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48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四八卷)  2004/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48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颂第二首看起:

  【意常信乐佛,其心不退转,亲近诸如来,如是业应作。】

  向下这四首偈,第二到第五,清凉大师在科题里面标的是「修智上攀业」。上攀,我们一般讲高攀,向谁高攀?向如来高攀。换句话说,向自性高攀,向性德高攀。自性性德是本有的,这是无量劫来我们迷失了。如何让性德恢复,这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们应当怎样学法?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四个中心的科目,这一首是讲「信」,其次讲「乐」,第三讲「念」,第四讲「学」,信、乐、念、学。信摆在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华严》上佛说的。如果没有信心,那你想学习,你根都没有。信,信进念定慧,五根,这是头一个根;这个根没有,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要想恢复智慧,这里「修智」实在讲,恢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能,咱们得上攀,向如来学习,向法身菩萨学习;法身菩萨这四个科目不但是具足,都圆满了。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品经文是十信菩萨章,大乘佛法里面的小学。我们现在一般小学是六年毕业;大乘佛法小学是十年毕业,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

  清凉在此地注得很好,这一首「长时修,常信不转故」。这个不转就是不退转、不改变,信心坚定,信心坚固。佛法里常讲「清净信心」。而《金刚经》上讲得就更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所以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不是修来的,智慧是你自家本有的,你自心里头本有的,多大多深?那是没有边际,不能够想象的,跟十方如来完全相同。这样大的智慧,这样深的智慧,自己迷失自性,所以造成障碍,不能现前。你要是问,障碍是什么?怎么会有这种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现在的迷、不信,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就要建立信心,不仅仅是修净土。诸位晓得净土宗三个条件,信、愿、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你具足这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或者研究什么样的学科,决定有成就。这三个条件,缺一个你都不能成就。不论是善法是恶法、是世法是佛法,造恶,他要没有信心,他恶造不成。所以这个字里面的范围就太广太大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但是今天清凉大师给我们指示的,我们要上攀向最高峰,这讲攀缘,最高峰是如来究竟佛果,我们要往这上面学。古人讲,讲得好,最上学学不到,学不到,还能得到中。所以我们不能把标准降低,如果我们讲到中,那学不到的时候就变成下了,我们一定标准要订得高,这是教我们这个道理。

  经文前面三句是辨相,末后一句是劝修。『意常信乐佛』,意是我们的心,心要常常信乐。乐是爱好,这个乐念去声,我们这个本子,你看这个右上角圈了一个圈,念去声。『其心不退转』,你看,『亲近诸如来』,这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现在这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见不到如来,不要说诸如来,一个如来你也见不到。这怎么办?实际上讲,你要懂得这个经文里面的义趣,他在此地没有说亲近诸佛土,没有,没有这么说法;他没有讲诸佛,他讲诸如来。

  诸佛跟诸如来意思不一样,讲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讲如来是从性上讲的。诸如来是什么意思?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性。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你亲近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是如来。《三字经》上头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菩萨修行成佛,关键就在此地。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假使说我们的境界是一个人,他接触这个人是接触这个人的本善、本性,而把他的习性、恶作放在一边。这就是真跟妄,他的习性,他的恶作,那是妄,那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是他的本性,是他的本善,永恒不变,这就是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这一切众生的意思广。不但一切人,一切动物,你要看本性,你从这里着眼,花草树木。在动物,我们称佛性;在植物、在矿物、在自然现象,我们称它作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的意思广,法性包括佛性,佛性只是法性里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般若是智、是觉。因此大乘教里面,讲法性讲得多,法性把佛性都包括了。

  如果你见到一切法的性,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明心见性。你见一切人是见一切人的自性,见一切万法是见一切万法的法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亲近诸如来。这个境界你就是法身菩萨,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完全做对了,一丝毫错误都没有。你能够常作如是观,把你一切错误的念头统统都转过来,整个宇宙是至善,儒家讲的「止于至善」。那么你的眼就是佛眼,佛眼看众生,佛眼看宇宙,完全是佛的境界。没有别的,转境界而已!大乘教里面这些教诲,佛常说。这是从理上说的。

