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60

  日期:2011/10/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0卷)  2004/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0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颂最后一首看起:

  【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

  这四句偈义理很深,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后偈」就是最后这首,「复拂前迹」。拂,我们用现在的话大家容易懂,就是否定,前面所说的现在完全把它否定。「谓即前分别之器」,前面所讲完全是分别,器就是器世间,就是说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包括虚空、空间、时间都包括在里头,包括剎土所有一切众生,这叫器世界,「亦无所有」。完全是讲诸法实相!怎么说无所有?真的是无所有。这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不少次。一切诸法,佛说幻有,幻有不是真有,确确实实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里面景象一样;像我们看电视,这个电视画面上的景象一样,有即无有。现画面的时候,你就要知道那就是没有,不是不现画面的时候知道没有。现画面的时候,你知道那是有,那你就错了,现画面的时候,它这个银幕还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这就是大乘佛家常讲,当相即空。不是说相没有了是空,相没有了是空好懂,那三岁小孩都懂得。当相即空,那就是智慧,它有没有相?有相,有相晓得是什么?空的。空是什么?银幕丝毫不沾染,为什么?它确实不存在。你讲这个画面,画面已经过去了。《金刚经》上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把心换个字,过去相不可得,现在相不可得,未来相也不可得。心是能现,相是所现,能现都三心不可得,它所现的相怎么会可得!所以,末后他一定要把它否定,要不否定的话,他根本就不了解事实真相。

  相有性无,事有理无,那个有是幻有。有,不是真有,所有一切有法,佛家讲的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剎那生灭。这个剎那是形容词,不是真的一剎那,因为事实真相比这个一剎那短得太多,一剎那太长,《仁王经》上讲一剎那就已经有九百生灭了。所以我们凡夫,不但是凡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见不到真相,这个原因就是粗心大意,这是真的,实实在在粗心大意。粗心大意这句话真正意思懂得的人也不多,没有少分契入境界,这句话不懂,含糊笼统的好像有这么回事情,真相不知道。粗心到底粗到什程度?大意到底大到什么程度?不晓得,含糊笼统。不但凡夫含糊笼统,多少世间名人学者也是含糊笼统,我还见到一些大学名教授,国内外,跟他谈起来的时候也是含糊笼统,实在是不容易。

  这是大经大论里面佛常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那就是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佛讲的他不懂,一定要有人说。什么人说?过来人说,不是过来人他说不出来,他也不懂。所谓过来人,就是佛法里面讲修行证果的人,那就没错;修行而不能证果,还没证果,他所说的是听说的,听佛这么说的,听祖师这么说,自己没亲证。如果自己亲证,那就不一样。我听佛说,我可以给他证明,他讲的话没错,为什么?我证到了,我见到了。所以佛说那个说法的人标准在此地,这个标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这是法身菩萨。他不在十法界,他在一真法界。

  这些人应化到我们世间,来给我们说法;这些人示现在世间,身分不一定,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无论现什么身他都是佛,他都是菩萨,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甚至于他现个乞丐身,我们世间人看到,叫化子,讨饭的,不知道,连虚云老和尚这样的大德都不知道。你看他朝五台山,那是真正诚心把朝山的功德回向给他的母亲,回向给他的冤亲债主,三步一拜;三步一拜不分寒暑,三年才拜到五台山。这样虔诚,那么样的辛苦。尤其是冬天,冬天跟夏天,严热、酷寒,那很难度过,他还要拜。所以两次冬天都生病了,在荒山野岭,四周围没有人家,那真可怜。这感动了菩萨,菩萨化身,菩萨是什么身分?乞丐要饭的。路上碰到一个乞丐,乞丐看到他那么可怜,就发心来照顾他。他就问这个乞丐:你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姓文,他叫吉,吉凶的吉,叫文吉。住在哪里?他说:住在五台山。他说:我就是要朝山的,朝五台山。难得难得,我的家乡在那边,我照顾你。他说:你到五台山去问我,大家都知道。他就记在心里,第二年在路上又碰到文吉,文吉救了他两次命,所以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萨之后,就打听问这个人,他就说明他朝山经过,遇到这个乞丐两次救他。人家说那是文殊菩萨,他才恍然大悟,当时不知道。

