就他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

  世尊给我们表演的,这就是演智光。放身光是什么?那是说《大方广佛华严》,二七日中,法身菩萨当机,佛在定中说的。菩提树下打坐,我们一般人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年轻的比丘,三十岁,什么人知道他在定中讲《华严经》,开这么大的法会!所以佛所示现的是圆顿一乘,这是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学习的。我常讲中国孔老夫子所示现的,中下根性,我们可以学习的。因为夫子他的成就有阶段,你看他「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他学有成就,像我们现在在学校读书三十岁毕业了,学校毕业。毕业之后,并不见得你的学问就成就,你还要继续不断努力学习,你在工作当中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你把学习的这一套方法理论在学校里完成,你要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去历练、去印证,那才叫真正的学问。这个东西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科学精神,一定要通过实验,不通过实验,这不是真学问。

  方东美先生最喜欢《华严》,我对《华严》有偏好,多少还受他的影响。他说《华严》是什么?《华严》真的是科学教科书,它有实验,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实验,《华严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通过实验,那这是正确,这不是假的。这个实验就证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世间法不碍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碍世间法,圆融无碍,这是真正学问。哲学家爱好它,有理由!

  孔夫子,我们能够学他,他毕业之后,他在实验当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印证所学,所以他「四十不惑」,四十岁,你看三十岁毕业再学十年,这个十年是实验,一面学是一面做实验,这个学问才扎根,不受外面境界诱惑;这个不惑就是不会再受外头境界诱惑。外面境界,善的境界、好的境界没有贪爱之心,一丝毫贪恋没有;逆境界、恶缘没有一点瞋恚心,顺逆、善恶如如不动,这叫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进了一大步,知天命是什么?明了因果报应。《楞严经》上佛讲,「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当然夫子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那相似的境界我们相信,知天命是这个相似境界。「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踰矩」。随心所欲不踰矩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慢慢、慢慢向上提升,我们可以学。像释迦牟尼佛三十岁一示现证道就得大圆满,这是天才,这是我们凡人没有办法学到的,就是中国惠能大师跟释迦牟尼佛相比也差一筹,也达不到这个境界。这一段意思还没有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文殊演智光,双照事理,令众觉悟法之性相」。这一段我们没讲完,继续来说。

  前面我们举释迦牟尼佛在他一生所示现的当中,我们要能够认识清楚,确确实实是一个再来人,决定不是一般凡夫。孔老夫子是不是菩萨示现的,我们不得而知。从前我也曾经请教过李老师,老师说理上能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所以有人说孔子是童儒菩萨应化在中国,我也曾经听说孔老夫子现在在忉利天,那与菩萨应化有没有冲突?理上没有冲突,应现无方!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国应化,尔后到忉利天应化,那有什么不可以!哪个地方缘成熟,他就到那里去了,随缘而不攀缘。所以说理上讲得通,事上,我们的境界不够,至少要跟他同境界才了解他;比他高,那当然看得很清楚;不到他的境界,没有办法测度,我们也不必去胡思乱想,怎么想也想不通。所以这一段,双照事理是能照,令众觉悟法之性相,这是所照,帮助众生悟入诸法实相。实相就是法的性相,性是讲诸法之体,相是讲诸法的形相,事相。这是第一段释名里头把光明觉分开来给我们说明,光明觉的含义。

