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13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一三集)  200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13

  诸位同学,请看最后这一首偈:

  【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无我心调柔。能得如来道。】

  这后面四首偈「令物思齐」,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四桩事情是菩萨修行成佛的真因。第一就是要学放下,世出世法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没有一样放不下,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看破放下,第一首的大意。

  第二首教我们念佛,用清净心念佛。净宗祖师大德常常教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圆通章」里面的话。我们念佛,修净土法门天天念佛,念的不得力,经上这个偈子,要用这个偈子里面的方法念佛,你肯定得一心不乱,不是普通的一心,净宗所讲的得理一心不乱。为什么?这种念佛与法性相应,也就是说像这个经里所讲的与不动智佛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理一心不乱。我们念佛,说实在话只学了念佛的形式,实质的内容是一无所知。念佛,佛是什么不知道,着相念佛。偈子里头教给我们,「诸佛如虚空,究竟常清净」。前面说得很清楚,这是法性佛,法身佛,诸佛如来三身一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要用清净心。清净到什么程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字字分明,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头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是古来祖师大德传授给我们的方法。「究竟常清净」,这样忆念与佛就相应,声声佛号与不动智佛全都相应了,他怎么不生欢喜!这个欢喜就是法喜充满,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第三个是教我们要发大慈悲心,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怕苦难,帮助苦难众生是佛菩萨唯一的一桩大事。极乐世界乐,六道苦。佛菩萨为什么到六道来?不到六道,六道里面这些苦众生没法子得度,你要度他,你一定要到他那里去。就如同我们这个世间落后的地区,贫困多灾多难的地区,那个地方的人很苦需要人帮助。在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们做得最多,没有人愿意去的地方,他们去。

  上一次我们去访问新几内亚,有人给我讲,看到他们那些人真正就想到所谓「人间地狱」。没得吃,没得穿,你看小孩都是全身赤裸,大人围一块布,你看那个样子,原始人,完全没有开化。居住的那些房舍多么简陋,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几块木头,几张铁皮钉一钉那就是他的房屋;没有工作,你看一群一群在树下、在水边,没有事情做,没有受过教育,苦不堪言。我们看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的教徒,在那边办些学校、医院帮助他们。我们去看了很感动,我们捐一点钱帮助他们算什么,钱财是身外之物,外财布施,人家是用内财布施,到那里去为他们服务。我去看他们学校教什么课程?教烹饪,教做家事,学习这些。学这些至少他会做东西吃了,在这个社会上他也能找到工作了。富有的人家需要请几个人在家里帮忙,他会做饭,他会缝衣服,他会做家事,他能找到雇主,他能够生活得下去,还可以改善他的生活。我去看学校是看这一种学校,教他们做手工艺,很原始。像这样落后苦难的地方,佛教徒没有,佛教徒养尊处优吃不了这个苦,看到那些人的时候掩着鼻子走过去,慈悲心何在?天天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在这个时候慈悲心何在?远远比不上天主教徒、基督教徒。

  我在新加坡,有一年天主教组织一个医疗队到非洲去义诊。那个地方都是很原始、很落后的地区,人民没得吃,没得穿,没有医疗设备,生病的人很多。他们慈悲,组织一个医疗队到非洲去义诊,修女来告诉我。我说这个好事情,我就送她五万块钱医药费,我说你们去,难得,我没有办法去,我说我捐一点钱帮助你买医药。她很欢喜,钱她收了。过了几天修女又给我打个电话,她说那一边确实非常落后,交通不方便,没有交通工具,她问我:法师,你能不能捐一个救护车?钱不多,大概是三万多块钱的样子。我说可以,行。捐再多的钱不能够亲临其境,总是遗憾。我现在工作是在讲经教学,年岁也大了,如果我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会参加,我会跟他们这个医疗队一起去,真正叫做福慧双修。在这里面修福,肯定福至心灵,你会开智慧。所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教我们眼到手到。手到是内财布施。