  这叫什么?善人,天无绝人之路,到你在最辛苦的时候,佛菩萨出现了,他以乞丐的身分来帮助你、来照顾你,你不会怀疑。如果是其它的身分,你觉得奇怪,你一个人怎么会跑到这个地方来?怎么会走到这个路上?讨饭的,到处跑。所以佛菩萨无处不现身。千万不要想到,我们起心动念,做什么事情,佛菩萨不知道,那你错了。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诸佛菩萨统统看在眼里,你精进他也看在眼里,你退堕他也看在眼里。你动一个善念、动一个恶念,佛菩萨统知道。你只能欺骗自己,你不能欺骗佛菩萨;你能欺骗迷惑颠倒的凡夫,你欺骗不了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有学问的人看到你,不说你,你不要以为他被你蒙蔽,那你错了。这些都是早年李老师教给我们的。

  求佛菩萨在哪里求?在自己内心求,只要求心正、心净、心善,你只在这上求。不必巴结权势,有权有势不巴结,连诸佛菩萨也不用巴结。世间正人君子你想巴结他,没有用处。天地神明,什么叫神明?我们中国词汇里面给神明有个定义,聪明正直谓之神。正直是神,没有私心,没有偏心,没有偏爱,大公无私,这种人叫神明,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所以,今天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多少人在这里研究寻求解决之道,而束手无策。什么原因?没有找到根本。解决这个大问题,你要找不到根本的话,就跟治病一样,这个病的根源没找到。这个地方肿给它消肿,这个肿的根源在哪里不知道,看到好像消了,根没拔掉,过几天又发了。这个地方这是讲到根源,虚空从哪里来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一切万事万法从哪里来的?从『心分别』来的。

  心分别才有『世间』,这个世间就包括了一切。「世」是时间,你看三个时,过去、现在、未来,中国古人讲三十年为一世,所以这个世的符号就这么划出来的,卅底下一,三十年一世一个段落,这讲时间。那个间,间跟界,有讲世间、世界,「间」是讲空间,四方四维上下这是界,世间就是世界。世间里面,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就都包括了,所以讲世间、讲世界就统统都包括了,怎么来的?心分别来的。你要是不相信,不相信我问你,你有没有做过梦?如果你曾经做过梦,问你梦中有没有虚空?梦中有没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梦中有没有山河大地?梦中有没有树木花草?梦中有没有很多很多人、有很多很多事?有,有这个经验。那要问梦从哪里来?常常作梦、天天作梦,做的梦还都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要找它的根。为什么有的人作梦很复杂,有的人作梦比较单纯;有的人梦多,有的人梦少,这什么原因?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心分别。

  我们就知道,妄念多的人一定梦多,梦一定很复杂;妄念少的人一定梦少,他的梦也比较单纯。从我们自己本身经验上来讲,自己确实有这个体验,自己能证明,没有学佛之前梦多,而且是什么?恶梦多,几乎天天都是被恶梦惊醒。学佛之后,大概在学佛前五年,差不多,跟没有学佛前,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学佛十年,你就会觉得有显著的变化,怎么样?梦少了,特别是恶梦好像渐渐没有了,梦中境界还都平平安安。如果能有二十年、三十年这么锲而不舍的话,你也会常作梦,梦什么?梦佛菩萨,梦听经,梦念佛,梦这个。四十年、五十年这样一个境界,梦中也是一样,起心动念都是想到一切苦难众生,梦中亦复如是,怎样去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就学佛四、五十年,有没有离开世间?没离开,为什么没离开?还有念头,有念就不能离开,无念才能离开。我们怎么修?说老实话离开六道不容易,离开六道,执着没有了。离开十法界更难,十法界是分别。

  所以,你一定要真的觉悟,『是心无所有』。所以真正修行人,常言说得好,大修行人他们从哪里下手?从根本下手。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念头是根本,一般讲的心都讲念头,起心动念是根本。从根本修,不是说把恶的念头换成善念,染念换成净念,不是的,那还不是从根本修,那是很接近根本,不是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你要了解心是什么,如果真正观察到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入这个境界你才真清净。这个真正叫究竟圆满,这个境界叫大涅盘,寂静。