  第二段把光明觉合起来讲,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二合者」,二是第二段,这是合讲,「良以事理俱融,唯一无碍境,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合,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说「合上四对」,光有身光、智光一对,觉有觉知、觉悟这又是一对;这个光能照,能照、所照是一对,觉,能觉、所觉又是一对,四对。光明觉就是把这四个意思合在一起说,合在一起说事理俱融,唯一无碍。为什么事理俱融?性相是一。这个意思同学们必须要记住,我们前面从比喻讲金跟器的关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是相,是事、是相,金是体、是理。理事确实是一,性相又不二。理融事,事融理,理事俱融,融是圆融,所以它无碍。这个无碍,用金跟器做比喻还比不出来。金跟器只能比喻相融、一体,能比喻这个,还没有办法比喻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必须是性,为什么?性不是物质,性没有形相,不像金,金是个物质,它有形相,怎么比也没有办法比得恰当,但是从这个比喻能比喻个彷佛。智者从比喻能悟入!所以佛讲经说法用比喻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下面说了一桩事情,故得一事即遍无边,而不坏本相。什么事?你所觉、所见之事,随便拈一事,就像禅宗明心见性的人,老和尚考考他、测验他,在哪里?像什么样子?那个被测验的学生不一定拈个什么东西出来,摇摇晃晃,老和尚点头,通过了,考试及格通过了,彼此心里头明了。不悟的人在旁边看,那看得真叫莫名其妙,「他们两个在搞什么」;会的人知道,「他们两个人在讲无生法」。什么叫无生法?就是此地讲的周遍圆融,不坏本相。随拈一法,我们随拈一法就是,哪有不是的!它的体是什么?法性。法性本来具足见闻觉知,你说它能不能见?能不能觉?能不能知?能。讲这个东西它有见闻觉知,我们怎么会相信?

  江本胜博士那个实验,我很欣赏他,你说这一杯水,这水有见闻觉知,谁相信?这是矿物。真有见闻觉知,在实验室里面去实验,实验出来了。你用善意、善念对着它,它马上就有反应。我们对着它是感,它立刻就有应,它应,现相让你看见。实际上它的反应里面,还有音声,还有香,还有味,色、声、香、味。现在他的实验,色声香味只见到色,色相,声香味还没有能够测验出来,那要更高的科技,不可思议。所以一切法都是性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就是有见闻觉知,那是它的能,性能;有它的德,它的德就是色声香味,德!法尔如是,再小的微尘,它都具有它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你看它现的色,这个色相,结晶成的图案那么样的美,比人设计还要完备,设计也想不出来,一点都不乱,几何形的图案,一般人看到,神奇、惊讶!佛给我们说,这是自性本具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性的德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遍法界虚空界,物质上能够显现,所有物相上统统能够显现。这是我们前面讲的总遍,在差别当中遍法界,遍虚空法界。还有圆遍更不可思议,圆遍是什么?没有色相它也遍虚空法界,总圆是一不是二,不思议的境界,所以它不坏本相,周遍法界,奇妙无穷。同样是一滴水,每个人给它的信息,它所显的结晶现相是各个不同。一个人,我们不要各个人,一个人,一个人每天给它的信息,都说爱,爱它,每天结晶也不同。我们从这个实验报告,对于佛在经上讲这些话更深一层的肯定,真的增长了我们的信心,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不坏本相,那个一滴水还是一滴水,没有坏它的本相,它确确实实是遍法界虚空界,深广无尽。这个「合」里头有六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

  我们再看第二个小段,「身智无二,唯一无碍光,故涅盘经琉璃光菩萨处云,光明者,名为智慧」。这个合是什么?身跟智合起来讲是一不是二。《钞》里面,这是小注,「身智无二者,二」,这是第二个小段,「合二光」,把身光跟智光合起来讲,引《涅盘经》做证明,「琉璃光菩萨放身光明,文殊乃云,光明者,名为智慧」。这文殊菩萨说的,这是说身光就是智光,二光无别,没有分别。智光,我在前面讲是性,性德,身光是事相之德,现在科学家讲能。我们用科学家的术语来说,智慧是心能,心性的能,能量,身光是质能,物质的能量。但是物质是心性变现出来的,那么物质的能量跟心性的能量,当然是一不是二。这用科学的这些名词来解释。科学家讲能量或者讲波动,统统都能讲得通。这是第二个小段。

  第三个小段,「知悟不殊」。殊是两样,不殊就是一样,觉知跟觉悟没有两样。「唯一平等觉」,你看看前面讲唯一无碍光,这个地方讲唯一平等觉,这里头把「一」显示出来了,一真。禅宗里面所谓「若人识得一」,假如你能够真正认识一,「万事毕」,万事万理,你毕业了。毕还有什么?万事万理统统解决了。更深一层的意思,万事万物都不存在,没有一法不融在那个一里头。一是什么?一是法性。讲到性,全部都融通,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悟心之知,无事非理故」。