  末后一首,末后一首是护法,『不惜于身命,常护诸佛法』。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注得不多,意思都说出来了,「护法轻身,文并可知」。文并可知是总说前面四首偈,偈子经文不难懂。所以他把每一首偈重点说些什么给我们标明。末后这一首,护法。护法要不能轻身你就没有办法护持。而且这个经文里面有一个字是最关键的字眼,「常护诸佛法」,「诸」字重要,意思非常非常之广。护一切诸佛如来之法,护一切菩萨之法,护自己不动智佛之法,护一切众生不动智佛之法,意思多广,面面都护到。

  那你要护法,头一句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惜于身命」。你要爱惜自己的身命,你就没有法子做到了。为什么?你怕苦,你怕难。尤其现在这个时代,那些苦难众生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得什么叫伦理道德,也不懂得什么叫人情世故,你对他好,他不见得会领情。什么原因?自己要晓得,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一家饱暖千家怨」。他看你穿得也好,吃得也好,你的相貌、精神体力他没有一样能跟你相比,他是什么样心情你知不知道?他羡慕、他嫉妒,肯定的,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所以跟他们往来要谦虚、要恭敬,穿的衣着决定不能讲究。你们想想新加坡许哲居士她穿的衣服,垃圾桶里捡来的。人家丢弃不要的旧衣服,她捡来看看有的还很完整,洗洗干净自己穿,有些确实破了、烂了,她补补还可以穿。其实她一生是没有买过衣服,这我知道,有人送衣服给她,买新衣服供养她,送给她,她去送给那些穷人,她自己不穿。什么原因?跟那些穷人在一起,你要跟他一样穷,他就很欢喜跟你接触,你要显得比他富有,他不敢接近你。一生帮助穷苦人,对穷苦人的心态她了解,她走到哪里跟人家一样穷。穷人没有鞋子穿,她也不穿鞋子,穷人没有一切手饰,你看许哲一生没有看她戴过手饰。不跟穷人一样穷、一样苦,他不能接受,自自然然跟你拒绝往来。这个我们理解,人之常情。

  今天这是什么世界,是个什么社会?如果不能放下自己身段,你怎么能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说实在的话,人是很不容易做到,佛菩萨都能做到。所谓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这一点我们要学!跟什么样身分人往来,我们也装得像。现在人讲你才能融入他的社会,你才有这个机缘跟他接触。接触,第一个现在人常说的先建立交情、友谊,然后才能够劝导他,教导他,帮助他回头。所以护法头一个是护自己,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自己不能得度而能度人,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护自己护什么?什么是法,什么是诸佛法?你要真正找到。我们自己这样做,自己这样子教人。

  净宗同学,我们学习诸佛法简单扼要,学会建立我们只提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佛说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是不是诸佛法?三世,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十一句你要不要护持?怎么护持?做到就是护持。你没有做到,你没有护法,不是说你会念,你会讲,那个没有用处。你只是在宣传,你没有真正护持,真正护持是要从自己做起,要真正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当然这是不容易,你能做到一分你就护持了一分,你能做到两分就护持两分。从一分、两分开始,分分努力去做到,你果然能够做到十分、八分了,你就有法喜充满,你就尝到法味。尔后再去护持,不难,为什么?这里头得乐了。你晓得帮助那些苦难众生,开头是很难,真正投入之后那里头有乐,没有真正的乐受这些人不能持久。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六岁,她告诉我,她做这个工作大概从五十五岁开始,做了五十多年,乐此不疲。她五十多岁开始学瑜伽的,瑜伽健身,帮助许许多多穷人健身,照顾他们。那些穷苦的老人,实在讲年岁都比她小得多,七十、八十都老了,她一百零六,她所照顾的老人没有一百岁的,都比她小。