  事上讲,我们怎样亲近诸如来?一切经典就是诸如来。我们每天读诵经典就是亲近诸如来,这从事上说,这大家好懂。我每天读经一个小时,我就一个小时亲近诸如来,我每天读经两个小时,就两个小时亲近诸如来。希望你能做到个「常」字,常字就是没有间断,日夜不间断。「日夜不间断,难!」不难,怎么不难?譬如我每天读经两个小时,这很正常,其它的二十二个小时常常回味,常常想经里面的意思,「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要不想经里面的意思,经里面的道理,经里面的义趣,经里面的教诲,你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造轮回业,往下坠落。想经里面那些道理、那些境界是把你往上提升,上攀。妨不妨碍我们的工作生活?不妨碍。不但不妨碍,你能把经典这些大道理,这些原理原则统统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生活更美,生活更善。所以我常讲,佛法是真正的生活艺术。我们开讲《华严》,我们这个本子上面题的「现代生活艺术系列」。不管是大乘小乘,只要是佛菩萨的教诲,确实是高度的艺术。这里面有真实的真善美慧,生活真善美慧,工作真善美慧,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真善美慧,你怎么会厌倦?你怎么会疲劳?你学这个东西愈学愈有精神,愈学愈快乐,这是实在的。

  有同修来告诉我,在这个中国大陆,诸位知道有一个史居士他要发心出家、学讲经,要找我给他剃度,我说我这一生不给人剃度。从前华藏图书馆在这里出家的,实在讲那都是韩馆长剃度的;我代表她剃的,都是韩馆长收的徒弟。我一生仰慕印光大师,效法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不建庙,一生不收剃度的弟子,而且一生不传戒,印光大师给人家传的只是三皈五戒,他是我们末法出家修行人最好的典范。我们过去讲经是非常非常的辛苦,自己没有道场,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二十年,借别人的道场,租别人的道场。总算是佛菩萨保佑,二十年讲经没有中断。我讲经二十年才有景美这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最初买的只是五十坪。五十坪要算平方米,两百个平方米,台湾一坪是四个平方米,就那么大的场所。以后慢慢再扩充,扩充到最后,我离开的时候是二百五十坪。有道场当然需要人,所以韩馆长就收了一批人,这么来的。我没有想到她走得那么早,走了之后,这些人当然我有义务照顾,所以在这个地方建了个道场。在这个以前,我们还都是寄人篱下,我们离开景美华藏图书馆之后,我们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收容我们。

  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对于佛信心、爱好不因一切挫折影响。我们每天读经,亲近如来。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从来没有中断过。你们要会看,你看到我从学佛到今天,五十三年。这五十三年前面七年是在家居士,我学佛七年出家的,出家就开始讲经,所以讲经到现在是四十五年,没有中断过,旅行都不中断。我坐飞机不是读经就是念佛,那是一个殊胜的缘分,在空中,我以读经、念佛供养虚空界的神灵,九法界。早年我们常常飞台湾到美国,横渡太平洋。太平洋上空,我们的佛号不间断,你说这多殊胜!飞机上不必出声,默念。你要真学。

  我们每天在这地方共同学习,在这里讲经,你们听经,你们是不是真听?一面听经,一面在那里闲话,你没有听进去,你的精神意志不集中。我知不知道?我知道,说不说你?不说。为什么不说?李老师教我不要说。我跟老师十年,我看得很清楚,真学的,老师真照顾,那个照顾就是有打有骂,没有好的脸色给你看,那是什么?那真教你。你不肯学的,你是来玩的。老师常这样说,你是来玩的,你是来消遣的,到这个道场来消遣的,你不是真正来学的,随你去。对你客客气气,你也欢欢喜喜,你什么都学不到,这为什么?你没有信乐,你不具这个条件,那不可以责备你,责备你是跟你结冤仇,那又何必!