  能现能变的心识尚且不可得,哪里还有世间?哪里还有诸法?世间跟诸法都没有了。那要问,世间跟诸法在不在?在,在怎么会没有了?当相即空。不是说把这个相灭掉之后是空,是说空跟有都空,空不可得,有也不可得,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境界。世间人为什么入不进去?他就是把空跟有分作两桩事情,空不是有,有不是空,这个难了,这是永劫都不能契入。那你要问:这个现相怎么产生的?还是分别执着,你分别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你执着空不是有、有不是空,还不是错在这里。你为什么这样坚固执着?这种执着障碍你见性,障碍你得定,障碍你开慧,障碍你入佛知见,障碍你契入佛净土,你这个亏吃大了。

  清凉在这个批注里头说得很好,他这个科题「复拂前迹」。这是真正如来说法总的原则,一种模式给你讲,讲到最后是统统否定,让你在这里面体会到事实真相,你可一点都不能执着。这是佛说法,这是跟你讲真法,如果没有这两句,佛说法只说了一半;最后有这两句,佛说的法大圆满。你自己对世出世间一切理事性相因果,你都明了,你都懂得,这是智慧;你丝毫都不执着,那是大定,定慧合起来就是寂静涅盘。寂静涅盘不是死了以后才证的,当下证得的,证得之后永远不失。那是什么?你住在涅盘里头,虽住涅盘又不离生死,妙,这微妙!

  为什么不离生死?看众生太可怜,看众生太苦了。绝对不是说我入这个境界,不理你们了,算了,你们去搞你们的去。那这是什么?那是小乘,小乘不究竟,小乘纵然「好,不理你们了」,走了,住在涅盘里去了,享受清净寂灭的法乐。我们常讲人毕竟有天理良心,人有良心,良心就是什么?佛性。所以佛说阿罗汉住偏真涅盘两万劫,这是讲最大的极限;他不理你们了,离开了,时间最长的是两万大劫。两万大劫之后他还会回头,回小向大,他发菩提心,慈悲心现前,还是要帮助众生。辟支佛比阿罗汉根性要利,辟支佛有的时候看到度众生很辛苦、很麻烦,众生不听,还要毁谤,甚至于还陷害你,算了不干了,不愿意行菩萨道,菩萨道太辛苦、太难行了,退心了。他住涅盘一万劫,比阿罗汉快,阿罗汉两万劫,他是一万劫他就回头。回头,就是我们世间俗话可以能在那里想象,叫良心发现,这大家容易懂。他回头,回头还是要帮助苦难众生。

  我们知道菩萨里头,最了不起的一位菩萨,叫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不忍心看到这些罪苦众生。地藏菩萨到底是怎么回事情?给诸位说,是真如自性里面一片真诚的慈悲心,这一点真诚慈悲心就是地藏王菩萨,特别怜悯地狱众生,这是最苦。这个慈悲心遍满法界虚空界平等的,那就是观世音菩萨。诸位要知道,地藏、观音都是大慈大悲变现出来的,一个是平等的慈悲心,一个是特别怜悯苦难的慈悲心,就这么一点。特别同情,要帮助苦难众生,这个要先帮助他,这个心变成地藏。所以你晓得,一切诸佛如来、一切法身菩萨,全是性德自自然然显露的。遍法界虚空界所谓是一个心,一心一智慧,共同一法身,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今天这个世界真的不和,我和,他不肯跟我和,这是什么原因?我学了我才愿意跟人家和,我要是没有学,我跟他一样,我也不会跟你和。由此可知,在众生法界里面,最重要的是教学,你要教他,你要引导他,你要帮助他觉悟。世出世间无上的法宝就是觉悟,觉悟才是真正把问题解决;不觉悟,财富解决不了问题,权势解决不了问题,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问题。教育,教育看教什么?现在这些教育,着重在科学技术,工商业的发展,怎么样赚钱,怎么样享受。这种教育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制造社会问题。

  社会何以有冲突?不平就冲突了;诸佛的世界何以没有冲突?平等,平等就不起冲突,高下就起冲突。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华藏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你知道平等就没有冲突。平等是怎样得来的?觉悟的教育得来的,觉悟就平等,你看看这个地方讲「是心无所有」,平等了,这还有什么话说!我们明白之后,我们跟诸佛菩萨平等了,我们跟一切众生平等了。跟诸佛菩萨平等,那是我们的享受,那是我们的家园。跟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不知道,我跟一切众生,我来教他,我来帮助他。他贪,贪而无厌,他有贪瞋痴慢,他要什么,我统统都给他。让他在这里面觉悟,让他在这里面反省,他会得到启示,你所要的我都给你。