  所以晓得我们要护持净业三福,我们要护持六和敬,这是佛陀根本教诲。净业三福第一条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十善业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真正有慈悲心,不杀就是决定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能做到吗?是没有杀他,但是说的话不好听,态度不好,这样对人,这都不可以。菩萨入众和颜悦色,板起面孔对待人的那在什么时候?教学生,父母教儿女,老师教学生,可以。老师教学生,我们过去亲近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学生,看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真正肯接受教训的,老师真的是板着面孔一点都不客气有打有骂。不能接受的,我们现在讲的自尊心很强的,李老师知道,绝不得罪你,和颜悦色,你做错了也不说,为什么?你不能接受。说了,你听了很不舒服,你也不会依教奉行,老师何必做恶人,何必跟你结冤仇?所以虽然开班,一个教室我们那个时候二十多个学生,老师那个面孔不好对人的只限于几个学生,少数。多数里面有的时候有过失说一说,轻描淡写带一下、提一下,有的根本就不提。那不是学生,不是儿女,一定要尊重,一定要客气。学生,哪有那么容易!

  真正拜老师才算学生。现在这个皈依不算学生,这是大庭广众之下做那么个仪式,那不算学生。学生是要真正拜老师,老师收了你,这个师生之道关系才建立。在我们中国习俗里头,有拜干爹、干妈,那是要从前行古礼三跪九叩首,还要供养礼物。你这个干爹、干妈承认了,他也会送一份礼物给你,关系这样建立,不是口头说说就行了,那不算数的。彼此双方一承认就有义务,晚一辈的有义务孝敬,长一辈的有义务教导。所以处众修六和,这是佛陀对我们重要的教诲,根本的教诲。这两桩是根本教诲,这两桩要做不到,其它统统都没有了。我们过团体生活,你说六和多重要!

  现在这个世界冲突,我常常讲冲突的根在哪里?根在家庭。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冲突的根在这里。你怎么能化解?我这样说法大家能听懂。可是更深的根,你夫妻为什么不和?父子为什么不和?还有根。根在什么地方?你自己内心不和,内心有冲突,什么冲突?本性跟习性的冲突。这个说法西方人很不容易体会,听不懂,那时我就换句话说。换句话,实在讲跟原来这句话意思差很多很多,但是佛法里面的术语确确实实他不懂。我换句什么呢?自利跟利他的冲突。我起一个念想到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同时考虑到别人的利益。这个他好懂。所以真正给你讲是本性跟习性冲突!再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起心动念跟不起心、不动念冲突,分别跟不分别冲突,执着跟不执着冲突,你们想想这个才真正叫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本来是佛,你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一起心、一动念,一分别、一执着,你是凡夫,凡夫就有冲突,诸佛如来跟法身菩萨是绝对没有冲突。所以我讲的简单,讲的大家容易懂得,可是实际上真正能体会到的恐怕还是不多。我是讲的修行,化解冲突要从化解内心对立,内心矛盾上下功夫,那你叫真正护法了,你真正能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

  「常护诸佛法」。这什么人?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的众生做不到。四圣法界可以做到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他做不到,他要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他超越十法界了,他入了华藏,他入了诸佛的净土,实报庄严土,那叫真护法。现在在我们的程度我们要知道,我们认真努力护持「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十愿」,把它落实在四摄法里面,你就是真正的常护诸佛法。要做,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跟同学们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灾难肯定有,众业所感,不要回避,「哪个地方没有灾难到哪里去躲避」,这个念头就错了。外国宗教里头所说的,世界末日,既然是末日谁能逃得过?所以我说,我们生长在这一个时代,多灾多难的时代,对修行人来讲这也是希有难逢之一日。为什么?你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你不能不真干。在佛法讲逆增上缘,你不真干你就救不了自己。

  佛在经上常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连星球都有成住坏空,这是自然现象,正常的。人既然有生,哪里会没有死?生死是自然现象,是很平常的,不可以恐惧,不可以贪生怕死,不可以,那是错误观念。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那就是生生世世要学习,学习提升自己的灵性。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现在连外国人他也承认,他们也讲灵魂,灵魂不灭,身有生灭,我们佛法讲灵性不生不灭。灵性好比我们这个肉身,我们这个人,我们这个身体是什么?身体像身上穿的衣服,衣服脏了,脱下来换一件,破了不要了,再换一件新的。所以生死就跟穿衣服、脱衣服一样,你说这多平常?旧衣服舍掉了,还有什么好贪恋的,换上新衣服。灵性提升,我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愈换愈好,这才叫智慧。如果你造作恶业,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换的衣服愈换愈差,现在是人身再换个畜生身,换个饿鬼身,那就错了。至少还要换个人身,来生这个人身比这一生更幸福、更快乐。如果是高明的他换天身,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当然第一等聪明人他换成菩萨身,换成佛身。那要怎么样?常护诸佛法,你就换成佛身、菩萨身。我们只抓到这么几条认真努力做,一生受用无穷。