  所以老师一生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肯学,来玩,让你来玩,这个地方等于说游乐场所,实际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真心在学,经听了,听不进去,所以心不在焉;身坐在这个地方,心不在焉,心里面想东想西。你也有志同道合一同听经,一同聊天。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有没有?有。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古时候这种人少,真正用功的人,这好学专心用功的人多。现在好学专心用功的人少,到道场里面来消遣、来玩的人多,我们要了解这种状况。

  所以不要责备人,最重要的自己成就。佛门里头常讲,这一桩事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公修,婆得不到,婆修,公也得不到,你懂得这个话的意思吗?完全靠自己,谁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说是来加持你、加被你,能不能加得上?说老实话,你用功才加得上,你不用功,加不上。佛菩萨用什么东西加持我们?经教加持我们。经书,你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你有没有得到加持?你读的时候,你听的时候,你是不是真听懂,是不是真正得到受用,那是加持。你心不在焉,信心不足,我们古人所讲的「露水道心」,或有或无。这种信心,有的时候很短很少,无的时间很长,只能够说在阿赖耶里面种个善根而已,也是好事情。所以李老师也非常欢喜,总是种善根。你到这个道场来听经,甚至于什么?听经打瞌睡,睡着了还打呼,李老师也高兴。你不到别的地方去睡觉,你在这边道场,听经道场,也种善根,讲这一堂经,或者你只听到一句、听到两句也好,「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老师慈悲。真得受用的人,那是全神聚会,精神贯注,自始至终丝毫不懈,这是听进去了。

  这个心不退转,那是长时间的考验。我讲经,在外国有时候住在人家同修家里头,外国跟中国环境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很重的工作,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在外国,说是天天讲经那办不到,一星期顶多两天,多半是星期六、星期天他们放假有一点时间来听,其它的五天就没有了,可是我的经照讲。那个时候并没有录相,并没有这些网络的设施,我怎么讲?我一个小的录音机随身带的,我就对我的录音机讲,讲完之后,我放出来,我自己来听,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一直到五、六十岁,我要学!从前老师教我的。这是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常说,打拳的人拳不离手,天天要练;唱歌的、唱戏的天天要吊嗓子;讲经,天天要上台,这老师教我们。没有听众呢?没有听众,古时候人对镜子,每天对着一面镜子,自己讲,镜子是能看到自己的表情,这样练。我虽然不用镜子,我们现在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有一个听众、两个听众很好,没有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方法,没有间断过。这个方法里头有大乐趣,这个乐趣你们想象不到的,为什么?你没有尝到过,法喜,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我能把我所学的这个佛法用在生活上,不但自己得乐,现在还能帮助别人。这些年来,我参与国际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用的是什么?全是佛法。所接触的这些都是世界上志士仁人、专家学者,我跟他们交谈的时候,都能欢喜,都能接受。原先总以为好像这东西文化不相同,跟他们谈的,他未必能接受,还都能接受。当然这也是佛菩萨加持,也是众神加持,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这一首偈里头的核心就是「信乐佛」,常信乐佛,对于佛的那个欢喜爱好,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够代替。有佛菩萨,我们的生活美好,一天要是离开佛菩萨,我们就感觉到很痛苦,这个日子怎么过。世间人跟我们的意趣不一样,世间人大概是意常信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搞这些。这都是假的,这些东西不是常住的,它会失掉,失掉之后就苦不堪言。又何况这些东西在佛法讲造业、造罪。业因罪报现前的时候,那真的是苦不堪言,三途地狱。

  不契入境界,你的修学确实进进退退,甚至于许许多多学人中途退心。我也曾经见过中途改信别的宗教去了。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听到了,不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一开端他就没入门,哪里去找这么好的机缘?就是生活学习的环境,天天用功不间断,这找不到,这种环境真的是希有难逢。我对于护法感恩戴德,他照顾我一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他。我讲经开讲之前,我一定会念南无老师护法诸菩萨,这里头护法,照顾我一天的人都在里面。人不可以忘恩负义,佛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后头续一句「不说人过,知恩报恩」。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过失,我们的心多善!那都是佛在《十善业道经》教我们的,常念善法,念一切人善;思惟善法,想一切人的好处;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他过去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我只记好,不记不好。我们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心安理得,确实常生智慧,福慧增长。

  「亲近诸如来」,你要是真正懂,这个真正懂,那你一定要读《华严》,《华严》里面讲的诸如来就是法性。一切法,我们一般人看到是法相,这个相之体就是性,相是外表,它的理体就是法性,你从相上见性,这叫见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我们现在的心不明,我们现在的心是染污的。像一面镜子一样,见性的时候,这个镜子照见,照得清清楚楚。我们今天这一面镜子,是很肮脏的东西尘垢把这个镜子染污了,镜子是有,照不见;不是它不能照,上头有染污。我们把这个染污去掉,它这个照就恢复了,所以并没有失掉。我们是一层迷惑把它障碍住,盖住了,今天我们把这个迷惑去掉,我们的心恢复光明,明心就见性了。