  清凉的《钞》,小注里头又说「知悟不殊下」,以下这一段,就是我们刚才念到无事非理,这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第三个小段,「合二觉」,觉悟、觉知,把这两个合起来讲。「谓前身光照文殊等觉知如来光照我剎,然文殊等知是无知之知,故名悟心之知,知事即理二觉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取就是着,凡夫、小乘因为着相,见不到这个事实真相,体会不到这么样的深。这些话我们读了、听了,没有问题,能够理解,能够接受,没有怀疑。不但要读得多,这个读得多就是多熏习,多熏习就变成般若种子;我们没有能转识成智,所以正法的种子比什么都重要。

  每天读诵大乘,学习佛菩萨,目的何在?阿赖耶里头培养诸佛菩萨圆顿大乘的种子而已,这个种子天天培养,愈养种子愈多。种子的力量愈来愈强大,它起现行就是大彻大悟。这种种子阿赖耶识里头本来就有,只是被烦恼习气障碍住。这个障碍太坚固,所以虽有种子,它不起作用。于是我们就明了,许许多多同学在一起学习大乘,经年累月为什么不悟?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不悟。天天读,天天听,天天在劝,总是回不了头来。但是你要晓得,他不能回头,我回头了。

  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个道理就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教学相长,师资道合,他没有悟,我悟了;他没有入,我入了。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在好学,学习如法,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我们再换句话来讲诸位好懂,合理合法,这大家好懂。你不违背道理,不违背方法,佛教的方法,佛说的道理,你不违背,你能够随顺学习,你的进步就会很快;千万不能够随顺自己的妄想,那你就错了,你马上就背道而驰,你错了。背道而驰,不但是你不会有进步,你退步了;你不但不开悟,愈学愈迷惑。如法的人,合理合法修学的人,流露出来的是智慧,是善巧方便,是自利利他。学错了,与经论所说的道理违背了,方法也违背了,那么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流露出来的是烦恼不是智慧,是染污、是骄慢。不懂还好一点,这懂了一点,自己以为了不起,以为别人都不如我。修学佛法,他得的是什么果?世智辩聪。诸位要晓得,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你遭了难。

  为什么说世智辩聪是遭难?障碍了悟门,你永远不会开悟。我们看一般很聪明的人,很伶俐的人,现在人讲敏感度很高的人,多半都落在世智辩聪里头,什么原因?烦恼习气不断。我再说得明白一点,自私自利没放下,就坏在这里,名闻利养看得很重没放下,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如果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他样样就如法。这一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头,不晓得讲了多少遍,你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就得十分利益,一点都不假。你要不肯放下,亏就吃大了。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证果,在这个经里面,入华严境界。能入华严境界,他就是法身菩萨。

  所以你要晓得,这个世间,《般若经》上常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好执着、有什么好分别的?你要是贪恋的话,那叫愚痴到极处。所以真正放不下的,要把这十二个字一天念上几十遍,天天念,这就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种子得力的时候,它真的帮助你放下,看淡了,不再把这个世间万事万物放在心上,这个时候你就接近开悟的边缘,愈来愈靠近,总有一天豁然大悟。方法多得很,你得肯干,你不肯干,不行。除了这个之外,还要知道一桩事情,修福,福慧双修,福不碍慧,福帮助你开智慧,我们中国谚语有所谓「福至心灵」,福报现前的时候,那个心思突然聪明了。所以福慧也是不二,跟此地讲的一样,可以合起来,迷的时候是二,悟的时候就不二。这个地方讲这个合起来也是如此,迷的时候是二,光明跟觉是二,悟的时候就不二,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例外的。