  修学必须要遵守的原理原则,印光大师教我们十六个字,我把他十六个字称作印祖传心法要。他这十六个字,我给它题了这个名字「印祖传心法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有解释,这个数据在我们网络上。我自己大概在十几年之前也总结了修学的纲领二十个字,比印光大师多了四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菩萨行。这两三年我讲得愈讲愈简单,我讲四个字,「纯净纯善」,我们的心要纯净,我们的行要纯善。纯净纯善就是总结我们五个科目,总结印祖的传心法要。末后这两句讲。

  『无我心调柔』。无我才不惜于身命,你才能真正把护法的工作做好,护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持,你才真正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执着身是我,不肯让身受一点点苦恼。你帮助人是非常有限,为什么?自己不能吃苦,不能耐劳。「无我」太重要了,众生累劫修行不能成就就是因为有我。有我不但障道,而且还障碍你的悟性。你为什么听经闻法不觉悟?有我。你为什么修行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有我,我执,执着。你放下执着,你就会开悟,放下我相、我见你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心调柔」,调是调和、调适,柔是柔和,跟刚强难化这是一百八十度的对比。有执着、有分别的人刚强难化,放下执着,放下分别,这个人很容易得度。

  『能得如来道』,这叫真正护法。所以护一切诸佛之法,从哪里护起?从自身护起,从心地护起。古人讲「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无上道。观世音菩萨用的功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都知道回头,回头是岸,不肯回头那就难了,佛菩萨也没有方法度你。好,这一首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刚才我看到我们画面上出现贺年卡,我才知道今天过年,今天是二00四年的初一,一月一号。学佛的人往往把时间都忘掉了。在前几天圣诞节的时候,华藏卫视陈彩琼居士来访问,要我写一个贺卡的祝词,我写了两句,其实这两句过去在台湾曾经用过,感到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迫切需要,那就是「诸恶莫作,岁岁平安」。岁岁平安是果,诸恶莫作是因,有因有果,种善因得善果,「众善奉行」这是因,「年年如意」这是果,以这两句供养同学们。也有同学说过年应当说个吉祥的话,不要讲诸恶。其实「诸恶莫作」这是吉祥话。也好,在中国、在印度,讲到因果总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后面,特别是佛法。我们就把文字调一调,「岁岁平安,诸恶莫作;年年如意,众善奉行」,以这个来庆祝新的一年,二00四年,祝福诸位,这一年当中落实平安,落实如意,事事如意。现在我们开始看下面的经文。下面第三段,「第三重光照百界」,前面照十界现在照百界。我们将经文念一遍,经文很容易懂:

  【尔时光明过十世界。】

  前面是『十世界』,光照十界。

  【遍照东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这就是十方,十方百世界。

  【彼诸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这是自性的光明。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这里面要提醒同学们的,十方世界名称,诸佛的名号、菩萨名号都跟「名号品,四圣谛品」完全相同,只是数量扩大了。数量在此地扩大到百世界,光照百界,下面一段一段还要再扩大,不同的地方在此地。菩萨说偈赞佛,教化众生,都是文殊师利。我们在这里看到文殊师利菩萨,此地这一段看到是百亿化身。