  所以你懂这个道理,天天要把心上面这一层污染,天天在洗。《无量寿经》上有一句「洒心易行」,这句话重要,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纲领一个原则。一定要把心里面这些肮脏的东西洗刷掉。用什么洗?经教。听经明理,它就洗掉。从总的纲领上来说,我们的心不诚不敬,这是染污;虚情假意,严重的染污。想想我们曾经有没有用真诚心对待一个人?细心去想想,没有。对你父母都不是真诚心,再说得严格一点,对自己都没有真诚心,那还有什么话说。对自己都不诚,不真、不诚了,哪里还能说对人、对一切万物。这是根本。

  根本迷了,究竟迷了,一迷一切迷。所以我们的心,染污的心不是清净的,高下心不是平等的,迷惑颠倒心不是正觉的,自私自利心没有慈悲。这是把我们的本善、把我们的心性障碍住了。心性像一面镜子,里面很厚很厚的尘垢,这是一丝毫的光都透不出来。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天天在磨镜,把这个脏的东西磨掉,让它恢复光明,那就见性了。你看外面所有一切境界,你从相上看到性,见到性之后,所有一切相都是美好的,你就看不到恶作。那个恶作是什么?好像舞台上表演,小丑表演,一笑了之,表演的也很好,也值得欣赏,不是真的。那真正叫什么?昙花一现,石火电光,决定不值得去思惟、去分别、去执着、去谈论,不值得。所以对你的心境永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产生障碍,这个境界就是《华严》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十法界依正庄严,事事无碍,不碍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妨碍十法界。再跟你说,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迭在一起,根本就没有界线,就是一念觉迷。由此可知,明心见性是多么重要。十信位的菩萨正在修,这都是正在修学的原理原则。见了性,我尘垢去得差不多,放了一点光明,见到性,那就是法身菩萨。

  所以这里「亲近诸如来」,太重要了。亲近诸如来,我们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但是说,你会懂,好像是懂,真正意思你还是很难懂。诸如来就是大自然,你真能听得懂我这句话的时候,你学佛是有了收获,有心得。你听不懂也是应当的,你学佛,什么也没有学到。大自然里面,我们六根所接触的,现象是法相,这个现象的理体是法性,法性就是诸如来。性是诸如来,相还有例外吗?你想想看,相还有例外吗?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到你见到性的时候,宇宙之间所有万法,你成佛它跟你同时成佛,同圆种智!同时圆满一切种智。这一句话真的是很难懂。

  早年我教佛学院,佛学院的老师常常在议论这句话怎么解释,有情成佛,无情怎么成佛?这个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怎么成佛?你能体会到吗?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是见了性,你就是见到真心。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是心现的,「心」是一切万物的本体,能现,「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变的根源。它为什么会变?你能把这个东西见到之后,能变的见到了,能现的见到了。所现所变跟能现能变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同圆种智,真的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见性之人眼目当中,一切众生、山河大地是什么?诸佛,未来佛。从他的境界里面讲,本来就是佛;从这些众生境界说,胡涂佛!你现在迷惑颠倒,这胡涂佛的时候,清醒的佛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你醒悟过来,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众生。「亲近诸如来」,他会做榜样给我们看。不但是言教,身教,做出样子来给你看。这些我们要学。『如是业应作』,这个「作」,就是应当要学。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第三首偈颂:

  【志乐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于清凉慧,如是业应作。】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讲这首偈,「殷重修,志乐不退故,清凉慧者,无惑热故」。大师的解释说得很清楚,劝导我们要学。前面他在《钞》里面讲,总说这一段,这十首偈前面说的分成五段,这是第二段,第二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首,这里面讲的信乐念学。《疏》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各别一行」,就是经文表面上看起来的,各别。另外一个意思「通修诸行」,这是有别有总。总,这是在初学,我们要知道。在深位,就是法身菩萨,那是一修一切修;那个一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真的,我们平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同时学的,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这怎么说?一门,这里面一定包括一切门,这个道理、理事,我们都要明白。