  贪而无厌,你有没有快乐?没有快乐,你得到之后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没有的时候想尽方法把它得到,得到之后又想尽方法来保护,怕丢掉,最后怎么样?最后还是丢掉。为什么?你要死,你死了什么都带不去,没有一样是你的。古大德讲的话你不懂,讲的什么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你也常常听,有时候你也会讲,可是你还是放不下。没有一样东西能带得去,你争它干什么?你看看祖师大德都是再来人,他给我们示现的,有很好,没有也很好;没有的时候不争,有的时候决定不贪恋,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这个清净平等是最高的享受,心平气和,心平气和那这个人健康长寿,百病不生。凡是生病,出了麻烦,都是心不平气不和,这里头就出了障碍。

  世间凡是于社会、于众生不利的事情,不但不可以做,念头都没有,都不能有。凡是跟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有很大利益的事情,随缘而不攀缘,没有这个缘你一定想做,那不是自找苦吃?好事尚且不是那么积极,你说学佛的人很消极,他不是消极,缘不成熟,你积极没有用处。所以佛菩萨常常讲,时节因缘,譬如你种一棵桃树,你想这个桃树结成桃子,你能够有收成有得吃,要三年。你不能种下去,三个月你就给我长桃,长不出来,你想什么方法,你只有把这棵树毁坏掉;你得好好的培养它,有耐心,你要等三年,这叫时节因缘。对于社会、对众生有大利益的事情,还是要时节因缘,有因有缘,因是什么?众生有福。众生没有福,缘再殊胜都不行,因缘要聚会,有因没有缘不能成就,有缘没有因也不能成就。就好比说,我们以植物来讲,种子是因,我有种子,我有这个因。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如果缺少缘,你光有这个种子,它不能生长。我把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发芽,一定要埋在土里才行。这些浅显的道理不难懂,为什么我们常常把它疏忽了?

  现在这个社会乱了,乱世,乱的因是什么?因是居住在这个世间的居民阿赖耶识里头不善的种子太多了,这是因,我们学佛的人知道。缘是什么?缘是这个时代没有圣贤人教化。圣贤人不来,魔就来了。魔来教化众生,又有这么好的科学工具,他天天在这里教你,教全世界的人,教什么?教你贪婪,教你贪瞋痴,教你杀盗YIN妄,教你自私自利,教你损人利己,这个教法,把阿赖耶里头所有那些恶的种子,全部让你现行,善的种子把它压抑,恶种子全部现行,这是因缘。你看到今天这个世间,你是看到果,你不知道因缘。所以很多热心人士想帮助这个世间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多少人在这里努力几十年,没消息。

  我在日本冈山联合国和平会议里头就讲到。联合国从成立以来,二次大战之后成立以来,七十多年,谋求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多少人在努力,一年不晓得开多少次会议。可是这个世间,我们所看到的结果,这个动乱一年比一年频繁,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根本没有缓和的迹象,所以许多人对于和平丧失信心。会议当中,联合国的一位官员(他是南美洲的代表)发表演说。我听了之后,我很有感受,他讲得非常好。我问他,你的理念怎样落实?他感觉到很茫然,没有法子落实。这个会议的时间有限,到第二天我约他,我们一起吃早餐,我们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单独来研究讨论。光是空口说白话没用处,要从内心里头。所以我就告诉他这一点,从内心里头,让我们身心和平,我就教他。最后会议结束之后,我请所有与会人员吃饭,这个晚宴是我跟大会主席合请的。本来大会主席请,我不知道他请,我就提出来说我要请大家吃饭。他说:我已经说了。我说:那这样好了,我们两个一起请,我们两个合请。