  清凉大师为我们讲解《华严》,最重要的一重意思就是表法。文殊是表自性拣择的妙慧,自心就是不动智如来(前面讲不动智佛),这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学习一定要肯定我们的信心建立在「不动智佛,文殊菩萨」,建立在这两位表法义趣之中,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永脱轮回,成为华严会上的信解菩萨。从此以后最重要的修行的课程,就是怎样提升我们的信解,达到信解圆满,我们就能够入初住了。初住是发心住,入初住就是脱离了十法界,不仅是六道,十法界也超越了,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叫真正学佛,真正修行。

  往年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一定要从凡夫位提升到信解,肯定自己自心是不动智如来,肯定一切众生各个自心皆是不动智佛,我们对人才会尊重,清净平等心才能现前,烦恼习气一扫而去。你要不能肯定自己、肯定众生,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贡高我慢,轻视别人,那是烦恼现前不是好事情。清净平等觉有名无实,召来的果报,长劫轮回,出不了三界。原因在哪里?知见错误了。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你看看这一错,带给我们的苦难、灾害有多大!

  学佛,要紧是从这个地方回头,从这里觉悟,然后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佛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自心是不动智佛,一心,「一智慧」,这一智慧就是文殊师利代表的。这一段经文这么长,你所看到说偈的全是文殊师利,文殊师利,一智慧;一心,全是不动智佛,哪有差别!这样你就晓得,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的性德,瞧不起别人就是瞧不起自己不动智佛。到这个地方给你说明真相,也许你能够体会得到,不是讲到这个地方说这些,你会排斥。我们的学习循序渐进,到这个地方总算给你能说几句真话了。多想想,敬别人是敬自己,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自己一点都没吃亏。

  人要自尊,不知道从哪里自尊起,佛菩萨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才是真正自尊,果报很明显,「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这是古人所讲的,现在不见得。你尊敬别人,别人未必会尊敬你,你爱别人别人未必会爱你,什么原因?从前人受过古圣先贤教育,他懂得,现在人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他不懂。他不懂,我们是不是不要尊重他,不要敬爱他?不可以。你不敬他是不敬自己,你不爱他是不爱自己。所以不管他懂不懂,不管他尊不尊敬我,我一定尊敬他;不管他爱不爱我,我一定爱护他,这是什么?这是觉、迷不一样。诸佛菩萨尊重我们,诸佛菩萨爱护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造作无量无边恶业佛菩萨都不舍弃我们,还是尊重我们,还是敬爱我们,这个事实不能不明了。所以诸佛菩萨值得人尊敬,值得人敬爱,道理在此地。再看下文: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于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十方『一切处』诸如来前,『文殊师利菩萨』,经文讲得很清楚,『同时发声』,说颂赞颂。赞颂的偈子有十首,十代表圆满,内容「显佛八相菩提」,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这是赞颂佛的八相成道,内容非常非常丰富,经文非常简单内容非常丰富。清凉大师在批注这一段后头,还特别注明要求我们学习的人要引用第八会(就是第五十九卷经里面),详细介绍八相成道的义趣。当然是好,那每一首偈就会讲得很长,因为五十九卷是「离世间品」,离世间是讲修行的方法。八相成道是自行化他的神变,不可思议。所以他这个地方不是说八相成道,他讲八相菩提。实际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就是第一首偈,第二大段是后面九首偈,第一大段「标德充满」,第二大段是后面的九偈,「别广调生」。广是广说,调生就是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我们先看这一首偈子经文:

  【佛了法如幻。通达无障碍。心净离众着。调伏诸群生。】

  第一句『佛了』,通达明了,这一句非常重要。明了什么?明了『法如幻』,这个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诸法之体就是法性,一切法的形象就是法相。法性无性,前面都念过了要记住,法性无性,法性是真空,但是不能说它是无。为什么?它能现相。它确实不是物质,我们六根都缘不到,你看不到它,听不到它,你也摸不到它,你也想不到它。意就是思想,思惟想象达不到,想不到它,它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间跟空间也是它现的相,唯心所现,心就是法性,它什么都不是,所以佛叫它「真空」,真空不空。为什么不空?它现相,它所现的相,你一定要知道相是幻相。所以《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一定要知道,你可不能把幻相当真。这六道九法界众生迷了,什么原因迷了?把这些幻相当真,以为真的有,以为真的存在,这下上当了。一迷永迷,愈迷愈深,出不来了。这一迷之后,把唯心所现的相立刻就扭曲了。