  像我们修净土的人,诸位都知道《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有人误会了,四十八愿他只修一愿。现在在日本,流传在香港,我在香港遇到,在台湾遇到,就是日本有个本愿念佛法门,传的也很多,在美国也有,我都遇到。他们只修第十八愿,十八愿就是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赞叹,这一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说得没错,祖师大德讲得没错。可是你要晓得这一愿里面就包括其它四十七愿,少一愿,这一愿就不圆满,就有欠缺。如果你单独只有这一愿,其它的四十七愿都没有,这一愿不能成立。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把四十七愿都丢掉,单单这一愿,你将来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佛没有骗你,祖师说这个话也没有骗你,是你听错了,你把意思会错了。一跟一切是一,这是一乘佛法。《华严经》是一乘教,究竟圆满的大教,整个宇宙是一。这一里面就包括一切,一法都不漏。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个句子我们在这经里面念过很多次。所以四十八愿随便哪一愿,都圆圆满满具足其它的四十七愿。

  这个地方是教初信、初学,「信乐念学」这四,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你信里面没有爱好,所以他头一句,我们刚刚念过就是「意常信乐佛」,这里头就有乐。你信了,对它不喜欢、不爱好,这不叫信;那里头没有念,你这个信也不圆满、也不具足;你要不学,那你这个信跟不信有什么两样?要统统具足,给你讲解要分开来讲。在「如是业应作」,那是一念圆满,念念圆满。这才叫相应。古人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什么相应?这一要跟一切相应,这才是佛。我们念佛,以四十八愿做个比喻,这一愿跟其它四十七愿不相应,这不叫念佛。

  菩萨修六度,这个诸位都知道,每一度都圆满具足其它的五度。譬如讲布施,布施里头有持戒,布施里面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这才叫布施波罗蜜。布施里头只有一个布施,其它五个都没有,这不叫布施波罗蜜,世间人的布施而已。世间人修布施跟菩萨修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一分钱,具足圆满六波罗蜜,如果再给你展开的话,在《华严经》里面,具足圆满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代表了菩萨法,无量无边菩萨法,他统统具足,你说他功德大不大?你也去学,学布施,你也去布施个一文钱,但是你什么都不具足,所以你没有功德,你得的福很小,道理在此地,道理不能不明白。

  这首偈清凉说得很好,「殷重修」,我们讲认真、重视,决定不能够轻忽,不能够草率。这都是与前面接着来的,前面讲你信佛,喜欢佛,喜欢佛什么?喜欢佛的功德,『志』是立志,欢喜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无量无边,究竟圆满。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哪里下手?诸佛如来,一样的教导我们。你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真正是入门的教诲。你看看佛教我们从哪里入门?亲近善知识,就是前面讲的「亲近诸如来」。从明师受戒,那个戒是教诫,要接受明师指导;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不是的。他用光明的明,就是要找个明心见性的老师,你跟他学就对了。因为他见的性跟诸佛如来见的性是一个性,那么他讲的话跟诸佛如来的话,决定没有冲突,言语虽然不一样,意思决定相同,他真的见到了,因此他跟一切诸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佛佛道同。你见到的,我见到的是一样,都是亲见的。

  你从哪里学起?善友第一亲。这关系我们的一生学佛成败迟速,有很大的关系。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你会成功,你会快速,不走冤枉路。所以古时候要拜老师,要拜师。在过去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的老师是谁,谁教你的,你的老师的老师又是谁;代代承传,他有师承。现代社会对这个不重视了,老师的地位跟从前相比,一落千丈。以前做老师虽然很清苦,在社会地位崇高,帝王尊敬你,所以没有人不尊敬。现在做老师的人很可怜,没有人重视。现在重视的是你的权力、你的财富,现在人重视这个。你看从前这些财富,在社会上地位最低,你再有钱,你看以前的社会,士、农、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穷秀才;发大财的、拥有亿万财富的商人,在社会上地位是最末的。这里头都有道理在,大道理在。

  所以头一个要亲近善友,这个善知识难遇,师生是缘分,宿世的缘分,所谓是可遇不可求,这一生有缘遇到了。你想求,到哪里去求?学生求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要找一个好学生来传他的道更不容易,所以这是宿世的缘分。遇到之后,你的成功失败,完全是在你修学的心态,你要诚心诚意去学习,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决定不能看老师的过失。什么原因?一看老师的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就打折扣,与老师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与你自己的修学,亏吃大了,道理在此地。与老师、与别人都没有关系,与你自己修学关系就太大太大,你对老师百分之百的崇敬,你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常常想到老师有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不足,有怀疑,虽然用功,但是你所得到的东西打了很大的折扣。你对老师减少一分信心,就你的成就上减少一分,是这么一个道理。老师有没有过失,这个不必去理它。