  在这个晚餐里头,我就特别提出,我们要改变思想,要改变观念,否则的话,和平永远不会落实。改变什么样的思想?这个思想是我们一直犯的错误,那就是「我对,别人不对」。我们今天,你看在开会的这些从事于世界和平工作人员,我们讲的都是对的,我们想的都是对的,社会上那些捣乱分子都是不对的,我说这是我们不能化解和平真正的原因。应该怎么做法?应该把你念头转过来,「他们是对的,我是错的,他们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参加的大家听了都愣住,听了我的话点点头又摇头,做不到。我就说:做不到,和平永远不能实现;如果我们咬紧牙根能做到,那我们对于世界和平,对于化解冲突,就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去年七月我在曼谷也是参加联合国的会议,回来之后就想,我们要做一个示范,就好像做一个模型,让那些人来看。我们做一个和平小区,这里面真正能够落实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宗教的教育,圣贤的教育,结合成一体,在这个小区教化。我回来跟我们这边多元文化部的部长,公民部长,我跟他谈了很多,他非常赞成。所以那时我就想到图文巴这个小城,可以做实验,这个地区做一个实验,全世界第一个和平城市,让联合国搞和平的人到我们这边来参观,这个小城是一家人,这个小城彼此居民都能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相亲相爱,互助合作,好!全世界第一个和平城市,部长非常欢喜。

  回来我跟市长谈,市长就告诉我,我们这个城市信仰宗教的人口只占百分之二十二;换句话说,百分之七十八不相信宗教,里面还有一部分的人是排斥宗教,难办。这是什么?随缘,换句话说,缘还是不成熟。所以又有一个缘出现,机会出现,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信仰宗教的人占他们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五。我说这个有机会,机会来了,所以印度尼西亚我去了两次,我很努力的在那边进行,希望什么?希望能够有一个小城市做一个实验区,看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和睦相处、能不能平等对待?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来学习光照百千世界最后这首偈:

  【心分别世间,是心无所有,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

  这首偈文字不多,只有二十个字,义理非常的深广,把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包括在里面。所以,如果不是从上面我们一直学到此地,这个话就没办法说明。实在讲,你想都想不到,你怎么能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分别,我们常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虽然是妄,你不能说它没有,所谓是梦里明明有六趣,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有、说它没有都错了,或者你说它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错的。错在哪里?错在你起心动念。怎样才是正确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所以古人讲这些事情,这是讲事实真相、世出世法,「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错了,那你开口当然更错了。

  宗门教学的方法,向上一着,就是教你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只是逼着你,逼你开悟,但是你要是那个根性才行,不是那个根性,不行。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常说棒喝,呵斥你,棒打你,他一喝一打,那个人就开悟了;就好像睡着的人,一声大叫、一棒打下,他醒起来了,惊醒了,那就成功了。他说像我们这些人,他一喝我们吓死了,一打我们死掉了,活不过来,被他棒喝,棒喝之下打死了。所以你要晓得那些祖师大德他看人的,你不是这个材料,他也不打你,他不喝你,他对你客客气气。你真是这种材料的人,他用这种所谓毒辣的手段,一下就把你逼开悟了。教的人,说实在话不是普通人,棒喝下面成就的人也不是普通人。我们一般讲不是凡人,凡人没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手段,凡人一喝一打就死了,活不过来。这就所谓是宗门接引上上根人,教下接引中下根人,也有上根人,上中下三根人,宗门是接上上根人。

  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学上上法,学不到。中下根人遇到善知识能成就,还是自己有善根、有福德,自己善根福德不足,纵然遇到善知识也不能成就。这个事实,我们从历史上你能体会到,历史上诸佛菩萨、圣贤来应化的很多。他住世几十年,接触的人很多,接受他教诲的人很多,成就的人没几个,绝大多数的人没没无闻,那是什么原因?不是这个根器。所以纵然遇到善知识也不行,善知识对你来讲是缘,你自己要有因。就好比说,你自己是个很好的种子,遇到这个缘,那你将来一定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你长成一棵大树。你自己不是这个种子,你遇到这么胜的缘,你那个种子是个小草,遇到那么样的胜缘,将来长出来的还是个草。你的种子是个大树的种子,遇到这个缘,那你将来长成大树,不一样,这就是个人的善根不相同。

  《弥陀经》上给我们讲,「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我们今天缺乏的是什么?缺乏的是善根。我们不但今天没有根,连善都成问题,甚至于善恶都分不清楚,这个问题严重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分不清楚。世间人觉得什么是善?名闻利养是善,功名富贵是善,五欲六尘享受这是善,他在愚痴这个。其实佛菩萨、圣人,都把这个东西丢掉,释迦牟尼佛自己做例子、做榜样给我们看,世间人认为那些善的,他都不要;世间人认为不善的,他就要。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乞食,这个世间人觉得这是最不善,因为什么?乞丐。他为什么过那个生活?