  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是讲九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现相没有被扭曲,那个相是什么?《华严经》讲华藏世界就是的,「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就是的,那个相是没有被扭曲,依正都是心现的,没有识变的。十法界,十法界是识变的,识变就扭曲了。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菩萨法界扭曲还少,缘觉、声闻扭曲就多一点,再到六道愈来愈严重,到三途那扭曲就不象话。虽然被扭曲,扭曲不是真的,只要一觉悟,一回头,那个扭曲立刻恢复正常。「佛了法如幻」,所以对于一切法通达无障碍。明了、通达障碍就没有了,不明了、不通达障碍就起来了。这一句话的意味深长,不但是修道人明心见性通达诸法实相,就是应用在世间上也是真理。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什么会有误会?彼此不明了,彼此少往来,现在讲沟通,少往来,不通、不达,所以产生障碍,这个障碍是误会,猜疑。我们知道有史以来这个世间上的人,因为误会、猜疑而造成的不幸后果,太多太多了。所以明了跟通达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明了跟通达,这个世间上就少灾少难,对于自己个人来讲少病少恼。你看这个意味多深长!人与人之间要是发生问题,发生矛盾了,怎么解决?沟通。多交往,多往来,彼此能够在一起生活几天,那是最理想的。最怕的彼此互相不往来,这是最可怕的。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没问题,他心清净。实在讲心清净自自然然就通达。为什么?猜疑,猜忌、疑虑都是心不清净里面产生的。所以心清净没有问题,诸佛跟诸佛不往来,菩萨跟菩萨也不往来,彼此没有猜疑,彼此没有矛盾,彼此没有对立。所以我们称他作圣人。凡夫不行,凡夫内有烦恼,外有诱惑,缺少往来什么麻烦都生起来了,真的叫无中生有。

  起心动念那就造业了,身没造,口没有造,意在造业,意所造的业比身、口力量还要强。你们读《了凡四训》,你会想到卫仲达这个人,阎王把他抓去,他还很年轻,判官把他的案卷调出来一看,所造的罪业那个案卷摆满一屋子,他就问判官,他说我年岁这么轻我哪里造这么多业?阎王就告诉他,起心动念你已经就造了,不等身、口。那恶业盈庭,案卷,看看有没有善卷,善业?善业只有一张纸。阎王很不高兴,拿秤来秤一秤,结果这一秤,天平上一秤,这一卷反而重,他那个满房子恶业的案卷反而轻。阎王当时气就消了,还挺高兴的,卫仲达就向阎王请教了,那一卷是什么善事?阎王告诉他,当时皇帝想兴一个工程,工程浩大,劳民伤财,他上书谏议希望这个工程不要做。这个意见是好意见,这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他说皇帝没听,没接受。阎王讲:你的善心,一念善心效果这么大,如果皇帝要是接受你的意见,你今天不会到这来。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道理就在此地。不要以为自己,我自己没有做什么过失,念念为自私自利,念念都是罪过。我们凡夫确实粗心大意,哪里会想到这个事情?

  世出世间大圣都教导我们「慎独」,这是真正做功夫。慎独是你一个人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心要端正,行要端正。孔夫子教导我们,一个人虽居暗室没有人看到你,依然要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要想如同十个眼睛在看你,十个手指在指着你,不能不谨慎,不能放逸,现在讲不可以随便。古人慎独的功夫,那真正叫积德。我们有没有在这做?所以古人修养道德表里一如,不是两个人,两个人是里外不一样,外面是装模作样,心口不相应,心行不相应,外面给人看,假的,里面看不得。这样的人就是古人所讲的自欺欺人,凡是欺骗人的一定先自己欺骗自己,自欺,不自欺的人绝对不会欺骗别人,自欺而后才欺人。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批注,第一首偈。