  你看看《华严经》上,《四十华严》,善财童子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文殊菩萨对他的教诲,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诲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见善知识过」,而且跟他说,从事上说,清凉大师在批注上讲得清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然是孔子、老子、尧舜这大圣人,一生当中还是不免有过失,圣人!清凉大师把这个话,回头一说,说过来;除非如来。要说没有过失的人,只有究竟佛果,等觉菩萨不行,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话说到这种地步;除了如来之外,没有过失,谁能说没有过失?那我们做学生的,我们看老师的过失,我们自己有没有过失?说老实话,见别人过失,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过失。为什么见别人过失?你自己的烦恼习气跟人家的不善业交感。如果你自己心地纯净纯善,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你看他都没有过失,境随心转。

  你要是人家见到老师过失,或者别人说老师过失的时候,你对老师的信心就减轻,你是心被境界转。但是心被境界转的人太多太多了,凡夫!心不被境界动摇,这个人了不起,这个人肯定有成就。说人过失的人,特别是你跟这个老师学,他再来说这个老师的过失,来告诉你。那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虽知道,我们心里清楚,我们言语不说,那是什么?那是魔来障碍你的,来破坏你的信心,来把你这个缘毁掉。谁吃亏?自己吃亏,老师没有吃亏,别人也没有吃亏,吃亏的是你,上当的是你自己,你自己听信谣言,不认识真善知识,你亏吃大了。

  我在学佛过程当中,我都跟诸位报告过,我遇到过。我亲近方老师,方老师是桐城人,我们在台湾遇到有桐城的朋友,他说方老师年轻在家乡造的什么什么,这个过失的地方说给我听。我没有在意,说老实话,我没有听进去。又何况中国谚语里面常讲「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说读书人,三天没有见面,刮目相看,为什么?他变了,进步了。你讲他的过失是他年轻在家乡的时候,那个时候不过十几、二十岁,现在老师四十多岁,学问修养跟从前不一样了,你还能把他十几、二十岁的过失搬过来?这是大错特错。圣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读书明理的人,天天在改过,天天在自新,天天在求进步。我们修学过程当中,自己能体验到年年不一样;二、三十年之后,自己能体会真的是月月不一样,过而能改。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

  清凉最后说得好,他说这善知识里面,很多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大权应化,他那个过失有的时候是装的,那个过失也能度一切众生。我们不知道权实,不认识。像诸位晓得,大家知道济公活佛是阿罗汉转世的,他示现种种神通、神迹,那真的是度化很多众生。你要说他吃狗肉,喝酒,不守清规,大权示现,你能跟他学吗?你不能跟他学。

  民国初年又出现一个,跟济公几乎没有两样,金山活佛,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你能跟他学吗?他一天到晚到处游荡。出家人穿一件大褂,春夏秋冬就一件衣服,你能跟他学吗?也是不守清规,一般人都看不惯他,可是有很多信徒对他非常崇拜。他真的救苦救难,你得的奇奇怪怪的病,你遇到他的时候他真给你治好,吃的什么药?就跟那济公一样,身上搓搓那汗垢,给他吃,他就吃好了,所以说是神通,他不要什么草药。我们看到一些记载,人家吃他身上脏的东西、垢的东西,那闻起来奇香,异香。从来不洗澡,一生不洗澡;衣服,一年到头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就那么一件。春夏秋冬就那么一件,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做不到!地上捡到破铜烂铁,他就吃下去,你行吗?这是民国初年的事情,他过世往生是在抗战时期。所以他那个传奇故事很多。我们这个图书馆里头有,我们自己过去也印过两次。

  佛的功德,我们今天从经教上规规矩矩的来学,所有一切功德全是『佛功德』,我们从哪里学起?我们从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依教奉行是功,心地清净,烦恼轻智慧长,那是德,要真学。你的功德就不断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功德。受持三皈,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三皈这大家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是什么?佛是觉是智。法是什么?法是正知正见。僧是什么?僧是清净不染。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就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批注,「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你就懂得了。皈依,三皈是什么?皈依觉正净。我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一定要依靠觉,觉而不迷,那你就真的皈依佛;正而不邪,正知正见,没有邪知邪见,那你就是皈依法;净而不染,保持清净不被一切染污,你就是皈依僧。这是三宝,你能做到吗?