  由此可知,真正圣贤人跟世间的人想法、看法不一样。再给你说得明白一点,享受的不一样。世间人享受五欲六尘之乐,我们佛门叫红福,红是红尘,红尘里面的福报,这个福报是他们自己以为福报。佛菩萨随他说,你说你有福报,我也好,跟你说吧!实在讲,佛菩萨没有看在眼里,佛菩萨享的是清福,清净无为。什么叫清福?六根在六尘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清福。清福不是找一个清净环境里面去享受,那你就错了,什么环境都是清福,跟红尘人住在一起,他享的是世间红尘之福,我享的是清福,不一样。

  红尘福报里头有忧虑、有烦恼、有牵挂;清福里头什么都没有,没有分别,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得失。清福是自在的,红福操心,烦心操心。不必分地区,世间人住在山林,住在寺院,他心里妄念不断,他的忧虑、牵挂、操心不断;换句话说,清福他没有享到,清净修行的道场,他并没有享到清福。真正心地清净的人,住在居士家里,住在红尘里面去弘法,他永远是在清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为什么?他与『是心无所有』相应,他与寂静涅盘相应,虽在红尘里面弘法利生,虽然跟红尘人和光同尘,打成一片,跟他们也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这就是宗门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所以我们学佛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首先要明了,你要确定你自己的方向目标,我这一生来,要来干什么?真正的大事,用我们现在最容易明了的话来说,就是往生净土;因为靠自己明心见性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有唯一的,就这么一桩大事,我要求生净土。往生净土就等于成佛,把自己从凡夫境界提升到佛法界,这是我们唯一一桩大事。其它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我这桩大事没有办好,我不要干别的大事,为什么?干别的事情,会妨碍我的事情,我不能干。自己这桩事情有把握了,把握在哪里?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个有没有把握,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我起心动念跟阿弥陀佛相不相应,也就是我起心动念像不像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我的愿望像不像阿弥陀佛的愿望,我的造作、我的言语像不像阿弥陀佛的造作言语?如果像,你就有把握往生,如果不像,那往生就靠不住。真正有把握往生,那我们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方式很多,这就讲缘,你要认识缘,你要懂得随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帮助人。

  李老师当年劝我们这班年轻人发心学讲经、学弘法,缘。他也是在台中做实验,实验到最后他很沮丧。为什么?参加学讲演、学讲经的,女同学多,男的少,女的多,女生真的很聪明,他也很喜欢。刚刚学会了,不到两年结婚了,一结婚有了家庭,完了。老师说我这番心血白费了。她要照顾家,生了小孩要照顾小孩,没有法子出来讲经;男的一结婚有家庭、有事业,所以才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最后他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学生只有八个人,里头有三个女生,他要求:你们不可以结婚,要抱独身主义,我才收你(三个听说现在在台中莲社都担任工作服务,没结婚)。很不容易。

  这个事情是终身的事业,是大事业,你要有兴趣,要有耐心,要能够把世缘都放得下。还有名利心,不行,不可以,你决定学不好。真的要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佛教我们做的,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决定不可以违犯。每天展开经卷,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所学的东西一定要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高的原则就是空有,空有是一不是二,你要会用,会用就是善巧方便,智慧的落实,自性般若智慧表现在生活当中,在佛法里称为善巧方便,真得受用。这个时候才有法喜充满,这个时候才有常生欢喜心;你不能够契入境界,你的欢喜心从哪来?所以学佛退转的人很多,为什么会退转?得不到法喜。他学这个东西感到枯燥无味,没有世间法有用处。

  确实世间法学容易,佛法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你真能放下,不难,不能放下,真难。能真放下的,你才懂得如来真实义;你不能放下的,你就是读遍《大藏经》,你也不知道如来真实义,你所觉的那个意思,都是你的胡思乱想,绝对不是佛的意思。告诉你,佛没有意思,这我在以前教学的时候常说,我跟大家讲,佛经字字句句没有意思,可是字字句句又有无量义。你要认为这个佛经有意思,错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到什么时候你才能看到佛的意思?自己完全没有意思,你就看到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随着你功夫的浅深,你功夫深你看得深,字字句句看得深、看得广。你功夫浅看得浅,就这么个道理。《金刚经》上两句经文讲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这个意思。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我们的信没有根,不踏实,禁不起考验。