  「谓了俗即真故,如幻本虚,真不碍俗故,达诸法相,性相无碍,是真通达」,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前面两句,俗是俗谛,就是法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是法性。所以说了俗即真。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性是法性,所以相是如幻本虚,虚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但是真不碍俗,也就是说这个空性不碍诸相发挥,诸相发挥不碍自性真空,没有妨碍!为什么没有妨碍?因为相不是真的,相要是真的就有妨碍了,相是幻相,梦幻泡影。它怎么会碍?空与空绝对不会妨碍,空跟有就有妨碍,这个现象就在眼前你有没有能觉察到?我们怎么样?粗心大意,习而不察。譬如这是个相,你说它有还是空?这外面是虚空,如果真的是有,空也是有,相也是有,它在此地就不能动。为什么?你移动,那个虚空不就妨碍了?如果我这个地方这个虚空被它占了,这个杯子移过来,这个虚空应当空那一块,这个地方的虚空应当挤到它里面去了。岂不是这个现象就在眼前吗?我们粗心大意没有发现。所有物体自性空,空跟空不妨碍,所以有不碍空,空不碍有。有是相,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空是真空。

  所以达诸法相,这是你通达明了诸法这个法相的真相。性相无碍,真通达。为什么无碍?都不可得。性是无性,相是幻相。相,无论是什么现相,你六根所接触到的全是幻相,全是无所有,全是毕竟空,全是不可得。所以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你要是占有就错了,包括我们自己身体。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苦,这个身体的幻相我们把它占有了,起了执着。你要不占有这个身体,你就解脱了,你就是菩萨了,你不再分别这个东西,不再执着这个东西了,你可以受用它。诸佛如来在九法界,在人间示现,我们讲示现,现身说法,他对于身体他没有执着,他无我相,无我见,不但不执着,他也不分别。他会利用这个工具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他把它当工具来用。我们迷了以为它是自己,以为它是真实,这叫根本的错误。满足这个身相,为了满足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茫然不知。把这个圆圆满满的一真法界变成了三途六道,在这个里头受苦受难,这才叫真正的大灾难。大灾难原来是自己造成的,自作自受,不是从外头来的,外头没有,外面性相都不可得!下面说。

  「无二碍着,则转依心净,大悲同体故,调伏众生,则三德备矣,故能摄化」。这一句不太好懂。这个无二,二碍着,《钞》里面清凉大师有解释,这就是「二障」,二障障碍了你。批注里面讲「了相故无智障,了性故无惑障」,智障是所知障,惑障是烦恼障。你通达诸法实相,所知障没有了;你知道法性无性,烦恼障没有了,这个时候「转依心净」。转依心净是什么意思?清凉说得很好,「谓转无常杂染之依,唯以功德依常法身」,心当然清净。你看看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心之所依,依什么?依烦恼,依习气。我们常讲六道凡夫烦恼习气当家作主,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身心清净有名无实。什么时候才真正清净?你能转境界就行了。这个转依就是转境界。

  转境界两个基本条件:通达法相,通达法性。通达法相,所知障没有了,转变成智慧;通达法性,烦恼障没有了。转两种烦恼成二菩提,成两种菩提,这两种菩提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法性转变成根本智,法相转变成后得智。根本智,不动智佛,后得智,文殊师利。他会转,我们不会转,我们迷了自性变成烦恼障,迷了法相变成所知障。所以『心净离众着』。这个执着,执着是无量无边,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性,一类属于法相,这全都包括了。离两种执着,我们通常讲法执、我执,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真诚慈悲就现前了。

  『调伏诸群生』。调自调他,清凉批注有,通达是智德,无碍是断德,调生是恩德,这叫三德。有智、有断,断是断烦恼,对烦恼障的;有智,智是破所知障。所以有智德、有断德,你又有慈悲心,肯教化一切众生,恩德。调伏诸群生,恩德。这第一首是总说,说佛的三德圆满,智德、断德、恩德,三德圆满。下面九首这就讲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这一句「调伏诸群生」。诸佛如来调伏诸群生示现的八相成道。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12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14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