  戒律,不说别的,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这是基础,根本的根本。最后一条,你这个基础统统都有了,再劝你提升,「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那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跟这个心相应,你这是菩萨,这样才能够入十信位。十信位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正菩提心,没有发起来,正在学。认真努力学,这功夫到家了,什么叫到家?虚伪没有了,真诚现前;染污没有了,清净心现前;高下没有了,平等心现前;愚痴没有了,正觉心现前;自私自利没有了,二我永亡,慈悲心现前。好了,你入住了,你十信圆满,毕业了,你往上提升,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他就是佛,就是我们一般讲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真佛不是假佛。这是我们略说佛功德。

  这个心发了之后,后头还有一句「深信因果」。我跟诸位讲,这一句我搞了两、三年才懂,什么叫深信因果?早年一直对这一句怀疑,因为这一句是菩萨,这一句要放在第一福里头,第一条里面,我一点疑惑都没有。放在菩萨里头,我就有怀疑了,我说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报应,菩萨还不相信吗?所以你怎么想都想不通。这个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第二条是声闻缘觉,是二乘,第三福是菩萨。菩萨不相信因果,还劝他深信因果。足足搞了三年,这才恍然开悟,那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许多菩萨不知道!

  深信因果,不是讲别的因果,不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个我们普通人都知道,念佛成佛,真的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想知道这个法门,没有缘分,遇不到。这一句就是净土法门,这深信因果就是净土法门,劝一切菩萨发菩提心之后,归心净土。因为你发菩提心,具足了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的心去念佛,决定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成就不得了!这是诸佛菩萨真正的大慈悲,没有人能够比的,这个人就是所有一切菩萨、真正修行一切八万四千法门的菩萨不能跟你比,慈悲到极处。

  再接着说「读诵大乘」,最后「劝进行者」,劝进什么?度化别人,教别人,自行化他。你要把佛功德,告诉那些还没有接触到的人,或者接触,对佛法没有深究的人、半信半疑的人,你要去教导他们。所以净业三福是修行的基础,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这个为根本、根基。所以佛后面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对这个要欢喜、爱好。欢喜爱好你是真学,真学,你就真得受用。

  学东西快速成功得受用,秘诀就在这「乐」字。这乐是爱好、喜欢,你学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那么样的爱好,没有那样的欢喜心,你学就很困难。不喜欢,不想学,学得很勉强,怎么能有成就?我们一般讲心不在焉,你学习就很难有成就,纵然遇到好老师也没有办法教你,你对这课程没有爱好。我们在学校读书也都能够看出来,学校里面读书课程很多,你对哪个课程有兴趣,很喜欢,你这门课的成绩一定特别好。这个课程你没兴趣,你不喜欢,你的成绩一定很差。我们可以拿这个事实来印证这一首偈。

  我从小念书,确确实实在一般讲很聪明,记忆力好,理解力很好。可是课程里面,真的,有兴趣跟没有兴趣,大概我没有兴趣的那些课程,我的考试就是六十分到七十分,顶多七十分,但是最少不会少过六十分,就是决定及格,我能保持在这里。有兴趣的差不多都拿满分,九十分以上。哪些东西有兴趣的?从小的时候,作文有兴趣,图画有兴趣,我很喜欢画画;雕刻,我刻图章,我小学五年级就刻图章,对这个很有兴趣;音乐很有兴趣,这些有兴趣的差不多都拿满分。所以在学校我念书的时候,老师对我看也是怪怪的,你看主要的功课,他都没有什么大的兴趣,不重要的他修学很浓厚。所以这是学东西,兴趣真的是第一。我这些东西,学了佛之后把它丢掉了,画,再也不画了,刻图章顶多是自己需要用的,我也不刻了。到这个地方来,杨老师她学过刻图章,我看她刻的还可以,我教教她,现在有很多图章她刻的,刻得不错,这两年很有进步。以前她告诉我,她刻一个图章要两、三天,现在一天大概刻五、六个图章,进步多了。真正会刻的,一天刻十个不算多。她对这个有兴趣,字也写得不错。所以我学佛之后,这个精神完全归到佛法,才知道这里头其味无穷,快乐无比。