  末后两句『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金刚经》上世尊为我们解释这两个字,「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两句话讲得好,什么叫如来?「如」是讲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用一个「如」来代表;所现所变,来,「来」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是一不是二,这叫如来。你能入这个境界,你就叫如来,如来就是佛,所以什么人入这个境界?圆教初住菩萨就入这个境界,就证得如来,所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来知此法」,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简单的讲,可以说法身菩萨知此法,「如是见佛身」,这就叫见佛身。只要你懂得如来两个字的意思,你就见到佛身,见佛什么身?见佛法身,在大乘教里面,诸位常常念清净法身佛。

  这两句清凉说得好,「兼通结上」,虽然是这十首偈里面的总结,它也能总结「光明觉品」前面所说的,这两句话能做总结。我们看清凉大师批注里面对这两句话的讲法,只有「兼通结上」这句。这是讲见性,真正明了诸法实相,跟诸佛如来所见所知完全相同,诸佛如来的佛知佛见如是而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来没有离开过,但是从来也不觉悟,迷而不觉;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他们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在这一点,他们也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就是如来,迷而不觉就是凡夫,我们差别就在此地。

  大乘性宗跟相宗,目标方向完全相同,用的手段不相同;性宗是在纲领上下功夫,相宗是在细节上下功夫。所以性宗比相宗成就快,性宗是上根人,中下根人在性宗里面成就很困难很困难。但是相宗确实中下根人能成就,为什么?他很踏实。方东美先生以前举比喻跟我们说,好像我们上一层楼,上楼,上楼有楼梯,相宗是爬楼梯,步步踏实,一阶一阶上去。性宗的话,性宗那就是真的他有这种功夫,他一跳就上去了,那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功夫的,上乘人。禅宗是接上上乘人,上乘里头再去选拔,那是顶尖的人物。

  学贵自知之明,这是古人讲的,求学一定要晓得自己的根性,这比什么都重要。我自己什么样的根性,选择什么样的法门我会有成就。相宗是慢、稳,爬楼梯,你爬一阶你就高一级,就像我们一般念书循序渐进,有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年年往上升得要二十几年。天才儿童他不必要,他可以跳班,确实世间有很聪明的小朋友,十一、二岁去念研究所、去念博士班,这种人太少了,亿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我们称之为天才儿童。宗门是接引天才儿童的,所以有很多人学习禅宗不能成就,不但不能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那是什么原因?他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就像一个人,普通根性的人,叫他去念书,他去念博士班,从小念到老,也没有拿到博士,什么原因?不是这个根性。如果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念上来,二十多年,他确实可以拿到博士,他的方法错误。

  所以我们自己学佛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我们知道自己的烦恼断不了,真的没有这个能力,所以选择净宗法门,希望带业往生。这是我们有把握的,我们自己确实能走得通的,也是诸佛菩萨教导我们,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所以不能成就,那是你不肯放下,原因在这里。只要你能够把这个世间,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决定成功。这个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很简单的讲法,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这一生当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我都用这个心。起心动念一定是清净的,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慈悲的,一定是真诚的,我就用这个心。我把世缘统统放下。统统放下不是说你不做,什么工作都不碍事,事可以做,不放在心上,随缘做,尽心尽力去做这就功德圆满。

  我做事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家赞叹我,阿弥陀佛,人家来骂我、责备我、说我错了,阿弥陀佛。不分别,不执着,我每天在做什么?供养大众修福。《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尽量多修一点福,多种一点善根,缘是具足了,缘没有问题,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放下万缘,这就是缘,你这条件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是见佛身,这是我们跟华严宗不相同的地方。华严宗是如来知此法,如是见佛身;我们是往生极乐世界,如是见佛身。所以见佛身都是一样的,方法不一样。《华严》这个方法我们学不到,我们学净土方法。