  所以,常常读诵一句偈都能帮助你开悟,然后你就会体会到,一句佛号能帮你成就。确确实实自古以来有不少人一生当中,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他往生了。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一句偈都能成功,一句佛号怎么会不成功?这真正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用这一句周而复始把妄想分别执着给念掉,把心里面烦恼习气、忧虑牵挂统统念掉,他怎么不开悟?他往生的时候什么都明了,你不要以为他没有念过书,他很笨,实际上比你聪明多了,你怎么比也比不上人家。他得的是什么?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他为什么不住世,要走得那么快?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没有缘分,也就是说没有人欢喜跟他学。他方世界有缘,过去生中所结的,这里没有缘,暂时离开,那边缘成熟了,到那儿去。

  当然我们晓得念佛人,第一个,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一见佛之后,不得了,真的不得了,他自己并不以为不得了,我们感觉他是真不得了,为什么?得佛本愿威神加持,一下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菩萨?七地以上,你说还得了吗?真不得了。在这个果位上他就有能力应化十方,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哪里去;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这个时候能力虽然不是自己修证得到的,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个加持是什么?弥陀威神引发你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德能。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启发,佛法里讲引发,意思完全一样,启发你本有的智慧德能。本有是自性本具的,是佛力加得上,这个时候你烦恼习气完全伏住,所以佛有能力帮助你。

  我们今天佛为什么帮不上忙?你烦恼习气伏不住,时时刻刻起现行,就是你自私自利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此伏彼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心的很喜欢,不顺心的讨厌。你天天起这种念头,佛加不上你。果然有一天,这一切境界现前六根面对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者,给你说,阿弥陀佛、诸佛菩萨的威神都能加得上,启发你的智慧,启发你的德能,启发你的相好。佛所加的,你所得到的,统统是自性本具的,真的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理上讲得通,事上当然可能,问题是我们自己本身的障碍不能除掉,人家对我们没有法子启发。

  世间教学也不例外,老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开智慧。为什么一班学生,有的学生开智慧了,有的学生智慧永远不开,什么原因?印光法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同样老师教这么多学生,学生对老师诚敬心不一样,所以为什么要讲求尊师重道,诚敬就是尊敬老师,尊敬老师是因为重道。你有十分诚敬的心,老师教导你,你就开十分智慧。你有三分恭敬心,你听老师教诲,你开三分智慧。你对老师完全没有恭敬心,甚至于瞧不起老师,你接受老师教诲,你只生烦恼不生智慧,一个道理!世法佛法不二。唯一平等觉,这一句话非常非常之好。悟心之知,无事非理故。理就是性,事就是相。

  再看第四个小段,「又此二光,不异觉境」。这八个字就是一段,我们看清凉大师的《钞》,小注「又此二光下」,下面就是不异觉境。「四」,这是第四个小段,「合能所,二种能所,一时双合,则能照所照,能觉所觉」,这是两种能所,一时双合,则能照所照,能觉所觉,「皆性融故,举一全收」。这些理事都非常非常之深,它是宇宙之间诸法实相。在日常生活当中,随便拈一法,随便拈一物,随便拈一事,无不如是。我们讲事实真相,这才真正讲的统统是事实真相,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句,皆性融故。相是性现的,事是识变的,识之体就是性,所以大乘经上说,「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性,全性即相」。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你真正通达明了这个事实真相,这是我常常讲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我常常讲这句话。

  有人问我,在这个世间许多国家地区,我接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能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做个知心的朋友。很多人问我:你怎么想到的?你怎么会这样做?你依什么做成功?我跟他讲我依「大方广佛华严」。但是这个讲法他很难懂,大方广佛华严是什么他不知道!讲白一点,我所依的就是我肯定宇宙、法界、众生是一体,我肯定人性本善,我肯定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万事万物皆有法性」。所以说到性就融通了,什么障碍都没有。

  今天许许多多人在研究如何能够消除冲突,冲突就是障碍,怎样能够促进和平?冲突没有了,和平就现前了。我们做这些事情有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在《华严经》里头,在大乘经论里面,我们自己得受用。自己得受用是什么?是自己的身心和睦,身体清凉自在,健康长寿。身,健康长寿,心,清凉自在。为什么?知道它融的。所以我曾经说过虚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剎土众生是自己的身相;身相是法身,心相是法性,法身、法性是一不是二,宇宙一体!现在时间到了,今天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86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188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