  由于学佛,对于以前儒书里头,儒家东西很难体会的、理解的,学佛之后再去看都能贯通。道家的东西接触比较少,这一接触也丝毫没有障碍。上一次我到北京买了一套《道藏辑要》,三十五函,这是线装书,木刻本,我也常常在看。所以我看到雍正的上谕,在《道藏辑要》里面有五篇。过去我们读《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前面有一篇上谕,这在《大藏经》里面都有。古人编这个经的时候,把上谕代替做序文,但是它是节录的,不是完整的。我这次在《道藏》里面才看到完整的,这完整的我们也把它印出来。诸位现在都看到。后面雍正有八条,也是建议,也是劝勉,也是勉励,儒、释、道三教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要互相毁谤。这一段东西,《十善业道经》前面省略了,所以我在《道藏》上看这一段全文,很难得。上一次我在此地跟诸位报告,讲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虽然讲了很多,但是他这个全文大概只讲到五分之一的样子,后面还有很多好东西没讲到。

  我读到他这一篇序文之后,我感觉到现在世界上都在提倡多元文化,宗教要团结,族群要和睦,雍正那个时代就大力提倡,以帝王之尊来搞种族团结、宗教和睦。所以我说他是多元文化的首创人,他是个带头人,说得非常之好。那个时候中国只有三教,儒、释、道三教,现在我们可以把他这个教诲扩大到这个世界上所有一切宗教,我们都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助合作,我们祈求化解一切误会、矛盾、冲突,共同努力来缔造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就有意义了。

  这些无一不是佛功德。所以佛在此地的意思,就是觉性,就是觉悟,人觉悟之后,才有这些功德出现。人要迷了,那都是贪瞋痴慢,都是造作罪业。迷了,就是《地藏经》上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觉了之后,那都是功德,没有一样不是功德,无量无边功德在觉者的眼前,对一切众生有利益,对自己呢?增长福慧,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在法身菩萨本分上来讲,他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我们讲这是做无量无边功德,他有没有这个念头?他念头都没有,他做不做?天天做,没有一天不在做。我们讲为谁做的?为一切众生做的,他连为一切众生的念头都没有,才真清净。这是我们凡夫永远不能跟菩萨相比的,也就是我们念没有忘,他这个念没有了。

  『其心永不退,住于清凉慧』。「清凉慧」是什么?就是寂静涅盘的境界,这个涅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清凉在此地批注里面讲「无惑热故」。惑是愚痴迷惑,热是烦恼,就是贪瞋。无惑热故,就是烦恼永远断尽了。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是清凉慧,转贪瞋为清凉,转愚痴为智慧,他常住在这里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说,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涅盘境界,这个清凉慧就是涅盘境界,但是同时他又现身,他又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这个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什么?这不住涅盘;住于清凉慧,他不住生死,所以这叫无住涅盘。

  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证得般涅盘,他住涅盘,他不到人间来。所以佛叫他们做自了汉。但是这个自了汉,实在讲,佛说得好,他不是永久的自了汉,他是一个过渡时期,慢慢的他会觉悟,所谓转小向大,肯定会转小向大。那差不多要多久的时间?佛讲两万大劫,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两万大劫之后,他会回小向大,他会作菩萨。可是两万劫很长的时间,等于说他没有进步,停止在那里。辟支佛比他聪明,一万劫,一万劫他就回心转意,回小向大。所以决定没有定性罗汉,这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的。小乘经里面是讲定性,那是责备他,那是教训他,实际上不会的,两万劫一定会回小向大。所以,大乘经圆满。这是我们应当学,『如是业应作』。「志乐佛功德」,就是要广度众生,自行化他,但是这里头重要的是要不退心,是要不退转,自己呢?自己要住清凉慧,为什么?住清凉慧才永远不会退心,永远不会改变,为什么?你这个作,这里头有乐趣在、有法喜在,法喜充满,无量的欢喜。佛经上常说「常生欢喜心」,这是一个动力在推动。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47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49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