  净土里头最殊胜的,这诸位都知道,《大乘无量寿经》。我跟同学们说过,这一本经要念、要听、要学,我讲了十一遍,一定要依教奉行。把经里面讲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把经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完全都做到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无量寿经》完全相应,恭喜你,你是决定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你到极乐世界就是圆满的佛果,为什么?《无量寿经》上你百分之百做到。百分之百我没有办法做到,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能做到百分之七十,你决定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头有九品,你生在下三品。你能做到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七十,你可以生方便有余土。最少你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百分之二十做不到,就是两成你做不到,往生没有希望,没有把握。两成是下下品往生,所以我们目标定在哪里?至少定在一半,凡圣同居土是稳稳当当往生,至少要做一半。我们认真努力发愤,不要再留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值得我们留恋,留恋也是枉然,为什么?它不可得,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常常想到这句话,一切法,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常常想这个。你常常想,常常念,自然你就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不放下,不放下亏吃大了,不可以不放下。我们这个身在此地,利用这个身体修福,所谓借假修真,怎么修法?利益一切众生。

  今天真实的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的病,动乱,人跟人不和,心理不平,我们能够表现这个,自己真正能做到,能够表现给大家看,给别人做个好样子,这就是你对苦难众生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你是在真修行,你是真正在做利益众生的工作。所以这个事情要做出来,空口说不行,要真正做出来,从内心做一个大的转变。口说得再好听,没用,人家未必相信你。

  现在这个世间信人很难,为什么?说假话的人太多了。所以你说的是真的时候,人家听了,假的不是真的,你仔细看看他做的是什么?一看到你所作所为,你这个话都被人揭穿了,谁相信你?所以一定要做出一个样子,这个样子就是说到做到,说出来的话决定兑现,决定没有妄语。我做不到的事情,不说,我能够说到,我就能做到。可是有些时候,说了之后还是做不到,为什么?缘不成熟,我自己没有助手,这就是缘不成熟。那我们说话,当然就要小心谨慎,这个过失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办法避免。那就是我们对这个外缘,观察、评估能力不够,误以为缘很深,实际上跟我们自己的理想差很多。

  就像我在前面跟诸位讲的,我们真的是很希望做一个和平的城市,这要从小镇做最好,还是老子「小国寡民」,好治。你这个行政区域很小,小镇,居住的人口不多,容易教,可以把它做成一个示范。领导的人只要真正像古人讲的,这三个字也就是你的使命、你的责任,「君亲师」,你只把这三个字做到了,你就是圣王、圣人。你是这个地方的领导人,就是王。在中国古时代,像现在的县市长、村镇长都是诸侯,一个小地盘就是一个小国,他就具足这三个责任,君亲师。他领导这个地方,养育这个地方的人民,我们现在讲是经济、生活条件,要照顾得很周到;教育,你要教他,教他做个圣人,教他做个贤人,最低限度也教他做个好人,这个小镇就变成全世界的典范、模范。

  老子在晚年,真的自己想搞这么一个地方,没有搞成,这是他的理想,他没有搞成。我相信孔子也是有这个理想,周游列国,没有人用他,没有搞成,以后回家教学去了。老子没有搞成,他隐居了,所以我们现在,我现在也周游列国,也在宣传这个理念,希望能够遇到一个缘分。当然我不是个领导人,我可以把我们这些想法告诉领导人,领导人如果能接受,这是圣王,这就有缘。君亲师,我可以帮助他教学。他能找到三个好的帮手,一个是领导的帮手,能够帮助他做这个市政全盘的策划设计,这是道;另外一个,有一个搞经济的好手,能够把这个地方的工商业繁荣起来,让人民的生活富裕;第三个帮手,找一个好老师能把圣贤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教导这个小区的人民。有这三个帮手就成功了,圣王有这么三个得力助手。

  这些因,刚才讲了,真正的因,这个地区居民有福,那是真正因。遇到有这么多好人在这里办事情,缘。所以,人的福报很重要很重要,不能不修福!不修福,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能住,你住不住。中国堪舆家(就是看风水的人)常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个地方是福地,你没有福报,你在那里住不住,你在那个地方能住的话,那你真的有福。我们没有福的人要跑到福地来,好好修行,好好念佛,事事能够包容、能够忍让,这就是修福。你现在会学,现在会修,福地也能住下去。如果不是真修、不是真学,自己的毛病习气都改不掉,这个福地你没有办法,早晚你还是要走路。这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从经验当中要吸取宝贵的教训,改往修来,这就对了。我们这首偈、这一段落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59
下一篇:二零零三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1261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